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2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十四页: 疏【承上,此经具有如是不可思议功德,故佛说此经,良有以也。乍者暂也,暂时之说,非究竟也。三乘者,乘本无三,权说有三,谓声闻缘觉菩萨也。终者对乍而言,实者对权而言。言世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大教难投,随众生根,说三乘法,后乃会权归实,悉与大车,故曰等颁珍赐。此如来一代时教之大致也。】 这是莲池大师自己解释序文的大意。大师实在是慈悲之至,文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怕我们不能体会文中的含义,或者虽然能够看出来,而看不透彻,未得究竟,所以不厌其烦,自己加以注解。『承上』,这就是序文里面「故」这个字,前面是总赞,承总赞。又为我们说明,这部《阿弥陀经》『具有如是不可思议功德』,这是总结前面我们在总赞这一段所读到的。『故佛说此经,良有以也』,这是说出佛度众生的本愿本怀如是。如果不说《阿弥陀经》,佛度众生的本意就没能够尽,佛度众生的事业就不能圆满,可见得此经是不能不说。 『乍说三乘』,这是暂时讲,这个总不是究竟法。为什么说不是究竟法? 演【非究竟者,随宜之权,非出世本怀也。】 『出世本怀』,佛为什么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他可以不来,他早已经超越三界、超越六道,他为什么还要来?说老实话,他来的本意就是说《阿弥陀经》,为这个来的。既然为这个,一来就说这个经不好吗?一来说这个经,你不相信,所以要说出许许多多经论,然后再说出这部经,你就相信了。你才晓得这部经是究竟的佛法,确实是如此。 演【如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是也。】 这是大师引佛自己说的话来说明。『九部法』就是十二分教里面的九种,这些都是『随顺众生』而说的,并不是究竟法,而是以这个诱导一切众生进入大乘,『大乘』才是佛说法的本怀。本经是大乘经,不但是大乘经,而且是大乘经里面的总持法门,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下面解释三乘: 演【乘本无三者,如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权说有三者,如经云: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於众生。】 这些经文都是《法华经》上的。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真实的佛法叫『一乘法』,一佛乘。一乘法的经,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只有两部,《华严》与《法华》,其他经典都是属於三乘法。这部《阿弥陀经》是一乘法的总归宿,然后才晓得这个经在一代时教它所占的地位。二乘与三乘统统是『方便说』,其目的都是诱导众生契入一乘,这才是佛出世的本怀。 底下解释「终归一实」,终是最后,最后决定是归趣於一乘真实法。『言世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这句是给我们说明佛最初出现在世间所说的根本大法。 演【始成正觉演大华严者,谓如来於菩提场成等正觉,与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天龙八部等,如云笼月,为说圆满修多罗,菩萨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海。】 这一段就是《华严经》的简介,这里面字字句句都要注意。『如来』是佛果德上名号之一,它的意思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称作「如来」,这是从事上说;《金刚经》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是从理上说;此地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於菩提场』,佛示现成等正觉的场所,就叫做菩提场。「菩提」是觉的意思,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这个地方就叫菩提场。他坐在树下,那棵树就叫做菩提树,名称是这么来的。『成等正觉』,不是讲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千万不能笼统的念过。「等正觉」是指圆教以下的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称为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指圆教的佛。圆教佛不会示现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表现的是八相成道;而八相成道,一般都是藏教佛。当然世尊久远劫以前就已经成佛,已经圆满菩提,可是这一次在我们这个世界所表演的身分不高,是藏教佛。就好像观世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他是等觉菩萨,在楞严会上表演的身分是初住菩萨,这是示现。 『与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佛在菩提场初成正觉的时候,就是最初示现成佛,这一示现成佛一定要讲经说法。他是在定中讲的,我们凡夫看不到,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树下打坐,哪里晓得他定中在那里讲《华严经》。四十二位法身大士,经上说四十一位,这里讲四十二位,四十二位就包括妙觉位。给这些法身大士说他自己所证得的境界,所以对象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才有资格参加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这一会。 除这些菩萨之外,还有许多诸天以及八部鬼神参加这个法会。我们读《华严经》的时候往往怀疑,既然佛是为法身大士说『圆满修多罗』,怎么会有『天龙八部』?天龙八部是凡夫,他有什么资格参加这个法会?前面这一句不能把它漏掉,『宿世善根成熟』,这一句怎么讲?原来这些天龙八部鬼神们也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为什么现这种身分?那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地藏经》无毒鬼王,他是法身大士示现作鬼王在饿鬼道里度众生,并不是真正的鬼王,是菩萨!由此可知,《华严经》里面无论什么身分统统是法身大士,示现在六道里面教化一切众生,所以佛讲《华严经》他必定来参加。也许诸位要问:他参加这个法会,鬼神道里还有没有他?还有他。甚至於他还在鬼神道执行任务,在那里教化众生,他有能力分身去参加法会。法身大士有神通,一方面去听佛讲经,一方面还办他的事情,绝不耽误他的工作,有这种能力。 『如云笼月』,这是比喻师资道合。『为说圆满修多罗』,法会因缘殊胜,佛为他们说圆满的大经。「修多罗」就是经藏,翻作契经。一代时教里面,就是这一部《大藏经》,只有一部《华严经》才能称得上是圆满的佛经,为什么?三藏的意思它统统都有,说到戒,又有定慧,三学具足不缺,十二种体裁也具足,圆圆满满的十二分教,所以称之为根本法轮。 《华严经》的内容是什么?清凉大师将它分为四大科「信、解、行、证」,由这四大科就很清楚的看出这部大经的内容,可见得它真的是圆满修多罗。《华严经》一开端,说出佛果地上的依正庄严,帮助我们建立信心。这个信心,不是信他,而是信自。如果信他佛,他佛与我无关,那只是徒增羡慕而已,不是自己的福报。我们一定要晓得,一部《华严经》自始至终说的是我们自己本人,没有说到本人以外的任何一桩事情。由此可知,「圆满修多罗」对我们是多么的亲切。 依正庄严是性德所显,而我们性德迷失了,虽然本具如是之庄严,可是现前不得受用。性德一定要靠修德才能显现,才能得到受用,所以第二分经文相当长,为我们说明依正庄严的理事。前面这个「信」是摆出来给我们看,看也看不懂,好比你到故宫博物院看商周铜器,那是国宝,你却看成是一堆废铜烂铁,不识货。必须有个识货的人慢慢给你讲解,给你说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宝贵。「解分」就是说明,说明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本来具足,能生万法。六祖大师悟道的时候说了几个题目,按照那几个题目作文章,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六祖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大方广佛华严经》解分里面就说明这个道理,为什么是清净,为什么是法法具足,没有一丝毫的欠缺,又能够变现万法,无有一法不是它变的。这么一解释,我们的疑惑断除了,这才大彻大悟,悟了以后他就修。 第三分是「行」,行就是修行。修什么行?修见性之行,这就叫菩萨行了。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一遇到善知识所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云何修菩萨道?第二个问题,云何学菩萨行?所以悟了以后,就是这两桩事情:如何修道,如何学行。所以道就是存心,我们存什么心?用什么心?存心、用心是道。菩萨道是觉心,菩萨是觉悟,觉悟的意思。所以菩萨道是觉心,菩萨行是觉悟的行为。心在一切万法是觉而不迷,行在一切万行当中也是觉而不迷。在大经里面说略举二千种法门,其实行怎么举得尽?二千种是略举。就是告诉我们,样样事情都要觉,时时要觉、处处要觉,无有一法不觉,这才是菩萨道、菩萨行。 『菩萨万行因华』,菩萨是在因,还没证果。「华」就是代表的因行,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开得茂盛,我们晓得果报一定庄严。『庄严一乘果海』,菩萨在修德,唯有修德才能庄严性德,「一乘果海」是性德。在末后,佛是非常的善巧,那个教学法真是妙极了,用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一个修学菩萨行的榜样,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所以这个经不但有理论、有方法,境界又讲得清楚,最后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实际上表演给我们看,这个教科书真是圆满极了,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科书。 演【大教难投者。】 《华严经》虽然这么好,但是这经太大了。『投』是投缘、投机、投其所好。奈何众生根性太劣,大法没有办法投其所好。 演【如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各各领解得益。】 要这些人才行,法身大士!根熟之人,他一听就开悟了。『领解』就是开悟,『得益』就是证果,他一开悟,他就证入,契入一真法界。像末后证的一分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得益就是入,如果不入境界,你怎么能得益?入就叫做证,这些人才有受用。 演【其上德声闻,积行菩萨,如聋如盲,杜视绝听。】 『上德声闻』是指四果罗汉,『积行菩萨』是权教菩萨,没见性,还没开悟,不是法身大士。这样的人在华严会上『如聋如盲』,聋是没听见,盲是没看见,释迦牟尼佛讲这个大经,他们没听见也没看见。连阿罗汉与权教菩萨都不见不闻,难怪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在那里打坐,这一坐坐了两个多星期,释迦牟尼佛定功不错!我们只看到这个,除这个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那里开大法会,予法身大士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是二七日中所说,就是两个星期所讲的,而我们凡夫看释迦牟尼佛在那里入定,定了两个星期,不知道他在定中办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诸位看《虚云和尚年谱》,虚老和尚定功也算不错,他常常一坐八、九天是很平常的,不起来的,也一坐坐了半个多月。他在定中也去参学,《年谱》讲的,他常常在定中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佛在定中讲经,菩萨在定中听经去了。刚才说的,根熟的天龙八部,他并没有离开,他的身体并没去,他的神识去了。我们虚老和尚他入定坐在那个地方,他肉身没去,他神识到兜率天去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去了。所以凡夫外道,那就不必说了!不知道佛菩萨的境界。可是佛绝不舍弃一个人,这是佛的慈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这程度不够,大法不能接受,给你讲小东西,讲浅一点的,那就行了。 演【於是如来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退归鹿苑。】 在法华会上是报身如来。『舍那』就是卢舍那,是佛报身的名字。佛有三身:法身叫毗卢遮那,报身叫卢舍那,应身叫释迦牟尼。报身的相太大了,大经里面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应身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很有限的。这个就是说,度那些法身大士,佛就现报身,现无比的庄严,那是性德,华严境界。现在再为这些声闻、积行菩萨、凡夫外道来说法,现那样的身,我们凡夫见不到,我们受不了!这才现个小身,现个丈六金身,跟我们一般身就差不多了。『丈六』,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现在的尺,一丈六,那差不多有我们普通人两个人高,释迦牟尼佛当年个子虽然高,还没有高到那种程度。诸位可以看看近代弘一大师,他有不少著作,他有《律学三十三种合刊》,这里面有「周尺考据」,周朝一尺相当於我们现在台尺的六寸。丈六,可见得佛的个子很高,大概是现在一百八十几、一百九十公分这样子,比我们一般人是高一点。那个时候的尺小,现在这个尺比从前尺要大。从菩提树下,他老人家起来了,到鹿野苑,因为鹿野苑里面有几个出家人在那里修行,他去度他们。 演【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之三乘权法。】 这几句是把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都包括尽了。在鹿野苑只说四谛,度憍陈如他们五个人,五比丘。佛法三宝就出现在世间了,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佛宝具足;说四谛法,法宝具足;这五个人一听之后,其中就有一个先证阿罗汉,都跟佛出家,僧宝具足。住世三宝在鹿野苑成就的,这是最初创教时候,连老师、学生五个一共六个人。六个人建立世间的佛法,佛法从这里建立的。以后僧团逐渐的扩大,出家人也逐渐多了,所以佛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四十九年当中讲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四谛是小乘声闻法;十二因缘是中乘缘觉法;六波罗密是大乘佛法、菩萨法,这叫三乘。三乘统统都是权说,都不是究竟说。这几句也是简单的把佛教历史叙说了。 演【后乃会权归实者,阿含之后,复经方等弹呵,般若淘汰,四十年余,至法华会上,方能会归一乘也。】 此地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今天学佛,还没学几天,就一定要修行证果;如果证不了果,就没有耐心了。你看我修了这么多年,连消息都没有,这佛法未必可靠,不干了!还有一种人,没有修几天,他自己觉得「我已经开悟」、「我已经见性」、「我已经证得阿罗汉」,简直叫胡说八道。我们要晓得,当年有这个福分跟释迦牟尼佛学,无论是从善根、福德、因缘哪一方面来讲,都比我们要深厚。我们没有这个机缘遇到佛,没机会去跟佛学!跟佛学的人还要学四十年才开悟,我们学个三年五载就能成功吗? 佛教学的次第,「阿含」十二年,等於佛教小学的教育,打根基,基础的教育十二年。我们今天什么人肯发心自己去打十二年根基?「方等」八年,方等是进入到大乘;然后又说「般若」二十二年。这总共是四十年的时间。那个时候的人真正是有耐心,天天听佛讲经,研究讨论,依教奉行,这么样才成就的!我们今天学佛拿不出成绩,自己要多反省检点,为什么没有成就?有这四十年的底子,这才为大家说一乘法。《法华》的教义与《华严》无二无别,这个时候『会三乘归一乘』,「会」是融会,把阿含、方等、般若统统融会归纳到一乘法。 演【权即三,实即一。】 从方便来说,有三个阶段,有三个层次;讲真实的,真实是一,可见得那是一而三,三而一。正因为这个法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古德才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我们问,阿含是不是一乘法?方等是不是一乘法?般若是不是一乘法?如果不是一乘法,怎么能够会归到一乘法?如果不是一乘法,为什么能够开成三乘法?一而三,三而一。换句话说,一乘法可以浅说,可以深说,可以长说,可以短说,就是这个意思,可长、可短、可深、可浅。程度浅的,浅说就是阿含;中等程度的,中说就是方等、般若;已经成熟的人,真实说就叫一乘法,就是这么回事情。所以决定不能够执著,在这里面一起分别执著,那就是契入一乘的障碍,决定不能够有分别执著。 佛法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学者,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他一上来就学大乘,没有经过阿含、方等、般若这个顺序。譬如,我们学《华严经》,我们一入门就学《华严》,行不行?行!《华严经》有浅说。《华严》浅说就是阿含,深讲就是方等;再教你「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来看《华严》,那就是般若。能够把《华严经》整个变成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现前的心行,那就叫一乘法。从一部经里面也能看得出三乘权义,权教的意思。诸位要是懂这个道理,才晓得中国古人他们是怎样去进修的。清凉大师当年在五台宣讲《华严》,他老人家一生讲了五十遍,就有学生跟他听了五十遍。五十遍《华严经》那就是从阿含讲到方等、讲到般若,最后讲到一乘,不要再讲别的,后人尊称他老人家为华严菩萨。其实教哪有一乘、三乘?教没有,乘是人分的。三乘是众生根性不同而分的,教没有一三,人有一三,以教配人,教也变成一三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切佛法无不是活活泼泼,不能够执著在文字相上,才能够会通大义。 演【大车,谓大白牛车,即大乘妙法也。】 这是《法华经》上的比喻。『大白牛车』就是从前的马车,印度人称马为大白牛。在古时候马车是最大的,可以坐十几个人,比喻作『大乘』。 这一段解释「等颁珍赐」,只要根性成熟了,佛对於一切众生决定平等,决定帮助你契入一乘法,这是如来出世本怀,是如来教学的本愿。「此如来一代时教之大致也」。下面讲到念佛法门,讲到特别法门。 疏【而於其中,复出念佛一门,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往生者,即得不退,喻如不次之擢、廕序之官,恩出非常,名殊恩也。】 这一段文是解释末后这一句,比喻念佛法门。『而於其中』,就是於三乘一实之中,也就是一代时教之中。『复出念佛一门』,「复」是又的意思,又给我们讲出念佛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特别了,前面三乘、一乘,那是有大根、小根的,小根只能够学小乘法、中乘法,大乘才能够学菩萨法,可是念佛这个法门就不需要。我们看《演义》里面注解: 演【不论大根小根三句,对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说。谓华严纯接上根,下根绝分。】 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破无明证法身的人,没分,所以说下根绝分。 演【今则上自不退菩萨,下及悠悠凡夫,三根普利故。】 这是讲念佛法门。『上自不退菩萨』,不退菩萨就是法身大士。从上面来说,把《华严经》这里面的当机者统统包括了,同时又能够包含所有的『凡夫』,六道凡夫,这个法门就不可思议!『三根普利』,他的对象非常的广泛,上根、中根、下根无所不包,统统都能够得到利益,这叫普利。这就是《疏》里面讲的「但念佛者,即得往生」,这八个字非常重要。可是这个念佛,你得要会念,一定要如理如法,那真是万修万人去! 演【亦不待根熟四句。】 就是《疏》里面「亦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往生者,即得不退」,讲这四句。 演【对上大教难投五句说,谓法华待根成熟,方乃会归。今则不俟弹呵,无烦淘汰,即得西归故。】 经过四十年的教学,才有资格参加法华盛会。现在不需要弹呵,也不需要淘汰,就成就了。凡夫最重的习气就是分别、执著。佛给他讲了十二年小乘法,执著在小乘上。佛看到在小乘上这修学已经够了,成绩成熟了,可以把他提升一层,再讲方等经。方等经里面处处呵斥小乘,批评小乘人焦芽败种,劝修小乘的要放弃小乘学大乘,回小向大,为什么?这个时候才学大乘他有资格,他有小乘的基础。所谓舍小乘是放下,不要再执著小乘,继续不断的进修大乘佛法,以小乘的基础来修大乘佛法,这样就对了。八年的方等,他们学得不错了,但是还是老毛病复发,这又执著大乘佛法了。二十二年般若完全讲离相,讲三轮体空,把他这个执著凡情淘汰得干干净净,完全以一片清净之心接受一乘法。法华会上是讲一乘法,一乘法要清净心才能够接受。可是念佛这个法门无需要经过这个阶段,只要一往生就得三不退,这是不可思议。 底下有个比喻,譬如『不次之擢』,擢就是提升。好像升官,一般人是有等级的,慢慢的往上晋级。这个人没有经过等级,一下就升到最高的地位,这是什么缘故?『廕序之官』。像从前帝王时代,他父亲是个亲王,儿子长大又封亲王,这种官叫廕序之官,世袭的,不需要当中晋等,这是皇帝特殊的恩德,『恩出非常,名殊恩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就好像是这种情形,无需经过这么多的等级,一下就到法身大士的地位,虽然没有证得,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实报土的待遇、享受,这像世袭之官一样,恩出非常,这个不可思议! 今天开佛教会,我们与政府几位主管宗教的人在一起吃饭,我们就很大的感慨。我告诉他们,如果我们国人不努力,将来世界的佛教是别人的天下,不是我们中国人的,那是真正惭愧!佛教虽然出现在印度,可是它的茁壮、开花结果都在中国。在现代这个时代说佛教是中国的,可以说决定没有问题,纯粹是中国文化,不必牵涉到印度。为什么佛教能够在中国绵延这么长的历史?对中国文化有这样大、这么深远的影响?那是以往国王大臣护持,国家的力量护持,所以才能够发扬光大。现在情势不相同了,异端丛生,每个人买个小地方,他就可以在那里讲经说法,各人讲各人的,现在讲经说法不知道有多少!每个小道场拥一些信徒,把整个佛法的力量分散,对整个社会,这佛教的影响力没有了。如果在今天,我们说法的法会集中,台北市只有一个大讲堂,不必分开,这一讲经,几千人听,对於社会是很大的影响力!你一看,这里天天讲经,天天有几千人去听,不学佛的人也来学佛了。他那一看,这边几个人,二十个人、三十个人,不如基督教!再要听听,这个地方讲的跟那个地方讲的不相同,讲的意思不一样,多听几家就不晓得哪个人讲的是对、哪个人讲的是不对,应该听哪一种说法?这就是知见不统一,没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这是佛法的衰相,灭法之相! 从前出家人有出家的资格,弘法有弘法的标准,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讲经的,也不是随便都可以出家的,所以他有相当高的水准。今天国家真正要能够注意这个事情,弘法的人才要集中要训练。如果见解不相同,关著门自己家里可以辩论,但是对外面来讲的时候,一定是一种讲法,不要叫人听了有疑惑、有怀疑,这样才行!讲经的法师要经常在一块聚会,在一块研究讨论,交换心得,可以常常开辩论会,对内不对外的。这样子大家无论在理论上、在方法上、在个人修持上,一定会有进步。不管说哪一部经,大致上都不会出错误,总是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或者在行门里面,一个最高的原则:三皈依。这是我们指导原则,皈依佛,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皈依僧是净而不染,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大原则不错,佛法就能够兴旺。 演【不次之擢者,言此土修行,渐渐断惑,方出生死,如授官者,必循资格次第升授。】 这个意思刚才讲过。 演【今念佛法门,不必渐渐断惑,但得往生即超生死,喻如不循次第,顿授高官也。廕序之官者,言此土修行,功圆行满,方成圣果。】 这是指一般的修行。 演【如得官者,必明经中式。】 从前考试考四书五经,必须对这些经论通达明了,这是文官。 演【或汗马成功。】 这是武官,都要经过考试。 演【今念佛法门,不必功行圆满。】 用不著。 演【仗佛愿力,疾登彼岸。】 这是讲带业往生。不必破无明,不必断见思烦恼,带业往生,就成功了。 演【喻如祖宗遗廕,现膺爵禄也。】 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比喻得非常之好。今天时间到了。 资料恭摘: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二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22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