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73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73集)


 下载DOC文档  



  学生:师父上人尊鉴!惭愧弟子帅华今日汇报为「第三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所交论文,题目为「《说文》声训考略」。

  摘要:《说文解字》对於文字之训释,包含形、音、义三方面,诚如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所言,「《说文》之为书,以文字兼声音、训诂者也」。关於声音,《说文》中大量存在声训字,对於我们认知字义、了解文化、深入经典有重要作用。然而后世多以形书对待《说文》,对於《说文》声音训释研究多有忽略。有清已降,朴学大兴,干嘉以来,段玉裁、王念孙等诸儒,深通音韵,宣导「以声音通训诂」,通过声音学习《说文》,取得了巨大成就。是知,学习《说文》,要继承先辈优良传统,能够重视声音(声训)的学习,进而全面掌握文字的形音义,方能学好《说文》。此文就《说文》中典型声训字进行归类、比对、分析,进而探究许慎说解文字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文字形义、音义的关系,使我们能够全面、深入的学习《说文》。

  关键字:说文解字;声训;形音义;形声

  引言

  声训,也称「音训」,是用音同、音近(双声、叠韵)、音转等「音近义同」的同源词来释义,按照读音的线索来推求语源、探求文化、说明假借的。声训为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历史悠久,在先秦典籍中就多有声训内容融合於正文。如《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汉承先秦,声训之理论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汉末刘熙所著《释名》,就是以声训的形式来解释名物、推求词义的典籍,虽然其中不免有穿凿之说,然多有精义,后人注经,引用颇伙,是「因声求义」的开先河之作。东汉《白虎通》做为解经之书,也多用声训的方法,如「教者,效也。君,群也。岁者,遂也」等。至宋,王圣美据「声符兼义」理论,创立「右文说」,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载:「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右文说」之基本原理没错,然后人依此不断推广,以偏概全,广受后人诟病。然而对於「声中兼义」之推展,有很大的功劳。

  到了清朝,朴学兴起,当时学者普遍重视小学的研究,古音学得到空前发展,「因声求义」、「声近义通」的理论方法得到全面运用,声训的功能被提到了至高的地位,被时人认为是训诂的最高境界,顾炎武《答李子德书》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王引之於《经义述闻序》中进而申其义说:「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段玉裁精通音韵,作古韵十七部,其代表作《说文解字注》,正是以声韵为纲,特别诠释「声符有义」,将声训贯穿到了全书中,如「凡同声多同义」、「凡叚声,如瑕、鰕、騢等,皆有赤色」、「凡贲声字多训大」、「凡从辰之字皆有动义,震、振是也。」正是因为段玉裁注重以声韵通《说文》,方有《说文解字注》的鸿篇伟作。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集大成者,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研究各种学问,皆要以此为基础。《说文》虽以形为主,然非仅於此,《说文》训释,每一字於篆书下,首释字义(训诂),次析字形(文字),后明字音(声韵),三者相辅相成,是全面的训释。因此,学习《说文》,不应仅仅在形义上面著力,也应当关注音义,方能全面深入了解《说文》。章太炎於《小学略说》讲:「凡治小学,非专辩章形体,要於推寻故言,得其经脉,不明音韵,不知一义所由生,此段氏所以为杰。」黄侃先生也说:「讲小学,不宜专究形体,必以声音训诂为先务。」又讲:「《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综上述,可知学习《说文》,声音方面内容不可忽略,尤其要重视声训的研究。《说文》多有文字以声训释义,所占比例很大,黄侃先生於《文字声训训诂笔记》中讲:「《说文》中字,其训诂与声音无关者,仅十分之四五而已。」万献初先生《说文学导论》引崔枢华《说文解字声训研究》统计,《说文》运用声训释义文字共有四千四百三十八条。《说文》声训字数虽然没有如黄侃先生所说「十之七八」之多,也实属不少,盖黄侃先生所说「十之七八」乃指於声音有关之字,非全指声训也。本文就帅华统计《说文》声训之字,择其代表字,用以探讨《说文》声训之作用、分类、来源等有关问题。

  正文

  一、声训之来由

  浙江工业大学朱惠仙老师,在《说文解字》声训研究述论一文中,提出对於《说文》声训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一就是《说文》做为以形求本义为主旨的著作为什么有大量的声训。今就此问题试作讨论,顺便说明声训来源。

  先说声训之来源。声训之来由与文字之形成之次第有关系,文字分形音义三端,论其产生之次第,则必先有字义,次有字音,最后有字形。段玉裁先生於《广雅疏证序》中言:「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於得义,得义莫切於得音。」黄侃《音韵略说》也讲:「盖文字赖以传者,全在於形。论其根本,实先有义,后有声,然后有形。」昔在远古,生民之初,万物皆处於蒙昧之状态,先民生活在自然之中,对於万物,眼之所见,耳之所听,身之所感,皆汇合於心而有感触,物类不同,故感触也各有别,这就是太炎先生於《语言缘起说》中所言的,「物之得名,大都缘於触受」,见山则赋予山之独特的认识,见草、木、虫、鱼等亦然。久而久之,先民为了沟通交流,便根据对万物的不同认识,创造不同语音以体现物类之义。远古人数较少,日常事情不多。在部落群体中,把最初产生的字音,以少传多,逐渐约定俗成,久之,便成定名,就用固定的音来表示某一类的物。这是文字未产生之前的「音义」阶段,当时的文化、生活等皆以口耳相传,此过程经历了相当久远的时间。

  帅华以为,先民拟定语音(物名),盖主要取法於两方面,此地不妨采用班固《艺文志》六书之「象声」为说。其一,语音「像物之声」,先民听万物之音,据其所听之音,定所发音者之「名」,以名表其物类,凡有音可像者,皆如此。《说文》中「咳,小儿笑也」、「芈,羊鸣也」、「淙,水声也」,就是「像物之声」的说明。如《说文》:「牟,牛鸣也。」上古音,「牟」为幽部明纽,「牛」为之部疑纽。「幽、之」二部旁转,故「牟,牛鸣也」,是声训。於此可知,牛何以叫「牛」呢?以其鸣声「牟牟」也。此外,孩之所以名「孩」者,以其笑声「咳咳」也;鸡之所以名「鸡」者,以其叫声「唧唧」也;鸭之所以名「鸭」者,以其鸣声「嘎嘎」也。《说文》中如此类者颇多,可证部分字音,由「象(像)声」而来。

  其二,语音「像物之义」,万物有声可像则像其音,无音可像则根据万物之特性、形状、味道、颜色、作用等方面的不同依义而各名其音,以名表其义类,即「像物之义」。《说文》「韭,菜名。一穜而久者,故谓之韭」、「麦,芒谷,秋穜厚薶,故谓之麦」,就是「像物之义」的说明。如《说文》:「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火、毁互训,据唐作藩先生《上古音手册》,二字上古音皆属微部晓纽,故「火,毁也」,是声训。火能烧毁物品,自然界的大火可以烧毁森林,先民夜行用火把,用火烧制食物。先民看到火能够烧毁物品,故根据「毁」的意义定名为「火」。「南方之行」是以汉代通行的五行学说来解释「火」,五行中,南方属火。「炎而上」是指火的特性,火燃烧时,火苗、热气是往上的。「象形」是说火的六书归属,甲骨文字形 粹七二就像火苗形。从「火」字训释可知,「毁」是「火」字的音,「火」的意义蕴含於「毁」的音中,明其音就可以知其本义。以上文字,可证部分字音,由「像义」而来。

  由上可知,先民之初,是依靠语音交流的,明其音即知其义,无须借助字形,这就是「声中有义」。《说文》中的初文,是先民对於自然万物的最早接触,而这些初文大多都是采用「声训」训释的,如:天:顚也;日:实也;月:缺也;山:宣也,水:准也;火:毁也;土:地之吐生物者也;木,冒也;户,护也;首,头也;礼:履也;春(萅):推也;东:动也;香:芳也;祺:吉也;古,故也;羊:祥也;爻,交也;衣,依也;晋,进也;室,实也。这些声训字,说明声训是最早的、最根本的训释。

  以「音义」交流的历史持续了很长时间,语音虽然足以用於沟通交流,然而却不便於传播久远,永恒不变,后来就促使了文字的产生。语音是会变化的,语音的变化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横向的变化,即以空间为参照,所谓「地有南北」,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乃至於两地相隔十余里地,语音就略有不同,语音不方便於广泛交流,就促使了文字的产生。第二是纵向的变化,以时间为参照,所谓「音有古今」,语音随时间的流逝而有不同,如果仅靠语音传递,后代就听不懂而不明其义了。为了能够做到「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使文字千古不变,就由无形的音义,逐渐创造文字,称为完全成熟的包含形音义的文字系统,这也是中国文字能够传承至今,保存完善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声训是文字发展中最初音义阶段的体现,声训就如同先民对话一样,完全靠声音传递意思,无须字形,即王念孙《广雅疏证序》所谓「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这是文字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不假人为。所以,训释当中,声训为先,形训为后。所以清朝诸儒,重视声训的研究运用,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因为声训能够最直接彻底明白字义,故而先秦典籍当中,有大量声训参於正文当中。文化是代代相传的,许慎为东汉通儒,自然继承了前代的经验,故而《说文》中大量存在声训,我们学习《说文》也应著力於声训的探究。

  二、从《说文》看声训之作用

  1、推求语源,探求本义

  上文诠释,声音是先民对自然万物意义的直接体现,声训通过语音能够让我们了解文字的本义,是字形无法替代的,如:

  《说文》:「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九」字采用声训训释,「究」为声训字。九言「屈曲究尽」,是穷究无尽的意思,於此可知,「九」不仅是数名,其音本身就含有穷究极多之义。在古籍中,「九」字之义多有训多者。清汪中《述学.释三九上》:「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又《文选.楚辞.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九,数之极也。」

  此外,《说文》有诸多声训字可让我们了解语源、知晓本义的,如「震,劈历,振物者」、「泉,水原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等。

  2、了解文化制度

  部分声训字,说明了古代的文化风俗、典章礼制等,深入学习此类字,可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如:

  《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琴」以声训训释,琴之言「禁」也,这是在古代文化中,古琴是主要的乐器,琴的主要功能,是古人通过琴声来调和身心,涵养正气、防非禁邪的。《白虎通》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YIN邪、正人心也。」《风俗通义》中说:「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於身。…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蔡邕《琴操》说:「昔伏羲竹琴,所以御邪僻,防心YIN,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通过以上经典,可知,古琴的主要功能是修身所用,禁止不善的,其次才是音乐本身。这个道理从《说文》「琴」字训释就可以知晓了。关於文化方面的声训字还有很多,如「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犂冠」、「旻,秋天也。从日文声。《虞书》曰:『仁闵覆下,则称旻天』」、「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等。

  3、说明通假

  通过《说文》声训,可以了解文字的通假,了解通假,方能正确理解经典,深入了解文字的发展演变。如《说文》:「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栖」为「西」之声训字,通过训释可知,「西」为假借字,「栖」为本字,段玉裁於「日在西方而鸟栖」下注曰:「上西,卽下文东西之西也。下西,西之本义也。」当然,声训的作用还不止於此,本文仅就《说文》声训字解释,说其大概。

  三、《说文》声训之类别

  《说文》中与「声音」有关的有:形声字、声训字、亦声字、语源字、读若字等,然并非与声有关的就是声训字。帅华认为,在训释正文中以音同、音近、音转之字训释,通过声音能知其意义的训释,方是声训字。亦声字不是声训字,亦声是说明是会意兼形声字,表示声中有义,但并没有在训释中体现声训字,故不能算为声训字。语源字虽然以音表意,但读音处於无形,并没有在训释中体现声训,也不能称为声训字。以下为帅华对於《说文》声训字之分类:

  1、正例

  凡训释正文中,采用音同、音近、音转之字训释,且声训字与被训字之间,有语义联系,能够说明本义、语源、文化、假借的,为声训字正例。又分以下三种:

  1.1单字同源词直训,采用「某,某也」的训释方式。如:帝,谛也。政,正也。庸,用也。像,象也。尧,高也。

  1.2采用多字义训,其中有主要声训字。如:

  垚,土(高)也。「高」为声训字。

  史,记(事)者也。「事」为声训字。

  平,语(平)舒也。「平」为同字声训字。

  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炳」为同源分化声训字。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祠」为声训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效」为声训字。

  2、变例

  声训字不能通过现前读音辨认,需恢复声训字或被释字古音以确定。如:

  竹,(冬)生草也。「冬」为声训字,然而依现在读音,则二字声韵皆不同,古无舌上音,复被训字「竹」之古音可知。上古音,竹为觉部端纽,冬为冬部端纽,竹、冬双声。故「竹」字训释为声训。

  班,(分)瑞玉也。「分」为声训字,依现在读音,二字声韵皆不同,古无轻唇音,复声训字「分」之古音可知。上古音,班为元部帮纽,分为文部帮纽,二字为双声,韵部「文元旁转」。故「班」字训释为声训。

  关於《说文》声训数量,前辈学者所得字数各不同,朱惠仙老师《说文解字》声训研究论述一文中有详细说明,引各家所得数量如下:一、有数量不多说。王力《中国语言学史》认为:「《说文解字》的声训多限於干支、五行、四方以及一些常用词。声训在《说文解字》中所占分量不大。」二、三九九例说。殷寄明《中国语言学史》认为是三九九条。三、七O六例说。李传书《说文声训的特点和声韵关系》一文,根据他自己确立的原则,认为《说文》声训共有七O六例。四、四四三八例说。崔枢华《说文解字声训研究》语音上基本按照黄侃先生的古音二十八部、十九纽理论,确定《说文》声训四四三八条。之所以诸家有不同划分,是对於《说文》声训的界定与划分不同。如果对於《说文》声训的界定过宽或过窄,都不利於研究学习。据帅华对於《说文》声训之界定,认为《说文》声训约七百余例。依《说文解字》中华书局陈昌治本,第一卷共有六百七十二字,其中声训字七十五个,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一。分别为:一、天、示、帝、礼、禛、禧、祺、神、只、祀、祡、禷、祰、[彭/示]、祏、祠、禘、裸、祝、祈、祳、禡、禂、祷、祘、禜、禳、祸、禁、禬、王、珛、瑗、琥、珑、瑁、璱、班、士、璪、芋、芽、茁、荫、苍、芬、落、薄、萅、葬、葚、蔟、莫、菿、葩、叶、蘳、蕤、茇、荄、[艹/傅]、芃、芼、芜、薉、蘀、菸、[艹/乏]、芳、[艹/丽]、荐、[艹/渴]、葱、蓱。

  四、形声字以声中喻义为正例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由表示事物义类的(文)形符,和譬况意义的音同音近的声符和成,是最能产的造字法,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六书爻例》所载,形声字有八O五七个,占百分之八十六。有人认为形声字的「声」是仅仅表示声音而已,没有实际意义,其实不然。许慎著《说文》,虽然以「据形系联」为主,但也有按声音分部的,比如「句」部收录「拘、笱、钩」三字,音皆相近;「劦」部收录「协、勰、恊」三字,音皆相同。於此可知许慎也有按照「声中喻义、音近义同」的原则编著《说文》的。

  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自序》说:「中土文书,以形声字为伙,谓形声字声不寓义,是直谓中土语言不含义也。遂发奋求形声字之说。」万献初先生《说文学导论》也说:「一般来说,形声字形符表示义类,声符表示读音。然而,声符实际上与其所构的形声字往往是音义同源的。」帅华对《说文》形声字进行研究,发现形声字十之七八都是「声中有义」的,必须了解声中蕴含之义,再结合形义,方能全面认识形声字。上文讲到,早於字形产生的字音是表示字义的,既然单纯的字音表义,那么形声字中的音也自然表义的。《说文》形声字中,音中有义之字不胜枚举,下面列举几个声训形声字以说明:

  《说文》:「政,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政」是会意兼形声字,采用声训训释,「正」为声训字。古人认为,从政人员要以身垂范,行端表正;继而要引领天下走向正道,这是古人文化观念的体现。「从攴从正」表示会意,说明政有「正」的意义。同时,「政」也是亦声字。「正亦声」说明「正」不仅表意,还是声符,「正」的声中就蕴含「政」字的意思。从「正」即为形符,又是声符中,可知形声字的声符是表义的,这是许慎通过「亦声字」给我们明显说出来了。

  《说文》:「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段玉裁注本作「从宀至声」,认为「室」是形声字,说:「古至读如质。至声字皆在十二部。至兼形声。屋主会意。」「室」采用声训训释,室为房屋,人居住则房屋不空,有实在之义,故训「实」。「至」为人所至而止,有人至,室方「实」,故「至」声中有义。这也是显著的说明「声中有义」。

  《说文》:「富,备也。一曰厚也。从宀畐声。」「富、备」上古音属於双声,乃声训训释。富则完备无缺,故训「备」。畐为声符,《说文》:「畐,满也。从高省,象高厚之形。」满则全,全则备。「备、满」意义相近,故知「畐」声含有富的意义,乃属「声中有义」。

  《说文》:「壤,柔土也。从土襄声。」「壤、柔」为双声字,故「壤」为声训字。壤之言柔也。「襄」为声符,《说文》:「襄,汉令:解衣耕谓之襄。」解衣耕,就是天热耕田,大汗淋漓,但不休息,脱去上衣勉力耕田之义,田地经过耕犁,土就会松软柔和。「襄」有柔软之义,「壤」为柔土,故「襄」为声符是兼有意义的。

  综上述,及对《说文》大量形声字研究,可知形声字以声中喻义为正例,如黄侃先生所言,「字从何声,即从其义者,实居多数。」形声字虽然多声中有义,但很多是不能直接从声中可以看出来的,需要间接辗转取得,就如同上面「壤」字一样。当然,形声字声中有义是指大部分而言,不包含全部。有一部分形声字是仅仅表示声音的,另外有一部分形声字不能表义,这是因为所从之声是假借的原因。

  结论

  通过以上对《说文》声训典型字的分析,以及《说文》七百余声训字,可知《说文》声训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是完备的,数量是较多的。虽然部分内容有争议,但是其理论、方法大体是正确可靠的,不能一味的否定《说文》声训的价值。客观对待,认真研究,才能深入《说文》,进一步了解许慎说什么和许慎说解的原由。其次,对於《说文》声训的界定,应行其中道,不能过於狭窄,不然就不能深入掌握《说文》声训的价值。又不能过於宽泛,用之滥觞,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说文》声训了。了解了声训的由来和其在《说文》中的运用,以及大量《说文》形声字的研究证明,形声字「声中有义」的结论是成立的,是客观正确的,也说明了许慎是非常重视文字声音方面的训释的。虽然也有部分形声字声不表义,但毕竟是少数,不影响此结论的认定。关於《说文》声训,前代人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及参考资料,然而声训本身是复杂的,很多问题还有待学者的进一步探究。

  以上为不肖弟子愚见,弟子德薄学浅,障深业重,凡所汇报,多有缺漏,恭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大德、老师慈悲开示。不肖弟子郭帅华顶礼敬呈。

  老法师:帅华还很年轻,他对於文字学确实下了功夫。我们听了多次他的报告,这些报告在现前社会上很少见到,所以他所学的这些报告就相当珍贵。我们没有这个机缘、没有这个时间去专攻文字学,对於文字学普遍感到非常生疏。也正因为如此,现在人把正体字(就是正楷)改成简体字,大家都鼓掌,没有人出来说话,什么原因?对中国文字不认识,没有人教过。像这些属於小学,小学在过去,一百五十年前的中国,家家都教,从儿童就教,五、六岁的时候就教识字,认识中国字。

  中国字要怎么教?形、音、义都要教小孩。小孩虽然完全不能体会,他记熟了,他有这个概念,长大到十六、七岁,他对这个就产生兴趣。为什么?中国文字每一个字里头它有意思、有道、有学在里头。有一些外国学者专家,学中国文字,契入进去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有不赞叹的。在全世界这么许多国家族群当中,就文化来说,中国文字,这个文化的载体,最优秀的;而且它是表义,它不是表音。表音变化太大,有些地方几十年,一、二百年,语音变了,如果文字跟音是同源,声音变了你听不懂,看文字也看不懂,就有这个麻烦存在。唯独中国的文言,这是老祖宗开了两条路。

  中国范围这么大,在夏商周,我们看周代所记载的,八百诸侯,八百多个部落。部落就是小国,它有国王,它是一个社会团体,也是属於一个国家。周如何统一这个局面?这个局面不是政治统一,不是武力统一,而是文化统一。文化里面首先是文字统一,在周朝晚年都用小篆。所以到汉,秦汉,小篆就正式成为文言的载体。全国这么大的范围,言语不同,文字同。语言不通,文言是通的,文言是一致的。中国是这么统一的。

  所以汤恩比发现了,他明白了,希望我们这个地球现在要统一,用什么统一?用文字来统一。用什么文字?用中国文言文。非常有道理,非常有见地。中国人发明的文言文,发明的汉字,是人类高度的智慧,这在人类所有发明当中,应该摆在第一,最伟大的发明。这个工具难得的是什么?就是上下沟通。现在拼音的文字是平面的,平面可以通用,但是对上就不行,传下一代也不行,传不下去了。上一代,远古人的智慧,用这种文字做载体,留给后世做参考,启发后人的智慧,多么难得!

  人在世间,真正能过到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外乎两桩事情,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学问。学问与德行,都要靠老祖宗的承传,他们千万年的经验,累积成为传统文化,这个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这文化怎么学?从汉字、文言文著手。中国几千年都遵守,没有中断过。现在中断了,断得非常严重,很可能汉字、文言文会在这个世间消失,那真正是人类的悲哀,人类无比的损失。我们今天想救!怎么救法?希望年轻人认真学汉字、学文言文。

  中国古籍,幸好乾隆做了一桩好事,把它统统搜集,做审查,重新整理,编辑一套丛书,《四库全书》。分量实在太大,乾隆是个读书人,喜欢读书,也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读得了的,所以他很聪明,他让这些编辑的人,从《全书》里头替他编一套《荟要》,就是精华。这套东西专门供给他看,所以一共只有两套,一套放在圆明园。圆明园里面,一套《荟要》,一套《全书》,被八国联军放火烧掉了,真可惜!外国人不知道这是宝,把些艺术品当作宝,那些东西他们都拿走了,现在在大英博物馆。这两部书他不认识,那个价值比他拿去的,百倍、千倍、万倍都不止,这价值之高,真正的宝没有人认识。

  慈禧太后疏忽了,她不重视这些,所以对於尊师重道就轻慢了。由於她的不重视,就上行下效,自古以来对於传统学术的那种尊重的心,真诚、恭敬心就衰了,到满清亡国民国成立,可以说是严重的衰退。民国到现在这一百年当中,中国社会不安定。早年军阀割据内战,以后日本的侵略,八年抗战,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但是疏忽了,变得非常生疏。尤其对於传统的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那都是古代帝王愚民政策,都是骗人的,错怪了古人。

  外国人,英国汤恩比博士,他们这些人,对中国传统有研究,他们佩服到极点,居然说出来,「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就是现在社会问题,没法子解决,科技造成的,科技不能善后,汤恩比博士说,「需要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国,完全变成汉字、文言文的版本。好在这些东西还在,还没有失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找一批年轻人,把它继承下来传给后世,让它世世代代承传下去。这是无量功德,这是当前第一桩大事情。所以我们鼓励年轻人,发大心,牺牲自己这一生,这一世我们牺牲自己,专门学习汉字、文言文。

  什么样的标准?能读得懂《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能把它讲清楚、讲明白,能把它翻成白话文,白话文就能普及大众。不是承传,承传是要一批真正发大心,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要这样的圣哲他们来承传。大学正式要设立一个汉学院,汉学院学些什么?学习《四库全书》,用中国古老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的心态,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没有这三心,圣人来教你你也学不到。这三心就是我们选拔人才的条件,主要条件。学习的理念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方法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跟一般学校不一样。

  现在外国人懂得,我们佩服,他们听到这个,一点不反对,非常赞成。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办汉学院,办汉学院干什么?我这都给大家报告清楚了,就是我们要培养,全心全力培养一批年轻人,把《四库全书》让它活起来。没有人学习,那是等於死的一样。如何能够重活起来,让全世界人都能得到其利益,这一批老师重要,这一批老师真正是为往圣继绝学。我们全心全力来护持,全心全力来协助,这一生就没有空过,把祖宗东西认真传下去。

  帅华这篇文章,我们听了,我们学了,我们没有发这个心,我们要发心做护法,弘法是老师,护法重要,没有护法,他也很难成就,我们做护持的工作。希望他们能够在三年、五年,成绩拿出来,十年之后就相当可观,这就拯救起来了。好,我们看下面的报告。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惭愧弟子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开律恭敬报告的主题是「无上广大微妙法门」。(注:以下内容出自《印祖文钞》及《大经科注》。未标明出处的「」内容均出自《大经科注》。)

  甲一、前言

  乙一、题目解释

  无上广大微妙法门

  「《往生论注》云:『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上。』『无上法』者,涅盘也。《智度论》云:『是故知无法胜涅盘者。』『广大微妙』者,以此法门圆具万德,普被群机,故云『广大』。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顿同诸佛,神妙难思,故云『微妙』。」

  乙二、大教缘起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也就是说,诸佛出现在世间的唯一愿望:帮助一切众生回归自性,早早成佛!

  「释尊所为之大事因缘,即宣说弥陀愿力,普度众生也。」

  「如来现瑞放光,阿难喜悦请问,世尊正答所疑,演出一部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释尊将欲演说无上殊胜净土法门。」

  「凡圣齐收,利钝悉被,横超三界,迳登四土,诸佛同赞,经论共指,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不可思议,净土法门。当来一切众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脱。」

  甲二、正文

  乙一、称性极谈,如来正说

  丙一、称性极谈

  「《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蕅益大师赞本经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又乃世尊称其本性,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故名称性。一切含灵皆因此而得度脱,乃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故为称性极谈。」

  丙二、如来正说

  「又日道隐於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於大海。…《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本经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归。』

  圣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圆顿,本无高下。唯以众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饥遇王膳,而不能餐。唯本经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大势至圆通章》曰:『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即凡夫心,开佛知见。至於根器浅者,但能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临命终时,蒙佛摄受,便生极乐。花开见佛,悟入无生。奇妙疾捷,莫过於是。一切众生由此得度,十方如来乃称本怀。

  又本经所宣,乃如来真实纯一之法,无有权曲,故名正说。」

  乙二、普契众机

  丙一、三根普被,圣凡齐收

  印祖曰: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契理契机之特别法。下自五逆十恶,上至等觉菩萨,皆当修习,皆可即生超凡入圣。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绝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机。

  「至於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

  「夫众生根器千差万别,世尊故说八万四千法门广应群机。《华严》圆教专接上上根人,智慧如舍利弗,神通如目犍连,於佛声闻弟子中均称第一,但在华严会上,如盲如聋,况是下於此者,故云下根绝分。至於小始诸教,乃接权小之机,对於上根则有教浅机深之失,亦不应机。唯本经之持名念佛法门,圣凡齐收,利钝悉被。彻上,则如普贤文殊,尚发愿求生极乐;彻下,则《观经》中,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国。可见本经乃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药,能愈万病。

  元晓师云:『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此说之要妙,在於直显如来度生无尽之悲愿,扫尽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发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也。可见净土宗之妙,首为凡夫得度也。」

  丙二、契合时机

  「又契机者,亦寓契合时机之义。…夫净宗之妙,在於『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因持名之法,最为方便。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关宴坐。但发广大觉心,一向专念名号,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於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於当世。」

  乙三、他力妙法,善护行人

  丙一、仗佛慈力(以下四段为印祖开示)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

  多劫不能成佛,由修自力法门故。须知净土法门,纵临终始闻,能生信愿而念,即可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况未至临终,即已预修乎!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又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於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丙二、他力即是自力

  「净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办,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净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弥陀无上果觉,做为众生因地初心,因达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感应难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

  更加以外圣易信,己灵难明。是以具缚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深信此两个『有』字,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愿,迳登不退。是乃凡愚所同能,若独言究明自心,则唯上智所堪任。法藏菩萨於因地中,悲愿宏深,开显此他力法门(不靠自己,全靠弥陀),是以世称弥陀乃大愿之王。…盖自他本来不二,肯仗他力,即是於此难信之法能生净信。难信能信,全由当人之无上智慧,此即是自力。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理一心不乱),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於此。」

  丙三、安稳修持

  「其他法门,全凭自力,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例如《楞严》中广明行人於禅观中之五十种阴魔干扰,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是故其余诸法,名难行道。

  但念佛法门,…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如《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见,念佛之人有弥陀所遣之廿五菩萨於一切时处拥护加持,又有大势至菩萨等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得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

  丙四、带业往生

  印祖曰: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其难逾於登天。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於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於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於水中,决不能自己出於水外。

  「若是已造者(五逆、诽谤正法等极重罪业,必堕地狱),但能回心,忏悔念佛,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也。」宋莹珂法师、唐张善和,造作恶业,恐堕地狱,拼命念佛,求佛救度,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是其明证。

  「若宿世作恶,有决定业,命终之后,须於此界或於他方堕三恶道。以今世悔过修道行善,诵经持戒,发菩提心,专念极乐,至心回向,求生净土等,於是乘弥陀此愿功德(悔过得生愿),遮其宿业,蒙佛摄引,不堕三途,迳生极乐。…可见宿业深重之人,皆可不更三途,带业往生。弥陀悲愿之深,摄度之广,超逾十方。」

  乙四、至简至易,方便直捷

  「持名念佛。即本经所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余门修行名竖出三界,如虫生竹中,竖出则难,故称难行道。但念佛如虫横出竹中,易於透脱,是横出三界,称易行道。喻为径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中之径路。故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净土宗譬如妙高峰头,而本经正如峰头之顶尖。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是知利济众生,此经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乙五、十念必生,定成正觉

  丙一、十念必生,大愿之王

  「今愿文(『十念必生愿』)中之十念,只是口念。上者尽一生之形寿,唯念佛名。下者仅念一声,皆可往生。(仅念一声者,指临终一念,或『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於彼佛』,亦皆得往生。)

  『十念必生愿』。日净宗古德较量诸经,余经中《华严》独真实;若与此经相较,则此经为真。又本经诸大愿与此愿相较,则此愿最为真实,盖表此愿乃真实中之真实也。

  《甄解》云:『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云:『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又《笺注》曰:『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此愿显弥陀之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功德。以名号即实德(性德),『声字皆实相』故。」

  丙二、往生不退,决定成佛

  黄念老在第二十愿注解中讲:「但今愿言,十方众生,闻名发心,一心念我,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小本亦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要解》又云:「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下下品人,亦证三不退,一生圆成佛果。此乃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言思莫及。故《要解》云:「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师父上人开示:「净土法门能叫我们在一生当中就能够超越两重虚妄: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到一真法界。『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皆是阿鞞跋致,所以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这是极乐世界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不一样的地方。生到这里,便宜可占大了,一生就证得。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修到阿鞞跋致是无量劫。遇到净宗法门,中了特奖,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修学圆满就成佛了,必成正觉。这个机会要是错过,叫真错了。」

  「第十二愿名『定成正觉愿』。往生者决定成佛,正显弥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广度无边众生於究竟涅盘也;彼佛本怀,只是为一切众生决定成佛。为实现此愿,乃有『十念必生』之殊胜大愿,众生依此最简最易、极圆极顿之径路,念佛往生,则皆可成佛也。」

  乙六、大圣垂慈,特留此经

  「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说。

  今於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垢重障深,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经以作慈航。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乙七、念佛成佛,总持法门

  丙一、念佛成佛

  「《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即无上菩提)。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释迦牟尼佛凭这个法门成就的,并把它传授给五浊恶世的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但要忆念,过去诸佛』。《华严经》明,『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本经《大教缘起品》云:『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又《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又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弥陀亦如释尊及十方如来,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证无上菩提。故但乐忆念诸佛也。」

  「净土法门。当来一切众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脱。」

  佛是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释迦牟尼佛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阿弥陀佛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一切众生怎样成佛?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

  丙二、总持法门

  印祖曰: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本妙心,轮回生死。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众生机,说种种法。虽大小权实不同,偏圆顿渐各异,要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成佛而已。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又为末世众生,业障深厚,智慧浅薄,寿命短促,知识稀少,匪仗佛力,决难了脱。於是特开一总摄初中后法,普被上中下根之净土法门。俾彼已证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断烦惑者,亦出轮回。其为利益,超出一代时教之上。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譬如跛夫,尽日只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洲。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

  师父上人说:「《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所说的一切法全放下,只要一部《无量寿经》,只要一句阿弥陀佛。一部《无量寿经》代表一切经,一句阿弥陀佛代表一切法门,你修的是大圆满、大总持法门。我不走弯路,我走直路。那个路也能到,迂回的,弯弯曲曲的,很长,我要走捷径,走直路。像海贤老和尚九十多年不拐弯,这一辈子他都不拐弯,为什么?没有比这个更殊胜,它达到登峰造极。这一句佛号统摄一切法门,统摄一切经教,统摄一切诸佛菩萨的德号。而且这个法门不妨碍工作,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活活泼泼,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当下就得大自在。」

  甲三、结语

  乙一、广大微妙,难信易行

  净土法门之广大微妙,岂是以上数语所能道尽,诚如印祖所言:「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耶?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耶?广说其可尽乎?」

  净土法门是著名的难信之法,但难信易行,只要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就能往生,也就是说,想去就能去。

  印祖云:「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又云:「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来佛三圣不识字,也没读过经、听过经,一句佛号自在往生,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证明。

  乙二、贤公表法,抓住根本

  师父上人开示:「为什么我不念别的佛,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我不念别的经,念《无量寿经》?就是因为诸佛如来的心愿、本怀,帮助我们离究竟苦得究竟乐,方法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我们对这个法门不相信,不能接受,再用别的方法,用八万四千法门慢慢帮助我们提升,但是到最后还是归这个法门。如果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发愿,佛决定不会罗嗦。海贤老和尚在这个世间做好榜样做了九十二年,告诉我们真有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他活这么大年岁,阿弥陀佛给他的任务就是证实三个真实:夏莲老的会集本真实、黄念老的注解真实、我们依照这个经本修行真实。跟老和尚学习决定没有错,那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帮助我们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究竟圆满成佛去。」

  海贤老和尚真正抓住了根本:「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并提出了最究竟圆满的心得报告:「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

  报告至此结束。惭愧弟子开律学佛浅薄,恐有错误之处,恳请师父上人慈悲批评指正。惭愧弟子开律顶礼敬呈。

  老法师:时间超过了很多。开律法师的报告是一篇很好接引初机的讲演稿,希望这篇讲演稿多流通。到处都有人把念佛法门,用最简单的方法讲清楚、讲明白,如果有人听了,他能相信,他能接受,他能发愿求生净土,能老实念佛,这人就得度了,这个人这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了。所以要像弥陀一样,普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很好的讲演稿。好,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