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四 流通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智敏上师所有开示



 智敏上师:四 流通分


 下载DOC文档  



  四 流通分(明造论宗旨)

  流通分有三个颂。整个《俱舍》六百零七个颂,序颂有四个,流通分是三个颂。

  A1 正明宗旨

  迦湿弥罗议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迦湿弥罗”,我们知道,迦湿弥罗就是结集《大毗婆沙》的地方,这是有部的根据地。有部是从把《大毗婆沙》结集之后,成了一个突出的有力的一个部派,因为《大毗婆沙》讲的道理很精密,很仔细,范围也很广,经律论都有十万个颂,那么有部就特别地大兴,它已经“议理成”,就是迦湿弥罗的罗汉,五百个罗汉(四百九十九个罗汉,一个世友尊者),他们结集有部的三藏,“议理成”,就是结集好了。那么“我多依彼释对法”,这个“我”是没有我执的,就是假安立的我,是法假,我们前面叫大家,这里提一个法假的,这个东西。我们在名言上世俗谛假安立的我,不是真正的外道的所执的有个我。我呢,就是世亲菩萨,大部分都依迦湿弥罗的这个结集的那个来解释《阿毗达磨》的。就是《俱舍论》大部分是根据有部,这个《大毗婆沙》的来的。

  “少有贬量为我失”,但是里边也有少数,依这个经部,或者其他的部,经部的部派,来贬量,来引出指出这个《大毗婆沙》有些地方有缺点。这个呢,世亲菩萨很谦虚,这是我的过失。“判法正理在牟尼”,那么这个道、法来判它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呢,这个祗有在佛跟那些证了无学的阿罗汉,他们来决定了。我祗能够抱歉了,这是我的过失,到底我对,还是他们对,要问这个佛跟阿罗汉了。

  那么这个里边呢,它这是我们下边的注解。“少有贬量”,就是说世亲菩萨,对有部的这个《大毗婆沙》的《阿毗达磨》,这个对法藏不是三藏的对法藏,不是佛说的对法藏,是迦湿弥罗他们结集的阿毗达磨藏。“少有贬”,中间有少量,就是有少数地方,以经部的道理,其他还有其他部派的,少数,指出《大毗婆沙》的缺点——贬量。那么这个呢,世亲菩萨很谦虚,这是我的过失。

  那么这些呢,我们在学《俱舍》的时候就碰到很多了,传说,什么,都是说里边还有辩论,都是认为这个有部有些地方太偏执了一点,比较经部是比较开明,比较是合佛的原意。那么我们说为什么世亲菩萨以经部的意思来说呢?因为经部的意思,经部的部派,他们都是对有部的有些地方感到太固执了,它依经为量,有部是依论为量,他们依佛说的经为量,那就是说,回到佛的原意上面去,那还是要采取佛的原意,所以安立经部的。那么这个世亲菩萨也同样这个意思,他说我的意思呢,以经部的意思来说《阿毗达磨藏》的过失呢,也是要回复到佛的原意了。所以说,从表面上说,我是说他们的过失,是不好,所以这是我的过失,“自谦引为己过”,但是到底哪个对?判法正理,祗有佛跟佛的大弟子了,牟尼。

  牟尼就是什么?“世尊及诸大阿罗汉,唯在无学,诸烦恼言,永寂静故。”这个牟尼呢,这个我们在前面是有,有这个名相的。我们说释迦牟尼,这个牟尼是能仁、寂默,那么寂默呢,就是说一切烦恼……。烦恼好象是老太婆说话一样,叽叽喳喳,吵得很,喧杂,这些喧杂的话全部息下去了,那就是烦恼断完了,就是这些人什么呢?无学了。所以说牟尼就是指无学。无学有哪些呢?这个三乘呢,就是佛、缘觉跟那个阿罗汉,都是无学。所以说真正这个法,哪个对,哪个不对,那就去问那个佛跟大阿罗汉了。那么我是没有这个能力了,说我一定是对的,他们一定是错的,不敢说了。

  “新云:准此意”,“新”,就是说我们说这个《俱舍》的注解呢,最初出来的是《光记》,就是普光论师,他是玄奘法师讲的时候,他亲笔记下来的,所以叫旧。后来一个法宝,也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但是他的意思跟普光的却有很多是相反的,这是叫新。那么根据法宝的意思呢,“准此意”,根据这个道理,“商略婆沙,存其六足及本论,以六足发智,是大弟子之所造故。”他的意思就是世亲菩萨,对这个《大毗婆沙》是有些看法的,但是对《六足论》跟本论(《发智论》),他是认为是对的,因为《六足论》,《发智论》都是佛的大弟子。我们说这个《集异门论》是舍利弗造的,《法蕴足论》是这个目犍连造的,有很多都是佛、大阿罗汉造的,这个在世亲菩萨的意思呢是对的。牟尼,他们是牟尼。那么至于说这个《大毗婆沙》里边呢,他就是认为有一些地方不一定这么正确。实际上,《大毗婆沙》我们说也是大阿罗汉结集的,那么这个牟尼呢,最高的标准还在佛。

  这是说世亲菩萨,自己谦虚,因为他把他整个的《俱舍》的一些事情,他也抬出来了,他确确对有部的有些看法的,“少有贬量”,认为有部不对,他是有的,但是到底哪个对呢,他也很谦虚,这是我的过失,把他反对了它的,驳斥了它的看法,至于哪个对,哪个不对,还是要看牟尼了,佛、那些佛在世的大阿罗汉,这些,他们来判决了。

  A2 伤叹劝学

  B1 伤叹人

  C1 正伤叹人

  D1 伤叹有德

  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

  那么下边呢,“伤叹劝学”了。那个时候,世亲菩萨是佛灭度以后九百多年了,如果正法,一百年呢,正法快灭了,所以说“颂曰: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这是感叹正法的灭,大师——释迦牟尼佛,三界的导师,大师,是世间的眼目。我们世间上都是瞎子一样的,东撞西撞,乱干的,佛就指出我们的正确道路,就是给我们三界做眼目的,世间的眼目,但是现在,就是在世亲菩萨的时候,大师的世间眼目早已闭了,他涅槃了九百多年了,叫作久已,眼睛早已闭掉了,就是说世间一片黑暗,没有导师了。“堪为证者多散灭”,佛灭度了,这个舍利弗那些能够证果证道的呢,也散灭,都跟了佛灭度了,或者散失了,到其他地方去了。

  D2 伤叹起失

  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

  “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没有看到真理的,没有智慧的人,就是一般的当时的凡夫,知见不正的,“由鄙寻思乱圣教”,由自己的卑鄙的寻思,就是自己第六意识虚妄的分别来混乱佛的圣教。

  我们佛的圣教,不是我们的第六意识这么想象想出来的,是经过修证证出来的。所以说,一个,佛的法一定要跟修证配合的。如果单是从第六意识推论出来,那不免有错误的。我们第六意识,前面有人问过了,转识成智,识是有烦恼的,是带了情的,这是不可依的,要依智不依识,这个四个依里边也有。要依这个四个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这都要佛才圆满的智慧,那么我们凡夫怎么有呢?不会有。那么我们的自己的寻思来揣测圣教呢,当然把他圣教搞乱掉的。所以说,这是因为这个大师跟他的大弟子都灭度了,那么现在呢,就产生很多的过失,“不见真理无制人”,他由他自己的鄙寻思来混乱这个正圣教。

  这个,在序文里边,我们开头也是了,这个“泊我清流”,把佛教的花园搞残缺了。这些都是当时的一片的教证、这个佛教衰败的现象,在世亲菩萨时候,已经有这些情况了。那么我们是两千多年了,那是更是厉害了。

  C2 重释伤叹人

  D1 重释有德

  自觉已归胜寂静,持彼教者多随灭

  下边是教法的灭了,前面证法的灭,产生这些过失。下边,教法也灭掉了。“自觉已归胜寂静”,自觉,无师自悟的,就是佛了,已经归殊胜的寂静,大般涅槃去了,“持彼教者多随灭”,能够持佛的教的人也都随灭,跟了他灭度了。那就是说舍利子、目犍连,还有这个迦旃延尼子,是论义第一,都灭度了,阿难尊者,后来在九百年早就灭度了。

  阿难尊者的灭度,我们也讲过的。他碰到一个小青年,比丘在念“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人生了一百年,没有看到一个水老鹤,水里边的一个鹤,就没有看到呢,毫无意思,不如有一天能够看到它,那是有意思。它这个是啥意思呢?!这个阿难听到之后,“你念错了。” “差不多啊,我师父教的。”他说:“你这个水老鹤有什么稀奇?见了一天就好象无比价值那么高,人生一百年,不闻生灭法,一切法是无常的,生灭的,那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了,这个东西才是可贵的,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你生一天,能够知道佛的正教,那才是值得价值的,怎么说水老鹤呢?”那么这个小比丘,年轻比丘,他说:“噢,你阿难尊者说得对,我就照你这个念。”就念:“人生一百年,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念着念着,回家里去了,他的师父说:“你念什么?”他说我念的这个阿难尊者教我的法,“阿难尊者,他一百多岁了,他脑筋老糊涂了,你听他干什么?”好了,结果这个小比丘想想,“哦,师父这么说,还是念那个,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明天还在林子里,还在念这个。“啊呀”,阿难问,他说“你怎么还在念这个呢?”他就这么说:“师父教的,说你老了,你糊涂了。”那阿难尊者就很感叹:“啊呀,年纪大了,人家不相信了。”灭度了。所以这样子呢,这个阿难多闻第一了,这些人都灭度了,“持彼教者多随灭”。

  D2 重释起失

  世无依怙丧众德,无钩制惑随意转

  “世无依怙丧众德,无钩制惑随意转”,世间上没有依靠的。为什么没有依靠呢?“由丧如来”,佛灭度了,“大弟子众德”,佛的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知道佛要灭度,他先灭度了,那么下边的论义第一,多闻第一,迦叶尊者,那些头陀第一,都一个一个都灭掉了,九百多年,几乎都灭得差不多了,灭完了。那么这些众德,有大德的大弟子都没有了。“无钩制惑随意转”,没有这个钩制惑。

  这是一个比喻。什么钩呢?象,印度人是象拿来载东西的,打仗也用象的,要调一个象,要个铁钩子的。象的脾气呢,气力非常大,如果它发起脾气来,你人是降伏不他的,降伏不了的,现在有电鞭子,过去没有电鞭子,一个钩,一个铁钩。这个象如果要发了性了,那么这个调象的人,先把它捆起来,捆起来之后,就给它看看,铁钩子,你看看,把这个铁钩子,摆在火里烧得红红的,这个铁钩给它看,看了之后,就在它屁股上面一钩扎进去,痛得那个象简直是不可说,跳也跳不起来,捆住的。然后,再给它看看,铁钩子,它看了铁钩子要害怕了,几次这个烧红的铁构子在它后头扎了几下之后,以后它要发兴了,给它铁钩子一看好了,不敢动了。这是调象的方法,以钩来调象的。

  这里,就是说调伏烦恼,烦恼跟象一样,力量很大,无始以来,烦恼作主的,你要把它调伏,谈何容易,一定要有善巧,就是那个钩。“无正法钩”,这个钩是正法的钩,“制诸惑象”,这个烦恼就像个大象。那么本来你调伏那个象呢,你要钩子一看,它就害怕,现在钩没有了,不见了,那都灭度了么。那么这个象就趁性乱来了,无正法钩,来制伏那个惑象的话,“随意起执”,随了自己的意思,执着这个,我认为这个对,就是这么说,我认为那个对,就那么说,不根据佛的意思了。“定慧”,这个里边就产生很多的过失来了。

  这个定慧,我们说个钩,就是定慧,正法是定慧,惑就是狂象,这个发狂的象。你要制伏狂象呢,一定要这个铁钩子制伏它。那么我们要调伏烦恼呢,一定要定慧。戒我们说是初步的,等于抓贼,抓住了,定把它捆起来了,然后慧把它砍掉,把它杀掉。那么主要的是定慧两个东西。那么我们这个烦恼,烦恼这个狂象,没有定慧这两个东西来钩子来制伏它呢,“随意东西”,它乱跑了,到处闯祸去了,东闯西闯的,把人家房子弄瘫了,人踩死了,也不管了。所以这个烦恼,没有定慧的钩子一样的呢,它也是到处漂溺,到处造业去了,到处残害那些有情了,自己造很大的业,下三恶道去,这是没有教法的一些可悲的现象。

  B2 劝学法

  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是诸烦恼力增时,应求解脱勿放逸

  这是劝我们好好学。我们现在既然知道,就是前面那些现象看到了,如来的正法寿,正法一千年,或者是五百年,说一千年的话,“渐至沦亡如至喉”,等于一个人快死了,喉咙间还有一口气,这口气吐出来就死掉了。那么佛在灭度之九百年的时候,世亲菩萨造论了,如果佛的正法是一千年的话,那九百多年不是就是像一个垂死的病人了?那这个气就在喉咙里边转了,这口气一吐出来就死掉了,这个正法一千年就过了。

  所以说,“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慢慢、慢慢地灭亡了,一个一个的大弟子散失了,前面都讲的那些可悲的现象。那么好象一口气在喉咙里边了,再这一口气假使从喉咙里吐出来的话,就没有了,消灭了。

  “是诸烦恼力增时”,这个时候,五浊恶世,越来越盛,这个我们讲世间品,讲这个沦亡的时候,讲世间品时候就讲了,烦恼越来越增,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应求解脱勿放逸”,不要随了烦恼走,千万不要。我们总经常,有些人问:“你,佛说的,你该怎么怎么做,你要这么做才对”。“他们都这么的,你看他们都这么的,我们何必这样做呢?我跟上他们一样就可以了。”这个话是个依据啊?这个不成依据的,他们这么走,他们下地狱,你好玩了,你也跟下地狱去了,当然不要去了。那么他们走错了,你不能劝他,你已经自己能力不够,已经佛弟子的责任没有负到了,你还在说我该跟他们走,那怎么好说呢。

  应当怎么办呢?应当要去解脱了,“劝有智人”,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快快地去求解脱、涅槃,不要放逸了。“纵惑随转”,不要跟了烦恼呢,像象一样,随它乱跑了,跟了烦恼跑。我们总是修行,我们说的这个,经常说这个话,修行的目的,第一个,断烦恼,这是没有话说的,这是佛教。如果说修行是不断烦恼的,那就是气功师或者其他的,以练功能为主的。气功师都是功,你有什么功,什么功。我们不是讲这个,我们是断断断,断了之后有德,修了之后有功德,不讲功,祗讲德。那么这个就是分别之点了,分别之处了。我们要求的是断烦恼、证菩提,是修行那些功德,而一些世间上的人就是要求功,世间的人求名利、功利,这些是世间的。那么修行的呢,就是求什么?气功,什么功,禅定功,什么功,求那些东西。那就是跟佛教不是一码事了。

  总的来说,佛教的彻头彻尾地围绕了一个核心,断烦恼。从开始,修戒开始,为的是要把烦恼的范围缩小。我们居士持一个五戒,这个并不是小事情,持了五戒里边不杀戒,对整个的法界的有情宣布,不伤害你,这是很大的一个力量了。那么不偷盗,对整个的法界有情宣布,我不拿你的东西,不与取,没有给的东西我不拿。不邪YIN,当然,出家人是不YIN欲,就宣布对一切女人不做不净的行;那么在家的呢,他这一条也力量很大,对整个法界的一切女性,除了他自己的正式配偶之外,全部宣布,不作非礼的事情。那都是很大的这个功德。再说一个不妄语,对整个法界有情宣布不骗你,什么话都老老实实,中间还包括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那这个是对整个法界宣布的,在佛面前说这个话,就是对象是一切有情,所以说这个五戒的力量很大的,不要说二百五十条了,就是五戒也够大了。

  那么我们很多人,他经常有这个观念,我祗要不做坏事好了,我也不要受五戒,受了五戒,犯了戒,犯戒还要下地狱、受恶道,我不受,很自由,功德也有了,地狱也不去,好象两全其美,好象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是很笨。你不受五戒,犯了前面四个性戒,同样要下恶道。同时,你受戒的功德,你半点都没有。人家对整个的法界有情宣布不杀、不YIN、不盗、不妄语,这个功德是多大?你现在不受五戒,你一个功德也没有,你没有宣布,那你虽然不杀,你仅仅是今天没有机会杀,你没有杀,明天你机会来了,你会杀。所以说这个自己没有压制自己的戒条,没有了,那你仅仅是不做坏事,最多说你没有做坏事,没有杀,没有偷,你没有功德,德是没有的。那么我们持一个五戒,同样也不杀、不盗、不邪YIN,却是功德无边。而且我们学过业品呢,这个无表色,每一刹那,每一刹那,七倍七倍七倍地长大,这个东西是不得了的功德了。我们假使一辈子,假使我们说活长一点,活了一百年,你受戒要是小孩子就可以受五戒,十几岁就受五戒,那么九十来年的功德,你这个刹那刹那的增加,你晓得有多少?所以这个呢,我们说劝大家一些没有受五戒的不要胆小。

  我们在温州就有很多人不敢受五戒,他们说,不是不想受五戒,就是有一条最麻烦,温州人都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都要请酒,请酒的时候,一定要吃酒,你自己不吃酒,还得拿酒给人家吃,那都是犯酒戒的。那怎么办?那你问他了,你还是要下恶道呢,你还是要不方便一点呢?你做生意,请你酒的时候,你不拿酒,拿饮料,你说我是佛教徒,人家不会骂你吧?伊斯兰教的人请客不用猪肉的,人家从来没有人敢骂他的,还要尊重他的。那么我们佛教徒不吃酒为什么胆子那么小呢?还怕人家骂起来了,这个第一个是对自己的佛教呢,看得太低了,好象自己信佛教,很惭愧。某些人这么看,信教不上台面的,面前都不敢说,这个对佛教认识不够。再一个,就是说你自己也是为了生意经了,把这个真正的这个自己下辈子或者这辈子的苦乐的报都不管了。我们早就说这个话,该发财的,你不做这个酒,也会发财,不请酒也会发财。不该发财的,你天天请也发不了财,这是业报的问题。过去有布施、供养的,你现在很小的因缘,就会发财,过去没有布施供养的,你现在拼命地争,还会破产,这个事情是业报问题。

  所以说我们佛教徒要从业报上看,既不要从世间上的那些技巧来看,也不要从气功师神通上面来看,真正的是业报。我们从凡夫流转生死,一直到我们修行成佛,都没有离开因果。我们都讲的这个《俱舍论》,就是讲的两重因果。世间品、业品、烦恼品,这是流转因果的因、缘、果,那么都是在因果里边。最后的解脱,贤圣品的果,从智、定来的,都是一层一层的,出离的,出世因果,十二因缘,这个流转、还灭都是因缘,都是因果。那么总没有离开因果,我们从因果上做就不会错。

  阿底峡尊者他到……,就是藏地,它经过朗达玛灭法以后,僧人杀得差不多了,那个甚至于五个僧人传戒都不够。他们边地五人传戒。后来,这个朗达玛王他是因为他是信笨教的,因为笨教势力呢,他很多的大臣、笨教的人,就反对佛教的了,灭法,把圣人杀得差不多了,这个经书也烧得很多。结果使自己受现报,一个僧人,他就是为了法,藏地人是大乘教,他为了法开杀戒。一个喇嘛,他自己穿一个披肩,里边是白的,外边是黑的,骑一匹马呢,把黑的炭把它涂得漆黑的,一匹黑马,一个黑的衣服穿了去。他这个喇嘛会舞剑,他就是在国王大的节日之中,他在街上舞剑,他舞得非常好,国王看了很欣赏,亲自来看。来看呢,坐在那里看。他开始舞得很好,慢慢国王看得好呢,就对他欣赏得越来越来欣赏,正在迷迷糊糊时候,他就跑得很近,舞了一半,正对国王,一剑把他刺死了。他赶快地回头就跑,大家在追,因为他准备好,骑了马的,那些人再去找马来追呢,当然隔了一段时间了。他就跑过一个雅鲁藏布江,这个过江的时候,那个江水很急,他又把那个马身上涂的这个黑炭全部冲掉了,白马,变了个白马了。那个他披的衣服呢,他把反一反,白的。那么后边的人,尽在追,抓一个黑马、黑衣服的人,追到那个人。他白马、白衣服,不是那个人,所以说,目标搞错了。目标混淆之后,他就逃到山上,逃到山上一个山洞里边,赶紧把喇嘛衣服穿起来,就坐在山洞里打坐的样子,坐在里边。结果,这个第一次没有抓到,这个国王就到处派人搜查了。

  有一次,国王的妹妹亲自带人搜查这个山,搜到山洞里之后,这个还时间不久,他才逃下去,几个小时。王的妹妹就亲自带人查,查山。查到这个山上,这个山洞里看见一个喇嘛在坐禅定,这个妹妹很聪明,这个坐禅定,我看你到底真的假的。她跑进去,他心脏里一听,嘣嘣嘣还在跳,你哪里是坐禅呢,你才逃了过来,你心还没定下来,还在跳的,那马上是戳穿了。戳穿了,但是这个妹妹信佛的,她就故意跟他们说,不是的,不是的,回去吧。好了,这个总算他逃脱了。

  朗达玛死了之后,这个后来的下的继承的又信佛了,信佛了呢,那些僧人就不够了,要传戒,传戒律要五个人,边地五个人传都没有,祗好是找一个汉僧参与,四个喇嘛,一个汉僧,总算是传了个戒。所以说喇嘛的衣服里边,这个地方有一个蓝的一块,那是代表汉僧的。汉僧是青衣僧,他们是黄衣僧。所以说那个,代表汉僧,这是纪念过去的事情。

  那就是说,这个末法时期,在藏地也经过,在汉地也搞过三次,三武灭法,搞过三次。那么现在的时候呢,以后有不有?都不敢说。那么我们总算众生还有福报,我们还有这个佛教,还在住在世间上。虽然是证教,教证二法不完整,但是教法毕竟住还是很多,我们能学的人还是有。尤其是我们认为,大陆上最近这么多年都是在鼓励独生子。那个时候我们在想,大家都是独生子,佛教要老化了,那些比丘出家人,最多是退休了,老了,没有办法了,也不要工作了再来出家,那是老汉来出家了,那个佛教队伍就是老汉队伍。但是事实上不一定这样子。现在我们这个寺院里边,独生子出家的就有好几个,而且是大学生,那就是说,我们众生的善根还有,还能够有这样人出家,经书还是……

  (29A)所以说我们既然是得了人身,又碰到这个三宝的佛法,难闻的佛法,那么就是要看自己了。如何珍惜这个人身,不要浪费掉。到了宝山了,你已经上了宝山了,已经到了,就看你拿什么,还是拿了石头回去呢,还是拿这个金刚钻、宝石回去。再不要说拿一个什么?最糟糕的就是说,到了宝山之后不但宝没拿回去,欠了一身债回去,就是到佛法里造罪来了,那么就是欠了一身债,这一身债回去呢,给人家骂死了。你跑到宝山来了,宝一个都拿不回来,还欠了一身的债,你是什么人呢?这样子太可悲了。

  那么我们现在就是大家要发心,总之要自利利他呢,就是要正法久住,正法久住,不但能自利,也能利益众生。如何正法久住?我们前面说的要教证。教证靠什么?靠人。好,归结的总点还是要一个人(人才)。人才又是在僧,主要的是僧。所以我们大家集中力量要培养僧才,这是重点。正法久住的关键又就在这里。

  那么在家人是不是不要?在家是同样,对护持僧才要起极大作用。我们在培养僧才的时候也离不开在家人的很多的帮助,第一是生活的帮助。第二呢,学教方面的经书,或者是聘法师,这个他们找人联系,这些都是这个在家人的工作。再一个,就是说在家人真正学得好的,这样我们也可以说,经过某些人认可的,在僧人教育之中也可以出一份的力量。而我们最希望的,就是在家人学得好的,赶快现出家相,那就是真正的僧宝。这是真正可以做弘持正法的事业。

  那么今天我们《俱舍大要》是圆满了。也是祝福大家能够很快地自己修学、学法修行能够成就,也大家要发这个广大的菩提心,使整个的娑婆世界,也使十方世界的苦恼众生都自己能够赶快地成就,来救度他们,也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这是我们佛弟子应当做的事情。

  现在时间还有一些。大家随便说一下。看看有什么问题,提一提。

  今天是不是要个回向。要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祝愿大家,智慧如海,早成菩提!

  1健驮罗:国名。

  2《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二(法尊法师译):“第二显示由此亦破我所。如是若以寻求有无自性之理寻求我时,于彼七相俱不可得,破我自性。尔时云何能以正理得此即是我之眼等,由是我所亦无自性。修观行者,若全不见我我所性,能脱生死,此下当说。十八品云:「若我且非有,岂能有我所。」入中论云:「由无作者则无业,无我故亦无我所,故由见我我所空,彼瑜伽师当解脱。」由已通达我无性力,亦能通达我所无性,并其断疑,如前已说,应当了知。”

  3《俱舍论记》(普光述):“若于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读诵,究竟流布,是生得慧。”

  4《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5《佛说阿弥陀经》:“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智敏上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智敏上师讲俱舍论     

智敏上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