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如何开发智慧--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希阿荣博堪布所有开示



 希阿荣博堪布:如何开发智慧


 下载DOC文档  



  开发智慧,首先需要定,一步一步清除掉内心的干扰、杂念。没有定作为基础,一颗心恒时处于散乱攀缘当中,即便生起一点点智慧,也是力量极其微弱,犹如风中之烛,无法驱除愚痴黑暗。

  定分为止和观。止,偏向于不起分别,专注一境;观,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分别止分别。止观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如果单修止,不修观,容易堕入无想定,空心静坐,一坐千年也还是在痴心里打转。

  得定需要心理条件和生理条件,身心都要宁静、专注、敏锐,不紧不松,恰到好处。做到这样是需要持戒的。持戒,即通过持续、清醒的觉察规范自己的言行。如果连身体也管不住,如何去调伏比身体更难以捉摸的心呢?管不住心的话,定就无从谈起。所以,定的基础是戒。

  戒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佛陀根据自己的好恶,硬性制定的律法,没多少理由地规定必须这样,不准那样。佛教戒律完全不是如此。当年佛陀通过智慧和神通看到有些行为会造成恶性后果,使人远离安乐并障碍解脱。出于悲心,佛陀为大家开示了行为取舍的道理。这就是戒律的由来。制定戒律是为了帮助众生断除烦恼,灭诸过失。

  受戒是自愿宣誓,表示自己决心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没有人强迫和命令你必须这样那样。一旦你自己发下了誓言,就该恪守之。没做到的话要忏悔,并不是因为不忏悔你就会触犯某个主宰者的权威而受其惩罚,而是因为不当行为会带来恶性后果,伤害到你自己,所以要通过忏悔,通过心的改变去改变缘起,并最终改变结果。

  众生持守戒律的能力有强有弱,佛陀因而制定了不同的戒律,使众生得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能力,有选择地受持,可以受一条、受多条,也可以受一天、受一生。

  戒、定、慧在佛教中称为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依此而断烦恼,出生死。理论上说,戒、定、慧有个先后顺序,这是便于解释其内在关系,而实践中并没有

  截然分开的三个阶段,先戒,再定,再慧。

  在较深刻的层面上,戒定慧一体无二。清净持戒,便是定,便是慧。定,便在戒中,在慧中。无漏智慧显发出来,便无时无地不在戒、定。认为随心所欲,根本不需要约束自己,不用放弃任何享受和俗世的追求,就能领受佛陀教法的真谛,这是对佛法修行莫大的误解。然而这种误解现在很流行。

  初学者尤其应该牢记,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被烦恼束缚不得自由的状态,是在一楼,解脱轮回是在二楼,圆满觉悟成就佛果是在三楼,那么从一楼到三楼,不论你在二楼停不停,都会经过二楼。

  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

  不管是不是能够理解深奥的佛法,此时此刻,要做一个好人。善良,正直,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其他众生。   

  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佛陀教导我们:如果有条件,就去帮助众生;如果没有条件,至少不要造成伤害。

  懂得缘起的道理,有助于淡化分别念,淡化人我的界线、区别。我们认识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众生的欢笑、痛苦原本是相通的,互为缘起。

  这份领悟,是悲心的基础。

  如前所述,缘起直指空性。对空性的认识,佛教中称为智慧。

  在这里,我们看到悲与智的统一。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针对所有众生,每一个众生。

  这要求我们先修好忍辱。忍辱,简单地说,就是在困境、窘迫之境、危险之境,仍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对其他众生怀着善意。

  如果忍辱波罗蜜深入内心,我们便会开始把敌人,伤害我们、侵扰我们的人,看作给我们巨大帮助的朋友。敌人为我们创造了修习忍辱和慈悲的最好机会。

  寂天菩萨曾说:没有磨难,你就无法修忍辱;不修忍辱,你的慈悲心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所以受人欺侮、伤害、干扰时,应视其为训练慈悲心的可贵助缘。

  他还说:敌人是修忍辱的因,忍辱是敌人造成的果。

  在这样的因果关系中,若此由彼而生,则彼为此助缘,非违缘。

  牢记并反复思维寂天菩萨的教言,能增强我们忍辱的能力和决心,进而深化慈悲心。

  由此可见,真正的慈悲心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非基于贪爱。

  训练慈悲心首先要认识自己与他人、与其他众生的相同相通之处,体会自他在生命基本层面上的平等和在生存生活基本追求上的共同点。

  所有众生都希求快乐,不希望遭受痛苦。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无论哪一道众生,在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相同的。

  有了比较稳固的自他平等的观念后,可以逐渐训练自他相换,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他人为中心。这个变化实现起来很难,但不是不可能。佛陀不会教我们去做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有那么多前辈、那么多同期的道友都做到了,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不要灰心。

  设想一下,把自己的苦乐和无量众生的苦乐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你会意识到这两边的差距有多大,在众生的苦与乐面前,自己个人的痛苦和快乐显得那样渺小。如果自己的快乐能与众生的痛苦交换,那岂不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观想自他相换的时候,根据情况、愿望和能力的不同,可以观想自己代受所有众生的苦,把快乐给所有众生;也可以观想代受个别众生的苦,把快乐给对方。

  通常,只有与我们类似的人,我们才比较容易与之沟通,但修行恰恰就是要突破局限,作为修行者,我们需要把关怀和尊重扩展到更广阔的对象身上。

  只忙于满足自己这样那样的需求,是会让人疲倦、不安的,因为人的需求层出不穷,永远没有彻底满足的时候,心里很难有安定;而慈悲,对其他众生的关怀,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让内心喜乐和满足。

  示他人以善意、关怀和尊重,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我们会遇到一些脾气比较坏、比较冷漠、比较固执、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没关系,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增长很多,得到的关怀和尊重毫无疑问也会更多。

  对其他众生的真诚关怀,能有力地帮助我们远离恶业。

  举例来说,当我们的动机是不想让众生遭受被杀的痛苦,我们就会坚决地远离杀业,因为即使之后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业障,众生遭受的痛苦却不可能勾销。同样地,盗窃、YIN乱、恶语、诳语等恶业可以忏悔,而它们曾经制造的痛苦却没有机会勾销。

  远离恶业是真正安乐的开始,所以关怀众生是安乐之始。

  对其他众生的关怀,让我们的胸怀广阔,能以更现实的态度对待生活,不再任凭自己沉浸在对困难和问题无意义的想象中。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小问题,在闭塞、狭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会变成无法承受的大困境。

  每当我感到忧虑、压力的时候,普贤菩萨高尚的誓言总能给我帮助。他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

  怎样大的困境都是可以跨过去的。

  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它让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有人说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比其他形式的生命更高级,那么人的优越性应该体现在他不仅能利益自己,也能饶益其他生命,而不是为了口腹之欲或者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去伤害众生,造下深重的恶业。蒙昧抵突,害他害己。

  众生以各自的业力而显现不同的生命形态,佛经上说,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形态各异,而同样是有情,所谓有情,就是有能力感受苦乐的一条条性命。

摘自:《生命这出戏》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希阿荣博堪布讲经典、咒语、文集

希阿荣博堪布讲普贤行愿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