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59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七十七页,这是别因缘里面第五个因缘,说明为什么初心菩萨要亲近如来: 玄义【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者,初发心菩萨,大心虽建,胜忍未成,所谓弱羽止可缠枝,婴儿犹应傍母,入正定聚,亲彼世尊,方得忍证无生,终成佛果。】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初心菩萨?初心是讲『初发心』,初发心的菩萨一定要亲近佛陀才能成就。正如同我们修学,初学的人一定要依靠老师,离开老师就很难有成就。纵然是自己自修成功的,还是要亲近老师,给你指点、给你印证。这桩事情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这是师承。 演【初心菩萨有四教不同。】 蕅益大师早年学天台,所以他的著作多半是用天台的判教,天台家判世尊一代时教为藏、通、别、圆四教。初发心菩萨有四教不同。 演【藏通两教菩萨,乃至别教初地以前,圆教初住以前皆是。】 初心的菩萨范围相当广大,藏通别圆是讲众生根性不相同,大别分为这四大类,四类根性不同。藏教的菩萨跟通教的菩萨,都叫做初心菩萨。别教里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个位次叫做初心菩萨。可见得初心不是指初发心,到别教十回向还叫初心菩萨。圆教来讲,从初信到十信,叫做初心菩萨。由此可知,初心菩萨里面程度浅深差别很大。就好像我们讲初学,小学是初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叫初学,并不单指小学一年级叫初学,这就是给我们说明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在这个地位决定不能够离开老师。当然最殊胜的老师就是佛,我们学佛不能离开佛。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佛不在世,怎么办?必须找一个有佛的地方去亲近他,这就对了,这部经也是有这个意思来为我们讲解。下面说明理由: 演【何以故?观经上上品方登初地。】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说的,这个『初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地位?在四教里面是哪一个教的初地?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清楚,这是别教的初地。 演【此初地者,圆初住也。】 别教的初地,等於圆教的初住。 演【则此初心菩萨,是别圆地住以前皆是自可想见。】 『别圆地住以前』,别教初地以前,圆教初住以前,『皆是』,统统叫做初心菩萨,与《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标准完全相同。初住以前,决定不能离开老师。我们在《四十华严》里看到的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他在初学的时候就没有离开过老师。到外面去参学是什么时候?他已经证得圆教初住,也就是别教初地,这才出去参学,有资格离开老师到外面去参学了。没有到这个地位以前,决定不能离老师。如果就本经修学的层次上来说,理一心不乱以前的位次都叫做初心菩萨。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都是在初心的地位上,证得理一心,那就等於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这是首先我们要明了初心菩萨的标准,确确实实这都是勉励我们而说的。 演【又复起信论,十信位人,惧信心难就,当求生净土。及信心成就,而为信成发心,乃是三心圆发,正是圆教初住。则此初心菩萨,是别圆地住以前皆是,更可想见。别圆既如此,藏通益可知。】 此地给我们解释这个初心,可以说引经据典说得很明白,决不是大师以自己的意思来推测的。《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是以圆教为标准,为什么?《大乘起信论》,它不是小乘,换句话说,是大乘的标准。大乘的标准,初心是圆教十信位。那些菩萨们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那才是圆教的初信。 今天有一位出家人告诉我:在东南亚泰国、锡兰这一带,证阿罗汉果的人很多。我就问他:谁讲的?他说:很多人讲的。我说:我在美国听到有很多是文殊菩萨再来的,阿弥陀佛再来的。现在这种情形太多,那是真的还是假的?见思烦恼断了,那才是个小乘阿罗汉,明心见性才是菩萨。小乘初果,这样的人决定不会与人斗争,不会起这个念头,假如还有名闻利养,还要争名夺利,说他几句难听的就不高兴,赞叹几句就欢喜得不得了,那是凡夫,他不是圣人。所以,决定不要听信谣言。佛在大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末法时期修行证果决定没有,只能够念佛求生净土。正法时期有证果的人,像法时期证四果罗汉就没有了,顶多可以证到三果,末法时期连初果都不容易证得。现在这个世间妖言惑众,骗人的人太多了。尤其受过高等教育,他还会上当,还会被人骗,真正是愚迷颠倒!稍稍有一点常识,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上当。 我过去也碰到一个,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这叫增上慢,他自己认为他修行不错,证到阿罗汉果了,他来跟我讲。我反问他:证得阿罗汉必定有六神通,这房子外面的车子与人,你是不是看得很清楚?他看不见。我说:那证明你没有证得阿罗汉,因为你证得阿罗汉有天眼通。我心里起个念头,你马上就知道,因为阿罗汉有他心通。他说他没有,我说:那我可以证明,你没有证得阿罗汉。这样他才相信。所以修行里面稍稍得一点轻安,就以为自己证果了。 还有念佛人误会以为自己得一心不乱了,其实那是错误,他也不是骗人,他自己迷惑,好像走路,他要到高雄去,走到板桥误以为这就是高雄了,我已经到了。他倒没有骗人,他自己搞错了。所以学佛了,不但要懂理论、要懂方法,还要知道境界,自己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把功夫成片当作一心不乱,不能把小小的轻安就当作功夫成片。 十信位就很了不起!圆教初信位就相当於小乘初果须陀洹,第七信位就等於小乘的阿罗汉,他见思烦恼统统都断掉,八信、九信、十信就相当於藏通菩萨。藏通的菩萨地位,在这样的位次还害怕信心难成就,为什么?他还是进进退退的,难成就!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劝这些菩萨们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到信心成就了,那就是十信心满入了初住。信成发心,所以初住菩萨叫做发心住。为什么叫发心住?底下引用的这一句话,『三心圆发』,这是《观经》上所讲的。「三心」就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是《起信论》说的;《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三心圆发,圆是圆满,统统发了,三心都发了,这叫发心住的菩萨,圆教初住。这些境界,我们一定要清楚。三心圆发,真发了,圆满发了,不是像我们现在发的嘴皮上的菩提心。我们有口无心,没有菩提心!我们发菩提心了,我们对待人那个心还是弯弯曲曲的,不是直心,待人接物还是虚情假意,不是至诚心,对自己心不清净,对别人心不慈悲,那发的是什么心! 真正到这个地位了,这个地位在念佛人是理一心不乱,待人接物绝对是真诚,没有一丝毫的虚假,自己心地决定清净,一尘不染,对待任何人平等的慈悲,这是一心不乱的人,这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的心,菩萨心。所以从经论上看,圆教初住以前、别教初地以前,统统叫做初发心的菩萨。这些菩萨一定要亲近如来,他才会不退转。从这一段经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学佛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初心,不能让它退了。如何保持?天天要听经,天天要读经,三天不读经,你必定是倒退了。我们天天听经,还是退!退的幅度小一点,再不听经怎么行呢?不读经怎么行呢?可是听经的法缘也是不容易多得,没有人讲经的时候,怎么办?自己要发心来讲,找几个同学大家轮流讲,一个人讲几个人听,听完之后再研究讨论,用这种方式。几个人在一起互相督促,我们才能有进步,才不至於退转。 所以要想精进不退,一定要依靠同学,靠老师不行,靠老师还是会退转,老师是指路的人,同学是我们结伴一块走的人,彼此互相照顾。指路的人,那个老师,你跟他学一天就可以了,他把路给你指出来,可是那个路要走,恐怕要走多少年!所以古人讲:一日为师。老师给你指一个方向,你只要真正能遵守,信守不渝,决定不违背,你能成就!这就是没有长期追随老师的因缘,跟老师一天都行,真能够得道,道就是道理,道路,真正得道了,明了了,往后路是自己走的。 自己要走这个路一定要结伴,一定要有同学,同参道友!互相切磋,互相砥砺,我们的道业才能成功。有老师没有同学,不会有成就的,有同学没有老师也不会有成就的。师与友对我们成功或失败是决定的因素,也就是第一个条件。亲近如来,如来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西方世界诸上善人是我们最理想的同学。这里一开端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必须要亲近如来。 『初发心菩萨,大心虽建,胜忍未成』。这底下说明所以然的理由,为什么他要亲近如来?大心虽发,大心就是无上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心虽然发了,胜忍未成。 演【大心虽建者,初发心菩萨,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不同二乘,不求佛道,不教众生故。】 小乘人确实是如此,他自己修成九次第定,见思烦恼断了,他就终止,不肯再上求,也不肯教化众生,这是二乘人。菩萨不是如此,他发的是大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大心虽然发了,可是他能力还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 演【胜忍未成,胜忍,无生法忍也。】 他没有证得无生法忍。 演【初心菩萨,烦恼未除,无明未破,未证无生理故。】 『烦恼未除』,圆教十信位六信以前烦恼未除。七信位虽然烦恼除了,『无明未破』。从第七信到第十信,这四个位次无明未破,没有见性。『未证无生理故』,对於一切法本不生灭,他没有证得。因此他这个位次还是进进退退,虽然发心度众生,他有困难。 下面是比喻,『所谓弱羽止可缠枝』,这讲小鸟,小鸟还没长成,它只能在树枝上跳跳,飞不起来,一飞就摔下来。『婴儿犹应傍母』,三岁以下的小孩不能离开父母,离开父母他没有法子生存;三岁以上,他能离开父母,离开怀抱。婴儿没有办法离开父母的怀抱,这是比喻初心的菩萨。 『入正定聚,亲彼世尊,方得忍证无生,终成佛果』,这就说明他必须要入正定聚。 演【正定聚,指极乐世界说。】 只要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入正定聚。换句话说,『正定聚』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念佛三昧。 演【以彼土人。】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演【皆有定力,不退转故。】 一往生西方世界就圆证三不退,所以叫正定聚。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圆证三不退。 演【若论断惑,则信成就发心者,方名入正定聚,彼土唯上品上生者是也。】 这又是一个意思。前面的意思是讲,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入正定聚,这是西方世界殊胜之处,他方世界、娑婆世界没有办法跟它相比,这是它特别殊胜之处,专就西方极乐世界而说的;从断惑,就是一般理论上来说,圆教初住才叫做正定聚。为什么?因为圆教初住是真正证得三不退。小乘初果,证位不退;四果阿罗汉以上,证行不退;圆教初住以上,念不退。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才是三不退。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特别,我们带业往生生到西方净土,其实连圆教初信位都没有成就!我们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一品都没断就能往生,这真正不可思议,而且一到那个地方又圆证三不退,这种便宜事情,查遍经典,十方诸佛世界里头统统没有,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的,这个法门就殊胜在这个地方。这是讲入正定聚了。 『亲彼世尊』,世尊是指阿弥陀佛,『方得忍证无生』。 演【忍证无生句,是倒语法。】 这是倒装句,就是证无生法忍。 演【以法忍有三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忍。】 法忍有三种,以『无生忍』的境界最高。证得无生忍,你的心才真正得到清净,无论在顺逆境界里面都不会为外境所动,为什么?因为你真正见到一切法本来不生,哪里有灭!证一切法不生不灭,这叫无生忍。 演【今谓所证之忍,乃是无生也。】 『忍证无生,终成佛果』。从此以后再往上精进就证寂灭忍,寂灭忍就是如来的果地,圆满成佛。 玄义【乘大愿筏,苦海度生。】 这才实践菩萨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弘愿,那就是普度众生,他这个愿望一定要兑现的,为什么?他有能力了,在一切境界里头如如不动,他才有能力。其实这一段话,我们想想《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该怎样去度众生?而释迦牟尼佛教给他,你要想度众生,那你必须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谓「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无生法忍,就是此地讲的「忍证无生」,这才能普度众生。如果没有到这个地位,度众生会退心的。你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去待人,人家勾心斗角怀疑你,恶意的来对待你,算了,我这么好的心对待他,他这样子来还报我,算了,不度他了,就退心了。必须要忍证无生,对这些娑婆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你才会不退心。菩萨以好心对待我们,我们起恶意对他,甚至还伤害他、破坏他、侮辱他,乃至杀害他,他怎么样呢?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菩萨道才不退转!所以小乘人没有不退心的。 玄义【如智论中说,且夫六心堕落,尘劫声闻,鱼子庵罗,足为明镜。】 大师在此地引用《大智度论》上一段公案来跟我们说明。 演【且夫六心下,谓若不求生净土,便欲苦海度生,则有舍利等之覆辙可鉴也。】 这就是舍利弗尊者,他们那些阿罗汉发了菩萨心,要普度众生,结果一个个都退转了。像鱼子,鱼子多,鱼产卵多,但是真正能长成的很少。 疏【智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具缚就是具足烦恼。 演【具缚缚字,是内为烦恼所缚;声色所缚缚字,是外为六尘所缚。】 具缚就是具足,内有烦恼,外有六尘。换句话说,内不能如如不动,内动心,外面著相。只要你外面著相,内里面动心,你就叫具缚凡夫,就是具足缠缚的凡夫。如果在这个境界里面,你要是发菩萨心,学菩萨想去度恶道众生,佛给我们讲「无有是处」,你做不到!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疏【何以故?】 为什么你做不到? 疏【烦恼强故,未得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彼。】 这真是俗话所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度人吗?这些话,句句都是真实的。 演【未得忍力声色所缚者,得忍菩萨,视色如盲,闻声如聋,所谓百花丛里过,一物不沾裳。】 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能做得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不染。《金刚经》上所说「外不取相,内不动心」,这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 演【庞公云。】 这就是庞居士,非常有名的,禅宗里大彻大悟。他说: 演【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这是禅宗著名的公案。『无心』就是不动心,对外没有攀缘的心,对内不生烦恼的心,这样才行。 演【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 铁牛,狮子吼它不怕,为什么?它没有心!木头人放在那里看花看鸟,它也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这两句是比喻,到它这样才行,这叫得忍力。 演【今不然也。】 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行不行?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会不会起心动念?如果还会起心动念,那你就是具缚凡夫,你要想度苦难的众生,那你小心,怕的是自身难保。所以度众生一定要有相当的定力,要有忍力,不然没有不堕落的,这是真话。堕落在名闻利养里头就太多太多了,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警惕自己的。所以我们要发心求生净土。 我们讲度众生,度众生是谈不上,哪有资格讲度众生这个话呢?我们帮助别人修这个法门,是附带的,自己求生是主要的,宾主要分清楚。等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悟无生法忍,这个时候倒驾慈航回到娑婆世界,那是以度众生为主,自修为其次。现在是以自度为主,度他是附带的。所以宾主不能够颠倒,本末次第一定要认得清清楚楚。现在我们看到佛教衰到这个样子,仔细去观察没有不痛心的,我们能救吗?无能为力。怎么办?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救不了别人,先救自己,这个要紧!我们这一块小小的地方,这是一个小小的净土,在佛教里面还没有受染污,此地专讲《弥陀经》、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是这么一个道场。我们有许多事情,像印经、布施、流通录音带,都是附带的,不要紧的,要紧的是念佛,是求生净土,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 下面话就讲得更清楚,没有得忍力,必定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最好愈少接触外面境界愈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事不如无事。古人说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知道的事情多,烦恼就多,「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的人多,是非就多。没有必要认识的人用不著认识,避免是非,不必要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知道,心里面少分别执著妄想,这样才好。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他报纸也不看,广播也不听,他就没有事情了。你问:天下什么事情?不知道!天下太平,没事,今天一天很舒服的过去了,没有事情!所以我为什么要到美国去修行,就是这个道理。我不懂英文,报纸打开,我一个字也不认识,打开电视机,我一句话也听不懂,所以统统不要了。所以到美国,人家说的是这个眼也瞎了,耳也聋了,腿也瘸了,好!这正好修行,什么事都没有,一天到晚天下太平。一年到头连哪一天都忘掉了,都不知道。所以虽然住在美国的都市,跟住在山中没有两样,真正自在。在那个地方,大家住的距离都相当远,而且工作都相当忙碌,没有时间来找你聊天,也很难得找一个时间来问个问题,真正是清净,真正是修行用功的好道场。所以真正想念佛的人,我觉得那边环境比此地要好得太多。 没有能力转境界的时候,必定被境界所转,常常为境界所转,那就是自堕三途,这个麻烦就大了。为境界所转,诸位想想,焉能不起贪瞋痴?常常起贪瞋痴,我们就造三恶道的业因。天天造三恶道的业因,将来怎么能不去?这就堕三途。自己都要堕三途,怎能救度一切众生? 疏【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以施戒福力,或作王臣,富贵自在,纵遇知识,不肯信从,荒迷放逸,广作众罪,繇此堕落。】 这个人这一生修行好的,受持五戒十善,戒律精严、禅定功深、修福修慧,他没有求生净土。不生净土,麻烦就来了,第二世在人中,他去作国王、大臣,生在富贵人家,享人天福报,为什么?他有布施、持戒这些功德利益。一生在世间享福,享人天福报,他就把修行忘掉了,所以佛讲「富贵学道难」,他不肯再继续学了,纵然遇到善知识来跟他讲佛法,他不相信。 所以有一些富贵人家,有钱人,他们是怎么学佛?寺庙做法会,他做功德主,到这里来拈个香。我们这里讲经,叫他坐在这里听两个钟点经,活受罪,他坐不住!他决定不来;他愿意去跳舞,到跳舞场去玩两个钟点,他玩得很自在。『不肯信从』,他不肯相信,不肯认真的来修学,『荒迷放逸,广作众罪』,这一生福报享尽,来生必定堕落。这一段里面讲的,一个是这一生就堕落,一个是讲这一生纵然修行得好,来生享受人天福报,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如果要想不堕落,唯一的办法就是求生净土。底下又有一段比喻: 疏【又喻二人救溺。】 两个人要到水里面去救人。 疏【直入水救,彼此俱溺。】 看到有人掉进水里面,他发的心很难得,他去救他,自己不会游泳,跳下去不过是赔一条命而已!这是错误的。 疏【有方便者,往取船筏,乘之救接,皆得免难。】 这是讲有聪明、有智慧的,我没有能力,我用船!就是自己没有能力,用佛法!彼此都救了,我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我也用这个法门劝别人。 疏【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要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苦海救度众生,如得船者。】 这是比喻与法说都显示出来了。 疏【又云譬如婴儿离母,或堕坑井,或渴乳死。】 婴儿要是离开母亲,没有人看顾,很容易发生意外而丧失性命,或因没有人喂奶而饿死,所以必须依靠母亲。 疏【又如弱羽,只可依树缠枝,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 这是比喻,初心菩萨道力、定力都不够,不亲近佛,怎能成就智慧、成就无生法忍? 疏【凡夫无力。】 这一句也有解释: 演【凡夫无力下,当双合二喻。】 双合前面两种比喻。 演【谓若离弥陀,或堕三途坑井,或渴法乳而亡。】 这比喻合前面两个比喻。 演【又若近弥陀。】 『近』是亲近。假如我们肯亲近阿弥陀佛。 演【依净土之树枝,成无生之翅翮,方能飞三界之空,自在无碍也。】 这个比喻都很好懂。 疏【唯应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临终正念,决定往生,见佛得忍,还来三界救度众生。】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前面说得那么多,主要就是为了这两句,拐弯抹角,这才归正题。这一段文的正题,劝我们唯一的途径,就是应当要『专念阿弥陀佛』。所谓专念,就是决定不能夹杂。这个不夹杂,有同修来跟我讲:念佛愈念妄念愈多,怎么办?我说夹杂不是夹杂这些,夹杂妄想念佛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妄想都没有了,那你也就不必念佛,你已经得一心不乱,得无生法忍了。所以这个夹杂是理所当然的。不夹杂是什么?不夹杂其他的法门。用不著夹杂参禅,用不著夹杂学密持咒,统统不用,不夹杂是这个意思。经只学这一部,我就不夹杂第二部,为什么?那个经有那个经的宗旨,有那个经的修行方法,我们要是学了,必定受影响。所以,一门深入!如果嫌《疏钞》太深,抓不到纲领,你就学《要解》,简单明了。 我们此地所编的《西方公据》,这四样东西印在一起,如果依这一本书专修,你这一生就决定往生,一本书就够了。你要想多知道一点,就读《疏钞演义》,它将这部经的经义讲得非常透彻,确实能帮助你断疑生信,死心塌地去念这句阿弥陀佛。经的用意是在此地,叫我们断疑生信,不间断、不夹杂,目标是成就三昧,三昧就是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你这一生决定往生。 『临终正念』,正念就是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只有这个念头,求生西方净土,决定没有第二念。如果说等到我临命终时正念现前,恐怕来不及了,应该在什么时候训练?现在就要训练。二六时中,我希望往生净土,一起心动念就是这个愿望,这一生才会成就。我今天希望吃好吃的,希望穿漂亮的衣服,那好了,你还是在三途六道,西方净土没分!我希望看看大乘经典,我希望打个禅七,都叫做打闲岔,都叫做夹杂,都不专!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那就得要专,不专不行。 印光祖师当年在世,对他的那些学生们监督很严。如果到他寺院几次,被他看到,他就会骂你:为什么到这儿来?「我来看看师父。」师父有什么好看,你已经看过几次了,你还要看?骂人!连他老人家自己的道场都不准你来,何况是到处跑庙!精神、财力浪费了,那都还是小事,夹杂了,夹杂许多的是非,夹杂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夹杂烦恼是非,你怎么能专? 我们现在功夫成片得不到,什么原因?夹杂得太多了。能够念到功夫成片,带业往生是决定有把握,凡圣同居土一定有分!可是你要夹杂这些东西,你就不能成功了。顾到人情,把往生这个事情差错了,舍掉了,真正是可惜!我得罪几个人无所谓,我往生成了佛之后,我再来度他。我今天不愿意得罪人,为了这个人情,他堕三途,我也跟他堕三途,就跟救溺一样,自己没本事,跟著一道堕落,这决定不可以。人情佛事害死人!如果我们大家真是明白这个道理,从今以后不讲人情了,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目的搞清楚。要成就三昧,我们今天再讲得明白一点,一定要成就功夫成片,先要求这个。等到功夫成片了,我们再把标准提升一层,我们求事一心不乱;得到事一心不乱,把标准再提高,再求理一心不乱。由浅而深,认真的去做。佛法不讲人情,人情是迷惑颠倒,佛法是正知正见,这样才能决定往生。几时往生,自己清清楚楚,预知时至。 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心里都要有个准备,为什么?你一断气,医生给你急救,那可是有罪可受!佛在经里面跟我们讲,人神识离开身体之后,就是断气之后,至少八个小时不能碰他。他虽然断气了,神识并没有离开,你说话他能听得见,你的动作,他眼睛虽然闭了,他神识看得见,我们俗话讲灵魂没离开。你动他的身体,他会苦恼,他有痛苦的感受。这个时候,如果你忍耐不住,瞋恨心一生,三恶道去了,一生念佛的功夫白费了。 所以,一定要念到自己功夫成就,临命终时佛来接引马上去了,留下这个身体,随他怎么搞法,与我不相干了,这个才自在!这个要真功夫,没有真功夫,不是真正预知时至、佛来迎接,那你这种苦就免不了,要想保证不堕落太难太难了。所以我们发的大心是不错,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时候来度?到我们见佛开悟之后,证得无生法忍,这个时候来三界救度众生,这就没错了。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唯一的一桩大事情就是往生净土,念念就是为求往生。用什么方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使这一句佛号真正念到不间断、不夹杂。有烦恼妄想不怕,烦恼妄想跟佛号一起来,这最好,你也不要去管它,念久了,烦恼自然就少,佛号渐渐就得力了。如果天天想著我的烦恼这么多,我不念没有,愈念愈多,算了,还是不念吧!那你的烦恼永远断不了。所以要念,愈是有烦恼愈是要念佛。今天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