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有知
咱们跳一会儿舞,轻松一下,以便更好地理解"知"。假如我说,"我知道在刮风。""我"与其是说指我的身体,不如说是指我的心,这样,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就是:"我的心知道在刮风。"心是知者,这实际就是说:"知者知道在刮风。""知者"是主语,"知道"是动词,"在刮风"是宾语。但是如果说"知者知道",就显得可笑。不是吗?我们想象知者是独立于它对象之外的一个实体,它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为了弄清外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就走进外界作简单的短途旅行。正如我们用尺子度量某物,我们让自己的心去适应某一预想的模型,而这个模型正是由我们自己的心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心"的东西,并不是纯净的真实的心。它已经陷入了名相概念之网中。
当我们说:"我知道风在吹",我们想说的不是一物在吹另一物。"风"和"吹"是并行的。没有吹,也就没有风,没有风也就无所谓吹。"知"也是如此。心即是知者,知者即是心。我们现在谈论一下知与风的关系。"知"就是知道某物。知道与风是不可分的。风和知道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说"风",这就够了。"风"的存在暗示着"知"以及"吹"这个动作的存在。假如我们把"我知道风在吹"这个句子压缩成一个简单的"风"字,我们可以避免语法上的误解,从而接近真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这种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每一事物都是相互独立的。这种思维和言谈方式使得我们要契入非二元的、无分别的真实变得困难起来。真实是无法用名相概念来表达的。
每一行为是它自己的主语
The wind blows(风在吹),The rain falls(雨在下),The river flows(河在流),在类似这样的句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语和动词是一体的,相同的。不吹就没有风,不下也就没有雨,不流也就没有河。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行为的主语就在行为当中,行为本身即是主语。
最一般的动词就是"to be(是),"如"I am (我是)","you are (你是)","the mountain is (山是)","a river is (河是)"。动词"to be(是)"不表达宇宙生机勃勃的动态,如果要表达的话,我们就必须说"become(变成)"。"to be(是)"和"to become(变成)"这两个动词都可以用作名词"being(存在)"、"becoming(正在存在、正在变成某种存在状态)"。但是,"being" 是什么?"becoming" 又是什么?"becoming"意思是"不断地变化",像动词"to be"一样通用。假如主语和动词是相互分立的,那么我们根本无法表达某一现象的"being(存在)"和它的"becoming(正在存在、正在变成某种存在状态)"。在"风"这个例子中,"blowing(吹)"就是风的"being(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对于"雨"而言,它的"being (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就是"falling(下)"。对于"河"而言,"flowing(流)"就是它的"being(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
我们说"rain falls(下雨)",但是,这个"fall(下落)"并不是一个很精确的字眼。因为雪花、树叶甚至辐射等,都可以说"fall(下落)"。假如我们用"to rain"代替"to fall",这样更能够确切地表达主语"rain(雨)"的行为动作。为了表达下雨这个行为动作,我们可以说"the rain rains",在这里"rain"既作主语,又作动词。或者干脆说"Raining",乃至"Rain"。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The painter paints(画家画画)","The reader reads(读者读书)","The meditator meditates(禅者坐禅)"。仿照这种句型,我们也可以说:"The king(国王)Kings","The mountain(山) mountains","The cloud(云)clouds"。国王存在的理由就是"to be King(是国王)","to act king(按国王的要求活动,扮演好国王这个角色)"。山存在的理由就是"to be,to act,to do mountain(按山的方式去存在)"。"Acting being king"的意思就是做一个国君应当做的,如统治人民、接见外宾,诸如此类的事情。于是,按照"rainains"这个句式,我们可以简单地说"The king kings(可译为《论语》中的"君君")"。在这种句式中,第一个词"King"是主语,第二个词"King"是动词,而且这个动词不具有普遍性,只能用来描述国王。因此,每一个主语可以变成动词,而这个动词正是主语的存在状态。也许,说"The painter paints(画家画画)"比说"The king kings(君君)"要顺耳一些,但实际上,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很久很久以前,孔子就使用过这种句式,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King kings,subject subjects,parent parents,childchilds),意思就是"君为君(The king is does kings)","臣为臣(The subject is doesubject)",等等。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作如下解释:"国君必须尽一个国君的责任",或者说,"国君必须像一个国君的样子去严格履行职责。"但是,这些补充和润色最后并没有增加什么。当我们明白了每个行为是它自己的主语,我们才可以说开始领会了"知(Knowing)"这个词的巨大功用。
无生物啊,你有灵魂吗?
我们习惯于从受和想的角度来理解"知(Knowing)",以至于我们把无机物贴上了"无生命,无感情,无知性"的标签。但是,这些事物只是从我们的观点来看没有生命。一个岩石是由无数的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无数的原子和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在电磁和原子核力的摄引下构成的。原子并不是无生命的惰性固体颗粒,而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内面有无数的粒子(如质子、电子、中子等等)以极高的速度在不断地运动。为什么它们要如此这般地运动?我们还宣称岩石是惰性的、无生命的、没有感情的吗?诗人拉马丁(Lamartine)曾经问道:"无生物啊,你有灵魂吗?"如果我们按自己的观念和信仰来定义灵魂的话,显然,它们没有灵魂,至少,它们没有表现出这一点来。但是,若从动力学的活生生的实际来理解的话,它们肯定有灵魂。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