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52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六十七页,教起因缘第二段: 玄义【二、特於无量法门出胜方便者,入道多门,本无拣择,险夷曲直,难易攸分,则无量门中,念佛一门,最为方便。略陈有四:一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二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三不修余行,得波罗密方便;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这是佛说这个经的第二个因缘。佛法虽然法门很多,可以说都是方便法,在方便法当中,这个方法是最殊胜的方便法门。究竟怎么殊胜法,下面给我们说出四条,这四条实实在在是四种不可思议。开端就理上来说,『入道多门,本无拣择』。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平等的,门门都可以证无上道,所以说:法门平等,无二无别。 演【入道多门者,如楞严,二十五人各说圆通方便。】 《楞严经》里面,佛问这些菩萨们究竟是用什么方法修行证果的,於是这二十五位菩萨各人说出他修行证果的方法。而每一个人都说他的法门是第一,所以没有第二,门门都是第一。这二十五位菩萨就是代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怎么只有二十五个菩萨代表?这是将无量法门归纳成二十五类,这二十五类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这是把所有的法门都包括了,总超不出这二十五大类,就是十八界加上七大。所以,这就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能入道,门门都是第一。就理上来讲,法门真的平等,不需要拣别,不必挑选。在事上来讲,因为我们人的根性不相同,所以要选择。所以说『险夷曲直,难易攸分』,这个道理在此地。 有一些法门修学起来很难,不是普通人能修学的,有些法门修学起来比较容易,即使容易,实在讲每个人的根性还是不相同。譬如有些人他喜欢念佛,他一天到晚佛号能够相续不断,他念得很喜欢;有的人不喜欢念佛,他念念就断掉了。你叫他早晚做一个早晚课,念个半个小时,这个他办得到;你叫他一天到晚去念佛,他就办不到了,可见得根性不相同。有些人喜欢读经,愈读愈有味道,读经行,一天读十个钟点他也不疲不厌;叫他念佛,念一个钟点他就睡著了。每个人根性不一样,因此法门就有难易,可见得难易在人不在法门本身。正因为如此,佛菩萨、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就自己根性爱好一定要有选择。选择,往往我们自己对整个佛法没有深入,未能了解,这么多法门选哪个法门好呢?如果每个法门都去试一试,试完之后回过头来再选择,恐怕我们纵然活上两百岁还试不完,这也是实际上的难题。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寿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岂不是耽误了自己的大事吗?所以诸佛菩萨代我们来选择。 虽然教给我们这个法门,这个法门里面还有方便,譬如刚才讲的念佛,念佛有四种:持名、观想、观像、实相,有这四大类。每一类里面又有很多的方便,真正是大开方便之门。它的殊胜,底下说了四点,四种不可思议,第一个是『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学佛要是不见佛,就很难成就。 演【不值佛世,谓释迦已过。】 释迦牟尼佛已经过世,已经灭度了。 演【慈氏未来。】 『慈氏』是弥勒佛,还没有出世。佛在《弥勒下生经》里面告诉我们,五十六亿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才降生,这个时间相当相当之长。弥勒菩萨还没来,因此我们现在见佛的机会没有了。 演【得常见佛有三义。】 可是,修这个法门能见到佛,这里面有三个意思。 演【一、临终之际,佛来接引。】 你见到佛,一定见到佛来带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最近广钦老法师往生的时候,就见到西方三圣带领西方世界诸上善人来接引他往生,这是见佛。 演【二、已生之后,常见弥陀。】 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就天天见佛。不但见阿弥陀佛,十方世界诸佛如来都常常见到。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他有个习惯,每天早晨都出去拜佛,拜多少佛?拜十万亿尊佛。再告诉诸位,他所拜的十万亿尊佛天天不相同。佛无量无边,每天拜十万亿,所以就能够见无量佛。这是唯独这个法门才有这个殊胜的方便,学其他的法门没有法子见到这么多佛,而且很难得一生成就。 演【三、禅观之中,得睹圣相。】 禅观,诸位要记住,并不是教你参禅,「禅观」就是一心,心在清净的时候,你念佛念到心清净,念到一心,这个时候你也见到佛、见到菩萨。这样的境界,我们同修当中很多人有;还有许多同修因为自己真正见到佛了,见到菩萨了,他才相信的。所以,清净心与佛就有感应。一心不乱就是无上甚深的禅定,这是我们必须晓得的。这是第一种不可思议。 第二是『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 演【不断惑方便者,如小乘必断尽见思,方出三界。】 这是讲小乘圣人,四果罗汉一定要见思烦恼断尽,才能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要把见思烦恼断尽,说实实在在的话,决定不是凡夫一生所能做到的。不要讲见思烦恼了,见惑里面任何一条,一生当中都不容易把它断掉,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你哪一种能够在一生当中断得干干净净的,实在不容易!换句话说,你修其他的法门,修这些小乘法,你能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不可能。 演【大乘人直至命根断尽,业识枯干,始出生死。】 这个条件跟小乘人没有两样。以圆教来讲,第七信位的菩萨,他见思烦恼断尽,业识枯干,超越三界了。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他断惑的程度与小乘须陀洹相等,就是与初果相等。圆教初信等於小乘初果,圆教七信等於小乘四果,你就晓得真正是难,不容易!初果圣人得两种保障,第一种保障不堕三恶道,第二种保障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一定证阿罗汉果。可是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这个时间计算起来都是天文数字。所以我们必须要明了、要清楚,了生死出三界不容易。 演【故云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这首偈,我们要把它多念几遍,要把它念熟,这简简单单十六个字就把生死轮回的根本给我们说出来了。你为什么不能成就?前面说到「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没错!你不能成就病根就在此地。『系念』,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心里面的牵挂,你只要有一丝毫的牵挂,你就出不了六道。不出六道,三途的成分多,三善道的成分少,这个事情很麻烦!什么时候你心里什么牵挂都没有了呢?这是我们学佛人要深深警惕的。 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求生西方净土,就是这个目标。既然求生西方净土,与西方净土不相干的事情统统要放下,不但世间法要放下,大乘法、小乘法、显教、密教统统要放下,这才是真正相信。经只念这一部,实在讲这一部就够了,法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读经,读累了念佛,这是我们一生唯一的一桩大事,这样才能往生,这才叫真信切愿,必定往生。我们想想,我们心里那些牵肠挂肚的事情有没有把它打扫干净? 『瞥尔情生,万劫羁锁』,锁是刑具,枷锁、手铐脚镣一类,这是比喻。哪怕是极短的时间,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了个妄念,「情生」就是起念头、起妄念。前面一句是六根没有接触到外面境界,是你自己打妄想,烦恼习气,牵肠挂肚放不下;后面这两句是讲你对境情生,也就是对境起了念头。佛在《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讲上面这两句,自己心真清净,什么牵挂也没有,不动心了;后面两句是不著相了。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个才行!如果说外面著相,内里头动心,这样就是三途六道轮回的根本,我们没有办法出离的。念佛的方法讲带业往生,这是讲「不断惑业」,这个东西没断得了,没断怎么样?要能伏。 演【今此念佛,但能伏妄,即得往生故。】 把妄念伏住,这个我们做得到,要想把它断掉,实实在在不容易。自己真的努力一点,惑业可以伏住,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暂时伏住,暂时的「不著相、不动心」做得到,这样就能带业往生。这个法门比其他的法门真正方便就在此地,非常的难得。 『不修余行,得波罗密方便』。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圆满的功德。 演【不修余行方便者,如布施,必须三轮空寂。】 这才是布施波罗密,就是布施度圆满了。 演【持戒,则不缺不破。】 持戒一定要不缺不破,持戒才圆满。 演【乃至随定具足,方曰波罗密。】 六度只举了两条,后面有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样样都要做到圆满不容易。 演【诚非易修也。】 我们今天讲修六度,每一条只能做到千万分之一、二而已,没有办法做得圆满,这是很不容易修成的。可是这个法门: 演【今兹念佛,不出一心,万行具足故。】 这不可思议!就用这一句阿弥陀佛,你要是念到一心不乱,六度万行统统圆满了,不要修别的东西。不修余行,八万四千法门不必尽修,这一门就具足一切法门,这是第三不可思议。 第四是『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疾是快速,我们看这段的注解: 演【依余法修,千生炼性,百劫调心,方得解脱。】 这是讲一般的法门,你修其他的法门,时间长!通常佛在小乘经里面所说的,三大阿僧只劫,而在《华严经》跟我们讲的是无量劫,从我们凡夫修成佛要经历很长很长的时间。纵然是成了佛,经上常讲的,菩萨成无上道了,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去修福,为什么?没有福报就不能度众生,还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福,这样才能普度众生。 演【禅门虽云一生了道,亦乃多劫熏修。】 禅与密都一样的,密宗讲「即身成佛」,禅家讲「一生了道」,那不是他一生一世修的,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他这一生成熟了,他才能成就。过去世没有深厚的善根的基础,靠这一生的薰修不能成功的。在中国禅宗史上,成就人最多的是六祖能大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祖师能够跟他相比的。他一生度人成就的,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四十三个人。不是个个人都能成就!六祖在南华寺三十七年,那时候叫宝林,他一生没有离开这个道场,三十七年的教学,不晓得有多少人跟他修,成就的人才四十三个,岂是人人有分吗?所以要晓得,这四十三个人都是多劫薰修,而在他这个会下因缘成熟,得度了,不是博地凡夫能够成就的。 但是念佛这个法门的确不一样,我们看晋朝慧远大师首先提倡念佛法门,他在江西庐山建一个莲社,实际上是茅蓬,一起共修的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往生,百分之百的成就。六祖大师他那个一生成就的人,可以说是万分之一的成就,一万个人当中一个;而远公庐山莲社是百分之百的成就,没有一个不成就。从这个地方来观察,难与易我们就了然。修这个法门决定能成就,修其他的法门未必能成就,那要看你过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缘。下面他引永嘉大师说的话: 演【如永嘉云。】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他自己。 演【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生诳惑是也。】 永嘉大师是六祖会下四十三个之一。他自己说了,他曾经多生多劫的修行,不是等闲之辈,不是这一生,多生多劫的修行。换句话说,其余的任何法门都是多生多劫修的,没有说是一生成就的。真正讲一生成就只有这个法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也是经上一再讲到的难信之法。 演【今兹念佛,但称念弥陀,疾登彼岸故。】 这就是最快速求得解脱的方便法门,实实在在讲,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够比这个法门更快,没有任何一个法门比这个法门更稳当。这个法门稳当、圆顿、直捷、快速,对我们来说的确是第一法门。 疏【法门者,道体幽玄,从门始入,为门不同,故云无量。】 先解释法门,然后说出法门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什么叫法?什么叫门?请看注解: 演【法门者,轨生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 这是『法门』两个字的定义,诸位要把它记住,无论你将来看什么经论,只要看到法门都是这个讲法,没有第二个讲法。『轨』是规则,就是轨道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讲原理原则。『物』是指有情众生,他不说人,因为说人,天道、畜生、鬼、地狱这些众生就没分,他说个「物」就是六道有情众生都包括了。六道有情众生依照这个轨道,就是依照这个法则,轨是法则的意思,方法原理原则,他能生解,他能够理解,能够懂得,这就叫『轨生物解』,这个叫法。『门』是讲开智慧,你从这个方法里面开了智慧,这就叫门。这个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佛菩萨的智慧,所以叫做『圣智』。诸佛菩萨都是依据这个方法开智慧的,所以叫『圣智通游』,通是通达,畅通无阻,这个叫门。这是「法门」两个字的定义。下面这解释它的含义: 演【道体幽玄者。】 『道』实在讲就是指我们的真如自性,也是一切万法的本体。换句话说,整个宇宙人生包括我们自己,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这地方来的,从这儿生的。本体是能生,在佛法叫自性、本性。本性是能生,就是大道之本体;一切万法是所生,能生与所生是一不是二。就能生之体来说,它是没有形相、没有方所的。 演【道无形相,无方所。】 我们眼睛见不到,耳朵听不到,也摸不到,甚至也想不到。 演【不可凑泊,无容拟议。】 『不可凑泊』,丝毫勉强不得,『无容拟议』,没有办法去想一想、去议论,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形容真如本性的样子。其实,怎么形容也没有办法形容得恰到好处,这是要我们自己细心去体会。 演【论语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也。】 这几句话形容孔老夫子的道不可思议。此地借用这几句话比喻道体,道体幽玄不可思议。 演【从门始入者。】 『门』就是法门,一定有个方法你才能够契入,就是你才能够体会。 演【楞严云: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要因门入。】 这是阿难对释迦牟尼佛讲的几句话。如果不得其门,那就没法子契入,一定要有个门路,我们才能够证入。 演【论语云: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这都是叙说学佛一定要有门径。门径不同,这就有无量无边,像前面所说的《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有人从六根入道,有人从六识入道,有人从七大入道。譬如观世音菩萨,他是从耳根而入的。大势至菩萨是从七大里面见大而入的,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就说明每个人入道的门,法门就是方法,方法不相同。但是要知道,方法虽然不相同,证入之后的境界没有两样;好像我们讲堂有很多门,不管你从哪个门进来,门不一样,进来所见到的完全一样,没有两样。因此佛法「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归元是一,决定没有两样,门就太多太多了。 疏【权巧接引,令得入门,名为方便。】 这是解释什么叫『方便』,凡是法门统统叫方便。 演【权巧接引令得入门者,此门遍一切处。】 这是讲佛法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真的『遍一切处』。六根、六识、六尘、七大,这就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都包括了,没有一法是漏掉的,确实是遍一切处。 演【头头可入,法法堪归。】 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不会就没办法,要是会了,真是头头是道。 演【古云。】 这是禅家里面的几句机锋话。 演【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透长安,其如众生不知,处处逢渠,头头错过也。】 长安在那时候是首都。实在讲,这是没有一法不能入道,可惜众生自己不认识,自己迷惑,因此『处处逢渠』,「渠」就是积水的地方,走不过去,『头头错过』这个大好的因缘。佛接引一切众生的确是随机接引,并没有一定的方法。如果有一定的方法,他老人家一生怎么会讲这么多经?怎么会说这么多法门?的确是无有定法可说,也无有定法接引众生,真是随机接引,个个遇佛都得度了。 现在我们要谈这些方便法里面『胜方便』。「胜」之一字针对我们来说的,换句话说,很适合我们现前的环境、根性、程度。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一生决定有成就。这个方便法对我们来讲,那就叫殊胜的方便。 疏【而言胜者,方便中方便也。】 这就叫胜方便。 疏【即观经所谓异也。】 莲池大师讲胜方便,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异方便。 疏【多门者,或谓门门可以入道,何必念佛往生。】 说这样的话的人,可以说自古以来都有,而且是大有人在,我们常常会碰到。学佛见佛何必一定要见阿弥陀佛?求生佛国何必一定要生西方净土?诸佛世界无量无边,哪个佛世界不好去?为什么偏偏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话说起来好像是满有道理,其实不然,为什么?这里面有难易的差别。 疏【而有易有难。】 既然有易有难,那就要选择了。 疏【不妨无拣择中而说拣择。】 理上没有选择的,依我们自己根性来讲必须要选择。 疏【险者崎岖难行,曲者纡回难到,喻余门也。】 比喻其他的法门。这里注解注得很简单,可是意思非常的深广: 演【崎岖难行者,如前浩博难持,幽深罔措等。】 无论是显教、密教,经典既多又艰深,我们想理解、修学的确不容易。 演【纡回难到者。】 你不是走直路,你是弯弯曲曲走纡回的道路,要绕很多圈子才能到,所以经历的时间很长。 演【如僧只积行,旷劫勤修等。】 修学其他的法门,耗费时间太多太多了。 疏【夷坦则易行,喻念佛人皆可为。】 『夷坦』是比喻,比喻这个路平坦,大道直路,没有岔路,你不认识路也可以走到,为什么?只有这条路,照这条路走,走到前面就到了。如果拐弯抹角很多纡回的,那就不容易找,容易迷失道路。你修这个法门不至於迷失,换句话说,修其他的法门魔障很多,容易遭魔障。修这个法门容易,因为这个法门是条直路,只要你真正信得过,下定决心不改变主意,你就不至於招魔障,这是容易得太多了。 疏【直捷则易到,喻念佛速超生死。】 这个法门是直捷的法门。我们在《华严经》看到,第一个一生当中肉身成佛的就是善财童子。他为什么能办到?他修的就是这个直捷的法门。《华严经》上,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的是其他法门,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们是纡回绕了圈子到西方极乐世界。从《华严经》上看,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佛法最终的皈依处。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到最后都是归西方净土,既然归西方净土,念阿弥陀佛是最直捷的方法,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下面则引一段公案: 疏【如韦提希,亦遍观十方世界,而惟愿生极乐也。】 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韦提希夫人也是王族,这是佛在世的时候,阿闍世王的母亲,《观无量寿佛经》就是这个因缘而说的。 演【韦提遍观愿生极乐者。】 她遭难,儿子不孝,跟提婆达多串通,提婆达多想害释迦牟尼佛,他自己想当新佛,他鼓励阿闍世背叛他的父亲,把他的父亲谋害,自己夺取王位做新王。两人串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他把母亲幽禁,不准人进去探望。她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在宫廷里面无可奈何向空中祈祷,祈求释迦牟尼佛去救她。佛知道这个事情,就派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去探访她,然后世尊自己也到皇宫里面来。 演【世尊从顶放光,照十方界。】 世尊就示现神通。 演【复收宝光,结为金台,其中普现十方佛土,令韦提遍观,韦提独愿生於极乐也。】 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示现,将十方诸佛净土全都示现在空中,让韦提希夫人统统都能看到,看到之后,你自己选择你愿意到哪一尊佛的世界去。韦提希夫人样样都看了之后,她选西方极乐世界,佛就教给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她用观想的方法。所以《十六观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为韦提希夫人所说的,这样子传下来的,她是愿生极乐。 疏【得常见佛者,起信论既示真如三昧,及二门止观竟。复云: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难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於佛。如修多罗说: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此经则七日一心,佛现在前,是也。故知灵山已过,龙华未来,无佛世中而得见佛,是名最胜第一方便。】 『修多罗』是经。『灵山已过』,这是讲释迦牟尼佛已经过去了。『龙华未来』,弥勒佛还没到。首先大师引《起信论》的文来说,『真如三昧』以及『二门止观』,都是我们初学希望得到的。什么叫真如三昧?我们对这个名词术语的定义要正确的认识它。「真如」是从梵文翻过来的,「真」者不妄,「如」是事与理完全相应;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性如其相,相如其性,一如无二如。佛在《法华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十如是,那就是讲的真如。「三昧」是梵文音译的,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什么叫正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个受用就是正常的。如果著相动心了,这个受就不正常。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是三界六道凡夫不正常的享受。诸佛菩萨、阿罗汉的享受是正常的,他心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对於一切法他都是平等的看法,为什么?无有一法不真,无有一法不如。 演【真如三昧,有正观、有方便。】 这是讲真如三昧有两种。 演【正观,即法界一相,一切诸法,平等无二。】 这是正观。你晓得一切法平等无二,所以你在一切法里面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为什么?它是一不是二,起心动念则落二、三。如果是一的时候,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正观,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入这个境界,这是讲证入,真正得受用,是证悟;方便是讲解悟,虽得受用,没有前面那么样的真切,没那么实在。 演【方便者,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终不可得。】 譬如《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方便的真如三昧。《金刚经》上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不可得」,过去心已经过去了;现在心,现在心不住,说现在,现在就成过去了;未来心还没生,还没来。三心不可得,试问问你用什么心?确实不可得。一天到晚打妄想,根本就没这个事情,自生烦恼!於完全虚妄里面自己以为有这么一桩事情,其实是空的,决定是虚妄的。 演【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我们自己要能够善观察,这就是佛门里常讲的观照,『观察』就是观照,知道真心无念,本性无念,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是没有念头的,有念都是妄念。本来无念,你念头就息掉,息掉一切妄念,你的真心本性就现前,那就是真如三昧现前,与诸佛菩萨就没有两样。这是讲真如三昧。 演【二门止观者。】 这都是用功的原则,也是法门之大者,正因为这个法门里面可以分出许许多多的法门,可以说这是法门的总纲领。 演【止,谓止一切境界相。】 『止』是停止,止息。止什么?止一切妄念,就是定,就是一心,『止一切境界相』。 演【有离境、除心,二法。】 两种方法,一个是『离境』,一个是『除心』。像小乘人一般修行,初学的人多半是用离境的方法,为什么?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妄念,那怎么办?找一个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到那儿去修行。远离城市繁华的境界,把境界远离掉,这样他心慢慢能够得到平静,这就是初学的人为什么要住在寂静的地方。「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寂静处,修行人要选择这个地方做道场,这是离境。而离境是治标不是治本,最重要的是「除心」,除心就是把心里面的分别执著妄想除掉,这才是根本。止里面又有许多种方法,后面还会讲到。 再讲到观,观是观照,是用智慧,止是偏重在定上,用定功,观是用智慧去观照。 演【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 这个观察就是观察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换句话说,你真正认识这一切法没有自体,所以这是智慧的观察。我们一般常讲「看破、放下」,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了。所以止观是彼此可以互相帮助,相辅相成,放下能帮助你看破,看破能帮助你放下。你真正能看一切法因缘生、因缘灭,换句话说,一切法没有自性,就是没有独立的自体。 所谓『因缘』,就是许许多多条件组合的,它没有自体。现在科学发达,我们对於一切物体、一切形相,乃至於一切生物,都有相当清楚的认识;虽然认识它,但是还不觉悟,还迷在这个里面。观,用真正的智慧,观了要觉悟,觉悟一切法空无自性,因此对於一切法,他就不分别、不执著了,真正能够放得下。这是观的作用。 演【有法相、大悲、大愿、精进,四行。】 有这四种修行的方法。 演【是法,指修行五门。】 『复云』,又说。『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初学是法,注解里面『是法指修行五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止观就是禅定,就是修这个方法。 演【初学是法者,指不定聚众生,修信未满者。】 这是讲初学。『不定聚』就是你的心还犹豫不定,一会儿想学这个,一会儿想学那个,听听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这就叫不定聚。这是初学人的现象,几时你的心定下来,你的功夫才能得力。如果你的心在法门里头犹豫不决,无论你修什么法门,不管你修的时间多么长久,你的功夫不得力,就好比水上的浮萍一样,随著风飘来飘去,没有根!一定要在这一切法门里面选择一个法门,定在一个法门,这样修学,你会发现功夫渐渐得力,年年境界不一样,月月不相同。甚至於你看经,天天有悟处,同样这部经,每看一遍有一遍的新意思出来,那就是你有得;没有这个境界,证明你的心还没有定。心真正定了,佛号天天念得身心愉快,读经的时候遍遍有悟处,的确是不相同。 演【其心怯弱,是心既劣,娑婆不常值佛,是外缺胜缘,故信行难成,将欲退也。】 不定聚的人,他的功夫是进进退退,往往是进得少、退得多,这是大多数人的现象;进得多、退得少,那都是你过去世宿根深厚。今天时间到了。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