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海云继梦法师所有开示 |
海云继梦法师:修行上最重要的,就是要除灭烦恼的基因。怎么除呢? |
|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一句的文法跟前面有点不太一样,经文应该是有缺漏。它前面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里则告诉大家为何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呢?应该是须菩提这样提问,佛陀再答:“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为人演说”要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各位懂吧?我看大概都不懂,否则怎么每次去为别人说佛法,说到后来都争得面红耳赤?这就是取于相,非常动啊!不是如如不动。与他人谈佛论法,为什么弄到后来会吵架呢?就是着相了嘛!经文这里说“不取于相”,可是你又怀疑:“我到底要如何跟别人讲,才能不取于相?讲了不就取相了吗? ”问题就在这里,工夫也在这里,关键在于你能否“随缘”。你若一开始即抱持“我来为你讲佛法,我就是要讲佛法”的念头,各位,你只是要讲你的佛法,错了! 佛所说的佛法,是说“对方”想要听的法,而不是“我”要讲的法,要记住这个差别呢!现在大家会跟别人起冲突的原因往往就是“讲我想要讲的”。你会不会说别人想要听的,而不是发泄你要讲的?你必须去讲人家能入耳的,而不是拿自己想说的拼命去灌输给别人。个性耿直的人最常发生这种状况,他不懂得拐弯抹角,这样就是这样,他没办法灵活转个弯去表达。其实,要表达的意思不都一样?但他就是不懂得转,以致于常跟别人吵架,所以我们才会去劝:“唉呀!不要跟他吵,他是好意的,其实他是好人。”那个好人总是会得罪人家。哪有得罪人家的好人?但我们就常犯这种毛病。 佛陀不是这样了,他随众生根器而予以开导、启发。因此佛有没有说法?没有,因为都是众生要听的,不是他要说的。佛陀讲经四十九年,却又“不说个字”,因为他并未讲他自己要讲的,他是说众生要听的。你能否体会这一点呢? 大家务必了解这一点,谈佛法要谈他人想听的,他喜欢什么,你就透过他所喜欢的去启发他,让他达到止于至善就对了。何必那么霸道、那么专制,非得要讲你的,还让人家跟着你走?倘若你有福报,这点尚可做得到,否则讲到最后,唯有你独行,没有人会跟着你走。 所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有没有讲?有啊!为人演说,但我自心不动,这句话非常有意义。各位,学佛学不成不要紧,但这句话要是能学得成,你就赚到啦!学一点,说别人想听的,不要只发泄自己想讲的,否则一定冲突、吵架。从今以后回去想想,跟太太或先生谈话,也要记住这个原则去做,明白吗? “何以故?”为什么要说他要听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再怎么说都是有为法,讲“你要讲的”是有为法,说“他要听的”也是有为法,反正都属有为法,为何还要执著呢?这样,你就了解了。这句话在此顺得很美,然而一般人都不是这样引用,以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背一遍就功德胜彼。要知道,能说他人想听的,才会其福胜彼,否则光顾着自己畅所欲言,没有福.因为你执著。 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乃因“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执著自己想说的,告诉他:“佛法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回你:“开玩笑!钱有多好用,你知道吗?什么梦幻泡影!”那你就没功德了,没有福德了。你必须顺着他,他因为股票直直落而烦恼财产缩水,你提醒他:“兄弟呀!该赚的都赚了,该赔的也赔了,无所谓嘛,赚是有为法,赔也是有为法。你烦是有为法,不烦也是有为法。烦,一天是二十四小时,不烦,也是二十四小时,不管如何,都是梦幻泡影啦!”他一听,心里登时宽松一些,他心结一开,你就得福报了,这才叫其福胜彼。 他正当心烦意乱,你若叨絮道:“老早叫你不要买,偏偏不听,贪心嘛!抓鸡不着蚀把米,自作自受嘛!不过不要紧,反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样讲,他不跟你翻脸才怪!记得!拣人家中听的来讲,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社会上很多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是唬人的伎俩,而我们则以“关怀”为出发点,为他的心灵解套,不管什么状况,都站在他的立场为其设想,这是一种慈悲。 前几章提过,了解自心,乃是智慧,了解别人的心,乃是慈悲。了解他人的心,就需要关怀他,站在他的立场,否则你从何关怀?怎么了解他?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以其立场为出发点来关怀他,才能知道他的心是什么状况,慈悲也就现前了。所以这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纯粹是慈悲的展现,不止是智慧。这虽是“般若性空”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也是慈悲的展现。你依此而行,会发现它真的是不可思议。 经文至此末尾,真有画龙点睛之妙,回过头来,画下句点,却是个惊叹号啊!经的正文至此可说已经结束,最后一句话带回来站在众生立场设想,《金刚经》始终不离众生。其实这部经在整个“般若部”里,只是其中一段,前、后都有经文,而这句话只在这里被引用出来,意示《金刚经》的部分至此结束,后面则属流通分了。正文至此,不仅文句美,涵义更是非常完美。你必须有所了解,否则弄到最后就只会背那四句偈,只见文句之胜,而无由体会其涵义之美。《金刚经》至此结束,下面为各位另作一点补充。 《金刚经》全名应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连金刚那么硬的东西都能断,故称“能断金刚”亦即金刚那么坚固都能破的意思。“金刚”在当时是最坚硬之物,现代称“钻石”,故《金刚经》英文译成Diamond Sutra。如今听说祖母绿比金刚还坚硬,这我们不管,但需由此处体会,烦恼对人而言实在是硬如金刚。人人都想断烦恼,问题就是没办法,顶多做到“压住”烦恼而已。 你很烦恼时,有人邀请你:“走!出去散散步。”这只能算伏住烦恼而已,因为眼前这个烦恼即使除掉了,将来还是会再生,所以问题不在于这个已产生的烦恼,而是你本身就有孳生烦恼的基因,而学佛就是要断除这个。人有两种基因,一个是孳生烦恼的基因,一个是拒绝接受烦恼的基因。你能否拒绝接受烦恼,烦恼一生即不接受,任随它去,你能吗?不负责任的人看来似乎可以,不过那称不上不受,而是根本没有责任感。 修行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除灭烦恼的基因。怎么除呢?就是前面所提过的修行方法。断除孳生烦恼基因的这种智慧,就叫做无漏智。众生烦恼无数,犹豫不决、三心二意、钻牛角尖、嫉妒、怀疑、嗔恨、贪心……凡此皆是有漏烦恼,修行的重点、关键就是要懂得把它除掉。 学了《金刚经》这个法,应该要懂得于其中抓一点工具,也就是其语言模式,那个三段论法——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法相,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这种语言模式必须带着。我只是随手举个例子而已,你可以就这类语言模式中自选一个带着,用以训练自己去认知、去深入《金刚经》的思维模式。 很多人都学《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之中佛陀有三十四个舍利弗的提称,那个情境有如释迦牟尼佛对着舍利弗不断地耳提面命:“舍利弗!……”你就把接在“舍利弗”下面的那句经文背起来,当成疑情去参,任何一句皆可,这对你会有极大的助益,生命品质会因此一步步成长。《金刚经》也可运用此法。 修行法门很多,现在我做个总结,提醒各位用这样一个方法,就把经文背起来,如“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你也可以背诵“佛说法相,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那么,第一个法相是什么?第二个法相是什么?第三个法相是什么?我们生活在世间这么久,有时会发现人生真的非常奥妙。我刚开始学佛,拜广钦老和尚为师,十几年间,我前后请问他“如何学佛”三次,三次他都用闽南语回答:“念佛!念佛!”我就觉得奇怪,再怎么问,都是这个答案,别人去问,他也是这么说。后来我才发现,他所说的念佛,其实并非一般所谓的念佛,这就必须自己去参了。生命的纵深需要自己去开发,不能光停留在表相上。 人生的生活亦然,愈亲近的人愈会吵架,因为都一直活在表相上。我们应该从家人间的关系开始训练自己,深入去了解家人所说的话,愈能深入,愈会感受到那份幸福与自在。假如你感受不到,那表示你根本尚未深人。现今社会,很多夫妻或父子形同陌路,彼此互不了解。因此我鼓励各位参加华藏工程,想要彼此更深入认知,一定要推动家庭华藏工程。参加华藏工程,对于人性的了解、自己内心的认知,及对于他人之心的认知与感受,这方面的能力会迅速增长。 你不要以为我们在课堂上讲的,你看看、听听就都懂了。其实,这里面的理论既多且深且广,再过十年,我再讲一遍,还会更精彩。这里面的纵深极深邃,愈到后来,我们对生命的体验与了解更是蟠然有异、迥然不同,希望各位真正去感受它。接着看经文最后的结语。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是流水文,从经文结构来说,称之为“流通分”,乃结论的意思,本文至此为止,理论讲完了的意思。 今天有同修问了两个问题,我先来回答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师父曾说,需要找一尊佛,记住其法身,及结手印。如此是否与《金刚经》的不生法相有所冲突?”这是密法的修法,你照着这个规矩修,两者是不一样的。“不生法相”乃就空性的立场言,“不生法相”即能进入本体,而密法的修行则是从本体起作用。也就是说“不生法相,是名法相,即非法相;非法相,是名法相”,从“非法相”进入“法相”的这种修法,叫做密法。它把什么秘密传下来?就是“空性”部分的秘密,亦即必须先证得空性。假如没有证得,直接要从这里修法也可以,但必须有一个要件作为前提,就是绝对服从上师的指导。 我们北传佛教通常不这样强调,因为有“如何证得空性”的这个部分,然而西藏密法绝不教你如何证得空性,藏密不教这个。基本上,我们唐密是证得空性后再修的,而在证空之前的修法,通常都用禅法;禅法完成后,基于禅的这种性空再修“妙有”——真空修妙有这个密法——此乃北传与藏传两者间最大的差别。当然一般传密法的人也不会这样告诉你,他们也有空性,那就遵从其说法,因为这是法门的差异。 接着回答第二个问题:数息是息入息出一循环数一?还是息入数一,息出数二? 其实,这根本就是两个法、两个阶段。息入息出一循环数一,再循环数二,然后一数到十,这叫“数法”,是第一个阶段的方法。“数法”完成以后,才进入第二个阶段的“随法”。“随法”就是息入尽数一,息出尽数二,只有“一、二;一、二……”所以这是两个阶段的修法,不一样的。 各位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听清楚上师的指导。竟然还有人说:“吐一口气,就开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吸一口气又开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然后哀叹道:“师父,我好累喔!”因为你没有搞清楚嘛!师父指导什么,先弄清楚再修,否则就乱修一通。所以,修行一定要依止善知识,不要四处道听途说,今天礼拜一到这个道场,礼拜二到那个道场,然后回家抱罡踏斗。你务必要在一个道场好好修一个法,把整个关键、要领全盘弄清楚。修行不能急,不要想着今天在这里修,明天到那里修,一个礼拜就可以修学完成,人家所说的我一体兼备了。若是这样,你会修得七零八落,接不起一个标准。 这个息入息出,一循环数一。用白话来说明即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或者“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零”,或者“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或者“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你数十个或数十一个都不要紧。但你会发现,中国话才能这样数,因为它的特色就是单音,单音才能数,用英文就没办法了。 例如英文字母F (f)的发音就是双音,"H”也是双音。双音在数的时候,心里会澎湃、难以宁静,你看,three 、 four 、 five 、 six 、seven 、eight皆属双音,双音就不能“点”,它那个一、二、三、四,只是让你“点”一下,表示让“心”专注在那个地方。心即“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这呼吸上面。 它的重点不在于一、二、三、四数几遍等多寡的间题,而在于透过一、二、三、四把心摄在呼吸上,在呼吸的循环过程中,对于其粗、细、长、短、冷、热,感觉得清清楚楚。你在感觉这呼吸状态时,呼吸是一个身体,谓之“息身”。经由此一“息身”的了解之后,它会尽虚空遍法界,将你的境界展开。之后,还会感受到这个“息身”的变化对“色身”变化的影响,就在此时,你的身体健康全然调整了。我们必须去体会这个部分。 数“一、二、三、四”,这部分我们称作技术面,是修行的一点技术而已。真正修行的重点不在技术面,而在工程面,在于如何推动工程。“工程”就是你对这个息的观察、它变化的状况,掌握住最初第一个阶段——身体的变化相应于呼吸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坐的时候呼吸是如何,走路时呼吸怎样,跑步时呼吸又是怎么样。所以参禅有三个动作,一是坐着,一是行香,一是跑香。不但行香、跑香,还要再打你一下,让你吓一跳,那时你要去看呼吸的变化,知道吗?所以打你绝不是打好玩的,是要让你吓一跳,让你去注意呼吸的变化,因为静态时你会疏于留意嘛!是在此训练,让你去感受,而你能否体会这个? 然后,再其次看“透过呼吸的变化影响色身”。这你可能很难感受到,我举个例子。现在各位坐着,知道坐着的呼吸状况是如何,对吧?但你明不明了跑步时的呼吸状态?跑步时呼吸会起变化,你发现坐着时呼吸较慢,跑步时呼吸较快,这是“身体的变化影响呼吸”。现在我坐这里,身体没有变化,但透过呼吸的变化影响身体,可不可以?可以嘛!这是另一种状况,属第二个阶段。 现在你从坐着的呼吸,逐渐加快速度,变成跑步的呼吸,告诉你,你马上就减肥了。这个工夫不止跑步,你以跑百米的速度来坐,告诉你,差不多就能飞起来了、浮起来了,知道吗?各位没受过训练,回去不要自己乱坐,否则会得心脏病。经过如此长期训练,你便会捉住那个要领。轻功从哪里来,就是这样来的,你以为“卧虎藏龙”里的轻功都是随便转两下就转出来了?那是演戏。事实上,透过气功、轻功、外丹功、内丹功……是可以做到,这些种种功,透过训练绝对可以达到,但,皆非佛法。 我们从修行与训练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变化,但这些不过都属第一阶段而已,后面还有五个部分:数法、随法、止法……你该怎么学?如果只是坐着好玩,那某某法就可以了。我们这个法跟别人不同,别的法对我们来讲是小儿科,是幼稚园玩游戏。 真正的法在这个地方!你看,进入“随法”以后,还有“止法”,“止”即止住妄想、止住欲望。然后“观法”,观境会现前,生命境界现前,那更是迥然不同了。不要光从那些特异功能上面去看,那都是小节目。这也不是数一、二、三的问题,一、二、三只是个技术,你是运用一、二、三……点一下,让心不至于跑掉、不至于散乱掉,仅此而已;真正是把心用在那个地方,要去学的是这个部分,那才是真正法门所在。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海云继梦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