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82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82集)


 下载DOC文档  



  学生:岁次乙未年冬至祭祖。「中国四千五百年前的远祖如何教导后裔」,恭录自老法师演讲集。

  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推本溯源,中国人的远祖,古老的祖先,至少可以回溯到四千五百年前的尧舜时代,他们教导后代子孙的教学理念一直绵延到满清末年,直至满清灭亡、民国兴起时才被废除。祖祖相传的尧舜「五教」,是教学的五个科目,学者学此而已。这五个科目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在我们逐条来介绍。

  甲、五教、五伦

  甲一、父子有亲

  乙一、亲爱精诚。

  父子有亲的「亲」是亲爱,这是天然的性德,不是有人教导的。从何时最容易看出来?从婴儿,小孩二、三岁到五、六岁这时候天真烂漫,天是天然、自然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护是无微不至的,这种爱是发自於真诚、发自於真心,是没有条件的自性真爱。子女在婴孩时代,对於父母的爱也是天然的,这就是道。所谓「道」是自然而然,是宇宙大自然运行的规则。随顺道称为「德」,绝不违反天然之道是有德。如果子女从小受过圣贤教诲,能终生保持对父母的亲爱永恒不变,这称为德。

  中国古人最具代表性的舜王,据传记记载,舜确实是保持幼孩时的爱心永远不变。他母亲过世后,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对他非常不好。舜能用对待自己母亲的爱,去爱他的继母,而且终生不改,这就是德。中国民间相传的「二十四孝」,舜排在第一位,他是我们的榜样,教导世人「父子有亲」的至理。

  中国人称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即兄弟)、朋友为「五伦」,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是人所发明、制定出来的,而是天然,自然而然的。我们细心观察二、三岁的小朋友,他跟他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已经开始做朋友了,这是人教他的吗?这是人在设计的吗?没有,完全出之於自然。所以,「父子」是自然的,「君臣」也是自然的,君臣是指领导与被领导,人在世间总归会居一个地位,不是领导别人,就是被人领导。「夫妇」也是天然的,「兄弟」、「朋友」统统都是,这就是五伦。五伦是自然而然的,这是道;顺乎道,不违背道,就是德。所以,亲爱是德,父子相亲。圣人的教化就是教人明了此大道,一生中直至老死都永恒遵守而不违越,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大学问。

  乙二、师资道合。

  中国的教学崇尚「师道」,师道在五伦中并没有明显的列出来。师道是什么?师道也是在第一条,中国人看待老师和父母完全相同,读中国古礼诸位就能够明了尊师重道的道理。一个人能在社会上成为顶天立地的人,是由两个人教导出来的:在家庭中是父母,父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的是给子女做出最好的榜样,子女天天在看、天天在学;等到六、七岁上学了,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父母教导子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导学生孝顺父母。所以,师道是合在第一条的。

  父子有亲,师徒也有亲,父子是血缘关系,师生是道义的关系。所以在中国古礼中,学生对老师和对父母完全相同,学生有义务照顾老师一辈子。不但如此,学生还要照顾老师的后代儿孙,这就是报恩。你是如何成就的?是老师教导出来的。要如何报答老师?老师在世时要照顾老师的生活,老师过世之后,后裔如果在生活上有困难也要照顾。父母过世时,儿女守丧三年,是带孝;老师过世,学生心丧三年,只是没有孝服,在精神上和对待父母之丧完全相同。所以,中国的教育是以孝亲尊师为根本。

  甲二、君臣有义

  「义」是道义,明白了什么是道,随顺道而行就是义,父子随顺道就是亲,所以亲、义是德。详而言之,领导人对待被领导人(就是君对臣)要仁慈,君要仁、臣要忠,这是德。仁是德,忠是德,总称为义。各人有各人的本分、职责,一定要尽到,这是随顺道,称之为有德。这个关系在社会非常普遍,不仅仅是在政府、朝廷之间。

  例如,中国从前是大家族,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家族里面地位最高、最尊贵的就是君,底下所有的族人都是臣。现代社会不作兴大家庭,都变成小家庭。社会公司行号林立,公司里面的董事长、老板就是君,他底下的幕僚、职员就是臣。在行政组织里,各个阶层都有领导人,省长、县市长是君,再下面,乡镇长是君,底下替他办事的人都是臣。所以,无论哪个阶层,只要是在领导人的位置上,对待被领导的人要仁慈,要常常关怀他、要照顾他、要想到他,他就会替你忠心办事。这是符合於自然天道。

  甲三、夫妇有别

  「别」是什么?别是差别。什么差别?责任不同,各有各的职责,这是天职。中国古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绝不像今日社会说要提高女权、要权力平等。现在争平等,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天然职责失掉了。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说得很清楚,一个家庭当中,女人的权比男人重要太多太多。女人一生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所以称为内助,她是帮助丈夫治理家庭,使丈夫无后顾之忧。管理家庭,最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儿女,所以家庭有没有好的后代,责任都落在妇女的身上。纵使自己的丈夫一生做出了最伟大的事业,轰轰烈烈,但如果是后继无人,他一生的成绩就等於零。

  在古代最明显的,帝王登基(举行就职大典),就职之后第一桩事情是立太子,就是培养接班人。若是没有接班人,他一生做得轰轰烈烈,第二代就亡国了。国如此,家亦如此。一个家庭中能否代出贤人、代有好儿孙,这都是妇女的责任。所以印光大师说,有贤明的领袖出现,社会才能安定、和平、兴旺,这种人才是妇女培养出来的。今天妇女要出来跟先生争权,结果家庭没有了后代。虽然两人可以荣耀一辈子,然而家庭后继无人,家道就会衰亡,这是大错特错!中国人从前读圣贤书,能够遵守圣贤教诲,家道能维系十几代、几十代不衰,代代都有贤人培养出来,那就是做到了夫妇有别,各人尽到各人本分的天职。

  所以,教养儿孙,古人不是为自己家,是为整个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培养优秀人才。将来他长大了,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为一切众生谋幸福,你想想这一分职责值不值得做!世间人常说伟大的事业,还有比这个事业更伟大的吗?在中国历史上,孟夫子的母亲是好榜样,她尽到相夫教子的责任,没有为自己的名闻利养,到社会上去争一份好工作,而是全心全力教导儿子。所以孔子称为至圣,孟母的儿子称为亚圣,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甲四、长幼有序

  这是兄弟关系,长是哥哥,幼是弟弟。「序」是天然的,不是有人刻意安排。弟弟对哥哥要尊敬,敬长,哥哥对弟弟要关怀照顾。而且,纵然是弟弟有才干、有福报,哥哥比不上他,弟弟事业做得大、官做得大,财富很多,他对哥哥还像童年一样的恭敬,这是有德。古圣前贤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它是展现道德,其功德是潜移默化。每个人都能够遵守自然法则,在家庭中,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在家庭之中,弟弟妹妹对长辈(长兄、大姊)不能不尊敬,这是影响风俗,这是建立道德的典型、模范。

  甲五、朋友有信

  朋友之间说话不能不算话,要信实,要有信、实在。

  以上这五个科目称为「五教」,中国古圣先贤教导后代就是教这五桩事情,这是五伦。五伦是天道,能够随顺,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这是德,随顺道就称之为德。教,就是教这五个科目,学,也是学这五个科目,教学是一不是二。所以,长辈一定做出来给后辈看,他一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决定不违背道德。

  乙、学之序

  学习有学习的方法,有学习的程序,这个程序也有五科。

  乙一、博学

  人不能不学,现在说专精,这是在学术上;博学是包括生活教育,什么都要学,扫地要学,抹桌子要学,从前砍柴要学,烧火要学,烧饭要学,烧水要学,凡是生活点点滴滴你不能不会。纵然你福报很大,有人侍候,你也不能不懂。孔老夫子在《论语》中有记载,家庭中的这些琐碎工作,夫子样样都会。至於学术,他是专精,专精而后博学,博学是指生活教育。

  如果一个人连生活教育都不懂,在这个社会上还能立足吗?现在有些年轻人确实疏忽了,书念得很好,不会做人,将来踏进社会样样都不通,什么叫不通?没有人帮助他。你成绩再好、再优秀,得不到助手,念书变成书呆子。书念得再多,在社会上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生活教育一无所知,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身。所以,小学教育现在都失去了,非常非常可惜!

  诸位读陈弘谋的《五种遗规》,第一篇「养正遗规」,那是教小学,教幼童。小孩从出生到六、七岁,还没有正式读书,先教洒扫应对,你要会做人。再富有的家庭都不例外,你们看曾国藩的家训、家书,这是满清末年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官做到四省总督,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清朝总督只管两省,他能管四省,人称他作小皇帝。曾国藩的儿女、子弟,日常生活中事事还是要自己动手,虽然家里佣人很多,佣人归佣人,子弟都要习劳,年轻时不能把福享尽,许多用劳力的工作还是要教他们做。这就不容易,曾国藩对於子弟没有溺爱,而是训练他们成人。自己服过劳役,自己动手去做过,才晓得这些工作人员的辛劳;而不是从小一生就受家庭照顾,都为你服务。所以,他教儿女要为父母、为祖父母、为长辈服务,不能让佣人代劳。这是表示自己的恭敬,在这里面学习,这是真正明理的人才能做到,这是生活教育,是广学多闻,日常生活样样都要会,特别是富贵人家更是如此。

  因此,童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知道孝亲尊师,敬老尊贤,才真正能够学有所成。

  乙二、审问

  审是审察,不知道的要去问,问的时候要懂得,这个问题该不该问?我问的有没有错误?譬如问书本里面的意思,要去问读书人,母亲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你去问她就错了;家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母亲很熟悉,你问她就对了。「审问」中这是最重要的,将来踏进社会,你就知道如何问。这个人是学哪门学科,是在哪个行业工作,他的经验、学识很丰富,你在这方面向他请教就对了。所以,审问是要问专家、问行家、问经验丰富的人,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对象,这是很重要的。

  乙三、慎思 乙四、明辨

  第三「慎思」,慎是谨慎,思是思考,思考问题不能不谨慎,这与前面「审问」有密切关系。「明辨」是要用智慧来辨别,才能与道德相应。如果你想错、辨别错了,现代社会这种错误的现象非常普遍,他没有慎重思考,没有智慧辨别,在人事上把善人当作恶人。父母至亲,可是长大后,对父母怀疑,不相信父母教诲,听信别人的教唆。世间确实有些人用绮语(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来欺骗你,教你违背道德,违背真正爱护你的人、真正帮助你的人,他在挑唆。显而易见,挑唆的目的是他要控制你,他要约束你。你听他的话,不知不觉被他控制、被他约束,为他做恶,这就是你不知慎重思考,没有智慧辨别。

  这四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所以穷理也」,这是教你明理,明理之后要落实。理是什么?理是父子有亲的道理,君臣有义的道理,夫妇有别的道理,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理,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乙五、笃行

  明白之后要落实,「笃行」就是落实,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修身、处事、接物这些地方。我们在此做一下介绍,要是不能笃行,一切全都落空了。

  丙一、修身

  古人说的笃行,笃是笃实,实实在在的做到,现在人讲落实。落实第一,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言忠信」是诚实,「行笃敬」是礼敬,「惩忿」是不瞋,「窒欲」是不贪,「迁善、改过」是不痴。中国老祖宗所教诲的和佛陀教育无二无别,这岂不是中国人常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保守一点说,尧舜距离我们是四千五百年,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三千年,这还是在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一千五百年之前,中国老祖宗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完全相同,这是真理,真理永恒不变。

  丁一、言忠信

  诚实的人,他说话「忠」。什么是忠?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忠是心正,心不偏、心不斜,称为忠;换言之,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正知正见。言语出之於正知正见,称为忠;如果思想、见解是错误的,邪知邪见,所说的话就是不忠不信。所以我用简单的「诚实」来解释。能够随顺圣贤人的教诲,知见就是正的。

  丁二、行笃敬

  笃是笃实,实实在在,恭恭敬敬。所以我们的行为要实在,言行要一致,不能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若是如此,在社会上谁敢相信你?谁愿意跟你往来?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细心观察,他跟一般人不同之处,在於言行一致。如果「言忠信,行笃敬」,这个人就是圣贤君子,他绝对不会做恶事。

  丁三、惩忿窒欲

  后面所说的四句,是前面两句的注解。第一「惩忿」,决不能发脾气,修身最重要是要常常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最怕的就是瞋恚。忿是忿怒,最伤身体。

  「窒欲」,窒是控制,你是凡夫,当然有欲望,欲望一定要控制,这一句就是佛家所说的不贪。贪瞋痴是三毒,祖宗教我们,惩也是克制的意思,要克制自己的瞋恚,克制自己的贪欲。这个东西不但伤德,也伤身体,人身体奇奇怪怪的毛病都与此有关系。三毒烦恼,现在人说病毒,这是最严重的病毒,内里面有毒,外面稍稍有一点感染,疾病就会发作。

  丁四、迁善改过

  这是佛家所说的断恶修善,改过是断恶,迁善就是修善,断恶修善是不痴。愚痴的人不懂,他做不到,他不知道自己有过失,这是愚痴到极处。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天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是什么?反省。反省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的过失,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过失?有过失赶紧改正,明天不要再犯,这是真忏悔。所以,忏悔不是形式。这是我二十六岁学佛时,章嘉大师所教导的。佛家非常重视忏悔,忏悔不重形式,忏悔最重要是改过自新,这是真忏悔。这是修身最高的指导原则。

  丙二、处事

  处事是什么?办事,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甚至於很小、琐碎的事情,洒扫应对,小事情也是事。不论大事小事,要懂得处事原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谊」跟义理的「义」意思相同,可以通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处事、办事要以道义为原则,决定不为私利,不图有功。

  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永远要记住这句话。尽量减少自己过失,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进,不图有功,但求无过,就是与道义相应。只问是否合乎道义,决不考虑是不是对自己有利。

  一切为社会、为众生、为正法久住,这是我们考虑的原则。如果对正法久住有利益,对一切众生有利益,对於社会的安定和平有利益,这件事情我们应该做。但是如果社会上有阻力,佛法说缘不成熟,它有障碍,甚至於国家有法令规章禁止你这么做法,你做不做?不能做。什么原因?佛在《菩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不犯国制」,佛弟子决定不违背国家的法律。

  《梵网经》教导我们,「不作国贼」,贼是伤害、盗窃,意思是决定不能做伤害国家社会的事情,这是不作国贼。「不谤国主」,各级领导人他做得再不好,破坏正法,毁灭正法,也不可以毁谤。《璎珞戒经》佛教导我们,「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国制就是国家的法律,决定不能够违犯。佛弟子给社会、所有一切众生最好的印象,就是佛弟子守法。

  丙三、接物

  接物就是待人。我们是社会动物,不能离开人群,跟一切人接触,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非常重要。

  丁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这是一个重要原则。西方宗教经典里面,这句话是反过来说的,己所欲,我喜欢的、我想要的,就应该这样对待别人。意思是相同的,东西方宗教的创教者和经典皆是如此教导世人。这句话范围非常广大,我不希望别人毁谤我,我不可以毁谤别人;我不希望别人侮辱我,我不可以侮辱别人;我不希望别人造谣伤害我,我不可以造谣伤害别人。这是举几个例子。

  所以凡事自己要细心想想,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样对待别人,或是想想别人这样对待我,我愿不愿意接受?我不愿意接受,这个念头不能动,这句话不能说,这件事就不能做,这才是正确的。总而言之,我不愿意别人伤害我,我是决定不能伤害别人。从因果上说这是合乎原则,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一定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小到个人,大至家庭,你的事业,甚至於社会、国家,总不能脱离因果定律。所以古人常说,种善因得善果,这是真理。

  会学的人,一切时一切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我们学习的场所,全都是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人是什么人?一个是自己,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两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教导我正面的,我应当跟他学;恶人造作一切恶业,甚至於毁谤我、伤害我,他替我消业障,而且警惕我,这种事情我决定不能做。正反两面统统得利益,他不是善知识,谁是善知识?所以真正会学的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菩萨学处,一切人(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善财童子就是这样学习,才得以一生成佛。

  丁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做学问的人、修行人之所以失败而不能成功,就是犯下这个毛病,认为过失都是别人的,好处都是自己的。等觉菩萨没有这种想法、做法,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等觉菩萨天天都在找自己的毛病,改正自己的毛病,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成佛,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是他的过失。

  中国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清凉大师说,只有大圣如佛才没有过失,除佛一人,哪个人没有过失?要是说自己已经没有过失,过失都是别人的,你永远不会有进步,永远迷惑颠倒。这件事情很麻烦,这一念就是罪业,这种念头不断,罪业念念增长。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就是行不通的时候,反过来要求自己。

  以上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中国人五千年来传统教育的总纲,中国古圣先贤就是用这些道理来教导后代子孙。

  老法师:这一份的报告,是今年冬至祭祖所用的,跟大家共同勉励的。确实,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让我们对於古代圣贤教育生起无限的向往。但是,古圣先贤的教诲现在不行了,没有人讲,也更没有人做到。今天这个社会的风尚,吹的是西风,东风消失了,没有了,全是西风,一切向西方人学习。都认为中国过去是帝王专制,封建迷信,帝王设了很多圈套来骗老百姓,把古圣先贤那么好的真正智慧、理念、方法一笔勾消了,那些一文不值。学习西方,我们要创新,要创造,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发明。

  科学技术,只有这一门是超过过去,除此以外,行门太多了,需要学习的也太多了,全都陌生了。旧东西不要了,老祖宗的、古圣先贤的舍掉了,新的东西用不了多少天,它又产生毛病,那再修改,再修订,怎么样能适合这个社会。看样子,永远找不到理想的那些规章,找不到了。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活得很辛苦,活得很累,活得很可怜,活得很可悲,来生不堪设想。但是今天社会大众不相信有来生,认为人只有一生,没有来生,来生是迷信,是古人造谣骗人的,不足以取信的。那是不是真有?各人见仁见智不同,确实还有一部分人相信有来生。

  对於这个有信心,对我们有好处。我们这一生的辛苦,路快要走完了,我已经走得很接近了,你们比我还远一点,但是总归是要走到头的,那个时候怎么办?我们会想到古人讲的「吃亏是福」,现在现前吃亏,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还能够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依教奉行,现在是吃亏,寿命到的时候福报就现前了,不堕三恶道。这一生所积的福,来生去享受,修的是大福报,人间没这么大的福报,到天上享天福去了。学佛的同学对这桩事情不反对,有些人真相信,真相信,他的思想、行为跟这个报告上所说的,有一点古人的味道,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佛法里头三皈五戒、六和六度,真干。他有没有收获?有,不要说来生,现前就有收获。你看他做人,我们今天讲那个人是好人,好人一定有好报,恶人一定有恶报,他相信。那细心去观察,报应就在眼前,只要你留意,你天天能看见,时时处处都看见,一点都不假。

  有不少人问我,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问我什么?他们问我,这个社会还会有和平吗?和平两个字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两句现在社会不是没有,很少很少,稀有难逢。绝大多数人都不遵守这八个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很容易伤害别人,自己不以为然。平等没有了,和谐就没有了。现在人竞争,竞争升级,斗争,斗争升级,战争,从小生下来到老死,争了一辈子,争到最后到哪里去?都争到三途去了,这一点都不假。极少数不争的人,他依照古圣先贤教育去修学,他能生天,他能生极乐世界,这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我们要知道。

  我们非常幸运,在这个世间遇到了善友,遇到了圣贤教诲,这无比的幸运,用宗教的话说他得救了!真正能依教奉行,他不堕三恶道,这是最低的,高一层的生天,再高一层的,脱离六道轮回,这才真叫稀有难逢。能不能脱离六道?能,净土宗就能。只要遵守圣贤人的教诲,无论修学哪一门,都能脱离六道轮回。佛告诉我们,对於这个世间万事万物不再执著,就脱离轮回。放下执著,为什么?它是假的,三千年前佛说的,所有的现象都不是真的,所以你执著,错了。不执著,放下了,不要把它放在心上。真做到,就可以脱离六道轮回。所以古圣先贤确实,他们所理解的、他们所见到的,他所修的、他所得的,统统是平等的,中国古圣先贤跟佛陀没有两样。那个年代不一样,印度跟中国距离很远,没有见过面,没有接触过,说的是一样的。

  今天量子力学家,跟这些人相去又二、三千年了,量子力学证实了,起心动念假的,言语造作也是假的,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没有一样是真实的,都是在高频率波动之下产生的幻相,根本就不存在。这是量子力学家。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二十年,科学家承认了,大乘佛教是科学、是哲学,不是宗教。现在物质现象被他们揭穿了,揭秘,揭穿了,精神现象,就是念头,我们相信二十年后非常有可能揭穿,念头到底是什么。揭穿了,也就证明佛经上所说的,假的,是一念不觉而起的念头,不是真的。就像《楞伽经》上所说的,相似相续,每一个画面没有两个相同的,相似相续,自心现量,不断之无。经上说得很清楚,等待科学家去证明。

  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做好人学起。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五伦、五教,三皈、五戒,六和、十善,好人。希望同学们都要发心做个好人,好人认真学习,好人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好,我们看下面一篇。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妙音,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题目是:「《国学治要》学习心得报告之三:青灯群籍丹黄涂乙,布衣菜根鞠躬尽瘁——怀念《国学治要》编者武陵张公文治先生」。

  释净空老教授曾说:「这段时期,我常常在想一部书,《国学治要》,这是民国十九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到今年已八十年。我晓得有这部书,但未见过。这套书是什么?为什么会想起来?十多年前,我在台湾买了第一套《四库全书荟要》,这个分量太大,不是一般人能读得了的,我也没有办法,哪有时间看?我就想把书中重要的内容节录下来,编成一本书,没想到古人已经替我做了,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样。他不是用《荟要》,而是用《四库全书》,依照经史子集把里面重要的部分节录出来,取名为《国学治要》。」

  《国学治要》的编者武陵张公文治先生,是民初国学大师,现在学界称先生为古典文学研究家。先生在《国学治要》总序中说:「国学治要总纲七编。通计为篇约近三千。为字百有余万。其编纂之旨趣略曰。吾国开明最古。学术广博。然其大要载之简册。统於四部。是书分编。即依四部之名。稍加离析。所采诸书。亦皆四部名著。考之公论。百世不朽。」

  老教授说:「民国初年,一些国学大师为后世人编了一套,叫《国学治要》。他的动机从《群书治要》来的,依照《群书治要》的方法,编一套《国学治要》。《群书治要》的「治」是政治,《国学治要》的「治」是治学,不一样,这是政治,那是治学、那是做学问。所以那一套书是《四库全书》的钥匙,是《四库全书》的门径,太重要了!没有这一套书,《四库》从哪里读起?所以,《国学治要》是《四库》的导读,引导你进入《四库》,非常有价值。大概我手上得的这一套可能是孤本,再也找不到了,我也把它印成一万套,分送给全世界学校图书馆收藏,中国这个东西不会失传。对现在的学生要起作用,还是要注音、注解、翻成白话文,这个工作非常非常重要!」

  老教授说:「圣教虽然有,你无法契入,你进不了门。进门的方法,难得古人都替我们想到了,我们明了的人要感恩。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那些古大德,今天的话是专家学者,从《四库全书》里头撷取精华,编成一本《国学治要》。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门径,你从这部书学起,你对於中国传统几千年的东西你才有认识,你才会产生感情,你会热爱它,你知道怎样去学习。」

  图一为《国学治要》第二编《史书治要》书影,原上海沪江大学图书馆藏,一九三O年由上海中华书局的分局文明书局印行。

  甲、小荷初露的时光

  《民国人物大辞典》云:「张文治(一八九八-一九五六)字润之,号立斋,原籍湖南常德,(案:《国学治要》封面书有先生故里为武陵,武陵是古代地名,在今常德地区。)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生於江西南昌。十六岁入江西省立中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荐往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国学治要》。一九三一年起,任中华书局编辑,前后近三十年。对古代典籍涉猎甚广,熟知资料来源之处,有活资料之誉,被书局同仁称为活辞海。曾在中华书局教科书部编注《高中国文读本》、《中学国文教师手册》,校点《四部备要》,编著《古书修辞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审定校勘《资治通鉴》及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等书。为旧版《辞海》编辑者之一,并与蒋镜芙合编《国音学生字典》。一九五六年六月逝世,年五十八岁。」

  图二为张公文治先生与宋公文翰先生合编的《新编高中国文》第一册书影,一九三七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先生的长子张公明仁先生曾著有《张文治先生遗事漫忆》一文,回忆了先生的一生。

  先生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手不释卷,爱书如命。先生的父亲大人给先生的压岁钱,他去南昌书店买了一部《左绣》(即《左传》有批注的本子)。那时家中书并不多,他总是节衣缩食的买书。后来书买得不少,他总是在一间厅子的斗室之中,一编在手,兀兀终年。结婚以后,也是一早到书房,除吃饭外,要到很晚才离书房,先生的父母亲大人常笑著说:「我们家里的书呆子。」

  先生在江西省立第二中学(四年制)读书时,国文教师燕诒、李翊灼、王易均对他好评啧啧,老师批语有「胸中雪亮,腕下风生」、「有笔有书,不蔓不枝」等等。

  临川李翊灼是佛门一代大德杨仁山居士的学生,著名的哲学家,后任东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与欧阳竟无、桂伯华并称「江西三杰」。

  南昌王易为一代国学家,尤其在词曲史与历学方面贡献突出,后执教於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和国立中正大学等校,与黄侃、汪辟疆、柳诒徵、王伯沆、胡翔冬、汪东合称「江南七彦」。

  张公文治先生尤见赏於校长熊纯如(育鍚)先生,他是江西有名的教育家,创办心远中学。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伯鸿)先生就是他的学生。熊校长曾请张公文治先生到心远中学代课。先生编的《国学治要》亦送过熊校长一部。

  乙、《国学治要》的成就

  先生编写《国学治要》的时代,欧风输入,国学晦蒙,主彼奴此,炫异恶同,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老教授说:「中国人丧失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什么都是外国好,向外国学习,这错了。」

  章太炎先生在当时提醒大众:「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於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由是可知国学承传之重要。

  这时,先生毕业后被留在母校图书室当了两年图书管理员,后又在家塾和义务女学教书两年,他以搜览子史诗文为己任。有责任感的先生自管理图书后,涉猎较广,日常手自抄辑,想编一部《国学文录》,以为后学进窥国学堂奥之门径,以了解开明最古的中国国学,於是便写信给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伯鸿,述编纂经过及愿去沪工作。陆费复书称许,唯以书局暂无适当位置,介绍先生馆於其兄平甫家,并云每日教书六小时,晚间及星期例假均可自己读书、编书。这样,先生就在陆费家教馆八年。《国学治要》就是上述《国学文录》之屡经修改而脱稿於课徒之余的一部书,八年编撰,十年功成,一九三O年出版,凡七编八册,百余万字。

  老教授说:「居然有一个人送一套书给我,《国学治要》,我一翻,就是我想的,古人早就做好了,现成的。这套书是很破旧了,在我出生之前作的,我看它的序文,序文是完成之后写的序文,丁卯年,我是那一年出生的,他们已经做了八年的时间完成,民国初年这些专家学者,从《四库》经史子集里面节录出来,一共八册。真是喜出望外,没想到,你说老祖宗对后人那种照顾、那种关怀,全心全力的帮助,这不能不感恩。这一套书,它叫《国学治要》。」

  老教授说:「我们一般人说的成语里头,『博大精深』,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好。我们用这四个字来看《四库全书》博大精深,来看《四库荟要》,甚至於看《群书治要》、看《国学治要》,都可以用这四个字来说,博大精深,我们这个尊敬的心就生出来。这个尊敬的心就是入门的心,没有尊敬你就入不了门,孔子来教你,释迦佛来教你,你都入不了门。为什么?你自己有障碍,业障太严重,业障消掉就看到你谦虚,看到你恭敬,自然就露出来了。」

  老教授说:「现在有两部书出现了,一部是《群书治要》,一部是《国学治要》。这两部书在我的心目当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它们文字的程度是民国初年高中程度,也就是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就有能力学习。这两样东西是我们对於国学的入门。《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治国的宝典,实际上这个东西能治家,现在企业用得上,这是一个一切对人、对事管理的一套学问,怎样把人管好,怎样把事情管好。这是中国古圣先贤在一切经论里头说明这桩事,也是会集,《国学治要》是会集的,《群书治要》也是会集的。诸佛菩萨常常出现在世间,帮助现在人的需要,字字句句都有经典的来源,不是随便说的。

  今天我们传统文化不被世人重视,我们拼命努力在宣扬,在告诉大家。古人,这古圣先贤,不远,一百年前,把在中国失传一千年的《群书治要》印出来了,又给我们编了一套《国学治要》。我认为这些人不是凡人,这些人要不是诸佛菩萨再来,就是古圣先贤再来的,他们来挽救这个劫运,出现於世,把这些东西传下来,让我看到了。我们是全心全力把它翻印流通,流通到全世界,这就不会再失掉了。」

  丙、述而不作的宗旨

  根据张公明仁先生的回忆,《国学治要》出版后,张公文治先生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五六年期间曾在中华书局担任编辑,他努力研求,二十五年如一日,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先生在中华书局编辑所工作,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认真负责、善於利用工具书。记得他到中华工作第一年(一九三一年)是校对《四部备要》的「三表」(即历代统纪表、疆域表、沿革表),这部书不过十几本,但本身脱落讹误甚多,先生校对了一年多才完工。可能有人认为是小题大作,但即此可见先生工作的一丝不苟,有关的书,据说翻阅了几百部。

  图三为《四部备要》三表之一的《历代统纪表》书影,中华书局一九八九年根据一九三六年版影印。

  图四为《四部备要》三表之一的《历代疆域表》书影。

  图五为《四部备要》三表之一的《历代沿革表》书影。

  先生在中华书局辞海部工作时,常常为了一个词语或典故,翻检群书,废寝忘食。有一次找「清风两袖」出典,后来找到明于谦两句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算是较早的出典,但还不满足。先生为找五花八门的出典也花了不少时间。

  当时的《辞源》解释只引书名没有篇名,《辞海》为更负责起见,出典均注篇名,这种工作先生做得比较多。先生当时在局中,有人呼为「活辞海」,金兆梓曾称先生为「两脚书橱」。据先生自言,他记忆并不好,不过有问题认真负责,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他一生对名人生卒用力甚劬,有几年业余时间到商务的涵芬楼图书馆去翻阅别集甚多,成《疑年统谱》一稿。后来感到不理想,又想编一部《历代名人年寿里字著述表》,计划比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总表》多一倍以上,迄未成书,临终前几天还在整理这部稿子。他编的《中学国文教师手册》(一九四O年中华出版)一书内,曾编有一种较简的《名人生卒里字著述表》,内容不多,但考据甚详核。

  先生下笔极慎重,普通的几句话也总要打草稿。同事之间,他总是多看人家的优点,并且乐於帮助和推荐别人。先生有次审查外稿,一部是徐澄宇的《诗经学纂要》,他发现徐著来自胡朴安的《诗经学》甚多,但他也不抹煞徐的长处,认为徐的组织能力很好,文笔优於胡,结果此书还是出版了。即此可见先生看问题很少成见,比较全面。

  张公明仁先生在《古书修辞例.重印后记》中写道:「先君治学勤谨,不好作泛论,即掌握充分之论据,亦不愿遽下结论。尝引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句以自解。即以修辞学而论,当时杨树达先生之《中国修辞学》,陈望道先生之《修辞学发凡》,销行较广。均能独树一帜,沾溉后学。先君此书,似倾向於杨著,虽取径不广,但能向纵深发展,取材之广博翔实,亦能别有所长。诗文推敲之韵事隽语,采摭极富。当时广搜文评诗话笔记数百种,如《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所收说部,流览殆尽。按语尤有分寸,有时众说并举,客观叙述;有时略寓褒贬,择善而从;有时钞录有关原文,读者易窥真面;有时比较议论,相互启发,更能启迪文思。实具有评论注释二者之长。忆此稿付梓时,定名一事,尚与中华编辑所张献之(相)、金子敦(兆梓)两先生反复磋商,初名《修辞摭实》,后始用今名。」

  《古书修辞例》一书,约十余万字,所辑修辞资料甚多,且多自诗话笔记中搜辑,阅读亦饶有兴趣,不但对语文学者有用,而且对一般喜读古典文学者亦会受到欢迎。

  图六为张公文治先生所编《古书修辞例》书影,中华书局一九九六年简体重排重印。

  丁、布衣菜根的传承

  中华编辑所人员资历一般不如商务,工资也少得多,但网罗不少不求闻达、埋首苦干的学者,为先生所佩服。

  先生自己就一生过著清苦的生活,他常说的是「布衣暖,菜根香,心田广,书味长」。抗战时先生全家逃难到安徽屯溪乡下,四壁萧然,饔飧不继,先生的父母亲大人也相继去世,先生与其长子二人困於上海孤岛,月入值米不过一石或数斗,全家嗷嗷待哺,情况极为凄惨。一九四三年秋,先生只得将多年积存的书籍约二千册和沪寓物品全部卖掉,请假回屯溪,经友人介绍,在建国中学教了两年多书,抗战胜利后又回到书局工作。在亲亡家破、丧乱穷愁的境遇中,一个读书人,不能说没有一点感伤,但先生把国家、民族的利益和事业放在前面。他在一些感咏诗中写道:「马关遗恨在,莫更使人哀。」「自昔兴亡人有责,敢将身世诉颠连。」先生在屯溪教学之余,还辑有《国学常识文选》和《修辞略》,以为补充教材。前者曾在当地出版,后者是他一九三七年中华出版的《古书修辞例》改编的。

  先生对子女严格,但有时教育也很含蓄婉转,尽量做到「父子之间不责善」(孟子语)。张公明仁先生年轻时,有次写过几首艳体诗,对一歌女有好感。先生看了诗不批评儿子,后在玻璃板上放了一首他抄自宋朱熹的诗句:「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儿子知道这是父亲在间接规劝他。又有一次,张公明仁先生在陆费家伴读时,怕读英文,先生知儿怕困难,曾写过一首诗,「父子情深属望奢,前生缥缈后无涯,祗怜絮絮原无益,成败由来在自家。」

  先生注重身教,张公明仁先生在《古书修辞例.重印后记》中写道:「中华书局近决定重印先君张文治公所编之《古书修辞例》。兄四人中,余年居长,适躬与钞胥之事,往事历历,不能无言。忆先君此书,作於抗日战争前一年,时在中华书局编辑所任职,以业余为之。辑录资料,皆用自印之小稿纸,略如卡片。分六大类,二三年间,积稿数尺。余时读书於沪西之大夏大学,每来复一归。入夜,父子对坐一案,青灯相伴。时见先君口吟手披,丹黄涂乙,乐此而不疲。盖先君时在中年,精力尚旺,工作每至夜深。当时情景,仿佛如昨,不觉已半世纪矣。」

  因先生深感索引对读书人深有作用,曾组织家庭人员编《庄子索引》一书,此稿后交与世界书局,因抗战未及出版,手稿丢失,卒成憾事。先生又指导张公明仁先生编过一本《四朝学案人名索引》。这何尝不是一种父子之间的承传呢?

  图七为张公明仁先生《四朝学案人名索引》书影,世界书局印行。

  先生在陆费家教馆时也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张公明仁先生的回忆,先生给陆费铎取字士实,意谓他不踏实;老二陆费铮字士怡,因他喜欢闹情绪;老三陆费锟字士默,因他好闹不沉静;老四陆费锐字士达,因他有时有戆劲,希望他通达人情。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承传呢?

  戊、鞠躬尽瘁的精神

  先生一生不居名,不居功,喜称人善,不求闻达。他常谈起中华编辑所同仁踏实钻研的作风,中华书局像一所造就人材的工厂,在这里得以遍读群书,扩大视野,受到锻炼。他在一九五五年五月的自传中写道:「吾在书局二十余年,先后承张献之、金子敦、朱文叔、姚绍华、杨复耀诸先生之指导鼓励,在教科部编注中学国文课本,在古书部分校《四部备要》,在辞典部修改《辞海》单字及旧词稿,在图书馆审查旧书内容及版本。一九五四年五月,书局改为公私合营后,在上海办事处编辑科,审订重印之文史古籍。每当工作之时,常觉学问之事广博深微,而吾所知所能极有限,且惭且惧。」「窃以为人,才力有大小,体质有强弱,犹器用不同,各有所适。」他表示要兢兢业业的去完成人民交给的古籍整理任务。

  他一生纂辑专著数十种,据张公明仁先生回忆,已出版的有:《国学治要》、《高中国文读本》(与宋文翰合编)、《初中国文注释》、《函授学校初中国文读本》、《中学国文教师手册》、《古书修辞例》、《文字源流》(函授讲义)、《国学常识文选》,以及参加了《辞海》、《中外人名大辞典》、《学生国音字典》等的部分编辑工作。发表过《转注假借说》、《上寿考》(载《制言》杂志)等文章和一些诗词。未出版的有:《疑年统谱》、《休斋诗文稿》、《读书百喻》、《唐人轶事》、《十八家诗抄简编》、《小学诗选》等。已完成散失的有:《庄子索引》、《古今名人作文法》等。参加整理的古籍、审读过的书稿就更多了。述而不作,尤多苦辛。

  先生有心脏病,医师董成烺说他二尖瓣狭窄,可能冠状动脉硬化。当时先生半天工作,他曾口占数语遣怀,「衰病无能为力,工作只堪半日,三餐一宿残年,儿孙各自报国」。先生奋老病之残躯时,依旧不忘教导儿孙报国,教导著我们后人。

  先生在审校《资治通鉴》的工作中,於一九五六年初,心脏病突发去世。去世后,人们从他口袋里找出许多纸条,都是审校《资治通鉴》中提出的疑点,准备找章锡琛先生商量的。他竭尽心力,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留下许多「断简残编」,来不及完成的书稿。

  先生一生勤勉,鞠躬尽瘁,数十年勤勤恳恳的从事文史整理工作,生前并无赫赫之名,在中华书局也只是平凡的一员编辑工作者。但从他的点滴遗事中,特别是对专业的踏实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有不少是可作我们后辈的楷模。

  己、结语

  再过数月,已然二O一六,先生走了整整六十个年头了,亦为我们留下编就的无价之宝——《国学治要》八十五载矣!我们要走的中华传统文化伟大的复兴之路,还很长很长。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国学治要》,大矣哉!

  呜呼!吾等不肖,愧不知先正生卒之日,埋骨何方,后人何处。余固非其弟子,然每展读《国学治要》时,泪湿衣襟,想见其为人。虽不能至,心亦向往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余泫然亦有风木之痛矣。

  时岁次乙未七月三十日,大愿地藏王菩萨圣诞,后学草成此篇,以慰先生之灵。

  以上是惭愧弟子妙音学习《国学治要》的心得报告,仰望各位古圣先贤,弟子战战兢兢,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原则,将师父上人的法语和章公太炎先生、张公明仁先生等诸先生的金玉之言,汇集并编辑一处,报告至此,祈请师父上人教诲。若有汇集编辑得不妥之处,恭请各位法师、同修大德批评指正,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妙音顶礼敬呈。

  老法师: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让我们对於《国学治要》之编辑,了解更深入,感情会更深。这是一部研究国学不能缺少的一部导读,也就是入《四库》之门。《四库》是一部大书,谁能在一生当中把它看完?每天看十二个小时,一百年可能还看不完。这是乾隆皇帝的伟大事业,替国家、民族做了最伟大的事业,就是将图书认真用心整理出来,编成这么大的丛书。这是古圣先贤累积的智慧、理念、方法,修学的效果与经验,人生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

  这么大的书,从哪里读起?从什么地方入门?早年我常想这个问题。很难得,老前辈为后人都已经做出来了,只要我们肯学。肯学也不容易,为什么?我们这一生多半的时间生活在战乱,生活在这个时代,工作很辛苦,生活很不容易,哪有时间去读书?人到中年以后,体力衰了,记忆力也衰退了,我们期望的是下一代,这是几十年来念念不忘,如何帮助下一代,解决他好学、读书的这些困难。我们做好护法的工作,让他衣食住行没有忧虑,社会安定,安心在一个宁静的地方好好去读书。这些年我们想著要办个汉学院,目的就在此。

  老一辈的专家学者都凋零了,问题,谁在教?没有人教能行吗?是能行,困难很多。要真正发心,要有使命感,真正挑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无比伟大的精神,能做到。那就是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放下身心世界,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读,无论是读经、读史、读文都有效果。这是古人教导我们的,真正遇不到老师,你就熟念,念一千遍,不求解义,只要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漏掉。每天读书十个小时,读上千遍,第一个阶段,看看自己有没有悟处,有些人一千遍念到之后,意思懂了。读的时候不要求解,解义,不求,就是老实念,把自己的妄想念掉,杂念念掉,烦恼习气念掉,清净心念出来,平等心念出来了,就会开悟。自见就是开悟。

  这桩事情佛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你会开悟?因为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惠能大师大彻大悟的时候说了五句话,五句话说明他的悟处,他悟了什么。当中第三句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具足这个。如来是究竟的佛果,跟究竟佛果有同样的智慧、同样的德能、同样的相好,样样具足,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念书能念得出来吗?能。为什么?念书是修禅定,是把那些烦恼障碍念掉。烦恼障碍真的念掉了,见思烦恼念掉了,尘沙烦恼念掉了,无明烦恼念掉了,就成佛了。用这个方法修定。

  破见思,小成就,等於阿罗汉果,换句话说,像阿罗汉那样的智慧、定功现前了,用这个方法得到。尘沙烦恼念掉了,地位跟菩萨相等,大悟,声闻小悟,菩萨大悟。再进一步,锲而不舍,三千遍、四千遍、五千遍,我们看到古人,永明延寿大师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见性之后什么都知道,世出世间法,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你不知道的,你全知道了。完全在功夫用得深,只要我们肯干,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

  所以读经,不能想它的意思,想它的意思怎么?错了,你在打妄想。我读经目的在哪里?目的是把妄想念掉。读书再生妄想就错了,那是什么?那是求知识,智慧没有了,这个必须要辨别清楚,不能搞错。那没有念过书的人,不认识字的人,行不行?行!海贤老和尚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也开悟,小悟、大悟、彻悟他都得到了,他用什么?一句佛号,用这个方法来修定。这个佛号一句接著一句,没有中断,没有丢失,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念到只有阿弥陀佛,其他念头统统没有,就得三昧,这叫念佛三昧。

  三昧,上、中、下三品,小悟对於这个世间管用,世间不悟,都是迷惑颠倒,你那个小悟就很管用。一千遍,一千遍没开悟,再一千遍,不开悟再一千遍。一部书,不要多,为什么?专,一门深入,不能同时学很多。你说海贤老和尚一句阿弥陀佛,如果再叫他念观音菩萨,再叫他念地藏菩萨,佛菩萨他统统念,他就不行了,他就开不了悟。变成什么?变成修福。修定跟修福不一样,定能开慧,福开不了慧,福是来生人天福报,不一样。

  能够有老师,恭恭敬敬跟老师学习,没有老师,就用古圣先贤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真有成就的人,在我们面前有一位同修,就念一部《起信论》,《大乘起信论》,念了六年,三千遍。他告诉我,没有老师教,没人讲,他念满一千遍,看古人,也有今人《大乘起信论》的注解,他能看出哪些他注得很对,哪些他注得有问题,他有能力辨别。再念一千遍,看得更深,看得更广。一千遍比一千遍殊胜,小悟,大悟,大彻大悟。还有个刘居士,读《无量寿经》,读了二十年,你说她读多少遍?读了二十年。一天读多长时间?十个小时。初读,不熟,大概读一遍要两个小时,半年之后,念一遍一个小时,两年以后,念得很熟了,熟透了,念一遍半个小时。但是,那个时候不管遍数,要管十个小时,如果是半个小时念一遍,十个小时二十遍。心多么清净,寂静之乐她得到了,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世出世间事什么都明了,她能不往生吗?保证往生。这不能不知道,一定要懂。

  所以想成就,真正想成圣成贤、成菩萨成佛不难,无师可以自通,你要相信这句话。当然环境是先决条件,这就是要护持,护法的人重要,佛经上讲,护法的功德很大。你能护持一个人大彻大悟,你能不往生吗?肯定往生。大彻大悟人感恩你,到你临命终时,他要请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你。所以护法的功德比弘法大,比弘法深、广,弘法的人没有好的护法,他没有办法,好像讲经讲得很好,没地方讲,教得很好,没学校聘请你,你无法发挥。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护持的功德,护持是佛菩萨做的事情,不是凡夫,人才都从这出来的。

  我们今天这个路走到终点了,终点之后,我们身体还在,那就完全做护法工作。希望把年轻,有志的年轻人,真正发心续佛慧命,弘护利生,我们全心全力协助,寻求读书、修道的清净环境来供养大家。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我们感谢《国学治要》,编辑这部书的张文治先生,我们心目当中想了多少年,他已经完成了,这个书我不知道。《群书治要》我知道,《国学治要》,到大家把这个本子寄给我,我才看到。一展开,就是我心目当中天天在念的,天天在想的,也是感应,看到了。很难得,书是很旧很破了,但是字没有破坏,字很完整。所以赶快就印了一万套,这个不会流失了。

  张先生他著作很多,值得参考学习的不少,我们慢慢来找。要找到原版,民国年间的原版,就是没有改成简体字,我们找这个版本,尽量去搜求,这些好书我们都把它翻印流通。他一生不要名闻利养,我们也不要名闻利养,我们只要有好书,让年轻人有机会统统能读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希望十年之后,有一批能够讲、能够解释清楚的一批师资,正式办学校,正式招学生来传授,这是我们向往的目标。好,今天就学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