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02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02集


 下载DOC文档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九二页:

  ◎【十、别解文义】

  大科就是大段落,大段落这是第十段。前面九段都是玄谈,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概论,到此地这就讲到经文了。这一段里面,就是全部的经,全部经分成三分,就是三个段落:

  【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这三分也要跟诸位略略的介绍一下。佛经的体裁跟我们世间书籍不相同,世间有些人创作写一本书,自己写一篇序,或者请别人写一篇序,序的用意就是介绍这本书;佛经很特别,它本身有序,『序分』,它不要别人写序。有『正宗分』,正宗就是正说,最主要的部分都在正宗分里面,所以它经文也特别长,主要的意思都在这里面发挥。最后它有一分叫『流通分』,这也是一般书本里面所没有的。流通分的意义是劝人读了之后要把这个经介绍给别人,对现前来讲,要流通十方,我们普遍的把经典介绍给大众;对以后的人来讲,要流通到后世。流通到后世的方法,在从前是印经、写经,古时候没有印刷,只有手写,所以写经流传到后世。这是佛经里面比较特别的地方。

  但是这三分都很重要,古人讲: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它这个义趣,三分比重可以说是相等的。序分又分为两段,第一段叫「证信序」,第二段叫「发起序」。证信序也叫做通序,通序是一切经里面都有;凡是佛经都有,这就叫通序,通一切经。别序,那就是每一部经不相同,是说明佛讲这部经的因缘,什么缘故来讲这部经,称之为别序。证信序,有六种证信,也称为六种成就。

  ◎【初序分 初五句证。二列众证。】

  一共有六句证信。我们读经文: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这一行经文里面,包括了五种证信。『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我们简单的讲,「如是」,因为佛当年讲经没有记录,而是佛灭度之后,由阿难尊者把佛在世时候所说的经重复再讲一遍。阿难的记忆力非常好,听一遍永远不会忘记,所以就请他来复讲,把佛以前讲过的经重新再讲一遍,一面讲,一面旁边有人记录,把它整理出来,就称之为经典。「如是」两个字,就是说明阿难他所重复说的,确确实实是根据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讲的,不增不减叫「如是」,把佛所说的重复说出来,就是如佛所说。不是阿难自己讲的,是完全重复佛所说的,这是信成就。如同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阿难亲自听佛讲的,而不是传说的,这也叫「如是」。「我闻」,这是对后人负责任,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叫我闻,不是辗转传说的,是亲自听佛说的,这叫闻成就。

  『一时』,时成就。我在最初学佛的时候,读佛经就是对这一句很不以为然,阿难的记忆力那么好,怎么能把日期忘掉?应当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这就很详细了。为什么不这样记载,含糊笼统说个一时,这叫我们后人看到有一点不服气,阿难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到后来才晓得,这个说法是佛教给他的。

  在佛陀住世的时候,印度的社会跟中国不完全相同,印度那个时候都是一些部落、小国,大的国恐怕没有台北市这么大。在中国周朝的时候,大国方圆一百里就是大国了。那个时候一百里跟我们现在比一比,大概就是我们景美区这么大,那就是一个大国了。因为周朝的度量衡比我们现在小,周尺很小,合我们一台尺,恐怕六寸都不到,那个时候的一里恐怕连我们现在半里都不到。从前那个国家、小部落是很小的,一个村一个镇它就是一国。因为国家并没有统一,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周朝时有八百诸侯,那就是八百国。但是在中国,这许多小国对於周,周也是一个国,对它很尊重,无形当中好像是一切国家里头一个领导中心,像是联合国的政府一样,对於周天子非常的尊重。小国对於周天子究竟是什么关系?可以说关系实在是微不足道,只是三年进贡一次。进贡就是送点礼物,而不是每年送的。因为那时交通不方便,近一点的地方每年进贡一次,边远地区是三年进贡一次,就这么样的一个义务,送一点土产,送一点礼物。周天子对这些小国有什么约束?没有。只是颁一个日历,统统用周的历法,历法统一,年月日时都统一了,就是这么一个关系。其余的一切都是独立的,都是自主的。

  但是在印度,还没有一个大家共同尊敬的中心。既然没有,我们就能想像得到,它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历法,历法就不一样了。佛当年讲经说法,足迹遍五印度,每一个国家都去讲,每一个国家历法都不一样,你要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它到底是哪一国的?实际上有困难。孔老夫子写《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他有年月日的记载,那就是周朝社会跟印度的社会不相同,虽然是部落时代,但是历法已经统一,就是年月日时它统一了。这就是实际上环境记载年月日有它的困难,另外还有更深的意思,以后我们在注解里头会讨论到。

  「一时」非常之妙,浅一点的说,就是师资道合的时候,老师喜欢讲,学生喜欢听,大家都很欢喜,这个时候正是说这个经的时候。如果往深处讲,那就是「一心的时候」,本经讲的「一心不乱」,说听的人心都清净,都是一念不生,实在讲,这才是真正「一时」的意思。佛说,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音声,听的人是用真如本性来接受,所以一听就开悟,一听就明心见性,就证果。所以这是「一时」真正的意思。

  我们的心果然到清净专一的时候,那就妙不可言。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还没有散,你还可以亲自参加这个法会。在中国隋朝的时候,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一半,他入定了,定中他到了印度灵鹫山,就是讲《法华经》的王舍城灵鹫山,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讲《法华经》,他在那里听了一座,出了定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法华经》这一会没散!这什么道理?这是事实。现在科学也承认了,但是做不到,这叫时光倒流!在定中可以见到过去,可以见到未来。这个定,在本经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如果你真正到一心不乱,过去未来你看得清清楚楚,哪有不知道的!这是现量境界,这是本能的能力恢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俗话讲,这是神通,这是本能。所以你不必求神通,到一心不乱这个能力就恢复。

  由此可知,这个「一时」就用得很巧妙,如果说年月日时那过去了,过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说「一时」,我们还能亲自参与,只要我们到一心不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参加这个法会,就可以亲自听佛讲经;佛还是在这个地方讲经,这个地方还存在。正是《法华经》里面所说,「是法住法位」,一切法各自住在它的位置上,「世间相常住」,世间相不坏;如果世间相坏了,那过去你永远找不到了。过去所有的形相统统存在,世间相不坏,这句非常的难懂,但是现在科学家逐渐体会到这个。如果能把时光倒转过来,过去东西统统能看见,这是近代的科学承认这个事实,可见得过去还是在的。因此,这个「一时」就用得太巧妙,比记载年月日那是高明得太多了。

  『佛』是说法主,我们现在讲的主讲人,这一个讲演大会主讲人,这个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下面是说法的地点,『在舍卫国』,舍卫国是个城市的名字,『只树给孤独园』是道场。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所成就。这里面包括了五种成就,像开会一样,会议记录有时间地点,这就可以证明这个经不是伪造的,确确实实是佛当时所说的。我们看《疏》:

  疏【别解文义者。】

  这是解科题。

  疏【已知一题总意。】

  前面把经题、翻译的人都介绍过了。

  疏【未审经中,自始至终,为何等文,阐何等义。今乃章分句解,俾文字般若达乎实相,以有尽之言,略彰无尽故。】

  这就解释这个科题的意思,玄义就是大意,题目都介绍出来了,不晓得这部经是什么样的文字,『为何等文』,因为佛经里面文章的体裁有十二种,不知道它是属於哪一种。佛法里面讲「长行文」,就是现在讲的散文,「偈颂」,就是现在讲的诗歌,句子很整齐,押韵的,还有「密咒」,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文字的形式完全不相同。散文里面还有很多种体裁,偈颂有「重颂」、「孤起颂」,有这个差别。这就是不晓得这部经文是属於哪一种体裁,它的义理是什么,都要用科判来分析,这就是『章分句解』。

  我们中国后人把古人的书分成章句,现在大家读的《四书》多半用朱熹的章句。「章句」,简单的讲,就是把它分成段落,大段、中段、小段,看起来会清楚明白。章句就是从佛经科判上来的,由此可知,佛经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儒家用佛经科判的方法,来分析《四书》《五经》、《十三经》。

  佛经的科判,分得非常精密,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科学,它有层次、有条理,一点都不乱。纵然是大部经,你们看看《华严经》表解,那就是科判,从头到尾,那么大部的经也是一句一个意思、两句一个意思,他把它判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面上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同时也显示这个文章里面的义理,所以科判就是注解经的。懂科判,你一定就明经。所以学讲经,首先要学科判。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先分出来,序分里又有三分,有序分之序、序分之正宗、序分之流通,用这个方法逐渐分,愈分愈细,你才把这一篇经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佛经里面,像我们这个经上所印的,它前面有个圆圈,圆圈底下的统统叫科判,这在佛经里叫做「半科」。什么叫半科?就是附属在每一段经文前面。什么叫全科?把它整个画成表解,放在这个经书的最前面,那叫全科。有些经有,有些经都没有了。像我们印的《华严经》科文表解,就是全科。

  这样一分析,就从文字般若达实相般若了。文字般若,简单的讲有三个意思:第一、「文字从般若流出」,文字本身不是般若,它是个符号,但是这种符号是从般若智慧里面创造出来的。特别是中国的文字,是从智慧里头创造出来的。我们中国文字这个造字有六个体例,叫「六书」。象形字,外国也有;会意字,外国文字上就没有了。会意,看到这个字的样子就体会到它的意思,这都是很深的智慧在里头。例如「家」这个字,你在篆字里面去看,你就看出它的味道,你就晓得它里头有很深的意思。家不能不要,但是不能迷,叫你要觉悟!那个「家」字的写法,上面就是画了一个图,是房子,我们现在写成宝盖头,篆字里头你看看,那个篆字的写法就是房子。房子里面是什么东西?一看就晓得,是一只小猪,猪是愚痴!叫你看到这个,你要觉悟,不要被它迷了。所以中国文字确实是从智慧里面流露出来的。你看到这个字,你就会开智慧,要开真正的智慧。

  有一年,焦国宝居士写了一封信给我,他认识了一个女朋友,想结婚,问我好不好?我就回他明信片,写了一个「婚」字寄给他,叫他好好的去看一看。他也能体会这个意思,回了一封信给我,他说:我不结婚了。你看这个「婚」字,见了女人,头就昏了,他要不昏,他不会结婚,昏了就会结婚。中国古礼,婚礼在黄昏以后举行,绝对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举行的。你去念《礼记》,你就晓得,中国那一套过去人的生活非常有味道,它确实能跟整个大自然配合,所以中国人这个生活的确是非常有情趣的。

  他这样子做法对不对?他还是不对,还是错了。佛法讲中道,不能落在两边!你迷惑颠倒昏了是落在这一边,你要是不结婚又倒在那一边去了。这是教你什么?你结婚的时候不昏,这个才对,这才是中道!所以他还是会错了意思,搞到现在没有结婚。中国文字的确是很深的智慧,譬如你成家了,成家而不迷在这个家里头,它就是这个意思。提醒你,不是不叫你成家,不是不叫你结婚,叫你不要迷!不要迷在这里头,这才是佛法所讲的中道第一义。

  第二、「文字能生般若」,从文字能生智慧。就是刚才讲,你看到这个文字的时候,你能生智慧,文字是从智慧创造的,因此从文字也能生智慧。佛为我们说种种文字,经典我们就叫它做『文字般若』。文字能生般若,所以我们依佛的经典、依佛的言教,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第三,「文字即是般若」。文字是个符号,这个符号即空即假即中,那么它本身不是般若是什么?从文字的形相上看,它是假相;从本体上看,它是空的,它没有自性,无自性。它是因缘和合而现的相,本身没有自性,当体即空。可是它能够传递已经觉悟的人的智慧、理论、经验、方法,我们后人从文字上能够完全接受,所以可以讲文字就是般若。所以,从文字般若达到实相般若。这个样子就有很大的方便,什么方便?是以简单的言语文字,这是有尽的,在这里面显示叫我们体悟无有穷尽的义理。文字有限,里头的义理无穷,无有穷尽。

  疏【於中分三。】

  在这一段里面,这部经里头分为三分。

  疏【今属序分。】

  现在我们念的这一段是属於序分。

  疏【序者叙也。】

  就是叙述。

  疏【又绪也。】

  就是头绪。

  疏【未入正文,先叙列此经之端绪也。】

  先叙说讲经的因缘。

  疏【有证信发起二序。】

  序分有两段:第一段是证信序,第二段是发起序。『证信序』,就是六种成就。『发起序』在后面,这部经、这一次法会的因缘,与其他的法会因缘必定是不相同的,所以又叫做别序。

  疏【今唯证信,凡证信者,皆以六种成就。今顺文便,均其繁简,且分为二,先明五句,后明列众,合之成六。】

  莲池大师把前面这五种成就合在一起讲,合成一段。列的这些大众,因为人多,所以他把它另外分成一段。这就先说这五句,后明大众。

  疏【兹复例前统括大意,次乃离释。】

  先总说,然后再一条一条的介绍。

  疏【言如是之法。】

  『如是之法』,就是指这部经。

  疏【我从佛闻。】

  『我』就是阿难尊者自称。经是阿难尊者集结的,就是他复讲的,重复说的。

  疏【彼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之只园也,盖是佛示阿难故。】

  一切经前面加这个引子,加这几句话,这是佛告诉阿难的。佛在灭度的时候,阿难很伤心,因为阿难只证到初果,见思烦恼没断,他是见惑断了,思惑(贪瞋痴慢疑)没断,所以佛灭度,他很难过,他还流泪。这个时候,阿[少/兔]楼驮告诉他:佛快要灭度,有些很重要的问题你要请教,你怎么可以哭起来?他这一提醒,他说:什么问题,我现在心里乱了,我想也想不出来,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阿[少/兔]楼驮教他问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非常重要,关系著僧团。

  第一个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跟佛住在一起,佛领导我们,佛不住世了,我们依谁做老师?我们跟谁去住?这就两个问题了。将来我们把佛所讲的这些经集结起来,这个经的前面要不要加些文字?因为印度外道他们的经典前面都有引子,我们是不是需要?应该怎么加法?第四个问题就是,佛在世,当然学生很多,学生里头也有些调皮捣蛋的,佛可以制伏他们,佛不在了,我们都是同学,他们扰乱僧团,怎么办?就提出这四个问题。

  佛就答覆他,第一个「以戒为师」,佛不住世了,佛制定的戒律在,依照戒律来修行就等於是老师没有两样的。「依四念处住」,我住在哪里?依四念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把心安住在四念处上,就跟佛在世没有两样了。将来集结经,一切经的前面要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与哪些人」,这是交代的,所以现在一切经上有这个句子。第四个,恶比丘调皮捣蛋的,怎么对付他?佛就讲「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他,随他去。这是『佛示阿难』,佛指示阿难的。

  疏【如是我闻有三义:一断疑故,二息诤故,三拣邪故。】

  阿难尊者当年集结经的时候,一升座,三宝加持,阿难的相都变了,变得跟佛一样,所以底下听众都怀疑了。有人怀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来了?释迦牟尼佛灭度了,当然不会再来。是不是他方佛再来?也有人怀疑阿难成佛了。所以阿难一唱「如是我闻」,大家疑惑就没有了,这是第一个意思,『断疑故』。第二个是『息诤论』,如果说阿难来说的,大家不服气,阿难说这不是我说的,统统是佛说的,大家没话说了,不争论了。第三个是『拣邪』,邪就是印度的外道,印度的外道经书前面都有「阿忧」,阿忧就是有无,就是或有或无,是捉摸不定的;佛经不用这个,佛经用「如是我闻,一时」,用这个开端。这是拣别跟印度一切宗教的经书不相同,一展开看到这个样子就不一样。

  钞【文字般若,谓般若无言,赖言而显。故佛以文字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

  古人所谓「道本无言,因言显道」。中国圣人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观察跟佛陀的见解不相上下,换句话说,都明了宇宙万法的实相,真相,本来是不可说。《大般若经》,虽然在佛经里面篇幅最大,有六百卷之多,它的中心太简单了,「不生不灭」。「般若无知」,般若本来是无知,无知是般若之体,它应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般若之体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清净心。你要求般若,到哪里求?不是去念《般若经》、念《金刚经》你就有般若了,没这个道理。念了《大般若经》,你就有般若?愈念愈迷糊,愈念愈糊涂。般若一定是从定中去求,禅家讲甚深的禅定。他得甚深禅定,他智慧开了,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这就是般若,般若之体。在我们净土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这是讲的理一心,事一心还不行。事一心是定,它能够伏烦恼,不能够转烦恼为菩提,诸位要晓得,那个烦恼跟般若智慧是一桩事情,是一不是二。定能伏烦恼,不能转烦恼,不能把它转变,到开智慧就行了,就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把生死转变成涅盘,它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诸位要晓得,讲断烦恼,这个「断」字不是真的断,真的要把烦恼断了,般若也断掉了,那还得了!这个断实在讲是转,烦恼没有了,烦恼都变成智慧了。迷的时候,把般若转变成烦恼了,这叫凡夫,迷!觉悟的人把你的烦恼习气统统转变成大智慧了。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因为它是一个体。所以佛教给我们就是要转变,你要会转变。由此可知,佛法确确实实它是活活泼泼,不是个死呆板的。小乘人那根性实在是劣,他死在字里行间、死在教下,他转不过来,他的能力充其量只能伏,伏到最高也不过是证阿罗汉而已。阿罗汉没智慧,三德秘藏就是般若、法身、解脱,阿罗汉没有证得法身,也没有般若,阿罗汉只有一点点小的解脱,这个解脱是从定当中得来的,没有得大解脱。大的解脱一定要从般若智慧里头转烦恼成菩提才行。由此可知,这个智慧非常的重要。

  智慧是佛法追求的最后的一个目标,也是真正的目标。求智慧的方法绝对是禅定,这也是没办法改变的,不从定当中决定得不到智慧。绝对不可以说,禅宗才修禅定,别的宗不修,那就错了。禅宗固然是修禅定,其他所有一切宗派,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的是禅定。他或许那个名字不叫禅定,意思是禅定,像我们净土标榜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像天台家修的止观,止观就是禅定。禅定,这是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禅叫静虑,静就是静止,把所有一切的妄想止住,这就是「止」;「观」,定中有一个境界,你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静虑就是中国人所发明的止观。所以,止观就是禅。由此可知,没有一个宗派、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在修禅定,只是它的方法不相同、手段不一样,统统是在那里修定。我们净土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来修禅定,符合於禅定的意义,也符合於止观。念这一句佛号,你其他的一切妄念止住了,这就是止;你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观。

  禅家参话头,参话头是观,息妄念是止,他是念念要提醒这句话头。我们念佛的人是念念提醒这句佛号。但是参禅的人用提醒话头,他要不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没有办法,他得不到受用,那个路就很困难了。我们这一句佛号,纵然不能得到甚深的禅定,只要念到相应就能往生,这是二力法门。念佛人容易成就,成就往生;禅,不容易成就,非常之难;教下修止观,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所以天台从智者大师以后,天台宗许多祖师不修止观,他都念佛。止观是智者大师发明的,《摩诃止观》、《小止观》都是他发明的,他自己不修,他自己念佛,他最后还是念佛往生的。你就晓得念佛法门殊胜,念佛法门可靠,止观没有念佛那样的可靠。要想开智慧,一定要修清净心,也就是讲修一心,你才晓得这是真正的重要。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我们心不清净,那就没有法子,你再聪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般若无言,赖言而显』,佛给我们说法说了四十九年,阿难尊者这些大德们集结,留下来这些经典,甚至这些经典又经过中国古德翻译,翻成中文,中国的文字也是属於般若,能显佛所说的这些道理。『故佛以文字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祖师这些注解依然用文字来解释佛的经典,帮助我们深入佛的境界。

  钞【然文字性空,即是实相。故三种般若,相为融通,不碍文字也。】

  解释前面「文字般若达乎实相」这一句的意思。『文字性空就是实相』,实相就是它的真相。由此可知,文字也是属於解脱相,什么叫解脱?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由自在,没有一点拘束,没有一点障碍,文字确实是如此。文字它也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就像《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尊者七处徵心一样。事上虽然有,理上确实没有,这就是文字性空,与实相相应。明白实相、事实的真相,我们对於文字,也就是说我们对於经典,要用什么态度来观察它?不离不即,这个态度就对了。「不离」是不离开经典,我们天天读诵它,「不即」是我不执著它,这是你真正认识了它。你离开了它,你说这个文字性空,我不要它了,你著了空;你执著它,不放它,你执著在有了。大乘佛法之可贵,是空有两边都不执著,我没有离开经典,天天读它,我不落空,我不执著经典,我不著有,两边都不执著。这个样子,你才能体会到经里面的义趣。决定不可以死在经文里面,这是诸位同修要明了的。要晓得,佛所讲的言语、佛所讲的文字是启发我们本性的,你要执著在里面就变成障碍了。

  本性要怎样才开显?一法不立才开显,就是到无一物的时候,本性就开显了。换句话说,你要把你心里头所有一切分别、执著、妄想、牵挂统统放下,你的本性就开显了。有一桩事情牵挂著就不行,就把你的本性染污了,就把你的本性障碍了。要是讲佛法,说起来实在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今天所以不能见性,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听了佛法,我要舍掉,能舍得掉吗?舍不掉!舍不掉就不能见性,你的真性就被这些东西缠缚住了。你要是真的能下定决心,我统统舍掉了,统统舍掉就见性,就明心见性了。

  而且舍,我再告诉你,不是事上舍,事上舍尽了,不能见性。如果事上舍尽能见性,人死了不都舍掉了,一样也带不去,身体都带不去,那应该明心见性!他死了以后为什么还要投胎去轮回?所以诸位要晓得,不是事上舍,是心上舍。佛为什么又叫我们在事上舍?事上舍是希望帮助你心上舍,是这个意思。心上真能舍得干净,事上有没有决定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怎么会有障碍?所以成佛是心成佛,不是身成佛。

  佛教我们持戒律,就是要舍那些不善的,一切不善的事舍掉,这是教初学用这种方法。因此,我们持戒可不能死在戒条之下;死在戒条之下,不但不能开智慧,你也不能得定。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戒?如果还有一条戒,那就还有一物!还有一个不杀生,那你本性里头还有一个不杀生,还有一物,不能叫无一物;还有一个不偷盗,那你有二物,你就不是无一物了。所以要晓得,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那完全是本性显露出来。

  可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就迷失了本性,现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逐渐一步一步去恢复我们的本性。从持戒开始,从持戒得定,从得定开智慧,开智慧显我们的真如本性,用这些方法手段。这些方法手段在修行过程当中是必要的,但是上了一步,底下一定要把它摆脱。到得定,就不要再持戒了,为什么?定共戒。一个有定的人,他会不会犯戒?不可能的。所以叫定共戒,那就不必一条一条去持戒了。到证果,叫道共戒,决定不会犯戒。

  由此可知,佛所定的许许多多的事项是帮助我们修心的,修心是主,心清净,身哪有不清净?身一定清净。身心清净,我们境界就清净,世界就清净了。我们要看那个世界好不好,从哪里看?从人心去看。人心不好,这个世界一定有灾难,心不清净!极乐世界为什么好?不要看别的,他心清净,每个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清净心去生的,所以他那个世界美好!心不清净不能去,一定要心清净才能往生;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心不清净他也来了,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三种般若,相为融通』,三种般若就是文字、观照、实相。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依文字」就是依经典,我们读经这是要依靠文字,没有文字,我们没法子接受佛的教诲,佛教后人完全要靠文字。我们读经要紧的是「起观照」,这就是会读,就不是死在文字里面。什么叫观照?严格的来说,这个「观」是不用分别执著,拿现在的话来讲,讲个相似的,只能说相似,还不是真实的,所谓「直觉」,直觉的,就是没有经过分别,没有经过思惟想像的,我们眼看外面境界,耳听音声,这叫观。「照」是明了的意思;照见了,是明了的意思。我们眼一见外面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照」,像我们一展开经本,我们这个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意思也很清楚,这是观照。如果我们展开这个经典,每一句去想它里面的意思,那就错了,为什么?你一想就第六意识做主了。观照,简单的讲:不用心意识。我们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不用第六意识、不用第七识,这就是观照。第六识是分别,我不分别,第七识是执著,我也不执著,我不分别不执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照。这种功夫用久了,实相就现前了。

  所以读经,我常常跟诸位同修说,会读经的人,实在讲念注解也是一样,我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我们从三学上来说。如果就般若来讲,就是观照般若入实相般若。因为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就是实相;套《金刚经》上的话,「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我们一起心一动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的相有没有变动?没有。

  虚妄相跟真实相从哪个地方区别?从我们心念。我们用真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真实相,是实相;我们用妄想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虚妄相,就是这么个道理。真心里面没有念头,《大乘起信论》上说得很清楚,「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所以我们没有念头的这个心是真心,没有念头这个心,见一切万物,那就是诸法实相,给诸位说,就是一真法界。为什么?你里头没有分别,你没有分别就没有好丑,就平等的;没有执著,你就没有好恶。没有好丑、没有好恶,没有喜欢、没有讨厌的,一切法是平等的,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

  所以佛与大菩萨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并不是说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别有一个一真法界,那你就搞错了,那个没有!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是我们自己心在变的。我们心里头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念头的时候,这个法界是真的,一真,那是真的;起心动念,我们这个心是妄想心,打妄想,你见到这个境界就千变万化。所以这个境界,说老实话,境随心转!佛讲的话真的,不是心随境转。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学什么?境随心转,就得自在了,这是学佛的人。

  不学佛的人,苦!心随境转。这个世间有些看风水,风水是什么?境界,你随境界转!境界会影响你,人家恭维你几句,你好欢喜,你心都动了,被人家转,被外头境界转;人家骂你几句,你要生好几天气,你都是随境界转。会随人事的境界转,会随物质的境界转,这个才讲求风水。风水到佛法里讲不通!佛法是什么?我心转境界,哪来的风水?没有了。这才是究竟,这才是彻底,自己转人事环境,自己转物质环境。一切是自己做主,不是外境做主,自己做主,这才叫佛、才叫菩萨。

  佛法里面讲修行,修什么?就是修的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你离开一切人事环境,离开一切物质环境,你到哪儿去修?你没地方修!就是在这些境界里面提起观照般若。禅家讲,不能失掉观照,失掉观照就迷惑了。观照就是念念提醒自己的警觉,不被境界转。他恭维我,我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我智慧照住的,不是说我糊里糊涂,他恭维我,我不晓得,那变成麻木不仁了。他恭维我,我知道,清楚!可是我心里面怎么样?没有那个兴奋,心是平的,平静的。在表面上,我们也客气客气,那是外表,那是应付他的,那就是般若智慧的起作用,所以说无所不知,起作用!人家骂我几句,我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心里怎么?不生气,不被境界所转,心清净。始终在境界里保持著清净心,这就叫学佛,佛是这个学法的。

  你天天念阿弥陀佛,如果在境界里还被境界所转,你这个佛号念的不得力!佛号念到真正得力,就不被境界所转了。不被境界所转,就与般若相应。换句话说,你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你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决定做得了主;境界上做不了主,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也是境界,那你还是做不了主。真正修行,不能离开社会。小乘人躲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挖个洞住在那里苦修,没有用!修上十年、八年,叫他到台北市来逛一下,马上就完蛋,一切都完了,那有什么用?禁不起考验!所以真正修行就是要在都市里,要在红尘里面历事炼心,抓住这一句阿弥陀佛炼自己的清净心,在境界里炼清净心,这是真正学佛。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本源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福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敏法师讲阿弥陀经    

纯祥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法然上人讲阿弥陀经    

法悟法师讲阿弥陀经    

佛慈法师讲阿弥陀经    

HT法师讲阿弥陀经    

宏圆法师讲阿弥陀经    

会性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净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静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戒法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界法师讲阿弥陀经    

窥基大师讲阿弥陀经    

莲池大师讲阿弥陀经    

隆莲法师讲阿弥陀经    

梦参老和尚讲阿弥陀经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    

善导大师讲阿弥陀经    

悟显法师讲阿弥陀经    

信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星云法师讲阿弥陀经    

宣化上人讲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随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者大师讲阿弥陀经    

宗舜法师讲阿弥陀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