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清法师:在家律学概说 |
|
果清法师:在家律学概说 (台湾 圆通寺 正觉精舍) 一、释题 1.在家 在家简别不是出家。在《优婆塞戒经》里讲到“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有两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什么是恶因缘缠绕故呢?在《大宝积经》里讲到“所谓家者名杀善根,名不舍过,害诸善业是故名家。云何名在?一切结使在中住故,故名为在。”“结使”指烦恼。 出家在寺院修行,寺院就是修行三解脱门的地方。什么是三解脱门?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门就是通达的意思。由此三解脱门,就能通达到涅槃城,所以称作三解脱门。第一空解脱门,就是观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空寂的,缘起性空,无我无我所。假若能够如此通达,就对于一切诸法能够获得自在,这个叫做空解脱门。第二无相解脱门,既然了知一切法都是空寂的缘故,所以观男女一或者异等等的相状,实际是了不可得。假如能够这样通达,一切诸法都没有相,那么就能够获得自在,这个叫无相解脱门。第三无作解脱门,也称作无愿解脱门,假若能够了解一切诸法无相了,那么对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无所愿求。假若无所愿求,我们就不会造作生死之业。假若没有生死之业,就没有果报之苦,就能够获得自在,所以叫无作解脱门。 寺院也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行之处。慈悲喜舍就是四无量心,无量就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心非常广大,所攀缘的众生既然是无量,所以能攀缘的心也是如此。第一慈无量心,慈叫做爱念,就是给于众生安乐之心。菩萨爱念一切众生,爱护、想念、护念一切众生,常常求得乐事,随着众生所要求的而能够饶益对方,这个叫做慈无量心。第二悲无量心,悲就是愍伤的意思,愍伤就是拔苦之心。菩萨愍伤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常怀着悲悯心,拯救济拔,使令他们能够获得解脱,这叫悲无量心。第三喜无量心,菩萨庆喜其他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所以他就欣庆无量。第四舍无量心,菩萨对于所攀缘的众生没有憎爱之心。没有憎恨也没有偏爱,这叫做舍。又想念到一切众生同样能够获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叫舍无量心。 所以我们到寺院要知道,这是修行三解脱门的地方,修行慈悲喜舍四种梵行的地方。要特别的小心谨慎,要怀恭敬心,尽到礼节,不可以随随便便。要常常想念我当来什么时候能够安住三解脱门的行为?还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行为?要常常生起出离之心,趣向解脱。 2.律学 律学也就是戒学,三学之一。律有三种名称,四种意义。 (1)三种名称: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 毗尼指佛所制成的教法,称作教诠,也就是律藏。 尸罗就是教中所诠释的因行,也就是受随两种戒法,受戒跟随戒。受戒就是我们受戒得到的戒体,叫做受戒。随戒就是随顺戒体生起戒行,受戒以后我们就应当随顺戒体如法地持戒,这个叫因行也称作戒行。 波罗提木叉属于果诠,因为毗尼属于教法,尸罗属于因行,由此因行决定能获得解脱的果法。毗尼就是教,尸罗就是行,波罗提木叉就是果,也就是教行果的次第。 毗尼是梵语,翻成中文叫律。律就是法的意思,也就是法律。它是以楷定作为意义,是楷正决定是犯或者是持。因为律藏当中有持犯的方法,犯到的话有轻重的相状,或者开缘,或者遮止,或者有因罪,或者有果罪,都在律典当中有剀切的说明,所以叫法律。也就是用法律来判断持犯,赏罚分明,所以称作教诠。 尸罗是梵语,翻成中文叫清凉。因为这个戒法能够除去我们众生的热恼,所以是就着它的功能来翻译的,而不是正式的翻译。假若就着它的义理还有它的作用,正式翻译就叫做戒。戒有警的意义,也就是警策身口意三业,相对前面的境界能够远离过非。戒是能警之法,三业是所警之行。又戒有性的义理,性它通善恶,假若持恶戒就禁止作善,假若持善戒就禁止造作恶法。就如同受佛戒,善恶的体性互相不容纳,就是取它禁止的意义。所以戒经上都说“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受了佛戒就应当要止息一切恶法,要行一切善法。也就是策进我们修行人,能够舍恶向善,舍凡趣圣。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别别解脱,处处解脱。戒属于因行,必定能够获得解脱,有因行必定能够达到果德。波罗提木叉有两点意义:第一种叫近解脱,也叫近果。第二种叫远解脱,也叫远果。 近解脱就如同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还有在家五戒、八戒、在家菩萨戒,能持一条,就获得一条的解脱,持十条,就获得十条的解脱,我们全部持的话,就全部得解脱,就不会有被业力所缠缚而不能够解脱的情形,所以叫别别解脱。我们身体不造作杀盗YIN,我们的身业就能够获得解脱;口不造作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我们的口业就能够获得解脱;我们的意业不起贪嗔痴等烦恼,我们的意业就能够获得解脱,所以叫处处解脱。当我们身口意三业对着五欲六尘这些境界的时候,正是考验我们所受戒行之力,是否能够依靠止持诸恶莫作,依靠作持众善奉行。假若被业的境界所缠缚,随着境界而犯戒,我们就不能获得解脱。反之,我们身口意三业对着境界的时候,假若戒行清净,戒体光洁,那么就不会被业力所缠缚,所以就叫做近解脱,就属于近果。受戒为因,不犯为果。 远就是指未来讲的,今日持戒属于因行,希望未来能够断除惑业,而成就圣位,所以这个称作远解脱,也就是远果。因此在因行当中,我们戒德清净就能够生起诸多的禅定,定心现前,我们般若的智慧才能开发,有了般若智慧,我们就能够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所以这个就是远果,远解脱。 所以近解脱是就从因行的持戒,不被业力所牵引说的,远解脱是对望后来证得圣人的果位,能够破惑证真来讲的。 教(毗尼)是如来所制,戒(尸罗)就是因中所修,果(波罗提木叉)是修因所得的结果,这就是律的三名。 (2)四种意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戒法:灵芝律师在《行事钞资持记》中说“圣人制教名法”,圣人所制的教就叫法。什么叫戒法?假若对着法来叙述的话,它不局限凡夫跟圣人,直接说明这种法必定能够轨范成就出离的圣道。所以必要使令我们受戒的人,要相信了知有这种的戒法,所以这一种戒法也叫圣法,是圣人所制的。 戒体:灵芝律师说“纳法成业名体”,纳戒法成无作业性,叫戒体。我们受戒时要好好观想,方能够得到戒体。戒体所对的对象非常广大,是十法界如尘似沙真俗二谛等等的这些法,用自己要约期限之心(比如受五戒是尽此身形寿命,受八关斋戒是一天一夜),来施造方便,身礼拜、口请师、意观想,要善于清净我们这一念心,把它安住在正念上头,安住在要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上。然后观想,我们以前未受戒的时候,对这些境界都是生起恶劣之心,现在我们受戒了,要把这个恶心变成善心。譬如我们持不杀生戒,对十法界有情众生都不杀害,不但不杀害人类,就是一切蠢动含灵小的众生都不故意杀害。那么这些境界都是戒法,都是持戒的范围,这些戒法在我们的心未观想的时候,心跟这个戒法没有相应,一经我们观想,心马上就跟这个微妙的戒法相应,所以在这个戒法上就有缘起的意义,把这个戒法领纳在我们心里头,就成为戒体。那么我们这个戒体它是怎样的呢?它是依于我们众生的真如本性,能依的就是这个戒体,无作戒体。 戒行:依戒体生起护持叫戒行。我们既然受戒,得到这个戒体,秉御在我们心中,必须要广泛修种种权巧方便,要提起般若智慧,要检查我们身口二业威仪的这些行为,要立志崇善以前成就圣道的人。持戒之心在得到戒体之后而生起,义理随顺前面的戒体。 戒相:也就是我们戒行表现出来有威仪,叫戒相。这个行门成就了,随着我们所施设所造作一举一动都称和戒法。因此之故,我们美好的德行,就能光大显扬出来。 三聚净戒:聚,集的意思;戒就是禁戒,这三种戒能收摄一切大乘诸多的戒,所以叫三聚净戒。《法苑珠林》说:伟大的圣人度化众生,他的功能德用唯独在戒法。所以《庄严论》说:最初律仪戒,它是以禁防作为体性,后面的摄善、摄生这两种戒是以勤勇作为体性。 第一种摄律仪戒,律就是法律,就是禁止的意义。仪就是仪式,就是轨范的意义。这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的律仪没有不收摄在这里头的。所以《法苑珠林》也说:摄律仪戒要紧的唯独有四种,第一不可以为利养的缘故,自己赞叹自己的德行,而毁谤其他众生。第二不可以故意悭贪,穷苦人来乞求,不肯布施。第三不可以嗔心打骂一切众生。第四不可以毁谤大乘的经典。持此四法,没有恶法不离开的,所以叫摄律仪戒。 第二种摂善法戒,所行之行能收摄一切善法,也就是我们身口意所造做的善法,以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六度开出来就是万行,无不收摄在里头,所以叫摂善法戒。 第三种摄众生戒,也就是能摄受一切众生,能摄之行就是慈悲喜舍。 二、在家菩萨如何将戒持好 第一要先受戒。要受戒要找有德行、有道德的师父,不可以随便找一个师父就受了。但是平时对师父一律要平等心恭敬供养,不要分有修行没修行,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福德。但受戒时,可以找,可以选择,这是开许的,不可以随便找一个师父就为你受,因为受戒是要得戒体的。 受戒的时候要好好观想,要领纳戒体,受三皈五戒八戒都是在三皈依的地方领纳戒体。怎么领纳戒体?比如我们受五戒,正式得戒体是在三皈依的地方,我们第一遍皈依拜下去要观想: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再观想十法界微妙的戒法,由我们心业力开始动涌起来。第二遍皈依拜下去要观想: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再观想十法界微妙的戒法已经涌升虚空,如云如盖,盖在我们的头顶上。第三遍皈依拜下去要观想: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再观想我们的身体好像虚空器量之身,然后尽虚空遍法界微妙的戒法,由我们的顶门注入身心,充满正报,纳受成为五戒的戒体。五戒得戒体就是在三皈依的时候,要好好观想,才能得戒体。 第二要学戒。受了戒之后就要好好学戒。学戒分成两个部分:一要读诵。受戒之后,譬如你受了在家的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你就要常常读诵,把这个戒本最好都能够背下来。通常半月半月诵戒,就是背诵,不是照着读。我们受什么戒,就要将这个戒背下来,背下来有什么好处?就是遇境逢缘时能想到大体的粗略的开遮持犯,就知道这一条不能犯,犯是什么罪过。不要受戒之后就把戒本束之高阁,遇境逢缘,犯不犯都不晓得,糊里糊涂随便造作,就犯戒了,所以戒本要背下来。还有受了在家菩萨戒,要半月半月诵戒。可找同参道友,可一个人,诵戒有仪轨,可照着做。先要礼佛,忏悔,然后再诵戒。二要解义。要明白戒的开遮持犯,要好好学习才能明了其中的义理。 第三持戒的态度。一要轻重等持。轻戒重戒平等心受持,不要说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我只要执持重大戒法就好了,轻的戒法就随随便便放逸懈怠。我们要晓得轻戒是守护重戒的,轻戒假如小心谨慎都不毁犯的话,重戒绝对犯不到,所以要轻戒重戒平等心去受持。就好像带持浮囊,又好像草系比丘,又好像驱毒龙公案。二见到毁戒破戒的人,不要生起轻慢心,说我持戒很庄严,你看你都破戒了,就看不起对方,不要生起这种心。要生起大悲悯之心,而更加精勤的守护戒法,这样才对。 第四持戒的原则要少欲知足。我们少欲则少苦恼,知足则常乐。多贪欲的人,就起惑、造业、受苦。无求,业障就去了;无欲,惑障就去了;就不受苦报了。没有贪欲,没有苦恼,近可解脱三途的苦恼,远可超越两种生死。 第五持戒要注意威仪。我们六根对着六尘不要虚妄分别,要“常系一心,念除诸盖。”诸盖就是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举盖、疑盖,这些烦恼都要把它去除。一举一动要摄护根门,六根门头要守护好,不随便虚妄分别。不虚妄分别就不取著,不取著就没有生死的苦果,可以说就能获得解脱。 第六忏悔。如果我们从受戒以来对于戒法轻的、重的都不曾毁犯,这个叫做本净,本来清净。假如受了戒,有所毁犯,但是你肯发露忏悔,这个叫做忏净,忏悔恢复清净。所以《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对于轻罪,要生起重大罪过的想法。忏悔恢复清净的办法是非常切要的,我们常当如此,有了过失就应当赶快发露忏悔,不要使令它隔宿。对于诸多的小罪,要生起大的恐怖畏惧之心。应当要恭敬佛陀所制的禁戒,要善于护持讥嫌的这些小戒、轻戒。 第七加行。我们在家菩萨要广修六度万行,在修六度万行的同时,要离一切相。 第八具足五种心才能将戒持好。1菩提心。既上求诸佛的觉道,下化无边有情的心。就是《观经》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是《起信论》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至诚心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要至诚恳切老老实实的将一切恶法都要断除;深心也是深信之心,乐集一切善法之心;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心。有了这些心,我们就不容易犯戒。2孝顺心。我们持戒要具足孝顺心,《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六道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怎么能毁犯戒法去恼害众生呢?假如恼害众生就不合乎孝顺之道了。3慈悲心。慈者予乐,悲者拔苦。众生没有安乐,有种种苦恼,我们要拔除众生的苦恼,要给与众生安乐,这就是慈悲心。我们有这个心就不容易犯戒,也容易将戒持好。4恭敬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他亲近善知识,如法修行,将来都能成佛,既然如此我们恭敬尊重都来不及,怎么可以轻慢呢?所以不但对我们的师长、对良师益友要好好恭敬,就是其他同参道友、其他一切众生,都要如此。印祖说:恭敬这一法,诚敬这一法,三世诸佛再来,它都不变异的。5真心。就是常驻佛性之心,我们要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种体性是常驻不变的。 我们具足这五种心,绝对不容易犯戒,一定会将戒法持好。 三、结劝:要耐心学戒,有恒长之心,将开遮持犯学习的非常好,认识的非常清楚,这样就有资格就具备条件把戒持好。最后我们将持戒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根据录音编辑整理没有经过法师审阅)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果清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