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云大师:佛教的特质是什么? |
|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难得今天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和大家在这里见面,今天我所要讲的是‘佛教的特质是什么?’ 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它的基本思想、特殊教义。佛教,是一个宗教,当然也拥有丰富的教义,深奥的哲理,其中,更有异于一般宗教哲学之处,此即佛教的特质。 那么,佛教的特质是什么?在这里我向各位介绍几点: 一.业力 业力是佛学的基本理论,在佛学思想中,可说是一种最重要、最困难、最易令人误解的教义。 ‘业’这个字,巴利文叫‘迦马’(Kamma),是行为或造作之意。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换句话说,业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即一切意志力的动作反应或结果。 说到业,首先我们先了解身口意是造业的三位主人翁,身体造的业,如杀生、偷盗、邪YIN;口舌可以造业,如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心意的造业,如贪欲、嗔恚、愚痴等,由此身口意所造之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身口意所造之业,并非全是恶业,此即谈到业的种类,若约性质分,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所谓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做善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做恶业。无记业者,即不能分辨其善恶,如无意识之动作等。 业既是意志力的反应,那么,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恶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中,种子遇缘即现形,现形即果报分明,因业而受罪者,谓之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业而得福者,谓之福业,福业报生人天;另有得定者,得色无色界天果报,能安住禅定之中,称为不动业。 业若约受的时间来分,则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顺现受业即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顺次受业,即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顺后受业,即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此即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说明因果不会消灭,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业的因果律谁也不能免除。常云:‘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可以说是现生受报。有的人,今生行为包括各种善恶业,今生不报,却等来生受报;有的来生也不受报,须待二生或多生后始受报。如各位学农业,植物有一年生的,有二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则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故又可称为现果、来果、后果。 有些人不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只见到世间上有许多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报;而一些做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甚至于一般大众传播,有时候还说:‘现在是二十世纪的时代,为什么还迷信因果?’或者‘二十世纪的时代,还讲什么报应?’为什么二十世纪的时代就不能相信因果?二十世纪的时代就没有报应吗?殊不知每一事物的生长和成功,都是必然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虽然其间之关系极为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其原因有二:即一、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二、缘的力量有强弱,如诸缘俱足,则成熟自然早些,否则助缘不够,力道不足,业果成熟自然慢。佛教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又说:‘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因果的业律是很现实的,如是因即感如是果,是必然不爽的。今生好人之所以受苦报,乃因他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但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故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之理亦然,因前生所种好因已熟,故先享福;今生所造恶因,业缘未熟,苦报尚待来生。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因果定律的两个要点:一、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待缘起现行。二、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些好事,抵销应得之恶报。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缘,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今善果疾速成熟,使恶缘逐渐减弱。譬如一杯盐水,表示恶因,若多加善因的淡水,则可冲淡恶果的碱味,转为甘美。可见多行善因,多聚善缘,极为重要。 有些人对因果业报有一种错误的要求,比方在佛教里面,有人说:‘我持斋持了几十年,到头来连家财都被倒闭了。’ 或说:‘我念佛拜佛,信佛教信了几十年,却老是身体不健康。’ 甚至于说:‘我持斋念佛,可是儿女却不孝顺,不成器。’ 这些都是不懂因果业报的,道德有道德上的因果业报,经济有经济上的因果业报,身体有身体上的因果业报。你要身体健康,你必须要讲究营养、适度运动,要有卫生习惯,你不在这上面注意,只说我念佛身体就好了,这叫做错乱因果。你想发财,你必须要好好经营,发展业务,如果说我吃素菜就能发财,这也是错误的要求。你有子女,不爱护他,不教导他,不让他受教育,就想要他成才成器,要他懂得孝顺之道,这也是错误的妄想。 因果是不会错乱的,若用现代的电脑计算机来计算,相信对人一生善恶的累积,也没有因果报应的精确。种善因得善报,种恶因感恶果,这是一定的法则。至于谁先报谁后报,则随因缘的成熟。 业报,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随重的业报,是就你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随习惯的业报,是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佛教中的净土法门,教人念‘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十年,目的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随忆念的业报,是由忆念决定他的去向。譬如一个人出去了,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要去何方?此时忽然忆念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临命终,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人之所以为人,固然由各人之业报所成。而所以使我们共同为人之业报称为引业,即众人之业报中,有很大的共同力量,牵引我们来人间做人,而不去做狗或牛马。但是,虽然共同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差异之所以产生,乃因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即称为满业。 业又有共业与不共业之别。每人所做的业,都会产生一种力量,百千人所造的业就产生百千人的力量,万亿人的业力汇聚起来,就成为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这就称为‘共业’。也就是许多众生集体的行为,所产生汇聚的业力大流,它是推动人生,推动历史和推动宇宙流行的大力。有别于共业的群众个人的业力,则称为不共业。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即为众人的共同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个人感受不同者,即称为不共业。虽然业报的种类、名词很多,但是在佛教的教义中,有一个特别的道理,就是人生日常生活中,凡是身口意的活动,都是业。既然是业,就有业报,所以个人的行为,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善恶果报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能够赏赐;亦无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之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理: (一)业力的定义是自力创造不由神力 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是我们自己所做的,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因为一切的好与坏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神明来指导我们做的。 (二)业力的定义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在业报的定义之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虽然也有人说,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不过,在法律上难免有些特权;在业力的前提下,善恶业报,绝无特权可言。 日本,有一位大臣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后来在执行时留下五个字,即‘非理法权天’,就是错的不能胜过对的;有理的不能胜过法。若调查一下牢狱中罪犯的犯法事实,则知他们不一定每个人都犯下滔天大罪,都不合道理;只是你虽有理,却不能胜过法律。法律虽然大公无私,但是却有些人仍然可以大弄权术,钻法律的漏洞;不过,不论权术的力量再大,终究逃不过因果业报的制裁,因为业报是公平的,人人机会均等,不管你如何灵巧,如何聪明、善辩,终究必须接受业报的制裁,由此可知业力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三)业力的定义是前途光明希望无穷 业,告诉我们不论你做了多少好事,也不必自以为了不起,因为福德因缘如银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自己罪恶滔天,负债累累,前途没有什么希望了;其实,只要努力奋斗,债务终有偿清的一天。有人说自己做错了,被判了几年徒刑。不要紧,安心服刑,出狱后,一切重新再来。业报就是这样,给予我们人生无限的希望,自己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前途充满着无限的光明。 (四)业力的定义是善恶因果决定有报 各位或许会认为业力好像是个宿命论者,其实不然,业报可以牵引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自己造作的,造什么因得什么报,所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过,或许有人会说,我这一生讲了很多坏话,做了很多坏事,一定恶报很多善果很少,可能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把恶果洗清,那我以后的日子可不好过了。虽然事实如此,但是,不要害怕,只要你认识业的定义和作用,你仍能舒服愉快的生活,这就是‘将功赎罪’的办法。虽然,恶业的果报不能令它消除,但却可以用大功行、大善果来盖覆它,令它不起现行,不发生作用,也就等于抵销了恶报。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成了佛的释迦牟尼有没有罪业?回答是:还是有的。《法华经》说,人性有二种意义:即一、性起,二、性具。意思是说人过去的生生死死、善善恶恶,所造的业力数不清,所受的果报也偿不完。但是,本性里虽有善恶之业,若不令它生起现行,也等于没有一样。如播种田地,幼苗种下去,如果勤于施肥、灌溉,稻禾逐渐成长,即使有一些秽草参杂其间,也不足影响稻苗的结实。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必挂虑过去世所造的恶因,只要注重今生所播下的善种,纵然以前曾做过一些罪业,但在大善功德的覆掩之下,也不会发生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业力的定义,并且把握业力来谋求自己的幸福。 二.缘起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他觉悟了什么道理呢?他体悟了因缘的原理和缘起的真理。佛陀体悟万物皆从因缘而生的原理,觉悟了‘缘起’是宇宙人生不变的真理。佛陀四十九年的说法,就是将自己所发现的缘起真理,如实的为人类宣示出来。此即为佛教异于其他宗教的特质。 缘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则,一切的存在,是因缘而起的,即因缘条件和合而生起。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彼此相依相待而存在。广泛的说:大如世界,小如微尘,一花一草,无不是缘起。扼要的说:佛教的缘起论,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的存在为中心。此因缘之理,并非知识领域所能诠释的道理,如果想用知识去了解缘的价值,则如隔靴搔痒,抓不到痒处。必须实际去修证体验,才能体悟充塞宇宙人生的缘起道理。佛陀在出家之前,已经通达四吠陀的哲学、五明的科学,以及当时九十六种外道的各种思想,最后再经过六年的苦修、冥思,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缘起法则,成就佛果。 佛陀成道后,有婆罗门教的教徒舍利弗,从婆罗门教追求真理已经很久,且拥有很多门徒,但是却始终不能证得真理。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巷里行走,忽然遇到最初从佛出家的五比丘之一的阿说示。阿说示经常闻佛说法,受到佛陀的德化,表现在身行上,也是威仪堂堂,使人一见,不自觉的对他生起崇敬。舍利弗很尊重的问道:“你是什么人?你的老师是谁?他平常怎么教导你们?” 阿说示答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此‘法’即指宇宙人生,亦指世间的事事物物。‘法’就是‘事事物物’。‘诸法因缘生’,是说不论什么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才能产生,因缘离散就消灭。 舍利弗听后,如同天崩地裂,当下即得到真理的消息。大喜之余,于是和好友目犍连,带着门下弟子一齐归投佛陀座前,而成为佛陀门下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可见佛陀所说的因缘,确实是诸法的真理。 对于缘起的认识,我们可以分为三类: (一)果从因生 因缘两字拆开来说,‘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次要的条件;‘因’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生果的间接力。宇宙间的万有诸法,不论自然界、生命界,无一不是由于种种关系的结合而成,离了各个结合的关系,绝对没有实法可得。又说诸法的万象,这是一种结果,此结果的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原因,所谓‘法不孤起’。既有诸法的存在,一定有其因果间的循环性。譬如:一粒黄豆种子,这是主要的因;水土、日光、空气、肥料、人工等,这是次要的缘,如是因缘和合,然后方能抽芽、开花、结果,所以说果从因生。如果将一粒黄豆,始终放在仓库里或沙石上,它永远还是一粒黄豆。因为没有外缘的助长,不能成为果实。诸法因缘生,凡是从因缘生起的万事万物,不论在时间或空间方面,彼此之间都有欲切而切不断的密切关系。 从竖的时间来观察:前一时代的社会现象与后一时代的社会现象,前后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关系。实际推论起来,任何一个新的时代社会,绝不能离开旧的时代社会而突起。譬如薪火,旧薪燃烧过后,火焰移往新薪,旧薪与新薪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但它们之间却有微妙的关系存在,因为新薪的火是旧薪的火的延续,故知离开相互的关系,要在时间流中,求个实有的东西,是绝对不可能的。 若从横的空间来观察:诸法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因缘关系,但若仔细加以分析,法法都有因缘关系存在。譬如:今天大家在这里见面,这是果;这个果的形成,则有它很深的因缘存在。你们请我来讲演,我没有其他事情羁绊,学校批准使用场地,大家发心前来听讲,有这许多因缘促成,所以今天的讲演会能够顺利举办。如果当中有一个因缘不具足,或者我没有时间,或者学校不批准,或者你们不能来听讲,那么这一场聚会将流于无形,所以说一切的存在,无一不是因缘而生起。 再说,人之所以为人,并非没有来由,今日科学虽然非常发达,能够创造各种东西,但却不能制造生命。所谓生命,是父精母血的因缘结合,方能生成;有社会士农工商等各种物质供需,生命才能延续。譬如:有水泥、木材、砖头等各种建材聚集,方成其为房子。若把这些建材分开,则无房子可言。人也是如此,若将皮肉、血液、骨骼等各种组织分开,则亦无人的存在。故知诸法万有,莫不由缘而起。 讲到生命的形成,古来有一个最引人争论的问题:究竟先有鸡子呢?还是先有鸡蛋呢?如果先有鸡子,没有鸡蛋,鸡子从哪里来?如果先有鸡蛋,没有鸡子,鸡蛋从哪里来?鸡子、鸡蛋,究竟哪个先有呢?以佛教的看法,哪个先哪个后呢? 其实,佛教并不讲先后,佛教不讲从什么到什么,不讲有始有终,佛教讲的是一个‘圆’,这个‘圆’是无始无终的,这无始无终就是佛所说的缘起法。譬如因缘,哪一个是先因缘?哪一个是后因缘?这是无法分辨的,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许多的因缘聚集而成的。如壁上的时钟,从一点走至十二点,又从十二点走到一点,继续不停的走,哪一边是开始?哪一边是结束?这是说不上来的,因为它是无始无终,既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由此可知因缘是相互相成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就是缘起最好的定义。 (二)事待理成 缘起的道理,微妙复杂,艰深难解,不是科学的技巧可以分析,也不是哲学的玄理可以说明。在《阿含经》中,佛陀曾有特别的揭示,说明缘起是佛法的特质,是不与世间学术共有的宇宙真理。 所谓事待理成的缘起,就是因果的法则。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这因果的法则,就是真理。一切法则如果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条件’,这个法则,就是真理。真理是不待口辩,不须言传的。譬如:佛陀说有生必有死。有生的东西一定会死,从时间上讲,古代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从空间上讲,中国如此,外国如此,世界各处皆如此;不论文明昌盛、科学发达,有生必有死,是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因此,佛的说法就是真理。 人从哪里来?有些宗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从哪里来?上帝是本来就有的。这是一种荒谬的说法。以佛教‘事待理成’的缘起观来看,上帝的存在既然是真理,就必须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三个条件。而事实上,上帝是特殊的存在,不合乎缘起的道理,它不能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所以说上帝怎么会本来就存在呢? 基督教又说:信我者永生。这也是幼稚的学说。因为宇宙间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譬如:人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物有成住坏空的过程,那有永久不灭的事物?人既然是有形的肉体,就有生死循环的变化现象,这里死了,那里又生了,生生死死,轮转不已,所以死并不是结束,而是生的开始,上帝也无法让你不再受生,获得永生。要泯除生死的轮回,唯有证入寂静的涅槃,因为涅槃没有死,所以没有生;没有生,所以也没有死。故佛教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才是永久的解脱。永生而仍然‘生’于烦恼之中,这种永生有何意义?况且说:‘信我者得永生。’那么不信的人,难道上帝就遗弃他吗?这样的上帝充满爱憎的私情,怎么配称为博爱世人的神?比较佛教的佛菩萨,不弃众生的心怀,孰优孰劣,自明于人心。 (三)有依空立 宇宙诸法,如何才能安立呢?依佛教的缘起来看,必须依空而立,没有空则万法不能成立。因为没有‘空’,就没有‘有’。这个‘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与一般所言纯粹的‘空’不同,这是万法的‘空性’。事物本身如果不具备空性的空,则无法显出它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空用’。譬如建筑一栋房子,除了要有木料、水泥、钢筋、砖头等等建材,再加上设计、绘图、测量等等规则之外,最重要的,必须具备空间,才能建造房子,没有空地,再好的材料,再精的计划也没有用,所以有空间一切事才能办成。 一般人一提及‘空’就很害怕,以为佛教要人否定一切,其实佛教所说的‘空’,却是诸法所以成就的根据。譬如大家今天聚集在这儿,如果这儿没有空间,我们的讲堂又将设在哪里呢?又人之所以能够生存,那是因为人的身上有许多的空间:如耳朵是空、眼睛是空、鼻子是空、排泄系统是空,所以人才有生命。反过来说,如果耳朵不空、眼睛不空、鼻子不空、排泄系统不空,试问人还能生存吗?生命还能存在吗? 没有空间就不能建房子;袋子里不空,也不能装东西;宇宙若不空,则人类不能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诸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面。因为‘空’,并不是虚空,而是一切法之所依,一切法不离的真性,是一切法存在与活动的原理。换言之,如果没有空性,一切法则不能从缘而有,也不可能有生有灭。 基于这种存在的现象,龙树在《中观论.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的论说。佛法中说:虚空是‘无碍为性’、‘色于中行’。物质──色的特性是有碍,而虚空的特性是无碍。无碍,不但超于物质的质碍外,并且与物质不相碍。由于虚空的无碍性,不但不障碍物质,反而成为物质的活动所依。换言之,如果没有虚空,则物质将不可能存在。因此说,物质的‘有’必须依‘虚空’而立,即虚空是物质的所依处。 三.空 上面我们曾提到‘有依空立’的缘起道理,现在我要讲佛教的另一特质,那就是空的道理。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上面我们讲过宇宙‘缘起’的现象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是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下面我们分三点来解释空的真义: (一)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空,不是顽空,而是具有建设性、革命性,从‘空’来认识宇宙世间,就是大乘佛教。平时我们常讲‘四大皆空’,一般人不了解什么是四大,常妄执酒色财气为四大,甚且常拿‘四大皆空’来污蔑佛教,毁谤僧人。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山河大地,一切皆是假四大元素因缘和合而成。什么是四大呢?即地、水、火、风四种。地是坚硬性,水是潮湿性,火是温暖性,风是流动性,为什么要称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为大呢?因为宇宙世间一切物体,皆由此四种元素构造而成。换言之,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物体的主要因素,故称其为大。譬如:一个杯子,是由泥土烧成的,泥土是属地大;泥土需掺和水,再用火烧,是有水火二大;经风吹成固体而为杯子,是有风大。 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亦假四大和合而成。如属固体型硬性的爪齿、皮肉、筋骨为地大;属液体流动性的腺体、唾涕、脓血等为水大;体温热度属火大;呼吸动转属风大,故身体上有一大不调,即百病丛生;若四大分散,则生命死亡。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身体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又说依五蕴──色受想行识因缘和合。由于生命是因缘结合的关系,没有实体可得,故虽说有情的肉体,也只是假和的存在而已。如和合的因缘力量穷尽时,结合的关系也跟着消灭,生命的肉体,立即灭亡,还有什么实在的自我存在呢?所以佛陀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指出假合的身体,不是坚固实有。《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呼吸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说明我们的肉身是虚幻不实在的存在。 关于‘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掌故: 宋朝苏东坡居士,有一次去探望金山佛印禅师。当时苏东坡官封杭州知府,冠带上山,看到禅师正在高台上说法。禅师一见苏东坡,便说:“苏学士何来?此间已无你坐处。” 苏东坡一听,随即答道:“既无坐处,何不暂借和尚的四大五蕴为禅床呢?” 佛印禅师道:“山僧一句转语,若学士答得便罢,老僧与你作床座;若答不出来,请解下身上所系玉带,留镇山门。我问你:山僧四大俱空,五蕴非有,学士何处坐?” 苏东坡一听,瞠目无言以对,于是解下皇上御赐的玉带留镇山门,辞别而去。至今金山江天寺仍有‘留玉楼’与‘留玉石’,寺中并且塑有禅师与苏东坡两尊像,供后人瞻仰。 由此可知四大假合,五蕴组成的色身,没有实体可得。 在一个乡村地方,有一位信佛虔诚的老太婆,她听说念经很有功德,便找了一位教书的老先生教他诵《心经》,这位老先生不但教她念,还逐字替她解释。老太婆学会了诵《心经》之后,每天都至诚恳切地在佛前诵念。有一天,当她念到‘无眼耳鼻舌身’这一句时,心里忽然生起了怀疑,她用手摸摸自己的眼睛,拉拉自己的耳朵,再指指自己的鼻子,这一下子她糊涂了,眼睛、耳朵、鼻子不都在吗?怎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于是赶快跑去找老先生,指着自己的眼睛,问道:“老先生!这是什么呢?” 老先生答道:“眼睛。” 老太婆又拉拉耳朵问道:“这是什么?” 老先生奇怪地说:“耳朵。” 老太婆又指指鼻子,问道:“这个又是什么?” “鼻子嘛!”老先生有点不耐烦的说着。随即又道:“上次教你《心经》时,不都读过这些东西吗?” 老太婆道:“对啊!我就是来问你这件事,《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眼睛、耳朵、鼻子不都明明在这儿吗?” 教了几十年书的老先生被不识字的老太婆这么一问,竟也瞠目结舌,无以作答。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般人以为眼睛、耳朵、鼻子都是实在的东西,殊不知如前面所说,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的,只是一种形质的假合,没有实体实相,所以《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宇宙世间各种事事物物,皆因缘聚集而生,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暂时的假相,暂时的存在而已,故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二)空是什么 大乘法中一个‘空’字,可以把三法印统一起来。空,是真理中的真理,是最高的真空,此空义不仅为佛法的重要思想,实为佛法不共世间法的主要特质。 一般人不了解佛法所说的空是什么?以为空是空空洞洞的空,是空无所有的空。其实不然,佛法所说的空,是一种最深刻、最奥妙的哲学,若能透彻的了解佛法的空义,那么对全体佛法也就能通达了。那么空到底是什么呢?要想用一句话,就将它表达出来,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释摩诃衍论》中曾论虚空十义,它虽然不能将绝对超越──不住有、不住无的超越──的空义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但在人类的语言中,可说已经说得很中肯了。所谓虚空十义,即: 1.‘空’有无障碍的意思,如虚空,虽遍一切处,但绝不障碍任何一色法。 2.‘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虚空,遍满一切,无所不至。 3.‘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虚空,无有简择,于一切平等。 4.‘空’有广大的意思,如虚空,广大、无限、无际。 5.‘空’有无形相的意思,如虚空,无有形状相貌。 6.‘空’有清净的意思,如虚空,恒常清净,无有垢染尘累。 7.‘空’有不动的意思,如虚空,恒常寂止,离一切生灭成坏之相。 8.‘空’有绝对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彻底否定、消灭。 9.‘空’有空空的意思,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毁一切空执。 10.‘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虚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这空义十喻,虽未必能尽述‘空’之真义,但对空性之主要性质,确已作了生动之描绘。 有人说:‘空是佛教的X光。’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宇宙世间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要经过空的X光加以透视,然后才能体认它的本来真相。一般人所以不能如实地体认万有诸法,就是因为不能透过空性,不能透过空性所认识的诸法,被妄执为实有,有了实有的妄执,又如何能认识诸法的本性呢? ‘空’是什么?我们可以说,空就是‘○’,○本身什么都没有,但若将○放在一的后面,则成为‘一○’;若将○放在一○的后面,则成为‘一○○’;放在一○○的后面,则变成‘一○○○’。由此可知,一个‘○’,你说它没有用,它却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若说空是什么都没有,其实,空在宇宙世间却能包含万有。 ‘空’是什么?我们可以再说:空是数学中的‘X’-未知数,它能代表很多的数字。 ‘空’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空,因为空是人生之本,是宇宙之体,而阿弥陀佛是真理,真理是阿弥陀佛,所以说空是阿弥陀佛。平常佛教徒经常嘴边都挂着一句阿弥陀佛,看到小孩子跌倒了,‘哎呀!阿弥陀佛!’,表示同情、关心。有人送给你东西,‘阿弥陀佛!’,表示谢谢。一句阿弥陀佛可以代表一切言词,空亦如此,能包括一切。如袋子空了,能装东西;肚子空了,能装食物;心空了,能容真理。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就是空有不碍的无限妙用。 (三)如何见空 诸法虽然是空不可得,但假现的作用形态,并不是也空无所有。诸法所以是空,因为无自性可得;诸法所以是有,因为相用是非无的。诸法其本体虽然是‘空’,但我们可以从各种作用上见到‘空’。 1.从相续假看空──无常故空。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旧人换新人,时间相续不断,世事苦空无常,从无常的相续中,我们可以看到空。 2.从循环假看空──因果故空。宇宙万物,世间诸法,皆离不开因果的法则,因为果,果为因。如一粒种子,有了阳光、空气、水分、泥土等外缘后,于是抽芽、开花,乃至结果。种子是因,结果是果;如果再以所结之果接受外缘,再开花,再结果,则原有的果,即变为因,因因果果,互为因果,从这循环的假相中,我们可以看到空。 3.从和合假看空──缘起故空。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如人:由皮肉、筋骨、血液等和合而成为人;若将各种组织分开,则无人的自体可得。故从和合之中,可以了解‘空’。 4.从相对假看空──相待故空。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对待的:如父子、师生。当儿子的结婚之后,生了儿子,摇身一变而为父亲;当学生的学有所成,也可成为老师,可知相对待的都不是真实。再譬如有人在二楼,叫楼下的人上来,二楼是上,楼下是下;二楼的人叫三楼的人下来,则二楼变成下,三楼才是上,可知这上下的相对待,都是一种假相。 5.从相状假看空──无标准故空。如点灯,点蜡烛灯,点煤油灯,点电灯,灯光的亮度没有标准,先看蜡烛光以为很亮,再看电灯光则觉得烛光不够亮了。又如乘坐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本以为汽车很快,与飞机一比较就变成慢了,所以世间上的各种事物,从其无标准的相状上,也可知道是空。 6.从名词假看空──但有假名故空。宇宙间诸法万象,有其各种不同的称呼,这种称呼名词皆系假有,所以为空。如才出娘胎的女孩,我们叫她女婴;过了几年,进学校念书了,又称她为女学生;十七八岁时,发育成长,亭亭玉立,称为小姐;结婚后,与丈夫在一起,称为太太;养了小孩,孩子称她为妈妈;年事渐长,儿女婚嫁,孙子称她为祖母。由女婴到祖母,是同一个人,只是因为名词不同而已。 一块布,穿在上身的叫做衣服;穿在下身的叫做裤子;穿在脚上的叫袜子;戴在头上的叫帽子。同是一块布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名词,这名词原也只是假名而已。从不同的假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空’。 7.从认识不同看空──心境无定准故空。下雪的夜晚,诗人坐在窗前,诗兴大发,叹为奇景,自语道:若再下他三尺,景色将更旖丽。这时,屈居在破屋檐下的乞者,缩着身子,不胜酷寒,感叹地道:“大雪纷纷满天飘,老天又降杀人刀;再落三尺方为景,我辈怎得到明朝?”这是不同的心境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说她丑,我说她美。由此知道,从各种不同的认识中也可以了解‘空’。 四.三法印 佛教的特质第四点,我要讲的是‘三法印’。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有了这三大理性的法印,即可鉴别佛法的是否究竟。这个‘法印’,好像世间一切货物的印信,盖了这颗印,就知道是真的货物;没有盖印的,就知道它是假冒、是虚伪的。所以三法印,是用以辨别佛法的真伪,若与此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言说,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法印相契合,不违背这三种理法,即使非佛所说,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佛法。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因为三者是用来印证佛法的,故称为‘三法印’。 (一)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一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在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两种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成佛之道》云:‘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而宇宙万事万物亦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言之,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 再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面前的花朵,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织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它不是无常,而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花朵将永远不凋谢,不枯萎,既然会凋谢、枯萎,即证明它是无常的。 通常我们说,人的感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当然是苦,乐受依佛法说也是苦,这是坏苦。譬如健康、美丽,这是快乐,但当失去了健康、美丽时,痛苦就跟随而来;又如一般人常常感叹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时快乐,散席时就感到悲伤,所以说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所感到的是行苦,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世间没有真正常久不变的,这迁流不息的转变,带给人类的也是一种难以忍耐的苦,这是无常的苦,所以说在诸行无常下,诸受皆苦。 (二)诸法无我 上面所说的‘诸行无常’,是从‘纵’的时间上讲,世间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这里再从‘横’的空间来说,世间上万有诸法,没有一样是独自存在的东西。人,都喜欢执我,都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我的头,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从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爱’,和我所有物的‘境界爱’。凡事都以我为主体,好像离开了这个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佛法对诸法做理性的透视则说无我,在一切诸法中,没有一个常住不变、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为可以称为‘我’的,必须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变的、自在的四个定义。但是,现在被我们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数十寒暑,从生而老,无时不在生灭递嬗,哪里是恒常的固定不变呢?身体是四大所聚、五蕴结合而成,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哪里是自主的呢?身为众苦所聚,生理上有饥、冷、疾病、疲劳等苦,精神上有憎怒、哀惧、失意等苦,当为众苦逼迫时,欲离而不能,哪里有自在可言?由此可知,一切诸法中,所谓的‘我’是无法成立的,故说‘诸法无我’。 无我是中道的基础,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亦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哲学的差别点。 (三)涅槃寂静 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一般人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的定义是不生不死,即‘灭度’的意思。什么是灭度?灭是除灭执着,灭除我执、法执,灭除烦恼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圣贤的变易生死。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嗔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 佛在世时之诸大阿罗汉,亦都现证涅槃而后游化说法、托钵乞食。依此可知,涅槃并非离一切法之外,别有一物可以证得。法法本来即是涅槃,只因众生无明覆心,妄想执着,视一切我、法皆有实体可得,故处处都成为障碍系缚。若如圣者,知一切缘起法,虽有而自性空,无所系着,则能即物而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 有人说:人生如大海。人海茫茫,恰如大海中的水浪波涛汹涌,一浪推一浪。大海的汹涌可喻人生的诸行无常,动荡不止。若能以圣贤的眼光来看,则知海浪虽汹涌,其水性却是永远寂静的;恰如人生,虽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却永远涅槃寂静。所以我们要求涅槃的解脱,就要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动荡之中去体悟,并非离了无常与无我,另有涅槃寂静的境界可得。如那大海,从波涛中,便可获得水性;并非离了波涛,另外再觅水性。 平常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所以有这种说法,实在是因为众生根机有利钝的不同,所以佛的说法才有广略的方便而已。终其究竟之理,亦只有一个。说三法印,是为钝根而渐入者说;说一实相印,是为利根者直明法性空。一实相印,实则即三法印中之涅槃寂静,只因对小乘机者说,此涅槃寂静是与生死相对的,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乘则直明诸法实相义,谓一切法本性空寂,即是涅槃。《大智度论》说:‘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在本质上是没什么不同的。如一座高山,从上面望,与从左右望,所得的结论,不一定相同,但说的都是同一座山。 今天简单地向各位介绍了佛教的四点特质,希望能让各位对于佛教有个概况的认识,以做为他日研究佛法的阶梯,最后敬祝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星云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