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法师在北大“信仰与人生论坛”上的讲座--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XC法师所有开示



 XC法师在北大“信仰与人生论坛”上的讲座


 下载DOC文档  



XC法师在北大“信仰与人生论坛”上的讲座

身心痛苦的原因何在?

  佛教里面谈到,身心关系,主张要自我超越。自我超越身心的关系,就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是人生的解脱;不能超越自己,就不容易解脱。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就是因为不能超越。那么自己的敌人是什么呢?这个敌人是内心的问题。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内心的烦恼。每个人有烦恼,烦恼产生以后,究竟要怎么办?我们如何来面对,如何来解决?这是佛教要探讨的问题。

  佛教又告诉我们,如何来面对和解决烦恼的方案。释迦牟尼佛曾经讲到人生是苦,并且以此作为佛教的基础。现在的人生活比较好了,物质也比较发达了,可能不太容易领会人生是苦这样子的一个意义。在古代的社会,同现代是不好比了。我们现在是不是会认为“人生是苦”这样一个命题是过时之论?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现在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烦恼和痛苦的事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的一个趋势。

  比如,在座的,我们有不少人很有钱。有钱不等于说就没有烦恼。反过来说,可能还更担心,担心什么呢?担心这个股票会不会下跌,通货会不会膨涨,环境会不会污染,自己的产业对环境会不会造成污染,等等。我们作为一个消费者来讲,我们买到的东西是不是价廉物美,货真价实。我们吃的东西是不是有营养,是不是健康食品,等等,他依然还是会有很多的担心。

  不等于说,我们现在物质发展了,我们这些人的担心就没有了,一样。甚至越有头脑的人,市场越多的人,他的担心也越大,也越多。为什么呢?你一个老总,你不仅仅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心着自己的生活、工作问题,你担心的是自己企业内部所有员工,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未来、他们的痛苦跟快乐,也就是,所有人的问题你都要为他们担心,所以你的担心、你的操心,比一般的员工要多多少倍。

  这种担心,它是不知不觉的,每一个人内心里面都会有。因为你不能发展,就会面临亏损,甚至面临破产的一种危险。你要去发展,也就要存在着自己的内部的管理怎么样更加优化,外在的发展能够不会落后于别人,自己的产品在社会上有竞争力,如何来对技术进行更深的研究,对这个市场进行更广阔的开拓,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担心,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把这些有形有相的问题和烦恼、担心,回归到我们自己的心里头去,从我们自己心上面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什么能力呢?培养我们有这种能力,来支撑自己企业、社会、竞争者,对我们施加的压力和影响。也就是我们自己内心没有这种能力了,或者说能力不足了,最后首先我们自己的这种信心破灭了,事业智慧不够了,不知道如何来抉择,自己心里有很多很多的烦恼、很多很多的问题、很多很多的包袱放不下,造成我们整个的思考的模式,思惟不能深入,都发生问题,最后就导致我们的决策的失误,等等。那么这些都是跟我们人内心的烦恼有关系的。所以自己要战胜自己,自己要超越自己。

事实上身跟心的矛盾是很大的,并且是一对主要的矛盾。我们在小孩的时候,心灵是纯洁的,内心是干净的,充满了理想,充满了希望,没有恶意,也没有一些不好的,不良的一些东西。所以在小孩的时候,虽然他的身体的发育还在进行,身体还不是很好、很健全、很有体力,还不能为社会、为人做什么具体的工作,但是,反过来说,小孩有一个很好的心态。

  并且,到岁数大的时候,成年人、中年人、老人,为什么有些人他的心态越来越好,就是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的知识跟能力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为什么有些人的心态越来越有问题?到中年的时候,我们这个人的身体可以说是非常发达了,但是我们长期在社会上面经历了种种的事情,社会对我们有很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心理就会逐步变得复杂起来。到老的时候,我们人的身体在衰退,我们人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人可以说充满了智慧,有些人到老的时候就是很无奈,无可奈何,百般无奈的一种状态,甚至会感受到自己的一生都是在空过,自己的一生都是在受罪,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结果,感受不到幸福,感受不到快乐,自己的一生白白都这么辛苦,这么忙碌,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的人比较多,只有少数的人能够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身心,会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是幸福的,是快乐的,自己这一生没有白过,自己的这一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跟社会。

  再比如,你要看书。那么我们看书的时候,看多了眼睛会疼,自己就不愿意再看,我们在想东西,在思考,心里这么想,但是我们人的身体就受不了。让你在那里坐一个小时还可以,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身体就受不了了。那么这个是什么关系呢?就是身心它有关系的,会互相影响的。所以我们身体能够非常专注、非常安静,来从事一项事业,来完成一个工作,它跟我们心灵的和谐稳定就有很大的关系。反过来说,我们如果内心不安定,内心不宁静,内心充满烦恼躁动,看书、做事都是做不好的,书也看不好。

再比如,我们可能一天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追逐、追求,求这个,求那个。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追求,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缺乏,有很大的欲望,才会去做出种种的行为上面的追求。也就是说,我们人去追求什么东西,恰恰就证明说,你内心缺乏什么东西。你内心缺乏的东西,不等于说你没有那些东西,只是你内心有缺乏而已。

  比如说,你想去赚钱,很少有人说,我赚多少钱就够了。今天早晨开幕式上,这个主任说他有十万美金就够了。那我们在座的这些企业家们,能不能认同这些观点呢?我想也未必。大部分的人,他以赚钱为乐。我接触到的一些信徒呢,他有些做生意的,搞企业的。他这个只要有钱就赚,他不管多少呢,他一块钱也赚,一分钱也赚,一百万也赚,一千万也赚。不等于说他一千万块钱,他这个利润就一分他就不赚,他一样也赚。他就变成一个目标,以赚钱作为一个目标,作为一个自己的价值,作为自己的业绩。

  那么很少人能够明白,我们赚钱的究竟的目的何在。事实上,其实一个人并不需要那么多了。我们一天、一年、一生能够吃得掉多少东西?吃不了多少东西,实际上也花不了多少钱的。所以人每一种内心的需要跟需求的含义是不同的。他需要的东西可能很简单,两片面包,一碗粥,一碟小菜,可能就够了。但是他内心所追求的是很多很多的,并且很多都是不正当、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很不可理解的。那么这些都是人的欲望在作祟,在起作用。也就是我们追逐外在的东西,其实就是,以追逐外在东西的拥有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这样子的话,你追逐越多,欲望越大。常常就会引发疲劳、疲乏。因为自己追逐的欲望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快的满足,或者说得到很好的满足。你满足以后,还会去追逐更多的东西,更大的东西,来满足自己更大的一种欲望。

  那么自己内心中会有种种的问题,为什么种种问题?因为你外在的东西不能很快满足,不能满足,甚至说,根本就不能满足。那么自己内心就会有矛盾,就会感觉到一种失落感,得不到,求不得苦。这些痛苦就产生了。所以我们这些身心的疲乏、身心的憔悴,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

  通常我们人有执着,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所以他时时刻刻,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会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承受得了,承受不了,它对我们人的身体有没有影响,有没有妨碍,有没有帮助,有没有作用,有没有好处。所以,它更多情况下都会把我们人的这个身体以为是我。

  事实上,我们人的身体,仅仅是我的一个载体而已。比如说,我们是人。如果说,你身体非常地健康,长得又非常地庄严,但是你不讲人格,没有人格,没有道德,那也不算一个很好的人,也不算一个很健康的人。这个人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学问,这仅仅是我们做人的组成部分而已。如果我们人忽略了自己的品德的这一块,那么我们人所拥有的知识、能力,都会变成自己的血肉之躯的我的一个累赘,甚至引发问题的一个主因。

  世间上面做事情,比如说,我们人有个职业,有份工作。那这个,当然我们很好地去工作,很好地去服务,我们就有比较好的生活,让你和你家里边的人能够生活得好一点。如果你职业干得再好一点,职位再高一点,那么可能就会有自己的事业干出来。我们自己有了一份事业,一般仅仅是要来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潜能而已,把内在的潜能表现出来而已。那么,自己内在的这种潜能,表现出来之后,究竟对别人,对社会,是有利还是有害?那就是很难讲,甚至说也讲不清楚。

  如果照佛法来说,佛法它一方面要引导我们,把自己生命的潜能淋漓尽致,尽可能把它发挥出来。同时,对自己、对社会又能够有利。也就是说,要让自己、让别人,在当下、在现在、在未来,甚至在更长远的未来,都能够有积极的作用,都能够让大家感到幸福和快乐,这样做事情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大大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很有可能说,我们干一番事业就是来实现自己的欲望,那究竟这个事业怎么样子,是非、功过、得失暂且放一边。

  那么佛法、佛教就不一样了。佛法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对我们的人生是会很有帮助的。尤其是一个对佛教,如果真正有了信仰的人,他对财富、名誉、地位、权利等等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是跟没有佛法信仰的人是不一样的。当然我所讲到的这个对佛法这种信仰,是真正有信仰,真正是接受了佛教的这种思想。因为世间上面的这些成就,在获得的时候,同时也面临排他性、竞争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

  比如说,你今天赚钱,不等于说你明天能够赚钱,你后天也能够赚钱。你今天赚钱了,搞不好你明天亏本,后天破产,都有可能。同时,你今天赚钱的本身又有很多人来跟你竞争,你来研究、发明这样一个产业,对方也在研究。甚至自己本企业里边的人,在你快要成功的时候,他去另起炉灶,另外搞一套,他赚钱更快。

  所以呢?不稳定性、不连续性,也就是佛教的话来说,无常,就赚钱本身也存在着无常。

  那么我们如何来把握这样子的一种规律?这样子一些特点?就需要靠智慧,就要靠我们所从事的这件事情的意义本身的认识。如何让我们内心的力量和作用能够永远不会消失?内心里面能够时时刻刻充满智慧,充满慈悲心,充满光明。那么他才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带来快乐,他才会给别人带来利益跟快乐,更不会去损害别人。他不存在排他性,他不存在竞争性,也不存在不稳定性跟不连续性。

  那么这些竞争性、排他性、不稳定、不确定、不连续,是世间上面人有烦恼的一种标志,都是无常的特征,都是痛苦的根源,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需要解决的,需要研究的地方。

  我们一般人想拥有财富、名誉、地位、权力,苦苦追求,孜孜以求,贪欲的心理火焰非常地猛烈。本来内心就有贪欲的烦恼,自然内心又向这样子一个强烈的境界上面去追逐,无疑是火上浇油。因为你在火上浇了更多的油,这个火就越烧越旺。自己的痛苦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句这样子的话,“贫穷不仅是个人财富的减少,乃是个人贪念的增加。”非常有智慧。

  不少的人为了要过上好日子,他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用拼命赚钱的办法来满足,用拼命工作的方法来追赶自己增长的那么快、那么主观的一种欲望的需求,而不是自己实际生活上的需要。就是说,自己去工作、赚钱,自己在世间上面所作所为究竟是为了要满足自己在欲望上的名誉、权力、地位、财富呢,还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实际的需要,为了对自己的身心有着实际的幸福快乐的感觉?这个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他更多的是考虑到说,名誉、权力、地位、财富,这些在社会上面的一种成就感。

  那么你这样要去比的话,就不好比了。因为你越有钱的人肯定是越少,它金字塔嘛。那大部分的人钱比较少,大部分就得不到。他得不到怎么办呢?怎么来面对呢?就要来调整自己的认识,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

  反过来说,我们人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时代里头,我们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身心、学习、工作、事业未来的发展?要把这些联系起来来看待。我们都希望人生有成就,希望的成就究竟是什么呢?我刚才所谈到的,这些成功以及自己在家庭社会上面所肩负的种种的责任的完成,这是世俗社会上面人做事情的目的。这些目的是否就是自己人生的究竟的目的?还是世间上面一般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谈到的社会责任。其实这些目的的完成顶多只能是我们自己有着一个更好的工作的条件而已,也就是我们是拥有更好的工具而已。这些所谓的成就,也常常使自己被蒙蔽,自己被困惑,自己不能很好去对待,甚至说会毁了自己,非常可怕的一些现象。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如何来面对和认识自己眼前应有的成就?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在世间上面生活、工作、学习、存在,都会选择长期存在下去,甚至要无限存在下去。通常人不会说,自己不想活了,自己不想存在了。总是想能够活得更好,能够活得更久,身体能够更健康,内心能够更加欢喜、更加快乐。那么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有他的原因,有他的方法。

反过来说,我们走到另外一个方面去,比较极端的人,走到自我毁灭的这个路途上面去,也是有他的原因的。这个原因,在开始的时候,自己感觉不出来,自己也就不知道了,自己是不知不觉走在这个迷途当中。最后,只有走到绝境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走错了。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因为已经到绝境了,已经无地自容了,已经回天乏力了,没有办法,不可改了。

如何转痛苦为快乐?

  那么,我们现在呢,就要考虑、就要注意,自己的哪些行为,自己哪些做法能够消除这些痛苦,达到日益快乐,消除这些失败的原因,获得成功的因素。这是不一样的。用佛教的话来讲,叫缘起——清净法的缘起,染污法的缘起,它们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我们做事的动机,究竟我们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的,或者是有害的,甚至是我不去思考的,反正就是赚钱,这个是不一样的。

  佛教就要告诉我们,让染污的缘起变成清净的缘起,染污就是我们内在的烦恼,清净就是内在的智慧。也就是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的方向。所以我们人内心的状态,内心当中的成就,如何来获得,就是要培养我们自己对世间上面的种种的境界,种种的现象,种种的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最后下结论。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跟一个心理有疾病的人是不一样的。心理健康的人,他对事物的看法就很乐观;心理有毛病的人,他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很悲观,很消极。同样是一个人,他对世界的认识的结果是两个方面的。宗教——佛教,就是要培养我们如何来获得内心的健康,这样子的话,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才会比较乐观,比较正面。而实际上,我们一个人的痛苦跟快乐、欢喜跟悲哀,其实是人的一种情绪,人的一种心情,内心当中的一种感受。内心当中的感受往往是习惯性的,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也是非常微妙,非常深奥的。

  有些人,他需要说“我要有一种成就感”,有些人说“我不需要有成就感”,有些人说“有成就、没有成就无所谓”,那是不一样的。有成就感跟没有成就感,或者说自己有成就感以后能够超越,这才是很关键的。如果说我们仅仅去追求一种成就的一种感觉,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非常痛苦,非常地沮丧;反过来,得到了之后,我们就会得到麻痹,得到麻醉。所以我们就要去超越这种成功跟失败,成就跟不成就的这种内在的感受,内在的感觉。就是成就也是这样,不成就也是这样,自己已经尽心尽力。

  能够成功,能够成就,能够赚大钱,能够发大财是过去有修行得来的福报,如果没有,就是过去的善事做得不够。那我多做善事,与人为善。

再比如说,我们觉得眼前的这个水果是干净的,眼前的这个茶水是干净的,我们就敢吃;如果我们觉得这个茶水不干净,这个自来水源它的来源就有问题,这个水果有农药,这个水果吃下去对身体有负作用,他就不愿意吃,他就不想吃。我们对外在的东西的判断,常常自己内心里面已经有了这个结论,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去做化验,这个水里边到底有没有些不好的成分,也不知道。在很多情况下是根据我们的经验来判断,并且已经下了结论。实际上这个饭菜可口不可口,干净不干净,有没有营养,你只有吃下去才会知道了。吃了才知道它可口不可口,吃了以后身体会不会有反应,那个时候才知道,才能够下结论。但是我们往往都是习惯性的一种动作——已经下了结论。

  再比如我们一天当中不断在追求,有物质方面的追求,当然有些人也有精神方面的追求。物质方面的追求,我们人非常容易开出一个清单出来,就是自己需要什么:电脑啊,汽车啊,房子啊,办公条件啊等等,学习上面,生活上面,工作上面的一些用品、用具、衣服等等,非常清楚,从小到大,甚至从生到死,自己对物质方面的需求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我们在精神领域的需求——我们需要什么东西,这就不好说了。

  为什么不好说?因为他不知道精神食粮到底有多少种。就像我们看书一样,我们要看什么书,书单开不出来。我们所能够开出来的这些书目单,只是我们根据已知的这些认识来开列的。但是我们已知的这些信息也是很有限的,那我们要读好书,就要靠非常有学问的人,对这个行情非常了解的人,他才能够告诉我们要读什么书,读什么书对自己的修心养性有用,对自己的业务的发展有用,对自己的单位的内部的管理有用。如果不知道的话,我们自己开出来的一个书目单不是最好的。有时候可能是比较差的,甚至是极差的,落后的,淘汰的东西,我们还把它奉为至宝。

  我们读书尚且有如此的困难,究竟我们要读什么书。那么宗教领域,精神领域,它的东西就更多了,它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怎么样子才能够做到呢?怎么样才能够获得呢?这个就关系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都有专家,经济界的、学术界的、科技界的、民族、宗教、政治、军事、教育,各行各业都有专家。

  那我们对社会上面的这些专家的了解认识,就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对自己未知的领域,对自己精神的追求,这个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有些人虽然看起来很聪明,很有能力,但是,往往自己非常容易把自己的聪明、能力、知识,用来规划如何让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和膨胀,作为规划自己一生的主要目标,作为自己人生的成就。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一个小我在忙碌,因此自己的生命就会变得非常局限、琐碎,甚至变得非常地无聊,没有意义。

  我们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很多的痛苦,这些痛苦是因为烦恼引发的,贪欲引发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所以对客观外境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总觉得容易发生同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对立起来,发生矛盾,关系紧张。我们在认识外在的时候,我们自己内心的状态是不是非常平静,非常祥和,没有起伏,非常自在。内心所出现的都是一个非常明了、清明、圆满的状态,这样子的话,我们对外在的事情和问题才能够了解、分析、辨别清楚。否则的话,自己内心有起伏,内心在动荡,内心是无明状态,再好的外在的境界来到我们面前都会变成模糊不清,都会变成动态的状态。

  就犹如一面镜子一样,镜子上面蒙了很多的灰尘,外在再好的境界,再漂亮的鲜花,再好的衣服、水果等等,在镜子里头所反映出来的都是模糊的状态,都是一个不好的表现。反过来说,如果是一面非常干净的、非常透明的镜子,那么你外在是一个什么境界,外在是一样什么东西,在镜子里头的反映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能够还其本来面目,也就是不会被迷惑了。

  所以我们内心里面有迷惑、迷茫、问题,就是有烦恼起作用。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佛教告诉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如何来认识自己心上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要从自己的内心着手。
因为人跟人都是一样的,众生平等。所谓众生平等,就是说你的问题也有可能会成为我的问题,因为你的问题,你有问题,那么你去做了很多事情,就会影响到你周边的人,周边的人再会影响到自己周边的人,就会影响到我们,息息相关嘛。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能够靠懂得如何来解决这样问题的人,他告诉我们怎么解决,我们才能够得到解决。也就是说,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要去认识,它究竟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那么内在的也有,外在的也有。

  外在的怎么讲呢?比如说你一个数据,一个指标弄错了,抄错了,计算错了;或者说你汽车的一个零部件没有安装好。那可能他马马虎虎,这个有问题。但是他这问题跟他的能力有关系,他也可能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他弄错了;也有可能他有这个能力,他不用心,搞错了。那么他为什么不用心呢,他也不想说自己不用心,他用不上心,他不知道怎么用心,他今天的心就迷糊,今天的心就搞不清怎么回事,所以做错事,说错话,导致亏损,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很多问题的出现。然后呢,再影响到更多的人,影响到自己的单位,如果我们老认为“这个问题是别人的”,那我们这种认识和态度就会有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在一个单位里头发生的问题,我们主管老认为说这是我们下面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就会有问题。反过来说,我们在单位里边,如果问题的出现,老认为说这是别人的问题,这是领导的问题,这本身也是会有问题。

  比如说我们下面的人发生的问题,就说明我们管理不善,我们教导无方,所以下面才会办错事,才会马虎。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说明他内心当中有情绪在发生,内心里边的这些情绪发生以后,导致了结果的失败,结果的失误。

  我们常常需要更加关心自己下面的人的想法,下面的人的诉求,下面的人的情绪。如果我们仅仅在外在去要求说,一定要怎么做,怎么做才对,一天要做多少,要干几个小时的活,要完成多少指标,这个是不够的,这个仅仅是一个工作指标,一个硬性的规定。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更多的情况下,要在内心当中去找根源,尤其是要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去找原因。

  因为外在的境界会在变,我们人也是会在变。他今天做错了,不等于说他明天也会做错;今天做对了,也不等于说你明天就不会做错。所以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不能很执着。就不能很固定说这个人就是不好,这个人做的事情肯定就会发生问题,都是在于人的教育、引导、管理,以及我们对他的关心,那么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单单从这件事情上面,就能够联想到很多的事情,联想到很多不了解的领域应该要怎么办。

随缘与攀缘有何差别?

  我们的心一直在攀缘。那么攀缘——这是个佛教的语言,攀缘跟随缘有什么区别呢?佛教也讲随缘,也讲攀缘。

  随缘,它意思是,要随顺当下的因缘,发挥作用;随顺现实的环境条件,发挥作用。随缘,并不是要我们随便让因缘跑掉,就是要同眼前的条件相结合,使自己真正变被动为主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随机应变,把握机遇,不要让自己的心脱离现实,避免浪费因缘和违逆因缘。违逆因缘就是我们做的事情跟客观环境、客观条件、社会需求相反,那么你就干不成,干成的话你就没有好结果。

  攀缘在佛法的原意,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心它没有一个目标,没有一个方向。就是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接触到什么,就误以为有,就认为“这些就是我需要的”、“这些就是我要结交的朋友”、“这些就是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内心没有目标,他没有分析力和判断力。这样子的话,我们的心就会忽东忽西,飘移不定。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就是要让自己的这种随便攀缘的心,随便对自己所遇到的这些境界,都能够内心里头平静如水,不动摇。

  换一个角度说,我们自己的心一直被外在的境界所动摇,那么本来我们第一个念头,第一眼看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听到这个境界的时候,第二个念头,第三个念头,第四个念头,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几个月,几年以后,我们依然还会被某一个人的所做的某一件事情,某一个行为,甚至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所影响,所左右,排除不掉,甚至影响到我们的一生,影响到我们的后世,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不知不觉它就会有那样子的一种力量在支配自己。

  反过来说,有好的力量支配,那么我们这个人以后可能成英雄,成圣贤。我们常常讲“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反过来说,如果是一个不好的力量在起作用,就是你内心当中的这个偶像,内心当中的崇拜是一个负面的东西,那么也有可能左右你的一生,左右你的未来,那这问题就很大,就会让自己走向反面的一个结果,反面的一个结局。

  照道理呢,你对别人有这样子的一个想法,别人也未必知道了,别人也未必会有跟你同样的想法。也就是说,你对别人好不好是一回事,别人对你怎么样子又是一回事。但是呢,我们人总认为说“我要对你好,那么你也要对我好”、“我对你是什么样一个行为,那么你对我也要有一个什么行为”。这样子的话,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说我们一个处在地位比较高的人,你一个单位、一个企业里边的老总,也可能你的员工是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跨国公司几十万。你这所有公司里边的人都认识你,但是不等于说你能够认识下面的人,他认识不出来的。那么也就是,不能等于说,我们认识的某某人,那么要让某某人一定要认识自己,这个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可能我们一个比较有能力的人,一个比较有成就的人,他能够记住很多人的名字,甚至记住很多人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同你接触的一幕又一幕都能够记得住。但是更多的人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人的一天当中所接触的人、事、物,还是有限的。

成功跟失败的主因在哪里?

  那么这个就关系说,我们这个人,究竟要以什么样子的一个境界,作为自己的参照的对象,学习的对象,模仿的对象。这样子的话,我们人才能够一天一天走向成功。我们心情不舒畅的时候,内心有问题的时候,就会非常容易去责怪别人,非常容易去责怪外在的环境,就会觉得今天我们事情做不成功,事情不好做,都是因为别人的原因,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的原因,都是因为社会不公,外在的条件不好等等。就是非常容易觉得我们做不好,我们做失败,都是别人的原因,不是自己的原因。而实际上,我们成功跟失败主因还是在自己,根本的原因都是在自己。外在的人、外在的事、外在的物仅仅是一个缘分而已,是第二位的,而不是起主导作用的。外在的这些条件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第二位的。它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也就是说,你需要的是有形的,精神领域的财富,还是你需要的是有形的物质领域的财富。然后我们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我们自己的下手处。

  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部门,对自己的单位,甚至对社会各个领域,他能够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觉得应该怎么做,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应该怎么做,会有什么坏的结果,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处理等等。他可能会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很多很多的主意,很多的理想。但是呢,根本的一条就是“你今天必须怎么做,怎么决定”,他自己就不知道了,就他能够把所有的问题都罗列出来,但是他不知道说今天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今天要去做什么事?”所以我们既要对所有的问题能够作深入、系统、全面的了解、认识、分析,同时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知道怎么办。如果自己不知道怎么办,我们懂的东西越多越麻烦,都会成包袱,都会成累赘,都会成问题。

  一个人的一生,几十年,非常地快。每天都在做事,但是实际上,我们几十年也未必能够做多少事情,也是屈指可数的。对整个的历史,对整个的人类来讲,都是沧海一粟的。那么我们如何在自己这样子一个有限的人生过程当中,来完成自己的这种生命最大的意义,来实现自己生命最大的价值,这个每个人的说法不一样,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呢,每个人努力的方向也不一样。就会变成,有些人当老师,有些人当老板,有些人当和尚,有些人当道士,他各行各业都有。他认为说这样子做有意义,这样子有价值;有些人认为说这样子做有意义,去当医生有价值,去当护士好。每个人认识不一样,这个就是要让我们思考:什么叫做人生。

  刚才上面谈到很多的信仰,那么现在就要我们思考,什么叫做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这是很关键的。什么叫做有价值,对不对?那么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个是很不好下结论,很不好下定义的。就是自己认为有价值,它就是有价值;自己认为没有价值,它就没有价值。他很多人都这么认识的,是很讲不清的。

  就是比如我们现在人去出家,有些人他认为说你怎么好好的去出家呢?这个世间多好,他为什么去出家呢?他言外之意就是出家不好了。有些出家人他会去看,他说这个你在家不好了,他说在家很苦了,对不对?他出家,你看寺庙里边都是山清水秀,寺庙里边都是非常地清净。那么有些人说出家很消极,那出家是不是很消极呢?那也不一定,我们出家人,早晨三点钟就起来,在社会上面的人三点钟他可能还要睡觉,才要睡觉,我们三点钟就起来念经,六点钟就开始过堂——吃饭,七点钟开始工作。那么我们一般的人,现代的人,他六七点钟才要起来,我们六七点钟就开始工作。反过来说,我们十点钟就休息了,睡觉了。但是现在人,十点钟才要出门,他夜生活。

  所以现在呢,到底怎么做是好,那讲不清楚。他有些人说他夜里出来去生活才好,那我们觉得夜里睡觉才比较好。那究竟夜里睡觉好呢,还是夜里出去玩好。他认为说夜里出去玩有价值,那他就会出去玩;他认为说夜里应该要睡觉好,有价值,那就去睡觉。反过来也是一样,白天有些人,认为白天就要睡觉,比晚上更好;我们认为说这个白天工作好,白天来读经比较好,他就会去读经。这个有习惯的问题,也有认识的问题,总之有很多原因形成。

  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这是最后的部分——人如何保持一种健康、平常心的状态,我们在追求的时候要走正道,身心要和谐。如果身心不和谐的话,我们自己要想做的事情都办不成,自己身心都矛盾起来,更不要说替别人办事情了。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都很难去做,我们如何又去要求别人把事情做好呢?

  佛教告诉我们要超越自我,如何超越?就是要破除内在的执着。所谓内在的执着,就是内心当中的那些不好的、不良的、错误的认识、看法、想法,心理状态,要把它去除掉。然后养成一个健康的、善良、和谐的内心的状态。

  我们内心当中有执着,就在我们身体上面会表现出来,比如一个人比较虚心,能够看得出来;一个人比较傲慢,也能够看得出来;一个人心态比较好,也是比较容易感觉得出来;一个人对人不友善,对人常常产生怀疑的态度,排斥的态度,甚至仇视、敌视的态度,也是能够感受得出来。所以我们自己的心,如何来感受别人,同时呢,自己的心,如何来包容别人,更重要的事情呢,我们的心,如何来面对别人,如何来影响别人,也就是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也要谅解,我们也要包容,反过来我们还要去帮助他。用我们比较善良的心,和谐的心去影响他。

  同时呢,我们要有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不能说我就忙,每一件事情都要有利益,不能讲说,你做每一笔的生意都要赚钱,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你就要算总帐,你一年算下来,你的单位是不是亏了,还是盈了,我认为这就可以了。你每一次都想赚钱,这绝对不可能。那我们要有这个能力来面对这样一个境界,就是自己有时候可能会失败,但是有时候可能会成功。

  如何让成功的因素更多,失败的因素减少,最后来避免。那么这里边就是要超越自我为中心。所谓自我为中心,就是时时刻刻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时时刻刻考虑的都是自己的问题,忽略了别人,忽略了很多人。把自己的人生局限在一个非常有限的领域,自己的视野非常地狭隘,自己的眼光非常地短浅,只能关心今天的事情,眼前的事情,明天的事情、未来的事情,看不明白;大局的事情、全局的事情,看不明白。

  那么怎么来超越呢?就是要变小我,将小我变成一个大我,将自己融入到团体当中去,将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去,要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的员工自己是团体当中的一员,与自己的团体,团队是一体的,息息相关的。

  这种意思的明确的培养有什么意义呢?比如就个人来讲,我们每个人有一具身体,自己把这具血肉之躯的身体当成自己,就会百般爱护,种种照顾,冷的时候穿衣服,肚子饿的时候要吃饭,身体脏的时候要洗澡,每天要洗脸,要刷牙等等,就是一天当中要花很多的时间去照顾自己的身体。如果自己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员,很重要的一员,比如说,你是一个家庭里头的家长,那么你就会千方百计去工作,去赚钱来养家,照顾家庭里边的每一个成员,照顾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以及自己家里头人的生活条件、用品用具,都会很用心去照料。如果自己能够感受到是单位当中的一员,那么你在哪个单位里头工作,就会很认真去负责,天天为自己的单位着想,不断去发展各方面的业务。

  那么我们当主管的人,就要去引导下面的人。不能说我们当主管的人去要求下面的人为自己作工,为自己赚钱,那个是不可能的事情。时间长了,那么你这个组织,你这个团体,你这个部门就出问题。也就是大家既要培养主人翁的这种感觉,同时又能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因为自己感觉到是团队当中的一员。那么一个团队就像一个人一样,它眼睛有眼睛的作用,耳朵有耳朵的作用,手有手的作用,脚有脚的作用。你搞研究发明有作用,你搞这种管理有作用,你搞这种市场的开拓也有作用,一体的。

  那么这种的思想,这种的文化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叫企业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要科学发展,就要以人为中心,科学发展观。要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人的问题,这个摆在第一位。

  其次呢,我们又一步一步去学习,学习如何来培养这样子一种善良的心态,学习培养善良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能力、地位很高很强,如果你动机有问题,如果这个人不善良。比如说你这个萨达姆,那就麻烦了,你就会引起你整个的国家、民族、地区都会发生灾难。他也很有学问了。

  所以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我们对善良的培养和发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培养,才能够抑制自己的一种欲望,自己的欲望才能够得到消除,才能够让自己的这种欲望转化到如何去利益他人、服务社会,这样子一个境界上面去。也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在善良的方面去努力,那么我们不善良的那一方面——欲望,就会不断得到表达,就会不断得到体现,我们内心里面的垃圾和问题就会变成社会的垃圾和问题。

  所以我们在家里头,就要孝顺父母,同自己的弟兄姐妹很好地相处,在单位里头就要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敬业乐群,自然而然,我们的这种成就感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并且要把这种肯定作为我们自己人生的一个目标,不能把我们自己所有的心思都转化到追逐和满足欲望上,这个是一个错误的路途。

  另外我们一个人如果认真去观察思考外界的事情,那么我们常常也会感受到它是无常的。就是无常,它是世间的本质。无常什么意思呢?它会变化,时时刻刻在变化。也就是你一个项目在这个地方可能会赚到钱,明天你换一个地方就未必了。我们的心就不会太在意外在的得跟失、是跟非、成功跟失败。唯有如此,我们的心才能够真正保持和谐、稳定和善良,我们的心才能够真正有力量来面对和因应世间的一切。

  佛教常常讲解脱。解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好好的,也没有说我们被什么人捆绑起来。实际上解脱就是要解脱我们内心当中的这样子的一些观念,我们内心当中被这些观念束缚住,自己把自己卡死了,解不开,打不开,不能去包容别人,不能去接纳别人,经常发生问题,发生故障,这就是我们这个人太现实了。就是现实的人固然如此,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一切都要立刻要兑现,那就会有问题,那反而就会变成一个不现实的人,因为这不可能会存在的。

  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要从更加长远的未来来认识自己的成功跟失败,来认识自己一生究竟什么样子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那么世间,在世间上面的种种的成功失败,就犹如我们在看一场戏一样,看一部电影一样。如果我们看得着迷,影剧里面的喜怒哀乐,我们也会跟着喜怒哀乐,那么我们就很悲哀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能从这里边悟到道理,就是我们的情绪会被这些幻象所迷惑。反过来说,我们面对世间上面的种种的境界,它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一直都是在这里喜怒哀乐,都是在这里欢喜跟悲哀,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办,我们就没有能力去解决,我们就不知道人生究竟何去何从,就不知道自己的结果会怎么样子。如果我们把这些看成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局,他的看法又不一样。就像我们在看戏一样,在看电影一样,这戏里头的所演的那么多的得跟失、是跟非、恩跟怨,所有的曲折,所有的伤害,自然而然也就无足挂齿。

  总之,如果把我们自己生命的方向转到智慧、慈悲、善良、利益众生,转到对善法的这种希求上面去,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越来越清明,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广大。我们的虔诚、恭敬、专注就会不断增长。那么自己的人生就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善良和有意义。这也就是佛教告诉我们如何来获得真正的信仰,以及如何来开创自己幸福、美满、自在的人生。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今天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我们都知道我们学诚师父是人生大智慧者,我们有什么问题或者疑惑需要咨询师父的,我们可以留点时间给大家。有什么问题?

  甲: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学诚大师。我们做企业的,也给自己定了很高的企业的目标。但是呢,我虽然是很投入,全身心投入到其中,但是对比一下现实的目标的话,仍然感觉到很大的差异。我们刚才和一个师兄,在听你讲课的时候,我们探讨了一下这个问题。我想请学诚大师给我指点一下该怎么做。谢谢!

  法师:我的体会,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就是我们可能要想做很大很大,但是我们要从小的开始做起。

  甲:我们事实上现在做的事情,做得非常踏实。可以这么说,我们非常理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是仍然感觉到了自己在修为方面,自己在个人的修养方面,仍然不足。可能这也是刚才学诚大师说的,主要还是自己的问题。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法师:这当然是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内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心想要做得更多,要发展得更快,而实际上自己在发展的这种过程、速度跟自己内心的要求就有距离的。那么自己如何来调适,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到一个相应的一个速度,这是很关键的。

  甲:谢谢法师!(掌声)

  乙:非常感谢XC法师今天的开示,非常深刻。想请教一个问题,刚才XC法师讲到了科学发展观。那么就我个人认为,佛教博大精深,两千多年渊远流长。那么就我们凡夫俗子来说,我们只是能学到沧海一粟。那么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理解佛教和佛教与我们人生的信仰,那么我感觉到有些困惑,请大师开示。

  法师:这一期的《中国宗教》上面发表了一篇我的文章,叫做《科学发展观与宗教研究》。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国家宗教局出版了一本书叫做《科学发展观与宗教研究》,在这篇文章里头,我有论述。那么这种科学发展观,归根究底它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怎么样子能够把自己潜力发挥出来,服务社会。那么宗教,它也是一样。我刚才谈到,这个佛教也是一样的,它也是怎么样子来利国利民,怎么样子来服务社会。但是两个角度不一样。那科学所关注的领域和宗教所关注的领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科学更多的关注的是外在的东西,宗教关注的更多的是我们人的内心的东西,所以科学跟宗教它不是对立的,恰恰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就是说,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宇宙跟人生,也可以用宗教的角度来认识说明宇宙跟人生。那么科学跟宗教对于人类在精神领域、物质领域的帮助,这是一致的,是共同的。(掌声)

  甲:我提第二个问题。学诚大师,就是本人皈依,我想请教一下,这个我们讲离苦得乐,利益众生。那么是我们一个皈依者的基本的目标,那么从我们的原因来讲,其中就有六道轮回之痛苦。那么今天我没有听到大师讲过多的六道轮回。如果讲了六道轮回的话,那么用科学发展观来解释的话,是不是就有些不好理解了呢?请大师开示。

  法师:科学它不好来解释轮回的问题。这个轮回的这个理论,它是我们佛教所要阐释的,它有佛教的这种佛教的常识。因为我们目前科学的研究还未到前生跟后世这个轮回。那么宗教它在说明这个道理,为什么宗教能够说明,科学不能说明?宗教因为他过去有人体验过。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比如说历代的祖师大德们,他们有体验,他更多的这种生命的体验,但是他没有办法说拿出来看,你没有办法来说拿后世的东西拿出来给我看,也没有办法把前世的东西拿出来给我看。这个只能推理只能相信,相信说这种的经验这种的说法它存在。那科学它不一样了,它所有的东西它能够来做试验。那宗教的东西他能够体验,它没办法来做试验,你说这个地狱,地狱拿出来看看,这个东西不好拿出来。(听众掌声)

  丁:学诚大师,我是来自重庆的。刚才听了你用心地讲解信仰与人生。应该说让我们的心就进一步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与生命的意义。在这里想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那个《红楼梦》里面的陈晓旭她出家了,在这里呢,我想,能不能够分享一下,你对这个事情,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谢谢你!

  法师:我觉得陈晓旭出家,这很正常。陈晓旭未出家以前,她也经常来找我,并且也有这样子的一个思想倾向。她演红楼梦,并且演得很成功,她的事业也做得很成功。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认为说会很反常,就觉得不应该出家。那我们会认为说,这个出家也很好,这本身就是选择嘛,很正常。反而我们认为说她不正常的,那我们这个想法是不是有点不正常呢?我自己觉得是正常的。(听众掌声)

  主持人:好!咱们以后再找机会和师父沟通,非常感谢XC法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宗教信仰的社会意义和佛教的特点及人生智慧,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有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XC法师,谢谢!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XC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XC法师讲法华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