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智敏上师所有开示-> 智敏上师开示俱舍论 |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 |
|
俱 舍 论 颂 疏 讲 记 分 别 根 品 第 二 世亲菩萨 造论 窥基大师 着疏 智敏上师 讲解 多宝讲寺 目 录 分别根品第二之一 1 甲一 明二十二根 2 乙一 释根义 2 丙一 述萨婆多宗 2 丙二 叙异部 7 乙二 明根废立 12 丙一 述自宗 12 丙二 叙异说 15 乙三 明根体 18 乙四 辨诸门(约二十二根作分别) 27 丙一 有漏无漏门 27 丙二 是异熟非异熟门 28 丙三 有异熟无异熟门 29 丙四 三性门 32 丙五 界系门 33 丙六 三断门 35 乙五 明杂分别 36 丙一 受生得异熟门 37 丙二 约死位灭根多少门 39 丙三 得果用根多少门 41 丙四 成就诸根定量门 56 丙五 成根极少门 60 丙六 成根极多门 61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62 甲二 明俱生诸法 62 乙一 正明俱起 62 丙一 明色法俱生 63 丙二 明四品同起 66 乙二 广辨差别 67 丙一 明心所有法 67 丁三 明相似殊 104 丙二 明不相应行 116 分别根品第二之三 158 分别根品第二之四 210 甲三 明六因四缘 210 乙一 明六因 210 丙一 正明因体 210 丁一 总标名 211 丙二 明因得果 258 丙三 明法从因生 274 分别根品第二之五 281 乙二 明四缘 282 丙一 明四缘 282 丙二 别明等无间 301 分别根品第二之四 429 甲三 明六因四缘 429 乙一 明六因 429 丙一 正明因体 429 丁一 总标名 429 丁二 别显体 430 戊一 能作因 430 戊二 俱有因 431 己一 正明俱有因 432 己二 明心随转 435 庚一 明随转体 435 庚二 明随转义 437 戊三 同类因 445 戊四 相应因 457 戊五 明遍行因 460 戊六 明异熟因 462 丁三 三世分别 464 丙二 明因得果 464 丁一 总标果体 464 丁二 对因配果 469 丁三 别显果相 471 丁四 明因取与果 474 丙三 明法从因生 477 乙二 明四缘 482 丙一 明四缘 482 丁一 明四缘体 482 丁二 明缘作用 487 丁三 明法从缘生 490 戊一 总明诸法 490 戊二 随难别解 494 丙二 别明等无间 496 丁一 明诸心相生 496 戊一 明十二心 496 己一 列十二心 497 己二 正辨相生 497 戊二 明二十心 506 丁二 明得心多少 509 第三十二讲 367 第三十三讲 377 第三十四讲 384 第三十五讲 396 第三十六讲 407 第三十七讲 417 第三十八讲 429 第三十九讲 439 第四十讲 448 第四十一讲 458 第四十二讲 468 第四十三讲 477 第四十四讲 489 第四十五讲 501 第四十六讲 511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 第二十四讲 (《俱舍论颂疏》56页上1行——59页下7 行)(26A 15:57——27A 21:17) 上一次我们把第一品界品讲完了。考试,我想这样子:先把第二卷的颂背了,考,跟下一次一起考,颂先背起来。因为颂不背的话,下一次考的时候,颂太多了,恐怕不好记。先把这一段的第二品的颂背起来。什么时候背?吃了饭、中午,今天开始一个星期,随你们哪一天,背熟了就来背。也可以背了几个人之后,到纠察师那儿背——等他背好了,到他那儿背也可以。那么开始呢,没有背过的,到我这里先背;等纠察师背好了,你们就他那里去背也可以了。不过一样的,纠察师那里也不马虎的喔。马马虎虎、道熟不熟的,去背了不好。背的时候大家自己看自己,有七天的时间,就是你背起来不要打疙瘩,不要啊……啊……,想半天一句,这个耽搁时间。要跟念经一样,顺着下去就念。当然不要太快了,总是顺着下去,自己感到有这个把握了,就来背好了。 分别根品第二之一 分别根品者,胜用增上,故名为根;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界品后次明根品者,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依体起用,故次明根。释此品颂,文分三段: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诸法,三、明六因四缘。 今天我们看第二品根品,“分别根品第二之一”。界品两卷,根品一共有五卷;根品比较多了。“之一”,五卷的第一卷。 “分别根品者,胜用增上,故名为根”,界是体,根是用;殊胜的用、增上,这个叫根。“此品广明,故名分别”,这一品广开地讲这个事情,所以叫分别。“所以界品后次明根品者”,为什么界品以后马上说根品呢?“界品明诸法”的“体”,“根品明诸法”的“用”,“依体起用,故次明根”,先讲体,体有了之后,就讲用;所以界品之后,马上就要讲根品。 “释此品颂,文分三段”,整个的根品一共三个科题:一是“二十二根”,是一个单元。第二是“俱生诸法”,哪些法跟哪些法决定共同生起来的。这个讲得就比《百法明门论》好。 《百法》就是讲心所法那些,一个一个讲,查字典一样的;《百法》也是世亲菩萨做的。为什么讲得简单呢?因为这里边俱生关系已经讲好了,《百法》就不需要讲了,把七十五个打开成一百个就完了。这里讲那些心王心所,什么条件之下决定一起生起的?辩证关系都讲了的,所以比一般的讲得要好一些。第三就是“六因四缘”,还有五果。那么总的三个大科题,就是根品的内容。 甲一 明二十二根 就第一明二十二根中,复分为五:一、释根义,二、明根废立,三、明根体,四、辨诸门,五、杂分别。 先讲二十二根。二十二根分五段:一,根的意思;二,根废立,就是根能不能多?能不能少?哪些该立根,哪些不该立根;第三,明根的体;第四,辨诸门,就是诸门分别了;第五明杂分别,其他一些分别。 乙一 释根义 初释根义者,就中有二:一、述萨婆多宗,二、述异部。 先说根的意思,“初释根义者,就中有二”:一、萨婆多部的说法;二、“述异部”,异部一般说就是经部——真谛法师说就是经部。 丙一 述萨婆多宗 且初述萨婆多宗者,论云:如是因界已列诸根,即于此中根是何义?问根义也。最胜、自在、光显,是故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答根义也。根体胜故,名为最胜;根用胜故,名为自在也;根体用双胜,名为光显。由有最胜自在光显,名为增上。将增上义以释根也。此增上义,谁望于谁?谁二十二根,望谁增上?颂曰 传说五于四四根于二种五八染净中各别为增上 那么先说萨婆多部(有部)的意思,“论云:如是因界已列诸根”,在界品里边,二十二根已经给我们讲了,已经写出来了,“已列诸根”。“即于此中根是何义?”就在这个里面,我们先要问一问,根是什么意思?“最胜、自在、光显,是故名根。”根总括有三个意思,当然其他的书里还多,《大毗婆沙论》 、《五事论》里边讲根的意思,讲得很多。它这里总结三个最重要的:一个是最胜、一个是自在、一个是光显。主要有这三个意思,“是故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这三个意思总的合拢来就是增上的意思。 小字解释——前面是论里边的话,论讲得比较略,圆晖法师又给它发挥一下。“答根义也”,这段文就是回答什么叫根的意思。“根体胜故,名为最胜”,根的体殊胜;根的第一个意思就是最胜,根的体最胜叫最胜。“根用胜故,名为自在”,根的用殊胜,叫自在。自在就是随心所欲,要怎么就怎么,这是作用的殊胜。“根体用双胜名为光显”,体也胜、用也胜,总的叫光显,反正就是体用都殊胜就完了。“由有最胜自在光显,名为增上”,这个增上包含三个内涵:一个是光显、一个是最胜、一个是自在。有这个三个意思的,就叫增上。那么这是总的。 假使略一点的解释呢,增上的意思就叫根。这个增上的意思打开来就是最胜、自在、光显。那么什么叫最胜?体胜。什么叫自在?用胜。什么叫光显?体用都胜。总的说就是增上。 “此增上义,谁望于谁?”这个增上的作用,到底哪个对哪个叫增上?这是问它们的关系。 “颂曰:传说五于四,四根于二种,五八染净中,各别为增上。”这里又是“传说”了。前面讲过,凡是世亲菩萨对有部的说法不太相信的都叫“传说”——这是有部的传说、有部的传承。那就是说不一定符合佛的原意。那单是有部的观点,世亲菩萨不太赞成。他赞成哪个?跟着后边就讲。另外一个说法,那么是后边那个跟着就要来。 先把有部的根的意思讲一下。“传说”就是有部的说法,“五于四”,眼、耳、鼻、舌、身五个,于四个事情有增上作用。“四根于二种”,另外四个根于两个事情有增上作用。“五八染净中”,“五”就是五个受根,“八”就是信等五根再加上三个无漏根,五受根对染污的事情有增上,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八个于清净的方面有增上的作用:“各别为增上”。 释曰:传说五于四者,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为增上: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且眼耳根庄严身者,谓若盲聋身丑陋故。 导养身者,眼见耳闻,避险难故。生识等者,发眼耳二识及相应心所。等考1,等取心所也。不共事者,谓眼能见色,耳能闻声,用各别故。鼻舌身根庄严身者,如眼耳说。导养身者,谓鼻臭香,舌尝味,身觉触;香味触三,是段食性,能受用故。生识等者,谓发三识及相应故。不共事者,谓臭尝觉香味触三用各别故。 下边就是打开说。“释曰:传说五于四者”,“五”就是眼等五根,眼等五根于四个事情都有增上作用:“五于四”。哪四个事情呢?一个是“庄严身”,一个是“导养身”,一个是“生识等”,还有一个是“不共事”。于这四个事情都有增上作用,所以这五根叫增上。 那么怎么增上呢?“且眼耳根庄严身者,谓若盲聋身丑陋故”,什么叫“庄严身”呢?眼睛、耳朵,假使你缺了一个眼睛、或者没有耳朵的,那身上就不庄严了。所以说第一个,它是庄严身。 第二个“导养身”,“眼见耳闻,避险难故”,假使前面看到有危险的,或者听到有危险的声音,赶快逃避。警报来了,飞机要空袭了……耳朵听到警报声,马上进到防空洞去了,那可以避免炸死。这个可以避险难。 “生识等者,发眼耳二识及相应心所”,眼有增上的作用生眼识,耳增上作用生耳识;不但生心王,还要生相应的心所。“等”就是取心所法、相应心所。 “不共事”,每一个根所做的事情不一样。眼睛能看色、耳能听声,它的作用不一样。这是讲眼耳两个。 “鼻舌身(根)”呢?“庄严身”跟眼耳一样。如果没有鼻子,那这个不庄严;没有舌头的,说话不庄严;身上缺了一块的,那不庄严。所以说第一个庄严身,跟眼耳一样。“导养身者,谓鼻臭香,舌尝味,身觉触;香味触三,是段食性,能受用故”,这个鼻、舌两个是对吃段食起作用的,吃下去当然对身体有好处,导养身。那么身,晒太阳、或者洗温水浴、或者涂一些养分,前面说过这也是四食里边细的段食,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能够受用,是段食性”,这些都是段食的。这个我们要注意一下,有的人以为身上触到的舒服的感觉:或者涂洗、或者晒太阳、或者暖和——这不是触食,触是心所法。身上的触不是触食,还是段食,祗是细的段食。还有一个“生识等者”,鼻子生鼻识、舌头生舌识、身生身的识:“发三识”;“及相应故”,相应的心所法。“不共事,谓臭尝觉香味触三用各别故”,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觉,嗅香、尝味、觉触,各是各的作用不同。 这就是前面五根对四个事情都有增上作用。眼耳是差不多的,放在一类说;鼻舌身又是一类说。总的说对四个事情都有增上作用:一个是庄严身;一个是导养身;一个是生识等,“等”就是心所法;不共事,各有各别的不同的作用。 四根于二种者,女男命意,此于二事,能为增上。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异,二、分别异。有情异者,由此二根,令诸有情,女男类别。分别异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不雅词不显示等别。男形大,女形小;男言雄,女言细;男不雅词不显示小,女不雅词不显示大。 下边“四根于二种”,女根、男根、命根、意根,这四个根,都对两个事情有增上的作用。 先说女男根,“ 且女男根,二增上者”,女男根有什么增上作用呢?“一、有情异,二、分别异”。第一把有情分成两类:男的、女的,这是靠女男根;第二分别异,他(她)的性格不同,他(她)的身体、生理的状态也不同。“有情异者,由此二根,令诸有情,女男类别”,有情异就是因为女、男根的关系,有情当中分成男女两类。 这个我们先说一下,按佛教的说法,劫初的时候都是中性的,没有男女之别。劫末的时候,阿鼻地狱开始火烧,烧到初禅;经过七次的火之后,又是大水一次,一直淹到二禅;再七次的水之后,又是风灾,一直把三禅都吹毁了。这时从地狱到三禅都没有有情。到成劫的时候,世界又形成了,形成空的器世界,没有有情。这时候,三禅天、二禅天先有众生,然后二禅天中光音天的众生看到地面上空空的一块,风景也很好,来玩玩;开始,玩了就回去了。玩到后来呢,看到地下有地味,很好吃,贪味道就吃。 (26B)贪吃是不好的事情。贪吃,说起来好象比男女好一点,不是大问题。但是劫初时,就是因为贪吃,光音天的人把地上的东西一吃,光明也没有了,人也重了,飞不上去了,祗好在地上定居了。定居之后,因为贪这个东西呢,地味慢慢没有了——越是贪,好的东西就没有了。后来自然香稻,自然香稻吃了。因为地味这些东西还是细的,吃了之后,毛孔里排泄掉了,没有大小便。后来呢,因为福报不够了,越是贪,福报越差,吃东西,慢慢粗了。粗了就要大小便了;有了大小便就要排大小便的地方了。这个时候有的众生呢,他就是有YIN欲心,看到人家大小便地方,起染污心。那么就分了两类,女男根生出来了。有些性格比较刚强的、进取的,他成男性;有一些就成了女性。这样子有了吃,才有大小便;有了大小便,就有男女根。这个主要还是从吃来的。 我们不要看轻了吃:“要吃得好,吃得好!”你吃得好嘛,以后的事情就多了。我们不是在《沙弥律》讲过吗?出家人饮食主要是一个:好象是车子的轮盘一样,它推不动了,上点油就完了。什么好的油、香的油、臭的油都不关你的事。油使上去,把车轮子滑了,能推走就行了。目的在此。出家人也是,吃了饮食,目的就是把身体维持到能修行就完了。说好吃、不好吃,这个都是多余的事情。你涂在车子上的油,香的也好、臭的也好,不相干的。再好的油涂上去,也不过是把车子弄滑了,走路就完了。吃得好有什么用! 所以,一方面固然说修行要靠饮食,“*轮未转,食轮先转”,吃饱了才能学法,这个固然是对的。但是不要执着那个吃,能够吃得过去,把身体维持到了就对了。一定要吃得好好的——以前就有一些人:营养不够了,什么东西不够啦,晚餐不吃又不够了,一天到晚考虑的是自己的身体。那你修什么行呢?我们说身体固然要维持到能修行,但是不要执着;把身体太保爱了,那就是身执,身执是烦恼的根本。 这个女男根,分别男女二类。“分别异”,有了男女二类,它身上特征就不一样、生理上也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分别异”,这是分别。“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不雅词不显示等别”,“形相”:男的形大,女的形要小一点;“言音”:男的语言的声音要雄一点,女人要细一点、柔一点;男的不雅词不显示小,女的不雅词不显示大。这是生理上不同,都是因为女男根的关系。这两个根对这两类事情有增上作用。 命根二者:一能续过去众同分,二能持现在众同分。意根二者:一、能续后有,二、自在随行。言后有者,是生有也;由中有位,起爱恚心,便续生有。论引经云:时健达缚,于二心中,随一现行,谓或爱俱,或恚俱等。健达缚,此云寻香,中有名也。男中有,于母起爱,于父起恚;女中有,于父起爱,于母起瞋也。自在随行者,经云:心能导世间,自在义也。心能遍摄受,随行义也。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随行。 “命根”也有二个增上作用:“一能续过去众同分,二能持现在众同分。”命根,过去的众同分(就是前一辈子)到现在投生了,它能够把它继续下来。众同分是什么?假使你生到天上,你跟天上的一类,有同样的分,叫众同分。那么生在人间,那就是人间的众同分,跟大家人间是一个同类的。这个众同分,简单地说,就是你生命在什么地方就采取那地方的一类有情的样子。过去众同分假使死掉了,要相续的话,就靠命根;现在的众同分,能够把它持住、不坏掉,也就是靠这个命根。所以说,命根对这两类事情有增上的作用:一个能续过去的众同分,一个能够持现在的众同分。 “意根”也是二个作用:“一、能续后有,二、自在随行。”一个能续后有,你这一辈子死掉,能够投生到后辈去,再继续它的生命;一个是自在随行,心为主嘛,一切都随心转了。 “言后有者”,就是“生有”。我们说四有轮转: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现在这个身体叫本有;本有的最后一剎那、临终的一剎那,叫死有;死有以后,没有投生之前,就是中有;中有投生了,生有——生有就是后有。所以说“言后有者”,后来的一生的开始就是生有。实际上来说生有是很短的:投生那一剎那。那么生有之后是本有,后来一生的本有就是后有了。这个后有指的生有,投生那一剎那。这个四有轮转,我想你们都熟悉吧?在《三学》里边也有的: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由中有位,起爱恚心,便续生有”,在中有的时候,起个爱心、恚心(瞋恨心),“便续生有”,就投生,产生生有。这是经里的话,不是论自己编的:“论引经云:时健达缚,于二心中,随一现行,谓或爱俱,或恚俱等。” “健达缚”就是中阴、“寻香”,“中有名也”,寻香就是中有,因为中有是不吃这种饮食的,祗要吃香就够了。因为中有很细,他不需要一块一块吃下去,香的味道闻一下就饱了。那么中有也叫寻香,“健达缚”就是印度话。我们说中有呢,一般人就是供菜——假使这个人死了,你去供他菜,他闻一下就够了,不要吃下去。所以比丘呢,供了死人的东西不吃的,因为它(健达缚)闻过了。 这个中有“于母起爱”——这是男的中有。我们将来世间品要讲,中有的身跟投生之后的身是同样的:假使人间的,就是人的样子,不过小一点,像五六岁这个样子。男的中有投生的时候,就感到跟他的母亲好象是在做YIN欲的事情,对他的父亲感到是干扰:对母亲起爱,对父亲起恚心。一个爱,一个恚。那么反过来,女的中有,就对父亲起爱心、对母亲起瞋心。 这好象就世间的道理来说,是一个很忤逆的事情。怎么对父母起YIN欲心呢?实际上,这是我们众生的惭愧。一般的投生,都是从这个地方来的。欲界的投生,都是从男女的关系投生的。所以自己要知道惭愧心,不要说自己了不得、不得了。你的身体哪儿来的?就是起的YIN欲心来的!一个爱心、一个瞋心,这两个都是烦恼心,这才投生。如果没有这两个心,你也不会投生。密法里边为什么要修双身法?就是要避免投生。把这个法修了之后,以后投生的时候自己能够顶住。把对方看成父母一样看,那就不起YIN欲心了;不起YIN欲心,就不投生了。 好,这是讲第一个“续后有”,意根能够续后有、投生。 第二个:“自在随行者,经云:心能导世间,心能遍摄受,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随行。”这是说,心有自在随行的作用,引一个经里的颂来说。什么叫自在随行呢?“心能导世间”,这有两个解释。一个说:心是创造一切的。不论你是器世间也好、有情世间也好,都是心造了业感来的,所以心能导世间。心是一个主,这两个世间都是心造出来的,它是引导一切;它怎么做,就产生什么世间。另一个说法:“心能导世间”就是心能够引导有情世界,能够做一个引导,是最殊胜的王一样的,“自在义也”,自在。“心能遍摄受”,它能摄受一切——“随行”。 “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随行。”这里用自在解释引导世间;用随行解释遍摄受,一切都随它行的,它能摄受一切,它是为主。这样子也可以。另外一个解释呢,“自在随行”,能导世间也有自在随行的意思;摄受一切也有自在随行的意思。这个意思都可以,通的,本来是都通的。那么意根有两个事情起增上作用,也讲了。 五八染净中者,五谓乐等五受,八谓信等五、三无漏根;于染净中,如次增上乐等五受。染增上者,贪等随眠,所随增故。谓喜乐受顺贪也,忧苦受顺瞋也,舍受顺痴也。信等八根,净增上者,谓清净法随生长故。 下边“五八染净中”,还有五个、八个根,这两种根,对染污的、清净的事情当中有增上的作用。哪五个对染污法有作用呢?“谓乐等五受”,苦、乐、忧、喜、舍,这五个受对染污法有增上作用。为什么对染污法有增上作用呢?因为我们一般地,有了“受”之后,才去追求、或者是排斥,那些烦恼就生起来了。 这里下边说:“贪等随眠,所随增故”,假使对乐受,“谓喜乐受顺贪”,假使感到喜乐受就生贪心,“忧苦受顺瞋也”,忧苦的受就起瞋心,“舍受顺痴也”,不苦不乐的受顺了痴心,都是起贪瞋痴的,这是烦恼跟了它增上的。这是五个受根。 那么八个善根,一个是信等五根(五善根),一个是三无漏根,这是清净的法上起增上作用。“信等八根,净增上者,谓清净法随生长故”,祗有这八个根,那一切清净法可以生起来。 那么就是说最后两类呢,一个是增长染污法的,一个是增长清净法的,分成两类。一个是五受根,一般我们说,苦、乐、忧、喜、舍,叫五个受根;信、勤、念、定、慧,五个善根;三个无漏根,就是未知当知、已知、具知。这是清净、染污的事情上有增上作用。这是有部的说法,讲完了。 1.庄严身 2.导养身 3.生识等 4.不共事 1.有情异 2.分别异 1.能续过去众同分 2.能持现在众同分 1.能续后有 2.自在随行 乐等五受根于染增上 贪等随眠所随增故 信等八根(信等五根, 三无漏根)于净增上清净法随生长故 丙二 叙异部 从此第二,叙异说者,颂曰 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从身立二根女男性增上 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应知命五受信等立为根 未当知已知具知根亦尔于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 下边介绍一个“叙异说”。他也没有说是哪个的,就是另外一个说法。据有的注解说是昙无德部,法藏部的;但是真谛三藏,就是翻第一次《俱舍》那个法师,他就是说指的经部,这个是经部。这个他没有标明是经部还是什么部,但是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前面有部是根见家,以为见了什么东西,作用都是根上的。这里是识见家2,认为根不起作用的,祗有识在了别。 前面根、识两个辩论,我们已经碰到过了。在什么地方?在讲色法的时候,讲无表色的时候,“变碍为性”,就是根了、识了辩论;后来八个见里边到底是根见、识见,又是两个交锋过一次。我们这里碰到的呢,又是在二十二根上,根见家跟识见家又有不同的看法。这里“第二叙异说”就是讲识见家的。而真谛三藏就认为这个就是经部的意思,而世亲菩萨却是同意经部。所以说对于前面有部的写个“传说”,祗不过是有部的说法。既然前面“传说”呢,那就是表示他不信。那他到底信什么?他的意思就是信后边那个。 “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从身立二根,女男性增上。”这个地方把女男根不成为独立的两根,祗是身根里边分出来的。而有部却是一切法都是自己有实体的。女根就是女根的体,男根,男根的体。经部的识见家的说法,女男根就是从身根里分出来的,身根里边,它有起两个不同的作用的,女男根。 “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应知命五受,信等立为根。”命根,于同一个众同分住有增上作用;五个受根于杂染法、染污法有增上作用;五个信根,于清净法有增上作用。 “未当知已知,具知根亦尔,于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他把三个无漏根,另外安排,“未当知已知,具知根亦尔”,它也是同样,增上。什么增上呢?“于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后后道”,未知当知根为它后头的已知根做增上作用,已知根对具知根有增上作用,具知根对涅槃有增上作用。那么它的意思就是说,这三个无漏根,把它从八个善根里划出来——对清净法有增上作用呢,信等五根就够了,而这三个于得后后道,还有具知根对涅槃有增上作用。 释曰:了自境增上者,谓六识身,能了境故。眼等六根,能发六识,于了自境有增上用,故眼等六,总立为根。 前面说眼能看、耳能听,根能听、能看,这里识见家就否定,根不能听、不能看。那么根有什么作用呢?对发这个识有增上作用,这才是根的增上。眼耳鼻舌身根在发识上有增上作用,并不是对能看什么有增上作用。所以说它是否定了前面根见家的那些观点。 它说“六识身,能了境”,真正能够了别境界的是六识身。前面说的看见危险的事情能逃避啊,看见炸弹,听见警报来了,会进入防空洞啊,这个都是识的作用,不是根的作用。六识能了境的。这个眼等六根干什么用啊?它的增上作用就是能生识了。“眼等六根,能发六识,于了自境有增上用”,能够增上作用,发起六识,那么对了自境,有增上作用;它的作用在生识之后才能了别。“故眼等六,总立为根”,因为它有这个作用,也叫根。 从身立二根者,女男二根,于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女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女性。作业者,缝衣等也。志乐者,乐脂粉也。男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男性。作业者,书写等业也。志乐者,乐弓马也。二性差别,由男女根故,说女男根于二性增上。 下边女男根。“女男二根,于女男性中,有增上故”,这里是说“从身立二根”。它跟前边的有部不一样。有部说根,身根、女根、男根,各自各别的,都有体的;而这里呢,女男根附属于身根之中,就是从身根里边又开出二个。“女男二根,于女男性中,有增上故”,这个一样,对女男性,性别上的不同,有增上的作用。 “女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女性。”就是说,不但是身体、形状,她的声音、她做的事情、她的心的意乐心都不一样。“作业者,缝衣等也”,女的总喜欢缝衣服之类的;“志乐者,乐脂粉也”,她心里喜欢什么呢?欢喜胭脂粉等类,装饰品。 “男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男性”,那么起男的作用,叫男性。他的身形、声音,前面讲过了,就不说了。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声音洪亮雄伟,一个是声音细小,这个不讲了。这里多讲一个“作业、志乐”。“作业者”,男的喜欢什么?欢喜“书写等业”;“志乐者”,志乐就是“乐弓马”等,这个男女就很不同。小孩子就有差别了。一般你们看小孩子,女孩子总欢喜抱个洋娃娃什么的,搞这些事情;男孩子欢喜拿宝剑,拿枪、拿什么打仗,欢喜搞那些。从小就不一样,就因为女男根的增上作用不一样——当然不是一定的,那女人能写东西的,没有啊?我们说女作家还不少嘛。大致地来说是这么样的。那男的没有志气的也有啊。我们这里有个大学生,这里出家了。他是法也不想学,经也不想念,殿也不想上,想什么?就是要弄点东西吃吃喝喝,贪贪舒服啊,一个人逍遥自在的。这样子也有啊,毫无志气,还是个大学生,一个男人。 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者,取下两句,释此二句。应知命根于众同分住,有增上用。应知五受于杂染法,有增上用,故经云:于乐受贪随增,于苦受瞋随增,于舍受痴随增。应知信等于清净法,有增上用,由信等五,分于暖顶位,伏诸烦恼,引圣道故。言应知者,劝许一一各能为根。 “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者”,这是“取下”边“两句”,“释此二句”。“应知命根于众同分住……”——“应知命五受,信等立为根”——“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就是“命”、“五受根”、“信等五根”的关系。那么分开讲,“命根于众同分”能够“住”下来,“有增上(作)用”。有了命根,它能够一起做事嘛;没有命根的话,他就不能做了,所以说对众同分能够安住,有增上作用。 那么“五受(根)于杂染法(染污法),有增上作用”。跟前面一样,引经的话:“故经云:于乐受贪随增”,对乐受,受到乐受的话,就增长贪。“于苦受瞋随增”,不好的受,起瞋心。我们看到世间上的人,他碰到一点点不如意的,就骂起来了,什么脏话都骂出来了,很普遍的。现在的青年,碰到一点不顺心就骂,那就是苦受起瞋心的表现了。“于舍受痴随增”,但是不苦不乐呢,就呆呆地,吃吃喝喝,这个逍遥自在、糊里糊涂,就是痴心。所以总的来说,苦乐忧喜舍(乐受包括喜受,苦受包括忧受,舍受一样的)都是增长贪瞋痴的。 所以说,不要耽着受。耽着受,里边就有贪瞋痴。所以说我们出家人不要贪舒服。固然不要去做外道一样的、自己去找些无益的苦行来折磨身体,这个对道没有好处,起一些烦恼——你一个凡夫,受了苦,当然要起烦恼心;你虽然勉强地在做,但是里边的烦恼随增,没有什么好处。我们修行是断烦恼,不是要增加烦恼。那么贪着乐受的害处更大,享受是没有底的。秦始皇并吞了六国,该是满意了吧?还不满意,还要长生不老,他要一万世地统治下去。结果派人到什么蓬莱岛去采灵芝仙药,搞了半天,四十二岁就没有了。这个是妄想,做不到的。在这个世间上,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你想要我、要常、要自在,这个是没有办法的。 “应知信等,于清净法,有增上用,由信等五,分于暖顶位,伏诸烦恼,引圣道故。”由这个信等五根,分别在四加行“暖、顶位”的时候“伏诸烦恼”。这个我们在《贤圣品》要广讲,这里祗不过是提个头,知道它的作用就完了。为什么经部不说这个清净法,不把三无漏根合在一起呢?它就是说,信等五根,在四加行的暖顶的时候能够伏烦恼,引出这个圣道——无漏道来。这个叫“于清净法有增上作用”,它本身对清净的无漏道(圣道),能够引发出来,“有增上用”,把烦恼伏下去。这个时候还是有漏道。暖、顶、忍、世第一都是有漏道;一直到见道的时候,无漏法,这个苦法忍,第一个无漏法才出来。那么有漏的道不能断烦恼,祗能伏烦恼,把烦恼压下去,不给它现行,不起作用就完了。 如果要把它根子断掉的话,非无漏道不可。在我们的中观里边,就非讲到空性不可。你没有空掉的话,种子它断不了的。证了空性了,知道它本来是没有的,就断掉了。如果它有的话,它总是存在,你没有把它看空,没有观空的话,总是还有一个东西。观了空之后,本来就没有那个东西。做梦,一个乱梦,你醒过来了,那笑话,根本没有那个东西,那么这才是真的断了。所以圣道(无漏道),在高一点的中观讲,就是空,就是证空性。这里呢,就是见了无漏道,见了四谛的真理之后,那些见所断的烦恼就可以灭掉了。圣道就是无漏道,这个信等五根对伏烦恼、引发圣道(这些都是清净法)有增上作用。 “言应知者,劝许一一各能为根。”“应知”就是你要同意,这里每一个都有增上作用,就是有根的作用。 三无漏根于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上者,言亦尔者,类显一一各能为根。谓未知当知根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未知根是见道,已知根是修道;见道引修道故,于已知根增上也。已知根于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谓已知根是修道,具知根是无学道;谓从修道,引无学道,故已知根,于具知根,有增上用也。具知根,于得涅槃,有增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脱;心若解脱,方证涅槃,故于涅槃,有增上用。故论云:非心未解脱,能得涅槃故。颂曰后后者,已知根是未知根后,具知根是已知根后,故言后后。 最后是三无漏根。前面三无漏根我们祗晓得名字,这里也没有广讲,在后头要讲。现在我们一点一点加上去,这里内涵稍微多一点。 “未知根”是“见道”的,“已知根”是“修道”的。“见道引修道故”,所以说对“后后道”,它后头的修道,有增上作用,“于已知根增上也”,未知当知根对它的后边的那个道——已知根(修道)有增上作用。 就“已知根”来说,对后头“具知根”那个“道”,“有增上(作)用”。修道之后就是无学道了,无学道就是具知根,所以说已知根对具知根有增上作用。“谓已知根是修道,具知根是无学道;谓从修道,引无学道”,修道可以引生无学道,那么修道对无学道就有增上作用。“故已知根,于具知根,有增上用也”,那就是修道的已知根对无学道的具知根能够起增上的作用、引发出来。已知根在未知当知根的后头,具知根又在已知根的后头,所以叫“后后道”。 具知根有什么增上作用呢?未知当知增上得已知,已知的增上得到具知,具知有什么增上呢?它还有增上:“具知根,于得涅槃,有增上用。”具知根得到之后,可以证到涅槃,所以对涅槃有增上的作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脱”,因为你有了具知根之后,你心可以解脱。什么叫心解脱呢?烦恼断掉了,就叫心解脱了。我们说要求解放,首先要解放自己。怎么解放自己?把烦恼断了,就解放了。“心若解脱,方证涅槃,故于涅槃,有增上用。”所以说,具知根对证涅槃有增上的作用。“故论云:非心未解脱,能得涅槃故”,《俱舍论》里边有一句话:“非心未解脱,能得涅槃。”就是说你心没有解脱的话,涅槃是证不到的。那么你要心得解脱之后才能证涅槃。心怎么解脱?就是具知根断烦恼了。烦恼断掉了,心解脱了,心解脱之后才能证到涅槃。所以说具知根对证涅槃有增上的作用。这说了半天就是证明这个增上用的意思。 论云:有余师(识见家)说:能导养身,非眼等用,是识增上,识了方能避于险难。受段食故,见色等用亦非异识,故不共事于眼等根,不可立为别增上用,故非由此眼等成根。 眼等六根 能发六识,六识身触了境故,眼等六根于了自境,有 增上用。 女男二根 于女男性中,有增上用。 命 根 于众同分住,有增上用。 五受根 于杂染法,有增上用(于乐受贪随增,于苦受瞋随增, 于舍受痴随增) 信等五根 于清净法,有增上用,由信等五,分于暖顶位,伏诸 烦恼,引圣道故。 未知当知根 — 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见道引修道故。 已知根— 于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谓从修道引无学道。 具知根— 于得涅槃有增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脱,心若 解脱,方证涅槃。 等言复显更有异说,有说未知当知根,于见所断烦恼灭中,有增上用。已知根,于修所断烦恼灭中,有增上用。具知根,于现法乐住,有增上用。由此具知根,能领受解脱身中,喜乐事业故。 “等”,“涅槃等增上”,这个“等”字,看起来好象是轻描淡写,讲过就算了,实际上这个等字还有其他的意思。“等言”,“等”这个字,“复显更有异说”, 还有一个另外的说法。它怎么说法呢?“有说未知当知根,于见(道)所断(的)烦恼灭中,有增上用。”未知当知根,对见道所断的烦恼——就是以前讲过的八十八使,对这些烦恼断掉,有增上作用。就是断烦恼的有增上作用。 (27A)未知当知根对见道所断的烦恼有增上作用,那么当然了,“已知根,于修所断”的“烦恼灭”——断它的时候、使它灭掉,“有增上(作)用”。 “具知根,于得现法乐住,有增上用。”什么叫“现法乐住”?无学果,证到阿罗汉之后他能够入定,这个定里边当下受到法乐,现前受到这个法乐,叫现法乐住,住在那个法乐里边。这个要无学证了,得了定的无学,才能够有现法乐住,所以说具知根对现法乐住有增上的作用。“由此具知根,能领受解脱身中喜乐事业故”,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由这个具知根,能够……,“解脱身”就是阿罗汉的身体,已经解脱了;已经解脱了,烦恼断掉了,那不是枯燥燥的?也没有意思。解脱之后,他能够受到法乐,身上受到喜乐,那些法上的喜乐。这些事情要具知根才能够增上得到。 那么这个说法呢,就是说除了前面经部的识见家有这二十二根增上作用之外,三无漏根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前面说于得后后道和得涅槃有增上作用。这里说的是未知当知根对断见道的烦恼有增上作用,已知根对修道的烦恼断的时候有增上作用,具知根对现法乐住、得了无欲的解脱身里边受到那些喜乐有增上作用。这就是后三无漏根另外一个说法。 乙二 明根废立 从此大文第二,明根废立。于中有二:一、述自宗,二、叙异说。 这是解释二十二根的增上。二十二根能不能多?能不能少?为什么要立这二十二个做根?这个“根”的“废立”,“于中有二”,一个是“述自宗”,一个“叙异说”。 丙一 述自宗 且初述自宗者,将明问起。论云:若增上故,立为根者,无明等性,应立为根,无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别有增上用故。此约自宗为难。十二因缘互相引发,有增上用,应立为根。又语具等,应立为根,语具手足大小便处,于语执行弃乐事中,如其次第,有增上故。解云:此约外道数论宗为难,彼宗立五根,语具是肉舌,于语有增上用;手于执有增上用;足于行步有增上用;大便处于弃秽有增上用;小便处起YIN乐有增上用;应立为根。如是等事,不应立根,由所许根,有如是相,颂曰 心所依此别此住此杂染此资粮此净由此量立根 “自宗”就是有部了。“且初述自宗者,将明问起,论云”,你要说明这个事情,先要提问,什么问呢?《俱舍论》里边说:“若增上故,立为根者,无明等性,应立为根,无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别有增上用故”,这是问难。你说二十二根,有增上作用的就立根;那你这个二十二不够。照这个规矩,无明、行……,就是十二个因缘(十二缘起,我们学过的,在《印度佛学分期》里边),无明能够增上生行,行增上能生识,识增上能生名色……,都有增上作用,它们也该立根啊?因为“无明等因,于行等果”,无明是因,行是果;行是因,识是果;识是因,名色是果,它们都有增上作用。它们都有增上作用,那么十二因缘也要立根了,你怎么祗立这二十二个呢?这是自己佛教内部的一个问难。 对外道说,外道立了五个根,他们的根才怪了。“又语具等,应立为根”,外道来问难了,他说:你们立了这个二十二根,那不够。为什么?他们外道还有五个根。“语具”就是说话的舌头,等等,有五个,他说这个也要立根:“语具、手、足、大小便处”,这个五个根。语具一个、手一个、脚一个、大便处一个、小便处一个,他们立了这么五个根。“于语执行弃乐事中,如其次第,有增上故”,因为这五个根于语、于执、于行、弃、乐事中有增上用。这是外道数论家立五个根,他们说语具——就是舌头,不是舌根、不是净色根,就是我们说话的那个肉的舌头——说话就要靠它;如果没有它,话就说不来了。 我记得好象是一个报纸上的宣传,还是什么……说一个农奴主,把一个农奴,好象是犯了什么事情了,把他抓得来要打。结果那个农奴跟他吵嘴,他就叫人家拿针把那个农奴舌头里的筋挑断了,那个舌头就失去作用了,不会骂人了,动不来了。舌头在动,全靠里边筋在起作用的;把筋挑了,它就不起作用了,不能说话了。所以语具就是舌头,能说话的。 “解云:此约外道数论宗为难,彼宗立五根:语具是肉舌,于语有增上用;手于执有增上用;足于行步有增上用;大便处于弃秽有增上用;小便处起YIN乐有增上用;应立为根。”语具对说话有增上的作用,外道数论就把它立个根;那么手拿东西,有增上作用;脚走路有增上作用;“大便处于弃秽有增上(作)用”,把那些粪便排出了,有增上作用;“小便处”于“YIN乐有增上(作)用”。他立了这么五个根。 佛教里边的人就问难:你说有增上作用的叫根,那么十二因缘都有增上作用,也就该叫根;外道又说:有这个五个东西,应当叫根,它们都有增上作用。那么怎么说呢? “如是等事,不应立根,由所许根,有如是相。”他说你们所提的那些十二因缘也好,外道的五个根也好,都不能做根。为什么?我们说的根,有下边的相貌的,有下面的作用的。你没有那个作用,就不能立根。我们的根是有条件的,“有如是相”,有下边的那个“相”——条件才叫根,那么你们没有下面的条件,就不能叫根。 “颂曰:心所依此别,此住此杂染,此资粮此净,由此量立根。”有这样子的量、这样子的相貌,可以立根;你们没有这个量、没有这个相,那就不能立根。这里提出立根的标准来了,这是有部的。 释曰:心所依者,谓眼等六根,此内六处,是有情本也。此别者,此六根相差别,由女男根也。此住者,复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也。此杂染者,此六根成杂染,由五受根也。此资粮者,此六根能与无漏净法作资粮,由信等五也。此净者,此六根成无漏净,由后三根也。由此立根,事皆究竟,是故不应许无明等,及语具等,亦立为根,彼无此中增上用故。 “心所依”,我们的心王,就依托在这个六根上,是心的所依。那么你们这五个根,或者无明缘行等十二因缘,是不是心所依?不是心所依,不能立根。第一个条件是“心所依”。“谓眼等六根,此内六处,是有情本”,心王依靠着它生的。依眼根生眼识……,此内六处,是有情的根本。所依,有情所依靠的就是这六处。心是心王。心王是一个人了,我们一般的有情都是用这个心来代替。那么这个心,我们这个有情依托在哪里?依托在身上了。这个身就是我们的六根了。没有这个六根的身体,你心无所寄托。所以说,这个内六处是有情的根本。那么有情寄托在这个上边的,要立个根。十二因缘也好,你们说的五个根也好,都不是有情所依托的地方,不能叫根。第一个条件。 第二“此别”,有情的分别。男的、女的,这个要立根,就是女男根了。“此六根相”貌有“差别”,是男的还是女的?男的就是男相,女的女相。前面说过的,男的是形状高大,声音雄伟,等等,这是“由女男根”来差别的,那么这才能立根。 第三个条件,“此住”,这个有情要住下来,一期命根把它维持到,如果没有命根就不能住;能够使它住下来的,立根。“复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也”,这个六根的有情,能够一期住世的话,就是靠命根。所以命根,要立个根。 “此杂染”,这六根,什么东西使它染污、杂染的?“由五受根”。这个乐的,起贪心,乐受起贪心,苦受起瞋心,舍受起痴心;就是五个受根,使这个六根起杂染,成了染污,那么这个要立根。你们说的也没有这个相貌,不能立根。 “此资粮”,这个六根给无漏法作资粮的,要立根。那就是信等五根,“此六根能与无漏净法作资粮,由信等五也”。 “此净”,这个六根能够转成清净的,就靠三无漏根。那么这三无漏要立根,在我们所提的条件里边,前面两个问难的都没有,当然不能立根了。 所以我们的根不是随便安的,是有这些相貌、这些条件才能安。所以说祗能这样子,照这个来安,其他的就不能加进去。这里的也不能减掉,不增不减,二十二。“此六根成无漏净,由后三根也”,这六根要成无漏的清净呢,要靠后头三无漏根。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女根 男根 命根—此六根一期住,由命根也 苦根 乐根 忧根 喜根 舍根 信根 勤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未知当知根 已知根 具知根 由此立根,事皆究竟,不应许无明等,亦立为根。 “由此立根,事皆究竟”,这样子根立好之后,所有的事情,都解决完了。有情寄托的地方,六根;有情的差别,男女根;有情能够住就是命根;有情使它杂染的,五受根;无漏法做资粮的,信等五根;使它清净成无漏的,就是三无漏根。好了,所有事情都解决完了。就是二十二根够了,不要再多了,也不能少。 “是故不应许无明等,及语具等,亦立为根,彼无此中增上用故”,所以说你们前面所提的,无明缘行等等,或者语具、手足等等,这些要立根,不能立。为什么不能立?这里就讲了,因为它们没有这里的、我们所要求的,增上作用没有。既然没有,就不能安立。这是本宗说法。 丙二 叙异说 从此已下第二,叙异说,是识见宗。论云:复有余师,别说根相。颂曰 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建立前十四还灭后亦然 下边一个异说,也就是识见宗。“论云:复有余师,别说根相。”还有其他的论师,要安立这二十二根。它需要具足这些条件,从哪里着手呢?从流转生死跟还灭来安立这二十二根,跟前面的大致相同。但是有不同,前面强调的是有情的依处;有情的差别;有情的住,住下来,一期能住;然后说有情的杂染;有情的清净资粮,作无漏的资粮;最后使它无漏的——由这几个来作它根的条件。下边呢,流转所依的,流转所生的,住的,受用的;跟还灭的,分成两类。以流转、还灭来分。 佛法本来是活的,同样一个东西可以好几个解释。我们经常说的,海公上师说,康萨仁波卿一个《心经》能够作十几到二十种的解释,每一个解释不一样;上师自己可以作十一个解释,一部《心经》可以讲十一种样子,不一样的。那么就是说你从哪个角度看了,有部的讲有部的《心经》,经部的讲经部的《心经》,唯识讲唯识《心经》,中观讲中观《心经》;中观里边又有自续派,自续派里边,又有顺经部的经部行的,还有瑜伽行的,各式各样的派别。单是我们说部派十八部、二十部,已经有二十个解释,再加大乘的,再加密法的,那当然是各式各样的解释很多很多。初地菩萨,一个法能一百个解释;二地菩萨,一千个解释,那智慧更大。 “颂曰: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建立前十四,还灭后亦然。”这是以流转、还灭来安立。 释曰:或言显此是余师意,约流转还灭,立二十二根。言流转者,以识为体,于生死中流转故也。流转有四:一流转所依,谓眼等六根;二流转生,由女男根,从彼生故;三流转住,谓由命根,依彼住故;四流转受用,由五受根,能领纳故。上来约四义,立前十四根,思可知也。 “或”,“或言”,“或”这个字,“显此是余师意”,就是表示另外的论师的意思,“约流转还灭”来建“立二十二根”。什么叫“流转”?流转“以识为体,于生死中流转故也”。流转就是识,也是以识为体。这个流转是什么?一般的外道说我在流转了。佛教里就高明了,不说我了。这里就是一个识,投生的识,它在流转生死。 “流转有四:一、流转所依”,流转要有四个条件:第一个,流转所依。流转,识要寄托在一个地方,就靠六根了,眼、耳、鼻、舌、身、意。流转所依托的,就是靠六根。 “二、流转生”,流转要生的时候,“由女男根”,从女男根而生下来的。这个时候的女男根不是有情的差别了,流转生死就是由这个东西。这里边就含着修行的意思了。不流转生死,你若不要流转,那就要使这个东西的作用不生起来:就是要不动心了。我们说,你如果想要中阴不入胎的话,你要看了这些YIN欲的事情心里能够掌握住,否则的话入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里呢,就是说流转生死是由于女男根而来的,“从彼生故”。它不生的话……,那么假使是色、无色界呢?他没有女男根,那就是贪,对住处的贪,还是有贪心。 “三、流转住,谓由命根,依彼住故”,我们流转,一期生死要住一下,就是命根,所以立个命根。 “四、流转受用”,流转生死当中,有一些感觉、受用嘛,就是“由五受根,能领纳故”,领纳它的流转生死的各式各样的味道。 “上来约四义,立前十四根,思可知也”,以流转的所依、流转的生、流转的住、流转的受用,这四个意思来安十四个根;“思可知也”,这个一看就知道了。 言还灭者,生死止息,名为还灭。取涅槃得,为还灭体。还灭位中,同前四义,立后八根。一还灭所依,谓信等五根,一切善法生之本故;二还灭生,由未知当知根,正定聚中,此初生故;三还灭得住,由已知根,令涅槃得,相续起故;四还灭得受用,由具知根,受用现法乐住故。 “言还灭者,生死止息,名为还灭”,生死止息叫还灭。“取涅槃得,为还灭体”,生死止息叫还灭,这是讲还灭的意思,那么还灭的体是什么?涅槃的得,这个就是得非得的得来了。涅槃那个法,你要得到了,那么这个就是还灭的体。“还灭位中,同前四义,立后八根”,还灭也是前面四个义,根据前面一样的,所依、能生、能住、还有受用。 “一、还灭所依”的,就是“信等五根”。你要想得还灭,必须要有信、勤、念、定、慧。所以说我们这里想出生死,对这个信、勤、念、定、慧非要下功夫不可;如果信、勤、念、定、慧没有,简直不能出生死;如果信、勤、念、定、慧的力量不够,也出不了生死。一定要强有力,能够超过那些法——流转的法,这才有希望。所以说还灭所依靠的,“信等五根,一切善法生之本故”,所有善法都靠这五个东西生长来的,所以叫五善根了,善法的根。 “二、还灭生”,那么还灭怎么生出来呢?见道,第一个生。流转生死是投生;还灭生,就是见道开始,“由未知当知根,正定聚中,此初生故”。“正定聚”,把有情分成三类:正定聚,就是决定要证涅槃的;邪定聚,邪的那些,堕三恶道的;不定聚,两边甩的(口语)。正定聚这一类里边,开始“生”,就是第一个开始,进入正定聚,就是靠未知当知根见道、入圣道、入圣者。 “三、还灭得住,由已知根,令涅槃得,相续起故。”还灭,把它住下来要靠已知根。为什么呢?“涅槃”这个“得”,“相续起故”。证了一个涅槃——我们说不是择灭嘛,择灭就是涅槃了。灭了一个,得了一分;灭了一个,得一分。这个得要把它继续增长、继续延续下去,那就是靠已知根,修道了。 最后,“四、还灭得受用,由具知根,受用现法乐住故。”得了还灭之后心解脱,解脱之后就能受这个法上的喜乐。这是受用:一个是生死的受用,苦乐忧喜舍;还灭的受用,就是具知根受用现法乐住。这两个恰恰相反的,都以四个东西来安,所依、生、住跟受用来安这二十二根。前面流转的十四个,后面还灭的八个,以这样子流转、还灭来安二十二根。 又论结云:根量由此,无灭无增,即由此缘,经立次第3。由此者,此流转还灭也,二十二根,更不可增减。 流转以识为流转所依—眼等六根。 体,于生死流转生——由女男根,从彼生故。 中,流转故流转住——谓由命根,依彼住故。 也流转受用—由五受根,能领纳故。 生死止息, 还灭所依—信等五根,一切善法 生之本故。 名为还减,还灭生——由未知当知根,正定 聚中,此初生故 取涅槃得,还灭住——由已知根,令涅槃得, 相续起故。 为还灭体。还灭受用—由具知根,受用现法 乐住故。 “又论结云:根量由此,无灭(减)无增(你们书上是“灭”吗?“无灭无增”该是“无减无增”,但不要改,旁边注一下好了。因为我们查过《俱舍论》,是“无减无增”),即由此缘,经立次第”,“根量”,根的数量,根立了二十二个数量,“由此”,由这个道理,既不能减又不能增。我们前面学过了,五蕴不能增、不能减;十二处、十八界也一样,不能增、不能减;乃至次第也是安排好的,不能动。这里的次第,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经上有经上的规律,论师以有所缘、无所缘的规律来安,都是有一定道理,不能乱安。 那么它的数量都是二十二,既不能多,又不能少。佛法里边,说法相、法数,不但法相是确定的,它的数字也是确定的。五蕴决定是五个,前面说过的,不能立第六个蕴。你说五蕴里边没有无为法,能不能来个第六个无为蕴?不行的。十二处也不能多一个。十八界我们讲过了,有的人十二界、十七界,甚至于二十一界,都不行,就是十八界。法相、法数都是肯定的,不能增不能减。 法相也是,作这么讲,就不能含糊,不能说超越这个轨道,起另外一个解释。“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就是法的意思。它持这个性就是这个性,不能动摇;生那个解就是那个解,不能把另外其他的解释附会上去。所以学过法相的人,说话严格,写文章不会说那些模棱两可的话。世界上订条约,就是这样子的。两个国家订个条约,这么讲也好,那么讲也好,那你要上当的。订的时候,他说喔,这样子的;订好了,他说哎,那样子的。那就糟糕了。所以说,像这些地方呢,字的内涵、它的意思,一定要准确的、一点不能动摇的才行。法相就是这样子,学过法相的人,说话、做事情、看书,这个意思就是这样,不能作其他的解释,不能随随便便。差不多先生不能做的。我们经常要批判差不多先生呢,就因为正是我们的对立面。我们学法相的人一是一、二是二,没有模棱两可的事情。 “即由此缘,经立次第”,就是这个缘故,次第这么安排。“由此者,此流转还灭也,二十二根,更不可增减。”这样子,二十二根不能增不能减。 好,今天我们讲到这里。 第二十五讲 (《俱舍论颂疏》59页下8行——63页上6行)(27A 21:20——28A17:55) 好,我们昨天讲了根品的前面几个颂,根的废立讲完了。今天接下去。 乙三 明根体 从此大文第三,明根体。于中眼等六根,女男二根,此之八根界品已说。命根及信等五根,此六下文当辨。唯有乐等五受,三无漏根,更无转辨处,故今应释。颂曰 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及三定心悦余处此名喜 心不悦名忧中舍二无别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 “从此大文第三,明根体。于中眼等六根、女男二根,此之八根界品已说”,根品里边二十二根,“眼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个界品讲过了;“女男二根”是身根里分出来的。这个八根,界品都讲过。“命根及信等五根”,这六个还没讲过,下边就要开始讲,“下文当辨”。“唯有乐等五受、三无漏根更无转辨处,故今应释”,有的是前面讲了,眼等六根、女男二根,前面界品讲过了;命根、信等五根,这些讲心所法就是根品的俱生、法俱生的时候要讲,“下文当辨”;祗有“乐等五受”跟“三无漏根”,其他地方没有讲了,所以这里先讲这个。 “颂曰: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及三定心悦,余处此名喜,心不悦名忧,中舍二无别”,这讲五受根,苦、乐、忧、喜、舍;下边就是三无漏根,“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见道、修道、无学道,依九个法安立三个无漏根。 这个里边,我们说,讲法相的时候就要考校了,不像平时说话那么随便。“身不悦名苦”,身上的不舒服叫苦,心里不能叫苦。“即此悦名乐”,身上的舒服叫乐,还有“三定”的“心悦”,在第三禅里边,心的舒服、那个好的受也叫乐。此外,“余处此名喜”,除了三地之外,心中的舒服,祗能叫喜,不能叫乐;心中的不舒服叫忧,不能叫苦。所以你说你心里苦得很,这是世俗间的话,不是法相上的话。真正你学法相的,“心里忧得很,身上苦得很”,不能说心苦。那么这个忧呢,当然一般不会说到身上去了;但是苦,在平时的说法,就是通心通身。在佛教里边,这个苦祗能是属于身的。“中舍二无别”,中间受,舍受,身也好,心也好,都叫舍受,这个倒没有差别。这是五受。下边是“见修无学道”,三无漏根。三无漏根见过两次面了,这里就是把它到底怎么回事讲清楚了。 释曰:身不悦名苦者,身谓身受,即五识相应受也。身谓所依,受依身起,名为身受,身之受故,依主释也。言不悦者,是损恼义。于身受内能损恼者,名为苦根。 “释曰:身不悦名苦者”,“身”就是“身受”,我们身上的受,就是“五识相应受”,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相应受,叫身受。那么当然反过来就是,意识相应的受叫心受。“身谓所依,受依身起,名为身受,身之受故,依主释也”,这个很容易。身是所依,那么受是能依,这个受依了身起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五个根起的,那么这样子的受呢,叫身受。身的受,依主释。身是主,这个受依身而起的。 “言不悦者,是损恼义”,所谓不悦就是损恼,不舒服。“于身受内能损恼者,名为苦根”,在身受里边,对身体不舒服的,损恼的、有损失的、恼坏它的,这个叫苦根。这个苦根就是前面二十二根里面的一个。所以讲二十二根的时候就要分清楚了,苦根专门是指身受的损恼受,身上的损恼的这个受、感觉,叫苦根。 即此悦名乐者,即前身受,名为即此悦也。于身受中,能摄益者,名为乐根。 “即此悦名乐”,那么反过来,这个身受里边悦,就是好的受,叫乐。一个苦,一个乐,相反。“即前身受,名为即此悦也”,“即此”就是前面身受,这个身受前面是不悦,现在反过来,悦。“于身受中,能摄益者,名为乐根”,一个是损恼;一个是摄益,叫乐根。这个是身上的:一个不悦的、损恼的叫苦根;摄益的、有好处、舒服的,那叫乐根。 及三定心悦者,心谓第六意识。此第三定,心相应受,能摄益者,亦名乐根。谓第三禅,五识无故,无身受乐,唯心悦名乐也。 另外一个特殊的,“三定”的“心悦”。三定里边他心里的摄益的好的感觉,这个也叫乐。这个是特殊的。一般心里的悦,不能叫乐的,而三禅里边可以叫乐。因为三禅没有喜,喜到二禅为止。“心谓第六意识”,三禅的心,就是第六意识。“此第三定”,就是三禅,“心相应受”,就是意识相应的受,“能摄益者”,就是悦的,“亦名乐根”。这个就是跟一般的不一样:一般的,心摄益的祗能叫喜;假使第三禅呢,没有喜了,那叫乐。 “谓第三禅,五识无故,无身受乐,唯心悦名乐也”,第三禅里边前五识没有了。这个大家看看,什么原因?能不能马上说出来?无寻伺。因为二禅以上就没有寻伺了,没有五识了,那么三禅当然没有了。既然没有五识,那么身受也没有了。眼、耳、鼻、舌、身识都没有了,受就是根据识来的,既然前五识没有了,那么身受也没有了。所以说身受的乐也没有了,苦也没有了,祗有心受这个悦,叫乐。能不能叫喜?喜到三禅也没有了,喜是冲动的,这个乐是很寂静的,所以说这个乐是特殊的乐。 余处此名喜者,除第三禅,于下三地,名为余处。下三地者,欲界初二禅也。此者,此第六识心也。谓此心悦,于下三地,名为喜根。第三静虑,心悦安静,离喜贪故,唯名乐根。下三地中,心悦粗动,有喜贪故,唯名喜根。 “余处此名喜”,除了第三禅以外,其他地方,此心的悦叫喜。“除第三禅,于下三地,名为余处”,下三地就是欲界、初禅、二禅,这个里边都有喜的。“此者,此第六识心也”,除了第三禅以外,“此”,这个第六识相应的悦(就是摄益的受)叫喜。“谓此心悦,于下三地,名为喜根”,这个在欲界、初禅、二禅心里的摄益 的感觉叫喜根。“第三静虑,心悦安静,离喜贪故,唯名乐根”,第三静虑里边,心悦,是非常安静,因为第三静虑心是很静了。初禅、二禅还比较冲动,初禅有寻有伺,最粗;二禅,寻伺已经没有了,但是还有喜,喜还是有冲动的一些状态在里边;三禅,喜也没有了,“离喜贪故”,喜的贪都没有了,心寂静得很,这个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智敏上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