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传法师:三皈五戒的重要性 |
|
时间: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三 地点:新郑观音寺斋堂 缘由:上恒下传法师对居士及在家信众关于受三皈依的意义、程序及功德利益的开示。 一、学佛的人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皈依是佛教的大门,只有受了三皈依才是真正学佛的人,没有受三皈依,尽管学的很多还是门外汉,不能称为佛弟子。同时,三皈是愿也是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皈”是回归,即反黑为白的意思,黑是黑业,就是不善的,不好的习气、毛病;白就是善的,清净的行为。从今天开始不再沉溺于酒色财气中,向三宝看齐,向三宝学习,过去的一切坏习气、坏毛病慢慢改掉,重新做人,做一个清净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品行好的人。“依”是依止、依靠的意思,学习要有方向、有目标,那我们皈依了要向谁学习、向谁看齐呢?佛就是依止的目标,法是依止的方法,僧是依止的善知识,皈依三宝就是指将身心皈投于这样的清净三宝。 在大部分的佛教徒中,有的是没有皈依过的,因为皈依了三宝的人,固然会烧香拜佛,但会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受过三皈依的仪式。虽然未曾皈依三宝,他们却依然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也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皈依三宝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第一步,很多学佛的善士说天天上香、供佛、拜佛还有那么多痛苦,那么多灾难、病痛,这些原因从哪来?就是因为对三皈依的内涵不了义,对佛法理解不透,不解如来真实义,到最后背上了严重的双重叠因果! 很多人认为在家关着门自己学,只要诚心诵经、念佛、拜佛就可以了,没必要一定要皈依三宝,这种观念,乍听似有道理,实际上却不符合要求,结果学了十几年,到最后依旧是茫然,一片空白,从始至终都在一个圈里打转。皈依三宝就比如学生求学,首先要办理入学的手续,否则的话,学校不会有其学籍,即使勉强旁听,也不会得到学历的文凭。一个正常报到入学的学生,必定是按照小学、中学……这样的学年学程逐级晋升的:一开始先上小学,注册学籍,接着上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得参加考试,看其是否有此求学的能力;但是不上小学便想取得大学文凭,乃至取得博士的学位,那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皈依三宝是我们要进入修学佛法的第一步,第一步都没走好,如何有正知正见正信走好以后的修学之路?皈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大: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无暇皈依三宝之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这也正像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凡是到了入学年龄的儿童,不论贫富贵贱,智愚俊丑,一律可以进入小学就读。 还有很多学佛人往往认为自己有过人之处,自己可以直接从佛经中探求成佛之道,整天炫耀自己念了多少声佛号,诵了多少部经,持了多少咒,学会了多少手印,所以不必皈依三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初听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佛陀所说(也有的是出于佛的弟子们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篇,传之后世;如果说只学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和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之中流出,但是法宝的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共同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同理,一个没有皈依三宝而又自称是佛教徒的人,他虽然能得到一些佛法的好处,但终不能获得身份上的印证。这不是多余的执着,而是必需的手续。经云:“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破之。”意思是世人虽然行善积德,终究不能破坏先世所造的恶业,若能皈依三宝、得三皈体,便能破坏先世的恶业。 皈依三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假如,不受三皈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礼僧宝,首先他从根本上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否则,既然信奉三宝,何不皈依三宝呢? 还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但他们却不愿意马上皈依三宝,唯恐皈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皈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对皈依三宝只是存着观望的态度。他们以为皈依三宝就是要开始吃素了,因此一听到皈依三宝,当下逃之夭夭,不见踪影,这是不敢面对皈依的因素之一,其实皈依三宝,并没有要求非吃素不可,但是个人发愿受完皈依,有意念想吃素,这是最好不过了;以为皈依三宝后就是要出家,这也是构成了一般无知者不敢皈依三宝,其实佛门弟子有两大类:一类出家弟子,不可婚姻娶嫁;另一类在家弟子,可以婚姻娶嫁;以为皈依三宝后就不可婚嫁,这也是对皈依存着误会所致,障碍了自己无法皈依三宝的因缘;还有一部分人以为自己业障深重,烦恼丛生,接近三宝的话,自己越觉得自己罪重无比,满身不清净,于是自暴自弃,使自己没有勇气踏入佛门来皈依三宝。因此,我们要想多懂一些佛法,应从皈依三宝着手,如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皈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 因此,在这里我真诚的希望一切世人都来皈依三宝,从最基本的三皈依开始修学佛法,方是出世正因,《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戒经云:“戒为大明灯,能除长夜暗”。无论你是否信仰佛教,或者准备信仰佛教,或者站在佛门外观望,不妨请你暂时放下成见,试着来皈依三宝,你将必能得到实益,同时也并不会失去你的自由。漫漫人生并非坦途,需要我们探索前进,其间有许多的是非曲直要去辨别,有很多的欲望要去克服,有不少的人就因为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一个人的道德养成离不开“戒”,高尚的人格道德要从持戒修行中来。戒是人生生活的准则,法至简而理至深,若常有“戒”字存心,遇事时定会气定神闲,安稳自在。能持戒的人,必为善人之所恭敬而乐于亲近,为恶人之所远避,为龙天之所拥护,能够积聚无边的功德。唯有依照如来所说八种正道(八正道,又称八船、八支正道、八圣道,指的是佛教徒修行达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佛教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增上学(戒增上学、定增上学、慧增上学)、修清净行,乃能对治惑、业,解脱生死。由此认识唯有皈依三宝、修四圣谛(苦谛:说明世间是苦;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理者,才能真实离苦得乐。 二、皈依三宝的含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不见佛性,我们皈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我们寄生在业海茫茫的五浊恶世中,如果没有可靠的信仰对象,作为我们精神的寄托与归宿,没有良师益友给我们依托和信赖,难免依世起倒,随俗浮沉,或被烦恼的波浪冲击,漂流生死苦海,无法靠近觉岸,摆脱六道轮回的苦恼。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有吃的,亲人朋友会给我们一点东西吃;没有穿的,会给我们几件衣服穿,也就是在物质层面能给我们一些帮助。稍微进一步,当我们心里难过时,父母、朋友可能会给我们一定的安慰,令我们得到一些心灵上的温暖,仅此而已。有时候,世间人甚至连眼前的问题都帮不了我们。比如说,我们生了大病,我们在社会上考试、升学、就业找工作,当自己无力解决时就会去找人帮助,有时候找人也没办法了,就会去找佛菩萨、找鬼神。很多人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同佛菩萨、鬼神挂上了钩,因为他有求——求佛菩萨、鬼神的帮助,能够使他升学、就业,解决眼前生活上种种的问题。可是,对于佛教徒而言,吃、穿、考试、工作等现世的事情都是很短暂的,对我们的人生意义只是一时的,其作用也许只有几天、几年,顶多几十年。等这一生结束了,下一生去哪里?三恶道、生死轮回的痛苦如何避免?要解决生死的问题、无限生命的苦乐问题,唯有靠佛教。佛教是究竟圆满解决人生苦乐问题的宗教,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借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 一个人要想信佛,必须先来皈依三宝,但在皈依之前,又必须先要了解三宝的含义,否则,莫名其妙地皈依,便不得称为真正的皈依。三宝就是佛法僧,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是法则,有规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珠宝的价值高、功用大,所以称之为宝;佛法与僧的功德妙用,是通于世出世间的,所以更可称之为宝了。在三宝的化导下,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超出世间一切众宝之上的众中之宝。佛是觉悟的意思,法是纯正的意思,僧是清净的意思。《六祖坛经》中云“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是说我们皈依不仅仅皈依外在的有相三宝,更重要的是回归自性本具的觉悟、正确、清净中来。反迷而归自性本具的觉悟,反偏邪以归自性本具的正道,反污染以归自性本具的清净。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种的分别法,从大体上说,不外由于事相和理体的不同。现且分为两大类: 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住持三宝是指:(1)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烧、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2)凡是佛陀在世时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便是法宝;(3)凡是剃头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因为佛陀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化相三宝是指:(1)释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宝;(2)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3)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一体三宝是指:即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各皆具三宝的功德:(1)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2)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宝。(3)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者,是僧宝。 理体三宝是指:是说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三宝,这有两类:(1)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2)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其实,三宝虽分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是比较易懂的。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却是我人的究竟归依处。 又因我们终究还是凡夫,能够理解理体三宝的,当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么只信事相的三宝,信到某一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正像我们没去过观音寺之前,对于观音寺的环境,任便去过观音寺的人如何作详细的介绍,我们所知,总是隔阂,不完整,唯有亲自去观音寺看看,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们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宝,已经够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无以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大用;理体三宝是住持三宝的全体。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乃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已未证理体三宝,便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为了! 我们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应以僧宝为依归;恭敬三宝,也应以僧宝为着眼。僧人之中,固有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按准律所明,有五种三皈: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我们今天讲的是第一种三皈,即翻邪三皈。至于皈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后,并不能抛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级级升高,层层扩大,三皈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盘石,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 (1)翻邪三皈──最初进入佛门。 (2)五戒三皈──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3)八戒三皈──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4)十戒三皈──沙弥(尼)受十戒。 (5)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皈。最初入佛,固须三皈;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皈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三皈是戒也是愿,是一切戒之根本。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皈,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皈为宗本。 三、皈依三宝的程序 皈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皈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着什么仪节。照实际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为两个商人及龙王授皈依,即唱三皈,要他们皈依未来僧。可知三宝是一体,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便不成其为皈依。 下面是根据三皈依内文节录的观音寺传授三皈依的程序。 一、敷座请师──由受皈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皈依师升座。 二、礼佛──礼拜诸佛,祈请诸佛加被。 三、求授皈依──以诚心祈请法师传授三皈五戒。 四、法师开导──开示三皈依的意义。 五、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六、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皈戒体。 七、受皈──三皈三结,并发三誓。 八、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九、显益劝嘱──说明三皈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十、回向──将此受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至此皈依功德圆满,皈依师下座礼佛之后,受皈依者,礼谢皈依师,普通三拜。 如上所示受三皈依按此程序,才算郑重其事而圆满究竟。若就实用而言,在三皈正范所列的十个项目之中,可说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着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因为你有很多事情还不明了,在世俗当中很多欲望不能归真,贪嗔痴、妄想、执着,一切不好的思想都有,唯一不执着真理,所以应当以真诚的心请明师授净法,净法亦是正法;示知三宝的意义,让你们闻到正法,把整个心性打开,出六尘,脱离轮回,所以要开导;皈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皈依,故应请圣;为求重新做人,故应忏除前愆;三皈三结与三誓,是受皈的重心,在所必行;三皈共分三品:发心自度度人者为上品,只顾自脱生死者为中品,只求不堕三涂而仍生在人天者为下品,所以劝导发心,也是必要的;为增精进之心与坚固之志,显益劝嘱,也是应该的;为了养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怀,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也是对的。 其中三皈三结下面的三誓:“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说,不皈依外道徒众”。由此三誓的建立,三皈依也就有了戒的性质和作用了。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学说,虽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觉者,所以皈依了佛,不必再皈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宝藏,皈依奉行,必能离欲苦而得安乐,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邪说;僧是最能传授清净之道的师表,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徒众。 因此皈依三宝,有一个非常要紧的观念,必须明白: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即是皈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宝,第二句是一切僧宝,第三句是代表无上的法宝。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体与事相的三宝。我们现在是以事相的为主,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牟尼,我们的本师僧是皈依师,为了报恩,偏重于本师佛与本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师佛为佛,其他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敬皈依师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对的。 皈依师,是弟子皈依三宝的见证,更是佛法传承的纽带。经由庄严如法的皈依仪式,将诸佛世尊点燃的智慧火炬代代传递下去。为铭记皈依后的新生,引导学人走入佛门后深入修学,皈依师会授予弟子法名和皈依证。 法名,意味着身份的改变。无始以来,凡夫以我执为核心,惑业为基础,辗转轮回,生死相续。皈依三宝,是与原有生命状态的彻底决裂,从而奠定以三宝为中心的全新人生里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子的年龄应从皈依那天开始计算。因为在经历这番重生之后,我们才开始自觉而有意义的人生。法名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其中往往蕴涵着表法深意,象征着佛法的种种修行实践,以此不断策励弟子:作为解脱道和菩提道的行者,应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勇往直前地奔向彼岸。同时也是为了提醒学人:过去种种已如昨日死,在新的修行征途中,切莫为往昔习气羁绊,重蹈覆辙,弃明投暗。 皈依证,标志着十方三宝对这一新生的证明和认可。这是我们成为三宝弟子的象征,也是通往佛国净土的护照。在《皈依证》扉页有信仰誓条“皈依正觉佛陀、皈依无上法典、皈依清净僧伽”的誓言,寓意佛弟子对三宝的至诚归投之心和虔诚恭敬之行。内页则印有忏悔文、三皈依及四弘誓愿,此勉励弟子们发广大心,修菩萨行,尽未来际利益众生。内页除常规内容外,特别注明:“从今以后,应遵三宝教诫,断恶修善,信愿念佛,发弘誓愿,自行化他,尽未来际,永不退转,谨依律制,授与皈依,特给此证为凭。”标识了皈依意义及皈依证的作用。此外,还编入皈依的忏悔文、三皈文及四弘誓愿和五戒、十善内容,作为佛弟子的基本行仪。 四、皈依三宝需注意的事项 我们修学佛法学的是智慧,受三皈五戒就是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用智慧让更多人受益,让自己受益,度无量无边众生。既然入了佛门就要有不可摧破的信心,坚定不移、信心十足,深信因果,发菩提心,身体力行,行六度、行菩萨道、行力所能行之行。在佛没有出世之前,有很多邪师说法把众生引入了痴迷、妄想之中,误导众生堕入地狱,佛出世后把邪师讲的东西障开,让我们的心性感觉到清凉,没那么多烦恼、执着、恐慌,破除众生的贪嗔痴和妄想、执着知见,让我们自性流露,找到真正的我。把众生带入快乐和幸福,发现我们的自性,证一切智,把很多因果关系弄明白,我们不再造业,不在产生这个业力产生的因果关系。让自性流露,不要执着于相,离一切相。 既然皈依三宝修学佛法,就要有正知正见。现在有很多人冒充佛菩萨、阿罗汉、佛母等转世,借机敛财、骗财骗色。为什么有人去相信、去膜拜、去供养?就是因为对三皈五戒不明了。《楞严经》上讲:如果真有哪尊佛菩萨转世坚决不会让你知道身份,只要知道了他的身份马上寂静涅盘离开。佛菩萨你不去膜拜,有智慧的清净福田僧你不去膜拜,只有愚昧之人,不听闻正法的人才去膜拜那些装神弄鬼之人!在此告诫大家,你只要这样做,就会背因果关系!很多学佛人身边都会出现一些神神道道的人,天天说哪哪的灵感多好多好,哪个算卦的多好灵验等等,遇到这样的人就不要再接触了,他已经出问题了,你跟着他也会出问题。 传授三皈五戒时会祈请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各大护法、历代祖师大德、法师等,为什么要把这些老人家都祈请到位?祈请这么多诸佛菩萨临坛场就是鉴定你是否是真心皈依,是否是真心忏悔,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三皈。所始劫来贪嗔痴妄执,五浊三毒障闭了我们的自性,污垢至深埋葬了我们的心性,不能流露,污垢把我们的心埋葬的太深,各种不好的习气等都在里面包含着,宿世习气太重。所以要用一颗真心忏悔,你若不是真心,最后你也不会按佛说的去行、去做,永远还在迷茫之中,在文字当中打圈转,还在抱着侥幸心理,就不会开悟。原因在哪?就因为没有真正的把三皈弄明白。要真心忏悔这颗心所起的妄念,忏悔所做的一切不好的事情。修学佛法首先要把心性修平和,要明白学佛不是修学很长时间了就觉得很荣耀,也不是读了很多部经为荣耀,更不是皈依在哪位高僧大德的名下为荣耀,修学佛法要实实在在真实不虚,若有虚假,就会出问题。既已皈依了佛、皈依了法、皈依了和合清净福田僧,身为佛子,就要如法如理的护持好道场,护持好正法,就应以三宝为师,不应再去搞歪门邪道(除佛法以外都称为外道)。对佛法有坚固信心,才可去了解,否则自己就会被外道转。 皈依了三宝,作为大乘佛法的修学者,应以四弘誓愿作为尽未来际的生命目标,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每天早起醒来之后,要对佛前发这四弘誓愿,这是每一个菩萨都应该发的誓愿。早晨要发,晚上要问一问自己,众生无边,我度了没度呢?烦恼无尽誓愿断,我断没断烦恼呢?要遵照这四弘誓愿去做。 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想一想,我们度了众生没有?如果我们没有度众生,我们有没有度了自己?怎么叫度自己?我们皈依佛了,是不是在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是在佛教里头,指佛穿衣,赖佛吃饭?是不是藉道骗财?是不是在佛教里头混混骗骗的?我们若是这样子,不单不能度众生,而且将来自己也会跑到地狱去,这是第一点我们要知道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以身作则,来影响众生发菩提心,我们也不怕少,就度一个众生,以后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由少而多,这样去度众生。 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我的烦恼、我的臭脾气有没有断?我是个人性,还是个畜生性?我是懂人性?是不懂人性?我这个烦恼愿不愿意断?我若不愿意断,那么我对四弘誓愿,就没有做到圆满。所以首先要断烦恼、去无明;你能断完烦恼,去无明,那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所以不要有脾气。 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三藏十二部经,我学了没学?我是不是没有研究经典啊?不要求每部经大家都会,至少要明白其中几部经的含义。我们是不是把宝贵的光阴,都用在那个没有意义的时间上去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这个法门,学法门之后,我们为什么呢?我们就要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果只念佛号,摄受不了这颗心,能佛道无上誓愿成吗?修学佛法是学习佛菩萨的智慧,佛法是心法,也是智慧。如果你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做到了信、愿、行,你就决定往生,如果没有,就不可能。就是念佛也要有技巧,要以清净心去念,不能用妄想心去念,烦恼来了降伏它,执着来了降伏它,世人皆是我师,以这样的心态念佛能往生。反之,执着于我学的这个法门就不看别的法门,这样的情况下等待你的是什么?无尽的痛苦! 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我成了没有呢?我没成!没成,我想不想成呢?我想要成,就要发大菩提心,勇猛精进,有进无退。这个样子,我们才能以四弘誓愿的这个力量,来支持我们的行为,到无上的正等正觉,证佛果菩提。你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自甘堕落,虽然皈依三宝,可是你没有真正知道三宝是怎么回事。 皈依不是凑热闹。既然已经发了愿,是否按愿在真正的修学?是否在运用佛法的智慧断除烦恼?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烦恼?如果有人骂你,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做的不对,先反观自己,也许是我宿世骂过他,该承受这种果报,我应该忏悔,感恩骂我的这个人,这样想你心里还会有烦恼吗?一切烦恼从心来!既然修学佛法了、皈依三宝了,就要有智慧的忍、谦让。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智慧,那么愚昧?一切唯心造,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态,烦恼不断,不能以身表法,自己的贪心、欲望、名利还那么重,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你又怎么能去度众生呢?大家在授三皈时都会发这四弘愿,发了大愿你是否以身作则按佛陀所说、所教的去做、去行?是否能如法如理的去表法?如果连自己的儿女都没教育好、父母都没供养好,家庭没照顾好,这不就出问题了吗? 五、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 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如《皈依七十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在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所有别解脱戒当中,皈依都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皈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盘寂静的究竟乐。下面简述几种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 一、皈依是进入佛法的大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就像一座高楼,皈依就是打开所有佛法的大门,没有皈依的话,就像没有进入大门,就看不到高楼里的东西,没有皈依的人学不了佛法,也得不到佛的加持,永远没有机会从轮回中解脱而成佛,学佛法一定要皈依,皈依是很重要,你皈依后就真正成了佛门弟子,也可以说是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皈依,即使佛教知识懂得再多,也只是门外汉,或者是佛学家,不能算是佛教徒。 二、皈依是戒律的根本:你没有皈依之前,吃素、遵守五戒等遵守戒律是有很大的功德,但还不是真正戒律者,戒律的根本是皈依。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受戒前都要皈依,没有皈依不能受戒,因此皈依是戒律的根本。 三、皈依是解脱的种子:我们没皈依之前,行善除恶是有很大功德的,但还不是真正解脱的种子,都是轮回的功德。我们眼前看到的有的人不知道学佛,也不懂因果,但他很快乐、很有钱、做大官,这些都是他们没有皈依、没有发菩提心时做功德的果,这些功德都落在轮回中了。大家都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你也要清楚,他也是要死去的,轮回中是要受苦的。没有皈依,虽然做了很多功德,很有善心,很快乐,但这个果还是落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没办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皈依后,凭借佛法僧三宝的力量,我们的罪障会逐渐得到消除,我们做善事和修行,就变成脱离轮回的功德,所有的功德就成了解脱的种子,都是解脱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消除自己所有烦恼和贪嗔痴的方法。 四、皈依是远离非人障碍的种子:我们没有皈依之前,很容易妖魔和神鬼附身而伤害,另外妖魔鬼怪带来病灾等不吉祥的事。因为你皈依三宝,内在有三宝力量的加被,皈依以后我们就不会被其它的魔道鬼神所伤害。 五、皈依是解脱恶趣的种子:你没有皈依之前做善除恶,禁忌恶业,做善事的因缘是落在轮回中的。善事做得极为殊胜的话,落在天道、阿修罗道以及人道比较快乐的,得到的是人天福报,如果做坏事就落在三恶道。皈依三宝后,我们开始修行,也是可以得到解脱,你所有的业障都一天比一天清净,脱离了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内心深处以强烈的信心恭敬心皈依三宝,那么往昔所造的恶业也将会减轻或消尽。此后,一切行为都会成为善法,再也不会去造恶业。 六、皈依是积累福德的种子:你皈依以后会得到善意的护法神的保护,并且一切所愿如意,增加你的福报和佛缘,皈依的人从清净福田僧那里听闻到殊胜正法,并生起行善除恶的念头,这时如果从内心深处精勤皈依三宝,则三宝定会加持自相续,即自己的信心、出离心、厌离心、清净心、诚信因果等一切圣道功德将越来越增上。 七、皈依是成就佛的来源;假如你没有皈依的话,你可能不会进入佛门,你不会知道自己的佛性、真性、心性和菩提心,也不相信因果和轮回的痛苦,所以你没有修佛学佛的机会,你怎样成就佛?如果你从内心诚挚皈依三宝,你知道佛法的道理,了知自己的佛性,菩提心的功德,你会修佛的,你将获得解脱和获得佛果等皈依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知道皈依具有这么多的利益,那我们如何去做才能得到这些利益呢?我们经常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这只是皈依的文词语句;真正的皈依,应像上面所说,是对三宝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佛法僧三宝的救护。我们自己内在的信心如果不具足,外在的佛法僧三宝功德就不能进入我们心里。就如同一个人掉到了泥潭里,如果希望被人救护,首先自己的手要往上伸。同样,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要想得到救护,首先要把自己的手伸出来,这样,佛的手才可以把我们拉起来。我们自己信心的手如果不伸出来,那佛也无可奈何。内在信心的力量是最重要的,这需要慢慢去培养、累积。我们打佛七、参加法会,无非就是培养这种信心。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应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种种苦的恐惧、怖畏,另一方面是很强烈地希望得到三宝的救护。如果说有什么苦我忍一忍就过去了,好象不会出什么大事,就和皈依的内涵相违背了,就不是我们学佛的基本动机,也不是皈依的基本心态和标准。因为没想要得到三宝的救护,我们就很容易以自己的意志去理解佛法,这样往往会依据只言词组断章取义,难成系统,也很难使佛法成为自己内在心田的流露。在传授皈依的仪轨里我们会念:“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乃至命缘亦不舍弃。”这“三皈三结”为什么被反复强调?其实,它正说明了皈依内涵的重要性。对佛教徒来讲,皈依三宝比色身肉体的延续还重要。为什么能这样?因为有真正的信仰。要是我们今天遇到恐怖分子,他威胁你说:“你如果要继续信佛,我就杀死你!”这时你还信不信?现在先别说遇到恐怖分子这么强的境界,平时住在寺院里,面对佛法僧三宝的境界,我们的信心都生不起来,要是遇到那种非常境界,早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衡量、对照着,看看我们的皈依心到底有多少?因此平时对于三宝的功德和皈依的利益需要经常思维、忆念,并且要恒常精进地用功修持。佛入世时有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为什么要这样忆念?因为我们凡夫有很多内在的烦恼,如果不经常忆念三宝,功德就不能累积——内在都是烦恼障、业障,会有什么功德、有什么法?没有功德,内心里现起来的都是烦恼和恶业,自然而然皈依心就生不起来。所以我们信佛也好,皈依也好,面对的都是三宝,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核心、根本。我们学佛,皈依三宝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如法修行的第一课。 六、五戒的内涵 戒是有所不应为;律是有所应当为。 我们每天应该诵经修持,时时提起正念,有机会要去受持种种的戒,因为佛、法、僧中的法宝就是戒、定、慧的无漏法,我们应当修学。我们皈依三宝后,不论是要修学什么法门,都应该进一步去受持戒律,因为戒是一切法的基础,所以佛陀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即是此意。 戒的意义:佛陀在各种不同的因缘下,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种种的戒律。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与不饮酒,毁犯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 一般人对持戒总会有些顾虑或忌讳,认为要皈依佛教实在是一件难事。甚至有人认为受戒不是自找麻烦吗?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受束缚?这事不能做,那事不能做?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戒”的意义。受戒是学最好的行为,就是要我们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也就是佛教所讲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更是佛教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守戒就是觉悟的菩萨,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守戒就能得解脱,还可入佛位呢!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五戒,为佛教最基本之戒条,凡是佛教徒都应该遵守,终身受持。“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佛教徒的本份,可以用两个字来代表,那就是“持戒”。 要想证得菩提,持戒就是基础!三世一切诸佛,皆以五戒为根本。五戒是诸佛的根本,是基础,五戒能守好,可保持人身,不堕落三涂,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经有了。佛教经常提倡“愿”、“力”并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愿成佛,我们现在信佛、学佛是不能离开“愿”的,有“愿”也还必须要配合身体力行。要以实际行动来表现我们的希望,才能成就成佛的愿望。仅以空口谈愿,而不以实际的行动来表现,永远都不能满“愿”。“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修行的目的是要达到佛陀的境界,因此,“行”也很重要的。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 (一)不杀生戒:佛教以慈悲为主,慈悲就是有恻隐之心,不忍杀害众生,佛陀的慈悲是无微不致的。我们学佛应该与佛陀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佛教中有六道轮回之说,今生为人,来生可能为畜;前生的父母亲朋,也许今生沦落在畜生道中,如果我们杀生,可能所杀的都是我们前生中的父母、师长、亲朋,那岂不是一件残酷的事吗?所以佛教中的不杀戒,目的就是为了拥护、提倡我们的爱心,长养我们的慈念,因此我们对于一切众生,都应以柔和爱心来爱护之。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杀害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以培养仁慈的德性,以扩展个人的爱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因为一般动物,也和人类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各种疾病,我们将有病动物的血肉,送进自己的肠胃,不怕病菌传染吗?就算是健康的动物吧,但动物被捕杀时,其内心的恐惧,愤怒,怨恨,悲哀与痛苦的情绪,往往令其细胞产生毒素;人们将含有大量毒素的肉类,吃入口中,藏到体内,日积月累,人体细胞,自然会产生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何况动物被杀死后,体内细胞组织,立即开始腐败,细菌亦不断成长,再经过由屠场送往冰库,冷藏,储存,运送,销售,购买,烹饪,进食,一连串的操作过程,肉类不断腐败所产生的细菌,也就更多,更毒。所以素食,的确可以减少由肉类传染的疾病,可以避免由肉类毒素,所引起的各种奇难杂症。 《三世因果经》说:“今生多疾病,前身杀孽重。”不仅说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很多出家修行的人,为甚么会被恶疾绵缠的原因,因为出家修行的人,今生虽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杀生,不食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由于宿生恶业所追,怎会不生病?除了戒杀放生,实行素食,加以诚心忏悔,以谋消除宿业之外,别无他图。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不知忏悔,不肯戒杀放生以赎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营养,而杀害生物,滋补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们抚心自问,一日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万六千五百日,人的一生,在十多万次进食中,究竟杀害了多少生物,实在无法统计。古人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请各位想一想,屠场里堆积动物的尸体,与战场上人类的尸骸遍野,有何分别呢? (二)不偷盗戒:偷盗不单是指明的抢、暗的偷而言,并且还包括了索取不义之财在内。欺骗、蒙混他人而收受任何利益。众生为了生活赚钱,也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甚至要利益众生。有些人为了自己利益,生活丰满,昧了良心,走私贩毒,瞒骗税项等等勾当,导人误入岐途,破坏别人的家庭,这些都是违反不偷盗戒的。佛陀教我们要弃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世间物各有主,不应该不问自取,即使是一针一线,一花一草,一枝笔、一张纸,不与而取,都犯了偷盗之罪。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人君子,而且家庭富有,地位崇高,怎会作贼,盗取他人的财物呢?其实,偷盗并不限于明抢暗偷,或持械打劫;而是包括用不正当的手段,贪求非份的财物,以及欺骗奸诈,强夺巧取,走私漏税,盗取公物,欺世盗名等不道德的行为。此外,如果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侵损别人的权益;或利用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令他人不得不赠送礼物;或欺压良善,夺取他人晋升的机会,甚至为了贪求方便,侵占了他人小小的便宜,或因不守时的坏习惯,令对方付出宝贵的时间,都是属于偷盗的一族。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在创业过程中,或在社交场所上,往往犯了偷盗之罪而不自觉;小则令别人遭受损失,大则引起社会纠纷,甚至导致战争。因此,佛特别制不偷盗戒。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不但立身处世,要做到“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不苟取不义之财,还要乐善好施,奉献自己所有,扶危济困,福利群生,实行布施,以除悭贪。 (三)不邪YIN戒:佛陀教导的弟子中,有四众之分。什么是四众弟子呢?就是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就是指比丘、比丘尼而言,他们完全脱离家庭,舍弃欲念,看破世间名利,荣华富贵,达到了六根清净的境界,所以佛陀所说的不邪YIN戒,是对在家二众而言。古人说:“万恶YIN为首”佛言:YIN欲是生死根本,我们欲想超出生死轮回,一定要断YIN。《楞严经》教导修行的人“必使YIN机,身心俱断,连断性亦无,始可进修佛道。”所以佛制出家弟子,要绝对戒YIN,不可涉及男女私情。即使是在家学佛人,亦要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得恣情纵欲,不得见色起心,不得强暴非礼,不得乱伦邪行,不得涉足舞场妓舍,或涉及婚外情;以免制造纠纷,造成家庭悲剧。特别是三宝弟子,更要崇尚礼节,行为端庄,思想纯正,实行佛化家庭,使家中下一代,自小就接触佛教的道德教育,自小就养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的良好习惯,将来长大成人,立足社会,必然不会受社会色情风气的影响,而成为浊世的清流,不致沉沦欲海,无法自拔。所以身为家长,无论是为了家庭幸福,或是为了下一代,都应该受持不邪YIN戒。 故学佛者如果能够彻底了解“戒”的意义的话,丝毫不会影响家庭的幸福。 (四)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语言,是人类社会维系公关的主要桥梁,亦是毁灭人类前途的导火线,所以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不可不慎。佛为了救护人的口业,特别制定不妄语戒,教导我们说话要诚实,报导要正确。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不得不慎防重口业。口业又分四种:不妄言、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所谓不妄言:也就是不说谎,一个人立足于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要能取信于人,所以本着守信、诚实,言出必行,守责尽职,就可以树立自己高尚的情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大妄语。不恶口:就是不骂人,不诅咒人,不毁谤人。我们要知道:佛说骂人家的人,就好像是仰面唾天,痰不至彼,还坠于己一样!所以身为佛弟子,不但不能恶口,更要培养慈言爱语,温言软语!不两舌:就是不随便批评他人,不搬弄是非,不谈论人家长短。不绮语戒:就是不说矫情装饰的言词,不要为了迎合人家的喜好,涉及闺阁男女含有YIN意的话。当知妄语之罪,自毁信誉,导人迷信,死必堕落地狱,罪毕转生为人,还要常受诽谤,语虽诚实,人不信受种种恶报,非戒除不可。 (五)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迷失理性,不得清醒,胡里胡涂;一旦酒精中毒入脑,那么他的一生就永远不得清醒了。饮酒后,迷失理性,反而引致造更多的罪业。五戒中杀、盗、YIN、妄四种为根本戒。至于不饮酒为遮戒,是因为喝了酒,三杯一下肚,不醉不罢休,前四种根本戒就容易犯,为了四种戒持得清净,不容易毁,必须不喝酒头脑清醒,才不敢犯戒,所以酒也列为五戒之一。 据上可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就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行为,亦是做人的根本。特别是人的宿世习性先天就充满了贪嗔痴种种心理毛病,加以外界物质的诱惑与刺激,很容易策动身口七支,作杀盗YIN妄等恶业,自害害人,甚至破坏社会秩序与治安,给人间带来很多人为的灾害与祸患。因此,佛制五戒,要弟子们严格遵守。如果人皆实行不杀生,仁慈爱物,就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杜绝社会上种种残杀,谋杀,暗杀,奸杀种种罪恶行为。如果人皆实行不偷盗,重义轻利,就可以保障他人财产的安全;减少社会上明抢暗偷,持械打劫等罪恶案件发生。如果人皆实行不邪YIN,尚节守礼,就可以保障婚姻安全,家庭幸福;取消社会上非礼强奸,乱伦丧德种种败行。如果人皆实行不妄语,诚实可靠,就可以保障自他的信誉与权益,维护社会正常公共秩序;止息人间妄言绮语,挑拨离间,以及是非口舌之争。如果人皆实行不饮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就可以保障自他行为的安全;保持正常操作,不致醉酒闯祸,或醉酒驾驶,以导致种种意外发生。 五戒,实乃人伦之本。不杀生即仁;不偷盗即义;不邪YIN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为一切大众所应遵守。其他的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等戒都由此五戒而引生的。 七、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 (一)、戒的意义,从消极上来说是防止作恶,积极方面是作善,止持并行,“恶”要停止,“善”要奉持。戒的最高含义,应该行善而不行,亦是犯戒。这就是戒的精神——应当要做的善行,你不做就是犯戒。 (二)、戒对治一切烦恼。不作烦恼因,便断烦恼果。 (三)、戒要重视出发点。如见到别人美好的东西,心想据为己有,虽然未有偷盗的行为,但已生起盗念,虽未有犯戒之行为,而已有犯念。反之,为救三位善人而杀一恶人,破戒之情尚可原谅。 因此,“戒”字的定义,不是叫你单方面的戒恶──诸恶莫作;更重要的是你无论一切大小善事都去做,凡利益众生──众善奉行。造恶是身、口、意在造,修善也是身、口、意在修。为了利益人,也为了利益自己,要说明别人,服务别人,你自然就有福报。菩萨修行是向众生中求,所以我们学佛要多结人缘。 佛陀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就是依戒。如何“众善奉行”?就是勤修戒、定、慧;如何“诸恶莫作”?就是不作杀、盗、YIN等恶业。如何降伏杀、盗、YIN等恶业?那就要修戒、定、慧。要想戒、定、慧圆满,杀、盗、YIN等恶业要断得清清净净;不清净就没有戒,没有戒,那里有定、有慧?你想有福慧,那就好好持戒,有了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 我们发心,受持五戒,要“上求佛道”,求佛陀加被我们;要“下化众生”,与众生结缘,念念不忘众生,能与众生结缘,我们修行才没有障碍才得到帮助。这样说来,利人就是利己,成就佛道还是要在众生身上求。 我们要圆成佛道,第一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怎样利益众生?每一个众生有困难,都是我们的责任。要效法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视一切众生的困难,就是我们自己的困难。去帮助他,解救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救人者常自救,与人乐者常自乐! 严持五戒,戒体清净者,根据因果来讲,有下列六种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持好五戒者,内心会感到清凉,觉得没有对不起人家,内心感到安稳,问心无愧;临死时会生起善心,此善心会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无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远离灾难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将永远投生在善道,不会投生在恶道;在善道中会遇到善人扶持与帮助,所以会远离灾难,远离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护:鬼神会保护、敬佩持戒者,因为唯有过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们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会生欢喜心。另一方面,根据经典说,受持五戒者每条戒有五位善神发心保护。 5、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贪、瞋、痴等烦恼少,那修禅定就比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证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觉悟证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净者才能证悟圣果。 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幸福,抑或为了净化社会,保障一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应该在皈依三宝后,进一步发心求受五戒,在严谨受持五戒的过程中,认真改往修来,使自己在生活与工作方面,不断改善自己,提升自己,朝向智慧的觉道迈进,一方面净化自己的身心,令三业清净,福慧增长以自利;一方面净化社会,取消罪恶,令社会安定繁荣以利他。在《佛说贤者五福经》中说:“自己不杀生,又能劝导他人不杀生,来生必得长寿的果报;自己不偷盗,又能善说法要,令闻法的人,改变偷盗的行为,来生必得富饶,拥有无量财宝的福德;自己断YIN,又能教人断YIN,或劝人尚节守礼不邪YIN,来生必然相貌端正,庄严无比;若能自己不妄语,又能说服他人,止息妄语,敬信三宝,来生必得善名远播,人所称赞的福报;自己不饮酒,正智明了,又能说法利生,教人不饮酒,令人保持正智,明白佛法,理解真理,来生必然聪明大智,人所敬信。”我们欲想长寿,大富,端庄美丽,知名度高,又想聪明才智过人,真的要发心受持五戒。何况持戒,诸佛称赞,善神守护,功德不可思议。 到此,关于皈依三宝、受持五戒的意义与功德,大家都明白了,如果想进入佛门,改往修来,超凡入圣,离苦得乐,就一定要皈依三宝;如果想灭罪生福,上升不堕,保持人身不失,就要受持五戒。可以说:三皈五戒,是确定佛弟子身份的证明,亦是往来人间天上,以及通往佛道的法界护照。凡是想灭罪生福,享受人天快乐,甚至想转凡成圣,觉悟成佛的人,都应该皈依三宝求受五戒。皈依三宝,就是三宝弟子,求受五戒之后,男子就是优婆塞,女子就是优婆夷,意译是近事男,近事女。意思是说:皈依受戒的善男子、善女人,今后应该亲近三宝,学习佛法,了解真理,如法修行,以求智慧;同时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四事供养三宝,护持三宝,以修福德;如是福慧双修,解行并进,才是典范的三宝弟子,才是典范的优婆塞,或优婆夷,才可以福慧增长,菩提上进,而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恒传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