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二 序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智敏上师所有开示



 智敏上师:二 序分


 下载DOC文档  



  二 序分

  A1 正明序分(卷一)

  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

  序分里边,有书的,我们就看看书,就是这一个颂,它不集中的,我们把它书看一看,就是“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这一个下边连下去三个颂都是序分。那么序分里边,“正明序分”,就是那个直接地讲序。第二个是“随难别解”,解释那些问难的。那么正明序分里边,有“归敬序”,“发起序”。归敬序就是皈敬三宝,归敬佛。发起序就是自己要发心造这个《俱舍论》。

  B1 皈敬序

  C1 明佛三德

  诸一切种诸冥灭

  那么归敬序的这个里边呢,我们就看第六页的那个讲义,归敬序,它的是第一句,后头还有几句没有印出来,先把第一句讲了。“诸一切种诸冥灭”,它是第一句,明佛的三德。我们看序分的表,它归敬序,我们归敬哪个?归敬那些有三个功德的人,这三种功德的人,真正有这三种功德的呢,一定是佛,除了佛之外,没有其他的人能有这三个功德,那么我们就归敬这三个功德,也就是说归敬佛。为什么不直接说佛,而要说三个功德呢?就因为外道也说他自己的教主是佛,也说他的外道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假使直接说释迦牟尼佛是最高无上的,那么他们就说你们跟我们一样,你们还是有偏见,说自己的好,一般说起来王婆卖瓜自吹……。这就是说自己好呢,人家不信服,那么我们现在说呢,不直接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有这么三种功德的人是我们归敬的,而实际上祗有释迦牟尼佛才有这三个功德,一切外道的教主,甚至哲学家、科学家都不能具备这三种功德。所以说归敬三德也等于是皈敬佛。那么这个归敬三德的话,就是有两句,“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这是我们书上的最开始的一个颂。在哪一页呢,你们自己翻了,我这个书跟你们不一样。十二页,十二页那个颂,大家看一看。这是序分的三颂里边第一个颂,“诸一切种诸冥灭”。

  D1 德所依人

  我们先看第六页的讲义,“诸”是一个代名词,是多数,不是一位,是有好几位的,那就佛不是单是释迦牟尼佛,东方有药师佛、不动佛,西方有阿弥陀佛。

  那么我们念《阿弥陀经》,就有十方都有佛了,上方有梵音佛……等等,下方有什么达摩佛、名闻佛、名光佛4,那佛不是一尊的,那么就诸来代替。诸,这样子的人,那么不是一个。那么这个诸呢就是有什么功德的?一切种冥灭掉的,诸冥灭掉的,还有拔众生出生死泥的,这是有三种功德的人,我们归敬。那么这个诸呢,不直接说诸佛,就是说有三种功德的那些人,是我们归敬的。有这三个功德就是佛了,其他人没有这三个功德。

  D2 人所依德

  E1 自利德

  F1 智德

  那么我们看“一切种冥灭”、“诸冥灭”。什么叫“一切种冥”?一切种冥,我们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习气,诸冥呢就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染污的,就是不干净的。而这个“一切种冥”呢,他就是对一切法不能够完全了解,烦恼是没有的,不是烦恼,所以它不是不干净的,叫不染无知,无知就是不懂,它也是不懂,对一切法不懂的。假使科学的道理不懂,这个造原子能的道理不懂,太空的一些知识不懂,这些不是属于烦恼的,那么这个叫不染无知,也叫习气。对一切法不能够理解的,一切种冥,这个一切种冥灭掉的呢,就得一切智,一切智慧都圆满,什么东西都能知道,那就是佛的智德,智慧的功德圆满的,一切种冥灭。

  F2 断德

  那么“诸冥灭”呢,烦恼都断完的,这个烦恼就是见道所断的,有八十八种,修道所断的有十种,一共九十八,再加十个缠,一百零八。所以我们的念珠,为什么有一百零八颗?有道理的。一百零八个大小的烦恼,都是我们要灭掉的,修行的时候就针对要灭这一百零八个烦恼,所以念珠是一百零八颗。那么这一百零八的数字呢,我们的表上有的,这里还没有印出来,那么后边再过几张纸,就会出现这个表。见道的断的呢八十八种,修道断的呢十种,九十八了,再加小的烦恼,十个,一共是一百零八,这就是一百零八的来由。那么这是消极的呢,是断一百零八烦恼,积极的呢,修一百零八个三昧。所以念珠是两层意思:要功德方面,要修一百零八个三昧;在过失方面,一百零八个烦恼要断除。一百零八个烦恼断完了,成佛;一百零八个三昧功德修完了,圆满了,也是成佛。所以说一百零八的念珠有这么大的意思。诸冥呢,就是烦恼。烦恼又好分几种。见道所断的呢分四部,就是四类,就是见苦、见集、见灭、见道,这个四种叫四部,修道所断的呢,不分苦集灭道了,合拢来是一种,一共是五部。见道所断的四部,修道所断的一部,那么合起来一共是五部,所以说五部烦恼。这个烦恼是染污的。什么叫染污呢?不干净的。烦恼这个东西是不好的。

  我们这个世间是烦恼造了业成功的,你想这个世间会不会好的?因是不干净的,果也是不干净的,所以这个世间充满了苦。我们的眼光是颠倒的,我们说过好几次了,凡夫的眼光呢,四个颠倒:不净的,认为是干净;苦的,认为是乐;没有我的,认为有我;不是常的,认为是常。这四个颠倒,把我们的全部搞反了。所以说,因为执着这个世间是常的,就拼命要造千秋万代的大功事业;因为执着世间是乐的,拼命追求一切幸福的理想;因为执着这个世间是干净的,就对一切男女的事情就追求,没有厌的。古代的国王,秦始皇,宫娥婇女是有三万多个,你想这个欲望是大呢。一般现在我们是一夫一妻制,这个世间上,他一个人要占三万多,还不够。那么死的时候要三万多个他的宫女都殉葬,都要陪他死,这是残酷得很了。个人欲望那么大,生的时候要享受,死了还要她陪一起死。那么这样子,我们说都是烦恼。所以有这么多烦恼,那就是这个世间就是不安宁的,是痛苦的。

  那么没有我的呢,就执为有我,本来这个我是假的,我们为自己要求这个,要求那个,都是空事情,都是干一些空事,本来我都没有,你为它去服务干什么呢?我们现在从小到大,一切的打算都是为自己,小孩子,要吃、要玩,为自己;长大一点,念书为自己前途,也是为自己;长大了,书念好了,毕业了,干事业了,也是为自己;甚至于做了国王了,或者做了总统了,要征服世界,也是为自己。一切都在为自己,或者为家属,或者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民族,都是为一个我,这个我大一点小一点,有差别,但是总离不开一个我,这样子世间就不得安宁,到处斗争。从古以来,历史上,战争是不晓得多少次了,受过的教训也不晓得多少了,但是我们还停不下来,还得要斗争,还要战争,武器还要不断地发明新的。为什么?我。要把我的势力充斥到整个宇宙上去,地球上征服了,还要征服太空,这样个心是不会停下来的,所以说这个就是烦恼了,所以烦恼是不干净的。

  我们现在知道烦恼不干净的,学到这一个了,就知道这个世间是烦恼的果,也是不干净的,赶快要出离。出离就是出离心生起来,出离心生起来,你在这个地方修道也好,到西方去修道也好,都是出离心的具体的表现。那么我们就是说出离心生起了,对这个世间上呢并不是说什么事情不干了,干还是干,但是干了不是为我,为众生了,我们干的事情,干了很大的事业,是为了利益众生。众生苦,我们干的事情,一个,我们的企业干起来了,使众生有职业好做,可以他们赚工资,养活他们生活。再一个我们赚的钱,我们捐到这个佛教的,或者像这个台湾印经书送人,使大家得到佛法的熏陶,慢慢走上佛化的道路,这些都是利人的事情了,所以说并不是叫我们不要做。“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就在世间上,但是跟世间上又有不同,一个是觉,一个不觉。世间上是迷,他在世间里边搞得很有劲,迷的,佛法呢,也在世间上搞,但是觉的,知道没有我的,知道是空的,知道是不净的,知道是苦的。以这样子的观点来利益众生,也在世间上干各式各样的事情,那么这个就不一样了,世间觉了,他一个众生没有觉的。

  那么这样子,把诸冥跟烦恼,这个一切种冥都灭掉的,那么这样子的功德,一切种冥灭掉的呢,智慧圆满了,叫“智德圆满”。这我们写过了,大概可能新参加这个……,大要班的人数也不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写一下,一切种冥灭是智德圆满,智慧最高了,再也不能多了,圆满了。那么诸冥灭呢,是“断德圆满”,烦恼断得干干净净的,习气也断掉了。

  E2 利他德

  拔众生出生死泥

  那么再加上一个“拔众生出生死泥”呢,恩德圆满,或者是悲德圆满。这三个功德圆满呢,除了佛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担当得起。所以说一切种冥灭掉了,那是智德圆满了;诸冥灭掉了,那就是断德圆满了,断烦恼、断习气,功德圆满了;再加上一个,“拔众生出生死泥”,一切众生都要从他生死的泥坑里边把他救出来,这就是悲心,或者恩,这个功德圆满了。那么具足这三个圆满功德的人,那就是佛,除了佛,都不可能具足这三个圆满。一切的哲学家、宗教家,他们对宇宙的真理也在探索,但是他们探索到的都是不圆满的,有局限性的,甚至于错误的,所以他们立的宗教呢也不完全,也不是最高的。

  我们不是那一天讲了圣殿教,美国一个黑人的教主,他是圣殿教的教主,结果他们的教义呢,叫他们的教徒在森林里集体自杀,为了生天,这是很残酷的事情。把他的教徒,老的小的,全部集中起来,每人喝一杯毒药水,毒死掉。那么残酷的事情,他们还说是好的。所以这是愚痴得不得了的事情,所以这是没有智慧,他不知道生天的原因,祗知道以为这一辈子苦,他们也知道生在世间上苦,这个苦,要消灭苦,他说死掉就消灭苦了,这个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你死掉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也不是说你死了一定生天的,死了之后六道轮回的。那么六道轮回中间,你哪一道去?就看你造什么业。现在说,他们圣殿教的教徒……

  (4A)受刑了,这也是最重的罪了,但是其他国家呢,杀人的人是枪毙,非死不可。那么我们在整个的宇宙规律,也不是佛定的规矩,你杀了人之后,决定下地狱受苦,这个没有第二个还价的。你给阎罗王说,我给你几万块澳币,你给我不要到地狱去,行不行?没有用的,澳币在地狱里不用的。再要人民币拿到这里来吗?没有用处的,你怎么用呢?你,而且再一个说,死了之后,你澳币带不走的,你看哪个人死了之后,澳币家里没有了?还在那里,一分钱也没有动。他走了一个人走,光光地走,衣服也带不走,什么东西带不走。那么你这个样子,把业带走了,造的业这是带走了。所以说我们看这个世间上的人,愚蠢,没有佛教的指导,这太可怜了。我们就是不但自己要学佛教,也要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以佛的教来行动,这样子呢不会走上错误的道路,这是悲心了。我们要把众生都超出这个生死大海呢,当然我们现在的功德不如佛了,差得也很远,祗能够使众生知道佛教的好,让他们跟了佛的道路走,这个是我们要做的,至于说要他们完全超出生死呢,那要我们赶快自己要成了佛之后,才能做这个事情。

  我们有一个公案,这个每一个人都知道,就是瞎子摸象的公案。这个是出在佛经上的,很有意思的。一个大象,很多人瞎子在摸,摸到耳朵的,说象就是一把扇子一样的;摸到尾巴的,说像是一根绳子一样的;摸到是身体的,他说象像个墙壁一样的,很厚、很坚实的;摸到腿的,他说像就是圆筒筒,像柱头一样的。

  那么这样子的人,你说他什么真理都不知道吧,他也知道一些,那就是说当时佛在世的时候,印度的外道,他也修禅定,也有这个神通,也看到一些天上、人间的事情,他就是说他也是对宇宙真理呢,也是观察了,某些地方是观察到的,但是他观察的是局部的,整个的大象不是一把扇子,也不是一根绳子,也不是一个墙壁,也不是一个圆的柱头,是整个的加起来这么一个东西就叫一个象。那么碰到一个,把局限的东西扩大成全体的,都错了,没有一个是对的。你说他全部错完了吧?他没有。摸到耳朵的,是像扇子一样的,但是象是不是就是个耳朵呢?还有很多地方了。那是说把象一个耳朵来包完了,把局部的耳朵说是整个的象,那不是全部错了吗?所以说你不能说他一点真理也没有,但是他这个局部的真理扩大到全体宇宙的真理的话,没有一个不错,而且错得很严重。那么这样子你虽然得到一点禅定,也得到一些宇宙的真理,但是以局部的扩大为一个宗教的全部的教义的话,那就是没有一个不引人入迷途受苦去的。所以说尽管他们下了很多功夫,包括现在的科学、哲学也是这样子,他们所探讨的宇宙真理,祗仅仅是局部分的,而且不完整的,那么以这个不完整、局部的统括一切,那都是把人导入迷途去的。

  所以我们真正要脱离这个迷的境界呢,祗有依靠佛陀。所以我们一开始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非常重要。有的人看起来皈依三宝是最初的,但是最后的也是皈依三宝,最后的皈依佛之后,就自己要提高到佛的那个高度;皈依法,自己要把一切宇宙万法都明白;皈依僧,自己要一切智,跟这个真理要和合起来,就是把道理跟智慧两个全部弄通,他一切身口的那些动作全部是梵行,清凈的行动,没有一点过失的,那就是皈依僧。所以说我们从皈依三宝开始进入佛门,一直到最后还没有离开皈依三宝,要自己成就三宝,那就是最后的高的目的。

  那么这里呢,我们说要把一切种冥、诸冥都灭掉之后,这个是智德、断德圆满,把一切众生都拔出生死泥的,恩德圆满,这样子的人我们是归敬的。那么这也是说我们归敬的就是佛,释迦牟尼佛。在现在这个世间上,真正具体能够达到这三个要求的,祗有释迦牟尼佛。因为我们这个教化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的时候,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的,就是末法的一万年,指的是这一个一千年。那么这个样子呢,虽然说是归敬三德,实际上就是归敬佛,因为我们佛教徒呢,最高的就是佛,但是不直接标出佛,就是怕外道说闲话。那么这是说明佛的三德,这是三个德里边,这个德是依在哪个人身上的?诸,就是代名词,那些,那些什么呢?就是佛。那么这个人所依的,这个人他身上有什么功德呢?那分起来,一个智,就看那个表,第一章的表,讲义第一章的表,第一章的表里边。这个功德呢,第一个是分两种,自利方面的,智慧的功德,断烦恼、断习气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就是一切种冥灭,断烦恼的功德就是诸冥灭,这是自利方面的。另外一个利他的呢,“拔众生出生死泥”,所以这样子三个功德具全的,就是佛。皈依佛。

  C2 指德皈敬

  敬礼如是如理师

  那么我们要皈依的是怎样子的人呢?先把三个功德标出来了,“敬礼如是如理师”,我们要归敬的就是这样子的如理的师。“如是”,就是指有前面三个功德的:智德圆满的、断德圆满的、恩德圆满的。“如理师”,依如法的教诫来度众生出苦的师。那么这样子的师呢,是我们所归敬的。整个的归敬颂三句就是这个意思。

  B2 发起序

  对法藏论我当说

  下边,后头一句,“对法藏论我当说”,归敬好之后,那么你为什么归敬呢?就是造论了,要造论,求佛的加持,求魔障的消除,那么先要皈敬,皈敬之后,然后要做事情了,做什么事?“对法藏论我当说”,这个《俱舍论》,我当下就要说了,当说就是快说了,马上就要说了。

  A2 随难别解

  B1 出对法体

  C1 胜义对法

  净慧随行名对法

  那么下边有几个问题,他要解答的。什么叫对法?那么就是“随难别解”了。对法的体是什么东西?“净慧随行名对法”,“净慧”,无漏慧,它就是真正的对法的自性;“随行”,跟了无漏慧一起走的那些无漏的心王心所跟那些不相应行,还有那个道共戒,都是无漏的,凡是无漏慧生起来,决定还有这一些东西跟它一起生起的,叫它的随行。等于国王的那个随员一样的,国王要到外国去访问的话,他随员有一批,决定跟了他跑的,绝对不会国王一个人跑的,这不可能。那么这些随行呢也是无漏法。“净慧随行名对法”,这是胜义对法,我们看后头那个表,六面的“净慧随行名对法”,他说什么叫对法呢?净慧跟随行叫对法。

  D1 自性对法

  那么净慧呢就是无漏慧,无漏慧没有烦恼的,是干净的,叫净。

  D2 随行对法

  那么随行呢,是跟了这个净慧一起生起的法。哪一些?我们翻到第七页的讲义。随行有二十八个法,它是五蕴里边都全的。

  色蕴呢,就是道共戒,凡是证了道以后,证了这个圣道以后,自然有那个能力不做坏事,这个叫道共戒。我们说最起码的,初果,这个预流果,他证了预流果之后,这个五戒任何情况之下不会犯的,打死他也不犯的,叫他偷东西、杀人,或者杀鸡、杀羊,或者是叫他做邪YIN,或者叫他是打妄语,你把他头砍掉,他也不会犯那些过失的,这就是道共戒,绝对保证不会犯的。那么你净慧出来之后,圣道有了,圣道有了之后,跟圣道一起生起来的道共戒,就是圣道共同生起来的那个戒呢,它也决定生起的,某些坏事不会做的,越是道共戒越高,做的坏事越少,成了佛了之后,一点点的不威仪的事情都没有了,不要说坏事,行动威仪都是如如法法的,一点也没有……。像我们是有的时候,说话谈吐有粗鲁的样子,或者有一些在大场面不适合的一些行动,佛是一点也不会有的,这是道共戒最圆满的。那么这个道共戒是色蕴,属于“色法”的。我们将来要讲,这叫无表色,不能表示给人家看的色。色,我们说有很多,色,就是显色、形色或者声音,或者是什么,色声香味触,都属于色蕴里边的,这都是我们可以表现的,给我们看到的。形色,我们眼睛能看,声音,耳朵能听,香,鼻子能闻,都能够表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五官能够接触的。这个无表色,五官接触不到,心里也想不到,这是一个圣者才知道的事情,叫无表色,不能表示给我们知道的。

  那么“心王”就是第六意识了。“心所法”——“大地法”、“大善地法”、“不善地法”,那么多。

  这个我们到后来要讲这个七十五法呢,这个表上都有了。整个宇宙的万法分成五大类——色法、心王、心所,还有是不相应行,还有一个就是无为法,一共是五类。五类里边,哪一类有多少?这个在七十五法的表里边都有。现在我们跟净慧一共生起来的法,祗有二十八个。色法里边祗有道共无表色;心王是第六意识,前边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在里边,因为定中祗有第六意识的,定里边不看东西的,也不听声音的;那么心所法里边,大地法十个,大善地法十个,不定地法有两个;不相应行法呢,得跟生住异灭,这是随行的二十八法。

  “净慧”也好,“随行”也好,都是叫胜义对法,都是无漏的,叫胜义对法。

  C2 世俗对法

  及能得此诸慧论

  还有“世俗对法”,要生起无漏的慧的前方便,就是由“诸慧”、“诸论”。慧有几种?四种,就是我们在第七页的表。

  D1 方便对法

  生得慧,生下来就有的那个分别能力,生得慧。有这个能力呢,能够看经,看经之后,然后就听人家讲,那么再生起闻慧,“闻教成故”。听了经之后,我们的智慧会升高一层,我想智慧听了一个星期了,可能智慧要比没有听之前肯定要提高了,这个提高的那一部分就是闻慧。如果你下去,能够思惟的,慢慢地是心去思惟考虑问题的,那还能够增加一种更高的智慧,叫思慧,“因思起故”,因为思惟才起的,单是闻还不能得到这个,要自己的思考力,慢慢地体会,才能生起的。所以这些事情都不能代替的,你说我求佛加持,加持我智慧生起来,你如果不去闻教,你闻慧就生不起来,如果不去思惟,思慧就生不起来,不修定,这个修慧就生不起来。

  那么你求佛加持,那么没有用了?有用。你求加持之后,你生起闻慧的缘他给你,给你身体好,给你记忆力增强,然后给你有机会听法,那当然闻慧就生起来了。假使你要思慧,他也给你各式各样思慧的缘,给你,你可以有这个时间去深深地考虑问题,慢慢地去体会那些佛的经教的道理,思慧也生起来了。修慧,他给你能够修定的缘,修定的缘很多,我们将来讲这个戒定慧的时候会讲那个问题,那么这些缘都有了,果,这个定,自然会生出来。那么有了定之后,那个修慧当然会生出来了。所以说求佛的加持,是佛帮助我们这个因缘具足,还要自己努力去把那个真的果去修出来,单是自己躺在床上“佛加持我智慧开了,佛加持我快快成就,佛加持我成佛”,一动也不动,那不可能的。

  所以说佛教呢,要靠自己努力的。当然,佛的帮助也是很大,但是单靠佛的帮助,自己不努力,如果能成佛的话,我们释迦牟尼佛以前,十方世界的佛,不晓得多少,早该把我们度成了佛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都是老众生,还在这里受苦呢?我们受的苦还好一点,地狱里边的苦,苦得不得了,一天一夜万死万生的,他们自己愿意受吗?当然不愿意受了,但是佛出了那么多,每一尊佛的神通又那么大,就是你自己不修,没有办法救你的。一定要自己接受佛教,依了佛的道理去修,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说佛教是要靠自己的,不是迷信。迷信的人,他神庙去拜拜,烧几支香,供一点东西,就会发财了,就会得长寿了,就会得成仙了,这个都是迷信,我们说。你要发财,你要靠做生意,你不做生意,你单是拜佛,一天拜到黑,你发什么财?发不了财的。这个,所以说这个很简单的道理。

  那么我们要得这个无漏慧呢,要有这四个智慧,从生得的智慧,慢慢进入闻慧,慢慢进入思慧,慢慢进入修慧。修慧生起来了,然后我们把这个智慧去简择四谛,苦集灭道四个谛道理,那就会生起无漏的智慧,这是见道,也是开悟。这个修慧之后就会生起无漏慧,所以说诸慧是生起无漏慧的一个方便。

  D2 资粮对法

  那么这个智慧你要缘什么东西呢?就是这个智慧去考虑什么问题,听什么东西呢?要听论。就是诸慧诸论了。“资粮对法”,诸论呢,就是包括《发智》 、《六足》,《发智论》、 《六足论》在第七页有个表,大家看好了,因为时间关系呢,我们就不要重复去念它。那么这些论呢,我们说是不是单是这么几部论呢?实际上这几部论都是把佛的意思都包在里边,从某一个侧面来讲佛的教理。那么《发智论》是比较完整的,《六足论》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那么这些总纳加起来就是佛的教。所以缘这些论,再用这四个智慧,慢慢地就会生起无漏慧,这是生起无漏慧的方便的资粮。也就是说,虽然这些法是有漏的,还没有到无漏的净慧,但是它是无漏净慧生起的方便,生起的资粮,所以也叫对法,这个我们在六离合释呢就是有财释,它能够生起对法的,它也叫对法,它本来不是对法,它是诸慧诸论,但是它也叫对法,因为它能生起对法。但是这个对法是世俗对法,是有漏的,跟前面的胜义对法(无漏的)有层次的高下,不一样,但是对法呢都叫对法。

  所以说他第一个问题,随难别解里边。什么叫对法呢?“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这是解决了,这个就叫对法。

  B2 释藏名

  摄彼胜义依彼故 此立对法俱舍名

  那么下边提第二个问题,什么叫藏?“俱舍”叫藏,什么叫藏?那么这里也有解释,我们翻到第八页。“俱舍”就是翻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话就是藏。藏有两个意思,有一个表,我们看第八页的表,藏有两个意思。他这个原来的文呢,什么叫藏呢?“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摄彼胜义、依彼故”,这两个原因叫藏,那么合起来叫《阿毗达磨俱舍》,这个名字是这么安的。那么先看什么叫藏,藏有两个意思,颂里边的“摄彼胜义”故,这个就是说包含叫藏,藏有包含的能力。藏简单说是一个箱子,它能够藏东西的,叫藏。那么这个《俱舍》就是一个箱子,它能藏什么?它能包含《发智》、 《六足》的那些对法的道理,所以《俱舍》叫藏。藏还有个意思,“依彼故”,依靠它,也叫藏,那么就是所依的意思,所依,《俱舍论》是依《发智》 、 《六足》造的,《发智》、 《六足》是所依,那么《发智》、《六足》叫藏。

  所以说这两个意思,具体的内涵不一样,包含叫藏的时候,《俱舍论》叫藏,《俱舍》能包《发智》 、 《六足》的东西;所依叫藏的时候,《发智》 、 《六足》叫藏,因为《俱舍论》是依《发智》 、 《六足》来造的,所依的东西就是《发智》 、 《六足》,那就是《发智》、《六足》叫藏。

  那么藏的意思我们明白以后呢,那么把“阿毗达磨俱舍”这个名字可以解释了。那么对法藏就是“阿毗达磨俱舍”,也有两个意思,第二个表,“此立对法俱舍名”,怎么安名的呢?有两种方式安的,一,“谓此论者,摄彼对法,发智论等,诸胜义言,故名为藏。”这个《俱舍论》,它能够包含《发智》 、 《六足》那些殊胜的话,它的一些教义,所以这个《俱舍论》叫藏,《俱舍》是个箱子,这个箱子装《发智》、 《六足》的,这个藏是什么藏呢?什么箱子呢?放《发智》 、 《六足》的藏,“对法之藏”。对法是《发智》 、 《六足》,藏《发智》 、 《六足》的那个箱子叫对法藏,这是第一个“阿毗达磨俱舍”的解释,“对法之藏,名对法藏,依主释”,这个学过六离合释的就知道,依主释。

  那么下边一个,《发智》、 《六足》叫对法,这个《发智》 、 《六足》本来是对法,那么又是此论的所依,《发智》、 《六足》又是《俱舍论》的所依靠,因为《俱舍论》是依它造的,所以《发智》、 《六足》又叫藏,《发智》 、 《六足》是对法,《发智》 、 《六足》也是藏,那么现在把对法跟藏两个不同的概念合一个复合名词,叫对法藏,那这个对法本身就是藏,一个体,就是《发智》、 《六足》,那么这个《发智》 、 《六足》叫对法藏,这是持业释,它两个概念是同一个体的,持业释。所以《发智》 、 《六足》是对法藏呢,持业释。那么这个是《发智》 、 《六足》的名词,我们现在要问的是《俱舍》的名词,那还不够,还得要说下去。

  “今此论者”,这个论为什么叫对法藏呢?《发智》、 《六足》是对法藏,我们这个《俱舍》不是《发智》 、 《六足》,不能叫对法藏,但是《俱舍论》是依《发智》 、 《六足》造的,它讲的东西就是《发智》、 《六足》,它《俱舍论》里边有《发智》 、 《六足》的话,那么有财释。 《发智》、 《六足》叫对法藏,《俱舍》有它的那个内涵,那么《俱舍》也就叫对法藏,这个是有财释。所以说第二个解释呢,《俱舍》叫对法藏是有财释,而在有财释之前,《发智》、 《六足》叫对法藏是持业释,要两层的意思才能够到达《俱舍论》叫对法藏的那个层次。

  所以说为什么这个论叫对法藏呢?就这两个道理,第一个,对法有对法的涵义,世俗对法跟那个胜义对法;那么藏又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叫包含,一个叫所依,把它两个意思,对法跟藏合拢来,叫对法藏,也是两个意思。那么这里说随难别解,两个问题解决了。什么叫对法?“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两句。什么叫藏呢?“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这是也解决了。

  B3 明说意说人

  若离择法定无余 能灭诸惑胜方便

  由惑世间漂有海 因此传佛说对法

  那么下边第三个问题,“明说意说人”。为什么要说《俱舍》?什么人说的《俱舍》,就是哪个人传下来说《俱舍》的?。这个表上恐怕没有吧,没有了。那么我们就看书,书哪一页?你们翻一翻,我的页跟你们不一样。十六页,你们翻到十六页,那么十六页,就是序颂的最后一个颂,“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传佛说对法。”前面三句就是理由,第四句呢结论,因此传对法,“传佛说对法”,这是两个意思都解决了。“说意”,因此说对法,这是为什么要说对法;“说人”,哪个说的?传佛说对法,从佛那里传过来的。

  那么为什么要说对法呢?就是说假使离开择法,就是慧,慧就是对法,离开了慧,能够择法呢,决定没有其他的能够灭除烦恼的殊胜的方便,没有了,祗有慧来择法,就是阿毗达磨,才能够灭烦恼。那么烦恼灭呢,非对法不可。那么我们说我们不学对法,那么就不要灭烦恼。烦恼不灭掉(惑就是烦恼),假使烦恼不灭掉,有什么害处呢?“由惑世间漂有海”,那么烦恼不灭的话,世间上就漂流三有大海,在三有大海里边头出头没的,而沉在地下的时候多,头冒出来的时候极少,那么这样的苦我们不想受,那得要断烦恼,要断烦恼,就得要学阿毗达磨——择法。所以要说阿毗达磨,如果不说的话就不能灭烦恼,不灭烦恼就不能出生死大海,这是说为什么要说阿毗达磨的原因。

  那么最后是什么人说的?“传佛说”,佛在经里边,十二分教里有论议这一种,论议就是阿毗达磨。那么佛经里边说的阿毗达磨很多,迦多演尼子把它集中起来,作一本《发智论》,这是从佛那里传过来的,所以说“传佛说对法”,最早的说对法还是我们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另外有个人他发明的。所以说我们这个对法,实际上它的源流,还是释迦牟尼佛那里传下来的。这就是说我们还是说的是佛的教,对法是从佛那里来的。这个序颂到此为止讲完了。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智敏上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智敏上师讲俱舍论     

智敏上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