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空法师:从信愿行再读善导--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湛空法师所有开示-> 湛空法师开示信愿行



 湛空法师:从信愿行再读善导


 下载DOC文档  



善导大师宏扬净土法门,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善导之前宣扬净土者,有诸多误解,直到大师教化时,才得以净土正本清源,其中较被孰知者,如在大师前重观想,但到大师时,才修正成“称名念佛”,如九品往生是为圣众,大师则说是一切罪恶生死凡夫,此外如澄清“别时意”、彰显弥陀大悲愿力、舍杂就正……也因大师的纠正,让末法业障深重的众生,充满了往生的生机,故大师被喻为弥陀再来,这是很贴切的。
  其实善导的净土思想,今日还是有许多被误解,严格说来大师的提倡,确实有多处异于通途净土教的看法,此外也有不少人,对其思想做了曲解,末学不慧,将其异处与误判,做了整理,我们先自净土三资粮“信、愿、行”看起,接着再整理归纳重点。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出自《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本师佛不问自说的经,佛经中不问自说的非常少,此外此经的当机众,是舍利佛,舍利佛是诸弟子中智慧第一,奇怪的是,在这部简明的经典中,佛陀一再耳提面命其名,达三十六次之多,如此短简的经典,为何对智能第一的弟子,再三叮咛,由上我们绝对可推知,这部经有多重要,净土三经中,此经是极要说,也就是往生宗要,尽在其中,后世宏扬净土大德,依经内容,归纳出”信、愿、行”,为整部经中心法要,我们现在来了解其义:

一、信。
  《弥陀经》谈到“信”,有三处,第一处是当本师佛介绍完极乐净土庄严殊胜,与如何往生法要后,举六方佛赞叹此法不可思议,诸佛同声劝此界众生,信受此法,本师佛宣说后,再结劝“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第二处,六方佛叹文后,佛陀言“发愿生彼国,得不退转,必生极乐”,再结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处,最后在流通分时,佛陀再三告诫,此法极难信,希望浊世大众务必用心留意。

我在中国佛学院写毕业论文时,谈到《阿弥陀经》的宗旨,就是让我们应以“信、愿、行”,为圭臬而起修。故此经言“信”,是以劝信,与用心留意此难信之法为主,其实此经流通分,一再强调“难信”,故可推知,得“真实深信”,是净土行人最重要目标,相对此经,在《无量寿经》,也就是为何把《胎宫疑城》章,当作对五浊众生的结劝,这里我们可清楚看到,本师佛的用意与苦心。

由于《阿弥陀经》是要说,有关信的详说,大经故然有进一步铨释,但微言大义,还是难契,我们历代祖师如藕益弥陀要解,印祖文钞……都有解说,但末学始终还是认为,善导大师观经疏“三心文”义(文后附全文),交待“信”最完整,在文中大师先交待,达“信”的首要心态“真实心”,也就是不虚伪的心,后世学佛者,这是常患大病,如未证言证,未信言信;自已污秽,言身心清净;一戒不守,言戒行严谨,如此杂毒之善,当自省慎防,接着在“深心文”,大师又详说了信的内容,如何才是坚信,与立信的方法,最后“回向发愿心”,善导告诉我们,秉持前述真实深心,回向愿生彼国,必定得生,文言“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大师在结尾为怕众生,领解有误,接着讲述了“二河白道”喻,来守护信心,守护者“证”意,也就是此喻,充分表白,“信心决定”心路过程,一位深信念佛人,深信历程如异于此喻,皆要深省,是否为异安心,人要诚实面对自已很难,务必慎思。

善导大师在深心文,开始即谈到二重深信,亦是机法深信,其实善导之说,完全附合《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文意,《阿弥陀经》自“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即是明法深信”,在《无量寿经》便是上卷经文,“机深信”在《阿弥陀经》流通分,提到“五浊恶世”与“难信”便是,在大经经文下卷自“易往而无人”到“胎宫疑城”,皆在明机深信,如果您了解三心文内容,便知这与通途净土教有不同,善导说,舍杂行,专修一向念佛行,清楚看到自已是罪恶凡夫,污秽满满(贪水嗔火二河满满),起大惶怖心,当三定死显前,您一向弥陀的心,就会被弥陀转为“他力决定信”,此信一获,得大欢喜,当下证生,入正定聚,必定生报土,这与修净土行,务必要持戒行善,把佛号念好,将心修清净的通途说法,二者是不全同的。

这里还是要提醒,故然修自力清净心,不是弥陀本怀,但绝不能废,因为这也是入净土方便,入真实一定要方便,此外到底生西,还是多生胎宫疑城,介时还是能登报土(见观经九品往生与大经胎宫疑城),此法一废,断多众生方便,其过甚大。

关于信,我们最后来探讨一个深入问题,《阿弥陀经》上的劝信,与善导言真实深信,同么?从过程上来看劝信为始,真实深信为终,在《阿弥陀经》上讲了始,没有讲终吗?有,但终常被误解,可记得经文“一心不乱”,按善导意,一心就是真实深信心,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乱即四帖疏言不为异说异解所乱,这与一心是伏惑清净心,不乱是不起妄念,中土通途说法,大不同,如果不依善导义,只怕末法众生,无一能得生报土。

二、愿。
  当众生初信时,必有甚多疑虑,此刻必用愿来导,严格说浅信,不一定愿生,末学就遇到不少佛教徒,故然他们相信极乐净土存在,但不一定愿生,即便愿生,其心也未必急切,故在《阿弥陀经》中,论到“愿”,几乎都伴随着信而说,也就是初信者,皆要用“愿”来励,经中第一次提到“愿”生,就是释迦佛介绍完净土的国土、弥陀、圣众庄严后,提出的,经言“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这段劝愿文中,有两处重点:

第一、“众生闻者”,若净土法门,无善知识宣说,无善男子、善女人闻信,则此胜法,因缘必不具足,因善知识的宏扬与业障众生的听闻,奠立了此法渊远流传,大经“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更言诸经灭尽,惟留此经百年,唉!这些文意中,皆流露着佛陀的悲心本怀,末法我等,定要珍惜。

第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此文可谓是众生为何要往生,最重要原因,此娑婆恶人盈满,多不善聚,众生多迷于“财、色、名、食、睡”,大经言“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人与人相聚,多言世俗是非、十恶,言道德、修行者少,大众有缘共修净业,更是难逄,普贤十大愿,其中第八行愿“常随佛学”,此浊恶处,不要说跟佛学,正知见善知识都稀少,如此恶劣学习环境,何堪修行,反观西方净土,时时处处皆有圣众引导,二者真是天差地别,在接下后文中,佛陀更是明言“发愿众生,皆得不退转”,如此殊胜利益,何法能及。

这里还是有不少净土行人疑虑,我信了,也发愿愿生,平日也持名,好象生命中没什么感应,难道是念佛念的不够清净,或是往生要临命终决定,还是有其它关键,依善导义,这全在未能“深信”故,可能有的人又执疑,明明是“信、愿、行”,善导也说了“发愿回向”,你为何只说“深信”,读文绝不可“断章取义”,所附善导三心文全文,请疑虑者,细读、详读百次,仔细思惟,全文重心是否全在深信,大师在讲发愿回向,都还要举“二河白道”,来守护信心,文又言“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善导全文宗旨,就是要众生取“深信”,如果这样说,是否违背《阿弥陀经》“信、愿、行”主旨,末学在前文提到,这里绝无矛盾,因为“信、愿、行”是始,”深信、切愿、一向行”是终,不管“深信”也好,“切愿”也好,二者皆一义也,就是经言“一心不乱”,当您真发现自家火灾,还要等发个愿救火吗?真信一定切愿,切愿必含深信,什么是“切愿”,切当下必需解决,还要等临命终来救,皆不是切愿,大师二河白道喻,都交待的很清楚,您的生死大事,什么是大事,大事极重要、优先处理之事,还要待临终,那都不是大事了,请慎明。

三、行

《阿弥陀经》提到净土行持,非常简要,只有二句“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有的大德可能执疑,明明前文还言“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佛经是非常严谨的,如言“善根福德因缘”,必定在后文有交待内容,但在后文中只出现了这二句,显然“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净土行门多“善根福德因缘”,此二句缺一不可,净土门中“一念、多念”之诤,就是多有净土行人,曲解、误解这二句,末学在后文中会再详说此诤结,再次提醒有志宏扬净土大德,必要详明此意,否则自误误人,非常遗憾。

我们现再看看,善导如何说“行”,大师在《四帖疏》深心文意,交待很清楚,“以人立信”、“以行立信”,以人随善知识闻说弥陀也,以行正中正称名念佛行也,立信建立深信,也是经言“一心不乱”,善导所提净土行持,全同于”弥陀经”所倡,在这里有一点很重要,被许多人错解,善导在文意中倡“舍杂行就正行”,如此说是否三福就不要?其实这里有二重点:第一、行三福的目的是什么?是看到自已变成好人,还是在于深刻内省,站在佛法的角度,深省远重于达善,真正用内省去行“孝”,我们才发现,自已是如此不孝,什么是省察,就是在日用中,敏锐观照我们做了多少,如我们有钱,先想到父毌吗?我们忧虑他们生死大事吗?我们常关心他们吗?里面都是坦诚,没有造作、掩饰、借口,三福中每一项,如果我们都按这态度去面对,去检讨,如此行持,就会看到自已原来是贪嗔二河满满,身处痛、恶、烧之境,如此舍就会生起,舍自已污浊之力,归弥陀不可思议他力。第二、将三福行持归导于净土五正行,如劝父毌、师长向佛、念佛,日用归依、持戒心繄佛恩,读佛典皆为深明弥陀救众第一义谛……等等,也就是在平时当中,建立以弥陀为中心的信仰生活,自已行,也劝人行,久而久之,自然而然,闻弥陀法、念佛恩、称名号,就会成为您生命重心,如果这些都做到、体会到,您就知,弥陀救您不用等临终,都在当下,一切念佛、持戒、善行里面都有佛恩,这也是弥陀对我们的期待,万万不要辜负,怹的期许。

我们了解完“信、愿、行”的法义,就知净土三资粮对净土行人的重要,末学一直深感,在其中存有不少疑义,一定要辨明,否则甚易自误误人,自已误解往生法要,还一盲引众盲,这是极误之事,应当留心避免。错误领解,总归纳起来有三重点:“正行、杂行”、“一念、多念”、“自力、他力”,此三重点如不明白,宣净土法必定有漏,故有志宏净土大德,必要详明,上面末学已谈过“正行、杂行”,接着我们继续研讨“一念、多念”、“自力、他力”。

要了解净土法要之疑惑,首先要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在中土由于历代祖师所倡“一心”,皆为念佛修行清净心,末法众生根劣,借修持力量,能企到“事理一心”极难,因为稀有,故在中土,关于“一念、多念”的讨论,相对来的少,诤论也少,但在日本净土系,皆依善导,善导倡一心“深信”也,由于“深信”直接论及行者心态,故引生的问题就多了,当日本净土法然元祖,在当时社会中,宏宣善导净土法门,这些问题就浮现,到真宗亲鸾大师时,问题更加突显,连他长子都步入了歧途,亲鸾有感于此,在其晚年,依着老迈、虚弱的身体,还不断钞写善知识纠正文章,叫各地弟子,务必留意,末学也恳请有志净土大德,定要辨明真伪,勿入”异安心”假相。”、“一念、多念”,净土门中论及“一念、多念”,状况非常多,有的人认为一念是清净伏惑心,多念是自力修持积极念佛行,也有人认知一念是他力大信心,多念则自然而然念就具足,不用刻意、尽力念,到底什么答案是对的,这就成为净土门,最重要关键,如果掌握不对,重者往生不定,轻者生胎宫疑城,我们这里探讨是全依善导,故关于这主题,我们一切以善导所倡为主,一念就是弥陀经一心,在《观经》就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也就是无量寿经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用了极长篇幅论述了“三心”,也就是详说如何证得一心,我们细读内容就知,善导本怀就是在建立机法深信心,善导本怀就是弥陀本怀,这相当于弥陀的直说,故任何行持主张,有违背文意者,皆应舍,废不了义,立了义,如果大家能如此认知,就极易弄明,这些征结所在。
  我们回到主题,如何达一念,那一念与多念有关连吗?善导在三心文中讲深心,也就是深信时,先讲深信内容,其中以机、法深信为主,机者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法者“信弥陀愿力救拔”,信此心坚定如金刚,确定了信的内容,接着善导述说,要达信的方法,也就是文中”以人立信”、”以行立信”,有大德倡”真念佛”行,是得信心后的报恩行,故先信后行,末学非常不以为然,如这样倡,就缺少了立信之方,此违善导义,更违经义,大师交待很清楚以人立信、以行立信,文言人、行皆在信前,我们看《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乱”,以人就是经言随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以行就是正中正之称念名号,立信就是秉持以人、以行,日日行持下去证得一心不乱,诸位大德以上文义一定要明,不明就不能究竟。“自力、他力”其实关于自、他二力,从古至今问题也不断,这主题最早见于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修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由文中,我们可明白,依自已戒定慧行持力,是自力,依佛力,是他力,大师采二分法,非自即他,舍自就他。那善导又如何倡?大师所留五部九卷,并无明文来论自、他二力,但自文意可知其要,在《四帖疏玄义分》“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由文可知依靠他力是绝对的,但自力呢?善导在“二河白道喻”,交待的很清楚,依净土行持认识自力是贪嗔满满污秽也,我们是无力啊!深知此事,才会起惶怖心,原来三涂是我们必然之路,此时必是焦虑万分,奇妙是,真不疑他力佛智深信一念,就在此时获取,故由此亦推知,善导是相似于昙鸾所倡,也就是“行净土五正行,认清自力,舍弃自力,归命弥陀力”,注意里面的舍弃,不是不用,也就是很多净土行人,错解了此句,故起了种种异说,舍弃是观念上深知啊!念佛是弥陀回向之法,而不是我念佛回向,把我作功德的想法去舍,因为再努力念佛,皆是弥陀摄取之力,甚至生命一切行持,皆佛恩所赐,如此信知,是舍弃自力真实义,如果这道理不明,会产生二种异安心:第一种自力异安心,因为你们倡舍弃,也就是不用修持,这不对。我们要努力行善念佛,修证到清净心,这样临命终往生才有望,今生种种行持,皆是自力,如果无自力修持,往生不定,也唯自力行持,才感召他力,如此才能临终往生。末学评论:首先对舍弃意,上段文交待了,也就是行善念佛,本要去做,但行善念佛是为自省,非为证境,事、理一心倡导者藕益大师,临终重病还感叹“夜长似小劫痛裂如刀山”、“闻声见色多妄念,思前计后转眛心”,大师都如此,我们呢?显然行持依净土教,最重要意义,是深刻自省,唯抱这心态才能见“二河白道”,也唯见“二河白道”,才能认清自力归服他力见已浊秽感念佛恩。知念佛愿生极乐,已属殊胜之事,但将弥陀救贫苦众生的悲愿,放在临终,挂在西方,可叹啊!弥陀光寿无量佛也,他的摄取是当下,绝非临终,念佛众生,当下被摄受不舍,但还要怀疑怹的真诚,我们真的很丑陋,不是吗?看清我们就是如此丑陋,弥陀就会为我们开启信心之窗。第二种一念异安心,犯此病莲友,最明显主张,就是积极念佛是自力,应舍。依末学领解,此法门究竟处,就在他力深信,常思念佛,要到达究竟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二者皆要尽一生勤而行之,绝不能偏废任何一句。闻说阿弥陀佛的重点就在尊循善导、大经义,随善知识听闻机法深信,如善知识难逄,有一殊胜方便,常读”无量寿经”,读时用心去体会文中机、法真实义,有不明、难解处,礼念佛求弥陀教诲,一定要把惶怖心闻出来,当见到生命中的“二河白道”,那就要说恭喜,您看到了执持名号,不管信心决定否,只要修学此一法门,皆要勤而持之,管他念到烦恼业障现前、地狱现前还是极乐现前,您都坚定走下去,众生烦恼习气及重,故要养成持珠念佛习惯,才是真正的报佛恩,是一位真正的行者。

时下,净学之人,往往人云亦云,不依祖师嘉言,乱修法门,实在是痛心极首。

遥想净宗祖师,为了众生,至心精进,求道不止。苦海作舟航,长夜擎明灯。披肝沥胆,尽其一生,倾文采风流于宗教情操。夜下漫笔,我们生命中最激动心灵的事件,可能并不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而是“伟人之在”和“伟人之逝”。伟人之在,使众生在坚韧跋涉中避免茫然失措,而享受追随的可为屏依;伟人之逝,则使我们在缅怀中尚有不绝如缕的慰藉,并作传承绝学之担当。善导大师已逝一千三百多年,这一千三百多年来,大陆佛学界对他的遗产的发掘和整理尚不如台湾和日本,这一事实充分映证了我们的痛苦所在:伟人曾在、伟人已逝、但众生可以闭上眼睛认为他根本不曾存在。

试问,有明灯而不依,人生最可悲的事是否莫过于此呢?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湛空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其它法师讲《信愿行》

本性法师讲信愿行    

本源法师讲信愿行    

纯祥法师讲信愿行    

大安法师讲信愿行    

德森法师讲信愿行    

定弘法师讲信愿行    

慧明法师讲信愿行    

戒法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莲池大师讲信愿行    

律航法师讲信愿行    

蕅益大师讲信愿行    

亲佛法师讲信愿行    

仁焕法师讲信愿行    

仁清法师讲信愿行    

太虚法师讲信愿行    

悟显法师讲信愿行    

信愿法师讲信愿行    

性空法师讲信愿行    

宣化上人讲信愿行    

怡僧法师讲信愿行    

益西彭措堪布讲信愿行    

印光大师讲信愿行    

振冠法师讲信愿行    

智谕法师讲信愿行    

智圆法师讲信愿行    

宗信法师讲信愿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