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8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七页: 疏【今初明性,此经盖全彰自性,又诸经皆不离自性,故首标也。】 演【此经以自性为宗者,自性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而此经所谈行法,正为显此之觉体。盖以据乎心性,称彼名号,名号可彰,托彼名号,观于心性,心性易发也。】 这一段文是《疏钞》第一卷,序文玄义的部分是一部经幽深的妙理尽在其中。理太深当然就不容易讲,讲都不容易,当然也很不容易听懂。说、听都有方便,希望诸位要特别的留意。『自性』,首先要知道佛法里面所说「性」这个字的定义。通常来说,「性」是本体的代名词,「自性」就是本体,是自己的本体。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我。我们现在这个身与心是假我,有一个真我。自性不但是自己的真性,同时它也是宇宙万法的本体;换句话说,宇宙万法与自己是从这一个理体上发现(生起)的,这个境界确确实实很不容易体会。古大德用比喻来给我们说明,譬如作梦,每个人都有经验,都曾经做过梦,能作梦的是心,梦中的境界都是自己意识心变现的。能变现的是意识心,所变现的是梦中的境界。我们拿这个来作比喻,能发梦的那个心,就好比是自性。梦中的境界,有没有我们自己?有。梦里面没有自己,那不可能的事情,一定有自己。自己是自己作梦的心变现出来,除自己之外,梦中还有山河大地与一些人物,全是自己变现出来的。可见得自性只有一个,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说到自性就一个;说到一切法,那就太多太多,说之不尽,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这部经当然也不例外,经之体也是自性,明白这个意思,底下就容易懂,它是自己,也是宇宙万有的本体。 『自性谓众生性德之佛』,「众生」是讲一切众生,包括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所讲动物,动物是有感情的;还包括植物与矿物,《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众生」这两个字的本意是说:众缘和合而出生的现象。我们想想,哪一种现象不是许许多多的因缘才现前的?一切境界相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我们有情的这个身分,肉身是「地、水、火、风」四大聚合才有这个身形,我们的精神是「受、想、行、识」这四蕴组合的,身、心都是众缘和合的;我们再看一些植物、矿物,也是许许多多因缘聚会才现这个现象,这叫众生相。什么叫「众生性德之佛」?这就是《华严》、《圆觉》经上所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是讲「性德之佛」。在这地方我们要明白,什么叫性德,什么叫佛?性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本能。性是根本、是本体,德就是能力。本来就有的智慧、本来就有的能力,无量智慧、万德万能,总称之为性德。佛是觉的意思,性德之佛就是自性觉。自性觉而不迷,各个人,情与无情统统如是,这个不可思议。这是真实话,不是假的,实实在在的事、实实在在的理,确实是如此。我们为什么见不到?那是我们自己迷了,迷什么?迷自己性德之佛,迷众生性德之佛。迷了,就换一个名称叫凡夫;如果不迷,就叫佛。凡夫是自己,佛还是自己。这里头只有迷与悟,除迷悟之外,理如是、事也如是,没有一丝毫改变。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不是有意要赞叹我们,要把我们提高,不是的,本来如此! 『非自非他,非因非果』,自性里面没有自、他,就像我们刚才举的比喻,能作梦的那个心,现出来的梦境,从能现的心上说,没有自他、没有因果;自他、因果都属於第二义,梦境里面有,梦的现象里面有,能作梦那个体上没有。本体里面没有自他、没有因果;换句话说,没有相对的,自他、因果统统是相对的。没有大小、没有真妄、没有是非,什么都没有,正如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统统说的是自性。 自性『即是圆常大觉之体』,「大觉」就是佛,「体」就是本体,「圆」是圆满,「常」是永远都是这个样子,它不会有觉、有迷,不会的。既然是常觉、圆觉,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迷?这个事情不太容易体会,给你讲了,你也不相信,如果你要相信,那你马上就成佛,你不相信!那就没法子。迷是虚妄的,不是真实。你的圆常大觉并没丧失,现在不能现前是有障碍,什么是障碍?不相信就是障碍。你要是相信,障碍就没有了,你不相信就是障碍。信是觉,不信就是迷。我不相信,不相信就迷!确确实实我们迷得太久,无始劫以来就不相信自己本来有圆常的觉性,一定要到哪一天自己觉悟了,那个时候就相信。六祖刚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他相信了,没想到自性这么清净,没想到自性一切都具足。具足圆常大觉,能生万法,它能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自己自性的德能。本经就是以自性为经体,经体就是这部经理论的依据,换句话说;这部经是依什么理论来说?是依真如自性而说,我们才晓得这部经的理体不可思议。 『而此经所谈行法』,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在这部经里面明显的给我们举出来,三资粮,这三个条件,「信、愿、行」,这是本经所讲的行法。在这一段里面特别著重在行,信、愿、行三资粮里面单讲行法,「行」就是执持名号,就是念佛。这个行法『正为显此之觉体』,这句佛号是显现圆常大觉本体。我们要问:我们每天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有没有显出自己的圆常大觉本体?天天念,愈念愈迷惑,没能显出来。这什么原因?不晓得这一句佛号的意思,显不出来!要知道我们的心在境界里面是念念迷,迷的相就是不觉,迷的相就是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迷了,分别、执著就迷了。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境的时候,眼见色,耳闻声,心里面才动一个念头,这一动念就迷了。如果你有警觉心,才起念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把你这个迷就打破了,与觉性就相应。「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都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皈依无量觉」,皈是回来,从迷那里回来,回来要依靠什么?依靠无量觉,我样样都要觉,样样都不迷。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界里面,样样都要如如不动,都要清清楚楚,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觉性,这里面就具足圆满的智慧,就具足圆满的德能。念佛人要是不懂这个道理,把这句佛号当作唱歌来唱,不懂意思那没用处,那就是古人所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与你圆常大觉本体不相关。殊不知这一句名号,声声把自己圆常大觉唤醒,恢复过来。这个修行的方法,执持名号,正为显此觉体,没错!这个佛号与自性相应,佛号就是自性。 这底下就说得清楚了,『盖以据乎心性,称彼名号』。「据乎心性」是理,是凭著这个理、「自性本体」这个道理来称名号,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古人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佛号从心里面生起来,这个『心』是什么?就是自性,自性觉就是这个佛号。从口里念出来,从耳朵再听进去,用这个方法来念佛。这个方法非常之妙,完全与自己的真如本性相应,用这个方法来恢复我们的自性。『托彼名号,观于心性』,观就是观照,『心性易发也』。这个名号从心性当中生,『名号可彰』,「彰」是明显。这一句佛名「阿弥陀佛」,就是真如本性的名字,就是自性的名称,念这个名号就是观照自性,心性易发,「发」就是发明、发现,就又恢复了。这是说明执持名号的旨趣,它的宗旨、归趣。 演【又复经中一切依正,皆彰我自心。】 『经中一切依正』,就是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依报是讲环境,我们生活的环境,正报是讲我们自己的身体;换句话说,自己的身心以及生活的环境,那是什么?就是『自心』。这句话要是诸位听不懂,就想想我刚才举的梦境。我们自性清净心就是能作梦的心,西方极乐世界就好比是梦境,这个时候要问你:你的心像什么样子?整个梦境就是心,心已经变成梦。心是真的,能变;梦是假的,是所变。全真就是妄,全妄就是真,真妄不二。因为整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心的相分,相分是假的,相分天天变,常常变。能变的心不变,所变的相常常变。你天天晚上作梦,从没有做过相同的梦,这就说明那个相是假的,常常在变化。能作梦的心就是一个,永远不会变。古人以金与器作比喻,金不变,器常常变。我今天喜欢镯子,把黄金做成镯子,明天我喜欢项炼,把镯子再改成项炼;样子常常在变,金不变。不变的叫「性」,会变的叫「相」,性跟相是一个,不是两个。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性就是相,相就是性。 要是问你:心像什么样子?作梦那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是你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就是自性,是你自己的清净心所现的清净世界,极乐世界。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哪来的?还是我们自己心里变现出来,这是心里头不清净的一部分变出不清净的世界,清净的部分变成一个清净的世界,没离开自性。正是经论里头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点都不错。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心是本体,法是现象。你要问:怎么会变出这么多东西?那就得研究大经,《华严经》里面说得很详细,《唯识论》里面讲得很详细。你要想真正把它搞清楚,总得花个十年、二十年功夫,去研究这些经论,会把这些理事详详细细的给你说明。 演【无量光即自性照,无量寿即自性寂,观音即自性悲,势至即自性智,声闻即自性真,菩萨即自性俗,种种庄严即自性万德万行。】 我们看这几句,这个非常重要,是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不然的话你就盲修瞎练,那你就是迷信。阿弥陀,在这个经上释迦牟尼佛自己举出两个名称,『无量光』、『无量寿』。其实阿弥陀,它的意思就是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它的本意是无量觉。没有一样不觉,他在无量里面只举了两个名称:一个光、一个寿,这两个名称含义也很丰富,因为「光」可以代表十方,代表空间,「寿」可以代表三世,代表时间;我们今天讲时空,说了一个时空,那这里面全部都包括。佛用这两个名称来形容名号,也就是形容性德,说明我们自性的功德。这个地方再把它用在功夫上,这个光寿意思又非常之好。「光」是光明,代表智慧。修行用功最重要的就是观照,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我们修金刚般若的三个层次,从哪里下手?从「观照」,这是第一个层次,你有观照,功夫就得力。第二个层次是「照住」,照住就得禅定,就证得三昧,三昧现前就是正受现前。第三层的功夫是「照见」,照见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第三个层次。第一、第二个层次都是用意识心,第三个层次转识成智。 我们先讲第一个层次,因为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什么叫观照?凡是我们在日常待人接物,能够依理智去观察,就叫做观照;如果动感情就迷了,观照就失掉。什么是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佛法里面所讲贪、瞋、痴、慢、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都是情,都是烦恼,这就是迷,迷的相。譬如我们眼见色,合自己意思起了贪心,迷了。理智里头不迷,理智里头没有贪心。不合自己意思起瞋恚心,也迷了。晓得自己迷了,这就叫观照,就是你自己晓得自己迷了,我在这个境界里面怎么又起贪瞋痴?一句佛号提起来就是观照,「阿弥陀佛」,回过头来把你的迷情转变成佛号,这是初步的观照功夫。如果我们佛号是这样念,得力了,一天到晚烦恼都没有。烦恼才起来,「阿弥陀佛」,烦恼就没有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把烦恼给化解,他怎么不自在?不懂得这个道理,「阿弥陀佛」愈念烦恼愈多,本来就很烦恼,再念愈念愈烦恼。有的人以为:你一天到晚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生气!譬如小孩一天到晚喊妈妈,妈妈气死了,这么烦!阿弥陀佛不生气吗?他不知道这个意思,阿弥陀佛是自性觉,念佛是唤醒自己圆常大觉。我们在迷的时候需要念佛,需要把觉性常常唤起来,就是要用观照功夫。觉悟的时候还要常常念,为什么?初初觉悟,这个力量薄弱,如果不念又容易迷。所以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能够在起心动念之处,提起佛号,把这个念头化解掉,这叫功夫得力。你能够保持你的清净心,二六时中身心清净,智慧增长。无论处什么事情,你都比别人看得清楚,比别人高明,你念佛才会有受用。念佛不迷信!这是「无量光」的意思,所以它有观照的功夫在里面。 「无量寿」就是『自性寂』,「寂」是禅定。这一句佛号同时又有禅定的功夫。观照是般若,是智慧。这一句佛号里面,有慧又有定。我们常讲用功,定慧等学。六祖大师《坛经》里面告诉我们,「定慧等持」。一句阿弥陀佛里头有慧又有定,岂不是定慧等持!能够把你的分别、执著、烦恼、妄想化解,这是慧,化解之后,心永远保持清净,清净心就是禅定,这一句名号里面真正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这个法门,它的本尊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前面介绍的是阿弥陀佛所含的意思。『观音菩萨』代表『自性悲』,慈悲。慈悲是一个动力,推动的力量。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慈悲就是爱心,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纯粹的理智。换句话说,基於理智的爱叫做慈悲,如果慈悲里头带著感情就叫爱,实在讲是一桩事情。换句话说,佛菩萨慈悲可以说是真爱,真爱永远不变。世间人带著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它会变的,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可靠。可靠的爱,需要找佛菩萨才行,那是真的,决定不会变。所以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就是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换换名词而已,是一桩事情。观音菩萨代表自性里面的慈悲,我们称作大慈大悲,是清净的、不染的、平等的,没有偏爱。这种大慈悲是怎么发生?那你要去研究观世音菩萨的经典。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我们为什么不能现前?用什么方法把本来具足的大慈大悲显发出来,《观音三经》里面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三经》过去我们也讲过,没效果,为什么?我们大慈大悲没发出来。 『大势至菩萨』代表『自性智』,就是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智慧是本有的。有智慧才叫「大势」,势就是势力、能力。某人力量很大,他有大的势力,大的势力是从智慧里面来的,没有智慧你就没有能力,有智慧才有能力,智慧大才能办大事,智慧小不能办大事。所以大智慧也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大势至菩萨代表著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著慈悲,有智慧有能力办事,有慈悲肯办事,这就太好了。否则的话,有智慧没有慈悲,他有能力他不肯干,那也是枉然。很想干没有能力,也办不成。必须同时具足慈悲与智慧,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利益众生。 经里面有『声闻』、有『菩萨』,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声闻」就是『自性真』,这是讲二谛,真谛。真谛是从本体上说,俗谛是从现相上说、从作用上说的。因为阿罗汉他们只著重修定,只著重修自己,修定,不肯去帮助别人。所以他代表真谛,完全修自己的本体,就是修自己的清净心。「菩萨」从空出假,他在声闻之上,他得到清净心,得到清净心之后,清净心中具足慈悲,所以他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叫『自性俗』。佛门里头无论雕塑或是彩画,凡是画阿罗汉都是出家相,画菩萨都是在家相。在中国,大家晓得四大菩萨,其中有三个是在家相,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相。因为地藏菩萨这个化身是唐朝时候,他是韩国人,到中国九华山修道,以后大家知道他是地藏菩萨化身,就塑他的像,他是出家人所以塑出家相。除此之外,菩萨像统统都是在家相。弥勒菩萨在我们中国塑的是出家相,因为中国塑的是布袋和尚,在印度都是在家相。印度的弥勒菩萨也是一个女子身,面目非常清秀,在家相。 凡是菩萨都是现的在家相,容易帮助人,所谓和光同尘,以四摄法利益一切众生。菩萨代表「自性俗谛」,俗就是自性的起用。阿罗汉代表自性的本体,菩萨代表自性的作用。这是从原理上给你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这些事情,菩萨、佛、声闻、缘觉、观音、势至怎么变出来的?统统是你自性清净心里面无量的德能变现出来。全都是自性里面变现的,真正不可思议!总而言之,『种种庄严即自性万德万行』,「行」读去声,当动词讲,就是造作,全是自性变现。 演【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法也。】 这就是常说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明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真实相,那么我们娑婆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没有一个是例外。我们要是相信,才叫真正信佛;如果对这个不相信,不叫信佛。 演【问:全彰自性,乃属华严,降此以还,何得有此?答:华严乃诸经王,诸经皆华严眷属,今经以华严性海为宗,既宗华严,何妨约性。又诸经从法华开显之后,不论何经,总皆玄妙,皆可称性故。】 这一段相当重要,能够帮助我们破疑起信。严格的讲,修行要把「修行」两个字的定义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行为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什么是正?与自性相应的,这是正。自性照、自性寂、自性悲、自性智、自性真、自性俗,与这些相应,这是正,心行都正。与这个相违背就是邪,要把邪修成正,这叫修行。邪迷叫凡夫,正觉叫菩萨,修行是讲的这么一桩事情。修行如果不把这些理论完全贯彻洞了(音「了」),可以说在修行上免不了要有障碍。要真正把它建立一个体系,完整的体系,破除一切迷障,使我们菩萨道上一帆风顺,最好的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没法子讲,太长,《华严经》说听的因缘,总得要诸位将来退休之后,有时间没事情做。听这个经一天听八个钟点,一年圆满,那是最理想。如果一天听四个钟点,两年一部经圆满,也行。如果一个礼拜讲三个钟点,恐怕要十几、二十年。李老师在台中一个星期讲一个钟点,我算一算总要五十年。寿命短的就不行,没法子。经太长,这部经至少要二千五百个小时到三千个小时才能讲完,那真是把自性完全说出来,理论、现相、作用全都说出来,全彰自性。《华严》实在是太好了,不讲真不行,现在这个世间邪知邪见充斥在世间,就是《楞严经》所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能够降伏这些邪知邪见,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 现在我们没机缘,同修们如果努力,将来退休我们大家居住在一起。最先这个地方建大楼,我就提倡,希望我们学佛的同修到这里来买房子,一个人买一户,整个大楼都是我们同修住。我们在这里搞个大讲堂,上课一摇铃大家都来,下课各人回家,我们一天可以在此地讲四个钟点没问题。你没时间来听,电视机牵一条线到你家里去,你在家里就可以看,同在一个大楼!这能办得到。到念佛的时候,你有时间就来,没有时间就用扩音器把佛号送到你家,在家里念佛。一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我们这个大楼就是极乐世界,这可以办得到,不是办不到。你们如果不肯努力,我将来就在美国先办,在那里盖一个老人公寓,欢迎退休的人到我们那边去,凡是念佛的,退休都集中到我们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可以讲《华严经》。大家都没事情,每天听四个钟点经,念五、六个钟点佛,自自在在,什么烦恼都没有。如果那么多老人住在一起,要是不讲经、不念佛,住上三天,各有各的意见,就要吵架、打架。佛经一听,心就清凉,烦恼都化掉,很理想。这个年头度众生,是要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给你们结结法缘,你们晓得佛法的好处,到年老的时候来参加我们的道场。在这个时代,我是深深感觉到《华严经》一定要讲。 这个地方他提出一个疑问,『全彰自性』,在整个佛经里面只有一部《华严经》是全彰自性。『降此以还』,《华严经》以下的任何一部经典,要说全彰自性未免太夸大一点,这个意思在此地,好像把这地位提得太高,跟《华严经》等量齐观,那还得了!『何得有此』?底下解答,答得好!『华严乃诸经王』,一切经中好比它是帝王一样,它是高高在上。所以《华严》是佛的根本法轮,是佛的根本法,一切经都是《华严》的枝叶,是《华严》的眷属,换句话说,都是《华严经》的一部分。譬如六百卷《大般若》,这个在经的分量是最大,它只是《华严》里面所讲般若智慧的一部分而已,它不是全体;唯识宗那么多经论,也可以说是《华严》里面法相的一分而已。所以,最圆满、最究竟的是《华严经》。我们过去这部经差不多讲了将近两千个小时,三分之二还不到。可见得这部经确实是要很长的时间,要很有耐心来修学。像我们目前这种讲经方式,不适合讲《华严》,《华严经》一定是像学校上课一样,天天到时候就开讲,一天四个钟点是最理想,两年一部圆满。 『今经以华严性海为宗』,「今经」是这部《弥陀经》,「华严」是讲自性,「海」是比喻,自性广大无边,只好用大海作比喻。这部经是以「华严性海」为它的宗旨,这是一点不过分,因为《华严经》到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可见得这部经真正是《华严经》宗旨的所在,所以它跟《华严经》是一不是二。《华严经》可以说是详细的《弥陀经》,《弥陀经》是《华严经》的纲要、精华,这两部经是一不是二,《弥陀经》就是小本的《华严经》、略本的《华严经》。『既宗华严,何妨约性』,既然跟《华严经》同一个宗旨、同一个理体,当然没问题,可以说全彰自性,与《华严经》无二无别。『又诸经从法华开显之后』,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末后所说,他是讲《法华经》在最后,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从前所讲全是方便法,最后给我们讲真实法。《法华》会上完全讲真实,开权显实。说出佛一生不管讲什么经,都是从真如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有这一说,就可以说只要是佛所说的统统是称性,因为佛已经证得自性,他所说的句句话都是从自性清净心当中流露出来的。在我们中国作代表的,像六祖大师,六祖见了性,你看《坛经》里面字字句句确实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每一字、每一句都含有无尽的意思,愈读愈有兴趣,愈看愈想看,其味无穷。 演【诸经不离自性者。】 这里也简单给我们解释: 演【三乘十二分教。】 『三乘』这是一个名词。「乘」就是车,车乘。车有大车、有小车,它的容载量不一样。古时候小车是羊车,羊拉的车,中车是牛车,牛拉的车,大车是马车,马的力气大。马车可以坐十几个人,牛车可以坐五、六个人,羊车只能坐一个人。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用这个来作比喻。小乘是自度,自了汉。中乘就是缘觉,他的心量也不广大,容纳众生是有限度的。菩萨是大乘,用这个来作比喻。「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说法是应机说法,你是什么样的程度,给你说什么法门。你是小乘根性,我只要自了就好,我不管别人的事情,人家也不要管我,那你碰到佛,佛就给你教小乘法,让你很满意的做个自了汉。佛不勉强人,不劝人:你要发大心、你要行菩萨道。佛才不那么罗嗦,你想学小乘就教你小乘,你想学大乘,他就教你大乘。这就是三种不同的根性,所以佛法有三种不同的教学层次。 『十二分教』是讲佛经一共有十二种不同的体裁写出来,佛当年演讲也是有十二种不同的方式。我们现在看经,经典是文字写出来的,非常明显,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散文,这是散文体裁写的,这就是十二分里面的一分、一种。「分」是分别,一共有十二种。经里面有偈颂,那是诗歌的体裁。这部经从内容里面去看,它属於无问自说,所以《弥陀经》在十二分教里面有两分,一种是长行就是散文体,一种是无问自说;这里面没有偈颂,也没有密咒。这十二种体裁统统有的就是《华严经》,《法华经》只有九种,当然经愈大,里面所用的东西愈多,经愈短就愈少。《心经》有两种,一种是长行,散文的体裁,一种是密咒。 演【教教皆归妙性,言言尽摄真如。】 『教』就是十二种体裁,无论哪一种体裁都是从真如妙性里面发出来。『言言』就是字字,字字都尽摄『真如』,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所以《华严经》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话很有道理。我们凡夫用的是什么心?用的是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看佛经也把佛经变成了分别、执著、妄想,变成世间法。所以经典摆在我们面前会变质的,我们自己要是明心见性,给诸位说,我们就是看幼稚园小朋友念的教科书,都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境随心转,妙不可言。你自己见了性,你见到一切境界统统是法性;没有见性的时候,把见性人的言语、文章都糟蹋掉。所以学佛是以见性为第一个重要的目标,见性就成佛,禅家所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演【若离自性,皆为魔境。】 『魔境』就是障碍,魔障。「魔」这个字在当时是新造的字,原本的意思,魔是折磨(底下是个石头)。「魔」这个字是梁武帝发明的,梁武帝说这个折磨太可怕,像遇到鬼一样,就把石头去掉换成鬼,取这个意思。如果离开了『自性』,都变成分别、执著,都变成世间的问题,对於修心、修性当然成为一种障碍,所以叫做魔境。这是开端,莲池大师一定要把「自性」摆在前面,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底下是解释序文「灵明洞彻」: 疏【灵者灵觉,明者明显。日月虽明,不得称灵。今惟至明之中,神解不测,明不足以尽之,故曰灵明。】 演【灵觉者,不同木石之无心、虚空之顽冥。】 灵觉,「觉」是有知觉。『木』是讲植物,『石』是讲矿物,植物跟矿物虽然也有知觉,但是比起动物那差得太远,所以我们把它看作无觉、无心,它没有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灵觉,不同虚空之顽冥。虚空是不灵也不觉,所以叫顽虚空,得有心才灵。 演【明显者,体露堂堂,无遮无障。】 我们每个人都有灵觉,但是我们现在这个灵觉不显,有障碍。虽有障碍,并不是灵觉没有了,这个诸位要知道,只是障碍而不能够现前。譬如阴天,云彩把太阳遮住,我们见不到阳光,不是没有太阳,太阳还是有,是有障碍暂时把它障碍住,使它的光明不能够完完全全的透出来,就是这么回事情。诸位不要以为我们迷了,我们的灵明觉知就没有了、失掉了,这是错误的。我们的灵明觉知跟诸佛菩萨一样,决定没有两样,决定没有失去,在目前只是有障碍,障碍去掉的时候立刻就恢复。『明』是明显的意思。『体露堂堂』,没有障碍就明显了,这是讲真性灵明。 演【不得称灵者,日以阳明照昼,月以清凉照夜,虽有光明而不显灵觉。彼既不自显,人自不得称也。】 日月虽有光明,但是它不灵也不觉。它自己显不出灵与觉,我们称太阳、月亮,我们不会称它有灵有觉。 下面说明我们的自性既明又觉。「今惟至明之中」,至明就是明到了极处。「神解不测」,注解说: 演【无缘而照,勿虑而知,谓之神解。】 『缘』是因缘。《楞严经》上说「非因缘、非自然」,这是给诸位说真实话;给你说因缘、说自然,是第二义,方便说。要是说到自性上,因缘、自然统统说不上。这种「灵明觉照」是自性的本能,它是无所不知,全知全能。它这个知不要去思惟,虑是思虑,不必思虑就知道,这叫「神解」,神是神奇莫测,他就理解了。要知道这是我们的本能,所以诸位见了性之后,无论什么事情一看就明了、一听就明了,不要去想它。从来没见过的只要一提,他都通达,这个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讲这是天才,真正是神奇莫测。 演【大地莫能识其端,至圣犹未穷其顶,谓之不测。】 『地』没有尽头,这个意思就是说,找不到它的源头,世间的大圣大贤也不能够知道它的最高峰,所以叫『不测』。因此,「明不足以尽之」。合起来讲,『灵明』,「故曰灵明」,这是序文里面开端的两个字,解释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完全是用来形容我们自性、真心、真如本体,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希望诸位仔细的来听讲、来研究,能把这个注解要是研究个根底,诸位读《华严经》就有兴趣,就能够读得出味道出来。 资料恭摘: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08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