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与龙泉寺参访团一席谈--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济群法师所有开示



 济群法师:与龙泉寺参访团一席谈


 下载DOC文档  



   2008年6月,龙泉寺参访团一行来西园寺参观,并与济群法师作了交流。本文根据“济群法师随谈录”(见XC法师的博客)整理。

   龙泉寺参访团:看过法师的一些文章,对汉传佛教的发展有很多思考。什么因缘促使法师这么深入的思考呢?
   济群法师:因缘,当然也是一种责任感。目前,无论从教界整体还是个人修学来看,都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做了很多事,但效果并不理想,严格地说,有些混乱无序。
   各地办了这么多佛学院,毕业的学僧一批接着一批,可真正走上弘法道路的并不多。甚至还有一部分退失道念,流入社会。这就需要寻找原因,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认为,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修学引导和制度建设,这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核心所在。
   如果个人修学上不去,就没有能力对治烦恼,对治凡夫心。表面看来,说的是佛教的话,做的是佛教的事,但内心依然在固有的凡夫轨道运行。那样的话,即便做得再多,也和修行了不相干,对佛教的健康发展也未必会有多大作用。
   以修学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建立各种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弘法制度、僧团管理制度等。比如教育制度,应根据佛教自身的修学目标来制定,而不是照搬社会的模式。学佛的根本目标,是解脱,是成佛。在这个大方向下,还可分别设置初、中、高各级目标,并根据每个阶段所要达成的效果设置教学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一个根本,三大要领》中作了专门探讨。
   良好的制度,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保障。从教界现状来看,戒律基本束之高阁,只是每月两次诵一诵而已。清规虽在实践,但也是形式多于内容,名义多于实质。因为清规主要是依禅宗的修行需要而制定,如果没有禅修为内涵,清规也就失去了核心,失去了灵魂。包括我们现在的早晚殿,也是沿袭禅宗丛林的修行功课。当时的出家人,每天有大量时间都在打坐。坐的时间长了,需要拜一拜,念一念。但现在的情况是,出家人也有很多事务要处理,也总在忙着,动着。所以,更需要的常课是静坐,是观修,这就应该根据修行的实际需要来调整。
   我们需要继承传统,但更要根据佛法的精神来认识传统。我们要看到,有些传统是因某个时期的特定需要而产生,到另一个时期,就可能因为不合时宜而成为负担。还有可能,这一传统本身就不符合法义,是佛法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陈规陋习。如果我们能从佛法的精神来认识,才有能力继承佛教真正的传统,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执著于表面形式。

   龙泉寺参访团:现代人的根器很难和古人相比,甚至连儒家最起码的孝悌精神都很难做到。在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怎样契合这一根机进行引导?
   济群法师:从弘法来说,过去更多是强调契机。众生根机各异,所以演化出八万四千法门。这固然是顺应众生的需求,但若缺乏引导,也会带来修学上的混乱。在信息闭塞的古代,多数人没机会接触太多法门,且有善知识耳提面命,不致令学人莫衷一是。但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不必出门就可接触三大语系、各个宗派的典籍。如果没有能力抉择,就会目迷五色,无所适从。作为学人来说,往往是根据感觉来选择法门,选择师父。作为弘法者来说,往往也没能力观察对方根机,更没能力从整个修学次第进行引导,只能谈一些个人经验。这种引导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佛法修学的普遍规则。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能力来谈契机。佛法虽有三大语系,种种法门,但都可汇归于解脱道和菩萨道。而菩萨道又是以解脱道为根本,是把自己获得的解脱能力进一步延伸到众生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菩萨道依然是以解脱为核心,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
   找到这个中心,我们就可找到佛法修学的共同基础,那就是皈依、发心和戒律。无论什么宗派的理论,也无论什么法门的实践,都离不开这些要素。具备这个基础,才能进一步修习正见和止观。否则,就会偏离佛法修行的方向。
   比如皈依,为什么整个佛界存在信仰淡化的现象?就是因为对信仰目标认识不足,对信仰动机定位不准。如果三宝在我们内心没有地位,只是当做消遣似地信一信,可有可无地信一信,那佛法是不可能对人生产多少影响,起到多少作用的。所以说,皈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其本身就包含着修行,是贯穿学佛到成佛整个过程的修行。
   再如发心,我们知道佛法是心法,其重点就是对内心的调整。无论弘法、做事还是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心行。这就需要了解心的差别,心的因果,知道哪些心行会导向轮回,哪些心行会导向解脱。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对治,断除和轮回相应的不良心行,发展和解脱相应的良性心行。倘能如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能成为修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在凡夫心的轨道中忙一些看似与佛教相关的事,甚至以此增长凡夫心,强化凡夫心。发心就是我们做每件事的动机,这个动机,直接决定了我们所得到的结果。
   学佛是要用生命来实践的,而不是说,懂得这个法的知识就行了。必须落实到心行,才会有法喜,才能得到法的受用。我84年从中国佛学院毕业,之后一直从事教学,对情况比较了解。有些佛学院,法师们教得没劲,学生们听得也没劲。为什么?就是不得受用。
   所以,内证才是学修的关键所在。如果停留在书本上,永远都和心隔了一层。尤其当法师的,如果只想着怎么对别人说,只想着怎么说得精彩一点,那是舍本逐末。佛法是究竟解决生命问题的方法,首先自己要用起来,才有和大家共享的意义。
   虽然我们发心出家,如果修学不跟上,久而久之,也会陷入习惯性的麻木中。或者忙于做事,只想着怎么把事业做大。或者安于现状,只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好。虽然生活方式和在家人有些区别,但从用心来说,和社会上那些忙事业、过日子的人其实是一回事。
   如果不是以正确发心做事,不懂得将做事纳入修行,自然会回到凡夫心的轨道。最后也像世人那样,和事业捆绑在一起,做到90岁都不愿放手。其中,有多少是利他的心,又有多少是凡夫的串习?这是我们需要考量,需要反省的。

   龙泉寺参访团:法师近年在弘扬皈依,已取得哪些成效?
   济群法师:我们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通过《皈依修学手册》,帮助大家深化对皈依的认识。这本书我们研究所和广化寺、南普陀等地都印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仅仅一本还不够,将来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形成一系列的教材。
   此外,我们也在各地倡导“皈依共修”,并有配套的光盘和仪轨。基督教的教理虽然简单,推广力度却很大,这和他们的礼拜有关。因为信仰是心灵的依归,这种归属感不是一次仪式就能完成的,需要通过常规的宗教生活来巩固。在“皈依共修仪轨”中,包括前行、正行、结行,每次一小时左右,通过思维修、安住修和称念三皈使内心向三宝靠拢,通过不断重复来确立信心,强化道念。
   我做事比较随缘,要让它影响更多的人,关键在于教界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推广。目前,社会对佛法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整个教界的弘法力量还远远跟不上。我们目前的任务,就是在健全修学引导和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形成一些简明且易于操作的修学套路,使信众进入佛门后能尽快走上正轨。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济群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普贤行愿     

济群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济群法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