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修行的助道因缘:正知正见--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梦参老和尚所有开示



 梦参老和尚:修行的助道因缘:正知正见


 下载DOC文档  



梦参老和尚:修行的助道因缘——正知正见

 

 

我们天天学戒律,佛教我们防非止恶。吃饭、穿衣、说话、走路,你的一举一动,三千威仪,一一威仪当中还具足很多细行。有一件事,很简单,我们全犯,相信吗?佛教我们走路的时候,眼睛所见到的,前后左右不能超过三尺。如果听到不正的声音,心里头可以完全不动,正念现前。但是就眼睛这一样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在看。

在道友和老师当中,我只看见一个人〈虚云老和尚〉,永远如是。我跟他住了几年,只要他离开方丈室,我就没看见过他的眼睛,不论在哪里看见他,永远是这样子的。总有微微那么点光,我说这个老和尚一定有神通,不用肉眼了,总是闭着。走路的时候,一般是看三尺,他只看三寸。

修行的助道因缘  正知正见

不二法门,不偏两边,谓之正见

看待一切事物不偏不依,不偏于某一边,谓之正见

宇宙中虽然一切事物都分阴阳(如:善恶、美丑、高低、顺逆、正反、主次、我他、上下、左右、佛魔、曲直、正邪等),但是,从正见的角度讲,它们都是一不是二,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相互成就的作用,是阴阳互根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无论你偏在哪一边都是错误的,都是背离大道,背离本性的。

我们看待一切事物,不可产生对立的观点,应树立一体互根的观点,这才是正知正见。佛法就是“不二法门”,如果你还有二法的观点,就不是佛法,就属于偏见,如果执着一方而去攻击另一方,则属于邪见。

法,发心要有般智慧,没有智慧你辨别不出是非,分不清法是邪是正、是好是坏,你必须先具有分别法之邪正的知见。如果是刚信佛的人,没有这种分别的力量,可以依据佛的教遵、依据经论去辩别,看这人说得跟佛经合不合,如果不合是邪的,如果合是正的。但是经论那么多,合于这部经,又不合于那部经;合于那部经,又不合于其他的经;佛说法是对机的,对于这一会说得深一点,对于那一会说得浅一点,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呢?大概有一个规定,有一定条件的。佛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无我的、一切法都是苦的,就是苦、空、无常、无我四法印,拿佛所说的四法印来印证他所说的法是不是真谛,你可以依此辨别邪正。

法是要分邪正的,什么是邪法,什么是正法。其实法本身没有正,也没有邪,那为什么还说邪知邪见、正知正见?我们为什么要起信这个分别呢?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正知正见顺著法义、顺著性礼很快的达到平等性;逆著法性的,也是具足法性,但是它不能够合乎法性的理体,它的清净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凡是离开我轨我见的,绝对是正法;凡是具足我轨我见的,一说起来就争得脸红脖子粗,这就有点著了邪道。

但是需不需要争呢?永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里有这么几句话,‘圆顿教,无人我’,圆顿教是不讲人情的;‘有疑不决直须诤’,如果你认为这件事不对,你怀疑,你可以跟他急论;‘非是山僧争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我们修行人,如果把是非辨别明白,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落断见也是邪道,落常见也是邪道,就常不可以,说断也不可以。这个性体是平等的,必须像《金刚经》说:‘离我相,离人相,离众生相,离寿者相’。离开事相,这个时候无我、无人,才能够清净。清净的法就是正法,若远背这个涵义,就不是正法。

还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为了求解脱,求解脱是为了自在。不是说皈依三宝,入了佛门,还在争闲气,还在争人我、争是非、这里不可以,那里不可以:要合掌时,挑剔这么合不对,那么合不对,合得正也不对,哪个都不对,没什么涵义,用不著这样。不过,如法的,你进步快;不如法的,当你自己慧开了,自己会调整适应。每一法最初都是摸索的,等你自己用功用得相应了,你就从中生出智慧,得了智慧你就能够调整你所修的法,知道该这么修了。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谓之正见

一般人在遇到问题或障碍时,往往都是找别人和外面的原因,这种观念属于偏见。但他们不知道,一切障碍都源于自心。万物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各种物体,哪一样不是由人心里想出来,然后再造出来的呢?宇宙中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本性的变现,因此,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应该去查找别人和外面的原因。

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正是因为悟透了“万法唯心造”的真相,明白“障碍在内不在外”的道理,因此,行有不得,反求诸已,遇到问题和障碍时,都应反观内照,查找自己的原因,谓之正见。

一法不见,而又一法不舍,谓之正见

如果能把这些道理深解悟透,明白了本性是空,一切法都是从空性里变现出来的,既然本性是空,那么一切法也都具有本性的特征,也必然是空。因此,《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说的正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空。当我们看到一切事物时,应当直接看到它的本性是空,对一切法都不执着,故称“一法不见”。

正因为一法不见而无取,无取当然也无舍。一切法的作用都是平等的,对一切法都不执着的前提下,又都不排斥,需要用哪一法就顺其自然地用哪一法,这就是“一法不舍”。如果你心中还有好与不好之分别,就会在执着“好”的同时而舍弃“坏”的,那么,被舍弃的这一法,其作用你就不能用,这就是自设障碍,有障碍就不自在。

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无差别。根据每个人的慧根不同,以及某一阶段修到不同的层次,遇到不同的问题,给不同的法,这正是大菩萨所修的智慧,修恒顺众生的必经之路。如:遇到不识字的,或工作特别忙的修行者,就教他持念一句佛号;对于识字的,就可以根据他的慧根层次,叫他读某部经;工作不太忙有时间的,除了念佛、诵经以外,还可以教他打坐修定;对于业障较重的,可以教他念《地藏经》等,也可以叫他多去放生,先以此法来消业障;定多慧少的失衡者,教他多看经悟理;慧多定少者,教他多修定力,戒骄戒躁;----总之,根据修行者不同的慧根及修行情况,给各种不同的法,而不是自己证悟到什么层次,给所有的人都教同一层次的法,那就不是恒顺众生,而是执着一法,有法可见,必然也有法可舍。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修行者,要想少走弯路,合道而行,都应该树立这些正知正见。特别是修行人,修行的本身就是改正自己的偏知偏见,逐步树立正知正见,有了正知正见,才算刚刚开始进入正修阶段。当你真正悟透和掌握了这些正知正见时,你的修行也就步入了正轨。「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一切法皆是心,心法和合。善用其心把它变为自体三宝,三宝即是自身,自身即是具足三宝。

我们最初学习佛法,应学习克服各种障碍。我们看见过去的大德们,入定得了三昧,想修定,要戒根清净!戒是什么意思呢?防非止恶,保护你的,戒里头微细的很,不是只讲戒条,主要的是心。因为你修定的时候,要用心去修,闲静其心。先使你的心清净,什么烦恼都没有才行,有烦恼了,定不下去的。有污染心,杂乱心,那怎么能得定呢?所以戒根不清净,身口意三业不清净的时候,你修会生起烦恼的。犯了戒,破了戒行恶行的,要想修定更是不可能的。

还有,以过去的祖师修道的经验说,没破参不住山。你没破参的时候,没明心见性的时候,不能住山。那个山是指着住茅棚,没有人烟的地方,不是我们这山里的大庙,是那样的住山。山林是寂静处。山林的干扰很厉害,有野兽,有这类的干扰,让你的定得不到。

更重要的是法的资粮,你要修定,得先修四加行。修任何法,要先修加行法。加行是说你证道之前要修定,或者四禅八定,或者楞伽大定。受过戒的人,回照一下,你连五戒三归都清净不了,那更不要说比丘戒、比丘尼戒。即或是没有违犯根本戒,细行都有犯的。忏悔掉没有?忏悔清净没有?在修定前一定要先修忏悔法,不然你修定是修不成的,会有扰害的。

为什么么修道人会着魔?「贪求冥感」
    开始修行的時候,要先分别什么叫魔事?什么叫魔相?修定之中有很多的魔事,你要能分別清楚,不要著魔。色受想行识五蕴,每一蕴都会产生虚妄的魔障。修道的时候,你可别当真,这叫五蕴魔。

在修行当中的时候,想求一种感应,想佛的加持,乃至于自己冥求开悟,就是「周遍精研,贪求冥感」,精细的贪求,跟他默默的相合,就叫冥感。

修禅的人不求三宝加被的,如果修禅定的人,说佛菩萨加持,非着魔不可,习禅定的时候,心里贪求,想求一种相应,或者圣人或者菩萨来加持我,就是「心爱悬应」。这跟念佛不同,跟其它的行门不同,修禅定,假使修三摩地,心求悬应,一定着魔,魔就会乘虚而入,不是无缘无故就来魔的,因为你贪求冥感,魔就来了。哪里头来的?心魔。所谓心魔,就是沒有实际的外境,而是內心妄生的一些邪见。

五十种阴魔,阴魔即是心,从五蕴而生,自生的魔来障失你的定力。凡是着魔的,都是心引进的,心正魔不能入,心邪魔则能入。修禅定的人讲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所有修禅的人,对任何境界相,根本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知有形有相全是假的,见诸相非相。若能这样子来,魔不入体,魔都是乘虚而入的。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梦参老和尚讲经典、咒语、文集

梦参老和尚讲阿弥陀经     

梦参老和尚讲大悲咒     

梦参老和尚讲大乘起信论     

梦参老和尚讲地藏经     

梦参老和尚讲华严经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咒     

梦参老和尚讲普门品     

梦参老和尚讲普贤行愿     

梦参老和尚讲十轮经     

梦参老和尚讲四十二章经     

梦参老和尚讲心经     

梦参老和尚讲盂兰盆经     

梦参老和尚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