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11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11集)


 下载DOC文档  



  学生:徐氏七修《宗谱》知恩报恩,开吉法师。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徐氏七修《宗谱》知恩报恩」。

  值此甲午冬至祭祖法会隆重举办之际,惭愧弟子众等无限感恩,欣见《徐氏七修宗谱》付梓流通,此实为中华子孙彰显孝道、报本反始之殊胜壮举。犹记六年前弟子第一次恭读《徐氏宗谱》之时,感到无限欢喜,将全书认真的拜读,并做笔记,将心得拟写成文。今日值此盛缘,略叙《徐氏宗谱》之内容与意义,以飨诸位大德仁者。

  甲、《徐氏宗谱》简介

  家谱是家庭的历史、世代的承传,如同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五千年来,华夏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长盛不衰,其根源在於重视家庭教育。家谱正是中国文化家庭教育的集大成,它能够维系人心、辅翼世道,有著旷世久远的历史价值。宋朝大儒朱熹在《潜川徐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中说:「达其枝者,必培其本。」「世之叙谱者,率以源浚流长、本固末茂为言。」「(所谓源浚本固者)盖其诗书礼乐之懿,忠孝仁义之泽,养之充、积之厚,如水溢江河、木产邓林,发越盛大,沛然乔然,莫之能御。……使水木本源之思,孝敬亲睦之心,油然而生。」是故家有家道、家学、家风和家业,这是家族兴旺的根本。家道就是要遵循五伦的关系,家风是五常八德,家学是孔孟之道,家业(事业)就要通过教育后代来传承。

  为什么要修家谱?昔日陶渊明曾经说:「同流分派人,易世疏慨然。」想想水流大海,怎无万派之源头?家谱的修订,是为了使后人了解世系世代的传承,明白长幼有别的道理,所谓「知世系之不紊,长幼之有别」,所以是家族的大事。家谱、地方志和国史,其编修有著共同的意义,「其事则继往开来,其文则据今传后」。但是修家谱和写国史还是不尽相同的。一部二十四史,上下五千年,为的是给后人留下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阐明国家的治乱兴衰与是非成败,所以在史书当中,善和恶都有。但是家谱则不然,家谱所记录的是家庭的历史,祖先的源头、子孙的流派,使子孙了解自己来所从来,生起孝悌感恩之心,切关人伦教化。所以家谱的内容只记善而不记恶,这深深符合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孝悌之道。

  乙、世代的承传

  家谱的历史十分的悠久,早在周朝时期就任用中士作「世谱」。汉朝以前,家家都立宗,宗有大宗小宗,协理一家事务,对於长幼正庶,次序分明。所以宗法之制盛行,家谱即蕴涵其中。汉朝仍遵循这个传统。魏晋以来,宗法制度渐渐衰微,而家谱盛行,六朝的官宦人家必有家谱。大唐盛世尤其重视此事,颜真卿就曾经写过家谱。到了宋朝,出现了著名的欧阳氏、范氏、苏氏家谱,条例更加的详尽,私家修谱蔚然成风。

  自古以来,中国的祠堂、孔庙和城隍庙是中华文化的三个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祠堂承担著家庭教育的神圣职责,演绎著孝道的世代传承。流连往事,当宗法不盛行之时,亲亲之道尽,保有家族一线命脉的,唯有宗谱这部书了,故家谱既是宗法的延续,也是祠堂的根基。

  家谱中记载著家庭的历史、家族的源流。如潜川《徐氏宗谱》中记载了东海徐氏家族的历史,通过源流图示溯源而上,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伏羲、黄帝颛顼、皋陶、伯益、若木、徐偃王诞。脉络分明,还赞颂记载了徐氏祖先的德业与功绩。如上古时期皋陶,「明於五刑,弼五教,为大理,世无冤狱,为乐师,世有完音」。西汉大司空椽(音传)丰公,「湖海其量,兰玉其姿,为天下之文宗」。魏徐宣公,「历仕三朝,有托孤寄命之节」。梁朝吏部尚书徐勉公,「此人中骐骥也,必能致千里仕」。唐朝徐有功公,「武后时司刑卿,累断大狱,持法仁恕,全活甚众,天下无冤人。起居舍人卢若虚曰:当雷霆之威,能全仁恕,千载未见其俦。赞颂曰:才优德纯,山峙玉温,厚重可以镇俗,仁恕足以泽民」。家谱中记载著许多忠孝节义的故事,凡是能够光耀门楣,值得嘉奖的,都记入家谱。贞节守寡的妇女,记录她守节的年头;忠义之人,记录他的事迹。

  家谱还记载著「派行」,通过名字就能够分辨出彼此的辈分,如「其」字辈、「业」字辈等等。派行不但是为了长幼有序、阐明伦理,其内容寓意深刻,蕴涵著祖先对后世子孙的殷殷期望。如潜川徐氏的派行是「念元会运,世守其业,忠孝永传,道德为则。」

  丙、家规与家训

  《礼记.大传》说:「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国运的兴盛与衰亡取决於民风,而民风的盛衰取决於家庭教育。古圣先贤笃亲睦行教化,没有不从家庭教育做起的。家谱中记载著家族的家规与家训,蕴涵著祖先宝贵的智慧经验,是我们行为处事的标准与规范,对我们人生有很大的借鉴和启迪。

  在潜川《徐氏宗谱》中,有「家规垂训二十二条」、「增补家规四则」、「明太祖高皇帝训」等等,内容非常丰富。我们摘录部分的教诲,奉献给大家,敬录如下:

  「君臣之义,通於天地,故要尽忠职守。父子有亲是天伦,故要恪尽子职。」「夫妇是人道之始、万化之基本,当以正道自持,和而且敬。」「发祥之家,未有不起於雍睦者也。」「教育孩童务必从容和顺,不可教以戏谑诙笑。四五岁教之谦恭逊让,以收其放逸之心;温和安静,以消其刚猛之气;有不识长幼尊卑者,诃禁之。」「人生五伦,赖师友而明,可不重欤?师之即当敬之尊之,终身不可怠慢。」「男女有别,关系到礼义风化、嗣族姓氏。婚姻者,上以承宗祀,下以继后世,礼莫大焉。求婚觅婿以德为上,次则素有教训,忠厚礼义之家可也。」「治生为衣食之源,而勤俭又为治生之本也。」「族中有六十以上,孤而且贫者,本房房长出助给足钱壹千文。」「《明太祖高皇帝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大清律》:凡子孙故违祖父母父母教令者,杖一百。房舍服器之类各有等第,若违式僭用者,笞五十,罪坐家长。」此外还有励品格、重教育、兴实业、尊法治等等。

  《礼记》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圣人以礼乐施行教化,乐生报本反始之道,蔚为风俗,历经数千年而不可泯灭。家是我们一生的精神的依靠、生活的保障,也是一个人奋斗进取的后盾。人一生的努力,是为了家,是为了光宗耀祖、光大门楣。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更是通过家道、家学、家风、家业的传承,使我们爱家、爱乡土、爱国,形成了深厚的道德约束的力量。

  丁、乱世中艰难的续修

  家谱的编修,和普通的书籍是不同的。后者完成之后,内容通常不会改变,而家谱则是代代相传,人口不断的递增,所以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续修、增修,以保持传承脉络的完整。想想在战乱当中,山川犹是,人物几更,先世遗留的手泽,老人们口口相传的家族历史,都散为清风、化作冷灰,杳然不知去向,这样的续修,在乱世之中确实是艰难无比。

  孟子曰:「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乱。」古人纵使是遭逢衰乱流离的时代,仍不改为善向善之心。就如同庐江徐氏的祖先贵三公,在明朝洪武初年从凤阳迁居到庐江的时候,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并没有携带家谱。等到承平之时,徐氏子孙开始续修家谱,而年代已经久远,家族之人又散居在各地,近的有几十里,远的有几百里。在那个时代,续修家谱要想更加完整,就要挨家挨户的去查访,日夜奔走;修订完成之后,还要详细的校对,防止遗漏,其中的辛勤劳苦,可想而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后世子孙能不忘根本,辨别亲疏长幼,生起孝敬友爱的心。

  明礼部高廷梯在序文中说:「源远流长,垂条布叶,祖宗培育之厚,固匪朝伊夕也。」修家谱如此劳苦,而祖先甘於劳苦而不辞的原因,就是对於家族、子孙的厚爱之情。一树千枝,总是一树,一源千派,总是一源,祖宗的心,就是希望千千万万的子孙都各得其所。如果后人能够深深体会祖宗的心,就应当恪守家政,勤修家谱,把这些深厚的文化道统真正的传承下来。愿我们传承命脉、克绍先业,则家道昌盛当是指日而待的。

  戊、《徐氏七修宗谱》中的新篇章

  在二0一四年的《徐氏七修宗谱》之中,收录了师父上人的弘法简介:

  释净空,一九二七年生於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幼居福建建瓯。少年时逢第二次世界大战,颠沛流离之间,求学於贵州国立第三中学,及南京市立第一中学。生平爱好博览群书,於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各宗教教义亦时有留心。一九四九年旅居台湾,一九五二年起,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内蒙藏传佛教领袖章嘉呼图克图,及儒佛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学习哲学、佛法与传统文化十三年。一九五九年於台北临济寺剃度,法名觉净,字净空。出家即开始讲经教学,未曾间断,至二0一三年,已历五十五年。首倡「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深入经藏,身体力行,以深入浅出的言语弘扬佛陀及圣贤教诲,先后讲述《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圆觉经》、《地藏经》、《梵网经》、「净土五经」等,及天台、贤首、唯识、禅宗等各宗典籍;特於《无量寿经》著力最深,并於晚年专弘。不遗余力提携后进,续佛慧命。大量印赠经论、善书及光盘,免费流通全球,包括《乾隆大藏经》、《四库全书》一二二部、《四库荟要》二百七十余部等巨部。率先运用网路教学,并以卫星电视弘法,令法音遍及全世界。

  曾受聘为台北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内学院院长等职;现任澳洲净宗学院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主席。创办台北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美国达拉斯佛教会、澳洲净宗学院等机构,曾指导新加坡净宗学会创办「弘法人才培训班」。先后荣获澳洲格里菲斯大学及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格里菲斯大学及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印尼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荣誉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以及英国女王颁赠AM勋衔。先后荣获美国德州荣誉公民、达拉斯荣誉市民、澳洲图文巴荣誉市民。

  於教学之余,致力於社会慈善救济、复兴传统文化、重振宗教教育、促进宗教团结、推动世界和平等工作,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贡献良多。一九七七年倡建「中华民族百姓宗祠」,二00一年兴建「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以彰诚信忠敬,继孝思,笃人伦,淳风俗,隆国运,开太平。提倡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扎根,复兴传统文化。倡议以文言文为世界共同语言,发扬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世界。多次出席国际和平会议,倡议推行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以挽救世道人心,经由团结宗教而团结族群、政党、国家。并将理论付诸实践,二00五年,於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创立「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落实《弟子规》教育,感化四万八千居民,民风转善,社会和谐,成为全国普遍弘扬传统文化之嚆矢。二00六年,将汤池成果展示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感动全世界一百九十二个国家地区大使。

  一九九八年起,团结新加坡九大宗教,并於马来西亚、印尼、澳洲推动宗教团结,成果卓著。二00一年移民澳洲,成立澳洲净宗学院於昆士兰州图文巴市,培育佛教弘护人才,敦睦邻里,团结宗教与族群。於是感动市民自动发心,愿将图文巴构建成「多元文化宗教和谐示范市」。二0一三年五月,图文巴市长率团於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汇报推展和谐之成果,获得一致好评。

  二0一二年,在马来西亚首相全力支持下,倡建的马来西亚汉学院破土动工,将培育传统文化师资人才,弘扬全球,造福人类。二0一三年,在斯里兰卡总统全力支持下,倡建的国际佛教大学、国际宗教大学、国际多元宗教活动中心於斯里兰卡奠基起建,将培育佛教各宗弘法人才、世界各宗教弘法人才。宗教回归教育,宗教互相学习,团结各大宗教,以期化解一切冲突,促进世界永久安定和平。

  法师以其广阔心量、远大眼光、透彻智慧与坚定行持,由弘扬佛法而广弘各宗教教义;由团结宗教而团结全世界人类,真所谓「爱心遍世界,善意满人间」。清净、平等、慈悲为怀,会见各国领袖与会见一般信众无别,同样真心诚意为对方提出诤言。看破、放下、随缘度日,虽然名满世界,生活依旧简朴如常。念念不忘承先启后,念念不忘普利众生,诚为炎黄子孙典范,大乘菩萨行者。

  以上是记载於《徐氏七修宗谱》之中,关於师父上人的弘法简介。师父上人以其一生的身行言教,为我们表演出,如何才是真正的「荣宗耀祖、光耀门楣」。更於八旬高龄,放下万缘,专弘《无量寿经》。所谓「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启发世人,只有尽此一生,依这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信愿持名,往生净土。才能真正报答父母、师长、祖宗对我们的无尽深恩,圆满《观经》三福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也是诸佛菩萨、师父上人对我们最真实的教导。

  值此冬至祭祖报恩的时节,恰逢安徽庐江贵三公迁坟,以及《徐氏七修宗谱》付梓流通,惭愧弟子谨以此浅显的心得报告,敬呈於师父上人、诸位大德仁者座前。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开吉这篇文章,是不是也附在这次祭祖法会出版一个小册子?有十几篇文章。十一篇。这个来不及了?好,这次有这么多同学写的这些报告,对於这次祭祖会产生很大的效果,这都是好事情。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怎么落实?实在讲,第一桩大事就是祭祖,清明、中元、冬至,一般都是在清明跟冬至,中元只有佛门比较重视。现在应该多有几次,一年有三次很好,让大家慢慢把这桩大事情再恢复起来。从这个地方奠定孝道、师道,传统文化才能够复兴。没有孝亲尊师,这文化就很不容易生存下去,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的,应该要努力的。好,我们看看底下一篇。

  学生:存好心做好人。王海波神父。尊敬的师父上人,各位法师、大德、同修,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主题是「存好心做好人」。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人格」,解释空洞抽象,到现在我全忘了。学习传统文化,我们中国文化给人格的定义,既简单又易懂,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具备不具备做人的资格,用什么来衡量?五常就是做人的资格,仁义礼智信。做人,做好人,要有一颗爱人的心,仁者爱人,爱人就不会自私自利。蔡老师的《细讲弟子规》,多次提到存心,存什么心。《弟子规》的心就是仁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处处想到父母师长、周遭环境及朋友,亲仁是要提升自己的智慧、德行,学文则是增长见识,学会生活的各种技能。亲仁是成就自己的根本智,学文是成就自己的后得智,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恢复我们的仁心,自私自利之心就不仁了。为什么要恢复仁心?因为仁心是善,自私自利是恶。有仁德之心才具备做人的资格,自私自利就不是人了。有自私自利,五常的其他四个:义、礼、智、信就做不到,起心动念先想自己,没有别人。

  最近听师父在新加坡讲的《太上感应篇》,非常受益!善恶标准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为自己是恶,为大众是善;为自己就是自私自利,为大众就是大公无私。断恶修善从哪里开始?就从断自私自利之心开始。师父常常提醒我们三个根非常重要,我听了《太上感应篇》才觉得重要。自私自利这个根如果不能断除,就是恶。带著自私自利的恶心孝亲尊师,孝亲尊师也是恶;带著私心行善,善也变成恶。根坏了,结出的果实能是好的吗?特别是学圣贤教育、宗教教育,更不能有私心,有自私自利,无论怎么包装,圣教都不是圣教了。有私就是有我,执著这个身是我,为它造业,这是我执,我执是迷,不了解诸法实相。

  什么是我?尽虚空遍法界是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耶稣说:「愿众人合而为一,就如你在我内,我在你内一样。」师父说:「这个身体是我的工具,为我服务的工具,为我的团体、为我的国家、为我的世界、为我的一切众生服务的工具;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就是智慧。」儒家讲格物致知、克己复礼,佛家讲无我,耶稣说:「谁若愿意跟随我,就该舍弃自己,背著十字架,然后来跟随我。」儒家成圣成贤的条件是从格物、克己开始,佛菩萨教导我们成佛作祖从破我执开始,耶稣教导弟子要想跟随他,从舍己开始,真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师父常常讲说,心量要大,量大福大,学佛第一个要拓开心量。自己听了好多遍,就是不能拓开心量,还是斤斤计较、贡高我慢,心里有障碍、嫉妒别人的恶念。想发大心,发菩提心,也愿意发。如果心量不大,不能弘扬圣教,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就是发不出来。在小道场近一年的修学,听经,特别是《太上感应篇》,找到了病根。是什么障碍自己的心量?就是自私自利,这是最大的情执,执著有个我,心甘情愿无量劫做它的奴隶,起心动念为这个假我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亏吃得太大了!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一场空,梦一场。师父讲经说,要扎稳人天的脚跟,我最近就发现自己走路不稳,飘飘悠悠的,真像没有脚跟一样。我也纳闷,这是怎么啦?听了师父的这句话,我知道了,我已失去人天的脚跟。自我反省,一点不假,因为自私自利,所以没有仁心。左丘明告诉我们,「人弃常则妖兴」,五常之首没了,我就成了人中的妖魔、畜生。我非常自私自利,仅举几例分享。

  一、我刚到小道场时,协会慧蓉师兄给同学拿了些吃的,给道场一些新年挂历。我交给了义工老师,我说是师父给的。心里怎么想的?你看,师父多重视我,言外之意,老师们也要重视我才对。想藉师父之名抬高自己,我是贼,沽名钓誉,对不起师父,求师父宽恕!「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二、我在澳洲净宗学院短期修学时,正好赶上师父也在,有时会叫我跟师父一桌吃饭。这本是恩典,但我的傲慢心又起来了,叫大家看我多么与众不同,能跟师父在一起吃饭。等到轮到别人跟师父在一起吃饭,没有我时,嫉妒心就来了。大家听听,我是人吗?给我机会吧,不知道感恩,不能谦卑,反而骄傲;给别人机会,自己就嫉妒,这种人怎么教育?「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弟子规》

  三、当我看到大家供养师父衣物时,自己心想,要是给我多好!「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弟子规》

  四、当我看到公共生活物品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哪一个是我所需要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弟子规》

  五、当我与长辈在一起吃饭时,常常要看看给长辈的饭菜与自己的是不是一样的。无大无小,竟然想跟长辈一样待遇。「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弟子规》

  六、有好事、利益的事、露脸的事,第一个想法就是老师、长上有没有叫到我,我总要比别人特殊才好。这是竞争的心,自以为是,自我中心,没有谦让、礼让的精神。「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弟子规》

  七、尽本分,总希望师长看到我在做,贪图虚荣。我不是为敦伦尽分而做,是为贪图虚荣而做。「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弟子规》

  八、向教友讲道时,总希望被教友夸赞,表面好像不喜欢夸赞,心里却希求教友的赞美。因此常常在讲道前紧张、心跳加快,在教堂嘴里念经,心里想要怎么讲才能讲好。讲好道理是应该的,但我的心是自私自利,图虚荣,贪赞美。心恶,即便讲经,也变成自己的恶了。讲完道理,妄念马上生起,想教友怎样看待,会不会夸赞我?患得患失、提心吊胆,又期待又害怕,期待大家的赞美、恭敬,害怕什么?害怕被批评,害怕说讲得不好。我感到,如果大家不说我讲经讲得好,就会有失落感。讲经的价值和意义偏离了,不在道上,在乎教友的赞美。「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弟子规》

  九、即便我写学习心得报告,也希望师父多赞美我几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弟子规》

  有恶,极力隐藏,有一点善,都希望被人赞美。德不配位,必有灾祸,自己这一念念相续不断自私自利之心,已经种下了无量灾祸的因。善积不住,恶极力保存,还念念希求好的果报,躲灾难都来不及,还贪求福报,无有是处。真是「以恶为能,知过不改,知善不为。」--《太上感应篇》。

  师父讲经时提到师父自己的一个经历,有一次似梦非梦,场景就好像云南大理的苍山,层层叠叠,一望无际,是平原。之后看到无边无数的人群,听师父讲经,这些人转眼都变成了野兽。我现在一想,那其中不是有我吗?「人弃常则妖兴」。师父讲经也几次提到美国,说美国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讲过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首先问孟子,来到我国对我国有何利益?「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师父这些年一直在推动宗教团结,倡导宗教回归教育,宗教要互助互爱,变成一家人,为世界和平、人类持久的幸福做出贡献。如何能早日实现?为什么会有宗教矛盾、宗教冲突、宗教战争、宗教不断的分裂?离主的教诲日趋渐远,离经叛道,致使大众失去了对宗教的信心和敬仰。我找到了自己的病因,也看到了宗教团结之路上的障碍,障碍不在别人,在自己。是自私自利之心障碍了神爱世人的计划,一切以我为中心,不是以神为中心,打著爱的旗号,满足自己的私欲,沽名钓誉。用私欲心讲《圣经》,圣经也不圣了,变成了凡经,凡经能摄受人吗?做再多再大的善事,被自私自利一包装,全是恶了。因为心恶了,根坏了。苦了一世,累了一世,忙了一世,可惜空过了一世,这是最大的冤枉。本来可以修善积德,因为自私自利,不但没有积善积德,还造了更多的罪业。有自私自利,贪瞋痴慢疑、财色名食睡怎能断除?那是妄想。

  师父说从根本修,从心地上下功夫,心就是根本。如果看到别人获得荣耀、得到利益,自己就生欢喜心;看到别人遭遇困难,自己就生怜悯心。这种心态就证明自己的修行功夫真正得力了,念头真正转过来了。转念头,不是在口头上转,而是在心地上转、在境界中转。我应该转心、转念头,把自私自利的心念转过来,舍自私自利之心,取大公无私之心。起一个恶念,就是给自己添一个麻烦,多一个障碍,自己障碍自己,多冤枉!先修正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勉强转过来,直到自然而然。

  习主席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依法治国」,全民守法。从我做起,我要积极响应,我要依法治心,心治好了,国就好了,爱国爱教。我的法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要想更踏实的落实《弟子规》,就一定要重视学习《太上感应篇》,这本书可太好啦!我开始萌发转自私自利之心念,就是师父老人家在新加坡讲的《太上感应篇》,对我太有摄受力了!人不能改变,是没有意识到善恶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太上感应篇》就能做到让自己有这种正确的忧患意识,然后会更爱、更珍惜《弟子规》。因为《太上感应篇》把《弟子规》的理说明白了,讲透彻了,理得心安。《太上感应篇》是解门,《弟子规》是行门,解行相应。我计划把师父讲的《太上感应篇讲记》看十遍,扎善恶、因果的根,然后再学《十善业道经》。

  刘老菩萨的分享报告让我体会到,在菩提道上,师父上人在前面带路,刘老师殿后,在后面连拉带拽,怕我们掉队。我要代苦难众生感恩刘老师,感恩您!刘老师。刘老师时常劝勉、鼓励、鞭策我们,她棒喝我们正是爱我们,给我们信心,因为刘老师大公无私,无我。在这个时代还能找到这样慈悲的老师吗?自己犯错,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批评我们了。刘老师说过一句话:「夹起尾巴做人吧!」我第一个反应是想到别人夹起尾巴,转念一想,就是说自己,不是别人。夹起尾巴,这个尾巴就是自私自利,把自私自利控制住,然后转化成大公无私。恢复仁心,恢复五常,恢复伦理道德,恢复做人的资格。只有存好心才能做好人,好人才有好报,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

  以上是惭愧弟子王海波神父的心得报告,恳请师父慈悲教诲,请各位法师、大德同修批评指正。

  老法师:王神父这一篇报告,是从真心里面露出来的,是真实的忏悔,我看他很有进步。这也是提醒我们,我们自己每天都要反省;如果不反省,自己做错了的事情不知道,明天还会继续做。毛病、习气为什么改不过来,原因在此地。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首先要知过,接著要改过,重新做人,一定可以断恶迁善,道业一定会有成就。我们感谢他提醒我们。好,我们看下头一篇。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大家好!惭愧学生恭敬汇报的主题是:「《群书治要》论高薪养廉」。

  二0一四年九月,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二五六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而《群书治要》这部被魏徵称为「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国要典,是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粹,其中对我们当前热议的「高薪养廉」等问题就有比较深入的论述。学习这些思想,可以深化对「高薪养廉」问题的认识,对我国当前的反腐败工作提供借鉴,并从中体会到《群书治要》一书「古镜今鉴」的价值。

  一、高薪养廉的必要性

  古人认为,从国家招揽人才的角度而言,对於真正的人才,除了提供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发挥他们的才能以外,使他们富裕起来、受到尊敬,并给其良好的荣誉也是十分必要的。《群书治要.墨子》中记载:治国之人,都希望使国家富裕、人口众多、民心安定,但是却难以达成。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治国之人不能以「尚贤使能」的原则来办理政治,他们没有认识到,国家的贤良之士愈多,社会风气就愈淳厚。所以领导者的任务,就是要得到众多的贤才。但是如何才能得到众多的贤才?道理很简单,就像如果想让国家善於驾车、善於射箭的人愈来愈多,就要让这些人富裕起来、受到尊敬,并得到良好的声誉。因此,若想国泰民安,就要使贤德之人富裕起来,受人尊敬爱戴,让他们处於高贵的地位,受到赞誉,这样国家的贤德之士才会愈聚愈多。所以,古代圣王治国理政奉行这样一句话:不让不义的人富裕,不让不义的人尊贵,不亲爱不义之人,不接近不义之人。

  《群书治要.韩诗外传》中记载:宋燕在齐国做宰相,结果被驱逐。回来之后,便招了门尉陈饶等二十六个人说:「诸位大夫,有谁愿意和我一起去投奔其他诸侯国?」结果陈饶等人都趴在地上,无人应答。宋燕叹气道:「太可悲了!为什么士大夫容易获得,但却难以使用?」陈饶回答说:「并不是士大夫容易获得而难以使用,是您不能够正确的安抚他们。」宋燕问:「此话怎讲?」陈饶说:「您给士人的薪俸,只有三斗的黍稷,结果他们养家糊口都不够,但是您家的野鸭、大雁却有吃不完的粮食,这是您的第一个过失;您家果园种满了梨子、栗子,后宫妇女用这些果子互相投掷,但是士人却从未尝到过一颗,这是您的第二大过失;您家的绫罗绸缎,华丽的装饰在厅堂之上,随风而破败,但是士人却不能用它做衣服的滚边,这是您的第三个过失。钱财是君主您所轻视的,而生命是士人所重视的,您连自己所轻视的东西都不能付出,却希望士人能够付出他们所重视的东西。这就好比您制造的是软质而不锋利的铅刀,却希望它能像名剑干将那样锋利,岂不很难办到吗?」宋燕一听,便知道自己错了,他不能待人以仁,士人又何能与他共进退、同甘苦?所以尊敬贤才,给予其足够的俸禄,使其过上体面的生活是基本要求。

  关於「高薪养廉」的必要性,《群书治要.傅子》中也说,「凡欲为治者,无不欲其吏之清也。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此犹滑其源,而望其流之洁也。」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谁不希望官吏都很清廉?但是不知道怎样使官吏清廉,而一味的要求官吏清廉,这就像是搅浑了水源,却希望水流很清洁一样。至於如何使官员保持廉洁,《傅子》上做了一个比喻:即使像伯夷、叔齐这样廉洁的人,让他们任官做事,但是给他们的俸禄却很微薄,他们既不能养活自己,也难以奉养家人,结果必定会导致他们营取私利。从孝道而言,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骨肉之道不能亏失;但从国家法制的角度出发,营取私利又触犯了刑法。这样他们便会处於两难的境地,久而久之就会对君主滋生怨恨,怨恨心一产生,仁义的道理也就衰落了。

  《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对这种情况做了更形象的比喻:对於俸禄不足的官员而言,希求他们奉公执法,就像是「渴马守水」、「饿犬护肉」一样困难。即让饥渴的马守护水源,让饥饿的狗看护肥肉,若想让它们不越雷池,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世间存在著有傲骨、够清廉的人,但百中难觅其一。仅凭道德修养的约束,不能够使所有官员都洁身自好,圣王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国家必须给官员丰厚的俸禄,以防止其不必要的贪心。贪心止住了,为官者便不会与百姓争利。历史上的晏子就是明显的例子,晏子做宰相的时候,他的俸禄足够养活五百家的人口;也就是说,他的俸禄对於自己及家人维持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绰绰有余,因此他不必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故而,首先要解决官员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他心无旁骛,安心於本职工作,为国为民竭忠尽智。

  《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也提出,假如官吏的俸禄很厚重,他们靠俸禄便可以奉养自己,就没有必要去与民争利。「无求於民,奸宄息矣」,如果对人民无所求,作奸犯科的行为就不太可能产生。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贪污受贿失去官位,就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得不偿失,官员也就不会轻易权钱交易了。

  二、「高薪养廉」的前提条件

  通过「高薪」达到「养廉」之目的,确实是很必要的。但是即使实行了高薪的制度,也不必然一定就能够实现廉洁的最终效果,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有德此有人」,用人之君必须修明道义,尊贤使能。在古人看来,真正的贤德之人(如颜渊、诸葛亮、文天祥等)并不会徒慕高名厚禄而来。要招致这样的贤者,用人之君必须首先有道德,修明礼义。《大学》上说「有德此有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群书治要.三略》中也有这样的阐述,「有清白之志者,不可以爵禄得;有守节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胁」。意思是如果这个人志向高洁,就不能够用高官厚禄来得到他;如果这个人坚守节操,便不能够靠威刑来胁迫他。「故明君求臣,必视其所以为人者而致焉」。因此,明智的君主求取臣子,一定要看这个人的志向,然后才用适当的方式招致他。「致清白之士,修其礼」,对於那些志向清高、道德纯洁的士人,领导者就必须修明礼义,对士人表现出礼敬之心。「致守节之士,修其道」,若要招致坚守节操的人,领导者也要修明道义。「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这样,贤士才能够被招致,自己的名声才可以保全。这也是《群书治要.周易》上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其次,确立「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的选人标准,确保所用之官为贤能之人。《群书治要.傅子》说:「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二教既立,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爵禄之制乎!」在古人看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富贵的地位,这是人之常情。如何顺著人情引导人们正当的追求富贵的地位?在《傅子》中论述说:封爵授禄,是国家权力的根本,也是实现富贵的正路,不能不予以重视。既然如此,就应做到「无德的不授爵位,无功的不给俸禄」。这两条规矩确定了,贤良之士不敢以微德接受高贵的爵位,敬业的臣子不敢以微小功绩接受重禄,何况无德无功的人,怎敢以虚假追求爵位和俸禄?建立爵禄的原则既已确定,就一定要公开选用合适之人并予以重用。品德高尚、功劳大的人授予重爵高位,享受厚禄高官;德行浅薄、功劳少的人授予低爵小位,享有薄禄低官。

  为了确保将贤德之人选拔出来,从汉代开始就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地方官负责把具有孝廉品质之人举荐出来,做为官吏的候补,由国家培养。因为一个人孝敬父母,就会忠於国家;一个人廉洁,就没有贪心,不敢妄取钱财。而为了进一步引导地方官举荐公正,把真正具有孝廉品质的人举荐出来,而不是任人唯亲,徇私舞弊,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即《群书治要.傅子》上所说的,「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如果一个官员举荐的人才为国家建功立业,国家一定对举荐者给予最高的赏赐;相反,如果这个官员手下有人才他却不举荐,反而因嫉贤妒能把人才埋没了,一经发现,这位官员也会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当然,如果这个官员所举荐的人做了祸国殃民的事,举荐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就保证了德才兼备的人出任领导位置。

  再次,「除无事之位」,「并从容之官」,精简机构,减少官员的数量。如果机构重叠、官员位置很多,导致很多官员人浮於事,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增加官员的俸禄,就必然会加重人民百姓的负担,人民对「高薪」的举措就会产生不满。所以「高薪养廉」的另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少其吏」,也就是使官员的人数减少。

  《群书治要.刘廙政论》中阐述到:「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知道增加官员的俸禄,但是不知道精简官员的数量,就会使国家负担过重,财力就会空虚不足、入不敷出。所以必须精简人员,「使人当於事」。《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也记载,明智的君主设立官位,都是使人和事相称,不会让人浮於事。人和事相称,官吏数目减少,人民的数量就会增多,从事农业的人多了,物质基础就丰厚;另一方面官吏的数目减少,即使提高官员的薪俸标准,但整体所需的薪俸数目相对而言却是减少的,这样就不至於给人民造成过重的负担。《群书治要.魏志》也说:「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撤除无事可干的职位,减省不急需的俸禄,停发不做事、白领俸禄之人的费用,撤并无事可做的官员。让每一位官员一定有职责,有职责均需承担事务,承担事务一定要接受俸禄,用俸禄代替耕作,这是古代的常规,也是当今社会应该采取的原则。

  反之,如果不能精简机构、减少官员的数量,由於职位很多,官员数目庞大,人浮於事,结果官员的俸禄都很微薄,不足以维持自己及家人体面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就可能出现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现象。所以,只有精简官员,使人当於事,俸禄充足,官员不必与民争利,官员腐败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他们就会珍惜职位并廉洁奉公,从而走向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提高官员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以尽其力。《群书治要.刘廙政论》指出:「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知道增加官员的俸禄,也知道精减职位、减少官吏,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使官员竭尽全力的尽好本分,事情就会繁多而显得职位短缺。所以在精简机构、减少官员数目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官员的责任感,让他们能够竭忠尽力、负责、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才不致於显得人手短缺,「高薪养廉」才能行得通。

  在古人看来,高薪对於养廉是必要的,但是也同时看到「欲是深渊」,如果缺少道德教育,高薪不仅不会达到养廉的效果,还可能走向骄奢YIN逸的反面。例如,《群书治要.文子》说:「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为非者寡矣。」所以,在高薪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对官员进行道德教育。因为虽然官员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如果官员的贪心很重,欲望没有止境,不知道节省财力物力,那么百姓竭尽全力也无法供养做官之人,结果仍会为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也会为自身招致灾祸。

  所以,要实现「高薪养廉」,既要做到精简职位,还要对官员进行官德教育,使官员明白长久保持富贵的道理:「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群书治要.周易》)。「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群书治要.孝经》)。「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群书治要.中论》。这样,才能使官员做到凡事节约而不奢侈浪费,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把职位、权势做为建立仁德、施行道义的工具,而不是骄奢YIN逸的资本,从而避免身败名裂乃至「富(贵)不过三代」的悲剧。

  三、结语

  《群书治要》对「高薪养廉」问题的论述深入而全面,从中我们不难体会,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累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正如习总书记在二0一四年十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做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学习这一段讲话,学生的第一感受就是:习主席在呼唤《群书治要》!《群书治要》做为中华优秀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粹集成,对习主席所提及的种种问题,都有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学习《群书治要》,可以引导人们深入反思社会腐败的根源及其对治、加强官德修养之於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与圣贤教育的本质蕴涵和当代价值等问题。历史证明,中国传统政治是建立在「圣贤教育」基础上的「圣贤政治」,所有的制度建设和改革,都是围绕著如何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好人而设计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圣贤文化,以净化人心、长善救失,培养圣贤君子为核心要务。因此,忽视了圣贤教育的制度改革,不仅无法挽救因人的良心泯灭而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反而还会产生「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的弊端。忽视了圣贤教育的文化建设,不仅无从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望,反而还会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导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后患。

  正如师父上人多次强调:《群书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所承传的圣贤文化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於世界强国之林的重要文化命脉,也是全人类各民族实现和平发展的智慧源泉。《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因此,二0一0年,师父上人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群书治要》一万套,组织学生们编写了《群书治要360》系列丛书,并译成英文,赠予马来西亚首相、斯里兰卡总统和印尼、澳大利亚及日本前首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等世界各国有缘的领导人共同学习,结果受到一致好评。我们有理由相信,《群书治要》的普遍弘扬,不仅有助於中华民族圆满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定将贡献於国际社会实现协和万邦、世界大同!

  以上是学生学习《群书治要》的一点粗浅体会,不足之处,敬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不吝赐教!惭愧不肖学生刘余莉顶礼敬呈。

  老法师:刘余莉同学的报告非常重要,我们这个社会现在的大病,这个报告都说出来了。这病怎么个治法?《群书治要》能治。所以《群书治要》现在被发现了,而且大量的印刷流通,受到各界人士普遍的爱好,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怎样把这部书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这是现前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我们这些年来提倡汉学院,在访问巴黎的时候,我跟罗贝尔教授谈到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有一批好老师来讲解、来传授,这部书的确可以救国家、可以救世界。跟我们接触的人,我们介绍这本书,没有遇到过不欢喜的,没有遇到过反对的,这就是说明这部书是现在一切人之所爱,一切人必须要学习,无论哪一个行业。这里面教导内容非常丰富,从我们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智慧、方法、效果、经验全在其中,真正是人类无价的瑰宝。我们一定要非常非常重视它,努力来学习,贡献给国家,贡献给全世界。这一次到人间来,就没有白来,这一生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我希望我们同学们共同勉励。

  学生:上官老师,主题:「法藏比丘因地已居究竟佛果之判据」。

  《无量寿经.大教缘起第三》揭示了,如来所以出兴於世,唯说本经「令一切含灵因此而得度脱」的无上密义;同时阐明「本经因惠以一切众生真实之利,而大畅如来本怀」。一切含灵为何唯有依「持名念佛」而得度脱、而获真实利益,依他法则不能实现度一切和得最大真实利益?这是此特别法门修学的关键之处。净土学人从此处而建立信心,乃至任何开悟者明白此理后,亦定当决心求生极乐而得圆满。这个最上殊胜利益,首先在第四品「法藏因地」而显现出来。

  《净土大经》和《阿弥陀经》,从理上说是一不是二,从事上说,《大经》最重要也是独有之处,就是详述法藏因地与四十八大愿,极乐依报庄严详略尚在其次。依报因正报而来,极乐国土庄严是从弥陀四十八愿而生,若没有法藏比丘因地发心,又何来究竟圆满四十八大愿?但若依本经「奇特法」所表之究竟义,法藏因地即是四十八愿无量功德,亦是极乐之依报庄严,三者皆是弥陀愿心庄严成就,弥陀愿心就是真实之际无为法身。如是因果可见,若学人轻视法藏因地,如来本怀所以得畅演则无从体会。

  本经叙述法藏比丘因地之经文,实则是影射一切净土学人的因地发心,只有了了分明法藏比丘因地发心之缘由、利益以及当时身分背景,才能确信自己的发心和最终所得成就,一如法藏比丘坚固不动,无能逾者。更深远意义在於,了解法藏因地发心,能明确持名念佛法门确属不可思议他力法门;换句话说,此法门从学人因地发心到圆满佛果,完全招纳弥陀以及十方一切诸佛之功德为己用。但凡真信者,必发切愿,必践其行,没有当生不成就者,只有不能信愿者。此法门难思难议之功德,从「法藏因地」开始一一明昭。

  在诸多的佛经当中,世尊为我们介绍过很多佛菩萨都是久远劫以来就已经成佛,大权示现菩萨位,或同事於众生,慈悲令其度脱。但每尊佛菩萨过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名号不同,这就意味著其所慈演法门的善巧方便不同,所度众生范围和速度,以及成就究竟圆满与否皆不相同。下文首先将依据「法藏因地第四」中,世尊所宣法藏比丘才德超异的经文,试判明法藏比丘因地已居究竟佛果。其次,从《科注》中念老所举《法华经》弥陀成佛极久远一事,试证明持名念佛法门是因果同时之最奇特法。世尊为一切众生演说《无量寿经》时,亦发弥陀因地之所发,行弥陀菩萨道之所行,念弥陀久远劫之所念,而住弥陀果地之所住。成就四十九年说法所住最胜之道,令一切含灵因弥陀妙法得究竟度脱,从而大畅无量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法度生之本怀。

  甲、「高才勇哲」四字即是佛身影畅表里之相

  一、才、哲二字的表法含义

  本品经文,世尊向我们介绍了法藏比丘出家修行一事,首先让我们看到法藏比丘以才德超异,行愿精进,成就修道无逾。「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八个字,看似在说法藏所具天赋才德非是常人所及,实则是以「高才勇哲」四字昭示法藏之佛身智慧光明相,而又以「与世超异」四字赞此法门行者,从能发所发往生之心起,已直趋如来究竟觉海。

  才与哲二字,是讲法藏实际已是佛身,其身内外映彻,喻如明净之镜。《科注》云:才,能也,智也;哲,明知也。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故知法藏比丘之才,因能知人而得,故曰智;其哲,因能自知而证,故曰明。古人常言:「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这句话也印证了,若无明德则无法自知,言明必然无所遮蔽,才能现自莹之光。所以《科注》特别强调,「坏邪见之明,所以言哲」。可见邪见正是遮蔽了自莹之光,使得明德不能显现,这种邪见最显著的就是不能自谦自省,反而自高自大。

  耶稣曾言:「为什么只看见你兄弟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这句话与六祖所言,「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有异曲同工之妙。圣哲都是首先一日三省己身,从而如明镜之作用,「镜光外照,外照之光显影,畅在镜内」。只见他人自性之光明甚大,以这种礼敬一切众生之谦卑,使得自己本身自性光明同时显曜,所谓放光还曜巍颜。因此,才之智与哲之明是自性本具智明胜德,其作用是能知人和自知。其过程必须是以谦虚自身、恭敬他人为先,才能使得外照之光显曜自身之明德,影表影里是同时,是谦虚之德的圆满显现。

  现代教育多数强调关注自我,以自我利益满足为先决条件,而看待和认识一切人事物。自我肯定并没有错,肯定的应该是自己本具自性之德,而不是自我利益。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就很难做到谦虚自卑从而恭敬他人,这样的成长路程,就自然不能如明镜因影外见到他人自性之光,而后影内显曜自身佛光。本经中,法藏比丘不仅具有自知之明哲和知人之才智,而且是高才,如《净影疏》曰:「才德过人,故曰高才。」这种德就是谦德,以谦德影表里,是为佛光影畅表里,上下明彻。以上论述,可见法藏比丘因地之高才明哲,实际已是究竟佛位,若非究竟佛位,怎可高才明哲而自知知人乎?佛经中字字句句无量含义,非佛未能明示,非古德未能详解,而是众生不能自谦,反增邪见,遮蔽了心性而不能见到佛经真实之义。

  《甄解》所释:「则光颜巍巍中,影现宝刹庄严相。」法藏因地实际已经是佛身光颜巍巍,所以极乐宝刹之依报庄严,并不是到后面发四十八大愿才成就,而是在法藏比丘因地甚大光明中已经圆满具足。这就是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因果同时最殊胜原因之一。而法藏比丘因地所具之高才明哲,实际是启发众生两重含义,其一者,一切众生但凡信愿求生极乐世界,即众生自己因地发心时,就招纳摄取法藏因地之大光普照之德,为自己因地之功德。而法藏比丘因地,实际已同时成就极乐庄严佛土,众生但能真发心,亦是如同法藏比丘,发心时即身居极乐世界。所以七宝池中才有一朵写著自己名字的莲花出现,那是因为一切众生因地发心时,即已享受极乐妙果,即已庄严极乐佛土。

  八万四千门,渐修之路,因地不可能等齐佛果,因为不符合因果规律,所谓因果规律是雷打不动之修因在先,佛果在后。只有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是例外,因为法藏比丘因地已经是佛身。而且「高」之一字,明显显示出法藏所居佛果位,是超出一切诸佛之大导师之位。法身没有高下,只是修行方法从利益众生这一角度来讲,不得不言高下。法藏比丘度化众生之方法,就是大权示现比丘身,以其因地发心时,这种高才明哲之佛身大光明做为因地发心之功德。这种功德是法身德,所以究竟坚固不坏,恒久永存,而且遍布一切时间空间里。

  而这种不可思议功德,是法藏心愿成就,即念力成就。但凡现在、当来有众生发心求生净土,其发心即同法藏比丘因地一样,为成就众生而发,那么众生的念力之波,就会和法藏比丘因地念力之波相融合,形成光光融合一体。而法藏因地念力之光已经是佛身普照之大光,以此大光明和众生因心之光融合时,众生因心之光就是佛身甚大之光、最胜之光。众生仅以真信切愿为发心,此一念之光波就是融入佛地究竟大光明藏中,自性宝莲同时盛开在自性七宝池当中。所以持名念佛法门虽属奇中之奇,特中之特,然又不能谓之奇特,因为一切成就皆不出众生本具佛心之外。

  但此法门确实特例於八万四千门,其特别之处就在於修学此法门,从初发心到究竟佛果,皆得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菩萨贤护摄受。因为众生之因地心念光波但凡发出,随即融入大光明藏常寂而灵照功德中。除此一法,穷尽一切法门都没有此殊胜特例,所获利益之大、之真实,都是因为念佛法门念念流入如来究竟智慧功德海。众生所念之佛名,即是如来赫奕威光;所称名之心念,亦是如来凝照光辉;所发往生之信愿,还是如来最胜大光;所生极乐佛土,依旧是如来恒照寂光,光光如融金聚,成就众生如弥陀一样面色圆满,宝刹庄严。

  本经「大教缘起第三」中,世尊所现数千百变稀有光明,即是众生因地发心之心念之光。一切众生从信愿求生净土开始,乃至从本以来,都未曾离开半步这最胜稀有光明当中。尤其众生净念相继时,就会感应这种本来就恒常存在的稀有光明,哪怕只有一瞬间,心明时即是见佛时,即是可以得生净土时。如是功德得未曾见,所以阿难尊者自然心中欢喜,乃起稀有难遭之想。

  法藏比丘高才明哲呼应本经第三品中世尊所放从昔以来最胜稀有之光,因为二者本来是一,以这种高才明哲大光明之无边功德做因心,众生当学阿难生起稀有心和大信心。所以后面经文才紧随「信解明记,殊胜行愿,及念慧力」,三次直接强调信、愿和念力。因为法藏比丘之信、愿和念力成就了其高才明哲之佛身光明;而众生要想得真实利益,离开坚固不动的信、愿和念力,绝无可能成就佛身、佛土之光明。

  《科注》举《华严经》以信解行证为纲要,盖学习本经能真实明了法藏比丘因地发心之因由和功德,则能生起真实之信解。否则此处不能了了分明法藏因地居究竟佛果之真实之际,就难信本经所讲是真实之方法;自己不能得真实之利益,又怎能影响和度化众生信此难信之法?「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只有把信的根扎稳,因地发心才能坚定不移。凡是改形易道之人,都是毁在信根不稳。

  佛讲圆顿大法时才放稀有难见之光,圆顿大法要满足圆满和直捷两方面。本经因法藏比丘因地高才明哲之德本已是圆满佛果,而其所以能超一切世人常识中之诸佛功德,就在於法藏比丘贤护之德。将他无量极久远劫成就自性坚固不坏佛果的信、愿、念力,做为一切众生求生净土的信、愿、念力,行人初发心就已依托此贤护之德而居如来果地。这种简径捷易的方法妙到极处,超出一切可思议之方法,即便其他诸佛不可思议之功德,亦不能同此圆满、直捷之法相比。

  二、持名念佛法融合高才明哲和志勇之德,如同母乳一般延续一切众生慧命。

  弥陀大法虽如此圆顿,但绝没超出「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的密法当中,佛法大海的密义全摄此三句中,弥陀大法因圆满此三句而又摄全部佛法。其实一切智慧和方便如同果实一样,都是大悲贤护一切苦难众生为根基,这种悲愿是自然而生,如同母亲之於婴儿。婴儿出生,全赖母乳之养分才能存活,而母乳好比持名念佛法。母乳不待婴儿出生,就已经在十月怀胎之时,母体为产生丰富的乳汁,而自动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婴儿一出生,不出三日便有足量母乳为其提供生命延续的保障。母乳何来?那是母爱的产物,是母亲为保其子性命而自然产生的,不是刻意制造而来。

  千万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从地球上第一位母亲,为延续孩子的性命而产生母乳这种爱的结晶开始,一代一代母亲都是用这种爱的乳汁哺育了她们的孩子,使得人类延续至今。这种母爱的悲心是母乳产生的根基,它的作用就是贤护婴儿的性命。持名念佛法就如同母乳一样,延续了众生的慧命,是阿弥陀慈母极其久远劫以前,做为第一位众生的母亲,为了延续孩子的慧命,从其大悲心中自然流露出的最有营养、最简单、最稳当、最究竟的大爱结晶。而十方一切诸佛,就如同一代又一代母亲,都沿用这种古老的、圆满的、究竟的方法,来延续轮回苦海中的众生慧命。

  从来没有一位母亲对另一位母亲说:母乳是我发明的,你不可以喂养你的婴儿。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会告诉你,母乳是最营养的,赶快喂养你的孩子吧。好比十方一切诸佛慈母共赞弥陀大法一样。至今为止,科学实验证明,母乳的营养和所含天然的抗病元素,是一切奶粉都不能模仿和代替的。这就像持名念佛一法,无始劫以来,从第一尊佛出现在世间至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比拟这一法的圆满直捷。因为这是阿弥陀如来慈母,从其一体大悲心中流露出来的乳汁,用以延续众生慧命的唯一的、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方式。

  众生邪见未断,在轮回苦海中就像不会行走、没有生活能力的婴儿一般,但能得到持名念佛法门如母乳般的滋养,就能长成和其母亲阿弥陀如来一样,殊妙圆满,光色普曜,无所不照的佛身之相。得此真实利益之后,将来也会继续用持名念佛一法,如母乳般滋养一切众生的慧命。我们的一切罪业都是颠倒邪见造成的,这些邪见就像病毒一样,无量劫在我们体内已成为慢性疾病。如同母乳含有天然抗体一样,持名念佛法也有这种自然而然抵抗一切邪见病毒的能力。婴儿得到母乳喂养,自然不受病毒侵袭,因为母乳中有一代一代母亲战胜病毒后所得的抗体,已经自然的融入母乳中。婴儿不需要再像他们的母亲一样和病毒抗争,只要吃下母乳,抗体自然产生,因为母乳里有智慧和真爱的功德。

  念佛亦复如是,一尊尊诸佛如来,无量劫和各种颠倒邪见抗争,以志强之勇战胜了颠倒迷惑,将这种抵御一切迷惑颠倒的高才勇哲功德,融入如母乳一样的弥陀名号中。众生但能持名念佛,自然如婴儿得母乳中自然抗体一般,不受邪境干扰。法藏比丘因地之勇,就是战胜习气而得到,老子言:「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科注》中念老解释勇字,也是言能自胜胜他。所以因地发心勇之德就是为战胜自己和一切众生如病毒一般的颠倒邪见。这种勇和高才明哲相结合,成为高才勇哲之德,从而与世超异,无与伦比,如同母乳,世间没有任何一物能超越和代替。

  母亲战胜了病毒,使得母乳有延续婴儿性命的功能;弥陀慈母以及一切诸佛,战胜了所有邪见魔境,使得弥陀名号自然能延续众生慧命,并使一切邪见、罪业不需额外忏悔而自得消除。这一切都是大悲为根,自然感召与世超异、高才勇哲之菩提为因,得到一生成佛、因果同时、究竟方便、一乘了义、圆满直捷之持名念佛弥陀大法。此法所依之根,是慈母救子之大悲贤护之根,就是无为法身;所依之因,是融会并超逾一切佛智之大光明智慧,就是真实之义;所成之法究竟方便,能当生救度一切含灵而令不退,就是真实之利。过去未来、现在他方一切诸佛慈母,亦是以此弥陀大法如母乳般之不可思议、不可测度之功德度化众生。所谓天下慈母心是一样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是佛佛相念,才互融互照,同一法身,同出一音,畅演弥陀大法穷竭不尽之功德。说到此处,不信弥陀大法才是奇怪特例之人,深信弥陀大法,实际是最自然之事不过了。

  三、为何祖师诸家对法藏因地所居何位说法不一。

  《会疏》、《合赞》、《净影》,义寂、望西等,为何谓法藏因地发心或约位在地前,第五品之发心乃地上;昙鸾、嘉祥、善导诸师与《甄解》,为何谓法藏因地已是地上发心,但并未判明法藏因地已居佛地果觉?大慈念老於《科注》中,只是用不多文字判明法藏因地正是从果向因,成佛极久远。古来祖师没有判明法藏因地居佛果位是慈悲为本;判法藏因地居地上菩萨位而未能明确其佛果位,也是慈悲为本;念老判明法藏比丘从果向因实是古佛,而所用文字不多,还是慈悲为本。三种说法无论是承认还是否认,都是一心,难道是祖师智慧不圆满乎?非也!只是慈悲为后世留有疑问和争议,引起注意和重视,从而令后世学人善思惟,从自心中感悟其中深义,而发起大感恩之心。他力法门,必须相信佛力,才能坚固不退对此无上妙法的信心,故用意在此而已!祖师大德此种悲心,以不说而说,令人开启悟门,此心愿也是自然流露,与法藏比丘因地发心无二无别,唯是一心也。

  乙、《科注》引用《法华经》大通智胜如来名号的意义

  一、《法华经》以及八万四千门皆是《无量寿经》前方便。

  释迦如来所以兴出於世,是以无尽大悲为根,矜哀三界,欲拯群萌,所以才光阐道教;而只有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才能畅如来欲拯群萌之本怀。所以,八万四千门是一桩事情,都是为了最后能实现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而已。因此,世尊所说一切经典,皆是为等待众生机缘成熟,善巧方便,先说权巧之法,最后待缘熟即宣说能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弥陀大法。所以,无论小乘、大乘,《华严经》,还是《法华经》,都是导入极乐净土的前方便而已,一切经典都是《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前传,和《无量寿经》的关系是一体不二。云栖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祖师这句话奥妙无穷。八万四千门全是如来无尽大悲心中流露,只为惠以真实之利,如来大悲之心愿,就是佛果真实之利。如来心愿就是法藏比丘因地发心,真实之利就是往生极乐径登四土。修任何法门,学任何经典,皆不出如来心愿和法藏因心之外。

  此如来心愿与法藏因心是万法之根,万法如枝干,皆是极乐佛果之前方便,离开法藏因心,没有八万四千门;八万四千门不得极乐妙果则是无果之树,未能谓其圆满。而此法藏因心之大悲根,注定要生出极乐妙果,不管八万四千枝干形色如何,此根注定生此果。因此云栖师所言妙哉,悟后依旧是在枝干处,枝干不生极乐佛果,除非离开法藏因地大悲之根,而一一枝干皆由法藏因地愿心所生,只待机缘成熟,一一枝干皆生极乐妙果。既如此,何能言八万四千门不是《无量寿经》之前方便?以其当来必然入此果地而言,没有一法能出法藏比丘因地发心之外,除此发心之外没有一法可言。《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必然故,《华严》尚是极乐佛果枝干,何况其余法门乎?故《科注》中念老在表明法藏比丘因地是古佛再来时,引用《法华经》经文,这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就是世尊在宣讲此弥陀大法机缘未能完全成熟时,怎样通过宣讲《法华经》而渐渐引导众生入一乘法中之究竟一乘。故知,《法华》亦是为一切众生奠定往生极乐的信心。

  二、「大通智胜如来」与阿弥陀佛的关系实际是一不是二。

  《法华经》是一佛乘,会三归一,引导众生入实相涅盘城。实相涅盘城无二亦无别,若有二法,则不是一佛乘究竟义。用这样的理来看大慈念老为我们举出,《法华经》大通智胜如来成佛前是世尊和弥陀之父,读到这一句就要确信,一乘法了义中,大通智胜如来就是释迦佛,就是阿弥陀佛。说是父子关系也是方便说,若真有父又有子,又是著二边。我们看大通智胜如来名号和成佛过程,以及在《法华经》中放光现瑞之表法,就如同看待极久远前,阿弥陀佛以大通智胜王之身分出现世间,先引众生入一佛乘,会三归一,再待缘熟,导入真实利益之弥陀大法究竟一佛乘。若是把《法华经》与《无量寿经》看作两桩事情,把大通智胜如来和弥陀如来看作两尊佛,那么《法华》一佛乘之义理也就根本没有领会,三世诸佛也会喊冤枉。

  大通智胜如来名号,「大」是无边之义,指空间而言;「通」是无碍之义,指时间而言;「智」是智慧,也就是光之义。大与通二字,都是形容智慧之光遍一切时空。「胜」指无等,从程度上指此如来智慧之光无有能超越者,最上之义。因此,大通智胜如来就是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智慧光佛,又以其智慧之光能遍一切时空,所以又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所有名号皆与弥陀名号相同。大通智胜如来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

  《法华经》中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世尊两次重申大通智胜如来乃极久远劫之古佛,这表明弥陀大法实在是难信之法,等如此极久远劫,才能在《法华经》中先以一乘了义为铺垫。可见,今时今日,此地此处,我们能听闻弥陀大法,真正是稀有中之稀有,难逢中之难逢,久处暗冥方得见佛光出现於世间。

  言「光」者,阿弥陀佛乃「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其光明能救一切众生令其得根本解脱。从真实之义而言,大通智胜如来是阿弥陀如来前身,其所放光明必是稀有难逢。《法华经》中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这与《无量寿经》「光明遍照第十二」中描述弥陀显光用胜完全相同。《法华经》中诸梵天王皆叹:「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其中一位大梵天王名字叫做「救一切」,而说偈言:「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於十方。」这段描述彷佛让我们看到本经中世尊放稀有难见之光,阿难代一切众生请问世尊,是何因由而现如此殊妙之相,佛赞其所问功德,令一切含灵因持名念佛一法而得度脱。《法华经》中大通智胜如来所放光明乃当时第一稀有,回答为何现此光明的大梵天王名救一切,就是喻一切含灵皆因此大光明而得救度,这就是和《无量寿经》阿难超胜一问寓意、功德完全相同。

  疑问同时也产生了,既然大通智胜如来与阿弥陀佛是一尊佛,为何《法华经》中不宣此持名念佛法?就真实之利而言,《法华经》虽说速疾成佛道,而不见速疾成佛人,人机劣故。故世尊两次强调大通智胜如来成佛极久远劫,其实寓意在於:佛身虽遍一切处,佛光虽普照无碍,但没有众生能信此初发心处即是究竟菩提、圆满佛果之一超直入大法。为何不能信?没有孝心故!夫无孝敬之心,则必不谙事师之道。孝道与师道皆是从感恩的心而来,以众生顽劣,母恩尚不能感念,何能感念佛恩、师恩?羊羔有跪乳之恩,而人对母乳的感恩之心远远不及动物,没有这分对母乳延续生命的感恩回报,何以能感念如母乳般无有等伦的极乐妙果延续慧命的大恩,所以难信之难信。

  但现世之状况更不堪比於古代,为何《无量寿经》会集本、《大经科注》、师父上人《科注讲义》、《科注参考资料》於此浊世却相继出现?这就是诸佛菩萨如慈母般的无尽慈悲。比起古人的道德修养而言,我们很像生了病的婴儿,而且心灵的染著让我们病得不轻,岌岌可危。一位慈母哪里肯丢下生病的婴儿於不顾?尽管这个婴儿性格顽劣,但一切治疗方法对他都已经失效,只有弥陀大法如母乳般的神奇疗效才能令他恢复。所以无量诸佛菩萨如慈母般应化在这个世间,救度和他有缘的婴儿们,用最慈悲的爱,用持名念佛法门,做众生不请之友,为孩子们疗伤治病。弥陀大法是万病良药,帮助众生恢复本有的抵御一切染著的抵抗力,恢复自性坚固力。

  所以《法华经》,从利益而言,还是别时之教,故大通智胜如来以释迦如来和阿弥陀如来父亲身分出现。而现昔所未有之光明,预示著当来释迦佛和阿弥陀佛将继承此无上光明之心法,宣讲净土法门一佛乘中之究竟了义。所以《法华经》大通智胜如来,从体上说与阿弥陀如来是一不是二。但因当时一会,众生听闻弥陀大法的根基不成熟,所以现父亲身分而示现大光明普照,现光而未宣无上妙法。只等释迦佛和阿弥陀佛出现於此浊世,为我等今现在听法之人,而说此最真实利益之法。谁是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当机人?我是,一切听者皆是。

  世尊说八万四千门,就像一位语重心长的老人,将他一生的种种经历讲述给后人听,林林总总,最终会告诉后人一个究竟的人生道理,无论事情万种千般,道理是永恒不变的。八万四千门就像世尊无量劫以来,通过各种染著境界考验而得出的经验,在无量劫的修行经历中,世尊体会到众生的苦处,哪怕是见道之人,都可能因为抵挡不过习气而最终退转。於是在一切法的初生之处,即大悲之根中,流露出最能保证一切众生修行不退,当下得利,一生成办佛道的方法,那就是持名念佛法。就像老人言,这是无量劫一切诸佛修行经验的总结,又像母乳融入了母亲抵御各种疾病后而产生的抗体。众生只要持佛名号,就像婴儿得到母乳一样,所有抗体不用经历疾病折磨而自然得到;不用修习所有法门,而得修习一切法门之智慧;不用死而后生历尽种种邪境考验,而自然得坚固不动之力。

  因为一切诸佛,将所修习之功德和所历尽考验之坚固念力,都会集在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中。如同母乳是世界上永远无法被全面复制和代替的营养品以及良药一般,阿弥陀佛名号也是无有能逾越也。因为它会集了所有的经验、方法、智慧与福德,所谓名召万德。称念佛名时,就能召唤一切诸佛之功德於此名号中,这句名号就是清净法身,故而含藏、会集、生出导轨一切诸法和功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大自然的果实就是给一切含灵食用的,极乐佛果亦复如是。只听说过吃果实的,没听说过吃枝干的,所以持名念佛这一妙果吃下去便是,不吃此果实反而去吃八万四千门之枝干,才是癫狂奇怪。直下承当,老实念佛,吃下妙果,法喜自知,利益自得,信愿行如法藏比丘,定成就一切世间乃至佛地果觉无能逾者。

  以上是惭愧弟子上官的心得报告。冗长繁琐,文笔拙劣,恭敬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与诸位法师、大德予以斧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上官这份报告,确实能帮助我们信心还不坚固的人坚定了信心。但是这份报告,今天时间不够,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将这份报告从头到尾至少看七遍,七是个圆满,至少看七遍。下一次我们再学这一篇。它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搞透彻了,决定帮助我们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千万不要看轻了它,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一一集)  2014/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11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