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达吉仁波切:空性大悲藏是佛法核心 |
|
索达吉仁波切:空性大悲藏是佛法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 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 “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 “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在断除狡诈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持戒度。其实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为有狡诈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如法行为。 “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除了不畏惧甚深空性之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安忍度。 “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除了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以外,再没有其他的静虑度。 “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除了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智慧度。 “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便度。 “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除了摧毁烦恼魔、天魔、死主魔、色蕴魔以外,没有其他的大力度。 “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除了成办自他二利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愿度。 “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除了了知烦恼的过患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智度。 这是米拉日巴尊者,从证悟境界中流露的教言。在显现上,尊者似乎不太精通理论,说法也和法相师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而且最为究竟。 ◎ 阿底峡尊者讲解一切道法之最 库鄂仲三子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尊者答道: “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最无上的了达,就是证悟无我之义。 “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敦厚恭敬之最,就是自相续调柔。 “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一切功德之最,就是广大的利益众生之心。要看一个人有无功德,就看他是否有利他心,有利他心,就一定有功德。 “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在世间诸多教言中,恒时内观自心最为殊胜,是一切教言之最。麦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中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外观的学问再多,也无法调伏烦恼,只有内观自心、认识心性,才是解脱的窍诀。 “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在所有对治法中,了达一切万法为空性,是最究竟的对治。烦恼也好、痛苦也好,证得空性以后,一切都解决了。 “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修行人最好的行为,就是不随顺于世俗。世俗中的事务没完没了,世间的人也是执迷不悟,作为希求解脱者,如果我们随顺他们,就只能和他们一样流转轮回了。 “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烦恼越来越薄弱。有人说:“我见到本尊了,我成就神通了……”但如果你的我执越来越重、嗔心越来越大的话,肯定没有成就。 “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修道中最殊胜的道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减少。 “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最圆满的布施,就是无有贪著。 “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最圆满的持戒,就是自心寂静。 “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最圆满的安忍,就是身居卑位。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最圆满的精进,就是抛弃琐事。所谓“进即喜于善”,一个人抛弃琐事以后,自然会欢喜行持善法。 “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最圆满的静虑,就是自心无改,如如不动。不改造、不造作、不作意,安住于自己的本来面目之中,这就是静虑之最。 “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最圆满的智慧,就是以中观的究竟见解摄持,不执著一切。如果只是口头上“不要执著、不要执著”,行为上却不断造业,这不是不执著。当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通过修行,真实了达了一切万法的本性以后,让他执著,也不会执著的。因为对他而言,财物、感情、名声、地位……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这些教言,是阿底峡尊者为他三大弟子传授的,都是非常深奥的道理。 ◎ 持明无畏洲尊者讲解六度 此外,持明无畏洲尊者说: “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说的“知足”,与阿底峡尊者所谓的“不贪著”,其实本体都是舍心。 “无愧三宝持戒度。”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也都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贪执自解智慧度。”当你生起任何贪执时,不管是对财物,还是对人,这时你只要观其本性,贪执便会自解自脱,这就是智慧度。 “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尊者说:这些道理,本来是不可言说的,但对于有缘者,希望你能铭记于心。 尤其对于实相,除了上述尊者以外,还有很多圣者都留下了偈颂。 据蒋扬钦哲旺波(麦彭仁波切之上师)的传记记载:在他16岁的一天早上,他于自现境界中,前往红色吉祥铜山,见到莲师被浩如烟海的眷属围绕,显现在云中。 ◎ 六度摄于空性大悲藏 因此,大悲与智慧二者要双运,不能脱离。 ◎ 证悟空性可对治一切烦恼 尊者回答:“一切法归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比如在世间,万应丹药可以医治一切疾病;同样,若证悟法性空性之本义,则可以对治一切烦恼。” ◎ 证悟空性包含一切道法 可见,只要证悟了空性,六度自然而然会圆满的。 接下来,仲敦巴继续问:“那么,仅仅就证悟实义来说,单单依靠空性的见解修行,就可以成佛吗?” 尊者回答:“一切所见所闻无不由心而生,证悟自心为觉空无二,这就是见。” 佛教讲见、修、行、果,因此,不论修显修密,乃至修大圆满,都以首先确定见解作为基础。尊者所说的“见”,就是在对显现一切的心进行观察时,证悟它觉空无二的本体,这样就有了修行的基础。 “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修。” 这是很深的窍诀。首先,认识心的本性;认识以后,长期修持就可以了。 不过,在形成见解的过程中,长期串习很重要,只是最初了解了,还远远不够。像密宗、禅宗或者中观见,很多人刚开始是有所认识的,但缺乏长期串习的话,见解稳固不了。 而一旦真的有了见解,对某些人而言,闭不闭关差别不大。尤其是那些修行不错、不离正知正念的人,即使你不闭关,行住坐卧中也一样修持。因为已经认识了心性,认识之后,只要随时护持、安住,就是在修了。 “在这种境界中,积累如幻的二种资粮,即为行。” 对于积累二种资粮,只是如梦如幻地行持,没有刻意的执著与取舍,这就是行。 “当这些证悟境界,已经达到完全领悟、得心应手的程度时,那么在梦中就能达到这样;梦中能达到,在临终时就可以显现;临终时能够如是显现,在中阴就可以显现,既然在中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必定获得殊胜成就。”这就是果。 所谓见、修、行、果,先认识见;安住见,即是修;如幻积资,则是行;二资圆满,则现前究竟之果。 ◎ 空性大悲藏是佛法核心 总结以上道理可知,空性大悲藏是佛法的核心。佛陀转三次法轮,开八万四千法门,也无非是让行者的相续,生起这一空性大悲藏的方法而已。《说无垢称经》云:“慧度菩萨母,善方便为父,世间真导师,无不由此生。”意思是,菩萨以智慧度为母,以方便五度为父,世间一切真正的导师佛陀,无不从此空性大悲藏而生。 其实空性大悲藏,也就是菩提心。 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宝,无论你的见修多么高深莫测,有多么高的境界,也对成佛毫无帮助。我们知道,本来生圆次第等修法非常殊胜,若以菩提心摄持,的确是即生成佛之因,但若是离开了菩提心,则与外道无别了。 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记住!现在很多人希求高的法、特殊的法,唯独不重视菩提心。但没有菩提心,即使你天天修大圆满,也成就不了。外道也观本尊、修风脉、念咒语,他们也承认天堂地狱,也取舍因果,但因为没有皈依、发心,没有空性大悲藏,所以解脱不了。 而佛法中有解脱,就是因为有皈依、发心,有空性大悲藏。 ◎ 如何修佛法才有意义 喀喇共穹格西说:“虽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也无有利益。” 有些人天天学戒,但相续中有没有大乘皈依戒、有没有菩提心,这很难说。行为上的训练固然好,威仪如法,看起来也庄严,的确让人生信。不过,若是从解脱的高度来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行为上再如法,也没有太大意义。 “虽然恒常为他人讲经说法,但如果没有息灭我慢,也无有利益。” 讲经说法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如果“我慢”也跟着大起来,那讲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虽然精进向上,但如果将皈依法置之不理,也无有利益。” 有些人天天讲高法、大法,求灌顶、修扎龙,也可谓“精进”。然而,如果相续中连皈依三宝的定解都没有,那就跟外道一样了。作为佛教徒,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对上师三宝的坚定信心,因为这是佛法的基础。若不重视这个,修任何法都没有意义。 “虽然夜以继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也无有利益。” 哪怕你三步一拜朝拉萨、三点起来念佛、终日念经诵咒,但如果从来没想过众生,就算你求的是解脱,功德也不大。哪怕你闭关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辈子不出关,但没有菩提心摄持的话,也都没有意义。 这里所谓“没有意义”,不是说不能种下善根,而是说,无法因此获得成就、度化众生。 这些都是修法的关键!我们要修法,就应该依止这种教言。因此,希望大家都不要忽略这部《大圆满前行》。对某些道友而言,可以说,他已离开法本很多年了。得是都得过的,但一直不看的话,法本是法本、你是你,你们之间就是千山万水之隔。 总之,修佛法一定要抓到关键,这样修才有意义。 摘自《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二课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索达吉堪布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