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法师:坐禅心法(十二法窍)--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大悲法师所有开示



 大悲法师:坐禅心法(十二法窍)


 下载DOC文档  



佛学智慧,参禅坐禅,直指心境,开悟较快。本书,随着觉悟的提升,每当再从新阅读,就会有深一层的理解,切不可执着于“初读”,“初识” 与“初觉” 。当你发现,常读常新,开觉新思维,妙生新智慧,就在这“动静”中实践吧!这才是真正的得到《武佛百拳》,真正感悟到搏博智慧的无限性,要知道人类的潜能也是无限的,无论是一万年以前;还是一万年以后,人类都将用这无限的智慧,开发出无限的新思维,调动出无限的新潜能,創造出无限的新世界。人类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深信不疑,定心贵己,不向外求,内证自心,再苦再难,下定百折不回之真心,提升万变不穷之妙用。生升世事,不论做什么,只要你认准某一事业,用心去做,并把它做好、做精、做大,成功将会一一伴随你。

1.“气” 的真义由来

“气” ,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早在先泰时期,老子、庄子、宋钘等哲学家就提倡“精气学说” ,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也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始动力。如《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曰:“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管子》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至《黃帝内经》,以“精气学说” 为基础,结合医疗实践及天文、地理、气象、相数、哲学等等知识的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学理论。为我国气学理论(包括气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内经》中,论述了八十余种气。上及天文,下穷地理,中至人事,几乎包括了气学理论中所有的气,若概而言之,则可分为自然界之气、人体生理之气、痛邪之气、药物之气等四大类。而气功则是以人体生理之气为中心、结合自然之气、痛邪之气等来进行综合研究的。

所谓人体生理之气,是指人体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及其功能。又分为“先天之气” 和“后天之气” 两大类。 而先天之气,又分为精气和元气两种。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

①“精气” ,此先天之精气,即指生殖之精气。人始生,精始成,精成而脑髓生。它受之父母,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原动力。

②“元气” 亦称“原气” ,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它受于先天而靠后天的营养而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它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借三集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泉源。

后天之气,也分为“天气” 和“地气” 两大部分。《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是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①“天气” ,指天空之气,即空气,入肺,为呼吸。

②“地气” ,指饮食调养,也叫“水谷之气” ,入脾胃,为吸收。

“先天气”和“后天气” 的互相作用,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能源即“真气” 。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由此可见,先天的保养和后天的调养,是非常重要的。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此人之制命于天地也,栽者培之,倾者复之,此天之制命于人也……以人之稟赋言,由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靳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所用言,则先天之强者河恃,(大河里有,小河里宽;大河里没有,小河里干。)恃则并失其强也;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所谓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气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以保脾胃……” 黃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敞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气化” 即生化之道

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成。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存在于“命门穴” 。“命门” 为人体十二经络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伎巧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应矣;此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也。就好象元宵隹节所见的走马灯,拜者、食者、飞者、无一不具,其中奥妙惟中间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燃则寂然不动,而拜者、食者、飞者、走者,躯壳未尝存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所谓“动气”者何?五脏之真精,即元气之分体也,而究其本源,就是“命门穴” 也称“后丹田” ,阴阳开合在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 “ 命门穴”就是“动气” 之所在,我们必须重视对“命门穴” 即“后丹田”的锻练。

3.精、气、神关系之说

古人曰:“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气、神三者,是人类生命的根本。《灵枢·本脏篇》曰:“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古人对精、气、神三者的调摄极为重视,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积精全神,益寿延年。” 的论述。

精、气、神虽然各有不同论点,而实际上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精为神之宅,有精则有神。《灵枢·本神篇》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此为先天之精而产生神。《灵枢·平人绝谷篇》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此为后天之精气以养神。精伤则神无所舍。是为失守,精又为气之母,精虚则无气,人无气则死。《素问.六节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津相成,神乃自生。” 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存者俱存,亡者俱亡。而精则是“基础” 神为 “主宰” ,气则为其“动力” ,三者的转化又是通过“气化” 作用来实现的。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足,精满、气旺、神足,则精力充沛,身本壮实。

通常以为人身有上、中、下三个丹田,此外也有人把“命门穴” 称为“后丹田” 把“脐中穴” 称为“脐丹田” 或“前丹田” 。故有“五个丹田” 的说法,其实“丹田” 本为结丹之所,全身处处都可以视为丹田,可因气行而异,也可因意守而移,原本就没有固定不变的部位,近世寸分之争,失其根本。

佛家功不主张固守有形之身,意守部位因用而定移。“一体灵元天地连,在身、在天、在地,丹田只因用显现,因人而移无定法,有形无形随意唤。吸之来,呼之去,可惊天,能动地,随心所欲,法窍无限,一念击出,因果环复。”

4.姿势、呼吸、意守

姿势、呼吸、意守这三种练功法窍,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要求,其作用亦各有其特点。

⑴ 姿势的作用

姿势是靠肌肉的张力来维持的,动静禅对姿势的锻练,主要是对肌肉的锻练,对气力的锻练,通过各种姿势的松、紧、虚、实的变化,对人体的肌肉张力、气息运行、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等等,产生不同的影响。

虽然各种功法有各自的姿势,但按其对人体气脉的影响,却不外乎“升、降、开、合” 四类。这四类又各有“静式” 与“动式” 之分:

升:具有引导气息上升的作用。凡是由下往上升的动式或意念与姿势偏高的静式都属“升式” 。

降:具有引导气息下降的作用。凡是由上往下降的动式或意念与姿势偏低的静式都属“降式” 。

开:具有引导气息外开的作用。凡是由内往外开的动式或意念与姿势偏外的静式都属“开式” 。

合:具有引导气息内合的作用。凡是由外往内合的动式或意念与姿势偏内的静式都属“合式” 。

⑵ 呼吸的作用

动静禅对呼吸的锻练叫“调息” 或“吐纳” ,呼气主降、主开;吸气主升、主合。例如:长呼气时,可使血压下降,使肢体的血管扩张;长吸气时,可使血压上升,使肢体的血管收缩。但是,呼吸对气息的升、降、开、合的影响并非绝对的,当练功达到相当程度后,在“意念” 即“念力”的引导下,可使人体气息作到升、降、开、合自如,“以意领气” 。

(3) 意守的作用

意守是对意念的锻练,思维的锻练,智慧的锻练。是通过练功的“意念” ,思维、悟性、智慧即心理活动来影响生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例如:意守脐中穴以上的部位,如:“膻中穴” 、“印堂穴” 、“百会穴” 处 ,都可引导气息上升;反之,意守脐中以下的部位,如:“气海穴”、“关元穴” 、“会阴穴” 、“涌泉穴” 等处,都可引导气息下降。

初练动静禅,一般以“气海穴” 或 “脐中穴” 为丹田。脐中穴,又名“神阙穴” 。因为它位于身体的中心点,属“中央脾土” ,意守此处,可以补益中气,增强脾胃功能,使气脉中和,不致偏盛。最适合初学,作入门之基。当产生“气感” 后,便可以进行“内视观想” ,意念跟着感觉走,使气息周流全身,进入四肢百节,脏腑经络,全身无处不通,无处不活之隹境,这是动静禅练功的重要特点。至于意守的部位,上者为上窍,中者为中窍,下者为下窍。意守何窍,应根据练功者本人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因自身本体异同,妙得自然为功。

(4) 姿势、呼吸、意守的结合

姿势、呼吸、意守是动静禅修练的三种法窍。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是在意念的主导之下进行的,即受念力的影响。练功的流派不同,对三者的要求各异。这三种练功法窍,常常又是互相制约的。气息的升、降、开、合,或是升中有降;或是降中有升;或是以升为主;或是以降为主,常常互相制约,以免升降有偏,开合太过。

5.动与静

“动” 是指练功时气息和形体的运动。气息之动为“内动”,形体之动为“外动” 。

“静” 是指练功时精神和形体的安静。精神之静为“内静”,形体之静为“外静” 。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只要你进入某个情境,某个情境也就变成了你,境由心生。”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中发展、变化。

动为阳;靜为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不可偏胜,因此,练功时要求有动有静,有升有降,有开有合,动静相兼,升降相照,开合相益。“静中有动,外静内动。” “动中有静,外动内静。” “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所谓“靜功” ,是指在形体处于安静状态时,通过意守,即念力的运用,呼吸的运行来对机体内部进行锻练。此时,“静中有动,外静内动。”

所谓“动功” ,是指在形体处于运动状态时,通过形体,即姿势的运用,形体的运动来对身体各部进行锻练。此时,“动中有静,外动内静。”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把动功和靜功结合起来练,才能相得益彰。因此,“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6.五官、五脏、六腑、四肢

人的一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五官、四肢。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外,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是为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实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大,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五脏六腑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稟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脏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中大危,戒之戒之!”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所主:“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五脏开窍于五官:目为肝窍、鼻为肺窍、口为脾窍、舌为心窍、耳为肾窍。

四肢者:以筋为联络,筋始于爪中,聚于肘膝,裹结于头面,其动而活泼者为气。所以古今功夫家必先练气。

气行脉外,血行脉中。如水行江河之道,百脉犹如百川。血的循环、气的运行,均发于心,即意念、念力、思维、悟性。日夜十二时辰,气血周流于十二经络,瞬息潮血来回,百脉震动。

肝主筋藏血,脏腑经络之血,皆赖其运行,因此,练习功夫者,必应注意保护。

7.养气与练气

⑴ 养气:养气不离性,炼气不离命。欲要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无念法常存)。心为君火,动为相火,心火不动,相火不生,气息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者心意定,定生般若智慧。

歌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静方生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满骨神存。

⑵ 练气:练气与养气,虽然同出一源,但是有虚实动静之分,有形

与无形之别。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炼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吞吐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其妙用则为亦刚亦柔,时刚时柔,半刚半柔,刚柔相济,遇虚则柔,逢实则刚,柔退刚进,刚进柔退,刚左柔右,刚右柔左,此为刚柔相济虚实并用之道。

老子养性炼气以成圣;轩辕炼神化气以乐道;少林寺祖师达磨大师十年壁观“动静禅”,始传“洗髓” 、“易筋” 之法,妙开般若智慧之门。观古今名贤、大儒、道仙、释佛都非常重视,调养心性,炼气习功夫。

少林功夫炼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长吞短吐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静虚实为极致。前为食气出入之道路,后为气息升降开合之途径,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为佛家功夫修炼之精义。

十二多参考:

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忘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废,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恕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

8.运气和用气

儒家谓:“养浩然正气” ; 道家谓:“导引吐纳” ;佛家谓“练气行功” 佛家功夫练气之法,主张以鼻吞为隹。鼻吞为文,口吞为武。例如:“每日清晨,面向太阳,站立桩功。目似垂帘,意守丹田,用鼻吸气,听气下行,内视观想,下至脚心,上至头顶,手的出入,足的进退,身的旋转,起落开合,凝成一体。‘内外、神形、气力不二’ ,习立纯穴熟,则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手足法连,明眼位,分把头,视其远近,随其老嫩,彼来我来,彼去我去,接取呼吸,一动即是。但要注意:‘运气贵于缓,用气贵于急,送去必用呼,接来必用吸。身要滚而动,手要滚而出,拳打不见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只在一呼吸’ 。”

歌诀一:

天地清淑气得来,何保元精花迎旭,

日日吸气归丹田,功纯日久妙自得。

歌诀二:

气出丹田手撩阴,气提手起紧附身,

至口翻手随气发,气回手握步即存。

9.气力解

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外壮皮骨为形;内壮筋脉者为相。气血功干内壮皮骨为形;内壮筋脉者为相。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只有明白气血二字,方能自知气力的由来。自然之用力与行气是不一样的,“行气力于筋脉,用气于皮骨大不相同。” “气在先行,力在后随,丹田盛而气力足,此谓不移之定理。”

觉远上人曰:“力以能柔而刚,气以善运而充。力从气出,气隐力显,无气则力何自而生乎?外家之力,其来也猛,猛则多浮而鲜沉。内家之力其来也猛,若在有意无意立间,必抵隙沾实,而后全力一吐,沉重如山,可以气透肤里。此其故,盖由外家之力刚,内家之力柔,刚则虚浮,柔则沉实,习之既久,自能觉悟。盖一掌一拳之打出,手一著力,则气有三停: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如果而后力能贯透指颠或掌心也。至于柔运,即纯粹之气功之力,则与此不同,一举手则全身赴于气之所运,所谓意到气随,捷于声响,精粗之别,学者于此可悟矣。”

10.血分和气分

人身左为血分,右为气分,血分属阴,气分属阳,血行缓,,气行肤,故要先左后右,先运动血分和气脉,使其在时间和速度上,与气分配合起来,以调整阴阳气血的平衡。少林秋月禅师说:“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

注:

⑴.古人认为,人身左边属龙,右边属虎。

⑵.“骨节通灵” 指人身之气要象蛇之气,节节贯通,方能意到气发,克敌制胜。③脚的力量比手大五倍,故脚与手相合,集中全身之力,根节起,中节随,梢节追发,方为上乘功法。

11.纳气分路法

“纳” 指收入。 “气” 指呼吸。 “分” 指分明其气,不使颠倒混乱。 “路”

即道路,一吸一呼,各有其路,不能乱窜。“法” 就是规矩,如身的束然,步的存进,手的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接来直于纳之吸中,一吸即得。送去直于纳之呼中,一呼无失,接取瞬间,胜败已定,万万不可混施。古今修练功夫者,首先应知,人身气的由来,进而懂得练气行功和如何纳气分路,方可练就一身好功夫。

12.念力与能量

诸君,读完上述各法,你是否已经明白修炼“动静禅”与“武功” 动功与静功所必须的智慧。如果你能夠举一反三,广开思路,对步入高功夫殿堂,无疑是极为重要的,然而要获得超高能的能量,就必须明白“念力” 与“能量” 的升成与运用法窍。

念力就是能量力,不善于运用念力,就不可能有超高能的能量。而念力的升华过程,运用过程,只能靠无限的放松,无限的入静,无限的自然来成功。这三无限要达到无限的效果,圆满如意的境地,决不可能仅仅依靠动功来完成。动功只能是,靜动、松紧、有无等自身膜络筋脉与血肉皮骨的锻炼过程,通达过程。只有在高度的静觉过程、超静过程、超觉过程,悟入升华。也就是说,只能通过坐禅、站禅、臥禅等以入定为法窍的功夫来完成。

静功利于升能;动功利于通达。

没有静功这一入定法窍,就不可能获得高功能,进入大乘;

没有动功这一通达法窍,就不可能使有形之躯,因通而健。

身不健,无形之灵魂何处存?

动与静的过程,有形与无形的过程,就是升华能量的静觉的过程,念力深入的过程,及运用能量的运动过程,全身各处无所不通达的过程。

不练动功即是不练躯壳(膜络筋脉,血肉皮骨);

不练静功即是不练灵魂(心灵深处的般若智慧)。

能量从念力上要(静觉、智慧与觉悟的汇集运用),

念力的运用法窍是无限的。

要成为一名高级的功夫大师、功夫专家,他也必须首先是高级的念力大师、念力专家。也可以说,有心理学家的技能,思想家的思维,医学家的知识,艺术家的天才,体育家的体魄,教育家的品质,天文学家的眼光,科学家的头脑,佛学家的智慧等等,其实远不止如此。功夫大师,功夫专家,就是宇宙中闪光的群星,他的责任是放射出最強、最亮、最高能量的光辉。

“念力的运用,必须有着,包容宇宙,呼唤万物,以致一切的无限性。”这不仅仅靠感觉,靠认识,靠捕捉,靠随缘,更重要的是,来自功夫大师、功夫专家自己的觉悟力,思维力,想象力,发挥力,创造力,运用力,“念力的运用,即一切力的运用。”而这一切力,都在随心所欲中完成。古说今释,守株待兔早成笑谈,而随心所欲,主动运用念力,正是离迷生觉,念念觉悟的妙法、秘法。入达大乘功夫的捷径也。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大悲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