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无量寿经》之判分 |
|
现在请看下面第六段,第六大段,「藏教所摄」。藏教下面有说明,对于这一部经在三藏是属于哪一藏所摄的,在四教五教它是属于哪一个教,明了这些道理对于理解全经有帮助。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凡体究经典」,现在人叫研究,佛门用参究,参究跟研究有区别。研究用第六意识、用心意识,换句话说,我们学教全是研究。如果要参究的话可能会开悟,研究不能开悟。参究它所得的是智慧,研究所得的是知识,这个地方不同。什么叫做参究?不用心意识叫参究。怎么个不用?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第七识是执着,不执着;第八识是落印象,不落印象,你看看这不是容易事情!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这叫参究。读经不用心意识,听讲不用心意识,这就是禅宗里面说「会了」。你会不会听?会听;你会不会读?会读,会得定、会开悟。所以会听经的人,他不看经文,眼睛闭着,他入定,听得清清楚楚,决定没有分别执着。他在定中,句句法音在触动他,不定在什么时候,一下机缘巧合了,就豁然大悟。研究不行,研究一面听、一面看,一面分别、一面执着,这个不行,这个得到的是知识,是佛学常识,不能帮助你得定,不能帮助你开悟,这个道理要懂。 然后你就晓得,古人修学跟我们现在人心态完全不同,方法看起来好像是一样,实际上不一样。他们能够离心意识,我们现在决定离不了心意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学东西比不上古人。古人大多数还是用心意识,我们还比不上他,他用的心意识淡薄,我们用心意识太浓了,甚至于许许多多地方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是我们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不用心意识就看到佛的意思,为什么?佛讲经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高明,智慧,真实智慧;用心意识是从知识里头,阿赖耶,识心里头流出来的,绝对不一样。所以今天我们讲知识、智慧,我们今天接受佛法,是用心意识接受如来自性般若流出来的东西,到我这边来也变成知识。如果不用心意识,给诸位说,世间一切人跟我说话,到我这来都变成智慧,我是用自性、真心来接触他,来了全变成真的。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明心见性的人高明,我们比不上,科学家、哲学家也比不上。我们对古圣先贤这么奥妙的地方完全不知道,不知道他的妙,反而批评他们愚昧,没有我们聪明,我们能发明这些电灯、发明汽车、发明科学技术,古人不行,错了!古人不需要这些东西。为什么?他自身放光,哪要这些东西!身放光。到远的地方去不要交通工具,才起心动念已经到了,决定没有交通事故,决定安全,那才叫高等科学。 极乐世界没有工程师设计,没有人去施工,用他的愿心、念力,功德自然成就。我们这个世界有没有?有,欲界天第五天、第六天就达到这个境界,那是福德、念力,因为他修定。欲界第三层天就修定,只修福不修定的,四王天跟忉利天,向上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统统都修定。定就是制心一处,现在科学讲念力,我们能把念力集中专注在一点,会产生无比的能量。这个能量可以改变地球、可以改变外太空的星球,有这么大的力量。可见得佛经上所说的不是假的,佛法里面的修学功夫完全用禅定,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全是修禅定。我们念佛也是,念佛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事一心不乱相当阿罗汉的禅定,九次第定,《楞严经》上说的;理一心不乱相当于宗门,禅宗里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是用信、愿、持名的方法修定。所以佛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持名是甚深的深妙禅,比禅宗要求那些条件简单。它没有条件,只要求你真信、真愿,这一句佛号老老实实念下去,决定不要改变,决定不能怀疑,他就成功了。古大德说这个法门暗合道妙,真有道理。 我们看底下这段文,体究,不是研究,是属于参究。「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于此了知,则有助于理解全经」。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世间法,如果纯用出世间法,就不要用这些方法。但是对我们这个根器来说,特别是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那这个很容易接受,知识分子听这个说法挺有道理。这下面说,「夫一代圣教之判分,诸家有异」。这是人分的,不是佛分的,佛没有这个分法,而是祖师大德为了教学方便起见,他办学。所以讲到藏,就有「三藏、二藏」,讲到时,就有「五时」,讲到教,有「二教与四教、五教」,这下面有解释。「凡释经者,须先判明」,解释经要把这个讲清楚。 「今本经三藏中属经藏」,三藏是经、律、论,这是把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分成这三个部分。其实很难分,为什么?佛跟大家讲一次开示里头都有经律论,你怎么个分法?经是什么?经是讲定、讲清净心的,律是讲戒律,论是跟你讲智慧。后人结集经藏给它分类,从多分,就是这部经讲定讲得多,就把它归到经藏,讲戒律讲得多,它都有,三分可能统统都有,哪一种讲得比较多,用这个来分。真的仔细分,那它全部都具足。像这部经上讲戒律,有,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讲戒律。这一共四十八品,讲戒律六品,占的分量少数,多半都是讲清净平等觉,所以分在经藏,这是属于经部,经藏。「二藏中」,二藏是小乘跟大乘,就是小乘声闻藏,大乘叫菩萨藏,这是属于菩萨,它不是小乘,是大乘。 「五时中主要属方等时」,五时是释迦牟尼佛教学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华严,世间人没分,《华严》是在定中讲的,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小乘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第二是阿含,阿含是小学,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出定之后,就是《华严经》讲圆满了,出定之后,要对这个世界地球上这些众生,怎么教他?从办小学教起,先教怎么做人,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讲阿含,阿含讲了十二年,这办小学。十二年之后,大家有这么好的基础,再讲方等,方等好比办中学,方等讲了八年。阿含是小乘,方等是大乘的开始,前面通小乘,后面接大乘,《无量寿经》在这个时候讲的。再向上提升般若,纯粹大乘,二十二年,佛说法四十九年,般若占二十二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你就晓得,这是佛教最主要的一部分。般若是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是手段,不是目的。持戒帮助得定,持戒是手段里头的手段,用这个手段帮助我们得定,定下来之后才开智慧。最后法华八年,法华讲什么?法华就是讲的华严,也就是把《华严经》对我们这个世间人来讲称为法华,完全讲佛所证得的境界,一乘法。最后是一天一夜讲《涅槃经》,那是佛的遗教,就是佛的遗嘱。我们不能不知道。在五时这是第三方等时。在二教里面,二教是渐教跟顿教,它是顿教,它一生成就。「四教五教中属圆教」,四教是天台大师,智者大师他说的,五教是贤首,华严宗的,都是属于圆教。 下面再分别说,先说藏。「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叫它做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就是收藏,我们一般人讲仓库。所以佛教称为三藏经典,中国传统典籍称为《四库全书》,那个库跟这个藏一个意思。藏有二,第一个就是三藏。「藏者,《大乘义章》云」,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包含蕴积名藏。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文是文字,义是义理,所以称之为藏。第一个是经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加上这个契字才是它的本义,因为我们中国这个经字没有契的这个意思在里头。因为佛的经叫「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叫契机契理,这是我们传统经典里面没有这个意思,所以必须加这个字,称之为契经。 第二叫律藏,梵语称毘奈耶,它的意思是「调伏」。戒律的意思,明白这个,我们就很欢喜学习了。调是调心、调身、调行为,调理行为;伏是伏烦恼,降伏烦恼,降伏习气。我们正因为烦恼习气太多、太严重,所以沦落在六道。最严重的,佛告诉我们,贪欲是饿鬼道的第一个因素,只要沾上这个贪就是饿鬼道,贪名、贪财、贪色,还有贪佛法。贪佛法到哪里去?还到饿鬼道。为什么?贪心堕饿鬼,贪佛法也不行。所以佛警告我们,在《金刚经》上有明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跟世间法都不可以贪,贪了就麻烦,要舍、要放下。善要放下,恶也要放下,为什么?出不了三恶道。只要有贪恋麻烦就大,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香港有个煜明法师,我跟他很熟,他也住在尖沙咀那边,漆咸道,往生了,走了。往生之前,他那个小道场要送给我们,我们去看了,看了几次,他那个心不定,自己想送,他底下的信徒不答应。信心不够坚决,贪恋没放下。我在他的道场讲过经,很多年前,他的道场里面供的佛像很大、很庄严,佛像里面是老鼠窝,那个老鼠很大像猫一样,大老鼠,常常跑出来。如果学佛贪恋这个佛像,喜欢它、爱它、舍不得,死了以后什么?那大概就到佛像里头那一窝老鼠去投胎去了,他不肯离开,很可怕!喜欢读书的,收藏这些好的版本念念不忘,死了以后到哪里往生?书里头有蛀虫,喜欢书,离不开书,就投胎做蛀虫去了。这个道场建得富丽堂皇,毕生心血都用在这上面,舍不得离开,这个道场里头也没有男女婚配,怎么办?道场有老鼠、有蟑螂、有蚂蚁,他就投胎去干那个去了,舍不得离开。我们都要看清楚、都要看明白,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不要活了一辈子来生去搞这些,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阿赖耶,没错,有佛菩萨的种子,但是你那种强烈的欲望,业力是强者先牵先受报,你这个意念太强先受报。我们今天要把这个意念调整,求生净土这个念力最强,绝不能有第二个念头跟它平等而超过它,那你就麻烦大了,你这一生的机会就错过了。所以戒律重要!我们持戒不生天,不想生天,我们要想求极乐世界。 第三个是论藏,「梵语阿毘达磨,此云对治」。论藏里面多半是问答,佛法里面讲的辩论。理愈辩愈明,佛法希望任何一个疑问你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些宗教是不可以问的,佛教是可以问的,可以问到底的,佛欢迎你来辩论。「本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 下面讲二藏,二藏是声闻藏跟菩萨藏。「《智度论》曰:虽俱求一解脱门」,虽然大家求的是一个门,解脱门。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解开烦恼脱离六道,这是一个总目标。「而有自利利人之异」,人的愿心不一样,有人自利,有人利人。「故有大小乘差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即声闻藏与菩萨藏。圣教虽众,不出此二」。佛菩萨讲经说法非常多,但是不出这个范围。括号里有个注解,「缘觉摄归声闻,故止二藏」。 「《净影疏》云:龙树云」,这龙树菩萨说的。「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法藏,为声闻藏」。这些经典现在在亚洲东南亚盛传的小乘佛教,现在多半用巴利文,巴利文的《大藏经》就是声闻藏。我们中国的《大藏经》非常完整,中国《大藏经》里面的小乘经叫《四阿含》。《四阿含》的分量大概有将近三千多部的样子,它经文不长,有的经文二、三百个字。中国翻译的声闻藏相当完整,我们没有用功夫去研究过,章嘉大师知道。他老人家告诉我,巴利文的《大藏经》所收的经文跟中国的《四阿含》对照,大概只比中国多五十几部的样子,可见得就非常完整,三千部只差五十几部,我们就相当完全了。巴利文这个经典我们在台湾也替他们印过,我们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这个本子赠送给南洋,泰国、缅甸这一带。「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文殊菩萨跟阿难尊者在铁围山结集大乘,这菩萨藏。这一段文是《净影疏》里头引龙树菩萨说的。 「《地持》亦云: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出苦就是脱离六道轮回。「说修多罗」,这是说经。「结集经者,集为二藏」,结集经的时候把它分作两个部门。「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萨行,为菩萨藏」。《地持经》也有这个说法。「今本经中,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为菩萨藏。下面是念老做的总结。今本经中所说的是信愿往生,无比殊胜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弥陀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所以这一部经属于菩萨藏摄。了解在三藏、二藏里面它的地位。 下面说「五时」,是在什么时候说的?我们把这个念一念。「天台大师,依《涅槃经》」,判释迦如来一代教法为五个时期,第一是华严,最初三七日,这叫华严时,小乘不承认的。第二,阿含时十二年,在鹿野苑说小乘经,《四阿含》,这叫阿含时。第三个是方等,第三方等次八年所说的。注解里头说的,「说《维摩》、《大集》、《楞严》并此经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被众机」,均就是均等,这叫方等时。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八集) 201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38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