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 第九讲 |
|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 上一集,简单的跟大家报告了本经的经题,《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简单跟大家讲了一遍。以及人题,《笺要》的注解人蕅益祖师,《笺要》是蕅益祖师写的,以及弘一律师的《补释》,补充解释。《笺要》、《补释》的人题也简单和大家介绍过了,今天这集我们就正式的进入本经的经文。 我们这次讲解,采用的注解是蕅益祖师的《笺要》,以及弘一律师的《补释》。在《笺要》里面,每段经文都有重要的提示,就是把这段经文的重点、精要的地方给我们点出来,所以《笺要》注释并不是很多,可以说大部分都是重要的提示,因此弘一律师再做一点补充解释。我们讲本经,特别对于刚刚学佛的同学,也有必要在每一段经文做个简单的消文释义,大家对于这段经文主要的义理比较容易明了。因此我们这次讲解的方式,就是根据《笺要》分的段落,蕅益祖师把本经经文分成一段一段的,我们先把每个段落的经文念一遍,念完之后,就把祖师的《笺要》跟大家讲解一下,如果有《补释》的地方,我们再增加《补释》,就是弘一律师补充解释的。 《笺要》里面经文有分段,就是给它分段落;有的地方《笺要》没注解,我们也是简单的把这段经文作个消文释义,让大家听了之后比较容易理解。在消文释义当中,我们会采取广化老法师的部分注解,以及引用一些古今中外的公案,穿插在里面。所以我们这次讲解就用这样的方式,先念经文,然后简单解释《笺要》,解释《补释》,然后再把这段经文作个消文释义,有些的地方,再补充广化老法师的注解,或引用一些古代、现代的公案穿插在里面,使大家听了更方便,更容易明了。 现在我们就来念这段经文,请大家看经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经文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序分。每一部经根据古时候道安法师的分判,就是判作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最前面这段经文都是属于序分,这个序分又分为,证信序、发起序。证信序就是六种成就,发起序就是发起这部经的因缘。我们现在先来看这个《笺要》。 [迦维罗卫,中天竺国之名,即世尊生处也。净饭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为当机而请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于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讵可忽哉。] 这段是《笺要》,就是把这段经文重要的宗旨给我们提示出来,[迦维罗卫,中天竺国之名],这是讲,这个国家是在中天竺,就是中印度,现在叫印度。古时候称为天竺国,印度也分东西南北中,就是分区域,迦维罗卫这个国家是在中印度,是当时一个国家的名称。[即世尊生处也],[世尊生处]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利佛出生的地方。[净饭王,即世尊之父],净饭王是世尊的父亲。[以父王为当机,而请五戒法相],这部经是佛的父亲作为当机者,当机就是讲这部经主要的对象,就是针对他讲的,这叫当机。这部经是他的父王祈请的,请佛来讲五戒法相。祖师在此地给我们提示很重要的一个意义,[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诸佛之父]。这句话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正表]就是正式表法,也可以说是代表,表法的意思是什么?[此五戒法],就是五戒,[乃是三世诸佛之父],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三世诸佛要成佛,都要守五戒,因为它是佛的父亲,所以祖师在此地给我们讲,[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所以下面接着讲,[依于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依五戒法,才能出生十方三世一起诸佛。[讵可忽哉]就是岂可忽,怎么可以疏忽掉五戒呢?这个意思就是提醒我们。 一般我们听到五戒,好像是在家居士在修的,一般学佛的四众弟子,对五戒并不是太重视,也常常听人家去受五戒,但是受了之后,有没有进一步去了解戒的内容,理论、修持的方法?大部分受戒都是受个形式的,后续的也都没有了,因此现在受五戒,也都是受个形式的,为什么?讲五戒的这部《五戒相经》都没有人去读了,连读都没有读,甚至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他怎么能够理解,怎么去受持?大家从这个地方去思考,你就明白了。所以现在学佛的人多,真正得到佛法利益的人非常少,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按照正规的方法来学习,所以祖师在此地特别给我们提醒。我们怎么可以疏忽呢?我们学佛,目的就是要作佛,如果把这个疏忽了,你就作不了佛。 过去我们总觉得说,受五戒将来可以到人间来作人,修十善可以生到天道,总是认为修五戒十善是得人天果报的,大家一学佛,总是想要作佛,因此也就把五戒疏忽了。 我们读到这段经文,佛给我们讲了,祖师给我们提示出来的,修五戒不是只有人天福报,而是[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于五戒而出生的,这句话我们要特别特别留意。换一句话说,如果我们疏忽掉五戒,佛也作不成,所以现在学佛人多,成佛的人少。就是没有这个基础,因此我们不可轻视。五戒,大家都不太重视,大家为什么会疏忽掉五戒,就是没能读《五戒相经》,我们没有读这个经,所以不知道,这是很自然的,这是《笺要》给我们提示出来,这段经文重要的表法意义。 下面我们对这段经文做个消文释义。[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一直到[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这一段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六种成就,一般晚期翻译的经典,都是翻作[如是我闻],比较早期的,特别在阿含部、小乘经,我们都会看到[闻如是]这个翻译,[闻如是]跟[如是我闻]意思是一样的。只是翻译用的字多少,还有顺序不一样。比如[如是我闻]四个字,[闻如是]就是三个字,少了一个字。[如是我闻],如是在上面,我闻在下面;[闻如是],闻提到上面,如是在下面,顺序不一样,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闻如是就是如是我闻,这个是闻成就, [一时],是时成就,佛经没有明确的说明,某年某月某日,说一时,含义也非常的甚广,简单的讲就是师资道合这个时候,因缘成熟了,佛要讲这部《五戒相经》,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超越时间,也超越空间,就是任何一个时候,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有人来学习这部经,就叫一时。比如诸位同学在网络上学习《五戒相经》,今天是礼拜三,下午一点到两点是我们播出的时间,大家这个时候来学习这部经,这个时候也叫一时,所以一时是很活泼的。 [佛]是主成就,就是讲这部经的说法主,我们现在讲主讲人。你办一个讲座,海报都会打[主讲人:某某法师],这部经的主讲人是佛,就是主成就,就是主讲这部经的人。[在迦维罗卫国],就是他讲这部经的地点,后面也是对比丘众讲的,就是众成就。这六种成就一般在每部经前面都有,这个叫证信序,证明这部经的可靠性,确实是阿难亲自听闻佛讲的,有地点,当时在场有什么听众,每一部经前面安上六种成就,主要是取信于后人,如果佛经没有六种成就,经典流传到后世,难免有人会起疑惑,这个经到底是不是佛讲的?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因此,佛在灭度之前,阿难尊者请问佛陀,佛灭度之后,弟子结集经典,头一句要安什么字眼,才能取信于后人?佛就给阿难讲,就用如是我闻,就是这六种成就,所以六种成就这段经文叫证信序,证就是证明,让大家能够相信,这部经的的确确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的,不会让人有怀疑。下面讲的就是发起序了。 [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詶我志]。] 这段是启请,佛的父亲来到佛的住所,他也是请法,见到佛也是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跟一般人请法没有两样。[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这是他有所请求,自己要求济度,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慈济,慈悲救济;度就是帮助,怎么样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什么?帮助自己在道业上提升。[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一个恳切的愿望,请求世尊[哀酬我志]。就是说能够满足我的愿望,志就志愿,我的志向,能够满我的愿,就是这个意思。下面是佛的回应,[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佛讲[可得之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如理如法的,应该可以得到的,这样的愿望[随王随求],就是随他的父王有什么请求,佛都能够满足他的愿望。 这句话我们也要做一个简单说明,世间每个人都有愿望,但是正当的、正确的、好的、善的愿望,我们去求佛,佛会允许,他会答应,会帮助我们;如果我们求的恶愿,做坏事,佛就不允许,因此这两句的经文的意思就是给我们说明,只要求的是善愿,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的,都是可以求的,佛都可以满我们的愿。 下面我们接着再把它念下去[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王白佛言],就是他给佛讲出他的愿望,世尊已经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就是出家四众,已经为他们制定了戒律的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净饭王请求佛,唯愿如来也为我等,[我等]就是他做一个代表;[我等优婆塞],优波塞翻成净事男,就是亲近、事奉佛法的男众,我们一般讲在家居士。这个等,当然包含女众优婆夷乃至还没有皈依佛门,想要来学佛的,所以这个[等]字是包含的。[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受持五戒,犯了戒,什么情况可以接受忏悔。[令识戒相],让大家认识五戒的戒相,[使无疑惑]这句话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很多在家、出家的同学,有的受了戒,但是受戒之后疑惑很多,为什么?自己受了戒,到底有没有持戒也不知道,有没有犯戒也不知道,有时候好像觉得自己犯了错误,犯了戒,到底犯戒严不严重,可悔不可悔,也搞不清楚,心里面始终很多疑问在。现在学佛的同学,有这些疑惑的人实在讲不在少数,因此净饭王也是大慈大悲,为佛门弟子祈请,请佛来为我们说明五戒戒相。接下来我们看下面一段经文。 [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途故]。接着我们看《笺要》。[上契佛意,下契群机,故再叹善哉也。憍昙,即瞿昙,是王之姓,西国以称姓为敬故。受持不犯,则当成佛。犯而不悔,则堕三途。五戒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过也。] 我们先看到这段,是给我们解释经文。[上契佛意,下契群机,故再叹善哉也],我们在经文看到,佛连续讲[善哉善哉],我们在其他经典也常看到过善哉这两个字,连续的赞叹[善哉善哉],是[上契佛意],契是契合佛的本意;[下契群机],下面契合众生的根基。[所以再叹善哉],善哉是讲了两次,叫再叹善哉,主要表这个意思。[憍昙,即瞿昙,是王之姓],在[西国]就是印度,这个国家以称姓为敬。称他的姓是对他最尊敬的,这是他们国家地区一个礼节,所以称姓。[受持不犯,则当成佛。犯而不悔,则堕三途]。这个是经文讲的。这里经文我们看到非常清楚,你受持五戒不犯,[则当成佛],不是则当成人,或者则当成天,或者则成阿罗汉,或者则当成菩萨,是[则当成佛]。这个关键的经文字眼、我们要特别留意,我们看到这段经文,就不敢轻视五戒,从这段经文我们就知道,受五戒不只是得人天福报,而且是成佛的正因,你能够受持不犯就成佛了。如果[犯而不悔,则堕三途]。受了五戒常常犯戒,又不忏悔,不忏悔就是不改过来,就要堕落三途,堕三恶道去了。 [五戒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过也]。这段话的意思,我们以《华严经》道理来说明。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包含一切,一切法都可以归到任何一法。《华严》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这个理论我们明白了,我们看到祖师在此地讲的就很容易理解,以五戒为法界,十法界通通趣向五戒,以五戒为主,都含摄在五戒当中。[皆趣不过],[不过],就是说不会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一切法可以归到任何一法,它都圆满的含摄,没有遗漏的。现在佛讲《五戒相经》,讲到成佛,所有法界都趣向五戒,五戒这一法就圆圆满满的含摄一切法。下面祖师假设一个问答。 [问:受持不犯,当成佛道。受而犯者,亦当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途。犯而悔者,亦堕三途否?] 这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读到经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受持不犯,当成佛道],一般我们比较不会有怀疑,因为你受了戒,又持戒持的很好,都没有破戒,应当可以成佛道,这个没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在下面这句:[受而犯者,亦当成佛否]?如果去受了戒又犯戒,还能成佛吗?主要是问这个问题。下面又是一个问题,[犯而不悔,常在三途],犯了不后悔,常常堕在三途,这个也没有什么疑问,因为你不忏悔,不改过,当然要堕三途。主要的问题是下面这句,[犯而悔者,亦堕三途否]?如果犯了,他有忏悔,有改过,还要再堕三途吗?主要是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主要是两个重点,下而祖师的答复。 [答:受而犯者,亦当成佛;惟不受戒,则永无成佛因缘。] 我们先看这段,这是回答受了戒而犯戒,能不能成佛呢?祖师在这里回答[亦当成佛],也应当会成佛。惟有不受戒,他永远没有成佛的因缘。读到这段,不知道诸位同学要不要受五戒?还是要受。因为学了佛,目标就是想要成佛,如果你不受戒,永远没有成佛的因缘,就达不到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还是要发心来受五戒。 [犯而悔者,不堕三途]。 [犯而悔者]就是犯了戒他有忏悔,这样不会堕三途。 [但犯分上中下三种差别。悔亦有作法、取相、无生三种不同。理须各就当戒委明,未可一言尽也]。 犯了戒能忏悔,不堕三途,但是犯戒也分上品、中品、下品三种差别,也就是说,你犯了一条戒,是最严重的,还是严重的,还是比较轻的,大致上分这三品,有区别。比如杀生,杀人是最严重的,是很严重的,但严重当中还有区别。杀人,你这个[人],你杀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是杀你的冤家对头,还是杀你的父母亲,结罪不一样。杀父母是逆罪,杀一般人是不可悔罪。这个有分上中下,杀畜生也有分别的。在莲池大师的《自知录》,比如说你杀死一只蚂蚁,跟杀一只牛,罪也不一样,所以此地给我们讲,[但犯分上、中、下三种差别]。这也是为什么讲五戒戒相的原因,戒相就是它的事相,它的状况。没有给我们说明,我们就不知道我们到底有无犯戒,犯戒的程度严重不严重,大还是小,所以要说明戒相,有三种差别。 那么忏悔,[悔亦有作法、取相、无生三种不同],忏悔法也分三种不同。忏悔法有事忏、理忏,事忏第一个是作法忏。一般如果犯了戒,在戒经上讲可悔,是指的作法忏。作法忏就是[身礼拜,口唱念,意思惟,三业依法批陈罪过,求哀忏悔]。或者在佛前,或者在三师面前,或者长者前面发露忏悔、改过。这属于做法忏。第二个是取相忏。 [谓定心运想,于道场中,或见佛来摩顶、或见光现,或见华飞,或梦中见诸瑞祥。或闻空中声,以此诸相,随获一种,罪即消灭。凡《法华》、《大悲》、《占察》等一切行法,皆属取相忏摄,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 这是取相忏。取相忏在大乘经典才有,在小乘经典就没有取相忏。只有做法忏。因此在《戒经》上讲的[不可悔],就是不可以做法忏来忏除这个业障。严重的罪,做法忏忏不掉。必定要取相忏。取相忏一定要忏悔到有感应,见到佛,或者见光,或者看到莲花;或者你做梦,梦到很多瑞相,或者闻到异香,听到空中佛讲话的声音,有这些现象,随便获得一种,重罪就消灭了。所以在《妙法莲华经》、《大悲忏》、《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经典这些忏法非常多,都属于取相忏。此地只举出三部经典。根本重罪消除了,你净戒可以再生了,可以再受戒。这两个,作法忏、取相忏,是属于事忏,属于助行。 第二个是[理忏,又叫无生忏。一切罪业皆从一念不了心性所生,若了心性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亦消灭]。 这个是理忏。这个是正行。这个是最根本、最彻底的忏悔,这个理忏要深入大乘经教,因此我们现在听《华严经》,也帮助我们修无生忏。就是理忏,就是正行。下面注解讲, [所犯罪较轻时用作法忏],就是说你犯的戒比较轻的,作法忏就可以忏除,比较严重的,比如杀盗YIN妄这四重罪,作法忏就忏不掉,必须要取相忏。但是取相忏,当然有相当的难度,所以这个忏就比较困难,因为犯的这个罪是比较严重的。 [理忏必须通达教理才能做到] 这是深入大乘的教理,真正明暸通达,修理忏才有效果,修理忏同时,也需要有作法忏,可以同步的。比如我们现在做三时系念,也是属于三种忏都有,第一时念的忏悔偈是作法忏;就是 [今对佛前求忏悔],这个是作法忏;第二时[一切罪障皆忏悔],是属于取相忏;第三时[一切罪根皆消灭],是忏除一切罪根,这个根,你要用理忏、要无生忏;所以我们做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也可以同步的进行。像我们做三时系念,就是这三种忏:事忏、理忏,做法、取相、无生同步在进行。看看我们每一个人做法会,契入的境界浅深,他忏除业障的效果大小,也各有不同,这个我们也必须明白。所以我们怎么样来测验,我们做的三时系念效果如何呢?如果我们做的很欢喜的时候,这一天忏除业障效果就比较好,有时候我们做的非常痛苦,三时系念做下来,不但不生欢喜心,生烦恼,就没效果。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增长烦恼,罪没有减轻。那么也有人做法会,他入了境界,开悟了;也有人做法会,他往生西方了,每一个人效果不一样的。从这个效果来讲,就知道我们有没有灭罪,不需要问任何人,问谁呢?问你自己最清楚。看你自己今天做的欢喜不欢喜,还要问人吗?如果做下来一肚子气,肯定罪没消,那还是要问别人吗?做下来法喜充满,心胸开朗,罪消了不少。所以三时系念,三种忏都有,这也是它的一个特色。 好,今天时间到了,这段经文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此地。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跟诸位同学来学习。 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