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法师: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第一册上--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妙江法师所有开示



 妙江法师: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第一册上


 下载DOC文档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示生人间,说种种法,度脱众生,无非为了怜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没六道,妄受生死剧苦。佛陀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救拔我等,观机施教,应病与药,为对治众生无量烦恼,广说无量法门,总括起来,不外乎律、教、禅、密、净五宗。所谓律为佛身,教即佛语,禅是佛心,密以“陀罗尼”总持身口意三业而与佛陀不思议境界直下相应。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亦以此而化度众生,众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门,须断见惑才能证得初果预入圣流;思惑断尽,才能证得四果,了脱三界生死。这在你我这样根器的凡夫,于此生中,可以说是断难企及的。佛陀为畅度生本怀,由彻底悲心,无问自说,宣示普摄群机乃至包容五逆十恶众生的净土法门,凭仗信愿行力,感应阿弥陀佛,纵无力断惑,亦能往生;一念恳切投诚,即得诞登彼岸。一生彼土,即获得永不退转。如是殊勋,旷劫莫举。

对一般通途法门,净土为特别法门。而此法门,甚深难测。不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识家,也往往犹疑或忽视。净土法门,其事虽简而至妙,其理虽近而至深。由于念佛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是佛境界。究其实际,如是境界,虽等觉菩萨,尚不能知其少分,况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语,依教奉行,必获实益。

要知道,律为教禅密净的基础,如果不严持戒律,则教禅密净的修持功德无由建立,譬如宫殿楼阁建造在沙滩上,未成即坏;净土为律教禅密的归宿,譬如百川万流,统归大海。古德说,净土法门“似地均擎,如天普盖”,“统摄律教禅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吾辈末学,何可立异,以取自误误人之罪愆乎。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弥陀净土法门是以《华严》奥藏,而归根到底,以普贤菩萨十大愿行导归极乐世界。《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在佛陀的教法中,《华严经》为经藏中的第一经。所以说弥陀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的方便法门。此方便法门既有弥陀接引众生之宏誓,又有诸佛护持众生的悲心。此方便法门概括了法界无尽奥秘,寄托了无量有情的依止。所以,此方便法门实为诸法门之总汇,各宗派之共归之所。

净土念佛法门是以信、愿、行,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三资粮。信须真信,愿须切愿,行须持名妙行,三者具足必定往生。所谓的“真信”,就是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在生死苦海中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三界轮回苦缘。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慈悲摄受众生,全身心皈命,无疑无虑,乘托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定得往生。

忏僧弟子净住法师现任五台山碧山寺十方广济茅蓬西堂堂主、茅蓬北山寺的下院原平市楼烦寺住持、山西省佛教协会理事、忻州市佛教协会付会长、原平市佛教协会会长,多年来不辞辛劳建设多座殿堂,在寺院里办起了养老、孤儿院,寺院有土地一百五十余亩,自种自收,自食其力。在慧远祖师的第一道场,专修净土、专弘净土。

皈依弟子净寿居士学佛几十年,专修净土念佛法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句佛号。立志让众生广受法益,几十年来不辞辛苦,搜集资料编印近二十余万册。在原平市申批注册了“医疗爱心协会,”带领大家支助贫困山区小学桌椅板凳等学习用具,支助贫困高中、大学生及孤寡老人,残疾儿童,病人,贫困中学生棉衣、组织大家给灾区捐款、捐物,每过春节慰问贫困户,所有的事迹全部通过电视台新闻报道、专题报道,弘扬了中国文化传统,引导大家人人献出一片爱心来。每年引导大家举办一次大型放生活动。所编印的书籍、通过快递、货运、邮电局邮寄、网络传发电子书,传遍了全国各个地方。

净住法师与净寿居士两位弟子为专弘净土法门,发心编印《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遂览经典、讲义几百余篇,志在取其精要,方便阅读,解同修无暇之苦。又末法众生,障深慧浅,修行中的不如法比比皆是,该书也想有引正纠偏之功。

佛法无边,其义无量,编印《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虽竭力尽心,仍是挂一漏万。内容所摘虽各有出处,所编也难以精准,然编者愿心之大,悲心之深,仍可见一斑。故该书也不失为净宗学人修学之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众人之言均为个人之感想,是否与佛言一致,还需读者依“四依法”甄别,此虽非易事,然想来仍是利大于弊。

但愿有缘获得此书者,能从中得到利益。则读者幸甚,编者幸甚,忏僧幸甚。愿与佛有缘者,能因此入门,专修净土,一生成就,则诸佛欢喜。

净住法师与净寿居士两位弟子让余审阅,粗略览其精要,心生欣慰,随喜数语,聊为审核、作序。阿弥陀佛!

 

                 中国五台山十方广济茅蓬碧山寺方丈  释妙江 合十

O一四年五月一日

  

人生苦短,心随天意,顺其自然........................................................................ - 1 -

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简介............................................................................ - 6 -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 25 -

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 - 32 -

佛教有正法、像法、末法................................................................................... - 43 -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 48 -

人死只有业随身.................................................................................................. - 53 -

如何正规而又如法地供请佛像............................................................................ - 56 -

佛本是人 而不是神............................................................................................. - 64 -

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 - 68 -

清净心.................................................................................................................. - 72 -

怎样找到内心的佛性........................................................................................... - 76 -

闭住你的嘴 看住你的心..................................................................................... - 78 -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 81 -

学佛之后如何做人............................................................................................... - 84 -

学佛不是对尘世的逃避....................................................................................... - 89 -

你有善神护法的保护吗....................................................................................... - 93 -

佛菩萨及护法神是怎样保护修行人的................................................................ - 95 -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 98 -

修行最重要的是什么........................................................................................... - 106 -

学佛要具备正知正见才能一生成就.................................................................... - 111 -

如今的修行人最缺的到底是什么........................................................................ - 116 -

学佛的发心.......................................................................................................... - 120 -

精进修行.............................................................................................................. - 124 -

佛法容易遇到 却不易得到................................................................................. - 129 -

学佛切不要盲修要明理有信心............................................................................ - 133 -

诵经 读经真正目的............................................................................................. - 136 -

怎样才是真信佛.................................................................................................. - 144 -

断人慧命这个罪过大极了................................................................................... - 150 -

心里想什么 就与什么结缘................................................................................. - 153 -

逆境是修行的助缘............................................................................................... - 156 -

忍辱..................................................................................................................... - 163 -

随缘... - 166 -

菩提心... - 171 -

慈悲心... - 173 -

恭敬心... - 177 -

学佛你能如如不动 这是真功夫... - 180 -

贪瞋痴慢疑... - 184 -

化解瞋恨心最好的方法... - 189 -

傲慢心... - 192 -

起心动念 无不是业 无不是罪... - 197 -

看破放下... - 202 -

众生有感 佛就有应... - 209 -

佛是念念为众生... - 212 -

求神通求感应... - 220 -

迷信学佛... - 224 -

你在学佛 还是学魔... - 228 -

出离心... - 232 -

打佛七的目的及意义... - 240 -

净土念佛法门之殊胜... - 243 -

念佛法门... - 265 -

念佛人最忌讳的是夹杂... - 271 -

一门深入... - 274 -

真信 切愿 真行... - 277 -

医生只能医病 不能医命... - 286 -

生理病 冤业病 业障病... - 290 -

往生西方的两头保险与两头落空... - 292 -

发愿和许愿有什么区别... - 295 -

不懂得发愿... - 298 -

如何发愿和回向... - 302 -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 - 307 -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 309 -

洒净”有什么作用... - 315 -

超度牌位能得利益吗... - 316 -

  ... - 319 -

放生要科学 

 

人生苦短,心随天意,顺其自然

 人生,在奔忙与劳碌中得以生存并充实快乐着。在此期间,有所追求,有所欲望,有所期盼,是正常现象,也是自我身心升华的一种体现,但切不可盲目追求无所企及的目标,做力不能及的事,也不能对期盼的事脱离实际,寄予过高的成功率、期望值。

凡事皆讲究个“度”,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善待自己,默默踏实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经营好当下的生活,手握一份平实的安暖,固守一份简单的幸福。

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管你有多大的本领,不管你有多高的学位,不管你官至几品,才过几人,请记住: 还是夹着尾巴做人的好,好争好斗,傲气十足,往往受害最大的和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人最大的魅力不是成功,而是责任;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迪;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缓慢,而是徘徊;最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坦荡;最险的山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而是奉献;最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健康;最棒的祝福不是将来,而是现在。

人这一輩子,要活得明明白白,踏踏实实,快快乐乐,无忧无虑,那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有一顆平常心,正所谓得意淡然,失意坦然,这是要经历好多波折磨难甚至血汗交融的苦难的历练才能达到的境界。

人在生活中不缺少竞争,缺少的是优雅、从容、心平气和、舒缓的节奏。什么都要争,什么都要抢,什么都要比别人快,不管到底有没有必要,一律地争先恐后。实际上,人生用不着那样赶,慢一点,不仅体现了你对别人的尊重和体谅,更体现了你内在的涵养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人用笑容去改变这个世界,别让这个世界改变了你的笑容。有些路 走下去会很苦很累,但是不走会后悔。有些人就是来帮你成长的。所以,人一定要经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和欺骗,忘得了别人的承诺,放得下,百炼成钢,淡定从容。大部分的痛苦,都是不肯离场的结果,没有注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

人生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经过一些事,才知道经验;阅过一些人,才知道历练;读过一些书,才知道财富;过了一辈子,才知道幸福。

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怎么样,顺其自然。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命运只有自己掌握,别人掌控不了。

成熟了,就是用微笑来面对一切事情。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祥。

人的一生慢慢的才知道:人这一辈子,要经得起谎言,受得了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

人生慢慢的才知道:坚持未必是胜利,放弃未必是认输,与其华丽撞墙,不如顺其自然。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人人都扮演不同角色,有贫有富,有喜有忧。整天为了吃穿忙忙碌碌,演的都很认真,可千万别把假戏当真啊!

人生贫富有定份,寿命有定数,若能多行孝道,多存善心,心一转就能改变厄运。善人到啥时候也差不了。

人在【世上有两种东西是最难填满的】:一是大海,一是欲望。大海填不满,是因为它的博大和包容;欲望填不满,却是人性的贪婪与无知。 

人的欲望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欲望之火可以让人冲昏头脑,最后让人身败名裂。

人生懂得节制,方成正道,懂得包容,才少烦恼, 懂得知足,才能幸福。

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伤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强大。

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说话,却要花数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可见:很多时候,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

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不要将什么事都看得那么绝对,我们要用宽厚仁慈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出了问题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爱自己容易爱别人难,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能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就很少人会再和你计较了。

既然人人都知道坏心情的危害,为何还是敢于生气?发火?让自己陷入担忧、恐惧、猜疑、郁闷的状态呢?究其根源,一定还是认知不足,以为只是心理问题,不至于伤及性命,总以为还有讨价还价的机会!

人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真正生气,因为生命一定远比那些事情重要!没有什么人值得你生气,因为你无需因为他们而伤害自己!不要出卖你的心情,去制造压力,不要出卖你的心情去累积负面的情绪!照顾好自己,首先要照顾好你的心情。  

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免不了要生五种气:闲气、怨气、闷气、赌气和怒气。要养生,关键就要学会不生气,会散气,如果气散不掉,很多疾病都会由此而发。 

人生流失的是岁月,苍老的是容颜,漂泊的是脚步,成熟的是心灵;瞬间的是悸动,永远的是心境,不解释的是从容,不完美的是人生。多些经历,多些成长。很多人事,经历了心就坚强;很多沟坎,跨过了心就敞亮,很多烦忧,释怀了心就轻松。学会释重,学会浅行,挥一挥衣袖,让一切云淡风轻。

人心胸宽广容万物,立定脚跟做真人。可以改变的去改变,不可改变的去改善,不能改善的去承担,不能承担的就放下。

智者养神,愚者养身,君子养德,小人养威; 沉默是一种力量,倾听是一种自信,微笑是一种布施,宽容是一种境界; 人的成熟,在思想里。

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就是传说。

人生不奢求富贵,不追逐权势,不喜好争斗,不计较得失。在心灵的世界里,善良是一朵最芬芳的花朵,像一朵雪莲,不仅纯洁而美丽,还能治百病,它能消融所有的误解,抚平所有的伤痕。只要用善良的心去面对一切,你将看不到伤害。

真实,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什么是真实?就是不撒谎、不做作、不违背良心,纯乎心性而行。不作假,本身的优点缺点一目了然,所以能不自负也不自卑。不作非分之想,所以能安贫于道,知足常乐。不违背良心,所以心无挂碍,日日安好。依心性而行,该作则作,不该作则止;所以,没有妄想和烦恼。

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欢乐。痛苦与欢乐都是心灵的折射,像镜子里面有什么,决定于镜子面前的事物。

人心里放不下,自然成了负担,负担越多,人生越不快乐。计较的心如同口袋,宽容的心犹如漏斗。复杂的心爱计较,简单的心易快乐。

人生最大的智慧,莫过于放得下。人生如舟,如果负载过重,就算不沉船,也难免要搁浅。放得下,才能更好地拿得起。人生充满了各种诱惑,如果什么都想要,迟早会被累垮。只有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只有学会放下,你才能够解脱生命的烦恼,尽情享受轻松自在的人生。

人生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不和世界对立。不争自然平安,无欲当然清闲,心宽可享安乐。淡化一切烦恼。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心造,无心自解脱。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烦恼;有多少包容就有多少欢乐。

生活的经历渐渐悟出了一个真谛,那就是顺其自然这虽然是一句十分平常的话,但它却有很深的内涵,要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将这四字贯穿其中决非易事。顺其自然,就是顺应天意。

俗话说,天意不可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不强求,属于自己必须要,不属于自己的白给也不要。幸福来了不要轻狂,淡然接受慢慢享用;灾难来了坦然面对,勇敢接受积极应对,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哪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如果人要违背这个法理,就会庸人自扰自寻烦恼。

人生永远都不会一帆风顺,生活充满磨难,充满矛盾,也充满阳光和鲜花。生活是磕磕绊绊的,生活也是五彩缤纷的。淡泊名利,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脚踏实地,不因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

人想一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能永远珍惜的就是好心情。所有大事、小事、难事、易事、乐事、苦事,都是一件事,事情总有因有果,人与事、事与人,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岁月在悠悠然然的钟声里消失,一切将幻化成空气中的那份宁静、淡然。所以,人应该顺其自然,知足常乐。

人生风雨坎坷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所有的事情都来的很自然,有失败就会有成功,有完美就会有缺陷,且让一切顺其自然,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记忆里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鲜的事和物。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要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就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就要更加努力。

人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受生活,伤了才明白坚强。从中感悟顺其自然的心境,岂不是更美!总有起风的清晨,总有暖和的午后,总有绚烂的黄昏,总有流星的夜晚,所以不如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把握每一个瞬间,试着去做,去面对每一个昨天、今天和明天。

人生苦短,只有积极地勇敢地坦然地面对生活,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去创造生活感受生活,你就活得自在活得快乐活得幸福。只要生命还在,就不要悲哀。

人简单是福。众生之苦,苦于繁忙。忙财富,忙名利,忙着争抢,忙于计较得失荣辱。争来抢去终是空。简单的人,勤劳节俭,顺其自然一切随缘。不需要为挣不尽的财富焦头烂额,也不会为柴米油盐而忧愁。不争,自然从容;不计较,所以常快乐。一方田园可养终生,一眼天地可怡情致。心闲是人生最好的福气。

人世间一切事物,皆有缘而来,该去的就随风而去吧!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世间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强求的,一切顺其自然,凡事随缘,就会少了很多的烦恼,反而还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所以,做自己该做的事,若自己已经尽力了,剩下的事顺其自然。

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平了。

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作践了自己,伤害了岁月。生活中,不妨养成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习惯,便能转苦为乐。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故事∶看到这个故事后,再遇到不讲理的人你也不会生气了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  

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我有很多朋友听我讲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

故事告诉我们: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

后来我们读《庄子》的话,才明白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跟夏天的虫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

故事:如果你心里压力大 不妨进来看看

一头驴,掉到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废弃的陷阱里。主人权衡一下,认为救它上来不划算,走了,只留下它孤零零的自己。每天,还有人往陷阱里面倒垃圾,驴很生气:自己真倒霉,掉到了陷阱里,主人不要他了,就连死也不让他死得舒服点,每天还有那么多垃圾扔在他旁边。
        
可是有一天,它的思维发生了转变,它决定改变它的人生态度(确切点说应该是驴生态度),它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并从垃圾中找些残羹来维持自己的体能。终于有一天,垃圾成为它的垫脚石,使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不要抱怨你的不如意,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穷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没有一个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资少,不要抱怨你空怀一身绝技没人赏识你,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这个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还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而事实上,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人更值得尊重。
       
年轻,没有失败!看驴生豪迈,不过从头再来......      

 人生不过如此,又有什么值得你去伤悲的事,你就当它是踩在脚下的垃圾好了,让它成为你人生成功的垫脚石。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简介

梵名Amita -buddha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又作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略称弥陀。梵语amita,意译无量。另有梵名Amitayus ,音译阿弥多廋,意译无量寿;梵名Amita^bha ,音译阿弥多婆、阿弥亸皤,意译无量光。 

又根据《悲华经》说:往昔过恒河沙数不可数千万亿劫的时间以前,有一个世界称为删提岚,劫名善持。其中有一个转轮王名叫无诤念,于宝藏如来处,发菩提心,期愿摄取庄严的净土。

佛即为他授记,从此向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的世界,在那个世界过一恒河沙数不可数百千万亿劫的时间,进入第二个恒河沙数不可数百千万亿劫的时间内,此时的世界,已转名为安乐,你到那个时候当可成佛,号为无量寿如来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依据《悲华经》所记载的誓愿,大略与《无量寿经》所发的愿相似。

《一向出生菩萨经》又说:阿弥陀佛,在无量不可数时劫的时间以前,为转轮王的太子,名字为不思议胜功德,年十六岁时,从宝功德星宿劫王如来之处,听闻到法本陀罗尼。

在七万年中,精进勤奋修行学习,未曾睡眠,也不稍微卧倒休息。后来得遇九十亿百千那由他诸佛,于诸佛所说的法语,皆能听闻受持修行学习,厌离在家剃发出世,作出家沙门。作出家沙门以后,更于九万年中,修习此陀罗尼,又为一切众生分别义理显扬开示。

一生之中,努力精进教化众生,令八十亿那由他众生,发菩提心。积功累德,至不退转之地。

《法华经》也说:过去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年纪出家而作沙弥。彼大通智胜佛既已成佛,说完《法华经》之后,即进入寂静的屋室,经八万四千劫。

当时十六位王子菩萨,各个高升法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大众,广泛说明分别疏通《妙法莲华经》的义理,一一皆度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等众生。

此十六位菩萨,其中一位即是阿弥陀佛,第十六王子则是我释迦牟尼。

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由本愿力,生起的种种殊胜德行,无量亿劫以来,从事于成就庄严清净国土的工作。

现在只取这些经文,约略标示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庄严净土的大概内容,至于极乐世界中其他依报正报的事情,皆完备地记载于种种经典中,现今并不全部收录。

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

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十万亿指十恶业并非真实距离,意思是造十恶业就离极乐世界越来越远,西方也不是真实的方向,西方是指安稳、安养的意思),报得极乐净土。

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

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于密教,以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

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种子为逳(hri^h!),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

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其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闭目,身着轻衣,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

其种子为筟(sam!),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初开之莲花。

 按《无量寿经》之记载:在过去久远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时代的世界中,有一个国王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后,内心充满愉悦喜乐,发起趋向无上菩提正觉的真实向道之心。放弃国土捐舍王位,出家作沙门,名为“法藏”。

恭敬前往世自在王佛处所,请求佛陀开示说法,当时世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广泛地说出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及其世界中天、人之善恶行为,国土之粗劣恶浊或善妙殊胜,并应法藏比丘之愿,将所有国土的情况全部显现给他看。

当时法藏比丘,听闻佛所说的庄严清净国土,并且承佛的大威神力而都亲眼目睹之后,起发了无上殊胜的愿力。

此时法藏比丘心地清净寂然安定,心意无所执著。

以长达五劫的时间,思惟修习选择摄取了庄严佛国利益众生的清净行愿,如是思惟修习之后,亲往世自在王佛处所,禀白佛陀:‘唯愿世尊不舍慈悲倾听思察,如是我所发的誓愿,今日应当完全地表露说明:

第一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仍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佛的果位)

第二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寿命终结之后,仍然堕落经历三恶道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全部具足金色身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四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形貌颜色有所不同,而有美丑差别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五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能了知宿世因缘,其最下者乃至不能得知百千亿那由他时劫以来一切事相因缘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六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能获得天眼神通,其最下者乃至不能看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界之状况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七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得天耳通,其最下者乃至不能听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妙法音声,不能全部信解受持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八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能得知他人心意思想,其最下者乃至不能得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界众生心念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九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得神足通达无碍,于一念间,其最下者不能超越来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界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十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如果仍起妄想思念、贪爱执著色身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发愿和许愿有什么区别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对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

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儿女了。这比单独回向给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给一切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做不到,心里实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给一切众生,再单独回向给父母、儿女,这样也可以。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呢?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变得不可思议了,对父母、对儿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的;把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

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

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它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阿弥陀佛!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对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

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儿女了。这比单独回向给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给一切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做不到,心里实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给一切众生,再单独回向给父母、儿女,这样也可以。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呢?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变得不可思议了,对父母、对儿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的;把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

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

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它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阿弥陀佛!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对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

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儿女了。这比单独回向给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给一切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做不到,心里实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给一切众生,再单独回向给父母、儿女,这样也可以。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呢?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变得不可思议了,对父母、对儿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的;把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

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

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它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阿弥陀佛!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对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

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儿女了。这比单独回向给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给一切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做不到,心里实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给一切众生,再单独回向给父母、儿女,这样也可以。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呢?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变得不可思议了,对父母、对儿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的;把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

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

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它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阿弥陀佛!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对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

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儿女了。这比单独回向给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给一切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做不到,心里实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给一切众生,再单独回向给父母、儿女,这样也可以。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呢?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变得不可思议了,对父母、对儿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的;把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

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

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它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阿弥陀佛!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是梵音忏摩的简称,发露先前罪恶;「悔」是华语,改往修来,后不再作的意思,华梵合起来名为忏悔。惟有修忏悔,才能消业,业障消了,才能透出本性上的智慧光明。所以行人在发心修学褝定智慧之前,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因这位修行人,宿生习气太重,造作罪恶的心,非常猛利,这样的缘故。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现在贤劫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齐出来度他,也没有办法。

忏悔,是每个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课,甚至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刹那每刹那的必修课。只要没有成佛,就要不断地忏悔,一直到你成佛为止,才圆满。忏悔就是改过,不断地改习气,消业障。业障消完就成佛,习气改完就成佛,忏悔忏到极点,就成佛了。 为什么说不忏悔的人,佛都救不了。佛无时无刻不在度众生,但哪些众生得度呢?肯忏悔的那一部分众生得度,肯回头的那些人。

忏悔过失和罪障。若是错了不改,好比船到江心补漏难。人生一世,不过百年。纵然富可敌国,名闻远方。也不过一世而已,从中为名为利而造罪,实在是不值得。

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生的因果定律,造恶犯错就会减少。

我们要深刻地了解到,我们衣食住行所有供具不能如意,六亲眷属不能相亲。都是过去生中所造杀生、偷盗、邪YIN、妄语所造成的。故此,佛教导我们要学会忏悔业障。一方面要迷途知返,不再复犯。另一方面要忏悔过去恶业。

一错再错,就会有无量报应。故佛菩萨要我们至于今日,所有现在及过去业障都皆忏悔。

「于今现在,必多造恶」,在今生现前行为上说,必定多造作恶业,「毁犯重禁」,毁犯根本重戒。根本重戒,就是杀盗YIN妄四种重罪,若是犯了,就被弃舍于法外,情形很严重,所以修行人应特别注意。  

「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褝定智慧者」,假若是不把宿世所造种种恶业发露出来,至诚忏悔,使本身得到清净,遽而修学褝定智慧。

「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因本性上所染恶业习气,既多又厚,恶业多,行为常被烦恼缠缚,心绪纷乱,障碍褝定。习气厚,心理多被欲念迷惑,神识不明,障碍智慧,有这两大障碍,自然修行不能很快成就。

「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有自信心较强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学褝定智慧的论调,而勉力去用功修学,但多因距离太远,用功过猛,也常常会发生失去正常心理,形成神经错乱的现象。

或者侥幸没有错乱,而因知见上发生偏差,容易为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说困绕,而起烦恼。

「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或者竟接受了邪法,放弃原有的正知正见,增长了邪知邪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基于以上的理论,所以在修褝定以前,必定要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如果你修行忏悔见了功夫,戒的根本得到清净,心地除了不被新的恶业习气染污以外,而且宿世所造恶业重罪,也渐趋微薄,这样就离开了一切影响褝定智慧的障碍,做到这样地步,再来修学褝定智慧,自然容易成就。这段经文是介绍忏悔的重要性,使学人知道在修法前应当先修忏悔。

[如何消业障]要具足四种力量:①要有改正过失的力量,有惭愧心。②依止三宝的力量,内心要依止自己的菩提心。③要有决定力不再犯,譬如现身体不好,要决定不吃肉、不杀生。④多点灯、放生、诵经。最快的方法,真发菩提心,一直做好事,业障就在身后跟不上你。

忏悔业障,为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是修学的重要环节。无始以来,众生由贪嗔痴所缚,造作种种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会成为修行的极大障碍。化解之道,就是忏悔。我们所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

一、烦恼障,包括贪心、心、愚痴、我慢、嫉妒等等。因为有贪心,使我们处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不得安宁。哪怕是在座上,也会受到贪心干扰,一会儿想着这笔钱还没赚到,一会儿想着那件东西还没得手,心中七上八下,妄想纷飞。

因为有心,又会使我们陷入极大烦恼中,一会儿想着这个人对不起自己,一会儿想着那个人伤害了自己,越想怒火越盛,恨不能立刻给对方沉重打击。

这样的话,不要说得定,连轻安都不可能得到。

愚痴,就是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明白,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也是修行的重大障碍。

懈怠,则是懒惰放逸,打坐时瞌睡一来,或腿部有些酸麻,就立刻退却。此外,缺乏自制也是懈怠的一种表现,经不起外界干扰,一有风吹草动就给自己放假。以上种种,一旦形成习惯,再想改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纵容自己,更不要执著那些对修行无益之事。这样,打坐念佛时,妄念自然减少。

二、业障。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是佛法核心理论之一,主要包括身业、口业和意业。身业,即身体行为;口业,即语言行为;意业,即起心动念。

身口意的行为发生后,将转化为具有潜在力量的种子,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走向。无始以来,我们曾做过许多不该做的事,由此积累的业力,便会影响今生修行。

有些人想学佛,但身体不适,经常卧床不起;有些人想修行,但经济困难,整日奔忙劳碌;还有些人虽然时间充裕,生活无忧,却生于不闻佛法之地,没有机会接触正法。全世界六十多亿人中,有缘听闻佛法又有机会修行的人,实在少而又少。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难得易失的福报!

为什么有人能听闻佛法,有人却没有机会呢?正是业力使然。有些人想出家修行,但因是家中独子,父母拼命阻拦,以死相逼,使其无法达成愿望。相反,也有很多父母欢天喜地地送子出家。比如我,从小生在佛化家庭中。十几岁时,虽对佛法没什么认识,就因种种因缘际会而决定出家。

其实,起先并未真正了知出家意义,随着修学深入,才知佛法如此殊胜。我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不仅没有什么障碍,反而有许多顺缘在推动。

当我们在人生旅程遇到任何障碍时,不要埋怨环境,也不要责怪他人,而要反观自身,明白障碍来自过去所造业障,并在佛菩萨前至诚忏悔。世间因缘固然错综复杂,但任何因果都是真实不虚的,由如是因,方才感得如是果。

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逆境,都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曾经造作的恶业显现。所以,不要抱怨,而要处之泰然,并积极予以改善。

三、报障。因为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罪业,一旦造业后,就会成为种子,埋藏在阿赖耶识中,待时机成熟必定受报。

或许有人会说,世间许多人虽干尽坏事,却能飞黄腾达;有些人虽一生为善,却处处碰壁,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常言所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农民春天播种,要到秋天才能收获。而佛教的因果观是三世论,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们现在的人生境遇,是过去业力所感。但这个过去,未必是前一世,可能是前几世,也可能更早。

而现在的所作所为,又会招感未来境遇,可能是下一世,也可能是再下一世或更远。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所有业力,哪怕是再微细的善恶之行,若非采取对治手段,必定招感业报。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永不再犯。

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自己的心灵,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

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很重视忏悔,共产党也讲批评与自我批评。

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忏悔,他们向谁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宽恕、饶恕。主宽恕了你,你的罪业也就消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对自己,虽然有时也在佛的面前忏悔,主要是自我谴责。

1、忏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科目。

、说实在话,所有一切修行法统统是忏悔法。

、不隐瞒自己的罪过这叫忏,悔是后不再造。 

、再重的罪业都不怕,只要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能够忏悔,都能成就。 

、不要以为忏悔是念念想着你的恶业,那就错了。为什么?你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天天想就天天造,你这个恶业怎么能断得了? 

、那怎么样叫忏悔呢?念“阿弥陀佛”就是忏悔。我心里现在只有“阿弥陀佛”,恶念没有了,这是真忏悔,各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千万不要在佛像面前诉苦,我造了什么什么罪业,佛菩萨你原谅我;你这么做,在佛菩萨面前又造一次业。你一天念一遍,就一天又造一次,你这个恶业永远消除不了。 

、佛教给我们,不要去怀念过去那些恶业,要常想佛菩萨,使这个恶业的印象慢慢淡掉,慢慢没有,这就消除掉了。

9、忏悔,是能改过自新、后不再造。 

10 、真正忏悔,是非常稀有难得,这是诸佛如来都赞叹的。 

11 、我们以前迷惑颠倒,造了许多的罪业,我们现在真心忏悔,我们改过自新,这个罪业能够忏除。 

12 、真修行,不是念多少经,或念多少佛,而是能真心悔过。 

13 、假如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烦恼,贪嗔痴慢这个念头还会常常起来,我们应该要有大惭愧,要真正痛切忏悔! 

14、我们只要有一念回头,佛菩萨就会来帮助,真的是感应道交,丝毫不爽 

15、我们在《观无量寿经》看到阿闍世王,这个人在生的时候是造五逆罪,杀父亲、害母亲、破坏佛法,这个罪非常非常之重,那是决定堕阿鼻地狱。 
    16
、阿闍世王也算是过去有善根,临命终时忏悔,念佛往生。释迦牟尼佛给弟子们讲,阿闍世王往生,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可见得那个品位非常非常之高;极重的罪,也能够有这么高的品位,他是真心忏悔,彻底忏悔。 

忏悔是人心的清洗剂。佛陀在经中说:有两种人在修学佛法上能有所成就,第一种是能如理如法的修行、在工作与生活中不会犯错误;第二种人是犯了错误之后能忏悔。

一个人有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有悔过之心,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当我们犯了错误之后,一定要诚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证以后不再犯了,这样在修学佛法上才能有所成就。

消业障是修行人第一条重要的功课。佛在《大悲经》上说: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

佛又在《佛说第一义法胜经》的重译本上说过:不离众生有业。不离业有众生。众生是业。业是众生。汝当知之众生界者不增不减

什么是业障?障就是障碍,障碍了真心,障碍了本性,什么是障?业就是障,业是事业,人都希望自己事业越大越好,业越大,障越大,烦恼也就大了。

人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造业从来没中断过,拼命在造,作恶有障碍,作善也有障碍,果报都出不了三界。造善业,三善道投胎,造恶业,三恶道受报。佛教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而不著相,就是净业。著相,业就不净,就会产生障碍。 

没事想事,这是业障。妄想分别执著是业障。 

最大的业障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里最严重的是贪心。贪得了就吝啬,贪不到就生恚、嫉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

业障不除,障碍你的智慧、福报。  

求佛菩萨不灵,没有感应,你有业障,把业障消除,就有感应了。 

如何消除业障?忏悔。

每天很认真的反省,把毛病找出来,改掉,叫忏悔。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环境打扫干净,然而很少人注意到打扫自己心灵的环境、清洗自己不良的行为,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

由于无始以来,我们有很多烦恼,造下了很多罪业,我们被贪痴污染得一塌糊涂,如果不用真心忏悔去清洗自己被烦恼污染的心灵,那我们的心灵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如: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的时装,本来很干净,如果穿一段时间,穿脏了,脱下来也不洗,往那里一放,过几天再穿,再脱;再穿,永不洗;过一段时间,拿出来闻闻再穿,时间长了,已经脏得不能再脏、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后就这样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这件衣服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呢?

我们的心也像新衣服一样,本来很干净,因为有了贪痴的原因,使我们造下了许多罪业。《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谓悔谢罪过而请求宽恕。即作罪或犯罪时,皆应忏悔,始得除罪而清净。”

忏悔,是一个清洗过去心灵的污秽,以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

一个不忏悔的人,是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进化的,因为不忏悔,意味着心灵的停滞和继续染污;不忏悔,意味着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而新的过错又将源源不断的产生。烦恼污染我们的心灵,罪业带来生命的痛苦。

因此,我们现在学习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真正忏悔了觉悟了,增长愿力和正知正见,就会少造业。如忏悔完了还是以前那样,忏悔也是假的,白忏。

故事:忏悔要勇猛精进

 1、乡里有一老妇姓张,自称曾经做过阴间的走无常,现在已经告免了。她说昔日到阴曹地府,曾问冥吏:事佛有益处吗?冥吏说:佛只是劝人行善,行善者自会有福报,不是佛降福。如果出供养想求佛降福,那么廉洁的官吏都不受贿赂,佛会受贿赂吗?张老妇又问:忏悔有用吗?冥吏说:忏悔必须勇猛精进,力补以前的罪过。现在的人忏悔,只是磕头求免罪,又有什么用呢?这些话不是一个乡下老妇能说出来的,似乎是冥冥之中有神授予的。    2、一个恶少偶感伤寒,昏迷糊涂中魂已离体,茫然不知去哪里。

见有人来来往往,就跟随同行。不觉间到了阴曹地府,遇到一个冥吏,是他死去的朋友。吏替他检视生死簿很久,皱眉说到:您经常忤逆父母,按阴司的律法当下油锅进汤狱。现在您的寿命还没终,可以先回去,等寿终再来受报。恶少惶恐害怕,磕头求解脱。吏摇头说:不孝顺父母的罪很重,别说我难帮着解脱,即使释迦牟尼佛也无能为力。

恶少哭泣流涕一直恳求。吏沉思说:有一个故事,您知道吗?一个禅师登座,问:老虎的脖子上挂着铃铛,谁能解开?众人不知道,一个小和尚说:为什么不让系铃铛的人去解开?得罪父母,还向父母忏悔,也许有希望可以免除罪过?少年忧虑罪业深重,不是一时间忏悔就能解开的。

《百业经》里有个例子: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 兴。 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  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国王。这时,大地 一瞬间裂 开,国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国王非常害怕,马上向尊者顶礼并求 忏悔。当时 地缝闭合, 国王的身光也复原了。尊者说,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为我走 了六步迎接您的缘故,您将在六个月中失去王位,但因为您忏悔 的缘故,王位会失而复得。后来都应验了。国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 接,要是没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阿弥陀佛!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对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

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儿女了。这比单独回向给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给一切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做不到,心里实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给一切众生,再单独回向给父母、儿女,这样也可以。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呢?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变得不可思议了,对父母、对儿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的;把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

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

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它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阿弥陀佛!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是梵音忏摩的简称,发露先前罪恶;「悔」是华语,改往修来,后不再作的意思,华梵合起来名为忏悔。惟有修忏悔,才能消业,业障消了,才能透出本性上的智慧光明。所以行人在发心修学褝定智慧之前,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因这位修行人,宿生习气太重,造作罪恶的心,非常猛利,这样的缘故。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现在贤劫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齐出来度他,也没有办法。

忏悔,是每个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课,甚至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刹那每刹那的必修课。只要没有成佛,就要不断地忏悔,一直到你成佛为止,才圆满。忏悔就是改过,不断地改习气,消业障。业障消完就成佛,习气改完就成佛,忏悔忏到极点,就成佛了。 为什么说不忏悔的人,佛都救不了。佛无时无刻不在度众生,但哪些众生得度呢?肯忏悔的那一部分众生得度,肯回头的那些人。

忏悔过失和罪障。若是错了不改,好比船到江心补漏难。人生一世,不过百年。纵然富可敌国,名闻远方。也不过一世而已,从中为名为利而造罪,实在是不值得。

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生的因果定律,造恶犯错就会减少。

我们要深刻地了解到,我们衣食住行所有供具不能如意,六亲眷属不能相亲。都是过去生中所造杀生、偷盗、邪YIN、妄语所造成的。故此,佛教导我们要学会忏悔业障。一方面要迷途知返,不再复犯。另一方面要忏悔过去恶业。

一错再错,就会有无量报应。故佛菩萨要我们至于今日,所有现在及过去业障都皆忏悔。

「于今现在,必多造恶」,在今生现前行为上说,必定多造作恶业,「毁犯重禁」,毁犯根本重戒。根本重戒,就是杀盗YIN妄四种重罪,若是犯了,就被弃舍于法外,情形很严重,所以修行人应特别注意。  

「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褝定智慧者」,假若是不把宿世所造种种恶业发露出来,至诚忏悔,使本身得到清净,遽而修学褝定智慧。

「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因本性上所染恶业习气,既多又厚,恶业多,行为常被烦恼缠缚,心绪纷乱,障碍褝定。习气厚,心理多被欲念迷惑,神识不明,障碍智慧,有这两大障碍,自然修行不能很快成就。

「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有自信心较强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学褝定智慧的论调,而勉力去用功修学,但多因距离太远,用功过猛,也常常会发生失去正常心理,形成神经错乱的现象。

或者侥幸没有错乱,而因知见上发生偏差,容易为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说困绕,而起烦恼。

「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或者竟接受了邪法,放弃原有的正知正见,增长了邪知邪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基于以上的理论,所以在修褝定以前,必定要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如果你修行忏悔见了功夫,戒的根本得到清净,心地除了不被新的恶业习气染污以外,而且宿世所造恶业重罪,也渐趋微薄,这样就离开了一切影响褝定智慧的障碍,做到这样地步,再来修学褝定智慧,自然容易成就。这段经文是介绍忏悔的重要性,使学人知道在修法前应当先修忏悔。

[如何消业障]要具足四种力量:①要有改正过失的力量,有惭愧心。②依止三宝的力量,内心要依止自己的菩提心。③要有决定力不再犯,譬如现身体不好,要决定不吃肉、不杀生。④多点灯、放生、诵经。最快的方法,真发菩提心,一直做好事,业障就在身后跟不上你。

忏悔业障,为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是修学的重要环节。无始以来,众生由贪嗔痴所缚,造作种种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会成为修行的极大障碍。化解之道,就是忏悔。我们所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

一、烦恼障,包括贪心、心、愚痴、我慢、嫉妒等等。因为有贪心,使我们处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不得安宁。哪怕是在座上,也会受到贪心干扰,一会儿想着这笔钱还没赚到,一会儿想着那件东西还没得手,心中七上八下,妄想纷飞。

因为有心,又会使我们陷入极大烦恼中,一会儿想着这个人对不起自己,一会儿想着那个人伤害了自己,越想怒火越盛,恨不能立刻给对方沉重打击。

这样的话,不要说得定,连轻安都不可能得到。

愚痴,就是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明白,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也是修行的重大障碍。

懈怠,则是懒惰放逸,打坐时瞌睡一来,或腿部有些酸麻,就立刻退却。此外,缺乏自制也是懈怠的一种表现,经不起外界干扰,一有风吹草动就给自己放假。以上种种,一旦形成习惯,再想改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纵容自己,更不要执著那些对修行无益之事。这样,打坐念佛时,妄念自然减少。

二、业障。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是佛法核心理论之一,主要包括身业、口业和意业。身业,即身体行为;口业,即语言行为;意业,即起心动念。

身口意的行为发生后,将转化为具有潜在力量的种子,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走向。无始以来,我们曾做过许多不该做的事,由此积累的业力,便会影响今生修行。

有些人想学佛,但身体不适,经常卧床不起;有些人想修行,但经济困难,整日奔忙劳碌;还有些人虽然时间充裕,生活无忧,却生于不闻佛法之地,没有机会接触正法。全世界六十多亿人中,有缘听闻佛法又有机会修行的人,实在少而又少。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难得易失的福报!

为什么有人能听闻佛法,有人却没有机会呢?正是业力使然。有些人想出家修行,但因是家中独子,父母拼命阻拦,以死相逼,使其无法达成愿望。相反,也有很多父母欢天喜地地送子出家。比如我,从小生在佛化家庭中。十几岁时,虽对佛法没什么认识,就因种种因缘际会而决定出家。

其实,起先并未真正了知出家意义,随着修学深入,才知佛法如此殊胜。我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不仅没有什么障碍,反而有许多顺缘在推动。

当我们在人生旅程遇到任何障碍时,不要埋怨环境,也不要责怪他人,而要反观自身,明白障碍来自过去所造业障,并在佛菩萨前至诚忏悔。世间因缘固然错综复杂,但任何因果都是真实不虚的,由如是因,方才感得如是果。

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逆境,都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曾经造作的恶业显现。所以,不要抱怨,而要处之泰然,并积极予以改善。

三、报障。因为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罪业,一旦造业后,就会成为种子,埋藏在阿赖耶识中,待时机成熟必定受报。

或许有人会说,世间许多人虽干尽坏事,却能飞黄腾达;有些人虽一生为善,却处处碰壁,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常言所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农民春天播种,要到秋天才能收获。而佛教的因果观是三世论,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们现在的人生境遇,是过去业力所感。但这个过去,未必是前一世,可能是前几世,也可能更早。

而现在的所作所为,又会招感未来境遇,可能是下一世,也可能是再下一世或更远。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所有业力,哪怕是再微细的善恶之行,若非采取对治手段,必定招感业报。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永不再犯。

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自己的心灵,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

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很重视忏悔,共产党也讲批评与自我批评。

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忏悔,他们向谁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宽恕、饶恕。主宽恕了你,你的罪业也就消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对自己,虽然有时也在佛的面前忏悔,主要是自我谴责。

1、忏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科目。

、说实在话,所有一切修行法统统是忏悔法。

、不隐瞒自己的罪过这叫忏,悔是后不再造。 

、再重的罪业都不怕,只要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能够忏悔,都能成就。 

、不要以为忏悔是念念想着你的恶业,那就错了。为什么?你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天天想就天天造,你这个恶业怎么能断得了? 

、那怎么样叫忏悔呢?念“阿弥陀佛”就是忏悔。我心里现在只有“阿弥陀佛”,恶念没有了,这是真忏悔,各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千万不要在佛像面前诉苦,我造了什么什么罪业,佛菩萨你原谅我;你这么做,在佛菩萨面前又造一次业。你一天念一遍,就一天又造一次,你这个恶业永远消除不了。 

、佛教给我们,不要去怀念过去那些恶业,要常想佛菩萨,使这个恶业的印象慢慢淡掉,慢慢没有,这就消除掉了。

9、忏悔,是能改过自新、后不再造。 

10 、真正忏悔,是非常稀有难得,这是诸佛如来都赞叹的。 

11 、我们以前迷惑颠倒,造了许多的罪业,我们现在真心忏悔,我们改过自新,这个罪业能够忏除。 

12 、真修行,不是念多少经,或念多少佛,而是能真心悔过。 

13 、假如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烦恼,贪嗔痴慢这个念头还会常常起来,我们应该要有大惭愧,要真正痛切忏悔! 

14、我们只要有一念回头,佛菩萨就会来帮助,真的是感应道交,丝毫不爽 

15、我们在《观无量寿经》看到阿闍世王,这个人在生的时候是造五逆罪,杀父亲、害母亲、破坏佛法,这个罪非常非常之重,那是决定堕阿鼻地狱。 
    16
、阿闍世王也算是过去有善根,临命终时忏悔,念佛往生。释迦牟尼佛给弟子们讲,阿闍世王往生,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可见得那个品位非常非常之高;极重的罪,也能够有这么高的品位,他是真心忏悔,彻底忏悔。 

忏悔是人心的清洗剂。佛陀在经中说:有两种人在修学佛法上能有所成就,第一种是能如理如法的修行、在工作与生活中不会犯错误;第二种人是犯了错误之后能忏悔。

一个人有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有悔过之心,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当我们犯了错误之后,一定要诚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证以后不再犯了,这样在修学佛法上才能有所成就。

消业障是修行人第一条重要的功课。佛在《大悲经》上说: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

佛又在《佛说第一义法胜经》的重译本上说过:不离众生有业。不离业有众生。众生是业。业是众生。汝当知之众生界者不增不减

什么是业障?障就是障碍,障碍了真心,障碍了本性,什么是障?业就是障,业是事业,人都希望自己事业越大越好,业越大,障越大,烦恼也就大了。

人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造业从来没中断过,拼命在造,作恶有障碍,作善也有障碍,果报都出不了三界。造善业,三善道投胎,造恶业,三恶道受报。佛教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而不著相,就是净业。著相,业就不净,就会产生障碍。 

没事想事,这是业障。妄想分别执著是业障。 

最大的业障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里最严重的是贪心。贪得了就吝啬,贪不到就生恚、嫉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

业障不除,障碍你的智慧、福报。  

求佛菩萨不灵,没有感应,你有业障,把业障消除,就有感应了。 

如何消除业障?忏悔。

每天很认真的反省,把毛病找出来,改掉,叫忏悔。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环境打扫干净,然而很少人注意到打扫自己心灵的环境、清洗自己不良的行为,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

由于无始以来,我们有很多烦恼,造下了很多罪业,我们被贪痴污染得一塌糊涂,如果不用真心忏悔去清洗自己被烦恼污染的心灵,那我们的心灵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如: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的时装,本来很干净,如果穿一段时间,穿脏了,脱下来也不洗,往那里一放,过几天再穿,再脱;再穿,永不洗;过一段时间,拿出来闻闻再穿,时间长了,已经脏得不能再脏、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后就这样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这件衣服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呢?

我们的心也像新衣服一样,本来很干净,因为有了贪痴的原因,使我们造下了许多罪业。《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谓悔谢罪过而请求宽恕。即作罪或犯罪时,皆应忏悔,始得除罪而清净。”

忏悔,是一个清洗过去心灵的污秽,以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

一个不忏悔的人,是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进化的,因为不忏悔,意味着心灵的停滞和继续染污;不忏悔,意味着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而新的过错又将源源不断的产生。烦恼污染我们的心灵,罪业带来生命的痛苦。

因此,我们现在学习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真正忏悔了觉悟了,增长愿力和正知正见,就会少造业。如忏悔完了还是以前那样,忏悔也是假的,白忏。

故事:忏悔要勇猛精进

 1、乡里有一老妇姓张,自称曾经做过阴间的走无常,现在已经告免了。她说昔日到阴曹地府,曾问冥吏:事佛有益处吗?冥吏说:佛只是劝人行善,行善者自会有福报,不是佛降福。如果出供养想求佛降福,那么廉洁的官吏都不受贿赂,佛会受贿赂吗?张老妇又问:忏悔有用吗?冥吏说:忏悔必须勇猛精进,力补以前的罪过。现在的人忏悔,只是磕头求免罪,又有什么用呢?这些话不是一个乡下老妇能说出来的,似乎是冥冥之中有神授予的。    2、一个恶少偶感伤寒,昏迷糊涂中魂已离体,茫然不知去哪里。

见有人来来往往,就跟随同行。不觉间到了阴曹地府,遇到一个冥吏,是他死去的朋友。吏替他检视生死簿很久,皱眉说到:您经常忤逆父母,按阴司的律法当下油锅进汤狱。现在您的寿命还没终,可以先回去,等寿终再来受报。恶少惶恐害怕,磕头求解脱。吏摇头说:不孝顺父母的罪很重,别说我难帮着解脱,即使释迦牟尼佛也无能为力。

恶少哭泣流涕一直恳求。吏沉思说:有一个故事,您知道吗?一个禅师登座,问:老虎的脖子上挂着铃铛,谁能解开?众人不知道,一个小和尚说:为什么不让系铃铛的人去解开?得罪父母,还向父母忏悔,也许有希望可以免除罪过?少年忧虑罪业深重,不是一时间忏悔就能解开的。

《百业经》里有个例子: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 兴。 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  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国王。这时,大地 一瞬间裂 开,国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国王非常害怕,马上向尊者顶礼并求 忏悔。当时 地缝闭合, 国王的身光也复原了。尊者说,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为我走 了六步迎接您的缘故,您将在六个月中失去王位,但因为您忏悔 的缘故,王位会失而复得。后来都应验了。国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 接,要是没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阿弥陀佛!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对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

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儿女了。这比单独回向给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给一切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做不到,心里实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给一切众生,再单独回向给父母、儿女,这样也可以。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呢?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变得不可思议了,对父母、对儿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的;把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

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

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它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阿弥陀佛!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是梵音忏摩的简称,发露先前罪恶;「悔」是华语,改往修来,后不再作的意思,华梵合起来名为忏悔。惟有修忏悔,才能消业,业障消了,才能透出本性上的智慧光明。所以行人在发心修学褝定智慧之前,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因这位修行人,宿生习气太重,造作罪恶的心,非常猛利,这样的缘故。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现在贤劫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齐出来度他,也没有办法。

忏悔,是每个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课,甚至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刹那每刹那的必修课。只要没有成佛,就要不断地忏悔,一直到你成佛为止,才圆满。忏悔就是改过,不断地改习气,消业障。业障消完就成佛,习气改完就成佛,忏悔忏到极点,就成佛了。 为什么说不忏悔的人,佛都救不了。佛无时无刻不在度众生,但哪些众生得度呢?肯忏悔的那一部分众生得度,肯回头的那些人。

忏悔过失和罪障。若是错了不改,好比船到江心补漏难。人生一世,不过百年。纵然富可敌国,名闻远方。也不过一世而已,从中为名为利而造罪,实在是不值得。

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生的因果定律,造恶犯错就会减少。

我们要深刻地了解到,我们衣食住行所有供具不能如意,六亲眷属不能相亲。都是过去生中所造杀生、偷盗、邪YIN、妄语所造成的。故此,佛教导我们要学会忏悔业障。一方面要迷途知返,不再复犯。另一方面要忏悔过去恶业。

一错再错,就会有无量报应。故佛菩萨要我们至于今日,所有现在及过去业障都皆忏悔。

「于今现在,必多造恶」,在今生现前行为上说,必定多造作恶业,「毁犯重禁」,毁犯根本重戒。根本重戒,就是杀盗YIN妄四种重罪,若是犯了,就被弃舍于法外,情形很严重,所以修行人应特别注意。  

「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褝定智慧者」,假若是不把宿世所造种种恶业发露出来,至诚忏悔,使本身得到清净,遽而修学褝定智慧。

「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因本性上所染恶业习气,既多又厚,恶业多,行为常被烦恼缠缚,心绪纷乱,障碍褝定。习气厚,心理多被欲念迷惑,神识不明,障碍智慧,有这两大障碍,自然修行不能很快成就。

「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有自信心较强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学褝定智慧的论调,而勉力去用功修学,但多因距离太远,用功过猛,也常常会发生失去正常心理,形成神经错乱的现象。

或者侥幸没有错乱,而因知见上发生偏差,容易为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说困绕,而起烦恼。

「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或者竟接受了邪法,放弃原有的正知正见,增长了邪知邪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基于以上的理论,所以在修褝定以前,必定要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如果你修行忏悔见了功夫,戒的根本得到清净,心地除了不被新的恶业习气染污以外,而且宿世所造恶业重罪,也渐趋微薄,这样就离开了一切影响褝定智慧的障碍,做到这样地步,再来修学褝定智慧,自然容易成就。这段经文是介绍忏悔的重要性,使学人知道在修法前应当先修忏悔。

[如何消业障]要具足四种力量:①要有改正过失的力量,有惭愧心。②依止三宝的力量,内心要依止自己的菩提心。③要有决定力不再犯,譬如现身体不好,要决定不吃肉、不杀生。④多点灯、放生、诵经。最快的方法,真发菩提心,一直做好事,业障就在身后跟不上你。

忏悔业障,为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是修学的重要环节。无始以来,众生由贪嗔痴所缚,造作种种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会成为修行的极大障碍。化解之道,就是忏悔。我们所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

一、烦恼障,包括贪心、心、愚痴、我慢、嫉妒等等。因为有贪心,使我们处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不得安宁。哪怕是在座上,也会受到贪心干扰,一会儿想着这笔钱还没赚到,一会儿想着那件东西还没得手,心中七上八下,妄想纷飞。

因为有心,又会使我们陷入极大烦恼中,一会儿想着这个人对不起自己,一会儿想着那个人伤害了自己,越想怒火越盛,恨不能立刻给对方沉重打击。

这样的话,不要说得定,连轻安都不可能得到。

愚痴,就是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明白,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也是修行的重大障碍。

懈怠,则是懒惰放逸,打坐时瞌睡一来,或腿部有些酸麻,就立刻退却。此外,缺乏自制也是懈怠的一种表现,经不起外界干扰,一有风吹草动就给自己放假。以上种种,一旦形成习惯,再想改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纵容自己,更不要执著那些对修行无益之事。这样,打坐念佛时,妄念自然减少。

二、业障。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是佛法核心理论之一,主要包括身业、口业和意业。身业,即身体行为;口业,即语言行为;意业,即起心动念。

身口意的行为发生后,将转化为具有潜在力量的种子,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走向。无始以来,我们曾做过许多不该做的事,由此积累的业力,便会影响今生修行。

有些人想学佛,但身体不适,经常卧床不起;有些人想修行,但经济困难,整日奔忙劳碌;还有些人虽然时间充裕,生活无忧,却生于不闻佛法之地,没有机会接触正法。全世界六十多亿人中,有缘听闻佛法又有机会修行的人,实在少而又少。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难得易失的福报!

为什么有人能听闻佛法,有人却没有机会呢?正是业力使然。有些人想出家修行,但因是家中独子,父母拼命阻拦,以死相逼,使其无法达成愿望。相反,也有很多父母欢天喜地地送子出家。比如我,从小生在佛化家庭中。十几岁时,虽对佛法没什么认识,就因种种因缘际会而决定出家。

其实,起先并未真正了知出家意义,随着修学深入,才知佛法如此殊胜。我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不仅没有什么障碍,反而有许多顺缘在推动。

当我们在人生旅程遇到任何障碍时,不要埋怨环境,也不要责怪他人,而要反观自身,明白障碍来自过去所造业障,并在佛菩萨前至诚忏悔。世间因缘固然错综复杂,但任何因果都是真实不虚的,由如是因,方才感得如是果。

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逆境,都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曾经造作的恶业显现。所以,不要抱怨,而要处之泰然,并积极予以改善。

三、报障。因为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罪业,一旦造业后,就会成为种子,埋藏在阿赖耶识中,待时机成熟必定受报。

或许有人会说,世间许多人虽干尽坏事,却能飞黄腾达;有些人虽一生为善,却处处碰壁,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常言所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农民春天播种,要到秋天才能收获。而佛教的因果观是三世论,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们现在的人生境遇,是过去业力所感。但这个过去,未必是前一世,可能是前几世,也可能更早。

而现在的所作所为,又会招感未来境遇,可能是下一世,也可能是再下一世或更远。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所有业力,哪怕是再微细的善恶之行,若非采取对治手段,必定招感业报。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永不再犯。

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自己的心灵,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

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很重视忏悔,共产党也讲批评与自我批评。

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忏悔,他们向谁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宽恕、饶恕。主宽恕了你,你的罪业也就消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对自己,虽然有时也在佛的面前忏悔,主要是自我谴责。

1、忏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科目。

、说实在话,所有一切修行法统统是忏悔法。

、不隐瞒自己的罪过这叫忏,悔是后不再造。 

、再重的罪业都不怕,只要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能够忏悔,都能成就。 

、不要以为忏悔是念念想着你的恶业,那就错了。为什么?你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天天想就天天造,你这个恶业怎么能断得了? 

、那怎么样叫忏悔呢?念“阿弥陀佛”就是忏悔。我心里现在只有“阿弥陀佛”,恶念没有了,这是真忏悔,各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千万不要在佛像面前诉苦,我造了什么什么罪业,佛菩萨你原谅我;你这么做,在佛菩萨面前又造一次业。你一天念一遍,就一天又造一次,你这个恶业永远消除不了。 

、佛教给我们,不要去怀念过去那些恶业,要常想佛菩萨,使这个恶业的印象慢慢淡掉,慢慢没有,这就消除掉了。

9、忏悔,是能改过自新、后不再造。 

10 、真正忏悔,是非常稀有难得,这是诸佛如来都赞叹的。 

11 、我们以前迷惑颠倒,造了许多的罪业,我们现在真心忏悔,我们改过自新,这个罪业能够忏除。 

12 、真修行,不是念多少经,或念多少佛,而是能真心悔过。 

13 、假如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烦恼,贪嗔痴慢这个念头还会常常起来,我们应该要有大惭愧,要真正痛切忏悔! 

14、我们只要有一念回头,佛菩萨就会来帮助,真的是感应道交,丝毫不爽 

15、我们在《观无量寿经》看到阿闍世王,这个人在生的时候是造五逆罪,杀父亲、害母亲、破坏佛法,这个罪非常非常之重,那是决定堕阿鼻地狱。 
    16
、阿闍世王也算是过去有善根,临命终时忏悔,念佛往生。释迦牟尼佛给弟子们讲,阿闍世王往生,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可见得那个品位非常非常之高;极重的罪,也能够有这么高的品位,他是真心忏悔,彻底忏悔。 

忏悔是人心的清洗剂。佛陀在经中说:有两种人在修学佛法上能有所成就,第一种是能如理如法的修行、在工作与生活中不会犯错误;第二种人是犯了错误之后能忏悔。

一个人有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有悔过之心,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当我们犯了错误之后,一定要诚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证以后不再犯了,这样在修学佛法上才能有所成就。

消业障是修行人第一条重要的功课。佛在《大悲经》上说: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

佛又在《佛说第一义法胜经》的重译本上说过:不离众生有业。不离业有众生。众生是业。业是众生。汝当知之众生界者不增不减

什么是业障?障就是障碍,障碍了真心,障碍了本性,什么是障?业就是障,业是事业,人都希望自己事业越大越好,业越大,障越大,烦恼也就大了。

人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造业从来没中断过,拼命在造,作恶有障碍,作善也有障碍,果报都出不了三界。造善业,三善道投胎,造恶业,三恶道受报。佛教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而不著相,就是净业。著相,业就不净,就会产生障碍。 

没事想事,这是业障。妄想分别执著是业障。 

最大的业障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里最严重的是贪心。贪得了就吝啬,贪不到就生恚、嫉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

业障不除,障碍你的智慧、福报。  

求佛菩萨不灵,没有感应,你有业障,把业障消除,就有感应了。 

如何消除业障?忏悔。

每天很认真的反省,把毛病找出来,改掉,叫忏悔。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环境打扫干净,然而很少人注意到打扫自己心灵的环境、清洗自己不良的行为,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

由于无始以来,我们有很多烦恼,造下了很多罪业,我们被贪痴污染得一塌糊涂,如果不用真心忏悔去清洗自己被烦恼污染的心灵,那我们的心灵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如: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的时装,本来很干净,如果穿一段时间,穿脏了,脱下来也不洗,往那里一放,过几天再穿,再脱;再穿,永不洗;过一段时间,拿出来闻闻再穿,时间长了,已经脏得不能再脏、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后就这样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这件衣服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呢?

我们的心也像新衣服一样,本来很干净,因为有了贪痴的原因,使我们造下了许多罪业。《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谓悔谢罪过而请求宽恕。即作罪或犯罪时,皆应忏悔,始得除罪而清净。”

忏悔,是一个清洗过去心灵的污秽,以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

一个不忏悔的人,是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进化的,因为不忏悔,意味着心灵的停滞和继续染污;不忏悔,意味着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而新的过错又将源源不断的产生。烦恼污染我们的心灵,罪业带来生命的痛苦。

因此,我们现在学习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真正忏悔了觉悟了,增长愿力和正知正见,就会少造业。如忏悔完了还是以前那样,忏悔也是假的,白忏。

故事:忏悔要勇猛精进

 1、乡里有一老妇姓张,自称曾经做过阴间的走无常,现在已经告免了。她说昔日到阴曹地府,曾问冥吏:事佛有益处吗?冥吏说:佛只是劝人行善,行善者自会有福报,不是佛降福。如果出供养想求佛降福,那么廉洁的官吏都不受贿赂,佛会受贿赂吗?张老妇又问:忏悔有用吗?冥吏说:忏悔必须勇猛精进,力补以前的罪过。现在的人忏悔,只是磕头求免罪,又有什么用呢?这些话不是一个乡下老妇能说出来的,似乎是冥冥之中有神授予的。    2、一个恶少偶感伤寒,昏迷糊涂中魂已离体,茫然不知去哪里。

见有人来来往往,就跟随同行。不觉间到了阴曹地府,遇到一个冥吏,是他死去的朋友。吏替他检视生死簿很久,皱眉说到:您经常忤逆父母,按阴司的律法当下油锅进汤狱。现在您的寿命还没终,可以先回去,等寿终再来受报。恶少惶恐害怕,磕头求解脱。吏摇头说:不孝顺父母的罪很重,别说我难帮着解脱,即使释迦牟尼佛也无能为力。

恶少哭泣流涕一直恳求。吏沉思说:有一个故事,您知道吗?一个禅师登座,问:老虎的脖子上挂着铃铛,谁能解开?众人不知道,一个小和尚说:为什么不让系铃铛的人去解开?得罪父母,还向父母忏悔,也许有希望可以免除罪过?少年忧虑罪业深重,不是一时间忏悔就能解开的。

《百业经》里有个例子: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 兴。 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  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国王。这时,大地 一瞬间裂 开,国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国王非常害怕,马上向尊者顶礼并求 忏悔。当时 地缝闭合, 国王的身光也复原了。尊者说,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为我走 了六步迎接您的缘故,您将在六个月中失去王位,但因为您忏悔 的缘故,王位会失而复得。后来都应验了。国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 接,要是没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阿弥陀佛! 

任何去过寺庙的人对许愿、还愿这件事都不陌生,甚至这已经成为宗教活动的标志性目的。大凡遇到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都会去佛菩萨面前许下愿望,如果事后灵验,便虔诚的按照之前许愿时的约定还愿。

我们常常听人许愿说:我希望、我想要、我愿意......然而却忘了是一种对生命的承诺,最重要的是要实践它。然而总是比容易,因此常常有人说了一大堆,却完成不了一件事,这就叫做发空愿 

许愿还愿是世俗的说法。许愿这个过程和经济社会里签订合同没什么区别,基本原理都是按合同约定办事,然后得报酬(当然,有时也会先预付些香火钱)。说白了也就是个相互利用的关系。

这样的许愿和还愿无论看似多么的虔诚,无疑是对佛教的亵渎,对佛菩萨的亵渎。所求‘灵验’者,无非也只是因缘巧合,实在与佛菩萨加持无关。 

佛教没有许愿之说。佛教有发愿。佛教的发愿是“四弘誓愿”。如果您觉得心安可以还愿,但不能有和佛菩萨交换条件的想法。要有感恩的想法。因为不能用世俗交换的心衡量佛菩萨。

佛教经典里你是找不到[许愿][还愿]这两个词的,但是会经常见到[发愿]这个词。[发愿]和[许愿]有什么区别?

[发愿]简单的理解就是——我希望通过我的某些行为达到某种结果,请求佛或菩萨们护助,协助我圆满这个愿望。前题是这个行为和所希望的结果是符合道理的。

[发愿]和[许愿]的区别在于,[发愿]以行为为因;[许愿]以结果为因。举个事例来比喻就比较清楚了。

比如求财。[许愿]的人会说:求您神力给我带来财富,事成之后我会如何如何修庙、造像等等来报答您。

[发愿]的人会说:由于我往昔的贪婪、吝啬、偷盗等等非法的原因,造成现在财富不圆满的现状,我发愿忏悔往昔的种种过错,发愿广行布施,远离贪吝,终不舍弃这个愿望。如果我的愿望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请您帮助、加持我使得财富圆满。

[发愿]的真实不虚很重要,一定是思考过的,信念坚定的愿望,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糊弄。这里又牵扯到一个常常挂在嘴上的词——心诚。

修行一定要心口相应,心和行为要一致,否则都是花言巧语,装模作样。整天发心发愿,说众生可怜我要度,佛菩萨功德无量我要学,却没有发自内心地做,都是假话,空话,大话。

虽然说有发愿总比没发愿好,但若发了愿,却没有办法实践,还是要扪心自问,是不是自欺欺人?如果明知做不到,或根本不想做,却还要发愿,那就是欺骗。但如果是目标很远、很难做到,但自己还是想做,也愿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就没有关系。

例如佛教教大家发学做菩萨的愿、发成佛的愿,但成佛、做菩萨的愿非常广大,不能立竿见影,必须将累世所做的一点一滴的好事,所求的一点一滴的善法,所做的一点一滴的布施,通通汇归到成佛这条路上,所以要在此生成佛是不太可能的。

虽然如此,大家还是要发成佛的愿,因为如果发了愿,就算是种了善根,就好像一颗种子,迟早会发芽,因为已经有一点引子在那里了。

而且因为你曾经发了愿,也愿意有一天能够做到,你就会慢慢地实践它,总有一天会实现的。因在《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但如果你心中认为,我根本没有想要成佛,也没有想要做菩萨,成佛、做菩萨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连发这个愿的心都没有,那么你根本就不会产生任何力量,激励自己往成佛之路迈进,所以也永远都不会有成佛的机会了。

另外,有的人担心如果做不到所发的愿,会犯了欺骗罪或妄语罪,所以干脆不要发愿。其实这要看情况,也就是要看你发愿的目的是什么?例如你允诺他人说:我发愿要做菩萨,我发愿要赚钱来布施大众、护持佛法,所以你先帮忙我,提供我资源,等我成功以后,一定会报答你的。

如果你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以得到别人的财富,那就是犯了欺骗罪和妄语罪;相反的,如果你心中并没有欺骗的意念,但说了却没有能力做到,那就没有关系。

例如你发愿想学插花,因为学会后,不仅自己可以欣赏,也可以美化环境,带给别人好心情,真是一举数得。可是到最后都没有去学,但因为没有伤害到人或是让人受到损失,所以没关系。

发愿除了不能心存欺骗外,也要避免发不切实际的愿,做不合常理、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象是发愿要把一堆沙子煮成熟饭,沙子要如何煮成熟饭呢?这就是不可能的事。

记得有一位居士,他每次见到我,都说等他将来有了钱,一定要供养我、护持我的弘法事业,然而一次都没有办法实践。我相信他的初发心绝对没有问题,但如果经过那么多次,还是没有办法实现,那就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来修正这个愿,而且愿的大小也不在实质数量的多寡,能有这个真心才是可贵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发愿的动机,不要担心做不到,因为有愿才会有前进的力量;但若发的是不切实际的愿,或是心存欺骗,那就是不该有的行为了。

发心不同,功德就差别不同了。我们做善事,最讲究的就是这个发心,出发点,动机;一念的动机,就决定了我们功德的大小。

有一个公案:各位可能听说过,有一个猎人他买了一只老鹰,这个猎人为了省钱就把老鹰放在鸡里面跟鸡一起养,那么这个老鹰从小跟鸡在一起学这个鸡的动作,学鸡的声音,长大以后耳濡目染它认为他是一只鸡,只是长得比较大而已。

那么长大以后这猎人想说老鹰应该开始训练,让它能够飞翔干一点实事。

但是这个老鹰它心里面有一个障碍,它认为它是一只鸡,他就觉得这个主人很奇怪,为什么要训练我?我就是一只鸡,你看到鸡有在天上飞的吗?那么这个猎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失败了,不是这个老鹰没有能力,他自己心中有障碍因为它自我设限,我们很容易被过去的习惯所限制。

那么猎人在伤心之余,就准备放弃这只老鹰了,就把这个老鹰带到高山上,让它自由落地就把它放下去。

那么这个老鹰快要坠地的时候它的潜能发生了,它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它展开它的强壮的翅膀,快要接触地面的时候它飞翔起来了,变成一个真正的老鹰了。阿弥陀佛!

 

不懂得发愿

一般人修福、修慧、修定,修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发愿。因此造成效果显不出来。回向主要是利益众生的,因为你利益了他们,才有的功德。
    回向
是慈悲的表现,回向一般是不回向给自己的,都是回向给别人的,这主要是锻炼你的慈悲心,以及利他心。

应如何回向呢?首先,不应为了获得健康、财富等人天果位而作下等回向,否则如生长的大黄秆一样:于夏季生长后就立即干枯,从而化为乌有;同样,这样的回向对自他都没有真实的利益,也即无有恒久的安乐,最终将灭尽成为无实法,自他二利一无所成,所以我们不能作这种回向。

《大乘义章》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其中,菩提回向是缘佛果而回向,众生回向是缘众生离苦得乐而回向,实际回向是缘真如而回向。

这三种回向都是上等回向,若能随一而行,则善根不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越来越增上。

《华严经》云:所行功德虽微小,悉能回向广无量。意谓:即使所行持的功德表面上看来非常微小,但若能以三种回向摄持而作回向的话,那它的功德就无量无边。

《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意谓:就像落入大海中的一滴水,在大海没有干涸之前,它就不会耗尽;回向大菩提的善根也是这样,在未获得菩提果之间,它也不会穷尽。

《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也就是说,依靠发愿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回向。

以比喻说明:一块黄金是用来做佛像、装饰品,还是做马桶,这主要取决于主人的想法;同样的道理,我们所作的善法如何成熟,这也取决于回向,故回向至为关键。

《了凡四训》讲了这样一则公案:以前,一位贫女到寺院供养了二文钱,方丈亲自为她回向。她成为贵妃后,又到这座寺院供养了几千两金,但方丈却让徒弟为她回向。

她心中不解,于是请问方丈:以前我仅供养二文钱,您亲自为我回向,而这次供养这么多钱,您为什么不为我回向?方丈回答:前次布施虽薄,但心很真切,老僧不亲自出面不足以报恩;如今布施虽厚,但布施的心却不如以前,所以让徒弟出面就足够了。

对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因为,现在许多人修持善法后不回向,甚至连什么叫回向都不知道;有些人虽然回向,但相当一部分人却是为了获得有漏安乐而回向。

其实,人天安乐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为了它们而作回向毫无实义;况且积累善根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抛弃这种不究竟的下士道回向,而以清净心印持而作回向。

如《地藏经》中说: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如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从经中可以知道,发愿是很重要的。而且要发大愿,要将任何大大小小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又,有人发愿只发一半也是不行的。如何说呢?因为只发一半愿效果是出不来的。今举例说明:有二个孩子跟父亲要很多钱,父亲会不会不问就给他们呢?不会的。父亲一定会问,您们要钱做什么?第一个孩子说,我身上放很多钱。随时要用就有了呀!

第二个孩子说:我要将钱存在银行,生利息,用利息钱学技能,等技能学好了,再用那些钱来开店。您们想想,如果您是父亲,又有钱。您会给那一位?当然是给第二位。为什么?因为第一位可能会乱花。

第二位有理想,可能达到。同样的,发愿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有人做功德,不懂得发愿。就好像第一个孩子,有钱,但没有目标一样,心想好的福报支持您去做好的,可是心想不好的福报也支持您去做不好的。(这样说来,我们做善事,也有求回报的心了?那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应怎样理解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应该不要被任何的因缘给障碍住,要懂得善用一切因缘来护念自己及众生的菩提心愿。所以跟发愿不会有冲突。

不求回报,则您的愿就是没有回报,则随因缘乱转,很危险的。)这也就是一般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很多很有福报的人,用他们的福报来做坏事,这都是因为他们当时修福时,没有发善愿的关系。所以修任何的福报,发善愿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人要用最诚恳的心来发愿,时时要依照自己所发的愿去行。并不是发愿之后,不到五分钟,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等于没有发愿一样。要弄清楚发愿是为了什么?不是徒具形式,当作例行公事,那就大错特错,违背了自己发愿的原则。

凡是发愿的人,每天要把自己的发愿文诵一遍,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要做到至善至美的程度,这样才不辜负自己发愿的初衷。

诸佛菩萨就因为认真发愿,依愿实行,所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我们如果将每一条愿文,都往真实的方向做去,没有丝毫的虚伪,那么我们也会成佛,也会成菩萨的。

第一、有人发愿,但同时造作与愿心相违的业缘。例如:求健康,可是又杀生。所以还是会生病或短命。所以所愿不成就。

第二、有人发愿,也没有造作与愿心相违的业缘。但是也没有修福德故。善缘没有具足,所以也是所愿不能成就。例如:阿罗汉修慧不修福而托空钵。

第三,有人发了愿,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造福。但因为修福后,后悔了。也会造成所愿不成。例如:经中有一些例子。我称之:布施而后悔,得富屋穷人报。享受不到。

第四、有人发了愿,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造福,修福后,也没后悔,但是因为愿心不圆满,所以福德因缘难以成熟,也会造成所愿难以成就。

我举例说明。例如:有人发愿我所造福,希望帮助某甲。结果,某甲,常起恶心。但又因为我们修福发愿回向给某甲,所以某甲对我们所起的恶心就会成就。那是因为我们发愿只发一半所致,所以我称之为不圆满。

我们应该发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某甲,希望能助消除恶念,助他善法成就,……等等。也就是说:要将功德回向清楚,不要只有回向,而没有说明要什么。

第五、有人发了愿,也发圆满,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修福,也没后悔,但是因为过去的恶业因缘已成熟,现今业缘未成熟,所以所愿还不能成就。

第六、如果有人发了愿,也发圆满了,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修福,修福后也没有后悔,过去的恶业因缘也清净了或未成熟,现今善缘也成熟了,则所愿就能成就。 

以上就是说明为什么有人发了愿而不成就,或能成就的原因。但发愿很重要。

佛是大智慧者,我们是大愚痴人。我们若想学大智慧,必须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愿为己愿,时时都是慈悲喜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一切往真实处做去,才能得到真正的感应。所以我们对发愿这件事情要特别注意!

阿弥陀佛因为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极乐世界,摄受一切众生。我们应该效法过去诸佛、菩萨、圣人的行为,要痛改前非,不要保护自己的短处,不要跟着习气毛病跑。这叫背尘合觉,否则就是背觉合尘。

若是能勇于改过,面对现实,接受考验,经得起考验,便有成就。不要我见太深,我相太重。要认识自性是光明磊落的,所谓“圆陀陀,光灼灼,赤裸裸,一丝不挂”的真心。

这个真心是什么习气毛病都没有,所以不要把佛性寄托在四大假合的物质上。

我们为什么离真逐妄?为什么舍本逐末?就因为不认识自己的自性。自性是没有一点的染污,清清净净,好像明镜一样,物来则映,物去则净。

各位!修道人若是不能改过,就等于没有修道。所谓“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

有这种觉悟心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将来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所谓“前程似锦”。若是不知非,那就糊涂一辈子,只是图虚名假好,被客尘所迷,这真是可怜人!

在因地不能乱发愿,这是对的。要考虑好,自己有没有这个必要,能不能发。必要的,该发的一定要发;不必要、不该发的绝不能发。要把握适度。 

不能实现的愿是可以发的。为什么呢?你看地藏王菩萨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没有空的时候,那地藏王菩萨是不是没有成佛的时候?其实地藏王菩萨早就成佛了,他的心的力量大啊!

当时地藏王菩萨他母亲的业始终没有消尽,他就发这样一个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时业就彻底消了。 

愿不能乱发,发愿是很重要的。修行一定要心口相应,心和行为要一致,否则都是花言巧语,装模作样。

整天发心发愿,说众生可怜我要度,佛菩萨功德无量我要学,却没有发自内心地做,都是假话,空话,大话。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要学习普贤菩萨的愿。发心、回向都是愿。

一个是在功德还没有做,或者准备做的时候发的愿;一个是功德做完以后发的愿。我们跟随普贤菩萨发大愿,这样心胸才能打开。

发自内心地饶益所有的众生,才能断除我执我爱、自私自利。这都是对治我执我爱、自私自利的一些境界,一些修法。历代上师都是这样要求,我现在也跟大家这样要求,发愿的时候一定要按发愿文。

回向的时候也要按回向文。这都是金刚语,这都是正确的愿。我们跟随普贤菩萨,跟随这些佛菩萨发愿,那是不会有错的。

若是自己随便发愿,就不一定到位,就不一定正确。发愿回向就重要,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给我们讲菩提心,至诚心是菩提心之体、本体,一切法都是从这个心里面流露出来,都是从这个心里面建立起来,人心要真诚,真诚到极处,不但没有私心,连一个妄想都没有,这是讲体、本体。

有体当然有用,用里面分两种,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这话要用现代话来讲,你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对自己是自受用,对别人是他受用。

佛告诉我们对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能够修善积德这对自己;对别人是发愿回向,发回向心,发愿回向是大慈大悲,发愿回向就是发愿为一切众生服务。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这个服务完全是义务,不求丝毫报酬,世间人服务是要讲报酬,佛菩萨服务没有报酬,全部是付出的,现在话讲义务,完全是义务。

如果有义务这个观念,那还不是佛菩萨,为什么?他爱心还低一等,法缘慈,不是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连义务的念头都没有,他做的是真正义务工作,但是决定没有义务这个念头,这才是真正的佛菩萨,“以此果报”,就“无量无边”。

哲理故事:小孩儿大愿力

有一个美国的小孩子看到电视上说:非洲有许许多多穷苦的小孩,这些穷苦小孩从来都没有吃过糖果,也没有书本。

这个小孩子他很天真,他就收集一些糖果,收集一些书本,就希望他的爸爸妈妈把它送到非洲去。

爸爸妈妈怎么有这个本事送到非洲呢?小孩子很天真,他说:你看天上那个飞机飞来飞去、飞来飞去,那个大叔叔如果有飞去非洲的话,就把我们的东西从空中丢下来。小孩子想得很天真。

后来他的父母就想到这个空军,就写信去问:你们的飞机有没有飞到非洲?我的小孩收集很多糖果饼干、书本、铅笔、钢笔什么一大堆的,如果你们飞到非洲上空的时候,就把它丢下来给那些非洲的小孩。

空军单位收到这封信以后,也很感动,真的他们就准备派一辆专机,要东西送到非洲了。后来空军单位问:你们到底有多少东西?他说:不多。

不多?我一架飞机可以载这么多,你这么一点点怎么够呢?

这个小孩子就到学校里面,把他的构想跟老师讲,然后老师跟校长讲。校长发布以后,不但是这个学校,别的学校也感动了,好多个学校就把这个消息传出去,大家就是捐糖果饼干、书本原子笔这些文具东西。结果真的就是由国家空军派了一架飞机,载东西到非洲去,送给那些需要的小孩。

所以我们人的这个心的力量很大很大。这个小孩子天真无邪,一念善念,感动到这么多人来随喜赞助,随喜功德,最后就成就这件事情。阿弥陀佛!

 

如何发愿和回向

发愿和回向是大乘佛子每天都要做的功课,而且是很重要的功课。四众弟子每天课颂或做功德后,常把功德「回向」给亲友、怨亲债主、法界众生等;到底「回向」在佛教里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法门之一;「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蜡烛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使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

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反而功德更多,因为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加殊胜了。

心念的力量很大,我们今天所有的种种都是以前甚至多生多劫前发的愿所成就的,《百业经》就是专门谈发愿所得的果报,我们不要轻视发愿,不要轻视起心动念,无论善恶最后哪怕经历无数阿僧祇劫,总有一天会回到自己身上。因此,发愿很重要,要常常发善愿,祝福自己和一切众生。

发愿是很重要,一般来说,如果你诵经而没有明确的发愿的话,你诵经的所有功德都会转换为你的福报,而大部分有大福报的人都会造恶业,从而要受到恶的果报的,所以发愿确实很重要,但这并不是说你不能通过诵经、念佛求一些现世的福报的“能”;只要诚心诵经、念佛不求自来,根本用不着求。

比较如法的是:在诵经、念佛之前就先调整自己的心绪,发愿往生西方脱离轮回,早日成佛,乘愿再来普度众生,即使你不能从心里真的发出来,也要尽可能的发出相似的念头来;然后至诚恭敬的诵经、念佛;在诵完之后先按经书后面的回向偈来回向。然后如果有所求就祈请三宝的加持,让你的善行善愿都能成就。

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常常只是简单的认为:佛教只是教人向善的。事实上,我们学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净土。要做到这一点,发愿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发愿就没有办法得到这一点。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如果只是行善而不发愿去净土,那么命终的时候也是无法去净土的。

这里要特别注意:你除了会布施,还得要会回向,就是要注意回向法界这四个字。前面有讲过地藏经有两个经眼:一个是业力甚大大到不可思议: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在事相上发明业力。这一品经文的经眼就是回向法界,就是回向法性,法性就是理体,就是真理的实体,要回向真理而不著相。前面业力是事相,这里回向法界是理性,合起来就是理事无碍,理事圆融,所以地藏经并非你所认为是浅显的经,凡是能回向法界就是最深的义理。

佛经上说回向有三种:回者转也,向者趣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者:一者菩提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趣向于佛果菩提所谓回因向果也;二者众生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施于一切之众生,所谓回自向他也;三者实际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趣求真如实际,所谓回事向理也。

第一种是我自己所修功德一定要回向佛果菩提,我不求人天福报,也不求二乘小果。

第二种众生回向就是把我的功德施给一切众生,我不求自己的福报。

第三种实际回向,就是把功德回向趣求真如实际,就是真如之理,所谓回事向理,你所修的功德就是属于实相,你不著实相回到真如实际理地上,或理性上。

法界在佛经上有三种解释:一者界限义,一个界两个界等十法界等就是界限;二者因义,法界是诸法之因。;三者法界就是法性,这里就依法性解,所以回向法界者,就是回向一切诸法的本性。一切诸法就是真如理性,回向真如法界。

布施是个妙法、是个成佛之最大功夫,能度你的烦恼,了脱你的生死,他是总摄六度法门,你一执著我是布施之人,则别人不如我,慢心一起,不但度不了烦恼,更增加根本烦恼。你若执著受施之人,则不能平等布施,亲者布施,疏者仇者则不布施,是起分别心冤亲不平等。

要是执著所施之物呢?则著财物之相,是你所喜爱,则不肯舍,好的贵的不肯舍,所以也不能执著所施之物。

这三项就叫三轮体空。所以能以三轮体空的心来布施,则同样是一件布施行为,却因你能将功德回向法界,所得果报亦是种种不同。而且是千差万别。

依靠个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后进行回向,也能让众生获得成就。虚云和尚刚生下来时,是一个大肉团,他母亲见后大惊,当下闷厥而死。

第二天有个卖药翁来,用刀破开肉团,里面抱出来一个男孩,家人大喜。虚云和尚毕生没有见过母亲,每每思之,心痛如绞。

后前往阿育王寺礼拜舍利,发愿燃指供佛,超度慈亲。有一天,在似梦非梦的境界中,他见到空中出现一条长数丈的金龙,龙腾空飞到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他母亲正站在楼阁上眺望。

他大叫:母亲,请您骑上金龙,往西方去吧。龙即缓缓下降,梦也遂之惊醒,醒后觉得身心清爽。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挂念母亲。虚云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亲脱离了轮回,应该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佛子当“常随佛学”,我们没有福报投生在佛陀降临娑婆世界的那个年代,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在这个年代认真修行、依戒为师、依四依法修行、深信因果、为“脱离轮回、乘愿再来、利益众生”。

我们知道任何的善行都会产生功德,大乘佛子将这种功德时时回向给法界众生,这是一种真正无我利他的行为。回向文可能有成百上千种,但是回向的发心只有一种,哪怕你不会念诵任何回向文,但是你的发心是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某人或者所有众生,那么这种回向就是圆满的回向。回向不要执着于某一种的回向文,回向文都是人写出来的,但是发心却是要自己去发。回向也是锻炼我们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过程。

功德回向,不但不会减少和损失我们的功德,反而会使我们的功德更圆满。功德回向犹如将自己杯中的水倒入大海一样,只要大海的水不干枯,那么我们倒入大海的那杯水也就不会干枯。

不要吝啬做功德回向,有些人把功德守得死死的,唯恐失去功德,殊不知这样反而容易失去功德。

所回向的善根是什么呢?《俱舍论》中说,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又名真如善。胜义善是指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这无法回向给众生,因为它是常有之法。这里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华严经》中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华严经》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种善妙:

1、所缘善妙:应缘一切众生,并不是缘某个众生;

2、所依善妙:获得的并不是暂时的快乐,而是断证圆满的究竟佛果;

3、方便善妙:这种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摄持;

4、行为善妙: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在世间中极为善妙,我们也应随着诸佛菩萨的妙行而积累善根。据《华严经》的观点,所回向的善根应具备四种善妙,这种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给众生,就能成为成佛之因。

学会[发愿]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有些事情目前无力做到,只要始终坚定一个愿望,象保护种子一样守护她,依照这个愿望合理合法的行为,始终会有开花结果,所愿圆满的一天。

祝愿每一位发愿者发愿时都能做到[真实不虚],事半功倍,所愿圆满。

故事:传说过去有一个富翁一生行善无数,修桥铺路,救济鳏寡孤独,施茶施米,做了许多的慈善公益。他只知热心修福,忽略闻法慧解的重要,当然对于佛法的因果,无法明理信受。

到了晚年老病的时候,业障现前,一直向家人吵闹着要吃猪肉。当时,乡下人杀猪是一件大事,只有在年节和喜庆的日子才杀猪。富翁家里的猪只只肥大,他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上街去买,路途实在遥远,家人不得办法,向邻居买了一头小猪,杀了小猪,肉还没煮熟,他就一命呜呼。

富翁过世之后,到了阎罗王那里,阎罗王翻看他的生死簿,看到他一生做了不少慈善事业,正准备判决他回到人间,做个大富贵人时,忽然跑出一头小猪,向阎罗王抗议说:「请他还我一条命,为了满足他口腹之欲,使我那么小就夭折了。」他申辩说:「我又没有吃到牠的肉,是家里的人把牠杀的。」

阎罗王说:「你虽然没有吃牠的肉,但是牠是为你死的,你的福报分一半给小猪,让牠也去投胎做人,享受富贵的日子。」

这个人悭贪不舍,心里计算,为什么一生积德换来的富贵,平白分一半给人?双方僵持不下,阎罗王说:「你如果不肯分一半给小猪,你就转世做猪,抵还欠牠的债。」

富翁自以为讨到便宜,反正变成猪也不过一世,我的福报依然存在,总会有享用荣华富贵的一天。

由于他过去的福报,虽然变成猪,还是受到很好的待遇。享用上好的饲料,住在有冷气设备的地方,主人把牠当成比赛的大猪公,吃住百般的呵护照料。

有一天,一只小鸡跑来偷吃牠的饲料,牠用头盖住饲料的糟口,不肯给鸡子吃,饲料沾满牠的头,贪吃的小鸡又去啄牠头上的饲料,牠一生气就把鸡咬死了。

由于牠的瞋恨无知,富翁不断的变换身形,鸡鸭牛马、飞禽走兽,不断的轮回,而他念念不忘的富贵,像一张空头支票永远没有兑现的一天。

我们种善根、修福德、做功德,要立即回向。若是没有回向,就像一个很好的东西没有善加使用而白白浪费了。

人身难得,一生的福德造化,一世的美好际遇,一念的善因善缘,一旦蹉跎,万劫难逢!有谁可以把握下一分钟的福祸,又有谁能够保证能否看得到明天的太阳升起?佛陀说:「人命在呼吸间。」不是消极悲观论,而是彻见生命的实相,要我们全心全意,活在当下的每一个因缘。

富翁一念悭贪,不肯与人分享,结果换来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我们的一念之差,如果没有察觉,不肯修正,也如同富翁,不断幻化身躯,妄想遥不可及的幸福岁月。

故事:有一个很穷困的女子,她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

世事多变,这位女子后来做了皇后,就带着许多宫女再回到这个寺院修大供养。

方丈和尚没有亲自主持,只让弟子为她诵经回向。

她觉得很奇怪,问老和尚:“从前我很穷苦,布施两文钱,您亲自为我回向。

今天我带这么多财物来供养,您怎么只让您的徒弟来为我回向?”老和尚说:“那时两文钱是你的全部财产,你是真诚心,我一定要替你回向。

今天你做了皇后,拥有亿万财富,你拿的这点钱是九牛一毛,我的徒弟替你回向足够了。”

回向时的心量越大越好。普贤菩萨作回向的时候,把善根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众生。众生无边,我们学习普贤菩萨,把功德回向给法界所有众生,这样我们所作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有的人不敢回向,怕功德没有了。不是这样的。

你把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所得到的功德会更多、更圆满。

修行一定要心口相应,心和行为要一致,否则都是花言巧语,装模作样。整天发心发愿,说众生可怜我要度,佛菩萨功德无量我要学,却没有发自内心地做,都是假话,空话,大话。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要学习普贤菩萨的愿。发心、回向都是愿。

一个是在功德还没有做,或者准备做的时候发的愿;一个是功德做完以后发的愿。

我们跟随普贤菩萨发大愿,这样心胸才能打开。发自内心地饶益所有的众生,才能断除我执我爱、自私自利。这都是对治我执我爱、自私自利的一些境界,一些修法。

发善愿,功德无量。回向就是有一个目标和方向,时时事事向往之,系念之,容易达成,若不回向,就像漫无目的漂泊,随业流转,不容易聚集功德,因此要常常回向,可回向某一善愿早成,或回向给父母家亲眷属、冤家债主,如果像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修积功德的大德所说的,常常替自己和众生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究竟,最圆满。阿弥陀佛!

 

不懂得发愿

一般人修福、修慧、修定,修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发愿。因此造成效果显不出来。回向主要是利益众生的,因为你利益了他们,才有的功德。
    回向
是慈悲的表现,回向一般是不回向给自己的,都是回向给别人的,这主要是锻炼你的慈悲心,以及利他心。

应如何回向呢?首先,不应为了获得健康、财富等人天果位而作下等回向,否则如生长的大黄秆一样:于夏季生长后就立即干枯,从而化为乌有;同样,这样的回向对自他都没有真实的利益,也即无有恒久的安乐,最终将灭尽成为无实法,自他二利一无所成,所以我们不能作这种回向。

《大乘义章》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其中,菩提回向是缘佛果而回向,众生回向是缘众生离苦得乐而回向,实际回向是缘真如而回向。

这三种回向都是上等回向,若能随一而行,则善根不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越来越增上。

《华严经》云:所行功德虽微小,悉能回向广无量。意谓:即使所行持的功德表面上看来非常微小,但若能以三种回向摄持而作回向的话,那它的功德就无量无边。

《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意谓:就像落入大海中的一滴水,在大海没有干涸之前,它就不会耗尽;回向大菩提的善根也是这样,在未获得菩提果之间,它也不会穷尽。

《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也就是说,依靠发愿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回向。

以比喻说明:一块黄金是用来做佛像、装饰品,还是做马桶,这主要取决于主人的想法;同样的道理,我们所作的善法如何成熟,这也取决于回向,故回向至为关键。

《了凡四训》讲了这样一则公案:以前,一位贫女到寺院供养了二文钱,方丈亲自为她回向。她成为贵妃后,又到这座寺院供养了几千两金,但方丈却让徒弟为她回向。

她心中不解,于是请问方丈:以前我仅供养二文钱,您亲自为我回向,而这次供养这么多钱,您为什么不为我回向?方丈回答:前次布施虽薄,但心很真切,老僧不亲自出面不足以报恩;如今布施虽厚,但布施的心却不如以前,所以让徒弟出面就足够了。

对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因为,现在许多人修持善法后不回向,甚至连什么叫回向都不知道;有些人虽然回向,但相当一部分人却是为了获得有漏安乐而回向。

其实,人天安乐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为了它们而作回向毫无实义;况且积累善根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抛弃这种不究竟的下士道回向,而以清净心印持而作回向。

如《地藏经》中说: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如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从经中可以知道,发愿是很重要的。而且要发大愿,要将任何大大小小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又,有人发愿只发一半也是不行的。如何说呢?因为只发一半愿效果是出不来的。今举例说明:有二个孩子跟父亲要很多钱,父亲会不会不问就给他们呢?不会的。父亲一定会问,您们要钱做什么?第一个孩子说,我身上放很多钱。随时要用就有了呀!

第二个孩子说:我要将钱存在银行,生利息,用利息钱学技能,等技能学好了,再用那些钱来开店。您们想想,如果您是父亲,又有钱。您会给那一位?当然是给第二位。为什么?因为第一位可能会乱花。

第二位有理想,可能达到。同样的,发愿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有人做功德,不懂得发愿。就好像第一个孩子,有钱,但没有目标一样,心想好的福报支持您去做好的,可是心想不好的福报也支持您去做不好的。(这样说来,我们做善事,也有求回报的心了?那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应怎样理解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应该不要被任何的因缘给障碍住,要懂得善用一切因缘来护念自己及众生的菩提心愿。所以跟发愿不会有冲突。

不求回报,则您的愿就是没有回报,则随因缘乱转,很危险的。)这也就是一般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很多很有福报的人,用他们的福报来做坏事,这都是因为他们当时修福时,没有发善愿的关系。所以修任何的福报,发善愿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人要用最诚恳的心来发愿,时时要依照自己所发的愿去行。并不是发愿之后,不到五分钟,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等于没有发愿一样。要弄清楚发愿是为了什么?不是徒具形式,当作例行公事,那就大错特错,违背了自己发愿的原则。

凡是发愿的人,每天要把自己的发愿文诵一遍,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要做到至善至美的程度,这样才不辜负自己发愿的初衷。

诸佛菩萨就因为认真发愿,依愿实行,所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我们如果将每一条愿文,都往真实的方向做去,没有丝毫的虚伪,那么我们也会成佛,也会成菩萨的。

第一、有人发愿,但同时造作与愿心相违的业缘。例如:求健康,可是又杀生。所以还是会生病或短命。所以所愿不成就。

第二、有人发愿,也没有造作与愿心相违的业缘。但是也没有修福德故。善缘没有具足,所以也是所愿不能成就。例如:阿罗汉修慧不修福而托空钵。

第三,有人发了愿,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造福。但因为修福后,后悔了。也会造成所愿不成。例如:经中有一些例子。我称之:布施而后悔,得富屋穷人报。享受不到。

第四、有人发了愿,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造福,修福后,也没后悔,但是因为愿心不圆满,所以福德因缘难以成熟,也会造成所愿难以成就。

我举例说明。例如:有人发愿我所造福,希望帮助某甲。结果,某甲,常起恶心。但又因为我们修福发愿回向给某甲,所以某甲对我们所起的恶心就会成就。那是因为我们发愿只发一半所致,所以我称之为不圆满。

我们应该发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某甲,希望能助消除恶念,助他善法成就,……等等。也就是说:要将功德回向清楚,不要只有回向,而没有说明要什么。

第五、有人发了愿,也发圆满,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修福,也没后悔,但是因为过去的恶业因缘已成熟,现今业缘未成熟,所以所愿还不能成就。

第六、如果有人发了愿,也发圆满了,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修福,修福后也没有后悔,过去的恶业因缘也清净了或未成熟,现今善缘也成熟了,则所愿就能成就。 

以上就是说明为什么有人发了愿而不成就,或能成就的原因。但发愿很重要。

佛是大智慧者,我们是大愚痴人。我们若想学大智慧,必须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愿为己愿,时时都是慈悲喜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一切往真实处做去,才能得到真正的感应。所以我们对发愿这件事情要特别注意!

阿弥陀佛因为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极乐世界,摄受一切众生。我们应该效法过去诸佛、菩萨、圣人的行为,要痛改前非,不要保护自己的短处,不要跟着习气毛病跑。这叫背尘合觉,否则就是背觉合尘。

若是能勇于改过,面对现实,接受考验,经得起考验,便有成就。不要我见太深,我相太重。要认识自性是光明磊落的,所谓“圆陀陀,光灼灼,赤裸裸,一丝不挂”的真心。

这个真心是什么习气毛病都没有,所以不要把佛性寄托在四大假合的物质上。

我们为什么离真逐妄?为什么舍本逐末?就因为不认识自己的自性。自性是没有一点的染污,清清净净,好像明镜一样,物来则映,物去则净。

各位!修道人若是不能改过,就等于没有修道。所谓“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

有这种觉悟心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将来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所谓“前程似锦”。若是不知非,那就糊涂一辈子,只是图虚名假好,被客尘所迷,这真是可怜人!

在因地不能乱发愿,这是对的。要考虑好,自己有没有这个必要,能不能发。必要的,该发的一定要发;不必要、不该发的绝不能发。要把握适度。 

不能实现的愿是可以发的。为什么呢?你看地藏王菩萨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没有空的时候,那地藏王菩萨是不是没有成佛的时候?其实地藏王菩萨早就成佛了,他的心的力量大啊!

当时地藏王菩萨他母亲的业始终没有消尽,他就发这样一个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时业就彻底消了。 

愿不能乱发,发愿是很重要的。修行一定要心口相应,心和行为要一致,否则都是花言巧语,装模作样。

整天发心发愿,说众生可怜我要度,佛菩萨功德无量我要学,却没有发自内心地做,都是假话,空话,大话。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要学习普贤菩萨的愿。发心、回向都是愿。

一个是在功德还没有做,或者准备做的时候发的愿;一个是功德做完以后发的愿。我们跟随普贤菩萨发大愿,这样心胸才能打开。

发自内心地饶益所有的众生,才能断除我执我爱、自私自利。这都是对治我执我爱、自私自利的一些境界,一些修法。历代上师都是这样要求,我现在也跟大家这样要求,发愿的时候一定要按发愿文。

回向的时候也要按回向文。这都是金刚语,这都是正确的愿。我们跟随普贤菩萨,跟随这些佛菩萨发愿,那是不会有错的。

若是自己随便发愿,就不一定到位,就不一定正确。发愿回向就重要,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给我们讲菩提心,至诚心是菩提心之体、本体,一切法都是从这个心里面流露出来,都是从这个心里面建立起来,人心要真诚,真诚到极处,不但没有私心,连一个妄想都没有,这是讲体、本体。

有体当然有用,用里面分两种,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这话要用现代话来讲,你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对自己是自受用,对别人是他受用。

佛告诉我们对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能够修善积德这对自己;对别人是发愿回向,发回向心,发愿回向是大慈大悲,发愿回向就是发愿为一切众生服务。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这个服务完全是义务,不求丝毫报酬,世间人服务是要讲报酬,佛菩萨服务没有报酬,全部是付出的,现在话讲义务,完全是义务。

如果有义务这个观念,那还不是佛菩萨,为什么?他爱心还低一等,法缘慈,不是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连义务的念头都没有,他做的是真正义务工作,但是决定没有义务这个念头,这才是真正的佛菩萨,“以此果报”,就“无量无边”。

哲理故事:小孩儿大愿力

有一个美国的小孩子看到电视上说:非洲有许许多多穷苦的小孩,这些穷苦小孩从来都没有吃过糖果,也没有书本。

这个小孩子他很天真,他就收集一些糖果,收集一些书本,就希望他的爸爸妈妈把它送到非洲去。

爸爸妈妈怎么有这个本事送到非洲呢?小孩子很天真,他说:你看天上那个飞机飞来飞去、飞来飞去,那个大叔叔如果有飞去非洲的话,就把我们的东西从空中丢下来。小孩子想得很天真。

后来他的父母就想到这个空军,就写信去问:你们的飞机有没有飞到非洲?我的小孩收集很多糖果饼干、书本、铅笔、钢笔什么一大堆的,如果你们飞到非洲上空的时候,就把它丢下来给那些非洲的小孩。

空军单位收到这封信以后,也很感动,真的他们就准备派一辆专机,要东西送到非洲了。后来空军单位问:你们到底有多少东西?他说:不多。

不多?我一架飞机可以载这么多,你这么一点点怎么够呢?

这个小孩子就到学校里面,把他的构想跟老师讲,然后老师跟校长讲。校长发布以后,不但是这个学校,别的学校也感动了,好多个学校就把这个消息传出去,大家就是捐糖果饼干、书本原子笔这些文具东西。结果真的就是由国家空军派了一架飞机,载东西到非洲去,送给那些需要的小孩。

所以我们人的这个心的力量很大很大。这个小孩子天真无邪,一念善念,感动到这么多人来随喜赞助,随喜功德,最后就成就这件事情。阿弥陀佛!

 

如何发愿和回向

发愿和回向是大乘佛子每天都要做的功课,而且是很重要的功课。四众弟子每天课颂或做功德后,常把功德「回向」给亲友、怨亲债主、法界众生等;到底「回向」在佛教里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法门之一;「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蜡烛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使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

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反而功德更多,因为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加殊胜了。

心念的力量很大,我们今天所有的种种都是以前甚至多生多劫前发的愿所成就的,《百业经》就是专门谈发愿所得的果报,我们不要轻视发愿,不要轻视起心动念,无论善恶最后哪怕经历无数阿僧祇劫,总有一天会回到自己身上。因此,发愿很重要,要常常发善愿,祝福自己和一切众生。

发愿是很重要,一般来说,如果你诵经而没有明确的发愿的话,你诵经的所有功德都会转换为你的福报,而大部分有大福报的人都会造恶业,从而要受到恶的果报的,所以发愿确实很重要,但这并不是说你不能通过诵经、念佛求一些现世的福报的“能”;只要诚心诵经、念佛不求自来,根本用不着求。

比较如法的是:在诵经、念佛之前就先调整自己的心绪,发愿往生西方脱离轮回,早日成佛,乘愿再来普度众生,即使你不能从心里真的发出来,也要尽可能的发出相似的念头来;然后至诚恭敬的诵经、念佛;在诵完之后先按经书后面的回向偈来回向。然后如果有所求就祈请三宝的加持,让你的善行善愿都能成就。

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常常只是简单的认为:佛教只是教人向善的。事实上,我们学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净土。要做到这一点,发愿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发愿就没有办法得到这一点。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如果只是行善而不发愿去净土,那么命终的时候也是无法去净土的。

这里要特别注意:你除了会布施,还得要会回向,就是要注意回向法界这四个字。前面有讲过地藏经有两个经眼:一个是业力甚大大到不可思议: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在事相上发明业力。这一品经文的经眼就是回向法界,就是回向法性,法性就是理体,就是真理的实体,要回向真理而不著相。前面业力是事相,这里回向法界是理性,合起来就是理事无碍,理事圆融,所以地藏经并非你所认为是浅显的经,凡是能回向法界就是最深的义理。

佛经上说回向有三种:回者转也,向者趣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者:一者菩提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趣向于佛果菩提所谓回因向果也;二者众生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施于一切之众生,所谓回自向他也;三者实际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趣求真如实际,所谓回事向理也。

第一种是我自己所修功德一定要回向佛果菩提,我不求人天福报,也不求二乘小果。

第二种众生回向就是把我的功德施给一切众生,我不求自己的福报。

第三种实际回向,就是把功德回向趣求真如实际,就是真如之理,所谓回事向理,你所修的功德就是属于实相,你不著实相回到真如实际理地上,或理性上。

法界在佛经上有三种解释:一者界限义,一个界两个界等十法界等就是界限;二者因义,法界是诸法之因。;三者法界就是法性,这里就依法性解,所以回向法界者,就是回向一切诸法的本性。一切诸法就是真如理性,回向真如法界。

布施是个妙法、是个成佛之最大功夫,能度你的烦恼,了脱你的生死,他是总摄六度法门,你一执著我是布施之人,则别人不如我,慢心一起,不但度不了烦恼,更增加根本烦恼。你若执著受施之人,则不能平等布施,亲者布施,疏者仇者则不布施,是起分别心冤亲不平等。

要是执著所施之物呢?则著财物之相,是你所喜爱,则不肯舍,好的贵的不肯舍,所以也不能执著所施之物。

这三项就叫三轮体空。所以能以三轮体空的心来布施,则同样是一件布施行为,却因你能将功德回向法界,所得果报亦是种种不同。而且是千差万别。

依靠个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后进行回向,也能让众生获得成就。虚云和尚刚生下来时,是一个大肉团,他母亲见后大惊,当下闷厥而死。

第二天有个卖药翁来,用刀破开肉团,里面抱出来一个男孩,家人大喜。虚云和尚毕生没有见过母亲,每每思之,心痛如绞。

后前往阿育王寺礼拜舍利,发愿燃指供佛,超度慈亲。有一天,在似梦非梦的境界中,他见到空中出现一条长数丈的金龙,龙腾空飞到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他母亲正站在楼阁上眺望。

他大叫:母亲,请您骑上金龙,往西方去吧。龙即缓缓下降,梦也遂之惊醒,醒后觉得身心清爽。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挂念母亲。虚云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亲脱离了轮回,应该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佛子当“常随佛学”,我们没有福报投生在佛陀降临娑婆世界的那个年代,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在这个年代认真修行、依戒为师、依四依法修行、深信因果、为“脱离轮回、乘愿再来、利益众生”。

我们知道任何的善行都会产生功德,大乘佛子将这种功德时时回向给法界众生,这是一种真正无我利他的行为。回向文可能有成百上千种,但是回向的发心只有一种,哪怕你不会念诵任何回向文,但是你的发心是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某人或者所有众生,那么这种回向就是圆满的回向。回向不要执着于某一种的回向文,回向文都是人写出来的,但是发心却是要自己去发。回向也是锻炼我们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过程。

功德回向,不但不会减少和损失我们的功德,反而会使我们的功德更圆满。功德回向犹如将自己杯中的水倒入大海一样,只要大海的水不干枯,那么我们倒入大海的那杯水也就不会干枯。

不要吝啬做功德回向,有些人把功德守得死死的,唯恐失去功德,殊不知这样反而容易失去功德。

所回向的善根是什么呢?《俱舍论》中说,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又名真如善。胜义善是指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这无法回向给众生,因为它是常有之法。这里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华严经》中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华严经》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种善妙:

1、所缘善妙:应缘一切众生,并不是缘某个众生;

2、所依善妙:获得的并不是暂时的快乐,而是断证圆满的究竟佛果;

3、方便善妙:这种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摄持;

4、行为善妙: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在世间中极为善妙,我们也应随着诸佛菩萨的妙行而积累善根。据《华严经》的观点,所回向的善根应具备四种善妙,这种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给众生,就能成为成佛之因。

学会[发愿]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有些事情目前无力做到,只要始终坚定一个愿望,象保护种子一样守护她,依照这个愿望合理合法的行为,始终会有开花结果,所愿圆满的一天。

祝愿每一位发愿者发愿时都能做到[真实不虚],事半功倍,所愿圆满。

故事:传说过去有一个富翁一生行善无数,修桥铺路,救济鳏寡孤独,施茶施米,做了许多的慈善公益。他只知热心修福,忽略闻法慧解的重要,当然对于佛法的因果,无法明理信受。

到了晚年老病的时候,业障现前,一直向家人吵闹着要吃猪肉。当时,乡下人杀猪是一件大事,只有在年节和喜庆的日子才杀猪。富翁家里的猪只只肥大,他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上街去买,路途实在遥远,家人不得办法,向邻居买了一头小猪,杀了小猪,肉还没煮熟,他就一命呜呼。

富翁过世之后,到了阎罗王那里,阎罗王翻看他的生死簿,看到他一生做了不少慈善事业,正准备判决他回到人间,做个大富贵人时,忽然跑出一头小猪,向阎罗王抗议说:「请他还我一条命,为了满足他口腹之欲,使我那么小就夭折了。」他申辩说:「我又没有吃到牠的肉,是家里的人把牠杀的。」

阎罗王说:「你虽然没有吃牠的肉,但是牠是为你死的,你的福报分一半给小猪,让牠也去投胎做人,享受富贵的日子。」

这个人悭贪不舍,心里计算,为什么一生积德换来的富贵,平白分一半给人?双方僵持不下,阎罗王说:「你如果不肯分一半给小猪,你就转世做猪,抵还欠牠的债。」

富翁自以为讨到便宜,反正变成猪也不过一世,我的福报依然存在,总会有享用荣华富贵的一天。

由于他过去的福报,虽然变成猪,还是受到很好的待遇。享用上好的饲料,住在有冷气设备的地方,主人把牠当成比赛的大猪公,吃住百般的呵护照料。

有一天,一只小鸡跑来偷吃牠的饲料,牠用头盖住饲料的糟口,不肯给鸡子吃,饲料沾满牠的头,贪吃的小鸡又去啄牠头上的饲料,牠一生气就把鸡咬死了。

由于牠的瞋恨无知,富翁不断的变换身形,鸡鸭牛马、飞禽走兽,不断的轮回,而他念念不忘的富贵,像一张空头支票永远没有兑现的一天。

我们种善根、修福德、做功德,要立即回向。若是没有回向,就像一个很好的东西没有善加使用而白白浪费了。

人身难得,一生的福德造化,一世的美好际遇,一念的善因善缘,一旦蹉跎,万劫难逢!有谁可以把握下一分钟的福祸,又有谁能够保证能否看得到明天的太阳升起?佛陀说:「人命在呼吸间。」不是消极悲观论,而是彻见生命的实相,要我们全心全意,活在当下的每一个因缘。

富翁一念悭贪,不肯与人分享,结果换来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我们的一念之差,如果没有察觉,不肯修正,也如同富翁,不断幻化身躯,妄想遥不可及的幸福岁月。

故事:有一个很穷困的女子,她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

世事多变,这位女子后来做了皇后,就带着许多宫女再回到这个寺院修大供养。

方丈和尚没有亲自主持,只让弟子为她诵经回向。

她觉得很奇怪,问老和尚:“从前我很穷苦,布施两文钱,您亲自为我回向。

今天我带这么多财物来供养,您怎么只让您的徒弟来为我回向?”老和尚说:“那时两文钱是你的全部财产,你是真诚心,我一定要替你回向。

今天你做了皇后,拥有亿万财富,你拿的这点钱是九牛一毛,我的徒弟替你回向足够了。”

回向时的心量越大越好。普贤菩萨作回向的时候,把善根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众生。众生无边,我们学习普贤菩萨,把功德回向给法界所有众生,这样我们所作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有的人不敢回向,怕功德没有了。不是这样的。

你把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所得到的功德会更多、更圆满。

修行一定要心口相应,心和行为要一致,否则都是花言巧语,装模作样。整天发心发愿,说众生可怜我要度,佛菩萨功德无量我要学,却没有发自内心地做,都是假话,空话,大话。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要学习普贤菩萨的愿。发心、回向都是愿。

一个是在功德还没有做,或者准备做的时候发的愿;一个是功德做完以后发的愿。

我们跟随普贤菩萨发大愿,这样心胸才能打开。发自内心地饶益所有的众生,才能断除我执我爱、自私自利。这都是对治我执我爱、自私自利的一些境界,一些修法。

发善愿,功德无量。回向就是有一个目标和方向,时时事事向往之,系念之,容易达成,若不回向,就像漫无目的漂泊,随业流转,不容易聚集功德,因此要常常回向,可回向某一善愿早成,或回向给父母家亲眷属、冤家债主,如果像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修积功德的大德所说的,常常替自己和众生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究竟,最圆满。阿弥陀佛!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妙江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