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幡法师:学佛者当学愚公,细水长流真精进
相传古代在太行山下住着一位老人,名为北山愚公。他们一家人每次出入时,都会被家门前的大山挡住出路,非常不便。一天,愚公与家人决议要铲平那座山后,便很快地付诸行动。村人们知道后,纷纷前来劝说他们打消这个念头,但老翁毅然决然地说:“我的身体还很硬朗,再干几年活儿不成问题。就算我老到做不动了,还有我的孩子,孩子们还有孙子,这样代代相传下去,我就不信没办法把这座山移开。”那天夜里,突然吹起一阵狂风,伴随着天崩地裂般的巨大声响,原来老翁的决心感动了帝释天,便命令山神自己搬走。 虽然,最终是天神的帮忙,但愚公移山的精神却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也很值得佛弟子学习。因为修行的路上,同样有着一座座的高山,例如贡高我慢、悭贪不舍、愚痴无智、无明邪见,以及种种的人我是非,都在等着我们去移除。无始劫来,这些习气高山逐渐盘踞在心中,障蔽我们的清净自性。所幸,佛法教导我们要观照自心,觉察这些令我们不得自在的重重烦恼,而谋求化解之道。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是多生多世的尘垢累积而成,要将烦恼破除,找回本来面目,当然也就不是一蹴可几的事了。 因此,很多人初初接触佛法,在听闻个中道理后,自然发起上求下化、精进办道的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便因种种因缘而逐渐忘失初心。分析起来,不外乎几种类型:有些人是因为经历世事沧桑,明白人生的苦、空、无常而学佛,出家后却在檀越恭敬、一切现成的生活中,模糊了应有的方向;有些人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由于身心的转变与锻炼远超乎想像之外,无法直下承担而打了退堂鼓;有的则是因知见、观念的遍差,而导致走错路、走远路;而较为令人惋惜的,则是入道时不管是信心、道心、决心等各种条件都很足够,身体状况同参道友也好,但是,久而久之,最初那股豪情壮志,终究抵不过业力的冲击,而逐渐消耗殆尽;另一种类型,则是因崇仰祖师大德,但却未能值遇明师,无从接受正确、良善的指导与训练,又缺乏相互提携的精神与成就,故在初发心时,对于个人的身心调适、福德因缘及用功方法上,尚未有足够的认识与理解,结果导致身心失调,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抱憾以终。 《大智度论》里有首偈子:“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即是描述“精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的情景。初发心的菩萨,犹如刚生出来的鱼卵或是庵摩罗树刚绽放的花,是那么地多;但最后能成道证果的人,就像能够避开重重危机而长大的鱼,或是能禁得起风吹雨打等环境考验,结成庵摩罗果般地稀少。所以古来丛林里,便流传着这么一句提醒修行人的话:“学佛一年,佛在心中;学佛三年,佛在眼前;学佛五年,佛在天边;学佛十年,向佛要钱。” 由此见得,修行要有成就,不可一暴十寒,更不能有暴虎凭河的冲动,而是要从开始便作好规划,谨慎地逐一落实。修行应当亲近大善知识,选择志同道合的善友,正所谓“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这些外护的因缘具足之后,接着便是要在福德、教理与禅定等方面齐头并进,一步一脚印地去落实。如此三足鼎立,方为稳当。毕竟,修行路上,勇猛精进固然重要,但稳健踏实的心态更不可少。(来源:《凤凰网》2012年8月22日转自《禅林衲子心》)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