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不顺弥陀教难解弥陀意--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信愿法师所有开示



 信愿法师:不顺弥陀教难解弥陀意


 下载DOC文档  



  “诸师”,前面我们谈到,指隋朝净影寺的慧远大师,以及国清寺的智者大师,以及嘉祥寺的吉藏大师。诸师所学的并非是净土宗。净影寺的慧远大师是涅槃宗的祖师,国清寺的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嘉祥寺的吉藏大师是三论宗的祖师。因为以各宗的教法理解《观经》,就会以自力教解释他力教,就像用不一样的钥匙开一样的门。这个门用这个钥匙来开,能打得开,用另外一支钥匙来开就打不开;或者用同样的一支钥匙来开不一样的门,这支钥匙开这个门打得开,开其它的门就打不开。

  要诀:依有修有证本宗祖师著作修学

  所以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有一个要诀,依净土宗有修有证祖师的著作修学,比较正确。若没有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将诸师错解指出,的确,我们凡夫没有智慧眼,不知道诸师错在什么地方。

  一般的念佛人,若肯用心将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研究体解,必然会发觉,原来真实的净土教法很容易被人误解。《观经》的本意,若没有善导大师在《四帖疏》彰显出来,我们也不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竟然是受持《观经》的十六观法!

  “经论相违”,在第六门和会门,分为六小段,其中在第五段“和会《观经》与《摄大乘论》相违”的地方,《观经》说“念佛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摄大乘论》说“别时意趣”,这在第五段会做会通。第六段就是要和会《观经》与《往生论》相违之处,《观经》说“小乘行人能往生极乐世界”,《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这在第六段要做会通。

  “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在第六门和会门,善导大师要破我们凡夫众生对《摄大乘论》及《往生论》错解的地方。“疑情”,若有人听闻到诸师异说而疑他力教之情,叫做疑情。

  念佛人,往往不了解净土经论的真实义理,依他宗的经论将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错解。信愿弘法十几年当中,也曾经遇到真实的情形是,有的人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但却不知道念佛所依的净土三经,不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依《无量寿经》、依《观经》、依《阿弥陀经》的教法起行。很多人是行门念南无阿弥陀佛,解门是研究《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楞伽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这就是解行不相契、不相应。当然,在解门,任何一宗、一派、一法的经论都可以研究;行门呢?老实念佛,一门深入。如果根性猛利的众生,这样做当然是好,如果烦恼厚重的众生要这样修学,恐怕机教不相应,为什么?因为机是下劣之机。下劣之机要如何依非净土的经教而得以体解净土的深义呢?这很困难。所以,念佛的人要研究净土三经。

  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根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来修学,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却有一部份佛弟子,不能如实做好。修学弥勒法门的人,一定要去探讨弥勒三经,《弥勒菩萨上生经》《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菩萨大成佛经》;如果修学弥勒法门,却探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这样就不对了。修学药师法门的人,必然是探讨《药师经》;修学药师法门的人去探讨《地藏经》,这样就不对了。一样的道理,修学地藏法门的人要探讨《地藏经》,修学观音法门的人要探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或者《华严经·观自在章》,修学天台宗的人要一心研究《妙法莲华经》,修学华严宗的人要一心探讨《华严经》。这就是各宗、各派、各门根据自宗所依的教法,依教奉行,这样才是机教相应,但部份佛弟子,往往都是杂修杂行。

  事实上,末法时代,工商繁忙的社会,尤其是佛弟子——在家居士,各人有家业、有事业在忙碌,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研究各宗各派的经论,研究到融会贯通,实有不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往往是道业未成身先死。

  所以学佛应该要听从印光祖师的劝勉:不可以好高骛远。过去信愿出家之前,学佛修行也是好高骛远,请《大藏经》来研究,各宗各派经论我都要懂。可是用功了数年之后才发觉,凡夫的心确实很无能、很下劣,想要将各宗各派经论融会贯通,很困难。严格来说,一宗、一派、一法、一门的经论,若能深入而融会贯通,就很了不起了。所以印光祖师或善导大师都教我们专修、专念,专修净土法门,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肯老老实实的将心安住在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人,才能真正得到这句名号的真实利益。可是对弥陀净土教理,若不详加研究,心要如何能老实呢?

  在第六门和会门,善导大师要融会《摄大乘论》和《往生论》,与《观经》经论相违的部份,目的就是要去除众生怀疑他力教的疑情。疏文,善导大师说:

  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之意。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第六门和会门,有这六小段:

  第一段,善导大师就诸师对九品错解的地方引出。“诸师”是指净影寺的慧远大师。

  第二、引用道理破除诸师的错解。

  第三、“重举九品”,再次引用九品的经文来证明诸师错解的地方。对破诸师错解,叫做“返对破之”。

  第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善导大师在第六门和会门的第四小段举出十段经文,证明世尊说这部《观经》是为度凡夫说,并非为圣人说,因为诸师在上品辈认为是菩萨、圣人往生的。善导大师在后面有精彩的论破之文。

  第五、“会通别时之意。”就是在第五小段要融会贯通《观经》与《摄大乘论》相违的地方。

  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就是要会通《观经》与《往生论》相违的地方。我们来看第一小段。

  诸师解九品之义

  初、言诸师解者:

  “初”就是第一。“诸师”指净影寺慧远大师。为何知道是净影寺的慧远大师?因为净影寺的慧远大师著作《观经义疏》,指上品上生是六地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到了极乐世界就证悟七地无生法忍菩萨,也因为这种注解违背《观经》世尊但为常没的凡夫众生开说的真义,所以诸师是指净影寺慧远大师。

  善导大师为什么不直指慧远大师之名,而以“诸师”二字来称呼呢?这有二种用意:第一表示尊敬之意,第二兼破余师故。善导大师对一切四众弟子都很恭敬,纵然慧远大师对《观经》九品有所错解,但还是对他很尊敬,所以用“诸师”。这种涵养,确实很值得我们凡夫众生效法。印光祖师也教我们,将一切众生当做是菩萨,唯有自己一人是凡夫。佛菩萨来示现的祖师大德,对任何一位众生都很恭敬,反而凡夫众生对他人很藐视,没有尊敬之心。

  善导大师说慧远大师所错解的,先将三辈大意说出来,后面才一一引用道理来论破。

  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以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

  善导大师举出慧远大师在《观经义疏》说:上品上生的往生人,是四地到七地菩萨往生的。因为慧远大师认为上品上生的行者,到了极乐世界,即得无生法忍菩萨位,所以认为上品上生是四地、五地、六地的菩萨往生的。

  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以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

  慧远大师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中生,是初地至四地的菩萨往生的。为什么?因为到了极乐世界,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的菩萨。

  上下者,是种性以上至初地以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

  慧远大师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下生,是种性以上至初地以来的菩萨。“种性”就是指三贤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位。三贤位的菩萨一直到初地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上品下生。为什么?因为到了极乐世界,经过三小劫才入初地故。

  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

  慧远大师认为:这上辈三品,都是大乘的圣人菩萨往生的品位。

  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

  慧远大师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中品上生,是三果阿那含果的圣人往生的,为什么?因为到了极乐世界就得阿罗汉果故。慧远大师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中品中生是内凡的众生往生的。内凡就是界内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的凡夫。为什么?因为到了极乐世界就得初果须陀洹果故。慧远大师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中品下生是世善的凡夫,厌离世间之苦,求生极乐世界。何以得知?因为到了极乐世界经过一小劫得阿罗汉果故。所以慧远大师认为中辈三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是小乘圣人等。“等”就是包括中中与中下的凡夫,都认为是小乘圣人往生的。

  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

  慧远大师认为:下辈三人,就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才开始修学大乘的凡夫,随着过错轻重,分为三品。随着凡夫的过错:十恶轻罪就往生下品上生,破戒次罪就往生下品中生,五逆重罪就往生下品下生。“共同一位”指,都是大乘始学的凡夫,而求愿往生极乐世界。“未必然”就是不一定能往生。

  这就是慧远大师对于三辈九品的判定。那么这个错误,下面善导大师就用道理来论破。

  以道理论破诸师的错解

  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

  第一小段,是善导大师将诸师解三辈九品之义指出;第二小段,是善导大师以道理来论破诸师的错解。

  “即”,就是顺理破之。因为慧远大师以因果相应的道理判九品阶位,如上品上生是六地菩萨往生,因为到极乐世界就证悟了七地无生法忍菩萨,以果推因,认为上品上生是六地菩萨往生,乃是因果相应的道理。现在善导大师就顺诸师的立论方法,以正确的道理来论破诸师错解,所以叫做“即”。

  上言初地至七地以来菩萨者,如《华严经》说:“初地以上,七地以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答上二竟。

  这段疏文,是善导大师引用《华严经》的经文道理,来论破慧远大师错解《观经》的地方。

  一开始说“上言”,“上言”包括上品上生与上品中生。慧远大师认为上品上生是四地至七地菩萨往生的,上品中生是初地至四地菩萨往生的,所以善导大师在疏文才说:“上言初地至七地以来菩萨,如《华严经》说:初地以上,七地以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华严经》说,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是法性生身及变易生身。先解释这两个名相。

  初地以上的菩萨是法性生身的菩萨。“法性生身”就是菩萨所证悟的真如本性,显露真如本性,还以真如本性为身。法身对凡夫来说虽有而不能显露,就像太阳的光始终存在,但是若被乌云遮蔽,阳光便不能照耀大地。我们凡夫虽有法身,法身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我们没有起用,被烦恼、无明、业障遮蔽,所以我们要透过修行,来显露我们的真如法身。

  性德是每一个凡夫众生与诸佛如来同样具有,但要透过修德来显露,所以菩萨就是透过生生世世广修六度万行,断惑证真,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证悟真如法性。阿罗汉就是断尽见思惑的圣者,辟支佛就是断尽见思惑、尘沙惑的圣者,菩萨就是断尽见思惑、尘沙惑、分断无明的圣者。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证,这就是菩萨。将四十一品无明烦恼断尽,证悟了真如本性,也就是圣人佛果,所以佛就是一位圆满断尽烦恼无明的圣人。初地位的菩萨,就是法性生身的菩萨,就已经断见思惑、尘沙惑以及分断无明的圣人,所以证悟菩萨身是法性生身。

  “变易生身”是什么意思呢?菩萨具足了悲、愿两德。“悲”是利他,“愿”是自求菩提。由此悲愿功德力,改转分段粗恶身命为界外细妙身命。这是什么意思呢?凡夫的业报身是三界内粗恶的烦恼身,凡夫之身有分段生死,也就是疏文所说的“分段之苦”。分段生死之身是业报身,烦恼成就之身,所以我们的业报体有生老病死。菩萨之身是变易生身,没有凡夫的分段之苦,但是界外细妙之身同样有生死,叫做变易生死。因为细妙之身随着悲愿渐增,前面下劣的报身变易,成为后面胜妙的果报之身。如初地转成二地,初地与二地作较量,初地是下劣,二地是殊胜,所以初地转成二地有前后的变易,这就叫做生死。这生死并非凡夫三界内的生死轮转的生死,不是!是因为初地死、二地生,才叫做生死。菩萨是没有三界六道轮回生死之苦,变易生身的变易生死是指菩萨的悲愿渐渐增上,使得菩萨阶位慢慢增上,由初地进入二地,二地进入三地,如此依次而上,就是无明分分断、法性分分证,这就是生死。

  “斯等曾无分段之苦”,此句是指菩萨从初地到七地,并无三界分段生死,因为地前三贤位就已经断见思二惑了,没有生死之苦。见思二惑是三界轮回的根本烦恼,阿罗汉就是已经将三界的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及断尽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见思二惑断尽,跳脱三界六道,成为圣人,就是阿罗汉。所以就通途法门的修行,无论参禅、修天台、华严、三论、唯识,总是要断尽见思二惑,才能够跳出六道的苦海。净土法门就不是这样历劫断惑证真的修行方法,不是!

  既然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当然出离三界的方法,也不同于通途法门。虽然这二门都可以解脱生死,但对末法时代被烦恼贼所毒害的众生而言,要如何当生了脱分段生死呢?念南无阿弥陀佛,靠着阿弥陀佛的弘愿,使我们当生往生到极乐佛国。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跳脱三界六道轮回的生死束缚,就不再有分段之苦。因为分段之苦,是六道凡夫众生之苦,六道的苦果随众生的业力,命有长短、寿夭、分段,身有大小、美丑的差别。所以在《五苦章句经》世尊开示:

  三界五道,生死不绝,凡有五苦。何为五苦?一曰诸天苦,二曰人道苦,三曰畜生苦,四曰饿鬼苦,五曰地狱苦。

  三界五道的众生,生死不绝,有五种苦,就是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都有生死之苦。我们是人道的众生,有凡夫的业报身,什么人没有病苦呢?就是在佛门很有修持的高僧大德,也难免受病苦的折磨,无法尽心尽力好好的弘法利生。已经往生的台中市佛教会理事长,就是慈明寺的住持圣印长老,老来也因为病苦连连,色身肉体受到病苦的折磨。圣印长老很有学问、很有道德,也很有修持,同样受病苦的折磨。已经往生的道证法师,她在家时是一位肿瘤科的医生,一样也罹患癌症,受癌细胞的侵袭,病苦很深。道证法师是一位很有修持、很有道德、很慈悲的法师,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去了。现在还住世的高僧大德,如灵岩山寺的妙莲长老,九岁童贞出家,一生闭关修行,修般舟三昧,闭关十回,很了不起的一位老和尚,可是现在也常受病苦,无法好好尽心弘法利生。比较年轻,很会讲经,文殊讲堂的慧律法师,十多年来也是常常受病苦的折磨,经常在休养,无法好好弘法利生。

  以信愿而言,我不敢和上来所说的这些高僧大德比较。我虽然驽钝,却很有心弘法利生,也常常吃药打针,受病苦的折磨,有时咳嗽咳得连讲经都没有办法进行。想要好好的弘法利益有缘众生,身体不是这里有毛病,就是那里有毛病,业障深重,深感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很难好好的弘法利生。

  所以凡夫众生有业报身的分段生死之苦,才要好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因为到了极乐世界,蒙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让我们自然获得金刚那罗延身,轻虚之身、无极之体,不会有生老病死的苦恼,能够仰仗佛力,获得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神通、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道力,可以到他方世界,上供十方诸佛,下化十方众生。

  疏文善导大师说:初地以上至七地以来的法性生身菩萨,“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功用”是菩萨悲智双运的功德妙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初地至七地的菩萨,有办法悲智双运,经过二大阿僧祇劫,破我执证人空,破法执证法空,真正“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的菩萨。“身居报土”,常常听闻报佛讲经说法,“悲化十方”,可以剎那间遍满十方诸佛世界,“更忧何事,乃藉韦提希夫人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

  善导大师引用《华严经》,说出这番道理,让我们了解:原来初地至七地菩萨,不需要藉韦提希夫人为他们来礼请佛祖,求生极乐世界,没有必要啊!

  “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以《华严经》经文的这番道理来证明,“诸师”也就是慧远大师所说的,上品上生是四地至七地菩萨往生的,不对!上品中生是初地至四地菩萨往生的,不对!若没有善导大师这么行的祖师指出慧远大师的错解之处,我们确实也没有那种智慧眼,了解慧远大师不对的地方。

  一、解弥陀教理 遵善导祖师

  说到这里,实在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佛经如果不是有修有证的祖师大德来注解,我们有时候对佛经会有错解。如果是修学净土法门,我们一定要依专修净土的祖师注解,这样比较正确。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就是将真实的净土教法和盘托出,彰显阿弥陀佛的弘愿、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真实要救度众生的佛心佛怀。如果没有善导大师为我们彰显六字洪名的深义,我们念佛难免会有顾虑与怀疑。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一再教导我们,“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念佛,乘阿弥陀佛的愿力,一定能往生。在疏文中,善导大师一再显示“机法二种深信”,教导我们净宗行者,念佛的要诀就是: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对“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不可怀疑、不可顾虑,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念佛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现,是一位持戒精严,有道德、有学问、有修持的祖师,所以《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一生伟大的著作,就很值得我们念佛人好好来研究。

  前面说到上品上生与上品中生,接下来看上品下生。疏文,善导大师说:

  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以来者,未必然也。

  “上言”就是慧远大师所言。“从种性至初地以来”,“种性”是指三贤位的菩萨。慧远大师认为,上品下生是三贤位至初地菩萨去往生的。善导大师说:不是这样!所以这句疏文说“未必然也。”

  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

  善导大师引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佐证。“此等,名为不退”,就是三贤位至初地的菩萨,是三不退转的菩萨,已经不为生死所束缚,就像鹅、鸭在水中,不会被水淹湿。“不退”有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贤位至初地的菩萨,虽然身居生死三界,但不为生死所束缚,不是像凡夫众生在三界内受业力的束缚,受生受死,六道沉沦,不是!

  下面,善导大师同样引用《大品经》开示:

  如《大品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

  善导大师继续引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开示说:三贤位至初地的菩萨,因为有二种真善知识的守护,所以不退。这二种真善知识,“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十方诸佛以及诸大菩萨,经常加持三贤位以及初地的菩萨三业。诸佛菩萨三业加持,使得三贤位菩萨以及初地菩萨不退失。“于诸善法,无有退失”,这“诸善法”就是指菩萨悲智双运、自利利他,菩萨运智上求佛道,运悲下化众生。(选自《观经疏玄义分》)。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信愿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信愿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信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信愿法师讲大悲咒     

信愿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信愿法师讲二河白道喻     

信愿法师讲公案     

信愿法师讲观经     

信愿法师讲净土十疑论     

信愿法师讲净土宗略要文     

信愿法师讲往生咒     

信愿法师讲文钞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信愿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