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03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九四页: 钞【略彰者,言不尽意,故云略也。】 这是上次讲的一个小段落,解释文字般若。 钞【六种成就,分合二科者。】 有一些经本里面,『六种成就』分作六科,分得详细。莲池大师在此地分得简单,把前面五种成就合成一科,把众成就单列一科,就分成二科。这种开合,开就是展开,合就是归纳,在佛经里面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钞【例如五蕴六根,或合色开心,或合心开色,随其所宜,无定法也。】 这是举例,佛在经典里面,以及古德注解,这种例子非常多,诸位将来都能看得到。『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法。合起来,譬如『合色开心』,这个色就只说一个,他把一切色法归纳一个,把心法展开说四个,受、想、行、识都是心法,这就是合色开心。『六根』,就是『合心开色』,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色,只有意根是心;心法说一个,色法说五个。「合」是归纳,「开」是展开,所以说法是没有一定的。但是,说的时候有一个原则。为什么佛有的时候说五蕴?有的时候说六根?那个对象不一样。如果对方对色法迷得很深,对心法迷得比较浅,迷得深的就细说,迷得浅的就略说。有的时候心法说得多,像五蕴是对於迷心迷得重的人而说。说六根,这是迷色迷得重一点,就是色相上迷得重,对他说的。如果色心统统迷得重,佛就讲「十二处」,或者讲「十八界」。十八界里面,色法就讲得很多,讲十一种,六尘是六个色法,六根除了意根是心法之外,其余五个是色法,六加五就十一个,色法讲十一个,六识是心法,再加上个意根,所以心法讲七个,这就十八界。对於色心都迷得深的人,佛就这样的说法。由此可知,佛是无有定法可说,只看对方的需要,都是为众生而说的,佛自己实在讲是无法可说。这是佛说法、古德注经的一个原则。 钞【佛示者。】 这是解释『佛示阿难故』这一句,就是六种成就,序分的嘱咐。 钞【智论云:佛涅盘时,示阿难言,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国某地。盖是尊佛遗敕故。】 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阿难还像一般凡夫一样,心里非常难过,阿[少/兔]楼驮叫他向佛请教,请教四桩事情。当中就有『一切经初』应该要怎样安立?佛就教他一切经的前面都要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与哪些人在一起」,加这几句。因此通序就是『尊佛遗敕』,遵照佛的遗教来做的。 钞【断疑者,阿难结集时,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来。今曰如是我闻,三疑顿释。息诤者,曰我闻,则非臆见自作故。】 不是阿难自己的意思,完全是佛所说的,大家就没有争执了。 钞【拣邪者,曰如是,则异外道阿忧故。】 印度外道的经典前面有这个符号,就是『阿忧』,阿是无,忧是有,换句话说,或有或无,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佛经跟他们这个不一样,开端不相同。 钞【如佛地论云:如是之法,我昔曾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亦息诤义也。】 这个例子举得很好,阿难结集佛的遗教,完全是把佛当年所说的重复说一遍,不增不减,与佛当年所讲的一样。当时与会的,就是同时参加结集的有五百阿罗汉,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的意见,这才能够记录下来,决不是像我们现代,会议只要多数通过就可以了。结集经的时候不是如此,有一个人反对,这句话就不能记下去,就是参加的五百阿罗汉大家听了都点头:没错,佛是这么说的,我听说过。如果有一个人提出来,「阿难,你这一句我没有听佛说过」,这就不能记录下来。由此可知,当年结集经典态度非常谨严,这是因为要取信於后代,后代人对这经典才尊重才相信。这个也是息诤论的意思,所以这经典流通,大家都没有异议。底下就分开来研究,一句一句来探讨。 疏【如是者,信成就也。】 六种成就,它是属於信成就。 疏【如智论中说。】 《钞》引用《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一百卷,是龙树菩萨著作的。这部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通常称它作《大般若经》,一共有三十卷。龙树菩萨作的注解有多少?梵文本是一千卷,一千卷注解,解释三十卷的经文,解释得非常详细。「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在《大智度论》里大概是三卷半到四卷的样子,就解释这四个字。我最初读经的时候看《大智度论》,才真正觉得佛经这义味无有穷尽,四个字居然解释将近四卷经文。 这个《论》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来翻译的。因为中国人喜欢简单,如果一千卷翻译出来,恐怕没人看,一看那么多,就不要看了。因此他把它浓缩,翻成一百卷,换句话说,是十分之一。怎么翻法?前面第一分是完全照原来的论翻过来,一共翻了三十四卷,初分。后面每一分都翻大意,提要,就不是完全的。所以你要看龙树菩萨原来的注解,就是前面三十四卷,那是初分的注解。由此可知,佛经的注疏要详细的注解,义趣说不尽的。这是引用《大智度论》里面几句话来说,最重要的几句话就是信成就。 疏【又二字复为二义,有多种解。若以宗拣定,约当宗,则一心不乱曰如,唯此无非曰是。】 『以宗拣定』,宗就是本宗。因为一句经文意思很多,我们修学哪一宗,有哪一个宗派的讲法,这样我们对於许多种注解的取舍就有一个标准。同样「如是我闻」,禅宗有禅宗的讲法,禅宗跟净土宗讲法完全不相同,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因此不明了的,看到这个注解,两个人讲法完全不相同,互相抵触、互相矛盾,其实不然,各宗有各宗修行的方法,所以它讲的意思不相同。 『当宗』就是我们净土宗,念佛的。本宗讲法,这两句话是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把「如是」两个字说得清清楚楚的。『一心不乱』,这是『如』;『唯此无非』,这个决定不错,这就是『是』。取我们经文里头的意思。实在讲,一部《阿弥陀经》最重要的两句话就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我们学佛要想在一生当中有决定性的成就,你遵守这两句就行了,这两句要把它学到真正能跟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打成一片才行。如果说我念佛的时候一心不乱,我不念就乱了,这个不行,这个没有用处;处事待人接物统统要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样子,你念佛才算是功夫成就了。 我们看到许多人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说走就走了,他有什么本事?其实说穿了,就是把「如」这个字运用在生活当中,他就成功了。所以修净土是修心净,心净则土净。一心不乱,心就清净了,心不清净决定做不到一心不乱。用什么方法修到一心不乱?就用念佛的方法。所以这一宗这个方法非常的简单,人人都能做得到。到一心不乱,什么事情都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不知道的。实在讲,人人都能做得到,问题就是你想不想做,你肯不肯去做,你要想做肯做,没有一个人做不到的。 「唯此无非曰是」,我套这个例子说,「唯此是真曰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的,其他统统是假的。这个世界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这个要觉悟!知道是虚妄的,这就是看破了,能看得破,你才能放得下,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不会太分别,也不会太执著了。你必定会抱一个态度,得过且过!这个事情没有一样是真的,都是虚妄而不实在的!唯有念佛是真的,唯有心地清净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整个佛法这么多宗派来说,唯有这个宗派是最容易成就的,最有把握成就的,古人讲「万修万人去」,这个一点都不假。 钞【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这一段文是引《大智度论》。佛法一定要从『信』,才能入门。讲到信,实在讲有两种,一种是把这个事理的真相都搞明白了,他相信了,这个很好,他没有怀疑,坚信不疑,这是信根建立了。另外一种是这个事理没搞清楚,并不清楚,但是他也能够信,他也不怀疑,这个说实在话,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他要没有善根福德,他不会相信。他相信了,他就决定有成就。尤其是对这个法门,佛在经上说:「难信之法」,真正是难。难信之法他要能信,可见得他这个善根福德的深厚,为什么?信了,他这一生决定就往生,一往生,他这一生决定成佛。这个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方法,不要经过第二生,当生就成佛。底下引用几位古大德的说法。 钞【肇公曰。】 『肇公』就是僧肇,鸠摩罗什大师的弟子之一。罗什大师就是翻译这部经的人,他有四个非常杰出的学生,叫「什门四哲」,僧肇是其中之一,年纪最轻,聪明绝顶,但他寿命很短,三十几岁就死了,成就非凡。著有《维摩经注》、《肇论》,他自己写了几篇文章留传给后世。他说: 钞【如是者,信顺之辞也。】 这是信,信了之后能够顺从,这才是真正的相信。 钞【故世人允可,亦曰如是。】 世间人对於一桩事情要是答应了,他也说『如是』。 钞【复二义者。】 这是又有两个意思。 钞【又离如是二字各释也。】 『离』是把它分开,什么叫做「如」?什么叫做「是」? 钞【多解者,有以圣人说法,但显於如,唯如为是。】 这就是举几个例子,实际上解释这两个字的很多很多。『圣人说法』,圣人是指佛,这句话可以说把一切经都赅括了,一切经都不出这个范围。『但显於如』,「如」怎么讲法?就是真如本性。佛讲一切经的目的,无非是教我们明心见性,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一切经都是显示教导我们见性的,所以『唯如为是』。如果不是教我们明心见性的,这个绝对不是佛的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本经是不是教我们明心见性?是的。怎么晓得是的呢?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一心就是真心,真心也叫做真如。所以,统统是教我们明心见性的。 钞【如刘虬所说。】 这也是古来的一位大德,在佛法上非常有成就,清凉大师注《华严经疏钞》常常引用他的话。 钞【有以如者,当理之言,是者,无非之称。】 『理』就是真如理体,『当理』实在讲就是称性,就是从真心理体上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这就是『如』的意思。『是』,那是决定不错。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怎么会有过失呢?怎么会有错误呢?这个称之为「是」。清凉解释《华严经》也引用这一句。 钞【如生公所说。】 『生公』就是道生,「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是这个人。他说: 钞【有以如来顺机为应名如,众生无非为感名是。】 这是讲应机说法,感应道交,从这上面来解释如是,可见得「如是」两个字从哪一方面去看去讲,都讲得很有道理的,都可取的。但是毕竟以真如本性为第一义,第一个解释,这个解释也很不错。因为佛讲经,当然是要契机、契理。这经上也说,讲经要不契理,就不是从真如本性上流露出来的,就叫做魔说。所以佛与魔的分别,我们以本经这个宗旨来说,你从一心不乱里面说出来的,这就是佛说的,你从三心二意、乱心里说出来的,那就是魔说的。佛与魔就是这样的区别。 另外还要契机,契机就是众生的程度要能够适合他,如果不适合众生的程度,虽然是从一心不乱里说出来的,说了大家听不懂,这叫闲言语,就是废话。由此可知,佛经它这个标准,第一个它要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第二个要叫众生听得懂,听了之后他能接受,这叫契机契理。所以生公所说的,从契机这上面来说的,前面所讲从契理上来说的。『顺机为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为应」就叫『如』,『众生无非为感』,这叫『是』。 明白这个道理,诸位同修要记住,佛说法、菩萨祖师们说法是为众生说的,不是炫耀自己的功夫,不是炫耀自己。因为我过去初学佛的时候,曾经听过法师说法,说了之后,底下有很多信徒,常常跟法师很亲近的、很熟的,下了座之后向法师请教,说:师父你老人家今天所讲的,我都不懂,讲得太深了,不懂。这师父就笑一笑:我讲的法,你们要听懂了,那还值钱吗?这个话说错了,说的就是要人家听懂了,他能够接受,他能够消化,他才得利益。说了故意叫他听不懂,那你白说了,他到这个地方来也白听了,两个都空过了光阴,这个很可惜,这是错误的。诸位一定要记住,你们以后说法不要说得太深,说得人家听不懂,自己炫耀自己了不起,那是错误的,不可以这样子。 钞【如融公所说。】 『融公』是遍融禅师,明朝时候人,莲池大师曾经参访过他。他在当时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莲池大师受他的影响很大。诸位学佛要知道,就是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到底谁是善知识?实在讲不要紧,真正学到东西的,那个老师是不是真正高明是次要的。自己对待老师那个诚意这是第一个条件,你能不能得到东西,就像印光大师所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佛在经上曾经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故事是真的,经典上佛说的。他说有个老比丘修行很多年,没有得道,心里面很懊恼,也很有惭愧心。有几个年轻的、刚刚出家的比丘,就去跟他开玩笑,戏弄他,就跟老比丘说:你不是要想证果吗?是!是想证,不知道怎么证法?我会,我教给你。那好!但是你要请我吃好东西,请客。这个老比丘把他的积蓄,他积蓄也没有什么,把他一点衣服卖掉,请他吃。他吃饱了,这个老比丘求他,怎么证果?他也没有法子,但是已经答应了,就作弄他,叫他蹲在房屋的角落上,他说:你蹲在那里,你心里头不要胡思乱想,你听我的话。这个小比丘拿个皮球在他头上打了一下,「你证初果了」,这个老比丘点点头:是的。「再换一个角到那边去」,他又乖乖跑到那边去了,这个皮球又打一下,「你证二果了」。四个角转回来,「你证四果罗汉了!」是,这个回过头来之后,他向几个开玩笑的小比丘顶礼。小比丘说:我跟你开玩笑的。他说:我真证四果了。那几个小比丘都傻了,来向他求忏悔,他说:我是实在证四果了。这就说明他心诚,虽然人家给他开玩笑,他一样证果,他有十分诚敬之心,他得到了。所以你要亲近老师,亲近什么老师才是你真正善知识呢?你心目当中最尊敬的老师,你跟他一定会成就。 我过去,此地图书馆开班的时候,有几个年轻的出家人,有悟元、依因他们几个人在此地,以后香港永惺法师在那边办佛学院,请显明法师到那里去做院长,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想到香港去求学,临走的时候,我就祝福他,我说:你既然尊敬显明法师,你要好好的跟他学,如果你真正能跟他十年,你决定有成就,因为对老师心里不存恭敬,那你什么都得不到。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到了香港之后,听说好像只办了一个学期,学校也就办不下去了,显明法师也走了,以后他在那里也赶经忏,很可惜! 所以我们要学古人,跟一个老师,是你心目当中最尊敬的老师。莲池大师就给我们作了这个例子,遍融禅师在当时非常了不起,他去见他的时候,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座下,请老和尚开示。老和尚看到他这样恭恭敬敬来了,只跟他讲了一句话:「你不要被名利害了!」旁边的人听了哈哈一笑,为什么?那么远三步一跪,就讲这么一句老生常谈,大家笑他。他就跟他们讲:我一生得这一句话的利益。可见得老人家常常这样教训别人,别人得不到好处,就是把这句话看轻了,天天听,耳边风,没在意。他听这句话是牢牢记在心里,一生不犯这个过失,一生都避免名闻利养,所以他成为一代高僧,他的成就超过遍融禅师。这就是印祖所说的「十分恭敬」,他在这句话里「得十分利益」,得的是圆圆满满的利益,这是非常的难得。 钞【有以实相之理,始终不异名如,如理而说名是。】 这个说法完全把「如」跟「是」都是依真性理体上来说的,这是把两个字都说在理上,都说在理性上。 钞【如天台所说。】 这就是天台宗。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修。 钞【有以如为真空,是为妙有。】 这是天台家所讲的,天台是空宗,华严是有宗。可是天台的祖师都是念佛的,求往生净土的。虽然像智者大师他是一生弘扬《法华经》,讲空宗的理论,造「摩诃止观」这个修行的方法,他老人家自己造摩诃止观叫别人修,他自己念佛求往生,这是我们要明了的。天台宗的祖师很多都是念佛求往生的,像近代的谛闲法师,倓虚法师,都是念佛求往生的。 钞【敌破外道断常二见。】 天台宗这个说法是破外道的常见跟断见。 钞【如清凉折衷诸家所说,余说尚多,恐繁不引。】 如果引就太麻烦,太多了。 钞【以上各有意义,小异大同,并无相碍。】 这个多读一读也是属於佛学常识,所以讲法实在是大同小异,绝对不会违背真理的。 钞【以宗拣定者。】 这是以宗派,就是我们自己所学的是哪一宗哪一个法门,我们用本宗本门教义来拣定,这个是利益最大的。 钞【如是二义,随宗以定。】 每一宗有每一宗的讲法。 钞【今此经宗乎一心。】 我们本经是以「一心不乱」为宗。 钞【良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心,则非生非灭,无去无来,湛然常住。】 这是真的,这是诸位要了解的。我们今天看这个世界一切法都是生灭的、都是无常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是因为我们的心生灭,我们的心无常,心生灭看外面境界就是生灭,心无常看万法就无常。实在讲,不是万法有生灭,不是万法是无常的,你要说万法是生灭、是无常的,那是错了。这个道理很难懂,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像我们现在拍电影,电视不太容易看得出来,拍电影很容易看得出来。你看这个电影,我们现在常常普通人家玩的小的摄影机,我们一秒钟通常是拍二十四格,就是二十四张,它是连续的。每一张,那个镜头开一次关一次,开,我们就把它比作生,关就叫灭,它一秒钟就是以二十四次的开关,就是二十四个生灭。照的那个相、外面的相,就照了二十四张,这外头相有没生灭?没有,它这个镜头开关有生灭,因为它开关,所以放出来的这个片子就好像是有生有灭。如果我们不用这个开关,直接去看就看不出生灭的相。 我们心里面念头一秒钟开关多少次?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一个比喻,说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大概我们弹得快一点,一秒钟可以弹四次,这是我们能够弹得到的。一秒钟弹四次,四乘六十,一刹那有多少个生灭?就是我们这个心里面念头生灭,佛说有九百个。诸位去乘乘看,九百乘六十再乘四。拍电影的机器一秒钟才二十四个放在银幕上,你就以为是真的,就看不出来是假的。我们今天看外面这个现象,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六千次生灭,怎么晓得外面这个境界相是真相呢?看不出,看不出真相!真正到一心,一心就是里面生灭心没有了,生灭断掉了,这是真心。 真心看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怎么样?不生不灭,所以《法华经》上佛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不坏)。」就是告诉我们,一切现象不生不灭。你要认为这个相有生有灭,那是你看错了;你要是看一切法不生不灭,这就是诸法实相。谁能见诸法实相?到一心不乱就见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那个世界也不叫做十法界,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在摄影机、银幕上去看,那就是十法界,把机器丢掉、摔掉,不要它了,就是一真法界。我们今天不用这个生灭心,世界原本是一真,不是说十法界之外有一个一真,不是的。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就看你用什么心去看,你用生灭心,那你看到的就是十法界,你用不生不灭的心去看,这个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因为事实真相是如此。所以你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立刻到未来,为什么?三世是一不是二。你有分别才有三世,才有过去现在未来;你没有分别,就没有三世了。所以你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到未来。这是讲非生非灭,无去无来,没有来去。 『湛然常住』,湛然是比喻,佛经上常常用清净的琉璃瓶来比喻,琉璃,佛经上讲的琉璃就是我们现代人讲的翡翠,经上讲的玻璃就是我们在讲的水晶,因为古时候玻璃没有发明,水晶是天然的玻璃。这些珍贵的矿物,它清净,里面一点肮脏东西都没有,像这个琉璃瓶装著水,内外干净,洁净!这是湛然的意思。这个比喻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真如本性实实在在讲,一丝毫的东西都染污不了。今天我们讲染污,那是佛的方便语,不是真正染污,真正染污那还能断得掉?还能去得掉?所以迷只是表面上的迷,绝对不是真如本性迷了,不是的。我们说染污,也决定不是真如本性上的染污。究竟迷在哪里?染污在哪里?给诸位说,你仔细去找,找不到!正因为找不到,所以佛才讲迷与染污是虚妄的,不是真的。真的一定找得到,你找不到,这才是虚妄的,所以叫迷妄,迷不是真的,迷是虚妄的。 既然晓得是虚妄的,这个迷一定可以离开,可以能断掉;觉是真的,本性是真的,清净是真的,决定可以恢复。至於你说什么时候恢复?实在讲在你一念之间,一念恍然大悟马上就恢复了。所以佛法妙就妙在此地,就叫你觉悟。觉悟之后,叫破迷开悟,这迷根本是假的,觅之了不可得。譬如你说:「我心里好烦,烦恼!有什么方法可以断烦恼?」有方法,你去找,你把烦恼找出来给我看一看,我来替你断掉。你能不能把烦恼找出来?结果你怎么找也找不到,找不到哪来的烦恼,根本就没有烦恼!这就是真相露出来了。 当年慧可大师,禅宗的二祖,他虽然出家修行,心不安,烦恼很重。他那个很不容易,看到达摩从印度来的,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禅定功夫很深,所以请教他,达摩根本理都不理他。他看到达摩祖师不理,那时冬天下雪,他自己把手臂用刀砍断,右手拿左手手臂去供养达摩,达摩一看:你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心不安,求你老人家替我安心。达摩祖师伸手说:行,你心拿出来,拿来我看看,我替你安。他这才回光返照,去找找不到,心在哪里呢?最后回答达摩祖师:我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替你安好了,你找不到,不就是没有了!你还有什么不安的呢?他从这一句话开悟了,这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你真有烦恼,你就可以用这个,你把烦恼拿来,找出来我看看,你烦恼在哪里?像什么样子?是方的?是圆的?还是扁的?找出来看看,是黄的?是红的?是绿的?你能找得出来吗?找不出,根本没这回事情,你是迷惑,是颠倒!你一悟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佛给你讲真的,真实法就是如此。这是真的湛然常住,常住真心。楞严会上,阿难尊者很了不起,他想了七处都想不到!他说他心里会想,佛就讲:你把心找出我看看。找了七处,佛都反驳他,都不是,真是觅心了不可得。所以这七处徵心的确是开智慧。这个是讲一心不乱,用这几句描绘一心不乱的样子,这个叫如。 钞【又此一心,四过离,百非绝,故名曰是。】 『四过、百非』,在佛经里面讲得很多。佛举出这个例子,可以说包括我们所有一切的妄想,「过」是过失,四种过失。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是非,「是」是一个,「非是」第二个,「亦是亦非」就第三个,「非是非非」这第四个,这叫根本的四种过失。心清净哪有是非,有是对面就有非,相对的建立,是也是过!是非统统都没有了,这个才没有过失。但是你统统都没有了,还有这个念头,那还是一个过失,你还是不清净!所以,双亦双非统统是过失,这是举一个例子讲。 随举一句,这个相对建立都会有四句,四句每一句里头你用这个比例去推,又有四句,那就变成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这就变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是已经有这个念头起来的,还有没有起来的四十八句,合起来就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再加上根本这个四句,就一百句,叫「百非」,这是包括我们所有一切的妄想。「四句百非」,你一天到晚所有的妄想不出这个原则。你天天在打妄想,全都是虚妄的,一心不乱里面没有,统统没有这些,这个叫「是」。这个用本经经义「一心不乱」来解释。 钞【异此所明,不得称是。】 与这个解释、讲法不一样的,那就不是本宗的讲法。本宗如是两个字的讲法,这是最合理的,也是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最得受用的。「如是」两个字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我闻」: 疏【我闻者,闻成就也。】 六种成就里面,第二个是『闻成就』。 疏【我者自我。】 就是我自己。 疏【闻者亲闻,自我亲闻,非私淑故,非读古故。】 这个拣别『私淑』跟『读古』,这不是亲闻的,那是传闻的,传述。「读古」是读书,我们读古人书,我们知道一些事情,但是那不是自己亲耳听的,是传述的。「私淑」,佛门跟儒家都有私淑弟子,就是学古人的。这个我们也常常提倡,因为现代没有这些大德在世了,我们要如何才能成就?我们学古人。譬如我们要学《弥陀经》,我们找不到一个好老师,莲池大师的《疏钞》在,我们依照《疏钞》来学《弥陀经》,作莲池大师的弟子,这就叫私淑弟子。不是他直接亲口教给我们的,但是他的著作在,从他文字里面我们学到的,这叫私淑弟子。自古以来,用这种方法修成功的人非常多。蕅益大师就是学莲池的,就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因为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往生,他就是学《疏钞》,他成为净土宗一代祖师,他学成功。 怎样才叫真正私淑弟子?就像从前拜老师一样,他对这个老师非常敬佩,佩服到五体投地,要跟他学。学多少年?总得学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专学他一个人的。譬如你想作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跟蕅益大师同学,你要把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至少念十年。他这个只有四卷,连经带疏,你每天念一遍,天天念,你念上十年,我看你也不亚於蕅益大师,你也会成为净土宗一代祖师,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学一家之言,跟一个老师,这才叫私淑弟子。我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那个不能称私淑弟子。私淑弟子,就是跟定一位老师,要跟定十年、二十年,十年是最短的,不能少过十年,天天念这个书,一天念一遍,念上十年会开悟,真正会得一心不乱。 钞【自我亲闻者,自拣非己,亲拣非面,盖是己躬面受之说也。】 『自我亲闻』,自己亲自听说,老师直接教导。 钞【私淑者,孟子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徒』是学生,他没有能够跟孔老夫子生在同一时代。孟子生的时候,孔老夫子已经过世,已经不在世了,所以没有能够做孔老夫子的学生。『予私淑诸人』,私自向孔老夫子的学生们学习;这就是传说的,不是直接授的。 钞【释曰。】 解释。 钞【以孟子非亲见孔子,乃受业孔子之后人,而私其道,以善其身者也。】 这叫私淑弟子,不是老师亲自传授的。 钞【读古者,齐桓公读书於堂上,轮人以为所读者,古人之糟粕耳。】 这桩事情是针对著齐桓公说的,齐桓公是诸侯,在当时是皇帝,他在读书。『轮人』是做工的,是个工匠。他听到读书,就发起议论,说:你念的,不是读古人的精髓,而是读古人的渣滓。这是一个典故,底下有解释: 钞【以桓公非面对古人,古人已往,为徒读其遗言者也。】 这个话实在讲,是我们所谓「食而不化」。天天念,念了没消化,念这些东西不能起作用。我们读佛经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能把经典意义消化,古人所谓「死在字里行间」,那就不如不读书了。再说个不好听的话,叫书呆子,念书念久了就变成书呆子,这是错误的。齐桓公是读而不化,所以这个工人才笑话他。 钞【今阿难躬逢至圣,非私淑也,合上自我。】 阿难跟释迦牟尼佛生在同一个时代,为佛的弟子,天天亲自听佛说法,所以他不是私淑。 钞【阿难耳聆至教,非读古也,合上亲闻。】 他是亲听释迦牟尼佛讲经,所以他不是读古。 钞【自我亲闻,今以告众,便应信受,更复何说。】 这就是给我们作证信,他不是传说,不是读古人的书掺合自己的见解,是直接听佛所说,他重复佛所说,如佛所说。 疏【圣人无我,今何称我?】 佛法里面第一个就是要破我执,我执要不破,就不能出三界,换句话说,决定是六道轮回,你出不去的。法执要不破,不能见性,所以阿罗汉破了我执,没有破法执,他超越六道轮回,他不能见性。所以我法两种执著都要破,尤其是破我执摆在第一个位置。我们念佛,诸位要知道,本经后面「一心不乱」,莲池大师在此地就讲四个字,他这个注疏用了半卷的文字,他的注解一共四卷,换句话说,八分之一的文字解释一心不乱。你就晓得这四个字是本经最重要的一句话。一心不乱有两种,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如何才能念到事一心?我执破了就是事一心,法执破了就是理一心。可见得破我执很重要! 阿难是圣人,他结集经典时已经证四果;证四果,法执没有破,我执一定破了,为什么他还说我呢?底下解释「圣人无我,今何称我」这句话,这引用《大智度论》上来说的。 疏【智论有三。】 《大智度论》上讲三个理由。 疏【一、随世间故。】 为了说话交换意见方便起见,教化众生方便,我要是不说「我」,那就没有法子教人,为了利益众生,我随顺世间,你们说这个东西叫我,我也说「我」。 疏【二、破邪见故。】 如果证到无我了,自己对人也不承认,否定掉我,这就变成邪知邪见,这不可以的。 疏【三、不著无我故。】 不执著我,也不执著『无我』,这才叫真正断了我执。 疏【以是三者,不碍说我,又法身真我,亦得称我。】 真正要是见了法身,确确实实「常乐我净」,这四个意思真的不是假的。佛为什么教我们现在破我执?我们没有见到法身。没有见到法身,我们概念当中这个「我」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意思都很深很深。向下这个注解里面还有详细的讨论。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明了事实的真相,要学佛菩萨,自己内心要清净,不分别不执著。但是我们接触大众的时候,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著而执著,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不破坏世间相,这叫大慈大悲。 执著与不执著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没有次第。对自己来讲,没有执著,无我;对别人来讲,「我」。这就是佛菩萨跟我们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说我,自己真正有一个坚固执著是我,佛菩萨并没有执著,佛菩萨是随顺众生而说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说的,他不是为了利益自己。诸位要晓得,自己没有这个执著是自利,与别人和光同尘是利他,自利利他也是属於同时,没有先后次第。今天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