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机会;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了。 要普度众生,就要从爱护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苗、每一寸土地开始。 有感恩的思想,才会知道我们有社会责任。 一切使众生受到伤害、引起烦恼的事情,就是恶业;一切令众生欢喜、有利益的事就是善业。 修行最紧要的目的,是要养成适应生命被动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打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欢喜地接受。 戒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应该做的就不去做,这叫止恶;另一方面是应该做的就必须去做,这叫修善。 慧,不是小聪明,不是世智辩聪,它是由持戒、修定而引发的一种高于一般的抉择力、判断力,是一种极其敏锐、透彻的洞察力。它能使我们断除烦恼,趋于觉悟和解脱。 禅在生活中,净土也在生活中,八万四千法门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起观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们才没有空过的时间。 学佛先从做人开始,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者。对于患者而言,良医、妙药、看护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论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从医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三宝是缺一不可的。 好事从心开始,坏事也是从心开始,转变我们的心念是转变外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关键。 菩萨的境界,就是菩萨道与生活零距离、菩萨道与生活成为一体。 照体独立,不是把外在的环境改变为符合我们内心的需要,而是要改变我们自心。 禅宗所说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没有分裂的那个完整的心的原态。 不能将心待悟。将心待悟,永无悟期。要把全部心力放在做功夫上,不管悟与不悟,功夫照做不误。这样才是参禅人的本色。 感恩是要从对待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做起。感恩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事身上,才是实实在在的。 心如虚空,就能够包容一切。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把虚空挤破呢。 众生都能够从我们这一念善心当中获得良好的信息和加持,我们个人的福德因缘才会由之而扩大。关键的一条,就是回小向大、回少向多。 因果的定律,任何人都逃避不了。 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时候,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总是暂时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经常的。 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无所求的心,就是无漏的心。 假使每一个人都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看作是神圣的,我们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爱护它们,那么,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日趋完善。 精神的空虚用物质永远也填不满。精神的空虚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食粮,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献的精神来填补。 我们人类有责任协助其他生命都能获得安全,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分别完全是一种主观计度。本来没有的事,一分别、一计度,问题就来了,烦恼就起来了。烦恼起来了,我们的身心就不得安宁,就不得自在。 世间的生态平衡,是以生命共融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不能自觉维护生命的共融,以掠夺的方式来开发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灾难。 信仰佛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 处处都把“我”放在前面,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这就是烦恼的根本所在。 人生的道路,不一定起步就辉煌。起步的时候,往往会很艰难,但是只要制心一处,一切都可以创造,一切都可以改变。 能够管好自己的心灵,就能管好一切。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