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304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304集)


 下载DOC文档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七百二十七页,倒数第五行:

  「总标三辈」。二十四、二十五这两品是讲修行。我们在前面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了相当的认识,生起无限的向往,现在要告诉我们怎么去,那这品经就很重要了。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这总标,先给我们说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有至心愿生彼国』的,这句话重要。至心是真心,真愿意往生。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要解》里头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换句话说,我们有真信,没有怀疑,我们有真愿,不留恋娑婆世界,这才能去得了。所以,至心愿生,愿生当然有信,没有信这个愿是发不起来的,是愿里头就有信。具足信愿就能够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就有了,但是到极乐世界有三辈。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前面一品,第二十三品,「十方佛赞,乃诸佛称叹愿之成就」,四十八愿的第十七愿诸佛称赞愿,诸佛称赞,第十七愿成就。这个愿兑现了,世尊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了。诸佛称赞是阿弥陀佛要求的,诸佛不辜负阿弥陀佛,真的称赞,没有一尊佛不称赞。怎么称赞?就是宣扬,把极乐世界真实状况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有缘的众生,就是具足信愿持名,这有缘,决定得生。那个缘还差一点,没成熟的,慢慢来,遍数听多了他就有印象,他就会认真去考虑要不要接受。一直到他信愿圆满,他就相信了,再听到佛说,他就信愿持名,就往生了。所以,佛称赞愿非常重要,不是佛,没有人知道,不是佛,他说不清楚,只有诸佛他讲得清楚、说得明白,让大家听了生起信心。

  所以底下说,「盖欲十方众生,闻名发心,忆念受持,而随愿得生」,这就是诸佛称赞的目的。诸佛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成佛,为什么?成佛才叫做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诸佛如来、菩萨、罗汉示现在九法界,目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佛陀教育的宗旨。如果有人问我们,你为什么要学佛,我们怎么回答他?我要离苦得乐,我就为这个。佛陀教育确实能帮助我离苦、帮助我得乐,不是现在这些小苦小乐,佛帮助我们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究竟苦就是六道轮回,脱离六道轮回,究竟乐就是极乐世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学佛的人不迷信,哪个迷信的人说离苦得乐?真正头脑清楚有大智慧的人才会说这句话,我要离苦得乐。

  真有这个方法,真有这个道理,那就叫真理。掌握住真理,方法简单容易,真正是中国古人所谓大道至简。佛法里头这个法门,真正至简到至简处,没有比这个更简单的。信、愿、持名,就一句佛号,六字、四字都可以,还有哪一个比这个更容易的?关键就是你能够掌握住,让这句佛号不间断,就成功了。我们要做的事情,信愿持名,不要把持名忘掉了。常常念常常忘掉,这就是业障习气现前。你要问什么是业障习气现前?把佛号丢掉了,又去打妄想去了。除了佛号之外,任何的思想都是妄想。妄想里头有善有恶,那是业,善业感三善道,恶业感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离不了究竟苦,这要认识清楚。真正用功的人,逼著自己,日夜不休息,晚上不睡觉,念到通宵,一句跟著一句,怕丢掉。这样的人有,历朝历代都有,现前也有,他们都有成就,真的往生了,真的离苦得乐,给我们做出榜样。

  这一品,「今品则论」,这个论就是讨论,研究讨论,或者是世尊在这里论述,「往生者因行之类次」。这个次就是三辈,类是有四土,实报土是一类,方便土是一类,同居土是一类,一类里头又有九品,这都属於类次。「盖以凡夫闻名后,信愿有深浅」,有人信得很深,有人很浅。「发心有大小」,有人发大心,什么是大心?个人离苦得乐,这个发心小;我离苦得乐之后,我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这个发心大,跟佛一样。这是佛最欢喜的,又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来了,欢喜。

  我们现在发大心,这个大心发了怎么?不能兑现。不是要我们现在兑现,现在真有这个心,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现在也起作用,作用比你理想要小一些。像海贤老和尚,九十二年一句佛号未曾丢失,他就一句接著一句,他成就了,他的成就靠这个。我们世俗说老人家寿命长,那个延长是阿弥陀佛给他的。他多次要求佛来接引他,佛告诉他,你修得不错,多住几年,给佛门弟子做个榜样,给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做个榜样。世尊留他住在世间,为什么?他一句佛号未曾丢失。睡觉的时候是断了,丢失了,醒过来就接上。工作的时候,不用思考的工作不丢失,用思考的工作暂时丢失,事情办完,佛号又起来了,这就行。给我们做榜样。

  我们要发愿也给念佛同学做个榜样,像海贤老和尚一样,那你得要忍受这个世间的苦难,佛会把你的寿命延长。这个延长是有价值的,为什么?你的念佛是自行化他,自己念得受用求往生,别人看到是个好榜样,那就是化他,自他两利。自他两利的是菩萨,不是凡人。在今天这个环境,真的是苦不堪言,社会动乱、天灾人祸,到处都有,不定什么时候发生。人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无论富贵贫贱,大家都感受到,没有安全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又做出好榜样给别人看,佛加持你、菩萨加持你,护法龙天也加持你。由你自己选择,经上说得很清楚。所以,念老在此地说,「发心有大小,持诵有多少」,你读经,一天念多少部,佛号一天念多少声,这就属於多少不一样。「修习有勤惰」,修,注意这个习字。修,这个里头有理论、有方法,经典上教给我们的,习这个字重要,为什么?得落实,不落实那是假的、是空的,不能感果,真正感果全在这个习。习,随著你的智慧,随著你的善巧方便,怎么样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这句佛号不离开。工作,在工作的时候这佛号也不离开,乃至於处事待人接物。这句佛号,给诸位说就是至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

  我们常常劝勉同学,学佛要用真诚心去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第一个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的体。从体起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慈悲,大慈大悲。对待别人大慈大悲,像佛对待众生一样。看到众生在受苦、在受难,要帮助他,现前的帮助他是自他两利,念佛给他回向、诵经给他回向。诵经是让他先明理,后就发心了;已经发心了,我们念阿弥陀佛给他回向,这样就好。所以要懂,诵经是什么意思,念佛是什么意思,清楚、明白。习,习是真干,没有真干,不能成就。所以修习有勤有惰,种种不同。

  「众生之宿根有无量差别,福德因缘亦复各有殊异,人人自别,各各不同」。这话说得多好!这个都是总说,细说就太多了,说不尽,总说,人有这么多不同的类别。下面念老接著告诉我们,「故知十方众生往生者无量」,真的,「其品类亦无有量」。往生到四土,三辈九品,每一品也无量,每一类也无量。什么是无量?时时刻刻往生的都无量,遍法界虚空界这个范围太大了,有没有边际?没有边际,其大无外,还有反过来看,其小无尽。大里面有小,小里面又有大,重重无尽,这是事实真相。

  早年头,唐朝时候,清凉的老师贤首国师,那个时候《华严经》在中国最初译出来,晋朝翻译的,六十卷,贤首国师读的《华严》是六十卷,八十卷是唐朝时候翻译的,他没看见。讲到重重无尽,皇上听不懂,这什么意思?国师很聪明,请皇上建一个八角亭,建个小亭子,八角亭,八面,放上镜子,八面八个镜子互相对照,上面加一个,下面也加一个,请皇帝到当中站下来去看一看。皇上进到八角亭一看,明白了,光光互照,重重无尽,上下亦无尽。宇宙就这样生起,不可思议,无法想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是事实真相。

  往生的,我们念念都有人往生,十方世界人,从来没有中止的,没有说休息的,阿弥陀佛的接引没有一个漏失的。那有人说阿弥陀佛太辛苦了,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接引是不断,弥陀感应,众生求生净土是感,阿弥陀佛是应。佛发了这个愿,这个愿是真的,不是假的,接引愿,你往生,佛一定来接引。

  宇宙多大?无穷大,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生灭、没有远近,那些都是我们的妄想,这些妄想统统丢掉,你就契入了。只要有一个妄想,那个妄想造成你障碍,障碍你不能见性,障碍你不能够理解。你要想真正理解,中国古圣先贤的学问是佛学,他们达到的境界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而且都是无师自通的。古人无师自通的多,常有,什么原因?心地清净,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容易,不定什么一触动,他善根发现,就悟了。这就是无师自通。我们看到世界上一些大的宗教,创教的那个祖师都是属於这一类的人,心地清净,自然通达明了。触动的缘没有一定,不定什么缘,有人看到秋天树上落叶,叶子落下来,他看开悟了,有人听到流水的声音,开悟了,不定。能帮助你开悟的那都叫佛法,佛法没有边际,八万四千法门,佛说的,佛没有说的包括进来,无量法门,只要能帮助你开悟都是佛法。

  所以古人教我们,经要念,念会得定,念怎么样?就只管念,别想。一想的时候,你一面念经,一面打妄想,我想经里的意思,那告诉你,经典里没有意思,清净心中哪来的意思,意思全是妄想。所以佛说,佛说经,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大乘起信论》明白的教给我们,不能用心缘相,心缘相是我想到这什么意思,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你开悟之后,你在这个经文里头看出无量义,你才能真正度众生。为什么?众生品类无量无边,你所说的是正契合他的机,他开悟了。你对那个人讲的时候,又是一个讲法,它不是一个讲法,给谁讲,谁听了,那个当机的人就开悟了,妙!

  特别是净宗这部经典,这个经典是妙极了,你只听懂了,死心塌地,全部丢下,一切放下,就这一句佛号,我相信你一定开悟,小悟,大悟,大彻大悟。你念佛名,可以,海贤给我们做了榜样,就一句佛号,没有多的;有人读经,行,一天念十部、一天念二十部。开始念的时候不熟,念一遍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念熟了,完全会背了,背得一个字不漏,念一遍半个小时。所以有人是一天念十个小时,行,熟透了的时候十个小时二十遍。一天念十遍也是十个小时,他念的速度慢,一个小时念一遍。还有十个小时只能念五遍,都没问题,只要你放下万缘,一心去念。要用一心,就是念的时候没有怀疑、没有夹杂,字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就行。

  念上一千遍,一千遍小悟,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开悟,这里头大概什么意思明白了。古时候在这个时候明白了,自己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要请一个老师来做证明。你把你的悟处给老师报告,老师听听看是不是真悟了,真悟了,就毕业了。一千遍是小悟,两千遍是大悟,一千遍完了之后,再念一千遍,还是老方法,没有怀疑、没有夹杂,念的时候没有妄念、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要这样念才行。两千遍,你再把你的悟处讲出来,你悟得深,有深度了,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了,比念一千遍高明多了。一千遍,你体会得没错,第二个一千遍可以用了,可以讲经教学了,大悟,菩萨。第三个一千遍就有彻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全通了。

  我们在《坛经》上看惠能,惠能大师,他听人念《金刚经》,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这是什么?无量劫修行的善根,遇到这个缘,他开悟了。他不是见色,他是闻声,听别人念《金刚经》,就触动了他的善根,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对於这一句感触非常深。得一些善友帮助他,让他有这个缘分去亲近五祖。在黄梅八个月干什么?跟五祖只见了两次面,没有进过禅堂,没有进过讲堂,八个月舂米、破柴,在厨房里干活。那是什么?我们现在明白了,那是他在那里修禅。这个只有他自己知道,五祖知道。

  他是真用功,所以他缘成熟了,五祖估计,八个月了,成熟了,宣布传法,叫大家写一首偈。你看《坛经》上记载所说的,到最后真是逼著神秀写了一首偈,大家晓得没开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写的。这个信息传到碓坊里面,他听了,知道这没开悟,所以他也想去看看。请人带他到寺庙里头贴这个偈子的地方,他说我去拜一拜,种一点善根,他谦虚。这个记载让我们了解,能大师是个老实人,你看在这个庙里头八个月,贴这个偈子的地方他居然不知道。指派他到碓坊工作,他八个月就在碓坊,除了碓坊之外哪也没去,这寺庙那么大,拐拐角角没去。要是一般的人,一定是到处都搞得好清楚、摸得很清楚,说哪里我知道。他完全不知道,老实、听话、真干,就从这里看出来了,他的本事就是这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

  他把偈子改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子大众一看都吓到了,但是不敢说。老和尚赶紧赶过来把这个偈子擦掉,没见性,告诉大家,让大家心安起来。巡寮,接著就巡寮,巡寮就是把整个寺庙到处都看一遍,叫视察,佛家叫巡寮。这是掩人耳目,暗中到达碓坊,你看问他,「米舂熟了没有?」这都是禅机,别人不知道,他话里头有话。熟了,早就熟了,「犹欠筛在」,就是没有人给我做证明。那个「米熟了没有」就是你有没有参透?是不是真的大彻大悟,真的彻悟了?老和尚给他印证,所以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那个三下没有人知道,只有他知道,叫他半夜三更到方丈室去见老和尚,召见。

  他真的三更,推门门都没有关,一推就进去了,你说两个人默契多好。给他讲《金刚经》大意,也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表态了,自性是什么?说了这五句话。真的,五句话是描绘自性,很重要,自性就是真性。第一句是「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过,每个人的自性都是一样的,我们是同一个自性,就是真性,没有染污过,不可能有染污,染污是阿赖耶,是意识。不生不灭,这是真的,一切法都是生灭法,只有自性没有生灭。「本自具足」,这句话很重要,具足什么?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一切无量统统具足,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第四句「本无动摇」,本无动摇就是什么?自性本定。这是讲自性的体相用,末后一句,完全讲起的作用,「能生万法」,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的。怎么变现?一念变现的,你只要起个念头,它就现相。

  五祖一听,行了,叫他别说了,说到这就止住他,别说了,衣钵给他,叫他赶快走。为什么?嫉妒障碍。神秀有修行,有道行,没有嫉妒障碍,神秀的徒弟不服气。那些徒弟都认为第六代祖一定是神秀,我的师父,怎么能给别人?而且这个人还不是个出家人,是在这做义工的,怎么他拿去了?人不服气,拼命去追、去找。你去看这信息。

  求的是什么?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方法太多了,无量法门。惠能大师开悟不在八万四千法门之内,是在无量法门之内,八万四千法门之外,无量法门,不定什么法门,都能帮助你开悟。所以,六祖看到他的偈子,改的偈子,他真的悟了。晚上召见再面试,是真的是假的?没错,是真的,这个五句二十个字,说明自性是什么。这一通了一切通,在逃难的途中,遇到无尽藏比丘尼,捧著《大涅盘经》来跟他请教。比丘尼念,哪里不懂,你们念出来,他讲给你听。没有一部经他不通,这叫真通了。这个叫圆满的教学,不是零零碎碎的,圆满的教学。

  我们对这个案例要重视,中国历代用这个案例成就不少人,宗门、教下有大成就的,总的一句话,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一门深入;不读书,工作也是一门深入。能大师的一门深入就是舂米、破柴,没有妄想,每天就干这个事情。海贤老和尚的一门深入,种地,完全表现的是农夫,出家还是农耕,开荒,一门深入,干一辈子。往生的这一天也没有休息,他是晚上往生的,白天整理大菜园,整土、浇水、拔草,晚上走了。赵州和尚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临走这一天不休息,真的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给我们看,叫真精进。

  所以根性不一样,我们也可以说,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根性的人。度众生不容易,不认识根性,你怎么能挑动他,让他大彻大悟?所以讲经教学这叫劝善,劝人了解善恶,明了六道里面的因果报应,劝导大家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教不是究竟教,不是圆满教,是在六道里面帮助你不堕三恶道,你在三善道,你没有出轮回。所以一定要到小乘,真断烦恼,才能出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只要你有见思烦恼,就有六道轮回。你见思烦恼断了,你找轮回找不到,为什么?轮回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是生灭法。滋养它的就是执著,也就是见思烦恼,是滋养它的。见思烦恼断了,轮回不见了,现的是什么?十法界。

  十法界怎么来的?无明烦恼变现的。所以,无明烦恼破一分,十法界不见了,真的出来了,一真法界出现了。一真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释迦牟尼佛的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大日如来的密严世界。经上也透了信息给我们,这三个实报土,名字不相同,实际一处。所以往生到那里去之后,那个学密的人:「怎么你也在此地?」甚至於看到学别的宗教的,别的宗教他是到天堂去了,他叫天堂,我们叫极乐世界,他说你看这是基督徒,他也来了,那个伊斯兰教那些他也来了。一处,一真法界,这个真的可以相信。穆罕默德跟惠能大师一样,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你看他能够口述一部《古兰经》,别人把它记录下来。这是什么?达到那个境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才有这个本事。遇到那个地区,那个时代的众生是属於这一类的根器,就要现这种身,说这个法,他们能接受,他们能依照这个修行。

  整个虚空法界跟自己一体,道家也讲,在中国道家,「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跟惠能法师这个五句没有冲突。庄子是什么境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中国称圣人、称圣贤,在印度称佛菩萨,名称不一样,境界相同。他们将来离开这个世界,往生,念佛的往生到极乐世界,像老庄修成的,他不是神仙,他也到极乐世界去了。他们所讲的那个天是极乐世界,不是别的地方,不是二十八层天,它远远超过二十八层天,这我们要能看懂。常常读经里头体会到的,对这个事情肯定、相信了,才晓得所有宗教是一家。真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不就说明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全是观音菩萨现的,全是阿弥陀佛现的,或者说全是释迦牟尼佛现的,统统讲得通,没有障碍,妙极了!我们这个慈悲心才发得起来,像佛一样,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冲突,没有我第一你第二,没有,平等的,就没话好说了,没有高下,一体。

  所以底下,念老说,「世尊乃於无量不同之中,粗标大类」,只能说大类,简单一点,细说太多太多了。「於本经中分为上中下三辈,是为至略者也。三辈各有三」,就是九品,「则为九,是则《观经》中之九品」。九品里头,每一品里头又有九品,那就九九八十一。「如是辗转推演,实是无量。今於无量辈中,总括为三辈。其往生后品位虽悬殊,若论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於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盖此正本经之纲宗,往生极乐之关键」。这两句话重要,要记住。本经的纲宗就是净土的纲宗,净土的纲领、净土的宗旨,纲宗两个字是这个意思,是净宗的关键。就是这两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专念就是念阿弥陀佛,这里给我们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就是要抓纲领,掌握著宗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自己学佛,今年是二O一六年,学佛六十五年,讲经五十八年。我这这么多年的体会到,真正能认清楚净宗的宗旨、净宗的纲要,我能够掌握到。我能够劝别人,有信心的劝导大家,不会欺骗你,不会让你走错路,你走这条路,跟我一样,必定一生成就。不能怀疑,不能再去挑三挑四,再去搞别的法门,那就错了。我们相信古圣先贤教给我这个法门,抉择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在一切法门当中,我只选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版本有九种,我只选择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为什么?这个会集本是真经,每个字每一句都是五种原译本的经文,夏莲老没有自己去造一句,没有改动一个字。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这就是他慈悲到极处的地方,现在人说伟大到极处,所以它是真经。我们就读这一本,就是把这五种原译本全读到了,纲宗掌握住了。

  信心具足,愿心具足,万缘放下,怎么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态度、是理念。你能够抓住这两句话,「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无论佛法、世法你都能达到登峰造极。这个功夫有三个等次,一千遍,我常常说的,小悟,真悟了,没有人教你,你通了,无师自通;两千遍,大悟,这个悟有深度、有广度;三千遍,大彻大悟。是不是到这个地方就不读了?不是的,三千遍以后还有四千遍、五千遍、六千遍,一直念到往生。念的时候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用的是什么心?经题上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而不迷,我用的是清净平等觉来念这部经、来念这句佛号。

  什么叫清净平等觉?万缘放下,连佛法也放下,才行。所以,你同时学两部经就麻烦了,两部经矛盾的,说的不一样的,反而引起你的疑惑,疑就是烦恼、就是障碍,根本无明。这不能不懂、不能不清楚,关系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关系可大了。只要把握这个,游戏人间,快快乐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享受,没有地位、没有财富,甚至於连佛法也都放下了。

  下面,我们再看下面的第二段。「三辈往生」,这是我们凡夫得生净土的类别。这个字是「侪」,念「柴」,就是我们,用现在话说「我们」,我们凡夫得生净土的类别,我们往生净土是哪一类。「其愿行功德,是我辈企求往生者之轨范」,轨是轨道,范是模范。看看前面的往生人,哪些是标准的往生人?历代祖师,净土宗历代祖师是我们的轨范。那现在这海贤老和尚,我们尊重他是第十四代祖,他是我们的轨范。「若真志求往生,则当依之,犹如明鉴」,明鉴就是明镜,一面镜子,常常照著,「时时对照」。这些祖师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跟他对照对照,像不像他,时时对照。「思欲类及」,常常想著,我要跟他一样。距离我们最近的,海贤,海贤上去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我们没见过面,《文钞》留在世间。读《文钞》就是拿印光大师这面镜子来对照自己,我们哪些像他,哪些跟他是背离的。这是榜样。

  「当知净宗称为易行道者」,这是古人就有这个说法,是易行道。什么易行道?「是与余」,余什么?八万四千法门,把这一门提出来,底下剩下来是「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来相比较,它是易行道,比这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容易,那些法门都比我们这个法门困难,是这么一回事。「唯此独易,故称易行」,这个易行要认清楚,不是像你想像那么容易,不是。「若论其实,如本品所明,则知往生,亦非易事」,这一品经里头就讲清楚了。所以这品经非常重要,你不求往生,你不知道没有关系,你要求往生,非要认真学习。这两品经,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四「三辈往生」,二十五「往生正因」,这两品是方法。你要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这一生耽误了自己,恐怕还会造罪业。为什么?我学的易行道,现在没有成功,佛说的不灵。这就谤佛、谤法、谤僧,这个罪就是无间地狱。学佛没学好,学到无间地狱去了,今天社会里头我们细心观察,有这种人,不是没有。我们自己要小心、要谨慎,时时刻刻警惕,给大家做一个最好的榜样。

  下面,念老为我们提示,「倘不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一向专念,而欲往生,无有是处」。念老这些话,都要把它念熟,常常能想得起来。是不是真为生死?这是大事。无量劫的轮回,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这一次我们遇到,你说这一生是多么宝贵。过去生生世世迷惑颠倒,把了生死这桩事情疏忽了,这一生难得又遇到了,如果再疏忽就错了。过去已经过去,希望这一次不要再错过。要怎样才能真为生死?放下万缘。刚才我们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上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只取这个法门,其他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我们都放下。这就是蕅益、莲池大师他们两位老人常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你们哪个喜欢去悟你们去学,我不反对。我呢?我不干了,我搞清楚了,我要走我最有把握的这个法门,其他的法门我没把握。烦恼不好断,很难断,我只取这个易行难信。难信对我,我现在真信了,搞了半辈子,在经教里头明白了,恍然大悟,专修这一门。靠定阿弥陀佛,这是他力法门,依靠阿弥陀佛靠定了,不再怀疑、不再离开。

  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深信发愿就是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是作佛的心,往生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就是去作佛的,而且还作佛中之佛。前面讲轨范,我们作佛的轨范不是别的佛,是阿弥陀佛。我们今天修行的轨范,是印光法师、海贤老和尚,也不要找太多,这两位足够了。印光大师每一篇文章,都是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海贤老和尚一生的行谊,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清楚、看明白了,学他的话说,我不再拐弯,不再丢失了。

  一定要看清楚,这个世间,包括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这个世间修行证果讲的这些经,全是生灭法,这个要知道。佛所说的都是方便法,都是生灭法。学佛的人有这么多的根性,他说出这么多经来;没有当机的、没有这个根性,他不说。说的少,没有说的多,无量无边,他说的少分。为什么?地球上的根性的人,尤其在这个世界还有时间局限的,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就是一万二千年,这个阶段里头众生的根性,他都顾及到了。法灭之后很长很长的时间,弥勒菩萨再来,《弥勒菩萨下生经》里头讲得很清楚。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内院里面也是讲经教学,这是很长很长一段时期,它那里根性复杂。所以我们能体会得到,弥勒菩萨一生所讲的经,虽然只有三会龙华,讲的内容比释迦牟尼佛更丰富。为什么?他时间长,人有福报。因缘际会,各个不相同,诸佛菩萨游戏神通,普度有缘。我们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就会抓住机会不放松。

  下面念老非常恳切劝告我们,「敬祈当世行人」,我们现在在世间修行的人,「慎莫初闻净宗易行,便生轻慢」。有没有这个人?很多,不但是有,很多。现在盛行的,教下的真的是愈来愈少,教下修行成就的比不上上一代。我们前面这一代,像谛闲老和尚、倓虚老和尚、圆瑛老和尚,甚至於像李炳南老居士这样的人,夏莲公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在家、出家,我们这一代比不上。我第一次跟黄念老见面,老居士就告诉我,这个时代禅宗、密宗成就非常困难。禅宗得定的有,像虚云老和尚得定,没开悟,算是不错了,他往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密宗,他告诉我,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了,我们那次见面的时候,密宗修行成就的人只有六个,他能说得出,往后成就全凭净土。

  我们从教下回头归净土,他很赞叹,很不容易,真不容易。我要不是李老师把他自己用的经本,他自己讲过一遍,就在经本上写的注解,我们叫眉注,这个本子给我,他老人家往生之后,我就依靠这个眉注讲过十遍。以后遇到念老的这个集注,注得好。能不能再找到这个人能够作一个,不要说超过念老的,能够跟念老并驾齐驱的,找不到!这些人现在都走了,这些东西留给我们。我们是追赶不上,但是我们依照这个本子修行,这个做得到。依照这个本子成就,就是这个会集本、这个集注,保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我们能做到。这也就是老人的期望,能度一个算一个。各人的缘分不一样,佛度有缘人,不度无缘人,不是佛心不平等,是众生烦恼不一样,佛心是平等的,念老跟夏老平等的。这一点我们都要知道,知道之后才知道感恩,知道之后才知道修行重要。

  末后这几句话,我们从前面念起,「慎莫初闻净宗易行,便生轻慢。信心虚浮,志愿弛缓。口谈净业,心恋尘缘。如是求生,当待驴年」。驴年是哪一年?十二生肖有没有属驴的?没有。没有就是完了,全功尽弃,这没有你的分。所以一定要认真,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一向专念」,这就对了。

  「又本经三辈与《观经》九品,是否相配,古说不一」。佛在当年讲经,听众都是阿罗汉、菩萨,证得初果、大乘初信的不少,这缘多殊胜,所以佛讲经他们一听都懂,没问题。佛灭度之后,一代代传下来,传到现在将近两千年,现在人多疑,现在人对古人没有信心,愈来愈困难。所以这里三辈是不是《观经》讲的九品,古大德的说法也不尽相同。「论为同者」,有认同的人,「有昙鸾诸师」。昙鸾师有《略论》,里面说:「生安乐土者,《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中,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这是昙鸾法师《略论》里头所说的。

  又《净影疏》里面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总以标举,如《观经》中,粗分为三,细分为九。」有这样的话。这是远公大师,隋朝的,他住的道场叫净影寺,所以后人对他尊重,不称名,称地,净影大师。他的名号跟我们初祖完全相同,叫慧远,远公是在东晋时代,这个是隋朝时候,不同时代。《嘉祥疏》,嘉祥大师《观经疏》,他也有《无量寿经》的疏,注解,这里面说了,「《无量寿经》但明三辈。此」,这个此是指《观经》,「中开三辈为九辈。三辈者,谓上中下也。九辈者,於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辈」。我们常说的三辈九品,就从这来的。「又憬兴曰:今即合彼」,把《无量寿经》跟《观经》会通起来看,「《观经》九品,为此三辈」,本经三辈,「其义无异」,意思是相同的,没有两样。

  底下引莲池大师《疏钞》里头说,小本《弥陀经疏钞》,「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就是不必怀疑,莲池大师讲的。「又天台《观经疏》」,天台是智者大师,《观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说,「九品,为令识位高下」,教我们认识地位高下,《观经》里头九品,「即大本三辈也」。大本就是《无量寿经》,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辈,《观经》分为九品。

  「至於主张两经相异」也有人,这两个经讲的不同,有灵芝法师、有孤山大德这些人,「则灵芝、孤山等诸师。灵芝师谓三辈止对《观经》之上品;不摄余六品,因《观经》之中品及下品,皆未发菩提心也。孤山稍广,谓此之三辈只摄彼之上品与中品,不摄下三品,因本经中三辈往生者,皆是善人,而彼《观经》中之下三品,皆是恶人,临终忏悔,念佛得生也。是故诸师皆谓两经不能相配」。他说得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说三辈九品能讲得通,但是他认真三辈比较的时候,《观经》里面只有上辈讲发菩提心,中、下品没有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很重要,为什么?发菩提心就是善人,经上讲的诸上善人,那都是发菩提心的。没有发菩提心不能说上善,而且还有些做恶的,做恶的修这个法门,忏悔,忏除业障,转恶向善,这样念佛往生的。

  这两种讲法,都是祖师大德,都有道理,我们遇到怎么办,我们是跟谁去学?我觉得这个不要紧,我们跟经,经为准。经上说,这个经上说三辈往生,既然讲到三辈往生,而且都说都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三辈都有,上辈也有、中辈也有、下辈也有,统统都有,我们依照这个经。换句话说,昙鸾法师他们所主张的就对了,就正确了。

  昙鸾、道绰这两位大德没有列在净宗祖师的地位,黄念老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的著作没有传下来,到哪里去了?日本人带走了。唐朝这些学生多半都是善导的学生,所以昙鸾、道绰的著作被他们带走,中国就失传了,现在从日本再取回来。看他们这个著作,那是祖师,不假。所以,莲公、念老都主张,我们再列祖师的位次,一定把这两个人加进来,昙鸾二祖,道绰三祖,善导四祖,这样排起来才正确。这是他希望我们后人,如果再印祖师这个列位,要把这两位列进去,这正确的。

  我们再看,末后莲池大师所说的这一段。「莲池大师於《疏钞》中」,就是《阿弥陀经疏钞》,分量很大,过去我们讲过一遍。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我记得都曾经讲过。《疏钞》完全用华严的十门开启,十玄,把小本《阿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平等,这是莲池大师的用意。因为在那个当时,大家轻视净土,《华严》是每个人都崇拜的,佛家里头的第一经,最殊胜的、地位最高的,没有比《华严》再高了。所以,他这样一说,把净土的地位提升了,《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疏钞》说得好!我记得这部《疏钞》我讲了好像是,那时候是用录音带,有卡式的录音带,一个录音带是九十分钟,我记得我讲了三百多次,几乎是一年的时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讲了大概三百三十多次。这一套带子曾经带到美国,让美国同修对净土产生尊重。因为大家瞧不起净土,我这三百多个卡带摆在讲台前面,人家问我这是什么?《弥陀经》,一部。一部《弥陀经》讲这么多!大家就吓到了,不敢轻慢了。我说是莲池大师《疏钞》。

  《疏钞》里面把这两种说法会通了。「《疏钞》曰: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没有讲到行因,讲地位相同。而「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他不约行,「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一个是从行因上,要对照起来,他只有中辈、上辈。「各有所据」,都有经典做依据,「取义不同」,所以并不相违背,「故不违也」。

  下面这是大师告诉我们,「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这句话重要。「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这句话说得好。恶人只要他能回头,为什么?他本来是佛,只是一时迷惑颠倒,干了坏事,造了地狱的因,堕到地狱里头受果报。他不是没有善根,他不是没有佛性,有,只是堕在烦恼里面,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现前的社会所呈现的是负面的,不是正面的,这个恶心,贪瞋痴慢疑这个恶念,跟外面的风气相应,所以它很容易长成。善心所在现在比较难,不是没有,但是只要他学佛了,读圣贤教诲,真正回头,回头就是圣贤,回头就是佛菩萨,所以讲圣贤同科。「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上之会通」,莲池大师的说法,「甚契法要」,契合佛法最重要的理解。

  「盖天台等主张两经相配者,乃著眼於往生后之阶位」,没有说到他因地的行持。「灵芝诸师指为异者,乃专就因地行持,乃就曾否早发菩提心与平日之善恶而言。则《观经》之下三品,不能齐於本经之下辈矣」。「莲师末后曰,始恶不妨终善,深契圣心」,这句话重要,给人有改过的机会。先迷没有关系,你从小长大,你没有听过佛法,没有读过佛书,人云亦云,别人说佛是迷信,我也叫它迷信,别人轻慢它,我也是轻慢它,我们年轻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感谢方老师,如果不是方老师,因为方老师是我们心目当中最尊敬的人,他说话我们听、我们能接受。不是他给我介绍,别人来劝我,我会反驳,我歪理由很多,不能接受。只有碰到这个人我辩不过他,服了,这始恶终善,二十六岁回头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以后遇到的善知识,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坚固我们的信心。

  但是,信这个法门难,诸佛所说的难信之法,我对这个有非常深刻的领悟,真难。我学佛三十年才相信这个法门,我学佛到今年六十五年,学佛三十年才相信,对净宗才尊重,才开始认真研究学习,不容易。不像一般大乘经论,年轻人,知识分子,喜欢研究这些理论,那些大经大论很合口味,这个往生极乐世界很难相信。难信能信,真不容易。

  这一句下面,念老劝导我们,「恶人临终如能忏悔发心,至心念佛,则恶人已成善人。故亦蒙佛摄受,随愿往生。故莲池大师曰,岂不贤圣同科,同登极乐。由上可见,此经三辈」,《无量寿经》,「彼经九品」,《观无量寿佛经》,「实相配合,不容或疑」。这是念老他的见地,我们对他这个说法赞成。所以说由上可见,此经三辈,彼经九品,实相配合,不容或疑。

  「又《报恩论》曰:此经上辈当出家」,这个当也是配合的意思,「中下二辈当在家,乃从其多数,粗举大凡,故云凡有三辈。《观经》就此大凡,略开为九,而又极其优降,以括」,括是包括,「无量行因之不齐」。「此论极好」,这个说法好,《报恩论》里头讲的。

  从古大德这些讲法,我们是抓最重要的纲要,他们的话能听懂很好,听不懂没关系,学这部经最重要的是本经所说的。如果你学会本经之后,再学《观无量寿佛经》,念老这段注解非常值得参考,为什么?要把它融会贯通,目的,帮助大众断疑生信。《观经》里头,不疑就没有必要,你问他们不疑的人,他会这个说法点头,那个说法他也点头,他不会反对、不会排斥。为什么?一心不乱,这个重要。念这句佛号、念这部经文,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们动怀疑的时候是夹杂。不夹杂,超越这个境界了,它对我们不产生障碍,没有问题,这个心态是正确的。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