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72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72集)


 下载DOC文档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六百六十三页,我们从第一行经文看起: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

  这一段是教主阿弥陀佛他居住的处所。我们看注解:『讲堂』,「说法讲经之堂舍」。这是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场所,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这个讲堂无比的庄严,这个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广大没有边际,这是真的。为什么?每天十方诸佛刹土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不计其数,阿弥陀佛去接引,接引到极乐世界,把莲花放在七宝池,七宝池就是讲堂外面,他在莲花里面完全转变过来了。莲花作用不可思议,我们知道花开见佛,花开的时候,他在花里面,转变的过程完成了。转变什么?就是教下所说的转八识成四智。因为极乐世界是心现,没有识变,识从什么地方淘汰掉?就在往生过程当中,我们进入莲花(往生的时候进入莲花),莲花就合起来,弥陀将这个莲花带到极乐世界放在七宝池里面。花开时间个个人不一样,这是各人修行的功夫,修行得好,一心不乱的,到极乐世界花就开了;如果没有这个功夫,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都还要一段时间,方便土的人时间短,同居土往生的时间就长一点,《观无量寿经》上说得详细。人数真多,我们这个世界,地球上往生的人不多,十方诸佛刹土加起来,那个人数就无法计算。所以讲堂广大,为什么?它是法性土,它不是微尘聚。我们这个世间是微尘聚的,《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合相」,统统是微中子聚集产生的物质现象,这个现象有生有灭。极乐世界是自性变现的,是法性,法性没有生灭。所以法性无量寿,法性无量光,法性无量庄严,只有到极乐世界的人才知道。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讲堂。

  『精舍』,这就是居住的地方。居住地方是随心如意,我想什么样的精舍,就现什么样的精舍。真的,到那个世界,我们有一句谚语说「心想事成」,不是真的,是一句好听的话、恭维的话,可是在极乐世界是真的,确实心想事成。喜欢居住什么样的环境,它就变现这个样的环境,而且个个不相妨碍,有在空中居住的,喜欢在空中,有在地下居住的,没有一样不随心如意,心想事成。这些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把这个功德来供养大众,大众完全凭自己的意念爱好,都现他如愿的道场。

  注解里面说,「精舍,寺院之异名」。寺是中国古代,这是帝王时代办事的机关称寺。直接归皇上管的称寺,寺的长官称卿。所以皇上有九个寺,这是常设机构,永远不会撤销的称寺。宰相下面的一级单位称部,部里面的主管称尚书,现在叫部长,帝王时代是叫尚书。那个时候事情少,没有这么多,社会结构很简单,所以只有六个部。第一个是礼部,礼部就是今天的教育部,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读中国历史,你看看几千年来,宰相下面第一个是礼部,说明什么?重视教育,国家的行政可以这么说法,统统是为教育服务。建国君民,第一桩大事情、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把人教好,人教好了,什么事都好办。今天的社会,教育部不是摆在第一,是摆在很后面。今天一切好像都是为经济贸易、为财富,这个社会就不会稳定,为什么?财富是人之所必争。教育摆在第一好,教育把人都教成圣贤君子,圣贤君子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处处推让,没有争夺,社会安定。

  所以古人所想的,比我们想得深,想得周到,想得远,这是我们比不上古人的地方。古人心细,古人心净,不浮躁,尤其读书人,明理,伦常道德不是口里说的,完全变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标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必须要遵守。虽然没读过书,老人世世代代相传,不但老人教给你,而且什么?你全看到,你一出生就看到,每个人都懂得,每个人都遵守,在这方面我们比不上古人。这个是治国之大本。像科学技术,古时候有,没有放在根本,放在枝末上,并不过分重视这些。这些道理,我们学习经教慢慢都补回来了,小时候没有学,现在都补回来,渐渐明了了,对古圣先贤那种真诚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这是好现象。

  寺是干什么工作的?要看这个性质,都是为皇上服务的,或者是为皇族服务的,是皇上的近臣,靠近的这些人。管理国家,我们讲政权、治权,治国的这个权是宰相,皇上有政权,治权交给宰相。这个方法好,很难得。所以读书人也很老实,不争取政权,但是争取治权。读书参加国家的考试,考取之后受过国家培养,太学,像现在的党校,在那里培训,培训出来之后是各级干部,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阶层干部。读书这桩事情是自己家庭负责,国家只办太学。也有分校,省有分校,县也有分校。所以县考考取称为秀才,省考举人,中央考试叫殿试,皇上是主考,考进士,这是最高的学位,也分三个学位。考取之后都应该到太学去读书,将来帮助皇上、帮助宰相来治理国家。现在没有了,所以治理国家的理念各个不相同,原则、宗旨都不确定,社会怎么不乱?古时候,你不能看轻它,从中央到地方它是一致的,它如果要乱,这个朝廷时间就不久了;它要有条有理,一点都不乱,这个朝廷还有几百年,还有几十年。这在中国历史上看得很清楚。

  它是办事机构,寺是为皇上服务的、宫廷服务的,所以称为内务部。这个里头也有领导人,领导人多半是太监,总管太监,他也有地位,一般都是二品官的地位。一品是宰相,二品就是部长,它是内务。佛教皇上亲自管,也称为寺。皇上对儒释道都非常尊重,儒释道都是皇上的老师,所以对这个寺就很尊重。佛跟道都归皇上管,儒归宰相,归礼部尚书管。用儒治国,用佛教化老百姓,所以你到中国去看,无论是都市、乡村,佛的寺庙很多,大大小小到处都是,这都是归皇上管的。你看它的建筑,不管是大是小,宫殿式的建筑,可以用红色、黄色,甚至於金色的,可以用这些颜色,这都是皇家的。因为佛寺、道观都是皇上老师,皇上称弟子,所以他们的建筑可以跟皇宫一样,用同样的色彩、同样的形式。皇上用道,道家的仪规祭祀祖先,祭祀天地鬼神。这不是迷信,道里头有大学问,读过老庄的人很多,中国过去读书人,《老子》、《庄子》是必修课。佛法里面,像天台、贤首、般若,特别是《般若经》里头的《金刚般若》、《般若心经》,也是所有读书人都是必修课程。用现在的话说,掺著有一点宗教意味的,不是佛教,道教。佛教完全是教学,释迦牟尼佛做最好的榜样,传到中国来亦如是。

  寺院庵堂,方东美先生当年告诉我,两百年前,没有一家不讲经的。讲什么?是当地社会的需要,社会大众需要学什么,这寺庙里这些法师就要选择相应的经论来跟大家讲解,接受教育。寺院里不讲经、不教学,大概就两百年,不到三百年。我在日本讲经,日本的法师告诉我,他们在四百年前,跟中国完全一样。他们接受西方文化比中国人早,早两百年,西方文化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我们比它晚两百年。现在日本寺院庵堂也没有讲经的了,很可惜。我鼓励年轻的法师,要认真学习经论,要把古老的方法再捡回来。怎么个学法?就是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找不到老师没有关系,一定要相信,坚定的相信,真有无师自通,可不是假的。你每天读这一部经,像这个《无量寿经》,每天用十个小时读它,初读的时候不熟,读一遍大概要两个小时,十个小时读五遍;半年之后念熟了,一个小时念一遍,一天念十遍;一年之后,差不多都可以背诵。我们读经目的不是在背诵,是什么?是修念佛三昧,是修定。因为你念经的时候,就不会有妄想、不会有杂念,用这个方法把妄想、杂念、分别、执著给念掉,恢复清净心、平等心,目标就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是为了这个。不是为背诵,背诵是附带的,念久了自然会背。念一千遍的时候,这个书的意思自然现前,你可以看古今大德的注解,你就有能力看得出他这个注解不错,注得对,这个注得有问题,你就能看出来。再读一千遍,你的功夫深了,你也看得深,也看得广。然后再念一千遍,三千遍,你自自然然会讲这部经,不比古人讲得差,你要写成注解,也可以传到后世。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开悟。你看我们经题上,清净心、平等心,后面就觉了,觉就是开悟。清净心开小悟,平等心开大悟,三千遍以上可能大彻大悟,这就觉了。这个觉字里头就是有小悟、大悟、大彻大悟,小悟阿罗汉,大悟菩萨,大彻大悟成佛,禅宗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这个意思。佛如是,道亦如是,儒亦如是。中国古时候教书,老师只教念,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错。古书没有标点符号的,念的时候自己圈,自己圈不下来请教老师,老师会帮助你,叫句读。这一千遍是你的功夫,老师每天督促你念,不问你,也不讲给你听。老师要讲给你听,这个老师不是好老师,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不会开悟,所以老师不讲。在什么时候讲?一千遍以后,一千遍以后那就是心得报告,大家一起来分享,老师带著同学,让学生出来讲解,同学们互相来补充,最后老师做讲评,是这么教的。所以你看看《礼记》上,《礼记》上是教的人很轻松,学的人很辛苦,你才能学得成。可是老师也是这样培训,从小培训成功的,他很内行,帮助你开悟。所以说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往往学生开悟超过老师。

  中国读书人是求智慧、求开悟,智慧是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外头没有。老师讲解,那是知识,那不是智慧。所以不需要讲,我老老实实念就好了。心地要什么?心地要清净,心地要平等,他要求这个。不能有妄念,不能有妄想,不能有杂念,读书法喜充满,有悟处的时候就会很欢喜,真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悟到的会落实在生活,会落实在工作,会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真的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论语》上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就是法喜,悦这个乐不是从外头来的,内心里面生的,不是从外面。古时候,从外面境界上来的,你感到很快乐的,那个叫乐;悦不是的,悦是内心,是学问,是德行,喜悦是从这里生的,从内到外,这是真乐。

  下面举「《新译华严经音义》」,这是《华严经》的注解,这里头有精舍的解释,「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建筑得很精彩、很美妙,不是这个意思,可能是几间草屋,茅蓬。「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行者是修行人,他在这里精练修行。精就是指一门深入,练,长时薰修。读书人在精舍里头住一年、住二年,有的人住三年,就是读一部书,从头到尾,念遍数,念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永明延寿,你看他传记上就是,他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读《法华经》,读了多少遍?一万三千遍。他怎么会不开悟?当然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唐朝时候,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法达禅师,他在没有见六祖之前,他也是读《法华经》,读三千遍,三千遍大概要十年。永明延寿大师,一万三千遍,你就晓得后来他熟透了。《法华经》分量很大,我们一般人要把它从头到尾看一遍,经生疏不熟,一天大概要十个小时,这一遍。所以精练,修行人所居住的地方叫精舍。

  『楼观』,「即楼台」,两层以上的叫楼。「观者,楼也,台榭也」。这都是属於过去寺院、道观里面他们修学道场的建筑。『栏楯』,「即栏槛,俗称栅栏。纵者曰栏,横者曰楯」。「极乐殿阁皆从弥陀净心流现」,不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自己神通变现的,不是的;但是自己真实从心我想什么样子,它就现什么样子,谁现的?阿弥陀佛现的。往生到那边的人起心动念是感,阿弥陀佛是应,感应道交,不必要建造,不必要用材料,都用不著,也用不著画图,想什么样子它就现什么样子。有这么一个世界,有这么一个处所,是阿弥陀佛亲口给我们说的。这部经第六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就是释迦牟尼佛重复说一遍,把阿弥陀佛所说的重复说一遍,转告给我们。所以这部经是两尊佛说的。除这一大段之外,释迦牟尼佛说的。「众宝所成」,这是材料,不是木头建筑、石头建筑,不是这些。所以它不需要那些工程,我们今天造房子工程,也不需要用这些器具,无需要。「斤斧」是工具,建筑工人所使用的工具。「随机应现,故曰亦皆七宝自然化成。」这个自然化成,是众生有感,弥陀有应,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变化得那么自然,痕迹你都看不到。

  下面给我们介绍几样东西。『白珠』,这是我们世间有的,「乃蚌中所生」,就是我们讲的珍珠,白色清洁,世间人看得很重视的,贵重。「白珠者,珠中之上品。」『摩尼』,前面有解释,摩尼也是宝珠。『交络』,「谓交互网络。如《汉译》曰: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交络,覆盖其上。」这是精舍屋顶上的庄严。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能看见?这些年在外国的时间多,外国的圣诞节,家家户户悬灯结彩能看到,盛大的活动。我看到最大的活动是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佛诞节,他们的活动是一个星期,日夜都不停的,所以游览观光的人非常多,通宵,七天七夜。我们去转了一圈,有个特色,就是家家户户都招待,都有茶点,点心、茶水招待,完全免费,走到哪里可以吃到哪里。这个是风俗习惯。我问他们,年年如是,最热闹的就是这七天,比过年还热闹,佛诞节。

  下面念老为我们举《往生论》,「又《往生论》曰: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这是《往生论》上描绘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居处,无比殊胜的庄严。「又第四十二」,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四十二愿,「彻照十方」,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说:「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广大,博也是大,庄严清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均表极乐之宫殿楼观,皆如明镜,照纳十方」。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影现其中,所以你在这个地方去浏览,能够看到十方诸佛世界,一切众生现前在活动的状况,统统看到。像我们看电视一样,我们电视比不上它,因为电视的局限性很大,它是个平面的;西方世界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方方面面你全看得到。我们只看到个平面,后面看不到,四方上下看不到,所以这个科学技术跟极乐世界比差很远。这是说学科学的同学,应当发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是大科学家,就是这一段,我们这科学到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可能赶不上,无法赶上。「故昙师曰」,昙鸾法师,「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宝树宝栏互为映饰」。「可见极乐之明妙无能比者,故云明妙无比。」无法能找到对比的。

  底下一段,「菩萨居处」。前面是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就是菩萨跟佛是平等,所有一切受用都平等。经文:

  【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你看平等,你看到佛的生活环境、修学的环境,菩萨跟佛没有两样。注解上说,「至於菩萨所居之宫殿,亦复如是明妙。深显真实平等,如如一味。」这是这个世界最值得人赞叹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慢慢(在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养成一个清净平等的习惯,别人跟我不平等,我跟他平等,这才能做到。一切法都要从自己做起,才能够感化别人,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对我,我要先怎么样对人。不能求果报,为什么?现在众生业障很重,不是那么容易教,总得要很耐心教个几年、几十年。你看,海贤老和尚居住在南阳一带这个地方,九十二年,这个地方的人民接受他的教化,对他很尊重;可是还有一些不听话的人,找麻烦的人,甚至对老和尚不满意的人,我们不能见怪,一定要有耐心。我们在图文巴帮助当地宗教团结,这几年效果现前了,我们做了多少年?十三年,才得到大家的信任,知道我们不是坏人,知道我们说到做到,对我们产生信心。所以要有耐心,要有很长的耐心,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真干,永远起不了感化的作用。这桩事情值得做,感化一个人,感化一家人,让他回头,真是无量功德。

  我们做这个事情做成功了,不能放在心上,这是我做的,那就错了,那就全功尽弃,为什么?这个事情做好之后,你的傲慢心生起来,你烦恼现前。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怎么做成功的?这个地区众生福报现前,他有福了,他们自己肯学,自己肯做,才能产生效果。他要不肯学、不肯做,永远不可能有效果。所以这功德归乡亲父老,归地方领导,归一切有影响力的这些各行各业的大德,他们的功德,大众福报现前,值得赞叹。我们奉献的绵薄之力,不值得一提,这就对了。我们一生所修所学,目标就一个,最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阿弥陀佛来接我,不要把我漏掉,我们就很圆满了。

  下面第二大段,「修学胜境」,殊胜,好地方,遍法界虚空界,修学最殊胜的环境就是极乐世界。它分三段,第一段,「行道自在」。我们看经文:

  【中有】

  这极乐世界中的,有:

  【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

  这几个,举个例子。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极乐世界的人修行,他怎么个修法?有在地面上,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在地面上,『讲经、诵经』。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讲经」,对自己是提升,为什么?遍遍不一样,遍遍都有进步。「诵经」就是祖祖相传,教我们读书千遍,专心读经。诵是背诵,读得很熟了,不需要经本,没有经本跟有经本一样,念得字字分明,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一遍一遍重复,这是修念佛三昧;换句话说,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清净心是阿罗汉,小乘最高的果位;平等心是大乘,菩萨的果位;觉是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叫觉。没有明心见性不算觉,那算是第二个,菩萨,就是平等。真正觉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法身菩萨,在实报庄严土。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能看到,每个人都非常用功。这是在地面上的。

  『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我们看念老注解,上面这一段「表境,此下表境中人,诸往生者各依其品位,随其意乐,自在修习,或在虚空,或在平地,各各随意」,在讲、在诵、在听受,受经是在听经,接受;或者在坐禅,或者是行道,行道就是经行,他走动,经行。走动干什么?也是诵经,念佛、念咒都可以。

  我们再往下面看,「经行,旧云行道,乃於一定之地区旋转或直往直来,用以防睡,并可养身疗病」。这是一种运动,经行是运动。我们现在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乡村,建筑的密度还可以,还有空地给我们散步。我们在这边天天都在绕著这个大圈子散步,绕一圈十分钟,绕六圈就一个小时,我们每天大概不会少过一个小时。这是运动,特别对年老的人,年老的人不动不行,不动问题就出来了。所以中国这些名词术语都很有味道,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能活了,一定要活动。五十岁以上的人就要注意,经常保持一定时段的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尤其是经行,这个在修行人活动里头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因为经典他都能背诵了,不背诵经典的人,那就是念佛号,或者念咒都可以。经行的时候,保持著清净心、平等心,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好。坐在那里坐久了,有时候打瞌睡,昏沉,遇到这种现象赶紧起来,不要再坐了,起来绕佛,就是经行。

  底下《玄赞》第二卷说,「於中往来,消食诵经」,消食是帮助消化,这个散步(经行)帮助消化,诵经他不中断。「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这个布绡,现在我不知道了,抗战时候有。抗战时候我在乡下,住在乡下,看到农民织布,还是中国土方法,那个绡缠著线,来往的织布,这布绡就是说的这个,这是中国古老的方法。那个时候农民穿的这些衣服,布都是自己织的,都是自己纺织,纺棉花,这个是织布的布绡。用这个来形容经行。

  「又《法华经序品》云:未尝睡眠,经行林中。」这是说佛陀在世,确实这个团体挺大的,你看常随众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佛到哪里跟到哪里。他们晚上在什么地方休息?在树林下面,森林。古时候森林多,到处都有,所以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坐也不能坐太久,佛规定的时间,印度是一天六时,白天三个时辰,叫前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晚上叫前夜分、中夜分、后夜分,睡觉的时候是在中夜,吃饭的时候是在白天中午。托钵,不能说托在手上,一面走著一面吃,这个威仪不好看,也不是团结。托钵托回来之后集合,大家把所托到东西统统归纳在一起,把它调匀,每个人吃多少到里面去拿。所以一钵千家饭,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我各人托来各人吃的,这叫真正公平,在现在讲共产。佛法真正是共产,托来的饮食大家合在一起,再分了吃。有多的喂鸟,鸟雀,喂小虫,布施给它们,不能留到第二餐。钵一定洗干净。经行。晚上睡觉中夜,中夜是现在我们晚上讲十点钟到两点钟,两点钟就要起床,就不能再睡觉了。他们睡觉不是躺在床上,是坐著睡的。两点钟就要起来经行,在树林里头转圈经行,行道。背诵经典可以,念佛可以,念咒可以,大概念佛、念咒的最多。

  只有学教的,他是背诵经典,为什么?他要学讲经教学。这种学生也必须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必须具备的,第一个,记性很好,他听佛讲经,他能记住,他可以复讲;第二,理解的能力强,没有这两个条件很难。听经增长你的信心,增长你的愿心,时时刻刻提醒你,不让你退转,有这个好处。有能力的要发心讲经,为什么?报佛恩。佛需要我们干什么?需要我们把他讲的法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报佛恩里头第一,排在第一的。所以有能力学讲经的时候,不能够偷懒,不能够放弃,一定要努力。这就是你要读经,经读得很熟,能背诵。所以读经的时候都是主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对你用功方便,你念上几百遍就会背了。

  我在美国遇到一个记忆力很差的,是一位在家女居士,她背《无量寿经》。她告诉我念多少遍才会背?六千遍才完全背下来。很难得,她有这个决心,有这个毅力,用了好多年的时间。念完六千遍来告诉我,很欢喜,能背了。能背以后,她就不需要依靠经本,她经行可以背经,打坐可以背经,那就方便很多了。再有六千遍,我告诉她,你就能讲这部经,你会讲得很好,这是学佛得真实受用。所以《法华经》讲的,「未尝睡眠,经行林中」。

  「又思道,思维於道」,就是听佛讲经、听菩萨讲经、听同学讲经,听完之后多去想想。「思量於所对之境而了别之」,了是明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分别,无需要分,分别就造业了。为什么不分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要清楚,又要明了,又不分别不执著,这就对了。「又《观经》韦提希夫人请曰」,向释迦牟尼佛请法,「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是《观经》上韦提希夫人向佛请法,她请的法跟我们现在想求的完全相同。韦提希夫人遭遇家庭的变故,儿子不孝,要杀父亲,夺取王位,这个遇到灾难。夫人也被她儿子拘禁,就是限制她自由,不准她出门,受这么大的灾难。她求佛(他们夫妻两个是佛的大护法,求佛),佛就来了,佛从空中来的,带著阿难、舍利弗,三个人一起。这个启请,佛给她讲求生净土的方法,就是《十六观经》,给她讲了十六种,由她自己选择。她是觉得这个世间太苦,有没有更好的国土,她想求往生,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佛用神力把十方诸佛刹土都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两百多种,里头有极乐世界,她看到了,跟佛说喜欢极乐世界,怎样才能够往生?所以求佛教她思惟,教她正受。

  思惟,真信切愿,对於极乐世界不能怀疑,对於阿弥陀佛要相信,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个叫思惟。正受就是一心专念。你看蕅益大师注解《弥陀经要解》,他说得最简单、最扼要,真的,一个字都没有废话,说得斩钉截铁,能不能往生就是两个字,信、愿,有信有愿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地位的高下(品位的高下),那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没有功夫的人也能往生,那要看缘分,缘分是什么?最后的一念,你还没断气之前,念十声佛号、念一声佛号都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那平常功夫好一点的,每天都念佛,功夫不间断,都做早晚课,早晚课时间不必长,就是念十念都行,早晨念十声佛号,晚上念十声佛号,一生不间断,那是凡圣同居土,下品就不是下生了,总是上中生,下品上中生。极乐世界很容易去,真的不难。

  我们这一生当中看到了,我们看到潮州谢总,他爸爸往生,就表演这个给我们看。他爸爸一生是个善人,但是不念佛。儿子劝他念佛,他不念佛,儿子著急。到最后,他爸爸在病危的时候,他去看他爸爸,最后告诉他爸爸,极乐世界真有,你相不相信?他爸爸点头,他很欢喜。告诉他,阿弥陀佛真有,爸爸也点头。这机会来了,他说我念阿弥陀佛,你跟著我念。他爸爸就答应了。念了多久?一个多小时,他爸爸走了,全身柔软,相貌比不生病的时候还好,当时在场的有一千多人都看到。他现身说法,说什么?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第十八愿。谢总来看我的时候,把这个状况告诉我,一点都不假,老人一生都不肯念一句佛号,临终跟他念了一个半钟点。这个就是正受,教我正受,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往生跟品位是两桩事情。你真的念到一心不乱,你没有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就能往生。也得要念一句二句,下下品往生;如果有相信,根本不念,一句也不念,那也不行,虽然我们晓得往生的条件是信愿。所以信愿持名,蕅益大师就讲四个字,信愿是往生,持名是品位。

  这两句话善导大师有注解,就是《观经四帖疏》,我们曾经讲过一遍。善导大师说的:「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彼国就是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一共有四种庄严。依是环境,我们今天讲物质环境;正报是人,佛是正报,往生的人是正报。国土,就是环境,有十七种庄严。阿弥陀佛,正报,有八种庄严;往生的菩萨,往生的人,四种庄严,《观无量寿经》上说的。福慧具足,福慧都在这一句佛号上,我们修福怎么修?修大福报,修无量福报,修真实福报,无过於念阿弥陀佛。我们这些年来,讲这部经讲得很多,一点都不假,为什么?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所有一切诸佛,可以说是共同的总名号。名号的意思,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不是不能翻,能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希望大家念这个原音,梵音,这是梵文,阿弥陀佛。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统统是!无量觉就是圆满的觉悟,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习气都断干净了,完全融入常寂光,这个才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身,所谓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总名号。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果德,有因有果。圆满的因果,你不念,你念谁?统统念到了,一个都没有漏掉。还要选这个、选那个,挑三拣四的,那对佛教不通,对教义、教理不明白,才干这个事情,那不能往生。真信切愿,一句佛号,海贤老和尚给我们表演,九十二年就一句佛号,念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句佛号能帮助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何况一部经、一部论?这就是什么?无师自通,表演给我们看。我们看了要觉悟,要对於这句话再不怀疑了,依教奉行,他能做,我也能做,他能成就,我也能成就,只要你真干,你就能有成就。

  所以善导大师注的是,教我思惟,就是定前方便,定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还没有得到,先做预备功夫,那就是对极乐世界的肯定,对极乐世界不能怀疑,这是定前方便。《观经》上所说的十六种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让你自己选择。最后一种方法就是持名,最后也就是最好的、最殊胜的,佛讲东西,最好的东西摆在最后。这个也是教人,你要听佛讲经,你要听圆满,如果你听中途离开、走了,你没有福报,为什么?最精彩的在后面,不是在前面。艺术表演也是用这样,最精彩的都摆在后面,叫压轴戏,他让你坐下来听圆满,佛讲经亦如是。所以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观,最后一种方法,最精彩的,最容易的,成就最高的。

  下面说,『坐禅』,「坐而修禅也」,是坐在那里修。「禅者梵语,具曰禅那」,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叫「静虑」,也叫「思惟修」。「静虑者,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所以禅这个意思要懂,什么叫禅要搞清楚。坐在那个地方打坐,如果还有妄想,那不是禅。必须要做到什么?一念不生,坐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没有念头、没有妄想,这才叫禅。所以禅里面,寂静就是清净心现前,也能够用智慧。所以虑它不是死定,它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虑也是个形容词,虽然他没有染污,没有染污是清净,没有分别是平等,心清净平等,但是他样样清楚,他不是不清楚,那个清楚就是慧,所以他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定跟慧在一起,定中有慧,慧中有定,也就是定中他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清楚,他不起心动念,这叫禅定。功夫浅深也都在这方面看。

  禅定,修禅定容易著魔,所以一定要有好老师。禅堂里有老师指导,有堂主,他看你有问题的时候,能帮助你解决。如果说是著魔而没有人解决,那很苦,我们一般人叫神经病,把你送到精神病院,你可苦了,苦一辈子。所以禅不是好修的,密也不是好修的,都要有好老师在旁边照顾你。净土不要,净土是一句阿弥陀佛,没关系,它不会惹来麻烦。可是精进佛七也会出事情。李老师一生打过两次精进佛七,以后再不敢打了。告诉我打佛七当中,有一个学生出问题了,他花了半年的时间把他恢复正常。这个说明自己的功夫不够,还会出事情。如果根本没有功夫的人,要尝试这个,那是很危险的做法。这个绝对不是做来好看的,出了问题怎么办?现在高人少了,这个问题不可以有。

  我认识年轻法师,我都教他决定不能打精进佛七,决定不能打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九十天念佛,九十天只能站著,只能走动,经行,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睡觉,九十天!没有这个身体不行。这个也会著魔,所以都不是容易事情。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他就是修般舟三昧的。一期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准走著,也叫佛立三昧,站著、走著可以,坐下来不行。这是念佛法门当中一种修行的方法,我们知道,不敢尝试,老老实实,所以就学海贤老和尚是最有把握的,他什么奇异的现象都没有,就是一句佛号,一句接著一句,念累了睡觉,睡醒了之后再接著念,师父传给他的。谛闲老和尚传给他锅漏匠那个徒弟,也是用这个方法,告诉他一句佛号念到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昼夜。他这个徒弟听话,念了三年,真往生,预知时至,走得那么自在,站著往生。在乡下,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只有跑路送信,乡下的道友们到城里面去报信,来回三天,谛老就赶到这里来看他,站著三天了。死了站三天,很少,很少见到,对他非常赞叹:你真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讲经的法师、坐禅的法师比不上你,真成就了!这个故事写在《影尘回忆录》里头,给我们做好榜样,给我们增长信心,是真的,不是假的。海贤老和尚也增长我们信心,一生就一句佛号,没有念过一部经,没有听过一部经,可是你问他,他什么都懂,你把经文念给他听,他会讲给你听,他真通了,这无师自通。谢总的父亲为我们表演,第十八愿,十念必生。

  我们不但看到经上,看到这些祖师大德注疏,亲自给我们讲的,还看到很多在我们面前表演的,做榜样给我们看的,我们要感恩!我们信心从哪里来?从这来的。没有这么多的样子,我们的怀疑断不掉。疑心断掉之后,就要死心塌地相信阿弥陀佛,不能再怀疑,不能犹豫。身体重要,念佛更重要,真正把这句佛号念好了,跟极乐世界感应道交了,什么病都没有了。海贤老和尚往生当天,他是晚上走的,半夜走的,白天还干一天工作,在大菜园里头整地、拔草、浇水,搞了一天,搞到天黑他才收工。别人看他搞了一天很累了,「天黑了,可以不要再做了。」他说,「快好了,好了之后我就不做了。」大家也没有听懂,他当天晚上就走了,到第二天想一想,老和尚话里头有话。他就走了,走得那么自在。他走的是睡在床上走的,你看他表演,这么潇洒,这么自在。他没有表演盘腿打坐,也没有表演站著走,躺在床上睡著走的。什么样子都能表演,表演个最平常的样子,大家统统都可以做到。

  《俱舍论》第二十八卷里面有段文字,「依何义故立静虑名」,这就是为什么要用禅那这个名字,用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俱舍论》里有解释,「由此寂静能审虑故」。禅定用的功夫就用的心,心是清净的,但是他什么都知道,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知道,不干扰他的寂静,他的清净心,这是功夫,不受外头境界干扰。所以「审虑」,审就是审查,清楚,「即是实了知义」,真实了知,了知,知,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了知。分别,我们知道了,我想一想才知道,这就不叫了知。了知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叫「如实了知」。心在定中,清楚,心在定中,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心没有受到干扰,是这个意思;就是真心,真心起用。「又思惟修者,指因而言。一心思惟研修,是为因。从此乃得定,故名思惟修。」上面讲的禅,都是指六度当中第五度的禅定,是说的这个。

  禅定这个意思,大致上我们了解一个大概。念佛是不是禅定?是,佛号清清楚楚,佛号没干扰,没有干扰到清净心。清净心什么都没有,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一点要搞清楚。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不是禅定,那是迷惑。他什么都知道,但是他心真是定的,确实没有一个念头,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清清楚楚,这叫禅定。盘腿坐在那里,可以修禅定。如果你腿盘不起来,你坐在那里修禅定也行。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定功深的人他经行,经行在定中,这功夫。所以功夫成熟,它真管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心清净,没有念头,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能把它融合在一起。定慧均匀,定要比慧多,人就昏沉,他就不知道;慧要比定多,他就掉举,他心不能安定,一定是平等的,定慧是平等的,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比念佛难,念佛的成就比它高,你说你选哪一种?所以我是想了几十年,最后选净土,为什么?这真有把握,我可以做得到。禅、密、教我能讲,我做不到。

  今天中国佛教,每个宗派都没有人才,我希望年轻的,特别是年轻法师,常常要想到如来家业,出家人第一桩大事,要如何继承如来家业。怎么继承法?今天没有老师、没有道场不要紧,经论选一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部经读上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四千遍,像永明延寿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遍,你自自然然成了祖师大德。「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海贤老和尚说的。只要你专心,只要你万缘放下,一门深入,没有一个不成就。这是我贡献给年轻法师们。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