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27集) |
|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六十一页,第二行,「忍力成就」。这一科有六句经文,对修学来说非常重要,是修学初步最好的指导,必须要遵守的。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计者,计较执著」,放不下。放不下什么?全是苦不堪言之事。谁知道?佛知道。我们自己这个境界现在前面,不知道,如果要知道,就有办法离苦得乐。第二句就教给我们离苦得乐。我们先看「苦者,《佛地经论》曰:逼恼身心名苦」,逼迫恼害,或者是身体上的,或者是精神上的,心苦就是精神,感到逼迫、逼恼。「众苦者」,很多,佛在经上常说的,「内苦,外苦」,内苦是内心的,多半指精神;外苦是身体,受到外面境界的迫害,这是常说的二苦。「三苦」,佛把众苦归为三大类,这个三大类是三界,六道轮回里面苦,统统苦,我们在欲界,欲界这三种苦都有,有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八苦,说了八种;坏苦,色界天有的,就是四禅十八层天,那个地方没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最高的,六道里面最高的是四空天,四空天没有肉身,他们不要这个身体,身体很累赘。像老子所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有个身体,没有身体多好。无色界天就是连这个身体都不要了,但是他没有坏苦、没有苦苦,他有行苦。行苦是什么意思?不能永远保持,他有寿命,寿命到了,四空天是最高的,寿命到了,上面再上不去了,上不去那就往下堕落,往下滑坡滑得很快,这就叫行苦,这个苦的根源断不了。三苦包括全部六道,天、人、修罗跟三恶道。 「四苦、八苦」,四苦是指生、老、病、死,这欲界里头不能避免的,八苦亦如是。「分类不同,均表苦类众多。菩萨了达一切诸苦皆是虚妄,毕竟不可得,故能安忍,住於平等,故曰不计众苦。」菩萨觉悟了。这个里头四苦说清楚了。八苦,八苦前面就是生老病死这四种,再加上现实生活里面所遭遇的有求不得苦,我们有求,得不到,求财、求地位、求儿女,不能够如自己的愿,这感到苦,求不得苦。第六个,爱别离苦,你自己亲爱的人,你所爱的,譬如产业,祖宗留下来的老家,偏偏要到外面工作不能常聚,亲人不能常聚,叫爱别离。下面第七个,怨憎会,爱偏偏别离,冤家对头不想跟他见面,可是天天见面,同学坐在一张板凳上,很苦,不愿意;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天天要见面,是你心里最讨厌的人,这是人常有。末后一个,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这是指什么?指构成我们人身生命的基本物质。从前这五阴概念上搞错了,现在听到科学家的报告,我们虽然没有开悟,也有比较客观的正确的概念。《金刚经》上佛说,我们这个身体是一合相。那就是什么?只有一样东西是它组成的,这一样东西就叫五蕴,或者叫五阴,都可以,五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很小,佛经叫做极微色,不但六道天人,二十八层天,天眼看不见,阿罗汉的慧眼也看不见,菩萨的法眼还看不见,什么时候能看见?大乘经上常说八地以上,这个不简单。菩萨,《华严经》上分五十二个阶级,八地是哪一个等级?最上面五个等级,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五个位次上能看见,他们的定功深厚,神通广大。七地以下知道有这回事情,没有亲眼看见,八地的定功才能看到。 现在这个东西被科学家发现了,佛说极微色,这就是物质现象里最小的,它不能再分,它再分就没有了,就变成虚空。科学家找到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最近二十几年才发现的,才找到的。八十年前发现原子,那个时候人类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世间所有一切现象,物质现象都是它组成的,就是一样东西。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说对了,说得一点都没错。只知道它是物质,物质就是色;另外,它除了色之外,它还带著有受想行识,这个东西科学没发现。现在知道了,科学家的名词叫微中子,或者叫中微子都可以。它的体积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一百亿个微中子揉合在一起,它的体积等於一个电子,原子里面的一个电子。原子是以原子核、中子、电子组成的,这个我们化学里面叫元素,微中子的体积是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那么小。这样小的东西被发现,同时也把它打破,打破之后物质现象就没有了。这就是跟佛经上讲的极微色一样,极微色给它再一分开,它就没有了,就变成虚空,所以也叫做邻虚尘。微尘,佛法里头讲细小的,叫它做微尘,这个微尘很小,跟虚空做邻居,你不能分,分它就没有了,就变成虚空出现了。所以佛经讲的邻虚尘,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说的微中子。 但是佛经上讲这个极微色,它有受想行识。这桩事情也被现在量子力学家看到,看到什么?这个击破之后没有了,没有了看见什么?是念头波动的现象,发现这个。所以才恍然大悟,物质不是单纯的,再小的物质,到中微子这么小的物质,真的是基本物质,它有受,受是什么?它有感受,它有想、它有行、它有识,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记忆,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第八识的种子,有这个现象。换句话说,所有物质现象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宇宙之间没有死的东西,全部都有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这个意思是说物质跟精神是一体,不能分,精神说了四个字,受想行识,物质讲一个字做代表,用色。所以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去年往生了,我是三次去参观他的实验室,最近这一次是在前二、三个月,我到日本去讲经,顺便去访问他的实验室,他的夫人接待。我们自己在高雄,刘医生搞了一个实验室,做得很不错,效果比他做的还好,我们把样本带过去,她看到非常惊讶,要跟刘医生(就是给我看牙病的),跟刘医生合作,合作可以,合作继续努力去研究。这个证明宇宙之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没有精神现象的,现在讲的有机体,全宇宙统统是有机体,植物是有机体,石头、泥土也是有机体,都是活的,没有一样是死的。 美国的修.蓝博士,到我们这个摄影棚来参观,告诉我们,我们的桌子有受想行识,它知道,我们起心动念它知道,我们言语造作它当然更知道,天花板知道,地板知道,连墙壁都知道,你能够瞒得了谁?这是被现代科学家发现,不仅仅是指儒家所讲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不止,那是比喻。科学给我们讲真的,整个宇宙是活的,是有机体,符合《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这个基本的粒子,我们讲的极微色,《心经》上讲的五蕴。观世音菩萨以智慧来观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的体是什么?自性,不离开自性;换句话说,是自性现相,现相的基本现象就这个东西。整个宇宙就是五蕴组成的,合成的,叫一合相,这一合相是自己自性。 一合相既然是自己的自性,整个宇宙跟自己什么关系?一体。道家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真的,一点都没错。《华严经》说这整个宇宙,宇宙从哪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宇宙从什么地方来的?心现识变。心就是自性,是自性所现,是自性所生。自性所生所现的是什么样子?一真法界,一切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是心现的。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呢?我们有十法界,我们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十法界是唯识所变。识是妄心,就是妄想,就是念头。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六道轮回是妄想杂念变现出来的,它会变。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一真法界,阿赖耶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就这么回事情,这是真相。 宇宙三个秘密,这三桩是科学家研究的对象,叫宇宙的奥秘,第一个是物质,第二个就是念头,第三个自然现象。物质揭秘了,问题解决了,现在第二个是念头。年轻的科学家拼命搞这门功课,有相当的收获,现在市面上这一类的报告很多。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研究这个,好事情!希望二、三十年之后,念头是怎么回事情,这第二个秘密被揭穿了。这个要揭穿了,佛教就不叫宗教,是什么?高等科学。我学佛的时候,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高等哲学。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我从这入门的,不是从迷信入门的。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告诉我,「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大乘经典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从这里入门的。现在我学了六十四年,六十四年得到什么结论?科学家讲的我承认,佛法不但是高等哲学,还是高等科学。所以我们可以总结,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讲些什么?这个要分一般的跟高级的,对一般人所说的,对世人所说的,佛给我们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讲这三样东西,这就是佛法的小乘,讲了十二年;往后大乘,那就是科学跟哲学。所以佛法,将来很可能它的正确名称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就像中国传统文化提起来,孔孟教育,或者孔子的教育,我们这样称。未来,三十年之后,我相信佛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这就正确了。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很重要,一看到名字,就了解它里头讲些什么东西,哲学、科学都讲到究竟圆满。 自性是本体,自性不生不灭,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大乘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就是教你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毕业了,在佛法里就称为佛陀。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再上去就没有了,就达到究竟圆满。见性之后,过去现在、此界他方,全宇宙,你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谓全知全能!这是一般宗教对上帝的赞美,实际上上帝不是全知全能,全知全能是明心见性的人。谁能明心见性?人人都能明心见性。要怎样才能见性?这一段是启蒙的教学,这六句话你一定要知道。第一个,不要计较众苦,苦是假的,你愈计较就有苦,你不计较它就没事。要紧的呢?少欲知足。为什么?欲,欲望的膨胀,不知足,这个东西障碍你见性。所以你一定要认识它,要远离它。真正对於所有一切的欲望,财色名食睡,这对事;对念头来讲,贪瞋痴慢疑,这从心上讲的。从事上讲的,从身上讲的,财色名食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有这十样东西就麻烦,全迷了,迷得很严重,你见不了性。如果见色闻声,内不起贪瞋痴慢疑,外不受财色名食睡的诱惑,不为它所动,这个人就成佛了。彻底明白,彻底放下是佛;放下不够彻底,放下一大半,菩萨;放下少分是阿罗汉。 学佛从哪里下手?我年轻的时候,第一次跟章嘉大师见面,我就拿这个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我们知道佛法殊胜,佛法好,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能够契入?我提这个问题。老师看著我,我看著他,我看著他等待他的开示,他看著我心浮气躁,不说话。这是很多年之后我才搞明白,当时也不敢问。很多年之后明白了,问题提出来是正确的,为什么不答覆你?因为你心浮气躁。心浮气躁,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去,你不会记住。所以他看著我,看了半个钟点。好像在修定,专注!我专心在等待他老人家的教诲,专注,专注就是修定。半个小时定下来了,他就告诉我,说一个字,「有」。我一听说有,精神又起来了,又不行了。所以第二次他又不说话,说一个有,大概等了六、七分钟,我们又恢复到静态,告诉我「看破、放下」。你看看,这多简单,琢磨差不多搞了将近一个小时,可是这种教诲让你一生都不会忘记,你才会重视。 看破是明了事实真相,明了之后不能放在心上,不管是自性,自性不可得,不能放在心上;自性所生的万物也是假的,也不可得,都不能放在心上。看得清楚,看得明白,那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放在心上是定功,功夫。不受境界影响,连自性都不受影响,都不能够放在心上,心上有一个自性,坏了。所以佛在《般若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能不能执著?不能执,执著就是病,执著就是障碍。哪来的佛法?没有佛法,佛从来没有说过有佛法。内外都不染,内外都不著,这就对了,这叫恢复你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重要,这真修。 修行的方法太多了,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不是数字,代表圆满,是表法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一切万法,就这个意思,所以方法没有一定。世尊给我们表演的四十九年讲经教学,这个对象我们一想就知道,他的对象是什么?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占大多数,占多数,知识分子喜欢研究讨论读书,就用这个方法来修定。所以佛提出的要求,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喜欢读书,选一部书,一生就念这一本书,不要念其他的,念其他的你会打妄想,就这一部书。念的时候不要研究意思,为什么?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才能出无量义,有意思就死呆板的,就一个意思,没有第二个意思,所以不许你有意思。要怎样去读?离文字相,不要执著文字相;离名字相,佛讲的这些名词术语,这都是假设的,都不可以执著;离心缘相,心缘相是我一想,这是什么意思,那个什么意思,不必想,它没有意思,这才叫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不定什么缘分一下开悟了。开悟是什么?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开悟。你开悟了,你找高人给你印证,你讲给他听,这个人也就是你的老师,他给你做证明的。所以,古时候确实私塾里的老师,对於天分高的,有智慧的学生,给不给他讲书?不给他讲,就叫他念。譬如念四书,从头到尾每天大声去朗诵,没有讲的。念个二、三年他豁然开悟,其义自见,他把他所悟的地方讲给老师听,老师点头,没错,这个课程他就毕业了。老师有没有讲?不需要讲,让他自己开悟。老师如果给他讲,把他的悟门堵死了,他永远不会开悟;不给他讲,他有疑情,疑情是好事情,所谓是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 中国这套教学法,佛法里头有,佛法没有传到中国,中国也有,传来之后完全相同,这个教育的理念、方法,完全相同。所以中国人欢喜,把佛法看成一家人,不再分你我,大乘佛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理念传到中国来,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在中国,儒释道虽然是三家,形式上有别,实质上无别,为什么?他统统学,学儒的读佛经、读老庄,学道的读四书五经、读大乘经典,佛门也是如此,也学儒,也学道。通的,融成一体,成为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研究文化史的人,称为东方第一,永远站在第一位,我们要认识,要认真努力去学它。学它,一定要学多少就要干多少,要把它变成生活、变成工作、变成待人接物,那是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要不是最高的享受,你学它干什么?真的是法喜充满,无法想像。 欲望愈少愈好,叫知足,知足常乐。菩萨成佛,他住在哪里?叫后补佛,像现在的弥勒菩萨,后补佛,他住在什么地方?大家知道,他住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语音译的,什么意思?是知足。这就是说,不知足你成不了佛,你要想成佛,首先要修知足,少欲知足你就能成佛。所以补处菩萨都住在兜率天,表法,这个天人知足。「少欲者,不多求」,生活在这个世间日子好过,只要不多求,日子就非常好过。所有一切苦都是多求,求不得苦,真正懂得不多求的,他没有不快乐的。 「知足者,所得虽少而不恼恨也」。不怨天,不尤人,得少为足,他很快乐,他很自在。海贤老和尚为我们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二十岁出家。他们家里世世代代务农,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农田里面工作,对於农艺、耕种他很熟悉,行家。完全是老人教的,他没有念过农校,老人教的,经验非常丰富,一生务农,出家也种田种地。一百一十二岁往生,活这么大年岁,就念一句阿弥陀佛,绝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开悟。我看他的光碟,看他们的报告,我估计他得功夫成片,就是第一个阶段,二十岁开始念佛,五年足够了,功夫专的人一般三年就够了,就是三年到五年,他念到功夫成片。只要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他心里妄想杂念少,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跟阿弥陀佛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或是梦中,或是定中,他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递信息给他,肯定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多久,等到你寿命到的时候,我来接引你。念佛的人心就定了,知道极乐世界已经注册,有分了,信心就十足。再向上提升,顶多十年,五年到十年,也就是二十五岁到三十岁,得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他的功夫跟阿罗汉平等,事一心。再过个十年,他就能得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是叫分证佛。不是圆满的,但是是真的,好像晚上我们看月亮,初三、初四的月亮,月牙,那是真的月亮,不是假的。十五满月是圆满的佛,他这个是叫分证佛,还不圆满,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水中的月是假的,不是真的;天上这个月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至少要到这个位次,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成佛,从初见性到圆满,有四十一个阶级,这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报土,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实报庄严土,等到圆满,一生决定成就。海贤和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估计他在四十岁前后,他就得到了。他常常想到极乐世界去,他说老佛爷告诉他,说他修行不错,叫他在世间多住几年,给佛弟子、给修净土的人做一个好榜样。他的寿命那么长,不是他自己的寿命,是佛把它延长了。延长来干什么?给我们做榜样。这是多么大的恩惠! 我们在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非常值得,遇到几桩稀有难逢的事情,这是无量劫都不容易遇到。遇到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会集这一部《无量寿经》,太难得了!这部经二战之后才流通的,读到的人很少。我们有幸,律航法师从国内到台湾,带了五、六本到台中送给李老师。李老师看到前面的长序,是他的老师梅大士的作品,读了之后非常感动,在台中讲过一遍,注解就写在经本上,大概印了二、三千本,很少人见过。我跟老师有缘,老师把这个本子给我,我能看得懂他的注解,不会错会他的意思,所以我就很想讲这部经。老师告诉我,缘不成熟,先收下,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再讲。我一直等到他老人家往生,那个时候我在美国,这个本子带在身边,给大家看,没有一个不欢喜。所以大家发心,我们在台湾印,印了一万本,字放大了,看得很清楚,很舒服。所以我在美国、在加拿大,开始讲这部经,大众要求的,先在外国讲,没有一个不欢喜。那个时候留的有录音带,录音带流通到台湾,台湾都欢喜,前后我记得我讲了十遍。经本难遭遇,跟五种原译本,大藏经上的《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对起来看,这个讲得太详细,文字编得好,等於说重新组合,一个字没有改动,这是会集里面最高的方法、手法。 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是会集的。我们有缘在美国碰到,他带了一本未定稿,完成了,没有修订,这个本子就送给我了。他告诉我,他只印了一百本,向佛门里面大德请教,请指教,他老人家很谦虚。我看到非常欢喜,我问他有没有版权?他说:你问我这个话什么意思?我说:没有版权,我到台湾大量翻印;有版权,我尊重你。他说:没有,还要求我给他写一篇序文,给他题字,我都照办了。我们第一版印了一万册,他看到了欢喜。所以这个注解的本子,我这一代上面,就是我的老师,他们都没有看过,没有遇到过,他们往生之后,这个本子才出现。我们多幸运,遇到善本,遇到这么好的注解,这个注解正知正见;这个会集经,真经,一个字都没有敢改动,释迦牟尼佛的原话,你说多难得!又遇到海贤老和尚给我们表法,海贤、海庆、老德,还有他的妈妈,统统都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的,你看往生多自在,说走就走了。年岁虽然大,都是活了八十多岁,没有老苦,没有病苦,没有死苦,就凭这三点,我们就应当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三种利益可不容易得到,人在这个世间没有老病死,虽老,老的时候精神好、体力好,不要人照顾。所以这应当学。 所得虽少,没有怨恨,为什么?少,够了,何必要那么多?够了。「如《涅盘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确实真正做到於人无所争,於世无所求,跟世间任何一种人都是好相处。为什么?我要的他们不要,他们不要的我要,我们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也就是在财色名食睡,他们要,我们不要,他们要求,我们不求,我们随遇而安。释迦牟尼佛表演得淋漓尽致,做得最彻底,你看他一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没有道场,没有财产,全身的家当就是三衣一钵,都在身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三衣一钵。还有一个拐杖,拐杖就是这个,这是拐杖,这拐杖干什么?乞食用的。乞食不能敲人门,敲人门太不礼貌,怎么办?这摇了会响,里面的人听到,外头有锡杖的声音,就晓得有出家人来托钵,他就会把饭菜拿来供养,托钵用的,这是锡杖。 《遗教经》里头说得好,「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少欲知足的人,他不会去巴结人,不会去讨好,没有谄曲。所以他接受供养,接受完之后,一定要问供养的人有什么要求。多半看到出家人,会想到自己做错一些事情,求忏悔,求消灾;没有呢?要给他祝福,祝福他本人,祝福他一家,这叫法布施。不为诸根所牵,根尘相接触的时候,没有贪恋,没有怨恨,以慈悲心,以利益众生心。我为什么要饮食?为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为什么?为有精力、有精神接受佛陀的教诲;第二个,弘法利生,为这个才接受供养。佛交代得很清楚。 我这多少年来,对於释迦牟尼佛不接受人家供养道场,我很纳闷,为什么不接受?现在完全明白了,道场是累赘,道场是叫人心生欲望。人家到这出家来干什么?看到这里很大、很舒服,比我家里好,他为这个来出家的,他不是为道,他是为庙来出家的,这就错了。他在这个地方,为了满足他的贪欲,无所不为就造业了,这就不好。我们今天看到道场一些问题,才知道释迦牟尼佛高明,不要道场。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这是近代人,是我们上两辈的人,这民国初年的。他教我们小道场、小茅蓬,标准的茅蓬是土墙,上面盖茅草,真的是茅屋。住众不要超过二十人,好,为什么?开销少,有二、三个护法就够了,照顾你就够了。如果是在乡下,乡下土地面积多,种几亩地,种菜、种粮食,有这些就够用了。五亩之地就可以养活一家,道场能够有十亩地的话,这二十个出家人,生活不成问题。这个方法还是好,我们还是值得提倡。 道场建大了开销大,天天没有心在道上,心都牵挂著到哪里去找钱来维护道场?要找钱就得要巴结有钱的人,有钱有势,就得巴结这些人,道没了,道颠倒了,这错误。所以佛菩萨确实一切这些做法都给我们后人留下最好的榜样,我们向他们学习才能有成就。不能像现在,走向奢侈,走向豪华,这个不可以。所以我活得比较自在,同年的人有人很衰老,大多数都走了,什么原因?他们烦恼多,操心的事情多,我没烦恼,不操心。干什么事情都是缘分,缘分好,没障碍,对众生有利益、有好处,我就会去做;如果没有缘分,我才不去找这个缘分,不找事,所以就无事。无事是最好,少事不如无事,这个道理要懂。一生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这个心情多舒畅,所以法喜充满,就这么个道理。经书去读,一遍比一遍欢喜,遍遍都有悟处,读有悟处,讲有悟处,跟同学们在一起分享也有悟处,所以就无量的欢喜。 底下说,「行少欲者」,真干的人,「心则坦然,无所忧畏」,他没有担忧的,没有害怕的。「触事有余,常无不足」,这都是真的。「有少欲者,则有涅盘,是名少欲。」涅盘,对小乘人来说就是清净心。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少欲清净,这是声闻、缘觉的涅盘,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的;觉是大乘的涅盘,大般涅盘,法身菩萨所证得的。涅盘也翻作寂静,清净寂灭,一尘不染。下面,这都是《遗教经》上的话,「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你要想离苦,怎么离苦?「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你要想真正离苦得乐,你就得修少欲知足,就离苦得乐了。「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这是真的,古时候出家人都是露宿在野外,身体好,他每天经过这个锻炼,身心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这是真的,不知足的人,给他再好的待遇,他总是不知足。「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为什么?他是大富长者,他不知足,还要求,身心负担很重。我曾经见过这些家财万贯的大富长者,他告诉我,他说晚上没有办法睡觉,一定要吃安眠药,天天都要吃,没有安眠药就不能睡觉。这多苦!什么原因?他还没有知足;如果知足,就放下了,身心健康,他快乐。所以说比富贵,要从这上去比。现在这个社会,不管中国、外国都一样,富而不乐,贵而不安,贵是地位很高,没有安全感;富,有很多财富,不快乐,你害怕、担心,怕财产丢掉,防人,防不胜防。一无所有的多干净,他多快乐,到哪里旅行,带个小包袱就走了,多自在。所以我们要记住,知足之人虽贫而富,那个富不快乐,你很快乐,比他快乐。 「又《法华经劝发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普贤行,法身菩萨之所修,不是少欲知足他做不到。什么条件的人能修普贤行?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要少欲知足,才能跟法身菩萨一样,得大自在。普贤行是菩萨所修的,比菩萨殊胜就是他心量大。名号上这个普字,普天之下,再要扩大,遍法界虚空界,这才叫普。贤是什么意思?要帮助这些人、这些众生都能做到贤人,贤人是菩萨,圣人是佛。自己是菩萨,希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能跟我一样成为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的行,在《华严经》上「离世间品」有五卷经文讲普贤行,它的总纲领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统摄「离世间品」。从礼敬入门,「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谁?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未来诸佛是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正至诚恭敬,这一般菩萨、阿罗汉做不到,他还是有分别。普贤菩萨住平等心,他没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他的心地清净平等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仅仅包含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什么?花草树木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叫众生;山河大地是众生,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来的。众生这两个字包括的境界是无限的深广,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都是。菩萨没有不尊重,没有不礼敬的,对人要礼敬,对物也要礼敬。物里面有植物、有山河大地、有矿物,对这个要给它们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桌椅板凳都是众生。这个对它恭敬,不是叫你对它磕头礼拜,不是的,摆设干净,让大家看到、接触到都能生欢喜心。 「称赞如来」。礼敬是诸佛,称赞呢?你看这不是诸佛,是如来。诸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诸佛,为什么要换一个?意思不一样,诸佛从相上说的,如来从性上说。换句话说,礼敬诸佛是没有任何条件的,称赞如来是有条件的,他的德行与善相应的称赞,与一切善不相应的不称赞,差别在此地。你们如果读五十三参就知道,五十三参有三个人,善财童子对他有礼敬,没有称赞。这三个人是一个胜热婆罗门,他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伐苏蜜多女代表YIN欲,杀盗YIN,他们代表这个。这三个人是礼敬,他是诸佛,不赞叹,他做的是恶业不是善业,差别在此地,所以他用如来,不用诸佛。 其他的,「广修供养」。这一句很重要,无论世出世间法,没有福报度众生很难,真正教化众生,这个福报是要有的,不能没福。所以我们修慧重要,修福也重要。我们年轻的时候,老师经验丰富,老人会看相,看到我们这一班年轻的学生没有福报,寿命也不长。老师很慈悲,教我们广修供养,广结善缘,为什么?修福报。章嘉大师教给我,要修三种布施,得三种福,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样都要真干,不干不行。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困苦,自己只能够维持自己的温饱,粗茶淡饭,哪有钱布施?布施要有钱,财布施。老师问我,一毛钱有没有?我说一毛钱可以;一块钱有没有?一块钱也还行,你就从一毛一块开始,要养成一个喜欢布施的心。事上随缘,随缘就是圆满功德,我身上只有一块钱,我这一块钱拿来布施掉,全部的,圆满功德;我只有拿五毛,这是二分之一的功德,是这么算法的。所以往往我们布施一块钱,比人家布施几万块钱功德还大,他有的是钱,几万块钱在他那算小事;我们这一块钱很隆重,一块钱等於一、二天的生活费用,这个不一样!所以,贫苦的人来生会变成大富,大富的人做好多好事,来生有时候还贫穷,这个道理要懂。养成布施的心,看到人有必要的,自己少吃一点、少穿一点,先帮助别人,这个在一生弘扬佛法上帮好大的忙。 我们的法缘非常殊胜,从哪来的?从布施来的。十方同学对我的供养,我都布施,我不盖庙;盖庙,我认为那个钱埋在地底下很可惜,不起作用,还是布施好。我学的是跟印光大师学,印光大师,四众供养他统统做法布施,法布施是印经。自己开了个印刷厂,就是弘化社,苏州弘化社就是印光大师四众弟子供养所建立的。那个时候是铅字排版,印得都非常好,校对很精确,算是善本书。他流通是成本流通,所以书很便宜;如果真正想学,没有钱买书的话,他就结缘赠送。一生做这桩事情,没有第二桩。遇到其他地方有灾难,旱灾、水灾去救灾,都是从印经款项里面拨出一点去救灾、赈灾。老和尚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老和尚一生没道场,住别人的道场。老和尚有德行,人家都喜欢他在我这里住一阵子,很难得!无畏布施是人家有苦难帮助他解决,让他离开恐惧得到安全感,我们护持他、保障他。 我跟印光大师学习,从开始学佛到现在六十四年,六十四年非常有效果,效果是什么?愈施愈多。愈多怎么办?愈施,不施不行。斯里兰卡龙喜大学,要办个佛教大学,强帝玛法师来告诉我,要我帮助他。我好像有三年多没有进银行,有一个户头,不晓得有多少钱,没有去看过。因为这几年,除了买书之外,买《四库全书》,我买了一百一十二套,一套美金五万;《四库荟要》,我买了三百套,这两种书大概差不多是将近两千万美金。有些钱,已经花这么多了,到银行去看一下,还有不少钱,我全部给他了,一共换成美金二千七百万。我问他,你的预算好多?我预算二千五百万。我说我这有这么多,全拿去。 现在我把银行户头改成基金会,大概也有一些同学知道这个基金会,这基金会资料,大概有人知道,这份东西将来我是用它来帮助汉学院,做学生的奖学金,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做这个。汉学,汉学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佛法的基础,因为佛经都是文言文写的。古来的大德,汉朝时候所翻的、所注解的,唐宋注解的经很多,都是用文言文注的,所以文字学非常重要。现在缺乏文字学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师资,让这些老师有能力读《四库全书》,能把《四库全书》讲好,讲得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讲得透彻,他们再教底下一代,把这个法脉传下去,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桩事情很多人疏忽,别人做的,有很多人做的,我不做,这没人做的,我来做,我觉得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对全世界、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四库全书》。这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从三皇五帝,一直到乾隆那个时代,个人修心养性、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那些智慧、理念、方法、经验、效果全在这个书里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真正的宝贝,全世界独一无二。中国人将来统治世界,这是外国人说的。我跟外国人解释,中国人统治全世界不像过去,用什么统治?文化,不是政治,不是军事,不是科学技术,也不是经济贸易,就是《四库全书》。唐太宗编了一部精华,叫《群书治要》。它有前半段,后半段还没有,晋朝以前的它采取了,唐宋元明清没有人做,所以还要做个续篇,这个续篇做下来之后,《群书治要》才是完整的,这非常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培养这批人,养这批人,最大的愿望是他们能把《群书治要》续篇做出来,将来上下两篇合起来,完整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篇,真正是精华之精华,总共大概一百万字。唐太宗上半部搞起来了,现在已经到处流通,下半部有待你们年轻人去努力。发这种大心大愿,祖宗加持你、三宝加持你,我相信你们会开悟,彻悟不敢讲,大悟也不保险,小悟肯定有,有小悟就管用,编这套书就可以管用。所以我们要跟古人学,要跟祖师大德学,会生活得很快乐,真的像佛所说,法喜充满。 下面念老又引义寂师引《般若经》上的话,《般若经》说:「云何菩萨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况余欲,是名少欲」。这句话说得好,阿耨菩提是佛所证得的,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成佛了。这个意思是什么?菩萨连成佛这个欲望他都放下,他都不格外去追求,何况其他,其他的欲望全放下了。欲望是累赘,欲望是障碍,欲望是迷,不是觉,应当放下,什么都放下。菩萨应化在世间随缘不攀缘,随缘就是没有欲望,随著大家的欲望我来帮助你、来调解你们。欲望不能过分,为什么?过分就带来灾难。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水灾从哪里来的?从贪心来的,贪跟水感应。火灾从哪里来的?瞋恚感来的,你看一发脾气,火气上升,现在气候反常,温度很高,这就发脾气发得太多,地球上的居民都不发脾气,温度马上就下降。怀疑感的是山崩地陷,这个以前很少听说,现在有人告诉我,很多地方有这个现象,地突然陷下去,连人连车都翻到里面,这个佛家讲怀疑,土石流就是山崩,感这种灾难。慢,慢感的是地震。贪瞋痴慢疑,怀疑就是感得山崩地陷。所以这五种烦恼,感得五种灾祸。我们能够把这五种烦恼放下,不贪就没有水灾;不瞋就没有火灾,不会火山爆发,也不会温度太高;不愚痴,没有风灾。痴是风灾,我们看到外国的龙卷风,很可怕,那个伤害也很大。所以没有地震,没有山崩地陷。佛经上所讲的这些,我相信二、三十年之后,科学家承认了,我们大家都相信了。少欲知足,好!住在这个地方,身心安稳,自在快乐,没有灾难,至少这一个地区不会有灾难。 下面说,「云何菩萨知足,得一切种智,是名知足。」菩萨知足跟我们不一样,他一定要证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知足。他只是在求知上知足,除这个求知之外,他样样都满足,他无求了。「此意」,这个意思,经上的意思是「不求他境名少欲」,除了无上菩提之外,不求。我们现在学净宗,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不求,我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只求亲近阿弥陀佛。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老师,这是最好的一个老师,我跟他学,他一定能帮助我证得无上菩提,证得无上菩提,在西方极乐世界就毕业了。 这里头还含了个密义,你要不细心,你没看出来,细心才能看出来,是什么密义?最好的世界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个什么世界?是个究竟圆满的世界,里面没有一个人争名逐利,没有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发生冲突,没有。佛家所讲的戒律,中国古圣先贤教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在极乐世界完全兑现,人人遵守,自然而然,没有丝毫勉强。这个世界没有国家组织,没有政治组织、行政组织,没有,极乐世界没有国王;没有上帝,不像我们讲的,我们欲界天玉皇大帝,他是天帝,他底下有很多大臣,他有政治组织,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现象,阿弥陀佛是老师,每一个往生人去都是学生,它是个学校,是学校又没有学校的组织,太微妙了。每一个往生的人,都在七宝莲池莲花化生,宝池里面莲花开了,人出来了,出来的相好、光明跟阿弥陀佛一样,四十八愿里头说的。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释迦牟尼佛随顺古印度当时人说的。实际上,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个好放八万四千光,每一道光明里面看到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在各个刹土里面教化众生、讲经教学,就在人身上看到全宇宙,不可思议!所以花开之后见佛,进入阿弥陀佛的大讲堂,大讲堂有你的座位,座位上有你的名字,不会坐错的。莲花上有你的名字,座位上也有你的名字,进入讲堂,什么时候出来?满愿了就出来。什么时候满愿?成佛。换句话说,你进讲堂是凡夫,你离开讲堂成佛了,不成佛不出来。 虽然不出来还能办事,不碍你办事,你说多妙!阿弥陀佛也在讲堂说法,从来没离开讲堂。阿弥陀佛能够分无量无边身,分身干什么?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念佛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来。佛发愿亲自去接引,不接引他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佛去接引。佛分身,本身在讲堂没出来,还在讲经,分身起这个作用。我们每一个往生的人,进入阿弥陀佛讲堂坐下去,也有像阿弥陀佛一样的能力,分无量无边身。分身干什么?分身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去供佛,供佛是修福,供养;听佛讲经教学是修慧,福慧双修,这对自己,帮助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快,成佛快!阿弥陀佛是主要的老师,十方诸佛在旁边帮助,把你捧上去,到哪里去找这个机会?这个只有极乐世界有,除极乐世界之外,任何佛国土里头没有,这要认识清楚的。所以这个机会太难得,我们抓到了,无比的幸运。同时还有附带做的事情,教化众生。十方诸佛刹土都有跟我们有缘的人,为什么?那些地方过去生中我们住过,我们在那边有父母、有亲戚、有朋友、有同学,有很多熟人,你这一看到的时候,马上就想起来,这是什么时代的,他有苦难你就会去帮助他。所以极乐世界不能不去,不去就错了,决定要去。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念老给我们解释的,「不求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即是色等五欲」,色声香味触法,叫五欲六尘。「自法即是现量之智」,就是我们现在的智慧,我们现在有智慧,能够了解事实真相,不把那些事相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好,念兹在兹。「准义寂意」,义寂大师的说法,就是他在《般若经》上引的这段话,「则不於心外取法,无一法当情者,名为少欲」。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内,也都不放在心上。这么多的经典,除《无量寿经》之外,统统放下。为什么?我们一心一意专取极乐世界,学其他的东西就会分心,就会有杂乱,不能专一。经上告诉我们一向专念,注重这一个一字、一个专字,不能搞多。「体露真常,寂灭为乐,如如不动,为知足」。我们真正能做到少欲,把少欲之乐掌握住,不要让它失去,这真快乐,寂灭为乐。如如不动,不动是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顺境不生那种狂欢、喜欢的心理,那已经动了;逆境没有瞋恚,如如不动。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好,欢欢喜喜,如如不动,这叫知足。「於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证佛经语深。」佛法里头的意思很深,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义理在其中,我们认真要学习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少欲知足。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