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湛空法师所有开示-> 湛空法师开示信愿行 |
湛空法师:从信愿行再读善导 |
|
善导大师宏扬净土法门,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善导之前宣扬净土者,有诸多误解,直到大师教化时,才得以净土正本清源,其中较被孰知者,如在大师前重观想,但到大师时,才修正成“称名念佛”,如九品往生是为圣众,大师则说是一切罪恶生死凡夫,此外如澄清“别时意”、彰显弥陀大悲愿力、舍杂就正……也因大师的纠正,让末法业障深重的众生,充满了往生的生机,故大师被喻为弥陀再来,这是很贴切的。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出自《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本师佛不问自说的经,佛经中不问自说的非常少,此外此经的当机众,是舍利佛,舍利佛是诸弟子中智慧第一,奇怪的是,在这部简明的经典中,佛陀一再耳提面命其名,达三十六次之多,如此短简的经典,为何对智能第一的弟子,再三叮咛,由上我们绝对可推知,这部经有多重要,净土三经中,此经是极要说,也就是往生宗要,尽在其中,后世宏扬净土大德,依经内容,归纳出”信、愿、行”,为整部经中心法要,我们现在来了解其义: 一、信。 我在中国佛学院写毕业论文时,谈到《阿弥陀经》的宗旨,就是让我们应以“信、愿、行”,为圭臬而起修。故此经言“信”,是以劝信,与用心留意此难信之法为主,其实此经流通分,一再强调“难信”,故可推知,得“真实深信”,是净土行人最重要目标,相对此经,在《无量寿经》,也就是为何把《胎宫疑城》章,当作对五浊众生的结劝,这里我们可清楚看到,本师佛的用意与苦心。 由于《阿弥陀经》是要说,有关信的详说,大经故然有进一步铨释,但微言大义,还是难契,我们历代祖师如藕益弥陀要解,印祖文钞……都有解说,但末学始终还是认为,善导大师观经疏“三心文”义(文后附全文),交待“信”最完整,在文中大师先交待,达“信”的首要心态“真实心”,也就是不虚伪的心,后世学佛者,这是常患大病,如未证言证,未信言信;自已污秽,言身心清净;一戒不守,言戒行严谨,如此杂毒之善,当自省慎防,接着在“深心文”,大师又详说了信的内容,如何才是坚信,与立信的方法,最后“回向发愿心”,善导告诉我们,秉持前述真实深心,回向愿生彼国,必定得生,文言“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大师在结尾为怕众生,领解有误,接着讲述了“二河白道”喻,来守护信心,守护者“证”意,也就是此喻,充分表白,“信心决定”心路过程,一位深信念佛人,深信历程如异于此喻,皆要深省,是否为异安心,人要诚实面对自已很难,务必慎思。 善导大师在深心文,开始即谈到二重深信,亦是机法深信,其实善导之说,完全附合《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文意,《阿弥陀经》自“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即是明法深信”,在《无量寿经》便是上卷经文,“机深信”在《阿弥陀经》流通分,提到“五浊恶世”与“难信”便是,在大经经文下卷自“易往而无人”到“胎宫疑城”,皆在明机深信,如果您了解三心文内容,便知这与通途净土教有不同,善导说,舍杂行,专修一向念佛行,清楚看到自已是罪恶凡夫,污秽满满(贪水嗔火二河满满),起大惶怖心,当三定死显前,您一向弥陀的心,就会被弥陀转为“他力决定信”,此信一获,得大欢喜,当下证生,入正定聚,必定生报土,这与修净土行,务必要持戒行善,把佛号念好,将心修清净的通途说法,二者是不全同的。 这里还是要提醒,故然修自力清净心,不是弥陀本怀,但绝不能废,因为这也是入净土方便,入真实一定要方便,此外到底生西,还是多生胎宫疑城,介时还是能登报土(见观经九品往生与大经胎宫疑城),此法一废,断多众生方便,其过甚大。 关于信,我们最后来探讨一个深入问题,《阿弥陀经》上的劝信,与善导言真实深信,同么?从过程上来看劝信为始,真实深信为终,在《阿弥陀经》上讲了始,没有讲终吗?有,但终常被误解,可记得经文“一心不乱”,按善导意,一心就是真实深信心,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乱即四帖疏言不为异说异解所乱,这与一心是伏惑清净心,不乱是不起妄念,中土通途说法,大不同,如果不依善导义,只怕末法众生,无一能得生报土。 二、愿。 第一、“众生闻者”,若净土法门,无善知识宣说,无善男子、善女人闻信,则此胜法,因缘必不具足,因善知识的宏扬与业障众生的听闻,奠立了此法渊远流传,大经“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更言诸经灭尽,惟留此经百年,唉!这些文意中,皆流露着佛陀的悲心本怀,末法我等,定要珍惜。 第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此文可谓是众生为何要往生,最重要原因,此娑婆恶人盈满,多不善聚,众生多迷于“财、色、名、食、睡”,大经言“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人与人相聚,多言世俗是非、十恶,言道德、修行者少,大众有缘共修净业,更是难逄,普贤十大愿,其中第八行愿“常随佛学”,此浊恶处,不要说跟佛学,正知见善知识都稀少,如此恶劣学习环境,何堪修行,反观西方净土,时时处处皆有圣众引导,二者真是天差地别,在接下后文中,佛陀更是明言“发愿众生,皆得不退转”,如此殊胜利益,何法能及。 这里还是有不少净土行人疑虑,我信了,也发愿愿生,平日也持名,好象生命中没什么感应,难道是念佛念的不够清净,或是往生要临命终决定,还是有其它关键,依善导义,这全在未能“深信”故,可能有的人又执疑,明明是“信、愿、行”,善导也说了“发愿回向”,你为何只说“深信”,读文绝不可“断章取义”,所附善导三心文全文,请疑虑者,细读、详读百次,仔细思惟,全文重心是否全在深信,大师在讲发愿回向,都还要举“二河白道”,来守护信心,文又言“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善导全文宗旨,就是要众生取“深信”,如果这样说,是否违背《阿弥陀经》“信、愿、行”主旨,末学在前文提到,这里绝无矛盾,因为“信、愿、行”是始,”深信、切愿、一向行”是终,不管“深信”也好,“切愿”也好,二者皆一义也,就是经言“一心不乱”,当您真发现自家火灾,还要等发个愿救火吗?真信一定切愿,切愿必含深信,什么是“切愿”,切当下必需解决,还要等临命终来救,皆不是切愿,大师二河白道喻,都交待的很清楚,您的生死大事,什么是大事,大事极重要、优先处理之事,还要待临终,那都不是大事了,请慎明。 三、行 《阿弥陀经》提到净土行持,非常简要,只有二句“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有的大德可能执疑,明明前文还言“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佛经是非常严谨的,如言“善根福德因缘”,必定在后文有交待内容,但在后文中只出现了这二句,显然“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净土行门多“善根福德因缘”,此二句缺一不可,净土门中“一念、多念”之诤,就是多有净土行人,曲解、误解这二句,末学在后文中会再详说此诤结,再次提醒有志宏扬净土大德,必要详明此意,否则自误误人,非常遗憾。 我们现再看看,善导如何说“行”,大师在《四帖疏》深心文意,交待很清楚,“以人立信”、“以行立信”,以人随善知识闻说弥陀也,以行正中正称名念佛行也,立信建立深信,也是经言“一心不乱”,善导所提净土行持,全同于”弥陀经”所倡,在这里有一点很重要,被许多人错解,善导在文意中倡“舍杂行就正行”,如此说是否三福就不要?其实这里有二重点:第一、行三福的目的是什么?是看到自已变成好人,还是在于深刻内省,站在佛法的角度,深省远重于达善,真正用内省去行“孝”,我们才发现,自已是如此不孝,什么是省察,就是在日用中,敏锐观照我们做了多少,如我们有钱,先想到父毌吗?我们忧虑他们生死大事吗?我们常关心他们吗?里面都是坦诚,没有造作、掩饰、借口,三福中每一项,如果我们都按这态度去面对,去检讨,如此行持,就会看到自已原来是贪嗔二河满满,身处痛、恶、烧之境,如此舍就会生起,舍自已污浊之力,归弥陀不可思议他力。第二、将三福行持归导于净土五正行,如劝父毌、师长向佛、念佛,日用归依、持戒心繄佛恩,读佛典皆为深明弥陀救众第一义谛……等等,也就是在平时当中,建立以弥陀为中心的信仰生活,自已行,也劝人行,久而久之,自然而然,闻弥陀法、念佛恩、称名号,就会成为您生命重心,如果这些都做到、体会到,您就知,弥陀救您不用等临终,都在当下,一切念佛、持戒、善行里面都有佛恩,这也是弥陀对我们的期待,万万不要辜负,怹的期许。 我们了解完“信、愿、行”的法义,就知净土三资粮对净土行人的重要,末学一直深感,在其中存有不少疑义,一定要辨明,否则甚易自误误人,自已误解往生法要,还一盲引众盲,这是极误之事,应当留心避免。错误领解,总归纳起来有三重点:“正行、杂行”、“一念、多念”、“自力、他力”,此三重点如不明白,宣净土法必定有漏,故有志宏净土大德,必要详明,上面末学已谈过“正行、杂行”,接着我们继续研讨“一念、多念”、“自力、他力”。 要了解净土法要之疑惑,首先要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在中土由于历代祖师所倡“一心”,皆为念佛修行清净心,末法众生根劣,借修持力量,能企到“事理一心”极难,因为稀有,故在中土,关于“一念、多念”的讨论,相对来的少,诤论也少,但在日本净土系,皆依善导,善导倡一心“深信”也,由于“深信”直接论及行者心态,故引生的问题就多了,当日本净土法然元祖,在当时社会中,宏宣善导净土法门,这些问题就浮现,到真宗亲鸾大师时,问题更加突显,连他长子都步入了歧途,亲鸾有感于此,在其晚年,依着老迈、虚弱的身体,还不断钞写善知识纠正文章,叫各地弟子,务必留意,末学也恳请有志净土大德,定要辨明真伪,勿入”异安心”假相。”、“一念、多念”,净土门中论及“一念、多念”,状况非常多,有的人认为一念是清净伏惑心,多念是自力修持积极念佛行,也有人认知一念是他力大信心,多念则自然而然念就具足,不用刻意、尽力念,到底什么答案是对的,这就成为净土门,最重要关键,如果掌握不对,重者往生不定,轻者生胎宫疑城,我们这里探讨是全依善导,故关于这主题,我们一切以善导所倡为主,一念就是弥陀经一心,在《观经》就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也就是无量寿经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用了极长篇幅论述了“三心”,也就是详说如何证得一心,我们细读内容就知,善导本怀就是在建立机法深信心,善导本怀就是弥陀本怀,这相当于弥陀的直说,故任何行持主张,有违背文意者,皆应舍,废不了义,立了义,如果大家能如此认知,就极易弄明,这些征结所在。 时下,净学之人,往往人云亦云,不依祖师嘉言,乱修法门,实在是痛心极首。 遥想净宗祖师,为了众生,至心精进,求道不止。苦海作舟航,长夜擎明灯。披肝沥胆,尽其一生,倾文采风流于宗教情操。夜下漫笔,我们生命中最激动心灵的事件,可能并不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而是“伟人之在”和“伟人之逝”。伟人之在,使众生在坚韧跋涉中避免茫然失措,而享受追随的可为屏依;伟人之逝,则使我们在缅怀中尚有不绝如缕的慰藉,并作传承绝学之担当。善导大师已逝一千三百多年,这一千三百多年来,大陆佛学界对他的遗产的发掘和整理尚不如台湾和日本,这一事实充分映证了我们的痛苦所在:伟人曾在、伟人已逝、但众生可以闭上眼睛认为他根本不曾存在。 试问,有明灯而不依,人生最可悲的事是否莫过于此呢?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湛空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其它法师讲《信愿行》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