|
梦参老和尚:什么叫禅呢?想修禅,怎么入定啊? |
|
心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万法皆空的时候,你的身、你的心在何处?你怎么样来印取,在我们学教的人,学教跟禅的意思也有相合的,就是教导我们依着佛经来了解它的道理,「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依着经典来解释佛的玄理的话,这是佛的冤家,不是佛的弟子。「离经一字」,如果你讲经,离开经的一个字,「即同魔说」,在这不即不离的当中,你怎么去悟得?那我们大家都刚听完课的,离开经本上一个字,就是魔说的;如果照着经本上「依文解义」,就是佛的冤家。在这中间你怎么掌握?这叫什么?在《华严经》,就是离相真如、真空绝相,在这个时候,你的心在何处?身在何处?是你的心知会身体吗?还是你的身体影响你的心,要参的时候就要这样参,身心本自空,身心本自空的这个空可不是我们一般说空性的那个空,身心本自空,那你如何去舍取?你怎样投入、怎样认识?认识了就大彻大悟了,不认识了,那还得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 你真心想投入,依此**,修行要道,那就离开心意识、离开语言、离开文字,一切都没有了,乃至离开你的身心,这个不是我们所能做得到的。那退一步说,「如来禅」,依着你的心意识来起观照,大家学教义的都知道,也不要太啰唆,在「如来禅」跟「祖师禅」两者之间,你怎么样取舍?你要觉察自己的根机,怎么样才适合。我刚才说,大家没有干什么之前,不要看那些语录。看了语录,一种你容易入魔,一种你容易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你参禅会有很多境界相,现在境界相现前了,你以为得到了,或者以为你成了,也会机锋转语。过去的祖师大德很多这样想,参、参、参,忽然间,哗,一个大字不识的,哗!忽然间什么经书都识得了,作诗、作赋,以为开悟不得了了,其实入了魔了!如果你能放下,当时识得,什么都没有了,真的未得到之前,要先远离这个过患,把它摸清楚。 为什么一进禅堂不跟你说任何话?因为怕你随人家的语言,随人家的声言转,那一转就不知道转到哪里去?离开语言文字,我们一进禅堂就「参话头」,「参话头」的意思,就是你没有说话、还未开口之前,未开口之前是什么境界?你参一参。心没起心动念的时候是什么境界?你参一参。还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语言之前,「参」,这是「参话头」,这叫直指人心。这里说观照你的心念,就是从一早起来睁开眼睛之后,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照顾你的心,看它生起的是什么念?有的禅堂,或者因为师父不同、或者是传授的宗派关系,要你注重心念的起处,心念是从什么地方起的?一念一念地追寻,它又止于何处?一般学教观的人,就叫追踪,从他那念的起,不管你善念、恶念,只要一起念头,念头起处,是从什么地方起?在你注意追究之后,念头就好像没有了。 曾经有位老师父告诉我一个方法,在你昏沈的时候,就大声地呵斥,自己呵斥自己!但是他这种方法,只能是一个人修行,或是三、五个道友修行的时候使用;要是像我们禅堂这么多人,大家在一起修行,你打妄想时说:「不要打妄想!」「不要打妄想!」那样不行!你会影响到别人!这种法子你用不上,这是你住静的时候,或是独处的时候,要是起了念头,「走了!」这就警告自己,如果昏沈的时候,「不要昏沈!」、「不要昏沈!」自己跟自己说!最起码你能管得住一、二十分钟、半个小时,确实不昏沈。我用过,但是集体的时候就不行了,像大家共同的坐,这个方法就用不上。当你制心一处的时候,要找这个念头的起处,昨天我也这样说,「参话头」,参它的起处,从什么处生起的?那你找它的起处,那起处没有了,换找落着点,念头止、止在什么地方?这样就没有了。这就是一起一念,这样子,久了就能达到无念。无念并不是像沈寂、睡着!那无念是心里明明了了、清清楚楚,这时候你就提起来观照,或者提起你所怀疑的问题:「生从何处来?」、「这一段的报身,断灭之后,流到何处去?」要这样子去找原因。来无来处、去无去处,那你就断了这来去之念,在这个来去的中间,你观照所有的生活、学习,一个一个地分析,分析完了你就知道,了不可得、来也没个来处、去也没个去处。来从何处来、去向何处去?' 我记得有一次,虚云老和尚,他教我们这些未满二十岁的小和尚,我们总共有十几个人,有的是学堂的、也有的是在老和尚身边的,他就教我们这么一个方法,小孩子感觉到好少,「来是什么地方来?去到什么地方去?来无来处、去无去处,行云流水、止于何方?」这样子去观照,观照久了,跟你那个心,不思善、不思恶,有思没有思。 这些方法,结合我昨天晚上最后讲的「禅净双修」这个方法,用完了之后,你再指点你的归处。我们说学净土的,说我这个禅净归于极乐世界,在这个来无来处、去无去处的时候,你提起念头吧!你观想阿弥陀佛也好、观想极乐世界也好,用用试试看,效果非常地好,念阿弥陀佛、观阿弥陀佛,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能绵密到好长的时间?能绵密到三分钟就已经很不得了了,以后渐渐地再增加。 这是在什么情况之下用?或者是在一间精舍静坐,有几位专修的道友,有一点社会活动都不行,否则的话不能相续、不能绵密。如果在精舍里自静,三、五个道友这样行,你就能绵密修不断。在修禅的时候,出现一切境界相都不要管它、不要执着,一执着、一注意就是魔业。但是这跟「禅净双修」的人就不同,「禅净双修」是不同的,当你这个功夫做得绵密有个圣境,有的会现圣境,不是魔业,因为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或者观音菩萨或者菩萨现前,这是圣境、这不是魔业,如果你参禅的,从来没这样想过,这是魔业。 过去有个历史的公案,有一位老修行在山里修行,他是修禅的。他有一位在家的弟子,自己则在半山中间没做什么事。他这位弟子是女弟子,母女俩人,离他住的地方不很远,天天给他送饮食,一天当中只给他送一次。他就在那修行、修行,但是他感觉自己没有功力,只有生起一种惭愧心,感觉要下山去参一参,再住下去也没什么好处。他就跟他的弟子说:「我想下山,到别处去学学,将来有缘了,我再回来。」这对母女不能婉留他,师父要走了,天气还很寒冷,她们就做一件绵袄送给他,还供养他四个小元宝,那时候的钱并不是纸币。就在这天晚上,这位老修行坐禅的时候,突然间在他的座前出现一朵大莲花,他心里就想:「我不是修净土的!我是修禅静的、修禅功的,这不是圣境、不是接引我的!」就把他的引磬丢到那莲花座上,莲花就阖了、没有了。这是在山上的事。就在这同时,他那弟子家里的母马生了一匹小马儿,一生下来就死了,这个小女儿说:「妈妈!妈妈!您看那小马儿肚皮上怎么露出了一个角?」这个角就是引磬的棒子,她妈妈一看:「这不就是师父的引磬吗?怎么会跑到小马的肚子里头来了?」 这句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境界相的。你修行的功力就在辨别你的境界相上,有功力、没功力、或有定功、没定功,就在这境界现前的时候,如果依平常的用功这样修行,你也不知道你的功力如何?一个在你作梦当中、睡觉作梦当中,经常有梦中现的境界相,那就是考验你的功夫。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梦参老和尚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