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师:安士全书 第5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悟道法师所有开示



 悟道法师:安士全书 第5集


 下载DOC文档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请大家翻开《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第八页第五行。我们看:

  【敦睦亲族】

  这一段。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违桑梓。一日见周公鸱鴞诗。恻然有感。因告老乞骸。既归里。见族人多贫。遂兴义庄。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疗治之。男女长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养之。闻风者翕然相效。义庄滋广。】

  这一段文昌帝君讲,『予在京周十年,久违桑梓,一日见周公鸱鴞诗』。「鸱鴞诗」是《诗经.豳风》篇名,是周公居东所作的,这首诗是以鸟来做比喻,他念这首诗是表明自己对成王的关怀和培养的苦心,表明自己忠爱皇室之情。帝君见到这篇诗,『恻然有感』,有恻然感受。『因告老乞骸』,「告老」就是辞掉官职归到家乡故里。『见族人多贫,遂兴义庄』,归到故里之后,看到自己宗族的人大多数都很贫穷,所以他就兴起义庄。这个义庄就是救济帮助这些贫乏的族人。『困乏者,周急之』,家庭穷困、缺乏物质的族人,他就去协助他,「周急之」,他有紧急需要的,就去帮助他、去支援他。『疾病者,疗治之』,有疾病,没有钱看病,他来帮助他医治,我们现在讲义诊,这个不收费的,帮助族人治疗疾病。『男女长成者,婚嫁之』,男女有长大成人了,没有经济基础,他就帮助他们婚嫁,男婚女嫁,帮助他们成家。『子弟俊秀者,教养之』,子弟当中有比较杰出的人才,就给他们好的教育,「教养」就是教育,来培养这些子弟,这个就是办义学。『闻风者翕然相效,义庄滋广』,「闻风」就是这个风气很多人知道了,很多人也效法,效法义庄这样的做法,「翕然」是一致的样子。等於说他做一个点,现在像我们净老和尚常讲做一个示范点,做成功了,大家都互相去效法、去学习,其他地方也都各个兴起义庄,照这样来做,这样就可以影响到很多人了。下面是周安士先生他一段的补充:

  按【时帝君以岐黄之术济人。经理义庄。皆帝君之子也。】

  当时文昌帝君,『岐黄之术』就是医术,我们现在讲中医,来救济人。『经理义庄』就是经营管理义庄,都是帝君的子女。这是「敦睦亲族」。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则:

  【初闻佛理】

  【帝君曰。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

  小字下面有注明,这里讲的『西方之国』:

  【是天竺国,非极乐国。】

  『天竺国』是在我们娑婆世界地球上的印度,不是经典上讲的西方极乐国。

  【有大圣人。】

  这个大圣人:

  【是释迦牟尼佛。非阿弥陀佛。】

  这个也给我们注明,这里讲的西方之国,有大圣人,是指释迦牟尼佛。

  【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予尝慕之。】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文昌帝君接触到佛法,最初听闻佛教的道理,这是帝君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他就有听闻。这个『闻』就是听说。『方外之言曰』,「方外」就是现在讲的外国,有一个西方之国。这个西方,印度在中国的西北方,从现在的陕西、甘肃、新疆往西北,我们现在称大西北,大西北过去,那个方向就可以到印度。这是讲西方之国,是我们中国地理位置的西方,不是极乐世界那个西方。「有大圣人」,这是讲释迦牟尼佛。下面讲,释迦牟尼佛,他有听说,『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帝君他有听说。佛法就是讲了生死的,所以「以寂灭为乐」,寂灭就是涅盘,讲了生死的。

  所以『视死生如朝暮』,对於死跟生就好像早上跟晚上,人生死死生就是无常的,好像我们早上到晚上,晚上又到明天早上,人生就是无常的,就像朝暮一样。『等恩仇如梦觉』,「等恩仇」,我们人世间无非就是恩恩怨怨,就像作梦,有恶梦、有善梦,「如梦觉」,觉就是梦醒过来了,也是一场空。『无忧喜悲愤之情』,他心里没有像我们凡夫有忧悲苦恼这样的一种情形,他没有这种情况,也不会有这种心情。『盖知浮生不久』,「浮生」就是我们人生不是很长久,是很短暂的。学佛求什么?『求无生者也』。我们都知道,无生法忍,求无生,求不生不灭,大涅盘,那才是永恒的;世间这一切都是无常,不长久的。帝君听闻到这些佛法的道理,『予尝慕之』,「予」就是我,听到这些道理,很羡慕,也就非常欢喜来学习、来了解。

  【及辞荣归。道逢隐者。行歌於市。深契於衷。予乃下车拜恳。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诀曰。此西方圣人归寂法也。子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於彼岸。则可成正觉。如中道而废。犹不失为神仙。予受教后。尘缘既毕。百虑俱灰。时值仲秋。会集亲朋。留颂而逝。】

  文昌帝君辞官归故里,他在路上遇到一个『隐者』,就是一个隐士,在中国一般讲隐士;唱歌,『行歌於市』,在市集里面。他听了,『深契於衷』,「衷」就是他的心,听了很契合他的心。所以,『予乃下车拜恳。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诀曰』,就传授他心法,跟他讲『此西方圣人归寂法』,归到寂灭的方法。他说『子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如果你这样来念、来学习,就可以得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於彼岸,则可成正觉』,就是成佛。『如中道而废』,就是修了一半就停止,『犹不失为神仙』,在六道里面还可以做神仙。所以文昌帝君接受隐者的教授之后,他的尘缘就了了。『尘缘既毕,百虑俱灰,时值仲秋,会召集亲友,留颂而逝』,「颂」就是歌颂。

  【颂载化书。】

  这个颂记载在《文昌化书》里面,颂文记载在《文昌化书》。这个也是我们平常讲的预知时至。帝君跟佛有缘,所以遇到佛法。下面是周安士先生一大段的补充。

  按【或疑佛教自汉明帝时。方传东土。帝君当日。何自而闻方外之言。然历观记载。乃知西周之时。此间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为释迦如来降诞之辰。其时但见日有重轮。五色祥光。入贯太微。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泛溢。王命太史苏由筮之。得干之九五。曰。此西方圣人降诞之相。却后千年。教法来此。】

  这一段,这是周安士怕人家看到这一段会有疑惑,什么疑惑?因为佛教传入中国,根据历史的记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者去请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洛阳来翻译佛经,那个时候才传到中国来。帝君在周朝那时候,他怎么会听到佛法?佛法还没有来,他怎么会听到?所以看到那一段记载难免会有疑惑,这个是周安士先生做一个补充解释。根据记载,在西周的时候,我们中国已经有佛法。这个我们应该也可以相信的,为什么说可以相信?因为汉明帝那个时候,是国家政府正式请大使去迎请印度的高僧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来翻译佛经弘扬佛法,是属於政府邀请,等於是国家正式的去请经。历史都是根据当时政府正式邀请的做一个记载。但是在这个之前,大家一定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外国很早就有商业往来,虽然以前交通不便,但是在贸易(做生意)方面、文化交流方面都有往来,当然佛经也会透过这些商人,从民间流传到中国来。当时政府没有正式去邀请,我们可以理解的就是从民间,比如说中国的商人、印度的商人都有往来,有学佛的商人会附带把经书带到中国来,中国人看到也会来接触、来学习。所以民间在当时就有,这个我们也可以相信的。汉明帝时是政府正式聘请,在这个之前已经有佛法到中国,这个我们应该不会有怀疑。

  在周朝时代的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释迦如来降诞的日子。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古印度,当时的时间是中国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这个时候,『其时』就是那个时间。因为这个记载是属於官方记载的,不是民间记载的,所以周昭王那个时候的史官记载这个事情。『但见日有重轮』,日光外围有一重,像车轮一样,有『五色祥光,入贯太微,遍照四方』,当时佛出生的时候,天象就跟平常不一样。『宫殿震动,河井泛溢』,这个震动不是大地震,这个震动就是震撼,宫殿都有感受、感觉。这个震动跟大地震是不一样,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六种震动,它在动,但是你不会有感觉,不是地震。地震就是灾难,圣人出世是带来吉祥,不会带来灾难,所以这个震动不是地震。「河井泛溢」,泛溢就是河水、井水上涨了,水就增加了。这些天象,自然界的景象有很多不寻常。当时的周昭王,『王命太史』,「史」就是记录历史的史官,官位的名称。「王命太史苏由筮之」,筮就是卜筮,在古时候国家有大事要卜卦、卜筮,用《易经》八卦来卜卦。卜了之后,『得干之九五』,干挂九五,九五是至尊,最尊贵的,卜到这个卦。所以古时候的帝王都有卜卦,这个卜卦不是迷信,他是求感应,我们人不明了,求神来指点,或者求祖宗来指点,我们现在讲心灵的感应。卜卦,卜了九五之卦,这是最好的一个卦。根据这个卦象的解释,太史苏由就跟周昭王讲,『此西方圣人降诞之相』,说在我们中国的西方,有圣人降生在这个地方,才有这样的瑞相。而且还说明,『却后千年,教法来此』,「却后」就是说再经过一千年之后,他这个西方的教法会传到我们中国来,就是汉明帝的那个时代正式传过来。

  按【王命镌石记之。】

  周昭王就命太史,这个『镌』就是镌刻,把这段卜卦的卦象用文字把它记录在石头上,刻在石头上。

  按【置南郊祠前。】

  这个是有根据的。

  【出周书异记。】

  这一段的记载是出自於《周书异记》。《周书》,我们在二十五史,这个资料都能查得到。

  【及金汤编。】

  这部书里面有记载。这是讲周朝时代(西周),佛降诞,我们中国也感受到这个瑞相。周昭王请太史苏由来卜卦,知道西方有圣人出世,而且一千年后,他的教法会传到我们这个国家来,把这个记录下来。

  按【至穆王时。】

  周穆王的时候。

  按【西极之国有化人来。】

  『化人』是变化的人,「化」是变化。「化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出现,他离开了,也不知道去哪里,这叫化人,变化的人,来到中国有示现神通。

  按【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台以居之。】

  周穆王造一个中天台给他住。这一段的记载是:

  【出列子。】

  《列子》这部书。

  按【故山西五台山。及终南山。苍颉造书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数处。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迹。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按【孔子又有一书。】

  也讲到这个事情,这本书小字有写:

  【名三备卜经。次篇几章。亦言西方圣人事。唐敬宗时。犹见有人引及此书。】

  孔子也有讲到这个事情。这是讲周穆王的时代有这些记载。

  按【又尝考秦缪公时。扶风得一石像。缪公不识。置马厩中。】

  『马厩』就是马房,马住的房子。

  按【公骤得疾。梦天神谪谴。问诸侍臣。由余答曰。臣闻周穆王时。有化人来。云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终南山。作中天台。高千余尺。址基现在。又於仓颉台。造三会道场。君今所患。得毋此耶。】

  秦缪公他得到一尊『石像』,石头像,『缪公不识』,不知道这个石像到底是什么?就把它放在关马的马厩里面,结果他就得病了,梦到天神来责备他。他就『问诸侍臣』,在旁边服侍他的大臣,有一个大臣由余就回答:『臣闻周穆王时,有化人来』,在周穆王那个时代,有变化人来我们这个地方,说他是佛神。『穆王信之』,周穆王就相信,所以『於终南山,作中天台,高千余尺』,做一个台,高一千余尺,『址基现在』,那个遗址都还在。『又於仓颉台,造三会道场。君今所患,得毋此耶?』跟缪公讲,你得了这个病,是不是周穆王那个时候有变化人来,说他是佛,有造了石像,是不是就是那个佛神的像?佛神的像,你把它放在关马的地方,那是真的大不敬,所以你就生病了。

  按【缪公曰。近得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今在马坊。将非此欤。】

  缪公讲,最近我是有得到一尊石头人,他的衣服,『冠』就是帽子,好像不是我们现在所制造的,现在把它放在关马的马房,那是不是你讲的那个佛神的像?

  按【由余见之。骇曰。是矣。】

  由余这个大臣他就去看了,看了说:是!一看,他就大吃一惊,这个就是佛像,怎么把它放在马房?下面这个小字,我们念一念:

  按【高丽。日本。昔年佛法未至时。土中有祥云涌出。皆掘得阿育王塔。】

  高丽(是韩国)跟日本,当年佛法还没有到,他们那个地方也有感应,『土中有祥云涌出』,在土当中都能挖得到阿育王塔,这是一种感应,这个感应也就是说将来佛法会流传到那个地区去。所以在中国周边的越南、韩国、日本,卫星国都有佛法,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由余」看到这个很惊讶,『骇』就是很惊讶,他一看,真的没错。

  按【公迎置净处。像忽放光。缪公以为瞋怒也。】

  秦缪公就把它迎请放在清净的地方。这个石像忽然就放光了,秦缪公以为佛像在生气,『瞋怒』,生气了。他就去:

  按【宰三牲祭之。】

  杀牛、杀羊、杀猪,『宰三牲祭之』。在南方民间拜神的三牲,就是有翅膀的,比如鸡、鸭,或者飞鸟,这一类的动物就是一牲;四只脚在地上走的,牛、羊、猪这一类的,有一种也算一牲;另外一种是水族类、鱼类,这是三牲。小时候看到父母拜拜用三牲,就是鱼;猪肉,这是地上的走兽;鸡就是飞禽类,有翅膀的,拜三牲。秦缪公以为这个佛像把它放在马房,现在才把它放在清净的地方,生气了,赶快宰三牲来拜祭它,因为他也不懂佛法。

  按【时有善神。擎掷远处。公大惧。】

  他杀生来拜佛,当时就有护法善神把这三牲拿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拿走了。『公大惧』,秦缪公就很害怕。

  按【以问由余。】

  他赶快问由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拜三牲是对佛的一个恭敬,怎么被拿到很远的地方去?

  按【由余曰。臣闻佛好清净。不进酒肉。爱惜物命。如保赤子。君欲祠之。果饼而已。公大悦。】

  秦缪公听由余这个大臣跟他讲,佛喜欢清净,他不吃酒肉的,爱惜物命就好像爱惜自己的子女一样,如果你要祭拜他,水果糕饼就可以了。缪公听了就很欢喜,原来不是佛在生气。

  按【欲造佛像。而无其人。】

  他想造佛像,没有人。

  按【由余曰。昔穆王造寺之侧。应有工匠。】

  他想要再造佛像,但是没有造佛像的工匠。由余就跟他讲,当时周穆王造寺之侧,应该还有工匠。所以他们就去找。

  按【遂於仓颉台南村。得一老人名王安者。】

  找到一个老人,姓王,名安。

  按【年已一百八十。】

  年纪一百八十岁了。

  按【自言曾於三会道场。见人造之。今年老不能。】

  他说曾於周穆王三会道场看到人造佛像,现在他年纪这么大了,也没办法。

  按【於是复於他村。购得四人。造一铜像。公喜。】

  於是再到其他的乡村找到四个人,就造一尊铜像,缪公看了就很欢喜。

  按【於土台上建重阁,高三百尺,以供养之。时号为高四台。】

  他建的『重阁』,有三百尺这么高。这个记载:

  按【出天人感通记。及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也是记载佛门里面很多奇异的一些感应公案。还有《天人感通记》,我们人跟天感通的一些记录。

  按【而扬雄刘向。寻觅藏书。往往见有佛经。然则孔子所语。及帝君所闻。有自来矣。惜教未东来。言之略耳。】

  这一段就是佛法还没有正式传到中国来就有人看到佛经了,往往都有见到佛经。『然则孔子所语,及帝君所闻,有自来矣』。所以孔子讲的、帝君所讲的,都有根据的,都有它的来处,不是凭空想像去说的。『惜教未东来,言之略耳。』当时佛教没有正式传入中国,应该就是民间的流传,所以讲得就比较简略、简单,没有讲得那么详细。到汉朝正式传过来,讲得就详细了。好,我们接著看下面一段:

  【情动入胎】

  【帝君曰。予既迁化。将往西方。适至洞庭君山。爱其胜境。因少留焉。予时上无君相临制之威。下无骨肉系累之念。超然物外。此乐何穷。】

  帝君他『迁化』,就是坐化,他神识离开身体。『将往西方』,往西方去找这个西方圣人,就像玄奘取经到天竺国去,往西方这个方向。『适至洞庭君山』,到了洞庭君山,他看到这个地方环境非常殊胜、非常好,他就喜欢这个地方,看风景这么美好,就在那里停留。『因少留焉』,「少留」就是在那边做短暂的停留,欣赏那个地方的风景名胜。『予时上无君相临制之威』,他当时上面没有管他的人,像当官上面还有高层的管制他,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下无骨肉系累之念』,也没有家亲眷属让他来挂念的。『超然物外,此乐何穷』,这时候他很自在、很快乐。

  【久之。】

  『久之』就是过了很久的时间。

  【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

  在停留比较长久的时间,就有两个仙童,从天上下来,『有二仙童,自天而下』,就跟他讲,『以予为君山主宰』,就是洞庭君山、洞庭湖的水,请他当这座山的主宰,管理这座山;『兼』就是附带,来管『洞庭水治』,洞庭湖的水治,一个山、一个水,就请他在那边。帝君就留在洞庭君山这个地方,洞庭湖,还有君山,他来管理。我们再翻到十二页。

  【一日见一妇人。年三十余。呼号而来。祭且祝曰。良人不幸。得罪於君。窜死南荒。家乡万里。旅榇难归。痛念堂有二亲。身怀六甲。若山川神灵。察吾夫君。以忠获罪。怜吾姑嫜。暮景无依。使得诞生一男。以续张氏。纵妾命不保。亦无憾焉。】

  帝君留在洞庭君山当主宰,有一天看到一个妇人,三十几岁,『呼号而来』,来祭拜这座山,『祭且祝曰』,「祝」就是发愿。她的夫君,『得罪於君』,得罪皇帝,『窜死南荒,家乡万里』,非常遥远,『旅榇难归』,就是他的棺木很难能够送回到家乡。所以她痛念堂上还有『二亲』,还有公婆,她『身怀六甲』,又怀孕,她就到这座山来拜。『若山川神灵,察吾夫君,以忠获罪,怜吾姑嫜,暮景无依,使得诞生一男,以续张氏』。就求山川神灵来保佑她,她说你来观察我的夫君,他是没有罪的,他是以忠心去得罪皇帝,这样获罪的。请山川神灵,可怜她的姑嫜,「姑嫜」就是她的公婆。她的公婆,「暮景无依」,老年,儿子又死了,如果能够生一个男孩,「以续张氏」,就是传宗接代,让张家有传宗接代的人。『纵妾命不保,亦无憾焉』,就是说纵然她生命保不住,只要能够生一个男孩来接续张氏家族,她命没有了,她也不会有遗憾,只要让她能生一个男孩。

  【予在云路中。不胜其悲。涕泗从出。】

  帝君看到这个妇人来求,听到这么讲,他当然受她的感动,动了情感,悲从中来。『涕泗从出』,我们看这个小字:

  【谨按天人之身。无有涕泗。唯当命终之候。五衰相现。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

  这个小字是周安士居士再一个注解。按照佛经讲,天人的身体,他没有鼻涕,『涕泗』就是鼻涕眼泪。『唯当命终之候』,天人他寿命终的时候,有『五衰相现』,有五种衰相。五种衰相其中一个,『腋下始有微汗』,微微出汗。『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还在鬼神道当中,不是天人,因为他还有涕泗。还有眼泪鼻涕,这是在神道,不是天道。因为他在这座山当山神,山川神灵,在洞庭湖当湖神。他动了情感:

  【忽身堕妇怀。懵然无觉。久之。闻人语曰。是男是男。予开目视之。身在浴盆中。盖已生世矣。】

  他动了这一念,就投胎到这个妇人的怀里。『懵然无觉』,一下就失去知觉。『久之』,经过很久的时间,他就听到人家讲:『是男是男』。就是出生了,是男孩,他出生了,帝君投胎进去出生了。『予开目视之』,张开眼睛一看,他的身体已经在浴盆当中了。以前接生小孩,生出来放在浴盆里面。『盖已生世矣』,已经投胎到人间来了。下面周安士居士再给我们做一个补充注解,说按,按照这段记载。

  按【生死海中。一经耽染。便成堕落。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独往独来。不迷真性者。帝君宿生闻道。本欲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恋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纵意中绝无作山灵河伯之想。不觉已堕血食之神矣。至於心怜张妇之祷。本一片善念。岂料遂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堕其怀。迨见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际犹乃尔。何况茫茫业识人。】

  我们在生死海中,『一经耽染,便成堕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未有独来独往』,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会迷失真性,不是大修行人也做不到。『帝君宿生闻道』,有听到佛法了,『本欲为西方之行』,他要到西方去寻求佛法,到西域去,但是他是在神道的身分往西方去的。玄奘法师、义净法师,他们是在人道去西域取经的。但是他走到洞庭君山,『特以一念恋著山水』,看到这里的山水这么美好,环境这么优美、这么殊胜。『遂被洞庭君山粘住』,被它粘住了,他就留在那个地方,就舍不得离开那里,这个地方环境太好了。

  所以我们净老和尚讲经,常常跟我们提醒,如果你爱上一座山,迷恋这座山的环境,死了之后投胎就到这座山来,可能去做山神、地神这一类的,迷恋这座山。寺院盖得很庄严,如果贪恋这个寺院,将来可能死了之后就投胎到这个寺院,做蟑螂、蚂蚁、老鼠这一类的。为什么?因为寺院里面的出家人没有结婚,不会生小孩,不会像帝君看到有一个妇人投胎进去,寺院里面,他不结婚的,你要投胎到人胎没得投,只有老鼠、蟑螂、蚂蚁这一类的,投到那边去了。所以有一次,在香港有一个寺院,佛像的底座都被老鼠吃光了,老和尚说,那一定是前世这个寺院的出家人又到这边投胎了。香港一个居士,送给我们老和尚六和园,一个小房子。有一只猫常常在那边,它不走,而且它都会去坐主人的位子。同修看到了,跟老和尚讲,那只猫都会去坐在主人的位子。老和尚说,这一定是这个房子不晓得哪一代的主人。它曾经是这个房子的主人,他舍不得离开这里,所以投胎做猫,它还在这个地方。还有,大概三十年前,我们老和尚在台湾讲经也讲到,高雄有一个寺庙的主持死了,投胎到他那个寺庙当一只狗,那只够当主持的习气还在,拜垫当中有一个最大的,主持在拜的,那只狗就站在那里。它一要做早晚课,它就去站在那里,因为那是主持站的位置。大家看了很奇怪,这只狗怎么都跑到主持的位置来站著不走?后来请问老和尚,老和尚说,那是你们去世的主持投胎当狗,所以它看到以前他站的位置,它现在还来站在那里。他说你要跟它讲:你现在是狗,不是主持,你现在不可以站那个位置。

  所以我们学习到这一段,我们有很好的环境不能贪恋,不能留恋那个地方。你看文昌帝君他修得这么好,他还会留恋一个地方,就当那个地方的山神,山灵河伯。所以帝君一念恋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被它粘住了,停留在那里,就没有继续往西走。『纵意中绝无作山灵河伯之想』,纵然他的意念当中,他没有意思要去那里做山灵河伯这样的想法,但是你只要对那个地方一有贪恋的念头,『不觉已堕血食之神』,就去当神道去了。这个《楞严经》也讲得很清楚。『至於心怜张妇之祷,本一片善念,岂料遂为其子』。心哀怜张妇的祈祷,怜悯她,本来是一片善念,怎么会料到就变成投胎去当他的儿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堕其怀』,你一动情就去投胎了。『迨见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等到他发现已经投胎了,要跳出来也没办法。后面这两句讲,『帝君此际犹乃尔,何况茫茫业识人。』帝君他修得这么好,他都还是这样,何况没有像帝君修得那么好的人,茫茫业识的人,肯定随业流转。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则:

  【不愧孝友】

  【帝君曰。予皇考姓张。讳无忌。事周厉王。为保氏。时王耻闻过失。至於监谤。怒皇考谏诤。窜死番阳。时予尚幼。从母黄氏。迎丧。归葬河朔。十岁就外学。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笃於教训。】

  这一段,帝君一共有十七世,他讲了十七世,这一则是讲他这一世,也是姓张。『讳无忌』,「讳」就是内号一般人忌讳不能称的。也是在周朝,周厉王那个时候,『为保氏。时王耻闻过失,至於监谤,怒皇考谏诤,窜死番阳』。这是讲张无忌,『事周厉王』,周厉王他很不喜欢听到人家讲他的过失,张无忌给他劝谏,给他上奏的如果讲到他的过失,他就很生气,所以就『窜死番阳』,这是他的父亲死在番阳。『时予尚幼』,那个时候他年纪还小,『从母黄氏,迎丧,归葬河朔』,把他的父亲迎回来,葬在河朔这个地方。『十岁就外学,名予曰忠嗣』,他取一个名叫「忠嗣」。『追先志也』,就是追随先人的志业。『既冠』,「冠」就是成年。『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成年都会送他一个字,中国古人有名有字。他的名叫做忠嗣,他的字叫做仲,一个字仲,这是「王父平子」,送他一个字。『母氏慈祥明辨,笃於教训』。

  【帝君自言母氏】

  就是讲他的母亲

  【日诵观经。】

  就是《观无量寿经》。

  【晚年无疾坐化。益信此时已有佛法。】

  这个就是周朝那个时候佛法就已经来到中国了,只是民间传过来的,不是政府正式去聘请,民间已经过来了。

  【值宣王即位。诏先朝臣子。死於非辜者。咸录其后。予禀母命。诣京师。登肺石以自明。有诏复皇考官。諡曰献。仍以予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茂阳。承其后。以慰母心。王母赵氏终。王父寻亦不起。予以孙承子。服斩衰三年。哀毁闻於中外。时以孝友称予。字而不名。】

  下面,我们看周安士对这一段的一个解释。

  按【此即诗所谓张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祷於君山之妇。】

  帝君他的母亲夫人就是之前在洞庭君山祈祷的妇人。

  按【未为母之时。帝君受其拜。既为母子后。彼复受帝君拜矣。】

  这个就是讲轮回这桩事情。帝君还没有投胎到他母亲的肚子,他在当山神,他母亲常常去拜山神,就是拜帝君,去拜他。他投胎到他母亲的怀里,做她的儿子,儿子要拜母亲。原来是母亲去拜他的,现在是他反过来要拜他母亲。所以『未为母之时,帝君受其拜;既为母子后,彼复受帝君拜矣。』原来他母亲去拜文昌帝君,现在文昌帝君投胎做她的儿子,文昌帝君变成要反过来拜他的母亲。

  按【然毕竟谁当拜。谁不当拜。】

  如果你知道三世因果,『谁当拜,谁不当拜』?

  按【是故观於儒。而后知五伦之方。通於释。而后知五伦之圆。】

  儒家讲五伦,我们学儒才知道五伦,『五伦之方』。『通於释』,就是通於佛法,『而后知五伦之圆』。五伦是圆满的,互为父子,互为母子,一轮回换一个身分。你知道轮回的事实真相之后,人生真的就像戏台演戏一样,演员一下子扮父亲,一下子扮儿子,一下子被拜,一下子去拜人。那不就跟演戏一样吗?就是一场戏。我们常常看到这些公案,有的人他往生了,他如果留恋他的家里,他会投胎再到他家去做子孙,原来在他家当爷爷的,如果他再投胎到他家就做他的孙子。原来是爷爷,现在变成孙子。所以一转世,换一个面目,换一个身分,又不一样了。所以五伦,互为五伦,事实是这样。儒家讲的只限於我们现前这一世,这个阶段的。这个阶段,你是父亲,他是儿子;你是母亲,他是儿子,是就这一世。但是再一转世,那就不一定了,可能再转生到你这个家族来做你的儿孙,这个也不一定的,这个事情都有。

  今天我们就提前一点下课,因为一直流鼻水,我想也会影响大家听课。所以我想明天跟大家请个假,我来治疗治疗,我们明年再开始讲。后天就是明年了,在这里跟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快乐!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悟道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悟道法师讲地藏经     

悟道法师讲公案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