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72集) |
|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六百六十三页,我们从第一行经文看起: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 这一段是教主阿弥陀佛他居住的处所。我们看注解:『讲堂』,「说法讲经之堂舍」。这是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场所,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这个讲堂无比的庄严,这个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广大没有边际,这是真的。为什么?每天十方诸佛刹土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不计其数,阿弥陀佛去接引,接引到极乐世界,把莲花放在七宝池,七宝池就是讲堂外面,他在莲花里面完全转变过来了。莲花作用不可思议,我们知道花开见佛,花开的时候,他在花里面,转变的过程完成了。转变什么?就是教下所说的转八识成四智。因为极乐世界是心现,没有识变,识从什么地方淘汰掉?就在往生过程当中,我们进入莲花(往生的时候进入莲花),莲花就合起来,弥陀将这个莲花带到极乐世界放在七宝池里面。花开时间个个人不一样,这是各人修行的功夫,修行得好,一心不乱的,到极乐世界花就开了;如果没有这个功夫,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都还要一段时间,方便土的人时间短,同居土往生的时间就长一点,《观无量寿经》上说得详细。人数真多,我们这个世界,地球上往生的人不多,十方诸佛刹土加起来,那个人数就无法计算。所以讲堂广大,为什么?它是法性土,它不是微尘聚。我们这个世间是微尘聚的,《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合相」,统统是微中子聚集产生的物质现象,这个现象有生有灭。极乐世界是自性变现的,是法性,法性没有生灭。所以法性无量寿,法性无量光,法性无量庄严,只有到极乐世界的人才知道。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讲堂。 『精舍』,这就是居住的地方。居住地方是随心如意,我想什么样的精舍,就现什么样的精舍。真的,到那个世界,我们有一句谚语说「心想事成」,不是真的,是一句好听的话、恭维的话,可是在极乐世界是真的,确实心想事成。喜欢居住什么样的环境,它就变现这个样的环境,而且个个不相妨碍,有在空中居住的,喜欢在空中,有在地下居住的,没有一样不随心如意,心想事成。这些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把这个功德来供养大众,大众完全凭自己的意念爱好,都现他如愿的道场。 注解里面说,「精舍,寺院之异名」。寺是中国古代,这是帝王时代办事的机关称寺。直接归皇上管的称寺,寺的长官称卿。所以皇上有九个寺,这是常设机构,永远不会撤销的称寺。宰相下面的一级单位称部,部里面的主管称尚书,现在叫部长,帝王时代是叫尚书。那个时候事情少,没有这么多,社会结构很简单,所以只有六个部。第一个是礼部,礼部就是今天的教育部,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读中国历史,你看看几千年来,宰相下面第一个是礼部,说明什么?重视教育,国家的行政可以这么说法,统统是为教育服务。建国君民,第一桩大事情、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把人教好,人教好了,什么事都好办。今天的社会,教育部不是摆在第一,是摆在很后面。今天一切好像都是为经济贸易、为财富,这个社会就不会稳定,为什么?财富是人之所必争。教育摆在第一好,教育把人都教成圣贤君子,圣贤君子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处处推让,没有争夺,社会安定。 所以古人所想的,比我们想得深,想得周到,想得远,这是我们比不上古人的地方。古人心细,古人心净,不浮躁,尤其读书人,明理,伦常道德不是口里说的,完全变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标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必须要遵守。虽然没读过书,老人世世代代相传,不但老人教给你,而且什么?你全看到,你一出生就看到,每个人都懂得,每个人都遵守,在这方面我们比不上古人。这个是治国之大本。像科学技术,古时候有,没有放在根本,放在枝末上,并不过分重视这些。这些道理,我们学习经教慢慢都补回来了,小时候没有学,现在都补回来,渐渐明了了,对古圣先贤那种真诚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这是好现象。 寺是干什么工作的?要看这个性质,都是为皇上服务的,或者是为皇族服务的,是皇上的近臣,靠近的这些人。管理国家,我们讲政权、治权,治国的这个权是宰相,皇上有政权,治权交给宰相。这个方法好,很难得。所以读书人也很老实,不争取政权,但是争取治权。读书参加国家的考试,考取之后受过国家培养,太学,像现在的党校,在那里培训,培训出来之后是各级干部,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阶层干部。读书这桩事情是自己家庭负责,国家只办太学。也有分校,省有分校,县也有分校。所以县考考取称为秀才,省考举人,中央考试叫殿试,皇上是主考,考进士,这是最高的学位,也分三个学位。考取之后都应该到太学去读书,将来帮助皇上、帮助宰相来治理国家。现在没有了,所以治理国家的理念各个不相同,原则、宗旨都不确定,社会怎么不乱?古时候,你不能看轻它,从中央到地方它是一致的,它如果要乱,这个朝廷时间就不久了;它要有条有理,一点都不乱,这个朝廷还有几百年,还有几十年。这在中国历史上看得很清楚。 它是办事机构,寺是为皇上服务的、宫廷服务的,所以称为内务部。这个里头也有领导人,领导人多半是太监,总管太监,他也有地位,一般都是二品官的地位。一品是宰相,二品就是部长,它是内务。佛教皇上亲自管,也称为寺。皇上对儒释道都非常尊重,儒释道都是皇上的老师,所以对这个寺就很尊重。佛跟道都归皇上管,儒归宰相,归礼部尚书管。用儒治国,用佛教化老百姓,所以你到中国去看,无论是都市、乡村,佛的寺庙很多,大大小小到处都是,这都是归皇上管的。你看它的建筑,不管是大是小,宫殿式的建筑,可以用红色、黄色,甚至於金色的,可以用这些颜色,这都是皇家的。因为佛寺、道观都是皇上老师,皇上称弟子,所以他们的建筑可以跟皇宫一样,用同样的色彩、同样的形式。皇上用道,道家的仪规祭祀祖先,祭祀天地鬼神。这不是迷信,道里头有大学问,读过老庄的人很多,中国过去读书人,《老子》、《庄子》是必修课。佛法里面,像天台、贤首、般若,特别是《般若经》里头的《金刚般若》、《般若心经》,也是所有读书人都是必修课程。用现在的话说,掺著有一点宗教意味的,不是佛教,道教。佛教完全是教学,释迦牟尼佛做最好的榜样,传到中国来亦如是。 寺院庵堂,方东美先生当年告诉我,两百年前,没有一家不讲经的。讲什么?是当地社会的需要,社会大众需要学什么,这寺庙里这些法师就要选择相应的经论来跟大家讲解,接受教育。寺院里不讲经、不教学,大概就两百年,不到三百年。我在日本讲经,日本的法师告诉我,他们在四百年前,跟中国完全一样。他们接受西方文化比中国人早,早两百年,西方文化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我们比它晚两百年。现在日本寺院庵堂也没有讲经的了,很可惜。我鼓励年轻的法师,要认真学习经论,要把古老的方法再捡回来。怎么个学法?就是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找不到老师没有关系,一定要相信,坚定的相信,真有无师自通,可不是假的。你每天读这一部经,像这个《无量寿经》,每天用十个小时读它,初读的时候不熟,读一遍大概要两个小时,十个小时读五遍;半年之后念熟了,一个小时念一遍,一天念十遍;一年之后,差不多都可以背诵。我们读经目的不是在背诵,是什么?是修念佛三昧,是修定。因为你念经的时候,就不会有妄想、不会有杂念,用这个方法把妄想、杂念、分别、执著给念掉,恢复清净心、平等心,目标就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是为了这个。不是为背诵,背诵是附带的,念久了自然会背。念一千遍的时候,这个书的意思自然现前,你可以看古今大德的注解,你就有能力看得出他这个注解不错,注得对,这个注得有问题,你就能看出来。再读一千遍,你的功夫深了,你也看得深,也看得广。然后再念一千遍,三千遍,你自自然然会讲这部经,不比古人讲得差,你要写成注解,也可以传到后世。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开悟。你看我们经题上,清净心、平等心,后面就觉了,觉就是开悟。清净心开小悟,平等心开大悟,三千遍以上可能大彻大悟,这就觉了。这个觉字里头就是有小悟、大悟、大彻大悟,小悟阿罗汉,大悟菩萨,大彻大悟成佛,禅宗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这个意思。佛如是,道亦如是,儒亦如是。中国古时候教书,老师只教念,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错。古书没有标点符号的,念的时候自己圈,自己圈不下来请教老师,老师会帮助你,叫句读。这一千遍是你的功夫,老师每天督促你念,不问你,也不讲给你听。老师要讲给你听,这个老师不是好老师,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不会开悟,所以老师不讲。在什么时候讲?一千遍以后,一千遍以后那就是心得报告,大家一起来分享,老师带著同学,让学生出来讲解,同学们互相来补充,最后老师做讲评,是这么教的。所以你看看《礼记》上,《礼记》上是教的人很轻松,学的人很辛苦,你才能学得成。可是老师也是这样培训,从小培训成功的,他很内行,帮助你开悟。所以说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往往学生开悟超过老师。 中国读书人是求智慧、求开悟,智慧是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外头没有。老师讲解,那是知识,那不是智慧。所以不需要讲,我老老实实念就好了。心地要什么?心地要清净,心地要平等,他要求这个。不能有妄念,不能有妄想,不能有杂念,读书法喜充满,有悟处的时候就会很欢喜,真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悟到的会落实在生活,会落实在工作,会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真的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论语》上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就是法喜,悦这个乐不是从外头来的,内心里面生的,不是从外面。古时候,从外面境界上来的,你感到很快乐的,那个叫乐;悦不是的,悦是内心,是学问,是德行,喜悦是从这里生的,从内到外,这是真乐。 下面举「《新译华严经音义》」,这是《华严经》的注解,这里头有精舍的解释,「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建筑得很精彩、很美妙,不是这个意思,可能是几间草屋,茅蓬。「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行者是修行人,他在这里精练修行。精就是指一门深入,练,长时薰修。读书人在精舍里头住一年、住二年,有的人住三年,就是读一部书,从头到尾,念遍数,念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永明延寿,你看他传记上就是,他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读《法华经》,读了多少遍?一万三千遍。他怎么会不开悟?当然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唐朝时候,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法达禅师,他在没有见六祖之前,他也是读《法华经》,读三千遍,三千遍大概要十年。永明延寿大师,一万三千遍,你就晓得后来他熟透了。《法华经》分量很大,我们一般人要把它从头到尾看一遍,经生疏不熟,一天大概要十个小时,这一遍。所以精练,修行人所居住的地方叫精舍。 『楼观』,「即楼台」,两层以上的叫楼。「观者,楼也,台榭也」。这都是属於过去寺院、道观里面他们修学道场的建筑。『栏楯』,「即栏槛,俗称栅栏。纵者曰栏,横者曰楯」。「极乐殿阁皆从弥陀净心流现」,不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自己神通变现的,不是的;但是自己真实从心我想什么样子,它就现什么样子,谁现的?阿弥陀佛现的。往生到那边的人起心动念是感,阿弥陀佛是应,感应道交,不必要建造,不必要用材料,都用不著,也用不著画图,想什么样子它就现什么样子。有这么一个世界,有这么一个处所,是阿弥陀佛亲口给我们说的。这部经第六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就是释迦牟尼佛重复说一遍,把阿弥陀佛所说的重复说一遍,转告给我们。所以这部经是两尊佛说的。除这一大段之外,释迦牟尼佛说的。「众宝所成」,这是材料,不是木头建筑、石头建筑,不是这些。所以它不需要那些工程,我们今天造房子工程,也不需要用这些器具,无需要。「斤斧」是工具,建筑工人所使用的工具。「随机应现,故曰亦皆七宝自然化成。」这个自然化成,是众生有感,弥陀有应,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变化得那么自然,痕迹你都看不到。 下面给我们介绍几样东西。『白珠』,这是我们世间有的,「乃蚌中所生」,就是我们讲的珍珠,白色清洁,世间人看得很重视的,贵重。「白珠者,珠中之上品。」『摩尼』,前面有解释,摩尼也是宝珠。『交络』,「谓交互网络。如《汉译》曰: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交络,覆盖其上。」这是精舍屋顶上的庄严。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能看见?这些年在外国的时间多,外国的圣诞节,家家户户悬灯结彩能看到,盛大的活动。我看到最大的活动是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佛诞节,他们的活动是一个星期,日夜都不停的,所以游览观光的人非常多,通宵,七天七夜。我们去转了一圈,有个特色,就是家家户户都招待,都有茶点,点心、茶水招待,完全免费,走到哪里可以吃到哪里。这个是风俗习惯。我问他们,年年如是,最热闹的就是这七天,比过年还热闹,佛诞节。 下面念老为我们举《往生论》,「又《往生论》曰: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这是《往生论》上描绘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居处,无比殊胜的庄严。「又第四十二」,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四十二愿,「彻照十方」,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说:「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广大,博也是大,庄严清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均表极乐之宫殿楼观,皆如明镜,照纳十方」。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影现其中,所以你在这个地方去浏览,能够看到十方诸佛世界,一切众生现前在活动的状况,统统看到。像我们看电视一样,我们电视比不上它,因为电视的局限性很大,它是个平面的;西方世界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方方面面你全看得到。我们只看到个平面,后面看不到,四方上下看不到,所以这个科学技术跟极乐世界比差很远。这是说学科学的同学,应当发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是大科学家,就是这一段,我们这科学到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可能赶不上,无法赶上。「故昙师曰」,昙鸾法师,「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宝树宝栏互为映饰」。「可见极乐之明妙无能比者,故云明妙无比。」无法能找到对比的。 底下一段,「菩萨居处」。前面是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就是菩萨跟佛是平等,所有一切受用都平等。经文: 【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你看平等,你看到佛的生活环境、修学的环境,菩萨跟佛没有两样。注解上说,「至於菩萨所居之宫殿,亦复如是明妙。深显真实平等,如如一味。」这是这个世界最值得人赞叹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慢慢(在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养成一个清净平等的习惯,别人跟我不平等,我跟他平等,这才能做到。一切法都要从自己做起,才能够感化别人,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对我,我要先怎么样对人。不能求果报,为什么?现在众生业障很重,不是那么容易教,总得要很耐心教个几年、几十年。你看,海贤老和尚居住在南阳一带这个地方,九十二年,这个地方的人民接受他的教化,对他很尊重;可是还有一些不听话的人,找麻烦的人,甚至对老和尚不满意的人,我们不能见怪,一定要有耐心。我们在图文巴帮助当地宗教团结,这几年效果现前了,我们做了多少年?十三年,才得到大家的信任,知道我们不是坏人,知道我们说到做到,对我们产生信心。所以要有耐心,要有很长的耐心,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真干,永远起不了感化的作用。这桩事情值得做,感化一个人,感化一家人,让他回头,真是无量功德。 我们做这个事情做成功了,不能放在心上,这是我做的,那就错了,那就全功尽弃,为什么?这个事情做好之后,你的傲慢心生起来,你烦恼现前。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怎么做成功的?这个地区众生福报现前,他有福了,他们自己肯学,自己肯做,才能产生效果。他要不肯学、不肯做,永远不可能有效果。所以这功德归乡亲父老,归地方领导,归一切有影响力的这些各行各业的大德,他们的功德,大众福报现前,值得赞叹。我们奉献的绵薄之力,不值得一提,这就对了。我们一生所修所学,目标就一个,最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阿弥陀佛来接我,不要把我漏掉,我们就很圆满了。 下面第二大段,「修学胜境」,殊胜,好地方,遍法界虚空界,修学最殊胜的环境就是极乐世界。它分三段,第一段,「行道自在」。我们看经文: 【中有】 这极乐世界中的,有: 【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 这几个,举个例子。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极乐世界的人修行,他怎么个修法?有在地面上,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在地面上,『讲经、诵经』。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讲经」,对自己是提升,为什么?遍遍不一样,遍遍都有进步。「诵经」就是祖祖相传,教我们读书千遍,专心读经。诵是背诵,读得很熟了,不需要经本,没有经本跟有经本一样,念得字字分明,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一遍一遍重复,这是修念佛三昧;换句话说,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清净心是阿罗汉,小乘最高的果位;平等心是大乘,菩萨的果位;觉是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叫觉。没有明心见性不算觉,那算是第二个,菩萨,就是平等。真正觉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法身菩萨,在实报庄严土。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能看到,每个人都非常用功。这是在地面上的。 『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我们看念老注解,上面这一段「表境,此下表境中人,诸往生者各依其品位,随其意乐,自在修习,或在虚空,或在平地,各各随意」,在讲、在诵、在听受,受经是在听经,接受;或者在坐禅,或者是行道,行道就是经行,他走动,经行。走动干什么?也是诵经,念佛、念咒都可以。 我们再往下面看,「经行,旧云行道,乃於一定之地区旋转或直往直来,用以防睡,并可养身疗病」。这是一种运动,经行是运动。我们现在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乡村,建筑的密度还可以,还有空地给我们散步。我们在这边天天都在绕著这个大圈子散步,绕一圈十分钟,绕六圈就一个小时,我们每天大概不会少过一个小时。这是运动,特别对年老的人,年老的人不动不行,不动问题就出来了。所以中国这些名词术语都很有味道,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能活了,一定要活动。五十岁以上的人就要注意,经常保持一定时段的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尤其是经行,这个在修行人活动里头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因为经典他都能背诵了,不背诵经典的人,那就是念佛号,或者念咒都可以。经行的时候,保持著清净心、平等心,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好。坐在那里坐久了,有时候打瞌睡,昏沉,遇到这种现象赶紧起来,不要再坐了,起来绕佛,就是经行。 底下《玄赞》第二卷说,「於中往来,消食诵经」,消食是帮助消化,这个散步(经行)帮助消化,诵经他不中断。「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这个布绡,现在我不知道了,抗战时候有。抗战时候我在乡下,住在乡下,看到农民织布,还是中国土方法,那个绡缠著线,来往的织布,这布绡就是说的这个,这是中国古老的方法。那个时候农民穿的这些衣服,布都是自己织的,都是自己纺织,纺棉花,这个是织布的布绡。用这个来形容经行。 「又《法华经序品》云:未尝睡眠,经行林中。」这是说佛陀在世,确实这个团体挺大的,你看常随众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佛到哪里跟到哪里。他们晚上在什么地方休息?在树林下面,森林。古时候森林多,到处都有,所以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坐也不能坐太久,佛规定的时间,印度是一天六时,白天三个时辰,叫前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晚上叫前夜分、中夜分、后夜分,睡觉的时候是在中夜,吃饭的时候是在白天中午。托钵,不能说托在手上,一面走著一面吃,这个威仪不好看,也不是团结。托钵托回来之后集合,大家把所托到东西统统归纳在一起,把它调匀,每个人吃多少到里面去拿。所以一钵千家饭,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我各人托来各人吃的,这叫真正公平,在现在讲共产。佛法真正是共产,托来的饮食大家合在一起,再分了吃。有多的喂鸟,鸟雀,喂小虫,布施给它们,不能留到第二餐。钵一定洗干净。经行。晚上睡觉中夜,中夜是现在我们晚上讲十点钟到两点钟,两点钟就要起床,就不能再睡觉了。他们睡觉不是躺在床上,是坐著睡的。两点钟就要起来经行,在树林里头转圈经行,行道。背诵经典可以,念佛可以,念咒可以,大概念佛、念咒的最多。 只有学教的,他是背诵经典,为什么?他要学讲经教学。这种学生也必须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必须具备的,第一个,记性很好,他听佛讲经,他能记住,他可以复讲;第二,理解的能力强,没有这两个条件很难。听经增长你的信心,增长你的愿心,时时刻刻提醒你,不让你退转,有这个好处。有能力的要发心讲经,为什么?报佛恩。佛需要我们干什么?需要我们把他讲的法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报佛恩里头第一,排在第一的。所以有能力学讲经的时候,不能够偷懒,不能够放弃,一定要努力。这就是你要读经,经读得很熟,能背诵。所以读经的时候都是主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对你用功方便,你念上几百遍就会背了。 我在美国遇到一个记忆力很差的,是一位在家女居士,她背《无量寿经》。她告诉我念多少遍才会背?六千遍才完全背下来。很难得,她有这个决心,有这个毅力,用了好多年的时间。念完六千遍来告诉我,很欢喜,能背了。能背以后,她就不需要依靠经本,她经行可以背经,打坐可以背经,那就方便很多了。再有六千遍,我告诉她,你就能讲这部经,你会讲得很好,这是学佛得真实受用。所以《法华经》讲的,「未尝睡眠,经行林中」。 「又思道,思维於道」,就是听佛讲经、听菩萨讲经、听同学讲经,听完之后多去想想。「思量於所对之境而了别之」,了是明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分别,无需要分,分别就造业了。为什么不分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要清楚,又要明了,又不分别不执著,这就对了。「又《观经》韦提希夫人请曰」,向释迦牟尼佛请法,「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是《观经》上韦提希夫人向佛请法,她请的法跟我们现在想求的完全相同。韦提希夫人遭遇家庭的变故,儿子不孝,要杀父亲,夺取王位,这个遇到灾难。夫人也被她儿子拘禁,就是限制她自由,不准她出门,受这么大的灾难。她求佛(他们夫妻两个是佛的大护法,求佛),佛就来了,佛从空中来的,带著阿难、舍利弗,三个人一起。这个启请,佛给她讲求生净土的方法,就是《十六观经》,给她讲了十六种,由她自己选择。她是觉得这个世间太苦,有没有更好的国土,她想求往生,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佛用神力把十方诸佛刹土都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两百多种,里头有极乐世界,她看到了,跟佛说喜欢极乐世界,怎样才能够往生?所以求佛教她思惟,教她正受。 思惟,真信切愿,对於极乐世界不能怀疑,对於阿弥陀佛要相信,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个叫思惟。正受就是一心专念。你看蕅益大师注解《弥陀经要解》,他说得最简单、最扼要,真的,一个字都没有废话,说得斩钉截铁,能不能往生就是两个字,信、愿,有信有愿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地位的高下(品位的高下),那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没有功夫的人也能往生,那要看缘分,缘分是什么?最后的一念,你还没断气之前,念十声佛号、念一声佛号都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那平常功夫好一点的,每天都念佛,功夫不间断,都做早晚课,早晚课时间不必长,就是念十念都行,早晨念十声佛号,晚上念十声佛号,一生不间断,那是凡圣同居土,下品就不是下生了,总是上中生,下品上中生。极乐世界很容易去,真的不难。 我们这一生当中看到了,我们看到潮州谢总,他爸爸往生,就表演这个给我们看。他爸爸一生是个善人,但是不念佛。儿子劝他念佛,他不念佛,儿子著急。到最后,他爸爸在病危的时候,他去看他爸爸,最后告诉他爸爸,极乐世界真有,你相不相信?他爸爸点头,他很欢喜。告诉他,阿弥陀佛真有,爸爸也点头。这机会来了,他说我念阿弥陀佛,你跟著我念。他爸爸就答应了。念了多久?一个多小时,他爸爸走了,全身柔软,相貌比不生病的时候还好,当时在场的有一千多人都看到。他现身说法,说什么?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第十八愿。谢总来看我的时候,把这个状况告诉我,一点都不假,老人一生都不肯念一句佛号,临终跟他念了一个半钟点。这个就是正受,教我正受,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往生跟品位是两桩事情。你真的念到一心不乱,你没有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就能往生。也得要念一句二句,下下品往生;如果有相信,根本不念,一句也不念,那也不行,虽然我们晓得往生的条件是信愿。所以信愿持名,蕅益大师就讲四个字,信愿是往生,持名是品位。 这两句话善导大师有注解,就是《观经四帖疏》,我们曾经讲过一遍。善导大师说的:「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彼国就是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一共有四种庄严。依是环境,我们今天讲物质环境;正报是人,佛是正报,往生的人是正报。国土,就是环境,有十七种庄严。阿弥陀佛,正报,有八种庄严;往生的菩萨,往生的人,四种庄严,《观无量寿经》上说的。福慧具足,福慧都在这一句佛号上,我们修福怎么修?修大福报,修无量福报,修真实福报,无过於念阿弥陀佛。我们这些年来,讲这部经讲得很多,一点都不假,为什么?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所有一切诸佛,可以说是共同的总名号。名号的意思,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不是不能翻,能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希望大家念这个原音,梵音,这是梵文,阿弥陀佛。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统统是!无量觉就是圆满的觉悟,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习气都断干净了,完全融入常寂光,这个才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身,所谓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总名号。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果德,有因有果。圆满的因果,你不念,你念谁?统统念到了,一个都没有漏掉。还要选这个、选那个,挑三拣四的,那对佛教不通,对教义、教理不明白,才干这个事情,那不能往生。真信切愿,一句佛号,海贤老和尚给我们表演,九十二年就一句佛号,念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句佛号能帮助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何况一部经、一部论?这就是什么?无师自通,表演给我们看。我们看了要觉悟,要对於这句话再不怀疑了,依教奉行,他能做,我也能做,他能成就,我也能成就,只要你真干,你就能有成就。 所以善导大师注的是,教我思惟,就是定前方便,定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还没有得到,先做预备功夫,那就是对极乐世界的肯定,对极乐世界不能怀疑,这是定前方便。《观经》上所说的十六种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让你自己选择。最后一种方法就是持名,最后也就是最好的、最殊胜的,佛讲东西,最好的东西摆在最后。这个也是教人,你要听佛讲经,你要听圆满,如果你听中途离开、走了,你没有福报,为什么?最精彩的在后面,不是在前面。艺术表演也是用这样,最精彩的都摆在后面,叫压轴戏,他让你坐下来听圆满,佛讲经亦如是。所以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观,最后一种方法,最精彩的,最容易的,成就最高的。 下面说,『坐禅』,「坐而修禅也」,是坐在那里修。「禅者梵语,具曰禅那」,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叫「静虑」,也叫「思惟修」。「静虑者,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所以禅这个意思要懂,什么叫禅要搞清楚。坐在那个地方打坐,如果还有妄想,那不是禅。必须要做到什么?一念不生,坐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没有念头、没有妄想,这才叫禅。所以禅里面,寂静就是清净心现前,也能够用智慧。所以虑它不是死定,它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虑也是个形容词,虽然他没有染污,没有染污是清净,没有分别是平等,心清净平等,但是他样样清楚,他不是不清楚,那个清楚就是慧,所以他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定跟慧在一起,定中有慧,慧中有定,也就是定中他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清楚,他不起心动念,这叫禅定。功夫浅深也都在这方面看。 禅定,修禅定容易著魔,所以一定要有好老师。禅堂里有老师指导,有堂主,他看你有问题的时候,能帮助你解决。如果说是著魔而没有人解决,那很苦,我们一般人叫神经病,把你送到精神病院,你可苦了,苦一辈子。所以禅不是好修的,密也不是好修的,都要有好老师在旁边照顾你。净土不要,净土是一句阿弥陀佛,没关系,它不会惹来麻烦。可是精进佛七也会出事情。李老师一生打过两次精进佛七,以后再不敢打了。告诉我打佛七当中,有一个学生出问题了,他花了半年的时间把他恢复正常。这个说明自己的功夫不够,还会出事情。如果根本没有功夫的人,要尝试这个,那是很危险的做法。这个绝对不是做来好看的,出了问题怎么办?现在高人少了,这个问题不可以有。 我认识年轻法师,我都教他决定不能打精进佛七,决定不能打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九十天念佛,九十天只能站著,只能走动,经行,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睡觉,九十天!没有这个身体不行。这个也会著魔,所以都不是容易事情。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他就是修般舟三昧的。一期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准走著,也叫佛立三昧,站著、走著可以,坐下来不行。这是念佛法门当中一种修行的方法,我们知道,不敢尝试,老老实实,所以就学海贤老和尚是最有把握的,他什么奇异的现象都没有,就是一句佛号,一句接著一句,念累了睡觉,睡醒了之后再接著念,师父传给他的。谛闲老和尚传给他锅漏匠那个徒弟,也是用这个方法,告诉他一句佛号念到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昼夜。他这个徒弟听话,念了三年,真往生,预知时至,走得那么自在,站著往生。在乡下,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只有跑路送信,乡下的道友们到城里面去报信,来回三天,谛老就赶到这里来看他,站著三天了。死了站三天,很少,很少见到,对他非常赞叹:你真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讲经的法师、坐禅的法师比不上你,真成就了!这个故事写在《影尘回忆录》里头,给我们做好榜样,给我们增长信心,是真的,不是假的。海贤老和尚也增长我们信心,一生就一句佛号,没有念过一部经,没有听过一部经,可是你问他,他什么都懂,你把经文念给他听,他会讲给你听,他真通了,这无师自通。谢总的父亲为我们表演,第十八愿,十念必生。 我们不但看到经上,看到这些祖师大德注疏,亲自给我们讲的,还看到很多在我们面前表演的,做榜样给我们看的,我们要感恩!我们信心从哪里来?从这来的。没有这么多的样子,我们的怀疑断不掉。疑心断掉之后,就要死心塌地相信阿弥陀佛,不能再怀疑,不能犹豫。身体重要,念佛更重要,真正把这句佛号念好了,跟极乐世界感应道交了,什么病都没有了。海贤老和尚往生当天,他是晚上走的,半夜走的,白天还干一天工作,在大菜园里头整地、拔草、浇水,搞了一天,搞到天黑他才收工。别人看他搞了一天很累了,「天黑了,可以不要再做了。」他说,「快好了,好了之后我就不做了。」大家也没有听懂,他当天晚上就走了,到第二天想一想,老和尚话里头有话。他就走了,走得那么自在。他走的是睡在床上走的,你看他表演,这么潇洒,这么自在。他没有表演盘腿打坐,也没有表演站著走,躺在床上睡著走的。什么样子都能表演,表演个最平常的样子,大家统统都可以做到。 《俱舍论》第二十八卷里面有段文字,「依何义故立静虑名」,这就是为什么要用禅那这个名字,用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俱舍论》里有解释,「由此寂静能审虑故」。禅定用的功夫就用的心,心是清净的,但是他什么都知道,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知道,不干扰他的寂静,他的清净心,这是功夫,不受外头境界干扰。所以「审虑」,审就是审查,清楚,「即是实了知义」,真实了知,了知,知,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了知。分别,我们知道了,我想一想才知道,这就不叫了知。了知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叫「如实了知」。心在定中,清楚,心在定中,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心没有受到干扰,是这个意思;就是真心,真心起用。「又思惟修者,指因而言。一心思惟研修,是为因。从此乃得定,故名思惟修。」上面讲的禅,都是指六度当中第五度的禅定,是说的这个。 禅定这个意思,大致上我们了解一个大概。念佛是不是禅定?是,佛号清清楚楚,佛号没干扰,没有干扰到清净心。清净心什么都没有,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一点要搞清楚。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不是禅定,那是迷惑。他什么都知道,但是他心真是定的,确实没有一个念头,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清清楚楚,这叫禅定。盘腿坐在那里,可以修禅定。如果你腿盘不起来,你坐在那里修禅定也行。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定功深的人他经行,经行在定中,这功夫。所以功夫成熟,它真管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心清净,没有念头,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能把它融合在一起。定慧均匀,定要比慧多,人就昏沉,他就不知道;慧要比定多,他就掉举,他心不能安定,一定是平等的,定慧是平等的,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比念佛难,念佛的成就比它高,你说你选哪一种?所以我是想了几十年,最后选净土,为什么?这真有把握,我可以做得到。禅、密、教我能讲,我做不到。 今天中国佛教,每个宗派都没有人才,我希望年轻的,特别是年轻法师,常常要想到如来家业,出家人第一桩大事,要如何继承如来家业。怎么继承法?今天没有老师、没有道场不要紧,经论选一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部经读上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四千遍,像永明延寿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遍,你自自然然成了祖师大德。「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海贤老和尚说的。只要你专心,只要你万缘放下,一门深入,没有一个不成就。这是我贡献给年轻法师们。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