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陀美仁波切:和谐共生缘起心行--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洛桑陀美上师所有开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和谐共生缘起心行


 下载DOC文档  



  (2009年10月15日洛桑陀美上师在辽宁省佛教界“和谐共生缘起心行”促和谐首届讲经说法 大会上的演讲稿)

  对和谐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也是佛教信仰修学体系的内在要求。佛教的缘起观认为,宇宙、人类和万物是相互依存、同体共生、不可分割的整体。顺应缘起法则,人类才能达到最高智慧和境界。实现这一准的途径、方法,就是内修清净和谐心,外持慈悲和谐行。

  一、佛学要求人通达缘起,自净其意,树立和谐心灵

  因缘和合而生万法,缘起无尽,而无尽缘起当下。要促进万法由众因缘和合进趣和谐,首先要有和谐之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内心总是充满烦恼,具体来讲,贪、嗔、痴无时不刻不在如影随形的困扰在我们内心,这就是不和谐的根源。

  “法不孤起、终须四缘”(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万法其实是空无自性,诸法须由众因缘和合而生。心是一切万法中最复杂的东西,要使得一心清净和谐,就要通达了知其诸多因缘际会。任何境界现前相应,都须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及增上缘四缘和合,缺一不可成办。只要通达了主客自他因缘本相,就能随相因缘,任运而为,心灵和谐。

  当我们面对利、誉、称、乐等顺境,面对衰、毁、讥、苦等逆境的时候,不能心随境转,而要面对缘起,洞察本相。顺境现前,固然有我们内在的因缘主导作用,但也绝非仅此主体因缘主导就是以使顺境现前并迁延广大的。任何成功的取得,除了自身的主观努力外,有要依赖于其他客观因素的具备。因缘之外,需要所缘缘与自心相应,目标对象要符合所发心愿的实际;还需增上缘的随缘助成,环境条件对自心愿行要“乐观其成”;同时,成功的当下,只是与自心当下的状态相应,一旦等无间缘不再无间等流相续,当下一刹那为过去之善心聚相续,而下一刹那变为恶心聚生起,那么,前后刹那相望成异,非等同无间,等无间缘自灭,事情便会走向反面,成功走向失败,喜悦终成悲苦。另外,当逆境现前,又不会仅仅是由于目标不实现,所缘缘不契,或条件不具备,增上缘欠缺,更关键的还会因为我们主观努力不够、发心不大、因缘不足,或者没有坚持,等无间缘不具,只要继续更加精进的主观努力,条件可以创造,困难可以克服,目标会实现。

  总之,只要如理作意,通达各种顺逆因缘本相,自净其意,自净其心,就能真正做到自心和谐。

  二、对他人慈善平等,构建和谐社会

  现实生活,人总是处在各种社会的矛盾之中。在人和人之间的自他分别中,总会本能地以自我为主,贡高傲慢,自赞毁他。在世界观的深处,也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当做主体,自我之外的一切称为客体。这样的情形之下,客体根本上就处于一种被动地、没有主体的行为能力。即自我之外的社会个体无形中变成了一种似乎是客观的被动个体。面对这样的被动客体式的其他社会个体,

  自我主体当然就会忽略甚至无视其他社会主体的社会效果需求,而以一种宰制、驱使、甚至奴役的心态去对待之。那么,矛盾就出现了,整个社会于是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人与人在本质上不分上下、高低,更没有主客差别。而恰好相反,由于每个个体之间所接受的文化、社会环境等的不同,在有着自身长处、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短处和缺点。如佛教通过禅观体证,知道在意识之下还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执第八阿赖耶识以为自我。第八阿赖耶识非但储藏了自识种子,而且收摄储藏了他识乃至三千大千器界种子,以及自视缘起的疏所缘缘。我们现在众生的各各阿赖耶识,重重无尽而又一一互摄、非一非异,不一不二。所以,究极而论,称性而谈,做为八识主体的我们每一个人,既互相区别,又互涉互入,根本上互为一体,平等不二。

  由此法性平等,我们必须以他为自,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展转自他为依,互为增上。首先,佛教劝导世人尊敬老者,善待弱幼;其次,要与自体之外的客体平等相待,自他相依,纳法成业,上齐圣境,整个社会必然会福利增长,达到社会和谐。

  三、对万物发慈悲之心,成就和谐世界

  我们现在的世界,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资源的无序开采,直接的导致了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许多物种已濒临灭绝。长此以往,我们人类自身也必会象许多快要灭绝的物种一样,自我灭绝。所以,我们必须立刻唤醒世人,要按照佛法行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世界。

  佛教认为,我及众生皆有佛性。正因为如此,所以佛教历来崇尚节约用度资源,并且以放生等仪式充分体现万物皆有佛性的理念,每时每刻都在对现世万物施慈悲之心。在处理矛盾冲突时,主张和平对话,反对暴力,其目的在于构建和谐世界。

  佛教的缘起观从人的内心到诸行无一不体现着和谐共生的理念。有这样超前的、符合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理论,彰显的是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佛法的魅力。我们也更加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佛教的和谐共生,缘起心行的理念,必将发挥出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洛桑陀美上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