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58集) |
|
学生: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尊师重道,知恩报恩——缅怀三位恩师德教 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年轻时,曾亲近过三位老师:方东美教授、章嘉大师和李炳南老居士。三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其影响极其深远,时至今日,净师所到之处,於讲经的摄影棚中,悉皆供奉老师照片,每日讲经前后,均至诚恭敬礼拜,感念师恩。今值此祭祖法会之期,共同缅怀净师的三位恩师,以励学人。 一、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方东美教授 方东美先生是净师的第一位老师。先生名德怀,字珣,长号东美,一八九九年生於安徽,自幼早孤,赖兄长抚育成人。身为安徽桐城派方苞先生的后人,方先生家学底蕴深厚,十八岁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后至美国留学,进入威斯康辛大学,受罗素演讲的启发,研究柏格森生命哲学,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直至学成归国任教。 一九一八年方先生担任《少年中国》主编,体现出他对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的关心。他深信世界的问题要用中国式的智慧才能获得解决;他对中国历程慧观的整理和发挥,就是对人类、对世界的绝大贡献。一九三六年,蒋先生拜比自己小十二岁的方东美为师,学习哲学。方先生执教中央大学时,定期到歌乐山为蒋先生讲课,内容包括《易经》、王阳明哲学、黑格尔及辩证法等。 一九三七年四月,在抗战爆发前夕、民族危难之际,方东美先生应教育部之邀,对全国青年发表名为「中国人生哲学」的演讲,希望以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鼓舞青年学子:「有谁敢说,中国人不是最哲学的民族?更有谁敢说,中国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患难不能发挥(中国)哲学的精神以求解除!」这段精彩演讲对於鼓舞士气、振奋民心具有很大的影响。 方先生的爱国精神与哲学品德,深深吸引了二十六岁的上净下空法师。由於饱受年少战乱失学之苦,净师到台湾之后,更加的勤勉好学,奋发向上,不揣冒昧,向同乡的长者方东美教授写信,并附上「哲理蠡测」一文,请求能够到学校旁听老师课程。方先生覆函约他见面,对此文高度赞叹。这篇初中毕业的年轻人所写的文章,台湾大学的学生都写不出来! 谈及至学校听课事宜,方先生说: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会大失所望!乍听之下,彷佛是婉言谢绝,净师的表情很沮丧。大约静默了五分钟,方先生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到我家来,我为你上两小时课。於是这堂别具一格的哲学课程,就是在方先生家客厅的小圆桌上,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样教出来的。面对一位具足真诚恭敬心的年轻人,这位知名的大哲学家倾其所能,尽心教导。 当讲到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时,方先生提出,《华严》哲学是佛教概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科书。并且说:佛是大哲,佛是圣哲;佛经是高等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此言出自这位大哲学家之口,净师聆听之下、惊叹不已,由此进入佛门,开始学佛、读诵佛经。尔后净师学佛出家,唯有方东美先生一人赞成,说:你的路走对了!(图一:上净下空老法师与恩师——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 方东美先生曾经在公开场合谈及他的哲学灵感,是来自於佛学的启示。那是在一九六四年,方先生出席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东西方哲学家会议,在答记者问时曾说:我的哲学品格,在儒家的家学传统中形成;我的哲学禀性,受到道家精神的陶冶;我的哲学灵感,来自佛学的启示;我的哲学方法,则经由西方哲学训练而来。采访者惊讶不已,问说:敢问其如何可能?方先生答:乃事实耳!这段令后人津津乐道的答问,精练的概括出方先生的人文思想与治学品格。 晚年方教授在台湾大学博士班开「隋唐佛学」、「大乘佛学」课程;后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课程。最终他本人也在广钦老和尚座下求受皈依,成为佛门弟子,其言行对於佛教具有深远影响。禀承恩师德范,净师数十年来宣讲《华严经》,将佛法导归正信,并在讲席中经常谈到,佛法是高等哲学、高等科学。这些理念都与方先生的教诲一脉相承。 毕生从事於教学工作的方先生,从民国十三年始,相继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台湾大学任教,直到民国六十二年,以七十四岁高龄退休为止,其间五十年如一日,没有离开过讲台。一九七二年,方先生在告别杏坛的晚会上,大声疾呼政府要重视教育,不可吝啬教育投资;他还说:我的孩子没有继承我的学术生命,我只有「心智上的后裔」。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智慧和道统的承传。相形而言,净师禀承师志,亦是毕生以教学为先导,学佛六十四年,讲经弘法五十七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於近代佛教史上可谓无出其右者。(图二:毕生从事於教育事业的方东美先生对上净下空老法师影响至深。) 净师在讲席中常回忆起,有一次在方先生家中,遇到三位教育部官员,特地前来请教如何复兴中国文化?方老师非常严肃,沉默了五分钟,然后说:有。什么办法?第一、电视台关闭,第二、所有广播电台关闭,第三、报纸杂志停刊。官员们面面相觑:这个不行,这做不到。然后方老师说: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只要有这些东西存在,喊复兴中国文化只是口号而已!此言值得深思。官员们又问: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即使是强大的罗马一千年也灭亡了。美国将来灭亡,第一因素是什么?方先生毫无疑虑的说:电视。换言之,社会的动乱是什么造成的?是电视和电脑教出来的,无论是大人、孩子,每日不断接受电视、电脑,杀盗YIN妄的负面教育,造成心灵严重污染。这不仅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也是世间大灾难的根源。从另一方面来说,方先生讲,如此之好的高科技工具,可惜我们不会利用它。如果用这些工具,真正发扬中国传统教学,则全社会只要半年就安定,一年和平就现前了。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净师数十年来,首倡视听教学,后利用网路、卫星,向全球宣扬佛陀教育,其高瞻远瞩,实是源自於恩师方东美先生的真知灼见。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於桐城方家的方先生,自幼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此坚固信念,在柏格森和怀特海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中找到共鸣、得到强化,因而一生致力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赞叹汉字文言文,且对胡适严厉批评。方先生的这一思想,在《方东美先生演讲集》之「漫谈文化问题」中有所体现。在此演讲中,方先生引述对东方文化推崇备至的德国哲学家凯塞林的观点:「他以为中国与印度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智慧之所在。尤其中国的文字最值得赞扬。它不仅象形、象声,而且象意。在这种文化本身,便蕴藏著对人生伟大的理想。中国文字最能运载精神文化的奥义,它好像是一种含意深刻的艺术品,高标在摩天的层楼上。平地视之殊难尽其超妙,非提神仰望不足以语其崇高。像这样的文化,可以说是品德文化。生活在这种文化中人,必须有高深的修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义与优美。他说世界上的智慧都来自东方,由於东方崇高文化的陶熔,所以历代不断的产生哲人和圣人。」 时至今日,净师积极倡导恢复汉学,力倡年轻人学习汉字、文言文,其中的根源,是否也是来自恩师方先生潜移默化的薰陶与启示?对於老师的教导,净师终身感恩戴德。一九七七年,方东美教授逝世,净师照顾师母高芙初教授的生活,直至终老。后又在老师的故乡安徽设立东美先生奖学金,协助文哲学子出国深造,以兹纪念,亦是报恩。后又捐赠二百万人民币,於安徽大学成立「方东美先生研究所」,以纪念老师,不忘老师之恩。 二、看得破放得下——章嘉大师 (图三:蒙藏委员会印赠的章嘉大师法像) 章嘉呼图克图是藏传佛教的四大喇嘛之一,是内蒙古地区最高的宗教领袖,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他与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并称为蒙古两大活佛,至今共转十九世。章嘉大师是清朝康雍干三代帝王的国师。在雍和宫的四面碑上,镌刻著乾隆皇帝御制的《喇嘛说》:「我朝惟康熙年间只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康熙四十五年(一七O六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灌顶国师;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加授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乾隆时代承此德政,对章嘉大师也是极其尊重和礼遇。(图四:(右图)章嘉呼图克图被视为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左图)雍和宫内的乾隆御制喇嘛说碑,四面分别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喇嘛说》。) 十九世章嘉呼图克图是上净下空老法师学佛的启蒙老师。净师二十六岁时,刚接触佛法一个月,就承蒙邻居敏孟经亲王介绍他认识章嘉大师。此后大师每星期天为其授课一至二小时,三年的教诲,奠定日后修学根基,其恩德令人永志不忘。 净师第一次遇到章嘉大师,请教佛法从什么地方入门?老人家教导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后再请教:从哪里下手?大师答:「布施。」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智慧,此二者是相辅相成。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净师尽其一生奉行不辍,足见其老实、听话、真干的尊师德范。净师学佛时,章嘉大师曾教导他:「真正发心学佛、弘法利生,你的一生自然有佛菩萨照顾,什么都不要操心。」老师的教导奠定了净师一生的学佛准则,把一切都交给佛菩萨,从不为自身著想,念念所想的都是弘扬佛法、帮助苦难众生。他心系苍生,致力於宗教团结、世界和平,而自己的一生,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全都是佛菩萨最好的安排;且在每次的顺、逆境缘中都不断提升境界、增长智慧,走出了一条独步环宇的弘法之路。 在日常生活中,章嘉大师对学生爱护备至,三年之中,如果上课上得比较晚,中午大师就会请学生吃饭;如果有一、二次没有去上课,他就会找人去看净师,问他为什么没去?是不是生病了?还是有别的原因?如此关心,让学生感动备至,更加尊重和敬爱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师教导净师读《释迦谱》、《释迦方志》,真正认识世尊,并勉其出家弘法。大师所教导的「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戒律很重要」、「佛法是知难行易」,凡此种种诸多教诫,对净师一生影响至深。 在章嘉大师圆寂五十周年纪念时,净师率四众同学敬挽:「初入佛门承师教诲,看破放下五六年,乃知此是契入华严不二法门;长时薰修终赖护持,切磋琢磨三十载,立定根基自行化他一道清净。」这是净师承师教诲、力行不懈的绝佳注解。(图五:上净下空老法师为章嘉大师示寂五十周年纪念题字「源远流长」,并亲撰挽联。) 三、至诚感通——李炳南老居士 净师的第三位恩师是雪庐李炳南老居士。净师在李老师会下学习经教十年,师示以「至诚感通」,使其受用终身。 传记记载,李炳南老居士,名艳,字炳南,号雪庐,法号德明,山东济南人,生於一八九O年庚寅腊月七日。自幼聪颖好学,精通诸经子史、岐黄之术。民国九年,出任莒县典狱长。时南昌梅光羲大士於济南大明湖畔开设佛学讲座,讲授法相唯识,李老师每次都去聆听教法,且深受梅大士赞赏。后来他在《相宗纲要》序文中曾谈及:「余业师南昌孝廉,撷云梅光羲大士,於逊清之际为秋官,皈佛治法相学,其精邃冠群伦,凡相宗学者皆崇之。」(图六: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法相唯识,亲近梅光羲大士。) 民国年间,印光法师在苏州创办弘化社,李老师非常仰慕印祖,通信皈依於印祖会下,印祖赐法号德明,后专诚到苏州报国寺拜谒印光法师,师在观中接见,勉励有加,为其开示终日。日后李老师继承印祖法脉,毕生弘扬净土,其师承正是源自於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 民国时期,李老师曾介绍他人皈依印祖,印祖回信嘱咐加紧念佛,并说:「当前人心太坏,是大乱之兆,好人坏人,统统不免劫难,不过好人去处不同。」怎料印祖一语成谶,果於一九三七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国难方殷。一九四O年,李老师又介绍人皈依印祖,大师回函自述自己朝不保夕,并劝勉说:「当此大劫,宜劝大家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否则后来之苦,比此更甚。以人心愈趋愈恶,杀人之法愈趋愈妙,则成人间地狱矣!」后果一一应验,而印祖也在此年十一月初四示寂生西。(图七:印祖曰,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死」字。) 民国二十三年,李老师参与纂修莒县县志,三年后应聘入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主任秘书,民国三十八年只身随奉祀官到台湾。后於台中相继成立佛教莲社及慈光图书馆,讲经说法,度化众生。 一九五八年,上净下空老法师到台中追随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时年三十二岁。由於净师是外地人,因此求学的心态与当地人完全不同,真正是感到机会难逢,孜孜向学,分秒必争,为常人所不及。净师在台中住了十五个月后就出家了,「我出家的时候,我知道老师心里很难过,那个时候没有汽车,交通工具是三轮车,老师自己没有三轮车,送我到火车站,叫了一辆三轮车,叫我跟他坐在一起,他送我到车站,我都看他流眼泪。」净师离开台中到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后来同学告诉他,老师讲经的时候骂人了:「你们十年什么都没学到,学到的人走了!」同学们都知道说的是净师,所以就跑到台北去问:「你学到了些什么?」实际上,老师并没有单独教他,之所以教学成效不同,是在於心态不一样。 净师在台中没有根、没有家,感到机会难得,所以分秒必争,住一天是一天的福报,非常珍惜;而且对老师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恭敬,觉得老师句句话都是为我讲的,完全接受。家住台中的同学觉得时间充裕,且自认是老修行,对老师是表面上恭敬,因此就懒散懈怠,修学的成效就差距很大。因此,对老师一定要百分之百的真诚恭敬,才能学有所成,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图八:上净下空老法师与恩师李炳南老居士师徒如父子般的师生之情,源於老法师具足至诚恭敬之心求学向道。) 最初,净师是在朱镜宙老居士和忏云法师的介绍下,认识李炳南老居士的。尔后在台中求学十年,李老师劝他学净土,并说他只能教他五年。最初见面李老师提出约法三章的条件,若能接受,就收为学生;不能接受,他不肯收。第一、你过去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日起跟著我从头学起。第二、你所看过的那些经论,无论世间出世间法,我一概不承认。第三、从今天起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教学,其他的高僧大德到台中来,各处讲演,你不能去听。这三条能接受,就到我这来,不能接受,你另找高明。净师想了一下就接受了,之后李老师说:我这三条是有期限的。多久?五年,五年之内一定要遵守。净师就遵守这三条,真是一切放下。过了三、四年之后,李老师说:五年之后我再给你介绍个老师,印光大师。这是他的老师,已经圆寂了,所幸《文钞》还在,天天读《文钞》,天天依教修行,就是印光大师的弟子。 净师於台中求学期间,李老师勉其发心上台讲经说法,并说,弘法者必须通达世出世间法,才能够契理契机,弘法利生。如何通达?佛法三藏十二部经典,世法《四库》一千五百册,一生都读不完,怎么办?李老师勉励学生要至诚感通,以真诚心感动佛菩萨,真诚到极处,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以智慧加持,才能够把经典讲得契理契机,全都靠感应。时至今日,净师讲经说法,辩才无碍,无不是得力於恩师「至诚感通」的教诲。(图九:雪庐李炳南老居士德相)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三日,李老师安详往生,世寿九十七岁。临走的前一天下午,老人家语重心长的对身边的学生说:「世界乱了,佛菩萨、神仙下凡来也救不了,你们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遗言,和印光大师当年给他的回函所示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上净下空老法师早年学佛得遇三位当代的大善知识,奠定学佛基础,及弘法利生的根基,净师对三位恩师感恩戴德,终身不忘,这种师资道合、水乳交融的师生之谊,可谓是难能可贵、稀有难逢。 今日世界,人心不古,师道不存,皆是缺乏真诚恭敬之心所致,即「学生不像学生」,因此,德行学问无由长进,其来有自。由此唯当迷途知返,克勤惕励,力行弟子之职,恢复师道尊严,如此,才能够在世出世间圣贤学问中扎下根基,我等学人可不勉乎? 老法师:这一篇文章,我看了感触很深,跟老师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昨天一样。从印光法师那个时候起,说「世界乱了,人心坏了,有大灾难」,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战争发生了,这是印光法师所说的灾难,真的兑现了。人民生活很辛苦,抗战八年我们亲身遭遇的,我们虽然是小孩,十几岁,也懂事了,亲眼看到这一场战争。这些年来,李老师也常常说,尤其是往生前一天下午,最后给同学们讲话的,告诉大家:「世界乱了,灾难来了,你们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留给我们,这是他最后的遗言。我们同学很多,几个人听懂了这句话?不多。为什么?真正听懂这句话,就要万缘放下,好好念佛,时时刻刻想到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听懂了,这个世间不值得留恋。 我回想到自己这一生,从遇到佛法之后,就是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佛法是他老人家介绍给我的。所以我们的缘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是看到佛法,有仰慕之心而进门的,我不是的,我是从哲学,老师给我介绍,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世界上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这样入门的。以前从来没有听人说过,所以心目当中都认为佛教是迷信、是宗教。那时候我们对宗教很冷淡,也很无知,也不愿意去碰它,迷信碰它干什么。方老师这一说明之后,我们才知道这里头有大学问。我就很留意,老师是不是真的在学佛?如果他说的跟做的不一致,我们的信心生不起来。因为我上课是在他家里,客厅跟书房是对面,所以我总是想看看,他书房的书桌上有没有放佛经。我每个星期都去,我都很留意这一著,他有没有摆上佛经?真的,以后才晓得,他说这话不是假的。 我向他请教,你的佛经哲学跟谁学的?他告诉我,那个时候在抗战时期,他在四川成都中央大学教书,有一段时间他生病,朋友给他介绍,到峨嵋山去养病。他就在峨嵋山住了一段时期,二、三个月,身体养好之后才回到学校。在山上,山上没有报纸、没有杂志,一般典籍统统没有,只有佛经,所以拿佛经来消遣,打发光阴。他愈看愈有兴趣,愈看愈深入,就欲罢不能。这也是我们能理解的,他国学的基础好,心地清净,他的佛法是无师自通的。 我跟他学的时候,他特别介绍给我的《华严》,要我认真去学习清凉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这是《华严》两种最好的注解。我也非常喜欢,出家之后第一部找到的书,那时候有人供养,供养我钱不要,我说你们替我买书。买什么书?《华严经疏钞》。那时候是线装本,古装的线装本,一套四十册,分量很大,也是两函。我们得到这个书如获至宝。 在台中后半段时期,我在那边就熟了,跟同学、工作人员,还有老师身边的护法都熟了。老师在那边教学的活动,我们是全程参加,几乎一堂课都不缺,常随众,他到哪里去讲演,我们都跟著一道去的,而且我们的位子一定是第一排当中,还有优待的。我们就商量,老师年岁大了,要找他讲一部大经,经不讲完总不能走。我们就有这么个念头,八个人,我们签名写了一封启请的函,启请李老师讲《华严经》。他接受了。因为他讲经,一个星期只有一天,星期三,固定的,他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几乎没有休息,每一个星期三他一定在那边讲经。 《华严》讲了好几年,用的这个本子,是我从香港找到的线装书。先找到一套,以后又找到一套,找到两套,我那一套就送给老师,自己留了一套。这一套自己舍不得看,怕把书看坏了,我们也喜欢在书本上写字,所以我就把这个书交给书店印刷,印了一千套。我就用印的这个本子,用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多,所以写的一些笔记都写在经本上。这套书还在。那个时候,我讲经就用这本书,笔记就写在旁边。愈学愈欢喜,相信净土,也是讲《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这个经是《四十华严》,这些书我统统都找到了,在这里看到文殊、普贤都是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我们才真正明了这部经的好处。 善财是文殊得意的门生,他学什么?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专修念佛法门。般舟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也叫佛立三昧,九十天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动,不能坐著,不能躺下来睡觉。很辛苦,要很好的体力,九十天一期,专修念佛法门,克期求证。古人是真干,不折不扣。我这一生也遇到两个修般舟三昧的,那不是真的,他在关房里修,门一关,他睡大觉谁知道?我不相信他真的修般舟三昧。但是我们也不必把他说穿,反正做个样子也好,让大家知道,净宗还有这种修法。年轻有体力是可以,年岁大了就没办法修这个法门。 净宗实在是无比的殊胜,尤其是我们在中年的时候,遇到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前清彭际清居士说这个本子就是中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古大德有这个看法的人很多,大家都承认,一而三,三而一,内容完全是平等、圆满的,没有欠缺。但是文字有简略不同,《华严》说得详细;《无量寿经》说得简洁,只详细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对於两土说得很多,我们自己要细心去体会;小本《弥陀经》分量少,便於做为课诵用,早晚课念《阿弥陀经》、念佛就很好,特别便利於在家同学。 这些年来,我们对这部经讲了十几遍,最早我在国外开始讲这个经,时间不长,这一部经下来大概一百多个小时,受用确实是很多。认识黄念祖老居士之后,他老人家把他的注解,《大经解》,那还是未定稿,给我。他这个稿本完成之后,大概印了几十本,油印的。他非常谦虚,请这些大德们批评指教,这个用处的。我最初拿的本子是这个本子,他只有一套带到美国去,我们认识在美国认识的,我看到就非常欢喜。我过去讲这个本子,是用李老师的眉注,眉注印得很多,大家都看到了。 这个注解注得详细,夏老是会集,五种原译本会集成一本;念老的注解也是会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的注疏。这么多的参考资料,我到北京去看到,我是亲眼看到的,他这些参考资料就堆在他小房间,小房间一张床铺、一张桌子,在书架上堆满了。真难得,这都是佛力加持,这书到哪里找?找不到,他怎么找到这么多!当时我就跟他开玩笑,这是三宝加持你,佛菩萨给你送来的。他说一点也没错!到哪里找到。所以这个注解正知正见。 莲公会集的,真经,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的文字,没有改动一个字。会集不免有改动,这个现象是很普遍,自古以来就有。会集从什么时候开始?佛经传到中国翻译的时候就开始了。大家都晓得,第一本翻译的是什么经?《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就是会集的,佛没有讲过《四十二章经》,就在佛所讲的经论当中节录一段一段的,就是节录下来,这就是会集。那是便於中国人学习,佛法刚到,像我们现在讲编《36O》,就这个意思,方便学习。 所以老师,我这三个老师都告诉我,没有学生,不是老师不愿意教,老师很愿意教,没学生了。要什么样的学生?至少要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真诚,第二个恭敬。如果没有真诚、没有恭敬就没法子学,当然还要有个清净心,能够具足这三样,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你就能学到东西,老师会真教你。没有这三个,老师想教,费尽心血也教不出来,为什么?你不能接受,问题在这里。 所以今天,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再希望恢复起来,怎么做法?头一个把尊师重道做出来。老师在,大家看得到,我们跟老师关系是不断的,有时间一定去看老师,我们做到对老师的关怀、照顾。方老师过世之后,晚年师母生病,我照顾她,尽一点孝心。她有三个小孩都在美国,美国那个时候都在读书,回来不容易。她的大儿子到这里来看过我,在这住了一个星期,天华,去年过世的,大概小我三岁,也都八十多岁,不容易。师徒如父子,他的儿女跟我们就是亲兄弟的关系,哪有不照顾的道理?老师过世之后,我们的讲堂、教室、课堂,我都把老师照片挂起来,每一堂课我们都不忘记老师,给老师回向。这是教什么?这是教真正想学的,要有这样的心态。不是老师不教,贡高我慢,轻慢老师,轻慢所学的课程,都不尊敬,这没法子教。 我常常跟大家讲,我都是讲真实话,古人对老师那种恭敬,真诚恭敬,至少要七、八十分才及格,老师才教你。我这三个老师教我,我有一点真诚恭敬,有多少?我自己给自己打分数,三十分,不及格。要在过去那个时代,老师不收我的,我不及格。但是在今天学校这些学生,大概他们对老师的恭敬,也不过就三分、五分,我这三十分就很难得了,所以我还被收留了。这是真的,确实如此。我们今天找一个学生,真正有三十分恭敬心的,就找不到了,你说多难。真诚、清净、恭敬要没有,这个道会断绝,这个太可怕了。所以我们今天说要做影响众,影响什么?做出样子来要叫人看到,孝养父母,尊师重道,能把这个教好,后面就有人了。有人,就会有佛菩萨化身来教他,这个道统能继续下去。我们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我们对不起祖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 我们今天在表演,每一堂课都在表演,表演什么?表演师道,表演孝道。一生,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标准,真正学道,要做到一生愿意过贫苦淡泊的生活,不求富裕。现在人你看,现在人都要钱。我们不要这个东西,我们只要吃得饱,什么都好吃,没有挑剔;穿得暖,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了。我天天希望什么?天天希望阿弥陀佛带我走,我们对这里没有留恋,给人做好榜样,一定要把净业三福做到,六和敬做到,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说我们多快乐,法喜充满。真的要能放下,放不下不行,受害的是自己,不是别人。释迦牟尼佛做出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记住,时时刻刻不能忘记。 这一生当中不跟人结怨,有怨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怎样化解?真诚、恭敬能化解,我们关心他,我们照顾他。他毁谤我,我赞叹他,我感恩他,为什么?他的毁谤我听到了,我感谢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有,我就改过,他提醒我,我感恩;没有的话,也提醒我,不能有这样的过失,所以都是善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师,三人是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一个我,三个,两个都是我的老师,善的教我,恶的做榜样让我反省,我有没有这个过失,统统是老师,怎么不感恩?所以不能跟人结怨,不能跟人对立。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过失?都是我没有放下,我的利益没有放下,换句话说,就是贪瞋痴慢疑没有放下。这个东西放下就没事了,人跟人很好相处。 不但我们自己宗教要赞叹,我第二次到日本,第一次跟第二次隔的时间很久,差不多已经隔十年。第二次到日本,日本那边有净土宗的道场,邀我去访问,我去了十天。我在去之前,它有十三个宗派,净土宗的他们有派,我们每一家送一套《大藏经》,我记得我送了三十套,就是三十个道场。所以我一到日本那天晚上,他们请我吃饭,欢迎我,都是净土宗各个道场的领导人。吃完饭之后有人告诉我,他说法师,真难得,你们今天的活动会写到日本佛教史。我说哪有这么大的好事?他说你不知道,这些人平常不见面的,你来了他们才见面。我才想明白,我来是什么?都是送《大藏经》,送礼,他们来聚会,我心里明白了。我说我十天访问完了之后,我回请,请他们大家来吃饭,我来请他们。我就告诉他们,我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我们净土宗是亲兄弟,怎么可以不往来?一定要往来,一定要常常聚会,哪一家有法会的时候,大家一起去,这个就是弘法利生。如果都不往来,人家看到,你看这些人都是自赞毁他、争名夺利,算了,咱们别学了,这佛法就衰了。不但本宗要相亲相爱,不同的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堂兄弟,怎么能不往来?错了。 再往外推就是其他的宗教,其他宗教是我们的表兄弟,我们全是一家人。所以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把新加坡九个宗教团结成一家人,我们办活动,他们都来参加;他办活动,我们也一起参加,很热闹,真的是一家人。所以即使不同宗教,我们是一家一家去拜访,一家一家去送礼,礼多人不怪,他有什么困难的时候,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这他很高兴。最好的方法就是旅游,我们邀请他去,组成一个旅行团,到国外去旅游,这十几天从早到晚都在一起,什么话都谈,这个建立感情比什么都好。 他们宗教是实实在在的,供养没有佛教多,所以他们缺的就是经费,出去玩没钱。怎么办?我们请客,所有一切开销统统归我们,你不要操心,你只要愿意去,就高兴了。他们觉得奇怪,你们佛教怎么有这么多钱?李木源居士回答很有趣:我们有后台老板。后台老板是谁?阿弥陀佛。佛法教给我们愈施愈多,财富从哪里来?财布施来的;聪明智慧从哪里来?法布施来的;健康长寿,无畏布施得来的,你修三种布施,就得三种果报。我这堂课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教给我三种布施,三种果报。他给我讲,你学释迦牟尼佛,走弘法利生的这条道路,弘法需要钱,没有钱不行,需要智慧,需要好身体,所以就教我怎么修法: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有多少就布施多少,不要顾忌,要有布施的心,布施的行为是随分随力,都是圆满的。真有效果!我这一生得力於章嘉大师教诲,在这一方面不缺乏,也没有多,恰到好处,没有多,起不了贪心。所以有多少是舍多少,舍完之后,没有多久就又来了,又进来了,源源不断,源远流长。我们一定要做,依教奉行,我们做的是正法。 我们帮助别的宗教,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求化解冲突,促进全世界的安定和谐,我们做这个工作。我劝导他们,编个《36O》出来,就是宗教要回归教育,宗教要互相学习,而且宗教要成一家人。怎么一家人?咱们住在一栋房子里头。我在澳洲图文巴,特别给他们宗教,因为他们宗教想团结,告诉我,大家都有这个意愿,所以我买了一块地送给他们。这块地英亩有九百亩,合中国差不多是五千亩,一个英亩是六个中国亩,五千多亩,中国亩。买来干什么?送给他们。那是农耕的地,大家同耕一块地,这个地将来有生产,这是种的是稻米、麦子,都好种。将来收成的时候大家分,按照你的信徒,你们基督教信徒最多,占百分之五十,那就百分之五十归他;佛教大概只有一千多人,可能只占到百分之五,那我们就分百分之五。十几个宗教,这样子很平等。这块地,他们组织一个委员会去管理。我又盖了一栋房子,活动中心,这个房子,每一个宗教希望都在这个地方教学、讲经、弘法,都在一起。这个中心里面,每个宗教有一个办公室,剩下来就是大大小小的教室,你人多用大教室,人少用小教室,在一起学习,天天见面。住在一起,有宿舍,有餐厅。住在一起,吃在一起,这才真正叫一家人,将宗教当中的矛盾彻底解决掉了。 我这次到英国,没有想到英国人也在做,跟我的想法完全相同。可它规模大了,他建的这个大道场是供给全世界的,是世界宗教活动中心。我那是一个城市的,是图文巴一个小城的。规模可观,我看到他们设计的图,照那个图设计,大概英镑恐怕要好几亿。一个英镑是我们香港十二块钱,他的一万块就是我们十二万,大概要好几个亿。值得,太难得了!这么大规模的,真正是好事,是喜讯,世界宗教团结,天下就太平,宗教教学会产生很大的能量。 所以团结要紧,团结要我们自己,从自己做起,不能要求对方。我先帮助你,我先为你服务,你要什么我都尽心尽力帮助你。需要用钱的时候,我们家里有建设,我可以停下来,我明年再做、后年再做,我把钱先来帮助你。我们在一起生活十三年,十三年他看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对我们有信心。所以大家真正手牵手连起来了,好事情!我做一个城市,十三年,团结成一家人。总是先替别人想,后替自己想。英国这个规模大,这个难得,我们现在结的这个缘,结得非常好。 这篇东西放在我们这一次的活动有个特刊,好,这是提倡尊师重道,比什么都重要。一个是孝亲,一个是尊师,这两个做到了,根就扎下去了。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暨诸位老师、同修大德慈鉴。弟子悟道恭聆《二O一四大经科注》第二一六集,「积功累德第八」心得报告: 这个品题是讲「积累功德」,德就是德本,必须以真实智慧才能真正落实积累德本,真实智慧即是《弥陀经》讲的信、愿;德本是念佛,行。蕅益祖师在《弥陀要解》云: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能不能往生在於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之高下,在於念佛功夫的浅深。师父开示云:念佛功夫与信愿是两桩事情,信愿是往生的关键,念佛功夫再好,信愿不足也不能往生,信愿具足没有功夫,念佛一念也能往生。蕅益祖师云:真信、切愿、念佛求生净土,发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与《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同一个道理。信愿与行是两桩事情,信愿是往生的条件,行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的条件,信愿行看似两桩事情,实际上也有连带关系,信以启愿,愿以导行。 在《三时系念》中峰国师第一时开示云:「信而无行。即不成其信。行者楞严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是行者。是名正行。行而无愿。即不成其行。愿者要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相应。是为大愿也。信行愿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弥陀要解》云:行以证所信、满所愿,以念佛之行来证实,所信的西方极乐世界之事实,以念佛之行来满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由此可知,信愿行是一而三、三而一。又《弥陀经》云:此经是难信之法。 师父云:不能往生西方,第一是信心不及格,有百分之六十的信心才及格,我们的信心只有百分之三、百分之五、百分之八,所以信心不足,因为有怀疑。第二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心不切,因为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放不下,信愿不足,要加强听经闻法及念佛,解行的功夫来帮助增长信愿。为什么信愿不足?是因为经教理解不透彻,念佛功夫不到家,念佛还不能伏惑,感受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气氛,所以有怀疑。夏老《净语》云:「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以弟子的理解是:信愿行互相有因果关系,不知这个看法对不对?恭请师父上人慈悲开示,诸位老师、同修大德,请大家指教指教!恭祝慈安,不肖弟子悟道顶礼。乙未六月初七夜於台北华藏。 老法师:道师这一份报告说得很好,也说得很清楚。要知道,这念佛人的毛病就是多疑。为什么?佛祖有没有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说过,在哪个经我忘掉了,真有,过去老和尚也给我们说过,佛四十九年讲经,他说他没有说过一句话,谁要说他讲经那叫谤佛,他没讲。是真没讲吗?现在我们明白,真的没讲。为什么?我们讲话的时候,先要想一想这话怎么讲,他有没有去想一想?没有。所有一切经他跟谁学的?谁教他的?他自己的东西。我们今天学习还得想一想怎么讲法,他没有。怎么讲出来的?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怎么流出来?外面有感,他有应。同样一部经,这两个人感不一样,所以他讲的两个人就不相同,每个人都得度了。佛菩萨度众生有这个本事,就是说他没有通过心意识,没有说我要想一想。为什么?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外面有感,自性自然流露。他没有学过一部经,他讲这么多经。在我们中国,我们以惠能大师做例子,唐朝时候人,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开悟了,问他什么经他都能讲。而且他给你讲的,跟甲讲的,跟乙讲的不一样,但是跟甲讲的甲开悟了,跟乙讲的乙开悟了,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所以李老师当年,我们学佛的时候感觉到困难,老师就教我,不是学得来的,学得来的是假的,是死东西,那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你的。什么是你的?悟了之后是你的。你一展开释迦牟尼佛的经本,是从你自性流出来的,跟它对对完全一样。所以你能够理解,你理解的深度是无限的,不一样!所以学佛是叫我们开悟。我们在娑婆世界开不了悟,寿命太短了,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寿命长,一定开悟。开悟才算是自己的,才是真的。所以这个道理要懂,懂这个道理之后,这些疑虑全部化解,就没有了。 佛是应机说法,什么样?就好像在敲鼓一样,我敲,我用的力量大,声音就大;用的力量小,声音就小。每个人去敲,鼓每个人都有应,不是一样的。但是什么?统统得利益,统统叫你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最殊胜的,无过於你相信净土,这是善根福德。这个绝不是偶然的,没有人能传授给你,善根福德。可是老师对我们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什么?我们尊敬他。尊敬他,他的话我们就不怀疑;不尊敬他,对他有怀疑,那就错了。所以到哪里去找一个听话不怀疑的学生?找不到了,找个用真心的,找个老实的,很难!所以老实听话真干,具备这个条件,没有一个不成就。海贤老和尚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老师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又嘱咐他,「明白了不能乱说,不能说。」那个明白是什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真的明白了,真的开悟了,不说,一生不说,听话、老实。他偶尔透出来是「我什么都知道」,不讲。什么都知道就是大彻大悟,没有大彻大悟说什么都知道,那叫大妄语,那个大妄语是阿鼻地狱。 所以我们现在老老实实,一本经书、一句佛号、一部注解,黄念老的注解。我现在又介绍两样东西给大家看,一个是黄念祖老居士的《净修捷要报恩谈》,一个是来佛寺这三位老法师的表法《永思集》,他给我们做证明、作证转,这个太难得、太难得!这么多好老师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能不成就?哪有这个道理!不成就的,那就是自己的劣根性,还怀疑,还不肯放下,那就没法子了。好,道师这份参考不长,很值得学习。 学生:《科注》学习班心得报告。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惭愧学生开定,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内容如下:见贤思齐,反观内省。 师父上人常常教诲我们,身教胜於言教,学贵力行,学佛要真正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佛人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道场每周六的忏悔分享,感别人的恩,改自己的过,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互相学习,共同促进。通过大家的分享,即看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又看到大家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在道场的学习和生活中,两位大家长处处都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为了缓解我们在修行上的疲惫,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乏味,两位大家长很用心,在每个教室都摆设了各式各样的多肉花,新奇可爱。道场的点点滴滴,所有陈设,乃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两位家长对孩子们的爱。哪怕是每天在单调中循环的生活、做功课,种植一花一草,都是在教导我们正确的为人处事、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是在帮助我们增福增慧。 最近因为两位大家长的操劳成疾,也很少能抽出时间来看我们。每次的见面或是外出前,您们对孩子们的叮咛嘱咐,都是给予我们最真切的教导。其实我们知道您们的心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永远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引路人、大善知识,似父母,似老师,似良师益友,似心灵的医生。永远带领我们落实师父上人的教诲,跟随师父上人的步伐走向西方极乐世界。 班级有位师兄很发心,每天不仅要忙於班上的卫生区,还要抽出很多空余的时间去护理两位大家长办公室的多肉花。在师兄的爱心呵护下,多肉花长得特别的鲜艳可爱。这位师兄给我们分享到,最近两位大家长为了护持好我们的成长和修学操心劳累,身体也不好,自己也很想为两位大家长分担,不想看到大家长太操劳,於是自己发心,一定要把大家长办公室的多肉花种好,让两位大家长看到心生欢喜。所以师兄很细心,也很用心的在给多肉花浇水、通风、晒太阳。正是这样一颗真心,每天坚持,时时提起一颗孝敬之心去做,发现师兄不仅花种得好,在做事的方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自身的修学,对於师父上人经教义理的悟入,都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每次上台的分享很有条理,充满正能量,都能将自身的修学和经教结合在一起,能将师父上人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之中,都让我们很受益,每天过得都很充实和法喜。正如古人所言:「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 师父上人常常教诲我们,学佛是内求,智慧、德能、相好是自性本具的,外求永远都得不到。反省自己,常常做错事情,犯下过失,根源还是孝敬之心不足,尊师重道之心不够,不能常常将父母、师长的教诫放在心上;正是学总是时进时退,改过总不能勇猛彻底,常常让烦恼习气做主,自性的性德和智慧不能彰显的原因所在。修学并不是向外贪求,不是要自己去学很多、看很多、听很多、经历很多,而是要学会看破放下,回归自性。回归自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时时提起一颗孝敬之心处事待人接物,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洒扫应对、言谈举止常不忘失,做事如此,听经如此,念佛亦如此。时时处处都是在修行,都是在与自性相应,自自然然就能做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感恩师父上人的慈悲教诲,两位大家长的真心护持,同参道友的帮助陪伴,让学生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改过迁善,常常能看到榜样的力量,学会成长和进步。坚信修行的道路上有您们,自己今生就有成就的希望。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定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恭祝尊敬的师父上人,法体安康,六时吉祥,久住世间,光寿无量。惭愧学生开定顶礼敬呈。 老法师:开定师的这一篇报告,很难得,很好。一个人一生当中学习成功、失败,关键确实就是见贤思齐,反观内省。这两句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要有毅力,要有决心,才能真正落实。真正落实就如你所说的,道业才能精进,智慧才能增长。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知道反省,都要知道改过。见贤思齐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智慧,一般人见贤怎么样?嫉妒,他就造业,想尽方法毁谤、障碍,那就错了。见贤能够尊敬,能够想我也能学得跟他一样,这个是很难得的,是好事。下面还有一个。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妙音,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题目是:国学治要学习心得报告之一:全人类的鸿宝——《四库全书》 上净下空老教授於讲席中,时常提起《国学治要》是小《四库全书》,是《四库》入门的门径,《四库全书》是我们全人类的宝贵遗产。老教授说:因为《国学治要》是《四库全书》的入门,你学会这个,你将来读《四库全书》没有问题,文字上没有障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都在《四库》里头,宝藏!老教授说:现在中国的东西真不错,真像汤恩比说的,真能解决人类这些问题,能解决自然灾害。这些东西在哪里?给诸位说,在《四库全书》。乾隆做了一桩好事,大好事,无与伦比的大福报,就是编这套书。这套书从中国三皇五帝,一直到乾隆这个时代,历朝历代所有人的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经验、效果,全在这部书里头,这部书是中国的宝藏。 老教授说:我现在劝外国人一定要学文言文,为什么?你们要智慧,你们要想解决你个人痛苦,解决你家庭的问题、社会问题、国家问题,这个东西,中国古人的智慧都在《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头有中国人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最高的理念、最好的方法、最丰富的经验,还有历朝历代做出来的效果,全在这些书里头。你不读这些书,你到哪里去找智慧去?现在有系统的保存下来的,在全世界只有中国,你再找不到了。印度没有这么完整的典籍,你找不到。老教授教导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之历史文明,社会之长治久安,实奠基於朝野上下,共同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其教化之善巧方便,广布於国家各类施设。若论文献记载之完备,求其能综括前人著述、汇为一总结集者,首推清代之《四库全书》。其不仅集中国历代文献之大成,亦为有史以来世界最庞大之典籍,内容包罗万象、举世无匹,堪称世界学术文化之璀璨瑰宝,人类幸福康宁之智慧指南。 甲、四库分类的沿革 上净下空老教授说:《四库全书》的构想就是从佛法三藏来的。佛教的经典称为三藏,中国的古籍叫四库,库跟藏一个意思,仓库。四库实为古代宫廷藏书之所。旧分书籍为四部,藏之四库,因亦谓四部曰四库。 晋初的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东晋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隋、唐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来无论官编私撰,及史家目录的分类,虽其类目颇有变更,但大都以四部为大纲,千余年来遵守莫变。 清代的《四库全书》,即依据四部分类法而编制,以经史子集为纲,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之中或流别繁细者,又各析为若干子目。计经部十,史部十五,子部十四,集部五,凡为类四十四类。下又各分子目,很是详尽,因此四部分类法,虽创始於荀勖,成立於隋唐,至清《四库总目》出而始臻完备。(图一:为《四库全书》原书封面之绢色及楠木书函原书高31.5公分,宽20公分,封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简明目录黄色。) 乙、《四库全书》的编纂 方乾隆朝国运昌隆之时,圣贤道统之盛,声明文教,远被四夷,迈越前修,遂发中秘之藏,广献书之路,广收散佚,妙选通才,特开专馆,从事纂辑,网罗专家学者三百余人参与此盛事,以军机大臣刘统勋、于敏中等总其事,纪昀、陆锡熊等为总编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纂修分校,则戴震主经,邵晋涵主史,周永年主子,纪昀主集外,若王念孙、朱筠、翁方纲、王太岳、姚鼐、卢文弨等,亦皆硕学通儒,一时名宿。其编纂宗旨,即为乾隆帝御撰《文渊阁记》中引述横渠先生之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自乾隆卅七年春下诏徵求书籍,卅八年二月各省陆续采进的书已达数千种,再加上内府的收藏,开始校雠的工作。直到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文渊阁本钞缮告竣,历时近十载,所动员钞缮誊录的人多达二千八百多人,集书三千四百六十种,都七万九千三百余卷,凡三万六千余册,规模宏伟,卷帙繁富。 这是中国历史上整理校雠图书空前的伟大工作。西汉刘向父子奉成帝之命,校雠内府藏书,历时了二十年(西元前二六——西元六年),所整理钞缮的,只有六百零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晋武帝时,荀勖整理内府图书校雠钞缮的,虽略有增加,也不过一千八百八十五种,二万九千零三十五卷。唐宋两朝内府整理藏书,仅从事补缉,尚未全部重钞,多者不过五万三千多卷,少者仅只三万零六百卷。而乾隆时代整理的图书,却多达一万零二百二十三部,十七万多卷。而钞缮著录的即有三千四百多部,七万九千多卷,内容的丰富,远超过了前代。(图二:为敕修《四库全书》之乾隆皇帝画像。此为乾隆元年所画,高宗时年二十五岁,至三十八年敕修《四库》之时,则已六十三岁矣。逮全书修成,已逾七十,故上有「古希天子」之印。) 我们撇开这部书纂修的动机不谈,仅就书而论,实是世界上前无古今的大著作。虽是一部大书,但有别於类书,而保存了各书的原貌,也就是保存了原来的资料。其内容完备,包括中华五千年所有的历史、民族、社会、政治制度、宗教、天象、地舆、物产、文艺、哲学、美术、农、医、工商、算学及百家杂学等,无所不有。且排列的秩序,大体依照学术的分野,井井有条。其特色是整理图书时,依「思无邪」的原则,经过选择裁汰,凡伪作、空疏,无益学术文化的著作,皆一一考辨,弃其糟粕,存其精华。每整理一部书,无论钞录的,或不录而仅存其目的,均各撰有提要一篇,撮述作者的生平及书的概要。故此书说它是中华文化的精萃,并不为过。对於爱好中华文化而欲予研究的世界人士,极为方便。因为研究学术,主要在搜寻资料,参考群籍。但一般的困难有三:一在古籍太多而不易完备,二在典籍分散而不易聚,三在书太杂而不易选择。而《四库全书》有系统、有条理、有极丰富的资料,有此一书,对於研究中华文化的人士,寻求救灾救世之方,可以无遗憾了。 丙、《四库》七阁的命运 《四库全书》当时分缮七部,并特仿宁波范氏天一阁式制,建阁以庋藏之。其贮於大内者曰文渊阁,盛京沈阳故宫者曰文溯阁,圆明园曰文源阁,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曰文津阁,谓之北四阁或内廷四阁。又以江浙为人文渊薮,亦於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各贮全书一部,谓之南三阁或江浙三阁,且许士民赴阁传观钞录。另底本一部则贮於翰林院。以十数年之岁月,成如此壮观宏伟之巨构,实古今中外历史上所仅见。 然不幸国家多故,百余年间,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太平军起事,文宗、文汇,相继沦亡;文澜则幸存劫余,残本不及半数,后虽经补抄,然难复旧貌,现藏浙江省图书馆;而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陷北京,火烧圆明园,文源随化劫灰;庚子八国联军之役,翰林院之底本亦遭焚掠,靡有孑遗。是迄清室之亡,七部全书已毁其半。逮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变起,文溯《四库》又沦入日人之手,后几经波折,现藏甘肃省图书馆;热河文津,民初移入首都,贮於京师图书馆,开架供众阅览,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唯文渊阁一书,成书独早,钞校亦最精善,虽屡次播迁,幸天佑斯文,毫发未损,今庋於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故《四库全书》实乃稀世鸿宝,举世同珍,至可宝重。(图三:为故宫文渊阁前景。文渊阁为庋藏《四库全书》之所,乾隆四十七年全书缮成,装潢入藏。) 丁、《四库》的校勘价值 《四库》所收录的书,传世珍罕的,固然重要,极有传存的价值,就是已有别种版本传世的,甚至还有不少的典籍现今尚有宋元古本存世,《四库》本也并不稍损其在校勘上的价值。 清初的一位校勘名家陆敕先曾说:「古今书籍,宋版不必尽是,时刻未必尽非。然较是非以为常,则宋刻之非者居二三,时刻之是者无六七。」可谓是经验之谈,是古人读书并不专主一个本子。因为古籍经过无数次的传钞或翻刻,鲁鱼豕亥,发生了文字的差异,甚或因文字的差异而发生解释的不同。譬如文起八代之衰唐代的韩愈,他的《昌黎集》,传到北宋时代即已文字多歧,现在大家认为以宋方崧卿《韩文举正》及朱熹的校本为最佳。方氏系取北宋秘阁本、杭州刻本、四川刻本、石刻本,以及总集中所收韩文来校勘订正;朱子以方本多折中於秘阁本及杭蜀本,而未列举各本的异同,并不妥当,因予重为校订。当然《韩昌黎集》经过朱子的校订是可读多了,但并不是全无问题,仍有若干不易通解的地方。现存朱校本最早的有元刻本存世,即《四部丛刊》中所影印的。譬如卷十一《原道》篇:「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国家天下,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元版无灭字,则文义不通顺。卷十四《与李秘书论小功不税书》:「所谓不税,果不追服乎?」追字,元本作遣,难释其意。考《四库》本之作灭、追均与宋淳熙锦溪张宅翻刻潮州本合,知其曾参校他本,择善而从。此不过随举一例,《四库》的纂修校雠工作,前已言之,多出当代大儒之手,如戴东原、翁方纲,庄存与、王念孙、任大椿、朱筠等之经学,谢墉、任大椿之小学,陆锡熊、邵晋涵、彭元瑞之史学,李潢、陈际新之算学,姚鼐、纪昀、朱圭、曾燠等之文学,俱是名家。且内府之藏书也富,天禄琳琅,宋元旧本颇多,故《四库》写本大有校勘上的价值,并不因别有旧本流传而稍损,这尚仅是指文字的异同,可供校勘。也有所依据的版本与传本不同者,譬如宋唐庚的《眉山唐先生集》,现在传世的有二十卷、三十卷两种本子,而《四库》著录的则是二十四卷本,编次不同。又如李纲的《梁溪集》一百八十卷,旧本仅残存宋刻三十八卷;周必大《文忠集》二百卷,旧本仅残存宋本六十九卷。现在通行的《梁溪集》是道光中福建刻本,《文忠集》则为道光中江西刻本,别无旧刻全集,此二本皆据钞本校刊,不乏阙文误字,远不如《四库》本校勘的精审。再如清季的丛刻书如金山钱氏守山阁丛书、元和胡氏琳琅秘室丛书、归安陆氏十万卷楼丛书、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丛书等等,其中即不乏钞录自《四库》本来付刻的。是以《四库》本并不因其所收的书已有别本通行而减损它的价值,在校勘上仍有其贡献,这是《四库全书》的价值。 当然,《四库全书》中删改文字是它最大的缺点,诸如将夷狄字样删改,见於上谕奏摺。究竟删改的标准如何?有哪些文篇经过改纂?则非取全书校勘,无以知其详情。但其有系统、有条理,将宋元以前以及明与清乾隆以前重要的典籍汇聚为一,弥足可贵。且每书的前面各冠有一篇提要,介绍其书作者的生平,概述该书的内容,并评骘其优劣得失,对於研究我国学术文化的世界学者,极有价值,极为方便,而毋须费力搜寻。发挥了它保存宣扬中华文化的功能。(图四:为《四库全书》内页款式。原书板心高22.3公分,宽15.3公分,每叶十六行,行二十一字,鱼尾下标注书名,卷次及页数,红框白口,天地甚宽,清朗美观。) 戊、结语 上净下空老教授说:商务印书馆印《四库全书》,这是再版,来找我。我一听说很欢喜,我给他订了一百套,这一百套的价钱是美金五百万,一套是五万。世界书局要重印《四库荟要》,好事,真难得!我跟他订了两百套。《荟要》跟《全书》这两套,这个《全书》一百套、《荟要》两百套就一千万美金,钱就花掉了。供养全世界著名的大学图书馆,让它们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国宝,就在这两部书上。(图五:为老教授购买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每套共1502册,重2858.6公斤。) 老教授说:确确实实全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库在中国,中国保存得非常完整,保存了传统文化,保存了大乘。在什么地方?中国传统在《四库全书》。五伦从这扩张的,四维、八德都是从这里引申过去的,中心就是这个亲爱。所以从这里延伸都是性德。五伦是道,五常是德,四维是德,八德是德。根本的德行,这是做中国人做人的标准,仁义礼智信叫五德。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义是什么?思想言行合理、合情、合法,这叫义。我们的思想言行必须如理、如法要合情。四维,管子说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系国家的四根柱子,礼义廉耻,这四个字没有了,这个国家一定会灭亡。八德,八德是普遍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人与事、人与万物必须要遵守的德行,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几千年不坠。一部《四库全书》讲些什么?就讲这些东西。可是到今天没有了,没有人学,也没有人懂,所以社会动乱、地球灾变,就这么来的。 中国全部东西在《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面蕴藏著中国人对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大道理。今天人讲理念、方法、经验、效果,统统在里头,是全人类的宝藏。这不是某一个国家族群独占的,不是的,全世界每个人都有分,都应当要学习。典章文物,尽在图书,其存与亡,为民族安危所系,守先待后,匹夫匹妇亦与有责。《四库全书》「继绳祖考觉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庶在是乎!」令有清中秘之藏,得免散逸,不仅保存文献,宏扬文化,抑且促进了解,蔚为国光,亦当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有识之士共同学习的宝典! 老教授说:中国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头讲什么?要为别人介绍,最简单的一句话,里面所记载的是幸福人生、快乐人生的理念、智慧、方法、经验,你要不要?如果你是要,喜欢,你就来学习。上净下空老教授以拳拳济世之心,诚布衷曲,并世君子,当听老人之言! 以上是惭愧弟子妙音学习《国学治要》的心得报告,仰望各位古圣先贤,弟子战战兢兢,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将师父上人的法语和秦公孝仪先生、昌公彼得先生等诸先生的金玉之言,汇集并编辑一处,报告至此,祈请师父上人教诲。若有汇集或编辑得不妥之处,恭请各位法师、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老法师:我们要感谢梁居士,这些年来他在新加坡,一直努力在做这个工作,就是整理《国学治要》,做得很有成就。我听说,他们要跟马来西亚汉学院合成一体,这是好事,我听了我很赞成。我们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为国家民族,为人类永远的安定和谐、幸福美满,做出最有价值、最好的一桩事情。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