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7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十七页: 疏【上明念佛获如是益,不念佛招如是损,故述己意,唯崇念佛。今初先以钝根自量也。】 『上』是指序文前面的两大段,说明念佛的功德利益。尤其是我们在最近二、三年,看到念佛往生的瑞相,非常之希有。前年,香港佛教图书馆有一个老同修,看经的时候往生的,预知时至,一个月之前通知畅怀法师,告诉畅怀法师他要走了,没有生病。走的那一天,畅怀法师派人去取回藏经,老居士正在看经,还把这个人喝斥一顿:没错!我叫你今天来拿回藏经的,但是没叫你现在拿。这个人就回去了,过两天再拿,老人家往生了。就问他家里人:什么时候往生的?你走了以后两个小时,坐在那里往生的。所以畅怀法师现在念佛了,就是因为亲眼看到这个事实。最近我们在洛杉矶看到史居士,也是一个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的,这是千真万确的往生,事先告诉家人,他要往生西方世界。 这一往生西方世界,经上讲得很好,纵然是下品下生,也圆证三不退,这句话我们决定不能够轻轻的看过。所以,这个法门叫不可思议。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才证三不退,但是不圆满。什么人圆满证得三不退?等觉菩萨。所以一看这个句子,这真不可思议,下品下生圆证三不退。换句话说,下品下生的人在西方极乐世界等於等觉菩萨,这真正不可思议,这是难信之法。这个法门,连经论上佛自己都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与十方诸佛都给它做证明,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虽然难信,可是很容易成就,永明延寿大师告诉我们:万修万人去。修学的条件就是三资粮,三个重要条件:第一个你要信;第二个你要肯,就是你愿意、你要发愿;第三个你要念佛持名。信、愿、持名,这叫三资粮,这三个条件。 我们要晓得,在娑婆世界苦!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地位,你有多大的财富,穷人有穷人的苦处,富人有富人的苦处;做了国王他也不自在,他还有他的苦处;到天上做了天王,还有阿修罗找他麻烦,要跟他打战,天王都不自在。佛告诉我们,三界统苦。只要在三界里面,找不到一个乐土,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所以莲池大师苦口婆心,在此地是劝勉我们、教诫我们,说明念佛的功德利益。而不念佛这个损失太大太大,无比的损失。这话对谁说的?是对修学其他法门人说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他不念佛去学其他的法门。其他法门,说个老实话,不能成就,学不成的。末法时期要想成就,只有这个法门。这是莲池大师要注解这部经,作这个《疏钞》,他的用意就是如此,提倡念佛法门,推崇也就是提倡的意思。 在这一段,首先他是以『钝根自量』。如果是根性很利的人修这个法门,我们一定会想,他的根性利,他的善根深厚,我们不如他,那大概我没分。他示现一个钝根,我这个根性也很钝,他行,大概我也有分,给我们莫大的勉励。 带业往生,这是祖师给我们说的。现在有人倡说不准带业,只可以消业往生。这种说法就是要把祖师这个讲法推翻,那么他说的能不能成立?我跟诸位说,不能成立。虽然他们也费了不少精神想把祖师的理论推翻,花了不少功夫去查经论,经论上都没有「带业往生」这个句子,消业有,能找到消业,没找到带业,於是就反对祖师所讲的带业,这是不对的。我们要问:净土经论里面是不是有讲四土三辈九品?这个有,一切经里面诸位能看得清清楚楚,佛说的。如果不带业,哪来的四土三辈九品?没有了!不带业,再给诸位说,不要往生了,往生干什么?不带业的只有一个人,谁?佛,佛不带业。等觉菩萨都带业,这一切大乘经论说得清清楚楚,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他还带业,生相无明就是业。你们看看唯识「无明业相」,等觉菩萨就带这个,所以等觉菩萨还带业。由此可知,带业往生之说绝对是合理的,我们不要被谣言扰乱了自己的清净信心,这点很重要。 凡是往生西方世界的,没有一个是不带业的,只可以说他带得多与带得少。带得多的,生凡圣同居土;带得少的,生实报庄严土。带得多的,下品下生;带得少的,上品上生,没有一个是不带业的。那讲消业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他消得多就带的少,他消得少就带的多;消一点带一点,带一点消一点。所以讲带、讲消都讲得通,只准消不准带,只带不准消,统统错了,全都错了。所以我们读经,面面去观察,然后才能看得圆满,看得圆满的理、圆满的意思。 首先我们看到大师自己以为自己是『钝根』,很迟钝的。『自量』,《演义》里面注得很好: 演【自量二字极佳,圣之所以成圣,贤之所以益贤也。】 圣人之所以能成圣,贤人之所以能更贤慧,就是他自己『自量』,自己衡量自己。为什么说这两个字用得极好?大多数学佛的人,学其他的法门都是不自量力,没有能力学禅,他偏偏去学禅;没有能力学密,偏偏学密。有人问我:「密法到底好不好?」当然好,怎么不好?太好了。「密宗里面讲即身成佛,这个话是真的吗?」真的,的确是即身成佛,这个话不假。「好!那我也马上学,学了就即生成佛」,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我可以从一个比喻上来说,譬如我们到台大去参观台大博士班,你去看看那里面学生,他暑假毕业就拿到博士学位,你说那是真的吗?真的,他再过几个月博士学位就拿到。你听说,这不错,我也赶快进去,我再过两个月,我博士学位也拿到了,行不行?人家博士班前面还有硕士班,还有大学、中学、小学、幼稚园,还有那么长的一段路,他已经走到头了。你前头没有看到,只看到这后半头!密宗就是如此。 密宗即身成佛,密宗要有什么资格才能够学?八地菩萨。所以你要自己量一量,你是不是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八地菩萨才有资格学密。那么他上面的位子:九地、十地、等觉,当然即身成佛!上面只有三个位次,四十一个阶级,他上面只有三个阶级,接近圆满了。我们自己什么地位?不但连初地的资格没有,说老实话,连初信都不够格,你哪有能力学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真正是一个好的密宗上师,你要跟他学密,他会把你赶到门外,你不够资格。譬如大学有研究所博士班,你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你想到那里去上课,想去拿博士学位,你会被赶走!门口都不准你站的,好的上师一定是如此。如果要有上师说:没有关系,我这里是博士班,马上可以授博士学位,没念过幼稚园也不要紧,到我这里来,我的学位就可以颁给你了。你们想想这个学位颁给你,有没有用处?教育机构不承认的。譬如,幼稚园小朋友毕业,也给他戴方帽子,像个小博士的样子,教育部能承认吗?不承认,那是游戏。所以你一定要自量。 真正自量的人,他学什么?他一定老实念佛,他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里面还是这个法门可靠。这个法门,我们现前这个资格、程度,行!只要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决定成功。这部经最主要的就是讨论信愿行,怎样才叫信,要如何发愿,如何来念这句佛号,这是本经要讨论的。 疏【末法,则生之不时。】 生在末法的时期,也就是讲生不逢时。没有能够生在如来的正法时期,没能见到佛。可是我们自己也不要太泄气,还有许多人不如我们的。我们毕竟还生在佛的末法时期,没能够见到佛,佛的形像还在;没有听到佛的教训,佛的经典还留传在世间,我们面对经典就如同佛给我们说法一样。这是不幸中的大幸,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珍惜的。如果这一次我们把这个因缘丧失,想来生再遇到这个因缘,相当相当不容易!世间之乱必然是加深的,如果想恢复过去那样的淳朴,给诸位说,做不到。你要不相信,你看古今中外的历史,这个世间只有一天比一天更乱,一世不如一世。 我们要是打个妄想,今生不成就,还有来生,那个来生就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去了!这个时劫太长太长了。这么长的时劫当中,你要吃尽苦头,不晓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够闻到佛法?所以开经偈上讲,我们闻到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一生遇到了,你要晓得你有多大的福报,才能够遇得到。遇到这是你殊胜的因缘,换句话说,是你成佛的机会,这个成佛就是往生,往生就是成佛。你这一生能够把握住,那你这一生成佛了;你要是不善於运用,把这个机会空过,那真可惜,实实在在的可惜!由此可知,虽然生之不时,还是很幸运。 演【不生正像。】 就是正法与像法。 演【去圣时遥。】 『圣』是指佛,我们距离佛这个年代久远了。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以我们中国人记载的这个年代,今年是三千零十二年,距离相当遥远了。 疏【下凡,则报之不胜。】 『报』是果报。我们今天是什么样的身分地位?凡夫。不但是凡夫,而且是下等的凡夫。我们是下等凡夫,上等的凡夫是谁?天人,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凡夫里头最上等的。像大梵天,这是凡夫最上等的。 演【非圣贤应迹,是业系凡夫也。】 我们不是古佛、菩萨再来的。我再告诉诸位,凡是哪一个说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都是假话,都是骗人的,你们万万不可以相信。为什么?这个话在佛法里头不许说的。这是释迦牟尼佛交代后来的弟子,不准泄露身分,只有一种情形之下可以泄露身分,一泄露马上就走,绝对不住在这个世间,这样才可以。露了身分还住在世间,妖言惑众。因为我听说现在有很多法师、居士,常常自己宣布,或者叫他的学生在外面宣布,他是什么佛再来的,有的说是文殊菩萨再来的,有的说他是释迦牟尼佛旁边大迦叶尊者再来的。一天到晚招摇过市,这是欺骗人的,欺骗世间愚昧的众生。凡是信他的,那都是迷惑颠倒,那是愚痴的人。 在过去,永明延寿大师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国王也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为了要求福,他就打一个千僧斋,供养一千个出家人。国王做斋主,用这样的供众求福,这里面一定有圣贤僧来应供,他这个福报就很大了。打斋的时候,当然位子有上座,大家都很谦虚,互相推让都不肯坐,这个时候外面来了一位出家人,其貌不扬,穿得破破烂烂,看到大家都在礼让位子,他老人家便往上面一坐,坐在最上位。国王看了心里很难过,但是又不好明讲,都是出家人!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的,过去没见过。他有个特点,耳朵很大,所以大家称呼他大耳朵和尚。打斋之后,国王就问永明延寿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永明延寿大师说:有!就是那个大耳朵的和尚,他是燃灯古佛再来的。 一听说他是燃灯古佛,这还得了!马上派人追踪,到处问人有没有看到这个和尚?追得很远才找到,他住在山洞里。身分暴露了,大家晓得他是燃灯古佛。国王派去的人恭恭敬敬到那里磕头,礼请他到宫廷去应供。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乱说话,饶舌把身分泄露了。话说完他就圆寂,就走了。再一想「弥陀饶舌」,永明延寿大师原来是阿弥陀佛。不要紧,这个佛已经圆寂,那个佛还在。赶紧回去报告国王:燃灯古佛圆寂了,但是阿弥陀佛在。国王也很高兴,永明原来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正高兴著,外面来报告的人跑得太快,和国王撞了一跤,国王说:什么事情?来报告的说: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身分一露就走了,绝对不再住世。 诸位要晓得,中国古时候这种例子很多,没有说是暴露身分之后还住世的。像弥勒菩萨,他老人家示现布袋和尚,临走的时候,自己说出他是弥勒菩萨。我们今天塑的像,胖胖的、笑咪咪的。他是宋朝时候人,跟岳飞同时代,是浙江奉化县人。临走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所以以后我们造弥勒菩萨的像就造他的像。这个常识一定要知道,露了身分决定没有理由再住世间。 我们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这个身分之暴露,诸位在《永思录》里面可以看得到,他有一个皈依弟子记载的。她是一个女孩子,念初中,从来没有接触佛教,忽然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很熟悉,穿白衣服,很慈祥的样子,她知道。不信佛教的人也晓得有个观音菩萨。她梦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告诉她:大势至菩萨现在正在上海弘法,你应当去亲近他。她说:大势至菩萨我又不认识他,到底是哪一个?观音菩萨告诉她:印光法师就是大势至菩萨。第二天醒来之后,她觉得很奇怪、也很纳闷,就问她家里人,家里人都不知道,也不晓得佛教有一个大势至菩萨,更不知道有个印光法师。到最后问到她家里有个亲戚,是念佛的,他知道有个大势至菩萨,但是不晓得有印光法师。於是她就打听,打听了很久,有人告诉她:普陀山有一个法师叫印光,没错!现在被居士们请到上海来弘法。於是一家人很高兴去拜见老和尚,见了老和尚就把梦中的事情一说,老和尚狠狠的骂她一顿:不准对任何一个人说,这是胡说八道。而且观音菩萨告诉她,大势至菩萨住世只有四年,所以她被印光法师呵斥一顿之后不敢讲,但是四年后果然印光大师往生了,往生之后她才把这一段事情写出来。於是大家才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 哪有自己标榜是什么佛、什么菩萨再来的?凡是说这种话都是妖魔鬼怪,决定不能够听信。这是讲到「圣贤应迹」,这个事在我们中国非常之多,诸位看《高僧传》、《神僧传》里面,诸佛菩萨在中国历代以出家人的身分与在家人的身分,示现在这个世间,很多很多。我们现在有没有?当然有。愈是众生有苦难的时候,佛菩萨应现愈多,但是你决定不认识,他也决定不会暴露身分,露了身分会立刻就走,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 『是业系凡夫』,的确,我们是被业缠缚住。「业」是什么?善恶业。善业里面生贪爱,被贪爱所缠缚;恶业里面生瞋恚,被瞋恚所缠缚。换句话说,见色闻声,你生烦恼,喜怒哀乐七情五欲是烦恼。你被业所系缚,不得自在,这是凡夫,业系凡夫。所以,这是我们果报不殊胜。佛祖教给我们放下万缘,就是放下业系苦,使自己在生活里面,无论处顺境或者是处逆境,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身心清净就是在一切法里面不去分别、不去执著,也不要打妄想。为什么?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古人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说的那些话叫废话,没有意义!多念佛。 多念佛,诸位要晓得,念佛就是消业障,为什么?你起心动念打妄想就是业障,你一天到晚讲废话是业障。念佛,你不打妄想了,也不说废话了,你的业障岂不就消除了吗?我们天天想求消灾,用什么方法?念佛就是最好的消灾方法,最好的消业障的方法,你要会用!如果我们真的会用,会觉悟,果报还是相当殊胜;要是不会用,果报就不胜。果报胜与不胜,在我们一念觉迷。 疏【穷陬,则见之不广。】 演【见之不广者,不生中华佛国,亲炙多贤广其闻见也。】 佛法里面讲到「生地」,就是我们出生地区,最殊胜的是有佛法弘扬的地区。你很容易接触得到佛法,这个是殊胜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今天的的确确不如莲池大师那个时代,为什么?那个时代弘扬正法的人还是多。虽然多,能亲近的机会不多,为什么?距离太远了。诸位晓得,现在交通方便了,那个时候要听经,得走路去!哪一个寺院在讲经,这个寺院距离我们有十里、二十里,往返走一趟差不多要花五、六个钟点走路,所以就很难去听一次经。不像现在开个车,坐车就到了,没那么方便! 虽然在《菩萨戒经》里面讲,受了菩萨戒,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你要不去听就犯戒了。你得拥护道场,四十里,那个时候是走路,要走几个钟点?要走五个小时。从早晨天一亮,走五个小时到那里去听一座经,再回来又五个小时,真正不容易,你哪有那么多空闲?你还不要工作,你有工作,你就没有法子。就是四十里的距离,你一天可以来回,这个地方有讲经,你应当去听,一天不能来回,那你不去可以。现在四十里算什么!四十里就是二十公里,现在你坐上车二十分钟就到。所以现代人在这一方面福报比古人大,但是讲经的因缘则不及古人,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就像《楞严》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与正不能辨别,这个太难太难!我们好心学道,要跟到一个邪师,那不是冤枉!所以这一点的确不如从前。 从前在帝王的时代,讲经不是随便可以讲的,印经不是随便可以印的。你想印一部经,流通一部经,要政府批准,不批准不能随便流通这个文字。所以从前经典都是皇帝颁发的,纵然做注解,先要送给皇帝看,皇帝他哪有时间看?他找那些法师、大德居士,找专家去看,看看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好!下个圣旨就可以流通了,大家才可以刻。如果不是经过国家颁布的,决定禁止流通。讲经说法,或者是法师、或者是居士,也要经过朝廷或者是地方官吏所认可的才行。现在是民主自由,你喜欢印什么就印什么,没人干涉你。所以现代确确实实不只魔高一丈,道高一尺,不止这个情形。所以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最给我们困惑的就是这桩事情。 我们要想避免这个困惑,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读古书。古书有历史的证验,证明考验,它流传几百年。如果不是真正好的东西,它流传不下来,这几百年当中早就被淘汰了。它还没被淘汰,还能够留存在今天,一定有它相当的价值,所以我们读古书。古书难不难读?不难!只要你有耐心的下二、三年功夫,这古文就是文言文,你就能够念得通。尤其在现代,我们学习纵然没有老师也可以自修。国语日报发行的《古今文选》里面收了不少好的古文,注音注解都非常详细,自己确实可以自修。如果全心全力研读经典,只要肯费点功夫查辞典,意思不难懂。诸位要晓得,佛经的文字比古文浅得多,是当时最浅显的文字。佛法要求的是普遍流通,所以不用艰深的辞句,怕一般人看不懂。佛法在翻译的时候就考虑到,要大众化、普遍化。所以佛经的文字称为「变文」,变体文,换句话说,是当时的白话文,很容易懂。有许多念佛的老太婆,她不认识字,她能念经,她懂得经的意思,道理就在此地。 这是讲到见闻。学佛确确实实是要讲求博学多闻,这在理论上讲,没错!在事上讲,有它的分寸,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现在世间做学问的方法,像胡适之就有个比喻:为学就好像金字塔。金字塔下面广大,它有一个顶尖,这个意思就是说,做学问要博学多闻,再专精一门,这个是世间法。佛法,那要把金字塔倒过来,佛法是先专后博。你们在学校念书,要学几十种科目,愈是念到高的学府,到大学、研究所,学的东西愈专,就好像金字塔走到顶端了;这是世间学说。佛法不然,古人常用树做比喻,佛法先求什么?求根、求本,本就是主干,然后再从主干上生枝叶花果,愈来愈广博。所以佛门修学跟世间法,方法正好相反,先专攻一门,这一门成就了,然后才可以博学多闻。所以,博学多闻不是对初学人讲的。谁修博学多闻?菩萨。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博学多闻。可是你要晓得,他的根本是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奠定的基础,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了,成就根本智,就是毕业了,到外面参学是求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博学多闻,根本智就是专攻一门。 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什么法门?就是告诉他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我不骗你们,是真的。怎么晓得?《华严经》上没这个记载,你们要是查《华严经》查不到。我怎么会知道?我是从经典里面判断的,我这个判断绝对正确,为什么?文殊菩萨自己是念阿弥陀佛的,这《华严经》上有,他是求生西方净土的,他教他的徒弟,尤其是最得意的徒弟,那一定是跟他学同样法门的。所以我想善财童子一定是修念佛法门,这是我从文殊菩萨自己修学的来判断。善财童子出去参访,第一个遇到的善知识是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末后一个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从这些蛛丝马迹去看,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一定是念阿弥陀佛,没错!这是我们从迹象里面能够看得出来的。 其次还有一个很明显的证据,那就是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法照禅师。《念佛谱》这本书序文里面就写得很清楚。五会念佛的方法从哪里来的?就是法照禅师传下来的。他原来是学禅的,禅宗里面大彻大悟。他老人家就是在五台山遇到文殊菩萨。那个时候,他住在湖南衡山这个地区。有一天早晨他吃粥,忽然看到盛粥的钵里面现出境界,像我们看电视萤幕一样,看到五台山,清清楚楚,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有一万多菩萨围绕。那个寺庙门口的招牌看得很清楚,叫大圣竹林寺,路怎么走法也清清楚楚,於是他就发心去朝五台山。到五台山,因为他原先看过有印象,路径很熟,就找到了大圣竹林寺。在那里听文殊菩萨讲一座经,讲完之后,他就请教文殊菩萨:末法时期,众生根性很劣,烦恼很重,修什么法门才能成就?文殊菩萨就教他念佛,劝他修念佛法门。他就问:念什么佛?他就教他念阿弥陀佛,而且教给他怎么念法,这就是五会念佛。这是文殊菩萨传给法照,法照传下来的。所以我们知道,文殊菩萨传法照是念阿弥陀佛,他传给善财必定也是念阿弥陀佛。 善财童子念到一心不乱,这才有资格出去参访。念到一心不乱,好像树有根有本,这才枝叶花果展开来了。这就是我们佛门里面修学的程序跟世间不一样。所以中国佛教历代人才辈出,哪一代都有不少人才。到今天佛教没有人才,人才凋零了,什么原因?是不遵守固有的方法。现在办佛学院跟世间学校相类似,也是开几十个科目,请多少个老师,就跟造金字塔一样,先博,博到后头没有了。台湾自光复以来办多少佛学院,佛学院出不了人才,这是方法错误了。我学佛,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教学所用的方法是古老的方法,一个学生只能学一部经,你要是发心学两部经,他不教你,他说你没有能力。所以,每一个学生只能学一部经。他老人家这个教学,看法、做法跟别人完全不相同。实际上他办学只有两年,民国四十七年、四十八年,两年训练了二十几个学生,我们个个成就了,比佛学院成就大得太多了,现在这二十多个人在台湾各地讲经说法。方法重要,如果得法,真的人才辈出!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讲经?跟诸位说,每一个人都有资格,你不要轻视了自己。我那个时候刚刚到台中,听说讲经,心里害怕,讲经我怎么可以?我那时候学佛,从来就没有作梦将来想讲经,这个事情太难了,我一定不行,哪敢起这个念头!结果李老师那时候正好开班教讲经,我到台中去,他那个班开学才一个月,一个星期上一次课,换句话说,我才缺课四次。我是第五次课参加他那个班的,到那个班上一看,我的信心就具足了,这不难!我也行。为什么?看看班上同学的年龄,十分之七都比我大,大很多,再看看学历不如我,我是初中毕业,他们是小学毕业,还有小学没有毕业的,不如我!高中的,比我学历好的,大概只有三、四个。年龄最大的是林看治,那个时候六十岁,小学毕业。我一看这个,信心十足,我比他们强多了! 我在那里受了两年训练,我一出家就讲经,教佛学院,我没有在佛学院做过学生,我一出家就是佛学院的老师,我今天在讲台上讲了二十七年。所以,每一个人都成就!我在大学里正式开课教了五年,我在国外讲经,听众百分之七十是博士学位。所以诸位自己要努力,只要得法,没有不成就的。学讲经要有恒心、毅力,要不怕障碍。最初讲一定讲不好,一定有人批评,你可别泄气。「这个人他讲经讲得不行」,你要更发心,就因为不行,我才要上台讲,我要行了,我就不讲了,要这样才行!你才能成功。不行,要上台来练习,行了,架子就摆大了,不讲了,你磕头做揖来请,我还未必肯跟你讲!就是因为不行,所以才讲。一切的障碍都拦不住你,你就成功了。诸位想想,你们的年龄、学历,比我们那个班高出太多了,所以你们发心,将来的成就一定在我们这一辈之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一定要肯发心。 台中的特色,就是学生在讲台上学,不是在讲台下面学的。每一个学生都要上讲台,台中莲社是训练女众的,灵山寺是训练男众的。听的人也有七、八十到一百多人,那些人真是功德无量!没有那些人来捧场,我们也学不成了,就是因为有那么多人来听,我们每一个星期要出去讲一次,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所以学讲经的时候很苦,一个星期至少讲一次经,有三天晚上睡不著觉,不知道怎么办好,吃饭不晓得味道,全部精神都用在经典上,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所以佛学院的学生出不了,不能出来,为什么?他没有吃过这个苦头! 那个时候我们讲经,李老师交代一定要写讲稿。诸位要知道,一个半小时讲经把它记录下来是一万五千字,所以一个星期要写一万五千字的讲稿,那个讲稿要修改几遍,还要预先练习一、两遍,才能上台去表演,你想想苦不苦!而一部经要连续讲几个礼拜,人都讲瘦了。这个苦头吃得很有价值,一部经讲下来之后,法喜充满。再讲第二部就省力气多了,因为有经验,愈讲愈好。所以一定要上台,一定要写讲稿,要有充分的预备,这样才能成功。不肯吃苦,那没法子,不会成就的。这是讲就是广学,诸位一定要懂得学佛跟学世间学术不一样,拿世间学术的方法、态度来学佛,决定失败。 疏【晚学,则智之不深。】 『晚学』就是初学、后学,智慧不深。 演【智之不深者,非为耆师宿德,久修道行,智慧深远也。】 『耆』是有了年岁。六十岁以上,就可以称「耆」,这老人了,一般在习惯上是七十岁才称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高德劭。『久修道行,智慧深远』,我不是这样的。无论在年龄、德行、道德上都比不上别人,这也是大师的谦虚。 疏【事且未能,况复知理。】 『事』是什么?就是念佛。我这一句佛号,一天到晚阿弥陀佛还没念得好,何况净土甚深之理,那我怎么能明了? 疏【明所言不足取信於人也。】 我自己很明白,我说的话人家未必肯相信。这就是说明自己是晚学。这些话我们很明显的能够看得出来,都是莲池大师自己谦虚的话,真正的谦虚。 疏【素鄙者,自知浅劣,愧鄙空谈,所谓耻其言而过其行也。】 自己晓得自己根性浅劣,所以不愿意谈玄说妙,不愿意谈这些高深的理论,为什么?说出来自己做不到,『言过其行』,这个叫空谈。下面有个比喻: 疏【画饼可知。】 画饼不能充饥! 疏【燕石者,似玉而非玉者也。】 这些都是比喻,『燕石』是石头,是比较好的石头,看起来像是玉,其实不是玉。底下引用一个小故事: 疏【贾胡者,西域贾人善别宝者也。】 『贾人』就是做买卖的人,我们今天讲珠宝商。这珠宝商人识货,他能够辨别宝石的真假。 疏【昔有得燕石者。】 『昔』是讲过去。『有得燕石者』,捡到一块石头。 疏【自谓瑜瑾。】 『瑜瑾』是美玉,他以为得到一块美玉了。 疏【骄眩俗目,冀得重售。】 他希望能卖得好价钱,卖到高价钱,很傲慢、炫耀。『俗目』就是不识货的,不识货的人,他可以对他炫耀。 疏【以示贾胡,曰:石也。大惭而返。】 碰到那个识货的,它不是宝石,不是玉,是石头。这自己非常惭愧了。这个比喻所含的意思很深!美玉比作正法,燕石比作邪法、外道。外道,有佛门里面的外道,所谓「门内外」,还有附佛外道,打著佛的招牌,干的是外道。所以我们这边同修要注意,有很多人常常送书到我们这边,不要随便把它摆出来,要仔细审查它是不是外道的。或者看到《金刚经》、《心经》注解,看到经文没错,再一看注解,胡说八道,妖言惑众,这个害人!这些书我们要是收到,赶紧把它烧掉。千万不要认为:这烧了恐怕有罪。没罪!烧掉有功德,为什么?不害人。所以对於这些书籍一定要非常的慎重。底下是讲比喻: 疏【喻依稀见道,彷佛不真,明眼人前,堪作一笑。】 从前是如此,现在不然,现在这些东西太多,而且我们的的确确缺乏慧眼,很难辨别。我在美国遇到一个同修,他说他在台湾也是学佛,佛教里头不知道是一个什么人,他很相信的,常常叫他去拜拜,出功德,又问他借钱,搞什么会,结果被人家骗一百多万。到美国听我讲经,跟他以前听的完全不一样,他才晓得上了大当。所以,什么叫做邪,什么叫做正,我们要辨别清楚,决不能把石头当作玉,不可以把假的佛法当作正法。诸位要问:什么是正法?这一部《弥陀经疏钞》是真正的正法,依照这个理论来修学,决定不错。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37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