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7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十八页: 疏【今谓约生灭门,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则无明所覆,失本流末,浑乱真体,故名曰浊。如澄泥沙,复使净洁,斯之谓清,即指转五浊而成清泰也。】 这一段文对我们研究佛学的同修来说是非常的重要。许多同修问:无明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莲池大师在此地把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不过这段文的意思有相当的深度,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注解里面多半是引用《大乘起信论》的文字来解释。 『约生灭门,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这就是无明怎么起来的,给我们说出这个原因。请看注解: 演【约生灭门者。】 就『生灭门』上来看。 演【上明性一科,是约真如门说。】 前面「明性」这一大段落,是从『真如门』来说的。「真如门」里面所讲的完全是本性的性体,不生不灭,是从法性上说的,「生灭门」是从法相上讲的;相则有生有灭,性是不生不灭。 演【今赞经,是约生灭门说也。】 现在我们是赞叹这部经,这就是序分里面的第二段;序文一共是五段,这是第二段。赞经是从生灭门来说的。 演【论云。】 这个『论』是《起信论》。 演【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二门是一心里面建立的,决不是有两个心,一心里面有二门。 演【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一个是从真心理体上说的,一个是从真心作用上说的,可见得还是说的一桩事情。从心体上讲,这就是『真如门』,从心的作用上来说就是『生灭门』,所以生灭与真如是一不是二,就是体用是一不是二。懂得体用的关系,你就晓得一心二门的意义。 演【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佛学十四讲》第一讲开端说「一切智,知法总相」,总相是从体上说的,总相是空相,所谓是万法皆空。空不是无,空是有。我们凡夫最怕空,认为空了就不得了,非常恐惧、恐慌。凡夫著有,著有就有烦恼、生死、轮回,麻烦大了。如果你真正了解空,烦恼没有了,烦恼空了、生死空了、轮回空了,你所证得的是法身、般若与大自在。空的功德利益的殊胜,实实在在是无法形容的。凡夫怕空,学佛的人不怕空,空才能够见性,才能够与一真法界,就是法门的本体相应。这是从真如本性上说的。 『真如』这两个字,妙极了。「真」,不但讲性真,相也真,一真一切真。悟了确实是这个境界,没有一法不真,所谓是「诸法实相」,实是真实相。可是一迷了之后,一切都迷了。迷了,找一样真的也找不到,为什么?完全被迷情覆盖,找不到真实法。诸位要细细体会「如」的意思。智者大师在《法华经文句》里面,把「十如是」用三种方法来读,就变成三十句,又从三十句演变为百界千如,这就是看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法」是法相。法相如其法性,法性如其法相,换句话说,法性就是法相,法相就是法性,性相不二,性是真的,相也是真的,所以叫「真如」,这就是《般若经》里面常说的「诸法实相」。 《弥陀经》修行的境界有上中下三品,好比读书成绩有上中下三等。甲等的成绩,这是最高的,理一心不乱就见到真如,见到这个境界;乙等的成绩是事一心不乱,这个境界没见到;丙等的成绩,当然更见不到了,那是功夫成片。可是诸位要晓得,丙等就算及格了,决定可以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再慢慢把这个境界往上提升。终极的目标一定要证得真如,证得实相,这在净土里面称为实报庄严土,理一心不乱才能够证得。 演【心生灭者。】 「心生灭」是我们现前的境界,这个意思比较容易懂,「心真如」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心里的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天不晓得打多少妄想,这就是心生灭门。生灭心是真心的作用,这里面就有迷、就有悟,悟了就叫「如来藏」,迷了就叫「阿赖耶」。《楞严经》说得好,阿赖耶跟如来藏是一桩事情。为什么叫如来藏?如来就藏在其中。生灭心可以说是真妄和合,有真有妄。悟了,它是真的;迷了,它是妄的。可不是说它一半是真,一半是妄,那就搞错了!没有半真半妄的。悟了就叫如来藏,迷了就叫阿赖耶。 演【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云云。此即生灭门也。】 『阿黎耶识』就是阿赖耶识。学佛的宗旨是破迷开悟。所谓凡夫就是迷了如来藏,生灭心里头迷了如来藏,一迷一切都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看不出来,这是迷失了。 演【以不如实知。】 不能像诸佛与大菩萨们真正的了解『真如法一故』。所以《华严》称为「一真法界」,整个法界全体是一不是二。所以在真如门里面讲,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本体;心生灭时,一法界大总相法门用,作用。诸佛菩萨的作用大自在,像《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的作用是无碍的境界,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自在。可是迷了之后,我们这个果报,现在受的是一切苦,不平等、不自由,这个麻烦大了。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这是众苦之因。所造的是缚具,所造的是分别业,迷了才干这些事情,才有六道轮回生死不断。 演【不觉有其念者。】 『不觉心起而有其念』,不觉的心是一个迷的心,就是无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还在三细相之先。 演【论云:阿黎耶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我们修行要依它的『觉义』,要离它的『不觉义』。凡夫所用的,可以说权教二乘、外道、凡夫统统用阿赖耶里面的「不觉义」,所以才迷惑颠倒。正如同《地藏经》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因为他起心动念是依那个不觉的心。 底下给我们注解,什么叫「觉」,什么叫「不觉」,一定要搞清楚,这就是我们修学的处所。 演【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 这四个字要牢牢的记住,什么叫觉?『心体离念』就觉了。现在最麻烦的,我们一天到晚起念头,念头没离开,换句话说,有念头就是不觉。不觉而有起念,觉了就没有念了。你的念愈多就是迷得愈深,几时没有念头就觉了。这就是觉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认识。觉的相是心里面没有念头,迷的相就是有念;不觉就有念,觉就没有念。觉的时候: 演【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心体离念」,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一证一切证,既然证得清净法身,当然圆满报身就现前了。圆满报身是智慧成就的;觉就是智慧,智慧就现前了。觉起了作用,就是千百亿化身。三身圆证,只要你能够真正做到心体离念。佛与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所以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在这里打妄想不是好事情。 所以学佛,我一再提示,佛法不是世间的学术,换句话说,用世间做学问的方法来学佛法,那就糟糕了。世间做学问的方法都是不觉而有其念,你用有念来学佛法,怎么能入得了门?古德讲得好,我们在讲席中一再提示,希望大家牢牢的记住,而且要会用,听经要「消归自性」,消归自性就是心体离念;这归到自性,因为自性没有念。句句听得清清楚楚,决没有一点分别、执著、妄想,才叫消归自性。如果你把所听到的统统记在心里,那是不觉而有其念,就变成世间法,这是决定不可以的,那样学佛,无量阿僧只劫也不能成就,那就是凡夫。 就像《金刚经》所说的,我们与会的大众,每一位都是善根深厚,过去生中都亲近过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亲近那么多诸佛如来,现在还当凡夫,还是一塌糊涂,原因在哪里?就是你不懂得消归自性,完全记言语、记文字,著了言说相、名字相,起心动念著了心缘相,没有离念,所以不能成就。今天把这个毛病真正明白了,痛改前非,这就叫改邪归正。邪是什么?有念!不觉而有其念,这是一切邪知见的大根大本。我们修行从根本修,治病从根本治,从这个地方下手。 有同修告诉我,这个《经》在这一段期间讲得很深,听不懂!纵然听懂了,日常生活当中也用不上。用不上也得要听,还得要认真的听,不听不行!多听就是薰习,听久了就会用。我自己也是过来人,我最初学的时候比你们还困难,那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这些,没有我讲得这么清楚。一定要体会,要有耐心!我入这个境界,给诸位说,差不多是学佛二十年才入境界。这么多年来锲而不舍,没有一天放松过。最初听经,老师也常讲「消归自性」,「转识成智」,我也会讲,可是不知道怎么消法,也不知道怎么转法,反正就这么说就是了,以后才逐渐懂得一些。 我告诉诸位,要真正想能体会入进去几分,如果只是在台下听很难,恐怕二十年都没有消息。我提供诸位一个方法,就是你要上台讲,天天讲,纵然不能天天讲,一个礼拜也得讲三、四次,能够讲上二十年决定有消息,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所以我觉得学生是在台上学,不是在台下学,台下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学生在台上,不是讲经,是天天在这里作心得报告。换句话说,每天都有这么多老师在督促你、监督你,才会成功。一个老师、两个老师眼睛太少了,可以骗骗他,可以偷偷懒,马虎一下就过去了;几百个老师,几百只眼睛,这个瞒不过的。 一定要认真努力,自己才能够入这个境界,晓得如何消归自性,如何转识成智。真懂得就不难了,到那个时候才叫真修行。不能运用这个原则,可以说都是盲修瞎练,很难收到显著的效果。譬如修忍辱,很多人都说,事实也是如此,忍耐有限度,到了极限会爆炸。为什么爆炸?没有消归自性,没有把它消化掉,存在那里,愈存愈多,当然到最后要爆炸。会的怎么样?它一来,就消归自性,没有了,一来就化掉了,没有攒积,化成什么?化成智慧,化成禅定,化成功德,它变化,这个变就是转变,岂不是转识成智吗?贪瞋痴慢都是识心里面才有的东西,一接触就变成智慧,这叫转识成智。 到这个时候才真正证得『平等法身』,法身是平等的。平等心才见到平等法,才见到平等境界。十法界,上自诸佛下至阿鼻地狱完全平等,无二无别。像禅宗黄龙祖师勘验学人:「我这个手像不像佛手?」就是上与诸佛平等;他再伸出一条脚,「我这个脚像不像驴脚?」驴是畜牲,下与畜牲平等。这是显示一真法界,要懂得他这个意思。我们凡夫看到决定不平等,那是没入门!所以才讲十法界。十法界平等了,就是一法界。一法界里面,有没有佛菩萨、饿鬼、地狱?给诸位说,有;相上有,性里面没有。成佛,我们的真如本性没有增一点,堕到阿鼻地狱,真如本性也没有损坏一点;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相有体无,事有理无。理上没有,不是说相上也没有了,那就错了,相上是有的。相是不觉那一分变现出来的,不觉心起,变现出森罗万象;一觉,那个不觉也觉了。觉不觉,不觉的理事都明了了,没有一法不明了,於是在一切境界里得大自在。 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乐受,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没有乐?这个乐,给诸位说,是苦乐之乐,相对的;因为平等境界,在阿鼻地狱没有苦受;一切受离开了,受是假的,不是真实的。苦、乐、忧、喜、舍,这是讲凡夫五大类的感受。到你心体离念的时候,苦乐忧喜舍的受统统没有了,这个时候的受是一味的,清净平等,这种受才叫极乐。所以,苦乐忧喜舍那个受统统是苦,不觉里面才有,觉了之后没有,觉了以后有真乐。 演【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 这几句是莲池大师《疏》里头的文,莲池大师自己写的,也是引用《起信论》的。 演【今释不知真如法一。】 我们现在不晓得法界是一真,这就是生死轮回的病根。『真如法』是什么?是法界全体。佛门里面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或者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这个话很不好懂,我们很难接受。怎么说『法一』?我是我,他是他,我跟他怎么能合一?决定不能合一。永远没有办法承认这是一体的,这是迷,这是不觉,所以你才一切法里面生了这些分别执著。这都是分别执著所划的界限,离开分别执著,这个界限就不存在。所以,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诸位想想,这个万法是不是归了一?万法本来是一,这些分别执著是虚妄的,决非真实。 我举一个浅近的比喻,我们这个地球是一个整个的,地球是一。可是这些人在地球上,这个人划一块,这是我的国家,那个人划一块是他的国家,好了,两个国家边界上就要打仗,互相残杀。如果他忽然觉悟,原来这是一,并没有界线,一家人!他就不打仗了,就没事了。所以这些界线,就是人分别执著才生起的。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人很聪明,聪明到了极处,科技武器发展到最后的结果,把人类整个都毁灭掉。聪明人才会把自己毁灭掉,为什么干这个事情?分别执著。要晓得,真心里头原来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分别执著,这是「不知真如法一」。诸佛菩萨绝对不打架,决没有争执,为什么?他晓得「真如法一」。一切众生得乐受,他自己很快乐,就是自己的乐;一切众生有苦,他也很苦,就是自己受苦。这个了不起!这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为什么?因为是一体。 诸位每天睡觉都会作梦,好好的想一想那个梦境,能作梦的是我的心,所做的那个梦,梦里头哪一个人不是自己?都是自己变出来的。梦到一个亲爱的人,是你自己心变现出来的,不是那个人从外面跑到你梦里面去,不是的;梦到讨厌的人,那个人也是你自己心变现出来的,并不是讨厌的人跑到你梦里面去。你才真正觉悟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梦里面有情无情、山河大地统统是自己,岂不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梦境的时间短,你一下醒过来,能想得通这个道理。所有的境界是一,是一个心所现的,都是自家所现的。可是你醒过来之后,其实还是在作梦,做一场大梦,这个大梦你就没办法觉悟了,你不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性不觉而有其念,现的这个境界。 真如本性是什么样子?现前依正庄严就是真如本性的样子。如果是梦中,你梦中那个心是什么样子?梦中境界就是心的样子。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全梦是心,全心是梦,心跟梦是一不是二。十法界依正庄严,跟我们的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如果诸位真正能从这个地方体认,你就证得法身。好像在梦中,我忽然觉悟到我作梦了,整个梦都是我自己,那就叫法身。法身是全体,整个境界原来就是我自己,这就叫证得法身。所以法身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自己不承认,不知道依正庄严是一体!一体里面起分别、执著,这个不得了!觉悟了、明白了,法界是和睦的、是自在的。迷了,他因为有分别、有执著就有斗争,就要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要受无量的苦报。「不知真如法一」,这句话的意思是: 演【谓不了如理一味也。】 『了』是明了。他不明了一切相如其理,是一味不是二味。『一味』就是平等的意思,一切法确实是平等的。性中平等没有话说,我们都能够肯定。相中平等,纵然森罗万象种种差别,那个相是一不是二;相的基本、物质的基本,就是基本粒子。森罗万象,都是基本粒子组成的;在佛经里面叫做「极微之微」,也叫做「邻虚尘」,十法界森罗万象就是这个东西组成的。你要是看到基本粒子,一切相平等,一相无二相,没有两样东西,是一样东西。而且这一样东西,这是相分,相分与见分同一个根源,更平等了,见相同源。 相从哪里来的?相是见分变现出来的,实在没有这个东西。诸位如果真正通达这个道理,契入这个境界,才晓得一切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性是空的,相也是空的。这个空不是无,空是有。为什么「有」说它空?因为它不可得,确确实实不可得。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眼前无论哪一法俱不可得,不可得这是事实,这是真相。你要是把得失的心舍掉,得自在了。不可得里头想求得,痛苦!俗话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们看到哪一个人死了,他带些什么东西去?一样都没带去,这就说明不可得!可是我们现在还没死,还要得。其实每天晚上睡觉睡著跟死了有什么两样?换句话说,每天晚上你都要死几个钟点,你还不觉悟,这很愚痴! 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连这个身体都不是的。你仔细想,睡著了,这身体还是你自己的吗?睡著作梦去了,早把这个身体忘掉了。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何况身外之物!作梦的时候,身都带不走,你还能带什么?所以一个觉悟的人,天天警觉、时时警觉、念念警觉,要有这么高的警觉心才能入门。佛法句句跟我们说的是真实法,没有一句妄语,决定不欺骗我们。如果我们想真正得自在,一定要了解事实的真相。 福报、受用是称性的,所以你真正入了门,得大自在。这个假相也非常之殊胜,你看看《华严经》前面十二卷讲的华藏世界依正庄严,那种享受,我们人间没有,不但人间没有,天上也没有。他那个富贵享受从哪里来的?不是人造的,也不是修来的,是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称性的福报,你只要见了性,你只要把得失取舍这个念头打掉,你的受用就那么样的自在,完全称性。如果你没有能够打掉,你这个真性里还有一分不觉,那你这个福报是修来的,为什么?称性的福报不能用,不起作用。 我再举个比喻,称性的福报好比你家里的财产,假设你银行里面有百万的存款,那是称性的。现在你上街去吃饭,口袋里没钱,穷得不得了;虽然有钱,那是称性的,可是现在你身边没有,拿不出来。现在身边零用钱,修得的。如果称性,就不是修得,那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说,哪一种福报大?晓得这个道理了,赶快求明心见性,见了性,福报才大,真大!见性,就是净土法门所讲的一心不乱。所以,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到一心不乱,称性的福报就现前。 我们现前在迷位,我们的福报是修得的。经上常跟我们说:修财布施得财富。你过去世修得多,这一生得的财富多,发大财;你前生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物质生活一定贫乏,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修法布施,这一生得聪明智慧;你修无畏布施,这一生得健康长寿。有果,一定有因。在迷位,修因得的这个果报,因果丝毫不爽,这是修来的。既然修因可以得果报,果报能不能舍掉?给诸位说,舍不掉,因为有因在。你说「我得这个富贵果报,我不要了,我送给别人」,可以,你能够送给别人,没几天又来了。你命里面有!命里面有,丢都丢不掉;命里面无,怎么求也求不到,就是这么回事情。以前大陆供的财神是陶朱公,就是春秋时候的范蠡,他一定是菩萨再来的,真了不起!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功劳非常大,国家光复了,他功成身退。他不做官,改姓名叫陶朱公,做生意,三聚三散。没做几年,发了大财,他把这个财普遍布施救济穷人,统统散光,再从小本生意做起,没几年又发大财。这说明他命里面有,舍都舍不掉。这是说我们在迷位的现象。如果是称性,一切福报是自然的,不是修得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修因要紧! 菩萨法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就是修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唯有真正能放下,才会看破,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解脱、是自在,三德里面般若、解脱、法身就在其中。你不是要证三德密藏吗?那一定要修布施波罗蜜。这一段讲,他不能明了法界是一。 演【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如实知。即此不知,即是根本无明。】 什么叫『如实知』?如实知就是见到心性。心性两个字连在一起讲,「心」就是第八识,「性」就是真如本性。性是心之体,心是性的作用。心性连在一起是指体用不二,体用是一不是二。分开来讲,有的时候心就是性,性就是心,要看上下文这个句子的意思。两个字连在一起,一个是讲真心,一个是讲妄心;真心是体,妄心是作用。 如果你见到心性了,心性是一,体用不二,体用一如,心就常住。《楞严经》上说的「常住真心」,住就是不动的意思,动就不住了。常住真心,常住的心是清净寂灭心,也就是心体离念的心,没有一切妄念,这是真心,这就叫「如实知」。这个「知」,就是《法华经》所讲的「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实知就是佛知佛见,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正知正见。可见得,正知正见是从心体离念里面生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从真心里面起来的。真心起作用就是佛知佛见,就是如实知。 『即此不知』,他不如实知,那就是胡思乱想、处处猜疑,就变成这种现象。『即是根本无明』,佛法里面讲的根本无明就是指这个,就是最初这个一念不觉,於真如法界不能够如实知,这叫做根本无明。无明就是不明。 演【心起有念,即是业相。】 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心里头起念,就叫造业。什么人不造业?如来才不造业。菩萨都造业,菩萨叫「觉有情」,有情就是他造业,虽造业他觉悟,觉而不迷,就叫菩萨。真不造业,就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觉悟之后,造的业叫做净业;不觉,造的业叫染业。业有染净,染业里面又有善恶,恶是染,善还是染。恶业果报在三恶道,善业果报在三善道,他出不了轮回,为什么?统统是染业,染污我们的真心。净业虽然有业,不染,所以他能够超越三界,道理在此地。诸位要记住,心不能有念,心有念就是「业相」,这是阿赖耶三细相头一个相。 演【论云: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也。】 业是事业,「业」就是造作;不造作不叫业。『心动』,就成了业。心是虚的、心是寂静的、心是离念的,这些意思总得要明了。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我们这个心很恶要把它修成很善,固然是修心,你还是修的染业。假如你真正明了,心是空的,心什么都没有的,你修寂静法,这叫真修行。 佛法常用「圆」来代表,所谓「法轮常转」。圆,诸位想想,圆心有没有?当然有。在哪里?找不到!真心就是如此,它有,但是它是空的。心,确确实实什么都没有,它起作用就好比是圆周,大转法轮,妙用无穷。所以学佛是修心,修心就是修这个心的湛寂虚灵。心一定要虚,什么都不能够有。可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太重,换句话说,妄想始终不断,连睡觉都不老实,还作梦,作梦就是打妄想,你就晓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修行容易,修心难!而念佛这个法门对於修心来讲是一付清凉剂,是非常妙的药方。你不是有妄念?好,妄念洗不掉,把这个念头转。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阿弥陀佛,把一切妄念转变成一念,这个法子妙!这一念的功德无量无边,虽然这一念还是妄念。把所有拉杂的妄念整理统一了,归到一个妄念,这是佛法修学的要领。只要这个念头归一,归到这一句阿弥陀佛,久而久之,一定会恍然大悟,那就得理一心不乱,就证得真如法一,换句话说,证得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一真法界」。实是真实,真实法只有一,唯有真实法才叫庄严。一切虚妄不足以称之为庄严,唯有真实才是真正的庄严。 我们要特别注意,心动就造业了。所以,要赶快转业,把起心动念转成阿弥陀佛,把我们的染业转变为净业,就是从这个地方转。你会转,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捧著经本念经,数著念珠念佛,敲著木鱼,天天在那儿磕响头,不是在这形式上,那都是做表面功夫。真正的修行是要在心地上做功夫,起心动念处做功夫,念头才起就转成佛号,这就叫做「从根本修」,我们现在要从这个地方做。 这个地方做,是不是从业相下手?不是的。虽不是,是向业相这一个方向没错,但是没能转业相,为什么?这个业相是极微细的动,这个微细的动、起心动念,我们自己不能觉察。譬如你晚上作梦,心动才有梦境,那个心动你能觉察到吗?觉察不到,太微细了。我们现在能觉察到的是粗念,贪瞋痴慢这个粗念头,细念头觉察不到。像业相这个细念头,大经里面说八地菩萨才能觉察到,所以到八地才能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这是讲圆教,从初住见性到八地,这里面三十八个菩萨位次。好像念书一样,一年级念到三十八年级。这个等级一共是四十一个,四十一年级毕业,到三十八年级才见到微细的念头!我们今天粗念自己能够觉察出来,这个念头一起来马上转成佛号,这就是了不起的功夫,这是我们修行下手之处。 所以古德讲,大乘佛法的行门,这个修行不在迹相上,是在起心动念之处,特别要注重这些。形式也不能废除,形式是大慈大悲接引众生,这是它最殊胜的作用,能够影响那些还没学佛的人,个人修学就不需要重视这个形式。有很多同修的家人还没学佛,如果有这些仪式怕家人反感、毁谤,甚至障碍,你就在心地上用功夫。如果家人不反对就可以用仪式,为什么?这个仪式能影响你的家人。他虽然不拜佛,看你天天拜佛,他阿赖耶识落下拜佛的种子,他不念佛,天天听你念佛,这个念佛种子也落在他的识心里面,这就等於你度了他,只要他不反对。如果他反对,总得要避免,不拘形式,一样是圆满功德。 演【然此虽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当黎耶自体分也。】 这是三细相,是非常微细的念头。就因为这个念头动了,所以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宇宙从哪里来的?就是不觉心动而来的。我们晚上睡觉,不觉心动就现梦境。我们真如本性里头不觉心动,就现十法界依正庄严。『缘起一相能所不分』,能动、所动,能现、所现,在最初一念当中,实实在在很不容易辨别。为什么不容易辨别?这也说明动与静是同根同源,同一个真如本性自体,『即当黎耶自体分』,就是阿赖耶的自体分,唯识四分所讲的自证分,就是它的「自体分」。所以在最初,见、相是同源的。见分是「能」,相分是「所」,能所同源,所以最初这一念很不容易区分,几乎是一桩事情,必须让它相续增长,见相两分就愈来愈清楚。 到这个地方只解释了一句,『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这一念关系非常大,这一念当时没有能够觉察,才演变成我们现前这个境界。 演【无明所覆,失本流末者。】 『本』是一真法界,『末』是十法界;「本」是真如本性,「末」是三细六粗。 演【无明,即根本无明,即不如实知也。覆,谓覆盖真性。本即真性,末谓三细六粗,既失本自流末。】 『三细六粗』就变化成我们现前六道轮回,变现出诸佛的国土、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大千世界。所以是自己迷、自己造、自己受,这里面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如果怨天尤人,这个业就愈造愈重,愈陷愈深。一定要觉悟,一切的境缘是自作自受。觉悟的人是菩萨,菩萨不怕果报,逆来顺受,受得很自在。因为他在这里面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好像在作梦一样,晓得「一切法俱不可得」,所以无论是逆境、顺境,无不自在。觉悟的人才办得到!迷惑的人不行,他得不到自在。《佛学十四讲》里面说,「恶难遣,好难求」,勉强的要把恶断掉,要去求好,求不到的!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真正要懂得求,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修学,那就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今天就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17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