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最清净的戒律--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索达吉堪布所有开示



 索达吉堪布:最清净的戒律


 下载DOC文档  



索达吉堪布:最清净的戒律

 

节选自《般若摄颂》浅释

若谁通达空性的境界,他就是真正持戒圆满者。

不能有我守持清净戒律的慢心,更不能经常自高自大地自我赞叹。

守戒回向大菩提,无骄慢心不赞自,

尽除我想众生想,菩萨住戒波罗蜜。

如果守持清净的戒律,并将所护戒律的善根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菩提的果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守戒者菩萨也没有丝毫的慢心,比如:我能如此地守持戒律、证悟空性、行持般若等,同时也不会以守戒为借口赞叹自己。但现在汉藏有些学戒律的人认为自己戒律很清净,并在不同场合中经常赞叹自己,也直接、间接诽谤别人,如:我能学戒,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机会;我现在学了多少多少律,在学的过程中也感觉如何;末法时代应以戒为师,如果没有这样,即使表面上在修行的人实际上也是破戒者……这样的言辞、行为,作为菩萨来讲是没有的,因为在他的一切心态、行为中,都断除了我想、众生想。那这样的菩萨,就可称为住于戒波罗蜜多者。

实际上,这种戒就是无上的戒。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有一个偈颂说:“若无我我所,远离诸戏论,一切无所得,是名上尸罗(梵语,指戒律)。”其意是说,如果没有我和我所的执著,远离众生想等一切戏论,了知整个万法一无所得并无耽著,这就是大乘行人的无上戒。

其实,若证悟空性,无上六波罗蜜多皆可圆满。比如说,我真正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如果对我的证悟从不同反体来分,六波罗蜜多都是圆满的。当然,这样的境界就是三轮体空。因为它是出世间境界,所以所有功德都圆满;如果是世间的境界,布施不能代表持戒,持戒不能代表忍辱……在没有证得无上空性之前,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是各自分开的。

所以,一旦真正通达了最高的无我,在此境界中戒度就圆满了,因为一切相状都泯没了。《宝云经》里讲:“无我无彼想,已知见诸相,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我想、我所想、众生想等,已经了知并现见一切万法没有戏论、远离相状,实际上这就是最究竟的佛法,也是真实守持清净戒律。

当然在世俗中,从小乘别解脱戒的层面来讲,作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条要守持,在家人也要守持在家居士戒;更深一步,在大乘中,无论按照龙猛菩萨的传承还是无著菩萨的传承,都有不同戒律要守。但最无上的戒,就刚才这里所讲的一样,一定要通达无我。

在佛教中,无论学中观、禅宗、密宗等,到了最究竟的时候都要通达无我。如果没有通达无我,暂时世俗的善根也不可能成为断掉一切戏论的智慧,因为唯依无我智慧的空性见解方可断除这一切。

在这个世界上,按照佛教别解脱戒来讲,持戒第一是优波(又作‘婆’)离尊者。他未出家时是一位理发师,后来在世尊教法中出家,所有戒律一尘不染,不管到哪里去,都弘扬戒律等佛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一些持傲慢相者或戒律不清净的人,经常看不惯乃至不满,但佛陀在不同场合中,却经常赞叹他的无垢行为,所以在历史上他被称为“持戒第一”。

在别解脱戒中持戒第一,在大乘佛教中适宜吗?不一定。阿底峡尊者也说,他在入别解脱戒时一尘不染,一点违犯都没有;到了菩萨戒时,少许有一些违犯戒律的现象;到了密乘戒时,却有许许多多犯戒之处。但他从来没让破戒的相续过夜,都是马上忏悔。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小乘的戒律虽然很清净,但按大乘来讲,就不一定了。因为大乘的戒,尤其是《般若摄颂》所讲的戒波罗蜜多,就是不要有执著,也就是说要通达空性。所以,若谁通达空性的境界,他就是真正持戒圆满者。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有我守持清净戒律的慢心,更不能经常自高自大地自我赞叹。这种行为不要说大乘当中,就是平时日常生活,有傲慢心者也是人们经常轻毁的对境。《正法念处经》里说过:“一切诸骄慢,放逸乱诸根,现在人所轻,命终堕恶道。”其意是说,在世间中,如果持有傲慢相、经常放逸、六根外散,这种人世间人也看不惯,经常会受到人们的轻蔑,因他造了许许多多恶业,命终以后就会堕入三恶趣感受无量痛苦。

有些造恶业的人死后,不管是有神通者以神通来说,还是通过打卦等方式来确定,都说在三恶趣。不过这也是无欺因果,虽然因果甚深、难以揣测,而且他们说的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昨天有一位道友说:某某上师讲,我某位亲人离开人世后在三恶趣里面,要请僧众念经加持、超度。当时我想:众生的业力不同,活着的时候有些是慢心,有些是散乱,有些是更严重的杀害众生等,以这些恶业所感,很有可能死后会在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在这样的时候,活着的人给它们念经超度等做一些善事,就非常有必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恶趣的身体会马上改变,有些也不一定,比如已经变成牦牛、飞禽等,在以观音心咒等加持后,有些身份可能会改变,有些也不一定,有种种情况。

但我们相续中产生烦恼,将来就会转生恶趣,这是必然现象,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当然,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行持善法,若行持善法的力度比较大,很有可能会改变整个趋势。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这是你念了经的,看有什么效果?可见做善事根本不能改变。也不能说只要你念几亿观音心咒马上就没问题,可能也不一定那么简单。真的,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尤其异熟果成熟后,一下子要改变,佛陀也很困难。这也是我们平常说“佛陀的妙手也很难改变众生的业感”的原因。

若行佛道菩萨思,此等具戒此破戒,

起种种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净戒。

假设行持大乘佛道的菩萨如此思维:这些人是具有清净戒律者,他们相续中没有被烦恼垢染覆盖,像我一样,很清净!这些人已经犯了小乘戒或大乘戒,他们是违犯戒律的破戒者。或者想:这个人是清净持戒者,他将来可以趋向善趣;那个人是破戒者,将来会堕入恶趣。如果缘众生起了这样的种种想,这位菩萨就是破戒者。为什么这么讲呢?第一,他有严重的执著相,即产生了我想和众生想;第二,他轻毁了别人的破戒行为。也就是说,因执著和轻毁他人而失戒。那这位菩萨就不具足清净戒律,因为他有所缘、有戏论;或者说,这些在空性法界中本来都不成立,但他却偏偏执著。

那什么时候才能戒律清净呢?《入中论》里讲:“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意思是说,到二地菩萨的时候,连梦中也不会有犯戒的现象。月称论师还说:“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执著自己戒律清净,那说明他戒律并不清净,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执著相。所以,如果一位菩萨想:这人持戒、那人不持戒,或者认为:我是持清净戒律者;那他戒律并不清净。《宝积经》里也说:如果行持十二头陀行的人认为:我是行持十二头陀行者,我的戒律没有垢染,有这样的执著的话,他就是非常严重的破戒比丘。

所以严格来讲,在大乘里面,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清净戒律,或分别某人是守持净戒者、某人是毁坏戒律者,生起这样的妄想分别的话,那他并没有真正守持戒律。《诸法无行经》里也说:“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其意是说,如果有些人分别:此人是持戒者、彼人是破戒者,并以持戒的傲慢心轻毁别人没有守持清净戒律,那这个人就没有菩提,也没有真正的佛法。

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高僧大德或证悟空性的人,不管是自己持戒还是作其他功德,根本不会有执著。而不具有如此境界的人就不是这样了,相信大家在社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一直不停地吹:我作了如何如何的功德……连芝麻许的功德都吹得像气球一样大。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慈善会议,有个人嘴巴特别会说,本来他做的善事很小很小,却讲了一个小时。他说:我去某某地方救灾,刚开始作了以下准备……在路上遇到了如下情况……为了解决这些情况,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等等。而真正没有执著相的菩萨,他觉得做一点点善事或功德并没什么,对自己行持戒律、证悟空性等境界,也觉得没有什么可提的。

按照有些经典所说来看,过多的功德炫耀或自高自大的称赞,都是外道之说。《佛说华手经》里讲:“若人贪著戒,及余诸功德,著多闻自高,我说为外道。”其意是说,如果一个人贪著戒律,及其余一切功德,并执著多闻而自高,我(指佛)说他就是外道。就像刚才所讲的一样,极个别人经常自高自大地炫耀自己:我做了什么什么事情,如何如何了不起,或完全以广闻博学者自居,而对自己进行宣传或宣扬。若以这样的心态一直吹嘘,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为佛教主要讲无我和空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某位上师或大德讲自己的功德,我们就不要这样生邪见:这个人一直在吹吹吹。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有时候为了有些弟子生起信心,或为了某种众生得到利益,菩萨也会自我宣扬。本来对有些菩萨来讲,自我宣扬是特别惭愧的事,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如果看见对所化众生有利,在此情况下他就愿意牺牲自己,哪怕他的名声毁坏,别人对他的看法不好,这些都无所谓,只要所化众生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若有这样的意趣或密意,就允许在不同场合显示神通、讲自己的梦境、宣说成就相以及对未来作授记等。比如一位比丘菩萨,本来比丘不能说神通,但如果他觉得这次说神通对许多众生的解脱有利,他就会在不同场合讲一些真实的情况,乃至说一些不了义的话。作为听众或修学者,就不要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生起邪见,如: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或稍微懂得一点经论的意义,就对他们进行衡量:这个也违反戒律、那个也违反经论。若一直这样吹毛求疵,不断寻找过患,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还有无量无边的过失。

从本义上讲,菩萨没有度化众生的特别密意,就不可能在众人中宣说自己戒律清净等功德,而且想也不会想;因为在世俗中诸法幻化相,在胜义中诸法平等相。(实际上,诸法平等相就是万法的实相。)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却随便讲别人的过失:这个人是不持戒者、那个人是犯戒者,他就成了不具足戒律甚至破坏戒律的人。

谁无我想众生想,离想贪岂有恶戒?

谁无执戒非戒心,导师说此是戒律。

任何一位行者,如果已经具备了我们在空性中讲的无我想、无众生想——实际上这就是证悟人无我的境界,如此远离了耽著我之想和由它引起来的各种贪执——因为首先有我执,然后才产生我所执,之后就会贪执、嗔恨,其他烦恼也自然而然产生,那破戒——恶戒的现象怎么会出现呢?因为所有烦恼、恶业全部是由我执和我所执引生的。如果一个人完全领悟了我和我所为空性,或我想和我所想全都没有,那依靠它们产生恶戒或犯戒的现象,也绝不可能有。就像大地没有,大地上的万物就不可能存在,石女的儿子没有,石女儿所作的一切犯戒现象绝不可能有一样。

所以大家要懂得,任何一位行者通过智慧观察,了达了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一切善法都可以得到。《金刚经》里也讲:“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意是说,如果以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的方式来修一切善法,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说只有这样才能种下成为无上如来正等觉的善根。

现在很多居士对世俗善根很有信心,他们特别喜欢作供花、供灯、放生、持戒等世俗善法,当然这也很随喜,因为这也难能可贵,非常难得。但一讲般若,或《入中论》、《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法门,就一直闭着眼睛打瞌睡,毫无兴趣;因为他们对空性法门一直生不起信心,平时只热衷于世俗善法,所以一听到涉及空性的佛法就咬不动了。而下课后,作其他善根就开始勇敢、精进起来了:我参加,没问题,要不要我开车,我今天要去参加放生。但刚才讲的这个《金刚经》中的教证的意思是:真正要获得佛果,空性法门就不能离开。

有些法师在讲法时,经常愿意讲人天善法,比如念咒语、放生、做慈善的功德等,稍微深了一点就认为:这些居士不懂,不能讲。有些法师给我都提醒过很多次:你最好不要讲般若空性,比如《现观庄严论》等,现在这些人不懂,我一般都不讲;还是讲一些浅一点的,这样大家都有兴趣,不会睡着,不然大多数都会睡着,不会有兴趣。一方面看也是,讲深了大多数人确实很难接受,但是这个很重要!

佛陀也说:我们真正要清净戒律,就要通过观察了知一切万法皆不存在,比如无有戒和非戒、无有我和我所、无有恶业和善业等。当然,整个万法在真实性中本来就无所可得。月称论师也说:“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意思是说,设若我们观察一切万法,除了真实性以外,包括名言中火是热性、水是湿性等都没有,或者说任何一法皆不可得就是真实的法性。

我前两天也讲了,大家都要寻找真正的本来面目,这非常重要!在密宗里面,直截了当地讲了很多窍诀,比如心的本性是什么,万法的本性是什么。当然,这在中观和般若里也讲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真正通达这个境界,那时世俗各种迷乱现象全部都会消失,而没有通达之前,虽然你造了很多善事,也只能在轮回中获得人天快乐,当然因果不虚这毫无疑问。所以,要永远得到解脱,离开三界轮回的痛苦,就一定要证悟空性。而这也是佛陀在第一转法轮中宣讲四法印的原因。

因此,我们对般若空性一定要有欢喜心,因为这就是圣者最欢喜的戒律。当然,不管你好好守持在戒坛里受的戒,还是在其他场合中受的戒,都非常好。但圣者最欢喜的戒律,就是要通达万法无有实性这种境界。若通达,诸佛菩萨都会很欢喜,你也获得了最清净的戒律,因为在所证悟的空性境界中,戒和非戒等一切染污都没有。

当然,《般若摄颂》讲的戒律的程度比较高,并非小乘里面讲戒一样,或者说跟小乘戒律的讲法有所不同,但这就是该经的本意。因此,我们在解释任何一部经典或论典时,它的本意千万不能失坏。如果为了让众生容易接受,完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释,把众生全部引入分别念的境界,反而有过失,因为将智慧引入分别了。当然,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来安立也是有的。最近大家都在讲闻《如来藏大纲狮吼论》,麦彭仁波切在引用《释量论》中的教证[ 《释量论》云:“量非有常性,达有事量故,由所知无常,彼不坚性故。”]时说:按理来讲,一切种智远离恒常和无常,但在名言中建立时,一切种智也成立为无常。就像这样,从不同侧面来宣说真理也有必要。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大乘戒波罗蜜多时,也应讲出它的不共特点。

(本文节选原文部分内容,为开启学佛过程中的般若之门,般若空性是解脱的唯一因,不可不学。学习全部内容请下载原文。)

下载:智悲佛网《般若摄颂》浅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索达吉堪布讲经典、咒语、文集

索达吉堪布讲地藏经     

索达吉堪布讲法华经     

索达吉堪布讲公案     

索达吉堪布讲金刚经     

索达吉堪布讲金刚萨埵心咒     

索达吉堪布讲俱舍论     

索达吉堪布讲六字大明咒     

索达吉堪布讲普贤行愿     

索达吉堪布讲入行论     

索达吉堪布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