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因缘瞬息万变生死只在呼吸之间--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希阿荣博堪布所有开示



 希阿荣博堪布:因缘瞬息万变生死只在呼吸之间


 下载DOC文档  



  佛陀曾经告诉弟子,生死只在呼吸之间。

  编者按: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当年释迦牟尼出家,也是有感于生老病死等痛苦。近日,希阿荣博堪布接受人物杂志采访,就生死问题作精彩解答。 希阿荣博堪布

  一、您希望以怎样的方式离开人世?

  答:我希望到时候不要干扰到别人,至少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或带来困惑。

  二、到目前为止您离死亡最近的时候?

  答:我十几岁在外求学时得了严重的胃病,当时没有条件医治,拖到后来差点死掉。这是我知道的离死亡很近的一次经历,我所不知道的应该还有很多,因为我们可以说是时刻与死亡相伴。佛陀曾经告诉弟子们,生死只在呼吸间。生与死的距离就是一呼吸这么近。因缘瞬息万变,或许无数次我曾与死亡擦肩而过,只是我自己不知道罢了。

  三、佛教认为“生死事大”,您怎么看待“事大”这点?

  答:“事大”就是说很重要,需要认真对待。一个人怎么看待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对“活着”的态度。为什么活?怎么活?具体到一事一物怎样取舍,都会受到影响;而人怎么活,一辈子都做了什么,想些什么,也决定了他在死亡时会经历什么。生和死,对彼此都很重要。

  除此以外,对于佛教的修行者,“生死事大”还有更进一步的含义,就是把超越生死轮回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在烦恼中无尽流转,身不由己,求出无期。

  四、世人对死亡这件事充满抗拒和恐惧,您会对此说点什么?

  答:对恐惧的事,我们一般有两种选择:面对或逃避。死亡这件事却是无可逃避的,抗拒和逃避只会让我们更加被动。佛法教人以务实的态度看待人生,如果一件事无法避免,那么就正视它,这是最明智也是最节省精力的做法。

  如何正视?你得慢慢调整自己对死亡的态度,接受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疾病和衰老一样,每个人都会经历,在这件事上你并没有比别人更倒霉。由抗拒转向接受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尤其当你身边真的有亲近的人在面临死亡,或者你自己在面临死亡时,你很难不怨恨。有这种情绪也正常,但关键是不要允许自己沉浸在其中,这于人于己都不会有帮助。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帮到自己和别人?正视死亡的第二步,就是了解死亡的过程:死前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生命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人在临近死亡时,身体会有哪些变化?会想什么?需要什么?你对此有所了解,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佛法中有详细讲到,当修行者看到自己身上出现某些“死相”,说明寿命已经到终点,这时应开始为死亡做准备。有些人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并提前料理好一切,然后安详地往生。做到这样,靠的是平时的修持。

  现在的人大多对死亡一无所知,当有亲人、朋友临近死亡,虽然很关切,却并不知道怎样去帮助。临终者对事物的感受迥异于常人,而人们往往是想当然的根据自己的感觉和需要去判断他想什么、需要什么。可想而知,这不但帮不上忙,反而有可能制造麻烦。

  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着想,都需要对死亡有所了解和准备。死亡不知何时会突然降临,所以这种了解越早开始越好。

  五、您是何时真正卸掉了对死亡的恐惧?

  答:修行境界很高的人的确能不惧死亡,他们对“死往何处去”是有把握的。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对他们很敬佩,但我不敢说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对死亡无所畏惧。我的修行还不够,还需要努力。

  六、说一件您庆幸的去世后再也不用在地球上做的事?

  答:如果一件事不该做,现在就可以不做,不用等死亡来解决问题。死亡能不能解决问题,很难说。

  七、您期待在哪里度过您的最后一天?

  答:对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在哪里度过最后一天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心的状态,是否有正知正念。正知,是指对自己身心的状况有持续清醒的觉察。正念,是心住正法,心处在对正法的忆念、定解、觉受或证悟中。

  八、如果死后有一次可以回到人间的机会,并可以暗中“探望”某人,您会选择谁?为什么?

  答:佛教认为人死后一般会经历不同的中阴阶段,这其中某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你所说的情况,亡者可以“悄悄”的回到人间。说“悄悄”,是因为普通人看不见他,而他能无碍地看、听、感受。不过通常这时候亡者会去哪里,看到什么人,见到什么情景,自己很难做得了主。他只是在业力和中阴身异常敏锐、随时变化的感受、情绪的共同牵引下忽忽东西。业力,简单地解释,就是一个人言行思维的无数前因后果不断叠加而形成的强大惯性。人在生前死后都受到这股惯性的支配,死后尤其如此,因为在中阴身的觉知中,业的力量表现为强风,在强风劲吹之下,他无法控制自己近于无形的身体。所以,一般人到了这个时候,几乎谈不上选择,即使勉强有点想法,想什么,也是在惯性作用中。

  我希望自己以后不要落到这样被动的地步。佛教修行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如何把握住临终和死后不同阶段出现的解脱的机会。前面我说了,人死后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如果生前修行得力,在死后最初的几个阶段就可能解脱,后面的阶段将不会出现。

  九、死后可能会后悔的事?

  答:我希望不要有到死还后悔的事。藏传佛教中有一位著名的大师,米拉日巴尊者,他曾经说:“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不该做的事,不做,以免自己将来后悔;该做的事,去做,不留遗憾。该与不该,如何判断呢?会给自他制造伤害、障碍的事,是不该做的;而能带来安乐,能弥补伤害的,是应该做的。千百年来,无数修行者都努力以这样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言行,在每一件事上谨慎取舍,尽可能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后悔的机会。

  十、如果生命只剩24小时,您会做些什么?

  答:我会把所有时间用来祈祷我的上师。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希阿荣博堪布讲经典、咒语、文集

希阿荣博堪布讲普贤行愿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