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光大师:道由人宏,地由人灵,可不信哉 |
|
南五台山,乃千三百年前,观世音菩萨,现比丘身,降伏毒龙,所开之古道场也。亦莲宗八祖,云栖莲池大师,中兴莲宗之发源处也。明嘉靖时,有性天文理老和尚者,隐居此山无门洞。后因云游至杭州,住西山黄龙庵。莲池大师仰其道风,与夫人汤氏,归依座下。不二三年,又依之出家。使此老无有出格①道德,岂能令如大师之博学鸿词,躬行实践,盛德君子,屈身座下,始终依止,以为弟子乎。大师出家后,老人复归关中。大师志慕遍参,未能远从。而关中法道,至清乾隆后,日渐式微②。哲人云亡,志乘③佚失。致老人嘉言懿行,无由永传于世,何胜悼叹④。然以异地之僧,能令莲池归依出家,可以想见其为人。事见云栖法汇莲池大师塔铭中。其派为宗福法德义,普贤行愿深,文殊广大智,成等正觉果。大师正在殊字辈。其改为袾者,以洪武时,有一高僧,洪武诏见,甚加优宠,特以玉盏,赐乳令服。因咏谢恩诗,有一盏琼浆来殊域,九重恩德自上方之句。洪武姓朱,遂谓殊者,歹朱,是骂己。即令斩之。及斩,乃悟其非骂,而已悔无所及矣。此宿世杀业所感,业力现时,不能自主。杀业之难消如此,可不戒哉。如来于诸戒之中,皆以杀戒居首。其深慈大悲,至极无加矣。而迷倒愚夫,不知感恩,反加谤毁。势必从劫至劫,互相杀戮,可不哀哉。莲池大师以此之故,去歹加衣,而用袾字。世多不察,每每讹作从示之祩。其不识字义,粗心浮气,有如此者。而大师慎微杜祸正名顺言之道,遂因之埋没。惜哉。无门洞者,即今之湘子洞。意昔或名湘子洞,老人居之,改为无门洞。及老人去世,无知僧俗,不知无门之义。以韩湘子修行成仙为奇,故仍呼为湘子洞耳。何以知之,南五台山,无有大洞,可以住人。亦无有洞,名无门者。唯湘子洞,高深宽大,可以住人。兼复僻居山后,上下悬崖。而逼近圣泉,柴水方便。又复地势向阳,冬暖夏凉。游人樵夫,皆所不至。洵⑤为办道最胜之地。咸同⑥以来,兵火连绵,以故久无人住。至光绪初,法忍冶开等老,卜居于此,至今成大兰若⑦。而道由人宏,地由人灵,可不信哉。名无门者,盖以大士以普门法道,度脱众生。老人效法大士,名其居曰无门。亦取楞伽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之义。须知无门即是普门。良以法法头头,迷之则皆可起惑造业,悟之则皆可断惑证真。故楞严二十五圣,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证圆通。故无一法不是三谛妙理,亦无一法不契三德秘藏。唯其普皆是门,故不须另立一门,而号为无门焉。居士幸住此山,谅亦宿受此老之法润所致。宜将此意详告大茅篷主僧。令知有高人故事,及无上甚深之真正名目在。不可仍以外道虚名,相沿传去,以致失却佛法中之正名耳。摄身岩者。以其峰峦陡峻,壁立万仞。至其巅者,向下望之,不禁战兢惕厉,身心悚然,妄想消灭,正念昭彰。即楞严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意。盖以身为总名,六属别目。以总摄别,故但曰摄身耳。其后哲人悉没,志乘佚失。无知僧俗,遂讹作捨身。以讹传讹,无人改正。诬罔名山,莫此为甚。岂有菩萨现身亲开之山,而以此害道误人之名,以名其山峰之理乎。又有魔民,造作魔说,谓观音于此捨身,方成道果,以诳惑愚夫愚妇。如是齐东无稽之谈。玷污大士,贻辱法道,招外道之邪谤,启愚人之魔思,为害诚非浅浅。此与普陀以观音眺作观音跳,同一魔见。诚令人可叹可恨可悲可怜。南五台山,开山缘起,昔年毫无根据。光绪十一年,光住大顶,亲侍大士香火。一日下山,至刘村西寺中(系大顶下院),见有数碑,所载皆非最初缘起。中有一碑,被水垢封蔽,成一石板。光取砖磨之,乃元至元七年依古碑所序之缘起碑也。使光不磨出,安知无知俗僧,不取之以作石板用乎。则大士救苦不思议灵迹,永劫埋没矣。今幸失而复得,故为居士详言耳。碑记钞奉,并祈存览。(碑记列入附录)(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书一) 注解: ①出格(chū gé):与众不同;超出一般。 ②式微(shì wēi):衰微;衰败。微,衰落。 ③志乘(zhì chéng):即“志书”。记事之书。指正史中记载典章制度的篇章。后指记载地方的疆域沿革、典章、山川古迹、人物、物产、风俗等的书。志,通“ 识 ”。 ④悼叹(dào tàn):哀伤叹息。 ⑤洵(xún):诚实;实在。 ⑥咸同(xián tóng):清代年号“咸丰”与“同治”的并称。 ⑦兰若(lán ruò):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意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印光大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