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达吉堪布:佛陀教我们如何管理财富(上) |
|
佛经里有一种教导,它让我们把所得的财富分作四份:一份自己用;一份投资或经营企业用;一份存起来;还有一份要作慈善用,救济贫困的人。 如果有人想参考这种分配方式,那你赚了100万,可以取出25万用于生活和饮食;25万投资运营企业;25万存起来,以备经济危机等不时之需;此外,你还应拿出25万为社会做贡献。当然,这只是大概的分法。 今天的社会有不少富翁,他们有财富,但理念很陈旧,“挣钱、挣钱、为自己挣钱”,结果到死的那天,也没做一丁点慈善或扶贫事业。这种现象很多。而我认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样度过一生是可悲的,赚钱是辛苦,但你从社会里赚到钱,却不想着回馈社会,是说不过去的。 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慈善理念不可或缺。 中国的慈善事业比较落后。据2007年中华慈善总会一份报告称:“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中国以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中国的企业捐款少得可怜,“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2003年中国的人均捐款是0.92元。而据另外一份资料说,美国中低收入家庭每年的慈善捐赠,占其可支配收入的4.7%。 开头就讲慈善,是因为在佛教的认识里,即使是讲经济,也不是纯粹在说外在财富,而更多会强调内在财富。 内在财富更重要 1955 年,缅甸总理的经济顾问舒马赫先生提出了“佛教经济学”一词,他的同名文章发表在1966年的《亚洲:一本手册》中。他在很多文章里都告诉人们:经济活动,应该追求简单和量入为出,并懂得用财富饶益社会。他的作品主要依据南传佛教巴利三藏的教义,现在在国际上很有影响。 这种经济观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真正教导我们如何运用经济给人类带来快乐,而不是一味地积累财富。 我去过一些财经大学,也知道老师同学们研究最多的是外在财富,比如,宏观经济讲国民经济总值、总供给和总需求;微观经济探讨个体的经济活动,这些我常常听到。但我很少听到有人关注内在财富。其实内在财富更重要。每个人都拥有相当的内在财富,但你不认识它,就意识不到它的价值,只要你认识了,即使外在上不富裕,也可以快乐。 我们追求金钱,无非是为了快乐和幸福,但有了钱,是不是就真的快乐和幸福了呢?不一定。很多同学认为:有钱可以玩,很快乐,想什么做什么,很幸福,其实也不尽然。如果你挣钱的手段不好,消费的心态不对,钱带给你的只是一时快乐,更多的是痛苦和伤害。诚如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里所说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 金钱的确是一根魔棒,可以轻易改变人的模样。看看那些腐败分子,丧失道德的商人,他们变坏的原因,无非是因为钱。有了钱,便不顾良知的提醒,肆意妄为,不仅毁了自己,毁了身边的人,也毁了很多人的价值观念。 所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很重要。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里,认识不到内在财富的重要性,钱多钱少都不一定快乐,相反,深重的执著,还会给人带来极度的痛苦。 张朝阳闭关 搜狐CEO张朝阳失踪了一年半,《杨澜访谈录》采访了他,他说闭关去了。 上世纪90年代,张朝阳很火,搜狐做得很好,比腾讯、百度都早。他是清华的高材生、麻省理工的博士后,从美国归来便创立搜狐,从此钱财、地位、名声应有尽有。 但他为什么要去闭关?采访中,张朝阳坦言:“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他是在煎熬和疲倦中,才去寻找内心依处的。 出关后,他心里快乐舒服多了。这也的确跟物质没什么关系。否则,闭关前他有很多享受,可以坐着大飞机去巴黎喝咖啡,或者到沙滩打排球。但是“能喝几杯咖啡,不都喝烦了吗,对吧?”享受并没有给他带来真实的快乐。 不要以为有了钱就会快乐,有了家庭就会快乐,有了名声地位就会快乐,其实这是想象而已。没有得到的时候,我们会这样期待,而得到了又怎么样呢?两三天还蛮好,感觉不错,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没了。你甚至发现,这些反而变成了压力,处理不当,还会生出一堆痛苦来。 一定要提前对财富有个正确的认识。 佛教一向不主张奢侈,因为太奢侈会败坏心灵、浪费资源;我们也不认为一定要过贫穷的日子,因为太贫穷了,也无法做真正的修行。佛教最提倡的,就是积累无形的内在财富,这才是快乐之源,很难估出一个明确的价值。 缺乏内在财富导致的错缺 乏内在财富的人,就会看重外在财富,从而导致攀比,甚至争夺——小则争夺,大则发动战争进行掠夺。 当你有了攀比心,再多的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和宁静,这就是大多数人不快乐的原因。 打个比方,如果你有一万元,周围的人都只有千把元,你会觉得还不错。但如果他们有几十万、几百万,你就很难平衡,“一万元太少,别人那么富。”其实,就算你有一千万也是一个道理,问题不在钱多少,而在我们心里会比较,这个摆脱不掉。我们一直追求,以为完成某个数字就快乐了。但是21世纪不缺可以比的人,你不知足,就不会幸福。 如果攀比是给自己带来痛苦,那么争夺就是给他人带来痛苦。为了争夺财富、地位,人类犯下了不少错误。 21 世纪是相对自由、和平、民主的时代。但回顾历史,20世纪最大的错误,就是一战和二战。一战中有一千多万人丧生,殃及15亿人,总共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战中有五千五百多万人丧生,殃及20亿人,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而那些国家70%的国民经济,都用在了军事上。 我们想想,这些历史悲剧是什么造成的?贪婪。 冯小刚的《1942》反映了很多东西。我不喜欢看电影,但这种历史性题材的电影偶尔也会看,那些饥荒和死亡场景是令人悲伤的。虽然是电影,但背后确实有这样的事实。和那段日子里的人们相比,今天的年轻人是有福的,我们可以享受和平,享受物质带来的便利。但我们也要留意自己的内心,要知道,欲望这个东西,在你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一直都会有,死前还是会有没有满足的欲望。 所以,请大家记住佛陀的教导:知足少欲。 中道 “知足少欲”不是让我们不要工作、不要做生意。佛陀在世时,出家人为了僧众或众生的利益,适当做些商业或贸易是开许的,更何况在家人?因此,佛教提倡的是中道。 有人认为:“既然佛教说看破,那就不能碰金钱”。其实不是这样。佛教所说的看破,并不是反对合理运用金钱。依据《毗奈耶经》——一部讲授僧人行为准则的根本经典,一个出家人在不损害众生的情况下,以福报感召,即使住在豪华的高楼大厦,穿着高档服饰,享用精美饮食,也是开许的。 十六阿罗汉是戒律最清净的圣者。唐朝的一位皇帝曾经迎请他们在夏天三个月里安居,供养承事。临返回时,皇帝特意赠送了非常庄严的服饰,在藏传佛教的唐卡中,就细致呈现了当时他们穿着盛装的优雅形象。由此可见,不是非得穿得破破烂烂,像济公和尚一样,才是出家人。 佛教对钱财的态度是中道,为遮止贪婪,很多教义中说金钱如毒蛇;而为了启发利他的修行,也说这是善财,以此鼓励佛教徒上供下施、慈悲济世。 总之,钱财本身无害,关键看你怎么用?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索达吉堪布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