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亮法师:如何安顿身心? |
|
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特别是我们江浙一带,经济相对发达,许多人都过着名车洋房,山珍海味的日子。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色身在尽情享受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得到的快乐却是不对等的呢?空虚、不满、烦躁、郁闷等等的负面情绪为什么总是如影随形呢?那我们再来看那些日中一餐、树下一休的苦行圣者,我们可能会想象他们一日一餐的营养不够;或者处于饥饿当中;风吹日晒或者是荒野露宿……,想象着这一切是何等的苦。但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内心的宁静和法悦是怎么样的一种境况。 所以说一个人的快乐和烦恼是由心而起的,非由身受。能够安顿好身心你就不会起烦恼,没有烦恼的心境那是多么的自在呀!如何获取自在,安顿身心呢?那现在我就通过以下这几点从《六祖坛经》里找一些答案。 第一、明因果之理,安“不平”之心。 相信在座的都知道六祖不识字,是个文盲。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却能道出精妙法理,成为一代祖师,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既有前世之因,又有今世之缘。 根据六祖弟子法海禅师所记载,六祖出生时毫光腾空,像佛顶放光,异香满室。第二天黎明时分就有两位异僧来访并告诉其父母说:“你昨晚生下的孩儿与佛法有缘。”惠能出生后,并不吃母乳,却能日日长大。据说有神人每晚灌以甘露。可见,六祖是带着殊胜因缘,弘深愿力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从出生之时就注定是不平凡的。在前世之因的基础上,六祖精进求道,经历各种磨难,最后实现了不可思议的成就。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他什么都不如我,就是混得比我好呢?这个没什么能力的人凭啥可以得到这么多呢?我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六祖的身世告诉我们,个人的福报不一样,因缘不一样,所以境遇常常会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收起这种怀才不遇,愤愤不平的心,从当下开始脚踏实地种善因才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什么是善呢?我们不做那些伤害他人的事,伤害众生的事,不说对别人有伤害的话,不贪,不嗔,不痴。我们要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广结善缘。还要精进学佛,忏悔业障,修正行为。功夫到了,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第二、随缘自适,缘到即成。 有一个词语叫做“好高骛远”,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这是我们现代人中非常普遍的一个毛病。对于自己的处境不满意;以当下处境中的各种不利作为借口不求上进;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做好当下手上平凡简单的工作,总是想走捷径;总是纠结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中。大家要明白理想就是我们的心念,动一动就是十万八千里,上天入地,可以无限的大,但是实现理想呢,却是是要靠我们在现实中一点一滴地去完成的。 让我们来看六祖曾经的处境,来学学六祖在这些处境是怎么做的。六祖的早期生活很不幸,他的父亲早逝,留下了孤苦的他和守寡的母亲尝尽各种艰辛及贫乏。为了维持生存,六祖只有当个樵夫,砍柴卖柴来养活自己和母亲。后遇殊胜因缘,受一食客接济到黄梅求道,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都被支使干着砍柴舂米的活。诸位,试想一下,如果让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默默地做这么简单繁琐的事情,不抱怨的有几个?不自怨自艾的有几个?不心灰意懒的有没有?如果让我们的思想境界在超前点,本领再大些,却又让我们做那些看似很是简单低下的活儿我们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工程师却让你干那些搬砖砌墙的你又会怎么想?但是圣人是怎么做的?没有抱怨,没有灰心,在简单的重复里成就,在琐碎的生活中悟道。 所以不要轻视你现在所做的,平凡的,简单的每一件事情。不管处在怎么样的境遇里,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让妄想走开,专注做好当下的每件事情,如果你能把你该做的都做好了你就已经进步了,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反过来如果你觉得自己委屈不做,总是抱怨,那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试想在单位公司里上司会不会善用一个没有责任,担当,满腹抱怨,处处给团队带来负能量的人?肯定不会的了,要真的有这事那也是这个领导有问题了。 那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的人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吗?那也不可能的了!学佛修道的人大都想求极乐,那极乐在哪呢?坛经告诉我们:“若依相上说,西方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八千里,这十万八千里其实就是象征众生的十恶八邪,因为十恶八邪的障隔,所以便说西方遥远。说西方净土遥远,是为根性下劣的一般人随相而说的;说西方净土很近,是为根性锐利的上智人随性而说的。人的根性虽有利钝两种,但佛法并没有两样。不管有怎样的根性,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都必须把握当下,脚踏实地,而不是在妄想中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执迷的人着相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那么就要专注于千千万万遍的念佛中。一方面觉得念佛枯燥,坚持不下来,另一方面又想快速到达极乐世界,这样一种状态,极乐世界就是海市蜃楼。觉悟的人只求净化自己的心,佛说:“随着自心清净,自然佛土清净。”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心着手,不管你在怎样的境遇里,不管自己在做什么微不足道的事情,不起烦恼,放下执着,你当下快乐当下就到极乐。所以明白“缘到即成”的道理对于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至关重要。 第三、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们常常被一个“争”字所困扰,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世界,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想要更多的财富,想要更高的权势,想要更大的成就。想要得到这些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误以为得到这些必须要勇往直前地去与别人争抢。事实是,具足福报,因缘成熟,该是你的便随缘而来,不是你的,抢来也是徒然无意义的。 六祖得法后,怀揣衣钵开始了逃亡之路。其中有一个将军出身的法师叫惠明,力气大,跑得也快。他一心一意想要抢回衣钵成一代祖师。所以他很快就追到了六祖。六祖见他追来,就将衣钵放到石头上,自己就隐于大树后躲到草丛中。惠明看见石头上放的衣钵,就高兴的去取,经上记载,“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我为法来,不为衣来”。经上记载是拿不动,但事实应该是惠明在拿衣钵的那一刹那,他醒悟了。衣钵不是靠力气就可以争夺来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有什么用,于是就向六祖求法。 比如说你没有达到某类学术的造诣,给你个学历证书有用吗?糊弄人可以,真到了实际去操作的时间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从这看那惠明还是利根,想到了这点就马上转念头,想要做好就要先学好,于是就求法,那要换做有的人,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或者被领导开了,他就不认为是自己本领不够,反而觉得世界对他不公,领导刁难他。认真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个人得到充分的成长了,该是自己的就顺其自然地来了,别人抢都抢不走。 第四、正视人生中的逆境。 很多人到寺庙里来拜佛,都会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希望自己和家人都顺顺利利的。大家都害怕挫折,恐惧自己处于逆境中。其实磨难和挫折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是成就之前必须要经过的阶梯。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还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呢,对吧? 我们来看看六祖经历的磨难。六祖得法由于很多人为争夺衣钵就追杀他,于是他就向南逃亡,后来逃到今天的四会,为了避难,六祖与猎人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五年。十五、六年的逃亡生活,这磨难大不大?但是磨难中的六祖并没有停止修行弘法的脚步。他先是在途中度化了性情暴躁的惠明,与猎人们同住的时候,吃着肉边菜向猎人们说法。猎人常派六祖大师做守网的工作,他一见活的走兽或飞禽,都尽力设法放生,广积善缘。常人的磨难,逆境生活对于圣人来说和平时就没什么两样,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所以说,现实中的我们遇到磨难的时候千万不能说不知所措了,乱了阵脚了。磨难是消业积福,一切都于静中生,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静待时机,有句话怎么讲?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啊! 前面讲了四点帮助我们安顿身心的启发:明因果之理,安“不平”之心;随缘自适,缘到即成;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正视人生中的逆境。坛经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安顿身心的方法还是具有凡夫的执着,是佛法在生活中的指导和实践。还处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阶段。以此来修,可以免堕恶道,得大利益。 坛经要告诉我们的,更深的一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有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包括我们的身心也空。我们今天在这里说如何安顿身心,如果以后有缘再来说其实无身心可安顿,这才是究竟。 最后和大家共勉两句话:第一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身心的安顿不是隐居在世外桃源,而是于纷繁琐碎的生活中去修炼。第二句:一切唯心造。你把心修成什么样,你就能得到什么样的世界。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定亮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