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31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31集)


 下载DOC文档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师父、诸位老师、学长们恭敬报告的题目是「中国人的史观—循天理、畏因果」

  一、开宗明义—学史的意义

  西哲有言:「人而无知一己民族的历史,终将在劫难逃。」《战国策》亦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说历史经验、前车之鉴,可以导后世远邪径、入正途,持久昌盛。然而,西方俗语又言:「历史不断重复(History repeats itself)」。眼见人类在历史上犯同样的错误,一次又一次,不知回头—这是研究世界史学者的共同心声。的确,古希腊因个人主义、耽於逸乐而被古罗马帝国吞并,号称圣神的古罗马帝国又因个人主义、道德沦丧而消亡。现代西方社会,远承希腊、罗马两个古文明传统而发展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然而,现代的西方社会再次出现个人主义膨胀、背弃伦理道德的情况—在公元二十一世纪,历史若再次重蹈覆辙,其结果,并非某个国家的没落,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灭亡,科技与全球化将整个地球融成了一个唇亡齿寒的共同体。

  历史已经逝去,时间不会倒流,但若不吸取其中的教训,学习先贤的智慧,必将重蹈覆辙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如果问历史学家:历史都告诉我们了什么?他们会说: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证明天理昭彰、因果可畏;虚心学史,未雨绸缪、趋吉避凶之道自然明了。诚如西方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未来中生存》一书中劝诫人类:如果不能吸取历史教训,解决道德沦丧的问题,那么,人类就是在自取灭亡。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随著西风东渐,西化日益的当代中国,我们极需正确学习历史的智慧,也就是古圣先贤传承给子孙的人生历练。对多数的国人而言,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五千年的历史不是骄傲,而是包袱;古圣先贤不是「至圣先师」,而是需要「怀疑和批判的对象」。然而,正如个人无法与其父母、祖父母割裂开来,当代国人也无法回避有著惊人连续性的国史。若将上下五千年的国史,视为「老人言」,恭敬、谨慎的向它学习,那么国人所拥有的,将是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实践以及被验证了五千年的真实智慧,而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全世界唯有中国人独有。

  其实,如何面对国史,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已经说清道明了。首先,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这是说圣人以恭敬的心对待历史、对待真理,丝毫不敢有自己的意见。其次,对於历史变迁,孔子说:「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说,从朝代更迭中,看到其兴衰所由、典章制度之继承与扬弃、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之成败(即「损益」),从而明了「道」之所在。於己则长善救失,於世则可落实习主席「弘扬优良传统,造福当今社会」的号召。这就是学习历史对个人、国家和世界的意义。

  二、追本溯源—何为历史

  《说文解字》言「历」(),「过也,从止,厤声」。「止」本意是根基,而「厤」意为「治」。《说文解字》言「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有一个人,手里拿了一根笔,将事情正确的记录下来。所谓「正」,本意为「是」,「从止,一以止」。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记事可以称为「史」,只有能够实事求是而且是以「一」为出发点的记事,才称得上「史」;这样的历史记录,读者阅后,能奠定治国、治家的根基。

  所以,古代社会十分重视史官,因为天理之昭彰、因果之阐明,全依赖史官记事,以明天下。正因如此,上古创立汉字的仓颉,便是黄帝的史官;孔子欲正视听、弘大道,便写下周朝的历史《春秋》;确立史书写法的司马迁,也说写史应当「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我国古人之所以如此慎重的对待历史,是对於天、地、人的恭敬,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敬畏,正所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敬畏因果、敬畏道义、敬畏圣人的教导。这个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反应在记载历史的文章之中。是故,古代社会,即使贵为天子,也会对史官心存敬畏。其原因无它,皆因敬畏天道、敬畏因果耳。现代社会对历史,多有戏说,以悦大众。这种对於国史的态度,如同家有传世之宝,而子孙却不当回事,任意处置。多么可惜!

  什么是以「一」为出发点?古人云:「道立於一。」宇宙万物的真相是万法归一,即佛法所言的真如自性,用汤恩比博士的话来说:每个人的生命最终都是要与宇宙背后的终极精神实相归为一体。它体现在生活上,便是承认「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待人接物一切恭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它体现在学问上,便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最终融会贯通至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体现在工作上,便是能够恒顺众生以曲成万善。是故,以「一」为出发点的记史,就是以万法一体之孝、敬之心,恭敬忠实的将事情记录下来,为后世所师法。若为善事,则必显扬其所益以期后世慕之、从之;若为恶事,则必隐其恶、明其损以期后世得免此过、觉悟回头。也就是说,史家记事,事虽万端,原则未曾有异—万法一体,止於至善。

  圣人孔子在春秋时代,曾经为当世著《春秋》,也就是当时的历史。周朝至春秋时代,已经礼崩乐坏,悖理事件多起来,面对这样的局面,孔子只讲述事情的结果,却并不铺陈其中的过程。他的用心,在以史言义,令读史可明道义所在。后人称此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其效果的确启发了人们的本性本善、端正了社会风气,孔子逝世之后,周朝直到末代周幽王,社会都没有继续混乱下去。孟子有言:「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所惧怕的,不仅是史家正气,更是因果报应、上天垂象。《春秋》多次记录日食、月食、流星等天相,显示出弑君、弑父等逆行,与天相、灾变相关。据说,全球最早有关哈雷彗星的记录,就出自《春秋》。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时代,之所以称史书为「春秋」,是因为当时每年以春祭和秋祭为国家最重要活动。因此,史书便以两次祭祀为名。说明写史最初即是记录祭祀的情况,也就是缅怀祖德、树立正气、宣扬圣贤教化的文字资料。故《礼记》有言:「史载笔,士载言。」历史就是用笔将道义记录下来以传世,做为读书明理的知识分子(士),其本分就是将宇宙人生的真理,讲给大家听。因此,如果一份记录,虽属实,但却无益於端正世风,便非正史。而正史之记载,多围绕祭祀展开。这是因为祭祀就是传统教育(即长善救失、教孝教敬)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欧洲於文艺复兴之后,出现许多史论,例如马基亚维利内容多谈权诈,并以此为忠实事实,与我国传统史学大异其趣。西方於罗马帝国亡国之后,再无统一;如今,科技日益昌明,社会动荡日渐加剧,究其原因,谈史实而轻道义之学者难逃其责。若孔子生在文艺复兴的义大利半岛,他一定会将删述做为首要的工作吧。

  伟大的诗人李白,生於盛唐,卒於乱世,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以弘扬正声为己任。他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芒,哀怨起骚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这个志向,至宋朝初年,便是以良相自期的范仲淹所言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门生张载则善述师之志,直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李白「垂辉映千春」、孔子删诗书、言正声遥相呼应。此为国人历史思想之承传。

  正因如此,中华民族五千年之历史,纵然有朝代更迭,但文化延续不断、人民生活各居其位,勤修礼让,以和为贵。而今日的社会虽物质日趋丰饶而纷争起於父子、竞争兴於手足,道德沦丧至极,时有所闻,这些都是有史以来所未曾见。究其原因,与我们对历史的误解有关,我们将国史视为封建,因果视为迷信,还将伦理道德教育误以为压抑人性。「人而无知一己民族的历史,终将在劫难逃」,误解本民族之历史,亦近乎自取灭亡。回归传统圣贤历史教育,可以说是当务之急。故撰写历史必以端正世风、化导天下为目的。遗憾的是,孔子微言大义之风,不行於世已久!若今日史家皆能史载笔,士载言,必赢得天下清明,幸甚至哉!

  三、学史重在建立史识—畏因果

  如果说,写史重在言义,则读史亦重在明道、明因果。故建立明道、取义的史识,是学史真正能够修身济世之所在。

  传统教学,必先从童蒙养正开始,立一生德行的根基,接著教孩子识字、学《说文解字》,称之为「小学」(字面上的意思是:「小时候所当学的」)。接下来,就是读经书,以儒家四书为主。经书大致通达,对宇宙人生之真相有所体认,浮躁之气潜消,君子谦敬、中和之气养成。此时方始读史。因为内心有正气,遂令其所学皆可以用於修身济世,而不至於被历史记录中的功过是非所转。

  历史是活生生的、超越时空的道义与因果的教育。教人以义,若举例弘农杨氏,自然人人趋义如勇士。东汉杨震为人光明磊落,拒受门人於暗夜之中送来的重金贿赂,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孙杨赐,因德学兼备而被委任为汉灵帝的太师,为了让经书有一个标准的版本,上奏将七部儒家经典刻石以传世,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这项保存文化传承的功绩,令弘农杨氏经汉末至南北朝三百年间,虽遇乱世却家道不衰,其九世孙便是统一天下、开创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入唐,杨氏家族虔诚奉佛,成为皇家结亲的对象,历史第一位女皇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便是杨坚的后代。及至宋,理学家杨时亦是弘农杨震之后。一九九O年代,尊杨震为开基祖的杨氏四知堂的后代,旅居缅甸,还不忘兴建一座四知堂供族人祭祖。杨氏家族近两千年的历史,令人们真正看到「忠孝传家远」之圣教,真实不虚。

  西方对於忠孝的教育,也存在於《圣经》之中。现代许多历史学家试图定出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具体时间,随著考古学的发展,许多最新的考古发现也与《圣经・出埃及记》相呼应。说明了《圣经》记录,是历史而并非仅仅是传说。据记录,耶稣基督曾劝勉背井离乡的色列人,若能孝敬父母、光宗耀祖,必蒙福佑、必将在天赐之土地上生生不息。

   天主教遂将孝顺父母定为「天主十诫(Ten Commandments)」之一。西方的历史,和国史记录都证实孝、敬之重要。换言之,如果有人问耶稣基督,如何能够让家道兴盛、国祚绵长久远?他也会回答说「孝敬父母、光宗耀祖」。真实智慧放之四海而皆准。

  总之,学习历史,首重扎好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根基,在这个基础上,翻阅人类数千年的文字记录,自能从中看到古圣先贤所言不虚。对个人而言,恭敬阅读历史可以长养浩然正气;对家族而言,借鉴历史经验可以令家道恒昌;对国家而言,正确看待历史可以让民族生生不息、国运蒸蒸日上。

  四、教学为先—正确的史识是循天理

  公元六二六年,初登基的唐太宗有感於祖宗智慧真实不虚,遂虚心求教,常与当时著名的文官召对,显示出皇帝对於传统文化的恭敬。唐朝初年君臣召对以明道义,匡扶天下以行正道,颇为后世所艳羡。太宗励精图治,与文臣萧德言、房玄龄等谈历史经验,并躬身实践。萧德言是兰陵萧氏之后,也就是南朝梁武帝家族的后代,萧氏家族忠孝传家、家学渊源,为国学的整理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萧德言为人十分恭敬,每读经书,必将衣带整好,洗净双手,危坐桌前,终日不辍。妻子见状,怜惜他年老,问他:「您这样一天,不累吗?」萧德言说:「恭敬古圣先贤之言,怎么能怕危坐一天!」太宗不仅常向他请教,还任命他教育太子。

  为了向古人学习,太宗命名臣魏徵与熟读经书的萧德言、博通六艺的房玄龄等一起,将上古至两晋所存之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选取六十五种典籍,撷取精华,整理歷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效果、经验,用以指导执政,名为《群书治要》。书成之后,史称「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也就是说,好好向古人学习,真的能够解决好眼前的所有问题。两百年后,自称「元和小臣」的白居易做新乐府,十分缅怀太宗的德政,说:「太宗意在陈王业。」道出了太宗学习《群书治要》的目的。而唐太宗虚心向古圣先贤学习,从而临事不惑而大行王道的经验,对今人持家、经营乃至治国都可以借鉴。

  事实上,太宗刚刚执政之初,国家十分困窘,连年大旱令国库空虚,即使京畿地区也曾断粮,米价腾贵,人民苦不堪言。然而,仅仅二、三年之后,国家已是一派欣欣向荣,不仅米价恢复低价,民风也变得十分淳厚,彼此信赖,就算对陌生人也充满友善。因此,旅行在外的人们,可以不必带盘缠,沿路大家都会给予帮助,史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比拟三代大同之世。

  人民是可以教好的。许多人看到这段记录,常会怀疑,人民难道这么好教吗?及至二OO五年末至二OO六年初,在庐江的时间才证实了太宗的实践,真实不虚;圣贤教育的效果卓著,不可思议。

  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在安徽庐江汤池小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试点,三十七位志同道合的教师,以身行言教教授当地人传统文化,内容主要是我国传统蒙学教材《弟子规》,力求自身将《弟子规》中一百一十三件事完全落实,以德行配合言教,将汤池小镇建设成为礼义家邦。原本预计二、三年可以出成果,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四个月时间,小镇民风居然焕然一新。犯罪率下降到零,离婚率减少了一倍,孩子知道孝顺父母了,纷争的家庭和睦了,脏乱的街道整洁了,人们笑容多了,在外打工的人们纷纷选择回去建设家乡了。有乘客将七、八万元现金遗失在出租车上,司机不但想办法将钱送还给失主,还说:接受了圣贤教育后,汤池的每位出租车司机,都会拾金不昧。四个月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令许多原本存疑观望的人们信心大增,有人感叹:「人是教得好的,人民原来是这么好教的!」真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老祖宗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孝道圆满,即成佛道。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们,挨家挨户教学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孝顺老人如同孝顺自己的父母。孝心开显之后,所有的善心、善行都可以启发出来。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句话: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生不息,就是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决定了国家的兴亡,尤其是德行的教育!中华民族是最重教育的民族,我们从清代陈弘谋先生选辑的《五种遗规》,可略见中华民族重视德行教育的程度。《五种遗规》刊行於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书内刊载《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等五大类。世界上很少有民族能够给后人如此完整的教育,更何况中国的祖先为后代子孙留下的资产又何止这这一套而已。惭愧与感恩之心油然生起!有了汤池的真实经验,再回顾历史,就会理解贞观年间,社会环境在二、三年之内发生巨大改变是真的。由此生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真正相信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能够带来持久的和平繁荣。

  《资治通鉴》记录: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三年)夏天,唐太宗视察死囚的监狱,听到死囚们思念老迈双亲,感到非常怜悯,就让他们都回家孝养父母,约好来年的秋后再回来就死,即今人所谓「生死之约」。次年秋天,竟然「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这些人竟没有一个人逃亡生死之约,都自发回来等待斩首。接著,太宗就都赦免了他们。对此,白居易赞为「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但却被今人视为作秀,这是因为现代人多疑少信。其实,太宗重视孝道,十分仰慕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因存孝心,看到死囚萌生一念孝心,就感同身受而「闵之」,此即「推心置人腹」。孝心之开显,必得忠信,故死囚皆自发归来就死。如此,死囚亦因孝心、孝行而转恶为善矣!既为善人,何须行刑?故太宗赦之。是故白居易评为:「以心感人人心归」,这就是太宗以好学、德行成就了「天下所归往」之王道。

  将唐太宗时代的死囚与汤池的经验合参,可知:若以真心去教,人心向善之速,不可思议;影响之深远,亦不可思议。是故,今与史,皆如唐太宗贞观二年夏天之诏书所言:彰君臣之义,著人伦之道,便能「笃厚风俗,化成天下」。

  综观历史,每个美好时代皆为重视圣贤教育所致、皆是力行孝悌忠信所致。隋朝国库丰厚而人皆言其为乱世;贞观长安困窘而世咸目之为太平。是故治乱之分野,并非在於经济指标、富裕程度,全在於是否有人真正在用其德行施行教化。真的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太平盛世,教学为先」!

  贞观之治的实践告诉我们:圣贤教育对於个人之福祉、国家之治乱、世道之昌盛至关重要。而《群书治要》又是推行圣贤教育、建立正确史识的宝书。而且这部书分量不大,现代人有能力阅读。加上马来西亚汉学院还将此书进一步做摘录,以360句为一卷,更能令生活紧张的现代人,得以力行而收获真实的利益。

  五、正视历史—循天理,得善报

  纵观希腊史和罗马史,眼见人类社会最高的建树最终归於毁灭,实在令人瞠目结舌。面对历史波澜壮阔之升沉,汤恩比博士力劝大众要正视历史:「人类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当下的所作所为不仅预示著未来,而且还是过去之延续。如果你刻意忽视从前、回避过去,或者诋毁历史,那么你实际令自己在当下则无法理智行动。」

  人类需要的理性,来自於正念,而正念来自於受教。现代社会的经验,可谓「苟不教,性乃迁」。不教尚且不可,若在媒体上不断宣扬负面的信息,进行负面的教育,其结果,就不是「性乃迁」,而是恶心恶行当家做主。如此舍身容易舍见难,不仅社会风俗不断恶化、战争不断升级,人们的生活更是生生世世沉溺苦海,难以回头!是故,圣贤教育对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重要性,无可比拟。

  古人言教学,必同时包括经、史、子三个方面。经书将宇宙人生真相揭示出来;历史则将这些真相如何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展开,从而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而子书则进一步令学问提升至哲学层面,令有德之君子,著书立言以百世劝人。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惟其如此,罗马希腊前车之鉴,今人可免,三代虞唐之大同盛世,未来可期。

  以上是不肖弟子师从香港中文大学张瑞威教授、已故李白研究专家安琪教授的一点粗浅心得,老师教导:读史要读原典,弟子受用不尽、感恩不尽!在此恳请尊敬的师父,尊敬的诸位老师、学长,慈悲赐教!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越溪这篇报告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有益於现时。现在社会出了很多问题,怎么解决?确实应了古人一句话说,「皆是不读书之过」。这个书是圣贤书,是中国的国宝:经、史、子、集,这四部。她说得很好。这四部都是很大的分量,从哪里读起?我们要感恩唐太宗,要感恩陈弘谋。陈弘谋的《五种遗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跟随李炳南老居士,老师将这部书指定做为我们课外必修的第一部书。佛法讲戒律,老师把这部书看作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戒律。我们也认真学习过。虽然学习,老师没有给我们考试,没有严格的督促我们。我曾经问过老师,为什么不认真教?老师说:认真教,师生关系就没有了。这句话语重心长,学生不能接受,能看看,知道有这么回事情,提起来还有印象,就算不错了,真正发心学习,他得受用。真学的同学,我相信有,不多;读了,没有依教奉行的,我觉得很多,十之八九。这个有原因,我也常常说。第一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跟老师的时候,年龄都不小了,都二十多岁了。我跟老师,三十一岁,我学哲学跟方东美先生,二十六岁,三十一岁跟李老师,比我小的大概都是二十五岁以上,习气根深了,不是从小培养的。中国古时候人那种气节,我们看了叹为观止,什么原因?人家从小培养的,是父母从怀胎的时候培养的,我们怎么能跟人比?那个才叫根深蒂固。所谓「三岁看八十」,古人说的,三岁扎下的根,八十岁不会改变,是真的,我们真相信。

  在历史上看到,每个朝代忠臣烈士,他为什么能做到?根扎得深。现在为什么不行?李老师这样的感叹,跟方老师同样的感叹。我亲近方老师的时候,方老师说(六十几年前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不认真了,先生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学。以后我慢慢懂了,不是先生不教,是学生不肯学,教了没用,他不听,所以逼著先生不能教。这多遗憾!我们是失学多年,学业没办法完成,总想补一点课,想到学校听老师授课,旁听。老师给我说,没有这个必要,你到学校去听会一无所得,会大失所望。当时我不理解,以后懂了,真的不是老师不教。我们真想学,老师就给我开个班,学生就我一个。我感恩,改变我一生。给我补这个课,每个星期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两个小时,学生就我一个人。我们就懂得,不是老师不愿意教,老师真教。逼著老师不得已,著书立说,传给有缘人。在课堂里真叫敷衍塞责,不教,生活没有来源,一生教书,靠这点生活费用,不能不教。学生不听,变成现代学生还批评老师,这个老师来年要不要聘请,完全看学生的意思,这怎么得了呢?从来没听说过,历史上没这种记载,这还能把学生教好吗?不可能的事情。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学校下一届聘请他;不喜欢,底下一届不聘,老师就失业了。教育怎么会变成这种样子?可悲,可悲到极处!文化没有了,文化断绝了,这是世间最可悲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可悲的了。有文化才有生机,文化灭掉了,生命就结束了。

  有几个人真正懂得,真正发心,这一生在这个世间不求名闻利养,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要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还要承传下去?这是祖宗、是历史给我们的使命,这个使命非常神圣、非常伟大,要真正像佛法讲的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缘的人才能成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成就这桩大事。这桩大事,救自己、救家庭、救家族、救国家、救社会、救全世界,再苦都得要干。像海贤老和尚,一生吃的是苦、穿的是补,居住是茅屋几间,九十二年不拐弯,他成功了。在世的时候默默无闻,往生之后他度多少人!多少人在修道的半途当中,摇摇摆摆,没有定性,看到老人家的表法,信心生起来了,愿心巩固了,度亿万人不止。这些亿万人半信半疑,看到老和尚表法,心定了,不再疑惑。让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黄念祖老居士的集解得以顺利的传世,大家爱好学习,度多少众生!我们也要认真学习,不要自己以为有一点佛学常识,讲经多少年,跟老和尚比,差一大截。应该以老和尚为老师,我们是老和尚的学生,依教奉行,他有成就,我们必定也会有成就,要谦虚,要真诚,要恭敬。

  越溪这篇文章,要把它翻成英语。今天整个世界问题都出在教育,正确的教育。这篇文章都讲到了,讲到经,讲到史,讲到尊师重道。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我遇到一些领导人,有些人真的我很佩服、我很尊敬,他们确实爱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做法。根就是孝敬,有孝敬才得加持。谁加持?祖宗加持,众神加持,你才会有悟处。这个悟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智慧。和谐、和平,决定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一家,家人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社团如此,社会如是,无论是大小团体亦如是,都是从这里扎根,都是从这里做起。谁带头?自己带头。觉悟的人,无论你是这个团体里面的主管,还是团体里面的一员,主管,那带的风气快;你是里头一个小职员,你能这样做,那要熬个三年五载,人家看出来,产生变化,十年、二十年你成就了。时间要长,要有耐心,一定要知道丢的时间太久了,不是几年几个月,不是几十年几个月,至少丢掉一百五十年,恢复起来哪有那么简单?所以要有坚毅的毅力,能忍。心要定在上面,不为外境所动,一心一意坚持下来,我活一天,我就干一天。默默无闻,不需要宣传,让人家慢慢看清楚、看明白。自己宣传反而收反效果,你是在作秀,你是在沽名钓誉,那就错了。

  老老实实的干,像海贤老和尚一样,我明白,我知道,师父说了,不能讲,不要讲。师父的话有道理,师父的话真有智慧,真正高明。看到别人好的东西、好的言论,我们看懂了就要干,无论他是什么身分,他讲得有道理、讲得好,对我真有帮助,我就恭恭敬敬来受持。影响有缘人,无缘的你影响他不了。老师在学校的课堂里为什么不影响学生?影响不了,没办法,不是老师的过失。这就是什么?风气,这是现代的时代风气,你不能不顺从,你不顺从不能立足。能立足,那就得要受苦受难,修忍辱波罗蜜,这就是真正英雄豪杰在今天这个时代他扮演的形象。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看出来,看出来也点头,他也不说,为什么?风尚如是。我们自己心里明白,我们看到佩服、欢喜。好,这下面还有一篇。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今天汇报的主题是「天地间不可少之书—陈弘谋先生《五种遗规》」

  在中国的历史中,盛世之治的教育典章不仅蔚为大观,而且是深入人心。汉朝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唐贞观编订《群书治要》、清代康干盛世编订《四库全书》,此乃独步寰宇的盛世华章,是华夏民族浩瀚典籍中的明珠。

  《礼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领导人民,安邦定国,教学为先,教育是排在首位。唯有提倡全民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才能使国家真正长治久安。清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陈弘谋先生,以毕生之实践力行,印证了圣贤教育的治世之效。(图一:陈弘谋是康干盛世的名臣,图为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像)

  甲、陈弘谋先生生平

  陈弘谋(一六九六—一七七一),字汝谘,号榕门,諡号文恭,广西临桂(今广西桂林)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康干盛世名臣。他家境贫寒,幼有大志,素好读书,刻苦自励,「为诸生即以泽物为己任,常曰『吾平生耻作自了汉』,及入仕益讲求经世策」,识者皆知其志向远大。

  甲一、诚一不欺,以国为家

  陈弘谋先生的哲学思想源於宋五子,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他为人、治学以「诚一不欺」为本,以一「诚」字贯彻始终,宋儒司马光对其影响颇深。诚如弘谋先生在书室中所题写的:「莫作心上过不去之事,莫萌事上行不去之心」,这体现出他对於「诚」字的深刻理解。

  做为康干盛世的名臣,陈弘谋「以民心为己心,视国事如家事」。雍正九年,清世宗曾经在他上奏的奏摺中批示道:「『敬慎』二字,时刻不可释诸怀。」这句金玉良言成为弘谋先生为官做人的准则。

  据《清史稿》记载,在乾隆时期的「封疆大吏」(执掌数省最高军政权力的朝廷要员)中,以尹继善与陈弘谋最为贤明。陈弘谋为官三十多年,担任过十二个省的巡抚、总督,累官至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在地方任职之时,他革新铜政,兴建水利,兴办义学,刊刻书籍。他所到之处都兴办教育,化民成俗,《清史稿》说,这就是「古所谓大儒之效也」。在他的传记中记载:「(弘谋先生)义仓乡学随地建设,州县入见,如老妪训儿,谆谆絮语,不惮舌敝。」(袁枚《东阁大学士陈文恭公传》)百年之后,人们依旧感戴他的德政。

  历任三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是陈弘谋的老师,会试后曾以「远大」相许,并亲书「培远」为其堂额,因此后来弘谋先生的著述都冠以「培远堂」,以纪念他的老师。张廷玉在奏疏中曾经举荐过这位门生,称弘谋「能以民心为己心」,亦「视国事如家事」,并谦虚自称「臣所不如」(语出《圣清渊源录》)。可见其德政深为长上所嘉许。(图二:清代教育家陈弘谋先生,他是乾隆时期最为贤明的封疆大吏)

  甲二、培远施教,兴办义学

  作为一位政教并行的教育家,陈弘谋在四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始终视教育为其施政之要务。陈弘谋他非常重视书院教育,不但给学生丰厚的待遇,还聘请贤明的老师来教导他们,公余之暇,自己也会去书院亲自教学,身行言教,不厌其烦,必「为发明孔孟之旨,以反身实践为归」(陈弘谋先生《墓志铭》)。」可见他的教学是以孔孟学说为要旨,且重视实践力行,不尚浮华空谈。在教学的过程中,弘谋先生还举荐、提拔了不少人才。

  在云南为官四年,陈弘谋兴办新旧义学六百五十多所,在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上贡献很大。乾隆二年,云南义学已建成七百多所。他还为各郡的义学筹备资金,增加田产,倡导各级官员捐献资金以兴办教育。此外,他还刊刻许多书籍,如《孝经》、《小学》、《近思录》、《大学衍义》等,分发到各学校、书院,以助於培养人才。弘谋先生政教并行的德政,感动了老百姓,当他离任之时,百姓「空市出送」,学生「攀辕挽留」,少数民族的百姓们「毕集邮亭,有感激至於泣下者」。这便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教学,重在身行而后言教,人民纵然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也能感受到力行孝、敬才是幸福生活之根基。弘谋先生感动少数民族,依依不舍,便是圣贤君子,既在一方为官,必以父母官自期,为人民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弘谋先生兴义学以帮助少数民族没有能力在家中受教的子弟;又在管辖之地,亲自到府学、县学(即国家将知识分子培养成为公务员的学校)教授,发明古圣先贤设教之要旨,从中为国家发现贤才以培养后进。这是君子成教於国。然而,弘谋先生深知,家教才是人才辈出之根本。所以,他一直努力将古圣先贤关於家庭教育、为官从政之重要教诲,汇集成为一册,便於天下学习、力行。这些方方面面的教育汇成一起,就是《五种遗规》。(图三:乾隆二十五年紫阳书院本《御选唐宋诗醇》中,有江苏巡抚臣陈弘谋谨奏为恭请重刊的一篇奏摺,图为奏摺的书影)

  乙、《五种遗规》的编订

  《五种遗规》是陈弘谋先生与其同年王罕皆、老友葛正笏(他是陈弘谋先生学术事功上「最得力的僚友」)、张少仪先生采录先儒格言,多年来共同「挑灯商榷,以定去取」编订而成。用於流布乡塾,推行儒家教化,被誉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书」,因其教化的精义通於心性,乃人性本具的至善至德。

  《五种遗规》涵括了《养正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教女遗规》和《在官法戒录》。举凡人的一生,始从蒙养胎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出仕入世、为人做官,无不包罗殆尽。

  《五种遗规》序言说:「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教术之端,自闾巷始;人材之端,自儿童始。……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於是乎在。故『蒙以养正,是为圣功』,义至深矣。」这就是所谓「养正」之义,也是陈弘谋编辑本书的指导思想。陈弘谋认为《养正遗规》「凡所以笃伦理、砥躬行、兴道艺者,悉已引其端,由是以之於大学之途,庶几源洁流清,於世教不无少助乎!」(图四:华藏净宗学会出版的《五种遗规》)

  乙一、《养正遗规》:蒙以养正圣功也

  《养正遗规》卷上、卷下成书於乾隆四年己未(一七三九年),即陈弘谋授天津分巡河道之时。至乾隆七年壬戌(一七四二年),任江西巡抚时完成补编。《养正遗规》采录从北齐到清代共二十四篇关於「童蒙养正」的篇章,是童蒙教育的最佳教材。

  《易经•彖辞》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代表天地初开,万物幼小脆弱,要善加保护养育,始能生长,及至成材。陈弘谋先生於《四种遗规》总跋中说,(童蒙养正是)「人才之所由出,而立教之始基也」。这个教育根基非常的重要,是关乎一生成圣成贤的根本,是关乎世道人心的源流。「先生以子弟入学,宜端蒙养,乃辑前人教导童蒙之言为此书」(《年谱》)。这就是编订《养正遗规》的由来。

  陈弘谋对幼儿的教育,首重循规蹈矩、收摄身心。这是培养圣贤的第一步。所以他在《童蒙须知》上,特别指出「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在幼时就帮助孩子长养安定之气。

  读书首重立志,即使是童蒙,要想长养其浩然正气,不可忽视立志。因此,即使是初开知识的童稚,也务必教其读书志在圣贤。为此,弘谋先生特别嘱咐父母师长,务必放下功名利禄的心,教育子女。他说「世人所谓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禄耳……所夸材隽,不过泛滥於记诵词章,而不复知孝弟忠信为何事」。可见,令子女成长成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原因,还在於父母长辈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名利之心给孩子负面的影响,令其读书愈多,傲慢愈盛,贪心愈多。

  立志而无实行,是为空愿。所以,谨言慎行是童蒙养正之重要教育。陈弘谋先生主张,教育子弟不能疏忽小节:「毋轻小节,毋骛速成,循循规矩。」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小就奠定身心修养的深厚基础,在天真的性情还没有受到染污之时,就能通过教育而不忘失「身心交治之功」,渐而扩充他的「良知良能」,这样就能够脚踏实地,而不至於空谈心性、流於记问之学了。

  《养正遗规》的编写正是用以端蒙养、笃伦理、成人材、兴教化。其选材都是「本末略备」、简要而易通行的先贤教诲,从本到末,从理到事,无不齐备。理论上,格致诚正、学问思辨、修齐治平等儒家教学的原理原则均有涉及;方法上,儿童的一言一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具体规范,都详加训诫。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图五、圣贤是教出来的,教学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承认和肯定人性本善。)

  乙二、《教女遗规》:闺门为王化之原

  《教女遗规》的编订成书是在乾隆七年壬戌(一七四二年),陈弘谋先生任江西巡抚时。此书采录了十篇古人关於「女德」的训诲,强调了女子应具的人格规范,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其编订是缘自於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谓「男女均不可无教,闺门为王化之原也」。(《四种遗规》总跋)

  弘谋先生在《教女遗规》序中提出,受良好的教育是天下人共有的权利,对女子而言更是如此:「有贤女然后有贤妇,有贤妇然后有贤母,有贤母然后有贤子孙,王化始於闺门,家人利在女贞。」由此可见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弘谋《教女遗规》,开篇便是《女诫》,因为它道出了教导女子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始之以卑弱,终之以谦和」。这也对现代社会非常具有启发性,对母亲如何教育子女方面特别有指导意义。(图六:山东邹城孟子庙中的孟母殿外所立石碑)

  乙三、《训俗遗规》:化导於讼之未起

  《训俗遗规》编订成书是在乾隆七年,弘谋先生於豫章使署之时。先生在序文中讲述此书的编订,是源於他在江苏按察使任上之时,见到数千余件的狱讼积案,深感其原因是因为「人心渐习於浮薄」,从而导致世风日下。解决的办法唯有通过推展圣贤教育,才能够「化导於讼之未起」。因此,在平日就要著力於教化,使人心淳厚,则讼端自息,不应未施教化,而以刑为教。

  陈弘谋先生用心的采录古来切关人心风俗的名言,举凡社会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从立身处事到居家涉世,凡是关於人心风俗的教育篇章,都尽力搜罗。共选取三十篇古训,以刊布民间,导正民风,使地方官员可依此化导各方,借以改善世风。其中心,便是教导大众,立身务必孝敬存心,处世务必谦抑以让。

  《训俗遗规》所选录的篇章,陈弘谋先生将其应用於为官施政之中,取得明显的效果。例如,他在江西为官时,见到许多大家族常兴狱讼,他就效仿《吕氏乡约》,令其各自荐举贤明之人为「族正」,定期召集族人,用乡约互相规谏、各自悔过、抑恶扬善,从而平息争斗,「导以礼法」,使民风得到改善。(见《先朝先正事略》卷十六)

  值得一提的是,弘谋先生在《居家条仪》上,更详细论述了大家庭的日常生活规范,非常有借鉴意义。例如,他讲出家庭要注意利合同均这个原则,指出「凡为人子弟者,不敢以富贵加於父兄宗族」,而要帮助族中有需要者。这对於帮助国家做好养老育幼的工作,非常有现实意义。真正能够尊重、力行这些教导,和睦家庭逐渐可成。

  乙四、从《从政遗规》到《在官法戒录》

  《从政遗规》的序文作於乾隆壬戌年,於西江使署。此书采集了二十二篇古代用以训诫为官者之言论,涵括了为官者的言行准绳、办事方法等等,以期官员能「率先而化导」百姓(《四种遗规》总跋)。「以刑家训俗教勉僚属,为理事安民之要」(陈兰森《学仕遗规》识)。因此,《从政遗规》是教导官员如何做官的一部好教材。

  陈弘谋先生《从政遗规》编订完成之后,即将以上四书合订成《四种遗规》刊刻印行。「余从古今人文集语录中择其有裨於居家日用伦常风化者,辑为《四种遗规》,既以自勉,因以训世。」(《学仕遗规》叙)

  《四种遗规》体例严整规范,每篇文章之前都有弘谋先生的序,书中所录先儒格言,人各一帙,书名下注作者简介,正文前为弘谋先生按语,说明采录原由,正文时或有旁注。《四种遗规》编订完成之后,广泛的刊刻、流通於家塾、义学、书院等地,对读书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官法戒录》编订成书是在乾隆八年癸亥(一七四三年),弘谋先生任江西巡抚时,序文作於豫章使署。清朝末年,官府「胥吏」(古代掌理案卷、文书的小吏)拥有很大的实权,为恶甚易,已成为政治的极大弊病。於是弘谋先生等人编录切关胥吏的历史故事,每则故事后注明出处,加以论断,将此分发给胥吏,以代替文告,「见善者而以为法,见不善者而以为戒也」,这是弘谋先生对於当时政治感到担忧之处。他认为:「凡国计民生,系於官,即系於吏」,也就是说,具体办事的公务员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国家政治,事关重大,需要予以好好教育,因此因果教育就成为真正能够救世的教育。这一点,不仅可以帮助我国反腐倡廉,更对全球各个地方,提升社会管理都有借鉴意义。(图七:净空老教授手书「雪公老人手订修身必读书」)

  丙、《五种遗规》:移风易俗之效

  《五种遗规》编订之后,校书的工作是由陈氏家族子弟完成的,这是陈氏长辈用心良苦的安排。在《学仕遗规补》序文中说:「叔/伯父纂辑《五种遗规》,命子侄辈同司编校,冀其多识嘉言善行,以为淑身淑世之具也。」由此可知,陈氏子弟能够参与编校工作,《五种遗规》中的箴言良语就能潜移默化的深入他们的内心,成为一生立身行道的准则。这部书陈弘谋先生不仅日常用以劝诫亲朋和僚属,而且广为刊刻印行,用於义学、书院教育,影响颇为深远。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一七六九年),弘谋先生特地捐资刊印经史典籍,以资助广西教育,将这些书分别送到广西的七十二义学及八所书院中,以供读书人学习,这其中就包括了《五种遗规》。

  由於《五种遗规》的内容「平易而可行」,采录范围广,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适合男女老幼士农工商等各种不同身分之人,因此,此书成为陈弘谋先生及后来许多官员、士人用以推广圣贤教育的一部实用的宝典。有许多官员数十年年读书、做官都以此为准则,力求身体力行,唯恐违背弘谋先生的教诲。《圣清渊源录第十八》亦记载,《五种遗规》中的典籍,影响所及,使得「士大夫家有其书」,可见在当时,这部宝典已经「润物细无声」的广泛流传。季文敏先生对此书更是赞叹有加:「其事幼学壮行,其效移风易俗,乃天地间不可少之书。」可谓赞叹至极。《五种遗规》所阐述的道理透彻明了,陈弘谋所推行的儒家教育易於普及,季先生说,这正是源於弘谋先生身教的影响。此书成书后的三百多年间,广为刊刻流传,影响深远。

  近代大儒雪庐李炳南老教授教导学生之时,即指定《五种遗规》这部书为修身的必读本,并以此作为小乘的基础,於此基础上扎根,才能够契入大乘。师父上人也曾经说过,《五种遗规》和《四书》「能救中国,能救世界」。可见此书的非凡价值。师父上人还倡导,要扎好儒释道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这是德行的大根大本。此三根与《五种遗规》正是互为表里、一体不二的关系。(图八:近代大儒雪庐李炳南老教授指定《五种遗规》为「修身必读书」)

  综上所述,《五种遗规》是一部可用於童蒙养正、修身齐家,乃至於出仕入世的圣贤宝典。恪守圣训,依之而行,内则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外则可移风易俗,化导一方。是不可多得的圣教精华,是天地间不可少之书!

  以上是弟子一点浅显的读书心得,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学长赐教!惭愧弟子开吉顶礼敬呈。

  老法师:开吉这一篇报告,让我们回味几十年前老师的教诲。这一部书跟《群书治要》,有同等的功效。《群书治要》确确实实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在今天这个时代是最高的指导原则。说到真正的落实,我们提倡儒释道的三个根。这是落实的基础,不能把它看轻。如果从三个根上扎下去,进一步《五种遗规》也能落实,那就是落实了《群书治要》,家可以兴旺,事业前途无量,社会风气端正,国家可以跻於富强,世界可以进入大同。

  中国人,对大同世界的理想不是空谈,确实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在早年,将这些理念在联合国做报告,与会的会友听到都欢喜,但是没有信心。我们报告完了之后,朋友们都来找我,说我报告的东西内容很好、很丰富,很欢喜,但是遗憾的是,这是理想,这做不到。我们听了这个话,当时非常难过;换句话说,大家是听了,对这个没有信心。我们就在想,用什么方法让他们能生起信心。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是各国各个地区驻联合国的使节跟代表,当然他们会有影响力。让他们能相信,头一个伸出手来,拿证据来给我看,没有证据不相信。这科学,科学就是拿证据来。中国古代有,那是书上记载的,未必是事实。过去的证据不承认,现在证据没有,所以这样才让我们兴起做一个实验的必要。

  我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想去找个合适的地方,小镇或小村,都市里头或是一个小区,缘不具足。好像是二OO五年,我回到老家,离开老家七十年,多少人都不在了,堂兄弟、族兄弟还有几个。我们毕竟是当时的一个大家族,现在我们这些堂兄弟、族兄弟同辈分的还有三十多个人,我们这家人口在这个县里面大概还有五千多人。过去的现象没有了,过去家里团结,家人相亲相爱,现在没有了,各奔前程了。难得,七十年才回去一次,大家聚在一起也很欢喜,我就把这些年来,因为大家看到我出家,觉得很奇怪,我把我的经过一些情形向大家报告。在联合国,这是非常难得的缘分,和尚跑到联合国去,从来没听说过,在联合国碰了这个钉子,怎么办?做个实验看看行不行,做成功了,大家就相信;做不成功,以后这个话别提了,不能说了。家乡的父老,还有我们本地的书记、县长,听了之后都欢喜,我们支持你,我们来做实验。所以就选了汤池小镇。

  刚好小镇有一栋房子,是政府的,他们要搬家,这个地方要卖,我就把它买下来了。土地一共有三十亩地,办个学校够了,够用了。我们将房子完全拆掉,重新规画,盖学校。工程大概差不多将近一年,完工了。我们二OO五年十一月开学,就开始授课,当时有三十七位老师。老师,我们用网路来召集、招募,基本的条件是受过儿童师范教育,有教学经验,曾经教过幼儿园,或者小学,或者初中,有教学经验。报名有三百多人,最后我们只录取了三十七个。非常难得,这三十七个都是学佛的,都是听经三年以上,听我讲经的。因为这样子,我们就志同道合,就是一家人,我们对他要求,他就没话说;如果跟我们没有关系就很难,很困难。所以我们要找这样的学生,虽然临时凑集的,但是都是听经三年以上。所以我就给他这个使命感,我说这次我们办这个活动(中心的活动),是被联合国逼出来的,这个活动的成功、失败对我们的关系太大,不但对个人,对我们国家民族都有重大关系。为什么?我们办成功了,告诉全世界的人,中国传统这些古籍现在管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管用,并没有落伍;如果办失败了,就是告诉天下人,中国的东西已经过时,没用了。所以传统文化是存是亡就在我们肩膀上,我们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要把这桩事情做成功。我对他们要求的,大家都欢喜。

  我说,在历史上有两个人教学非常成功,第一个,释迦牟尼佛,他在世教学四十九年,影响很大;第二个,孔子,虽然周游列国回来才正式教学,时间不长,大概只有五年,但是影响都很大。什么原因?这两个老师教学都是遵守「先行其言」,他所讲的东西他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他不敢说,所以学生对他有信心。我说我们要学孔子,要学释迦牟尼佛。《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我要求这三门东西要做到。不是要背诵,不是要念熟,不是要讲透,是要做到,它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就是我们工作、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做成功了,就会产生效果。我给他们四个月,希望四个月能做出来。

  我非常感谢这些老师,他们三个月就做到了。我都不能相信,我打电话问杨老师,真的吗?杨老师告诉我,真的。她问我,下一步怎么办?如果是真的做到了,我们立刻下乡入户,先表演,先做到,到农民家里看到老人就是自己父母,如何把尽孝做出来;看到他们家的儿女是我们兄弟姐妹,我们做榜样给他看。真的,很快就产生效果。老人感到,你们中心的老师都是孝子,很佩服、欢喜;家里的小孩们看到了,觉得惭愧,对父母没有尽到孝心,没有尽到责任。我们一共做了三个星期,老师们下乡入户,做了三个星期,向大家宣布中心开课,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把汤池小镇打造成一个礼义之邦,和睦示范小镇。这个被当地人民也接受了,就是当地人民很欢喜,一同来努力。四个月,确实我们那个理想看到了。我告诉老师们,我们千万不要居功,我们没有这种智慧,也没有这种德能,这谁做到的?祖宗加持的,三宝加持的。不是祖宗之德、三宝加持,怎么可能做到?这个汤池是这么样发起的。

  起初我跟杨老师几个人谈到,我们做成功了,在联合国做出详细报告,邀请他们来参观、来考察,真的,不是假的。然后我们将中心交给政府,咱们出家人不搞这个事情,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希望政府继续做下去,让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对祖宗产生信心,产生仰慕的心,让外国人也能够对中国文化生起信心,我们的目的全达到了。我最初答应他的,答应大家,你们做出来之后,我带你们到联合国去做报告、去做展览。话是说出来了,现在做出来了,真的要到联合国报告不容易,联合国不是我们开的,他们官僚习气很重,很不容易进去。我正在发愁,五月,大概不到两个月,我收到联合国一个通知,这是巴黎教科文总部发的通知,邀请我跟他们共同办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就是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周年,生日周年,就是佛诞节,活动的主题是「佛教徒对人类的贡献」。你看,真有这么一个东西来了,我感到非常惊讶,联合国邀请的是会员国,我们的名义只是澳洲图文巴一个净宗学院,这么小的一个教育机构,他来邀请我们,大学想进去都进不去。

  我不敢相信,派了三个人到巴黎去,调查到底怎么回事情。他们打电话告诉我,真有其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们邀请的是泰国。这就对了,泰国是以佛教为国教,邀请泰国正确的。泰国大使向联合国总部推荐我参加主办,不是协办,主办单位。以前我做过一次协办,参加他们这个会议,做主题讲演大概有七次。所以这是真的,我们就答应了。我跟大家说,这是祖宗保佑的、三宝加持的,不是人可以能够做得到的,我们去办活动没有办法。我第一次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地点在泰国,在曼谷,曼谷大学。所以我在曼谷住了八、九天,跟他们国家结了缘,接待我的是他们的副总理查瓦利将军,这三军总司令,他接待我。虽然时间很短,两次在他家里吃饭,我们谈得很愉快、很欢喜。所以他们推荐的,成熟这一次的这个活动。

  这次活动办得很成功,真的让这些大使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信心了,我们真做出来了,都要求到汤池来参观、来考察。这桩事情虽然没有如愿以偿,但是他们用私人观光旅游到汤池去做考察,在那里住了三、五天的人很多,我知道的有三十多个人。所以这个传出去,大家相信了。我们努力在做这些宣传工作。真正相信了,还不是我们做的,我们做了些铺垫工作。真正相信的是去年下半年,习主席到欧洲访问,发表好像一百多场讲演,曾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过一次。那些人听到了,他们跟我联系,听到习主席的报告,他们相信了。我说真相信了吗?真相信了。

  所以,今天这两篇文章就非常有价值,做为我们自行化他重要的参考资料。《五种遗规》我记得我们印过,我们学会印过。找一本我来看看,看看字的大小。我们过去学习的是字很小,是一本装的,精装本,这么厚,一本装的,李老师送给我们的,每个学生有一册,这个书我现在还在。希望我们把它放大,放成十六开的本子,就是现在A4这么大,这字大看起来方便,现在年岁大了,要看大字的。我们多印一些流通。今天这两篇东西,都应该翻译成外国文字,我们五月份到联合国办活动,分给大家看,很有价值,五月份联合国我带这个去。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越溪居士、开吉法师  (第一三一集)  2015/3/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31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