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02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02集)


 下载DOC文档  



  学生:「君仁臣忠 教学化民」,恭录自蔡礼旭老师演讲集。

  开篇

  欧洲的科学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究: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仅存中华文明?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出孝子贤孙,才能出国家忠臣。因此,教育最重要啊!

  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教育,是从怀孕就开始的,一直到三岁以前,都在为孩子做出养正教育,孩子在母亲的行谊当中效法学习,德行的根就扎下去了。

  现在,这个「根」忽略了,等到孩子长大出了问题,就不容易解决。所以文化好的部分我们要很清楚,然后由我们来慢慢恢复好的传统。拨乱反正,显正破邪,从我们自己做起。

  为什么唐朝能出现「贞观之治」?就是因为借鉴了这些古圣先王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少走很多弯路。

  孔子成为圣人最重要的一个治学态度就是「述而不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完全诚敬、老实的领纳圣贤的教诲,去力行,他因而成为至圣先师。所以能相信老祖宗,这是最有福气的人。

  释「君」

  「君」指国君,延伸开来指领导者。家庭有没有君?家族有没有君?我们看到《易经》的「家人卦」直接指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一个家庭里面威严的君,就是父母。一个家要有带头人,而且要很有威严,可以威摄整个家庭的后代,要恩威并施。

  从家庭、家族,延伸到团体,领导者都可谓之「君」。而且,我们老祖宗非常推崇三个角色——「君、亲、师」,这是效法天地无私的德行,来扮演好他的角色。这三个角色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特别大。

  一、君仁臣忠

  君仁

  《群书治要》引用《论语.尧曰》——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这句话被每一个朝代的圣王都奉为座右铭。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降罪给万方之民;万民有罪过了,这些罪应该由我来承担,因为我没有教育好他们。

  我们看尧帝的风范。一个人饥饿了,尧帝会觉得,「是我造成的,我没有好好照顾人民」;一个人冻伤了,尧帝也是反省自己说:「我没有教育好他。」所以尧帝的精神是「先恕而后教」,先宽恕、包容,进一步教化人民。后来天下人都很仁厚,都能包容别人、都能尽力去帮别人。

  我们面对孩子、学生、员工以及身边的有缘人,也要效法尧帝的精神,「先恕而后教」,对任何人都不会再指责,只有宽恕、包容。

  宽恕以后更重要的是要教他。教,很重要的是上行下效。要用身教,不是用言教,还要不厌其烦。急於求成会变成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要厚道,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把处处要求别人的心,反回来要求自己,德行就提升了。整部《中庸》强调的就是一个「诚」字,「至诚如神」,至诚感通,而不要用一些诈术方法。跟一切人相处都抱持著「人之初,性本善」,怀著「每一个人都能愈来愈好」的信念。

  管子云:「身不善之患,无患人莫己知。」一个人要常常忧患自己的缺点、不善,去改进,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信任自己。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於身。】

  贤明的君王有过错了(包含自己跟人民的过错),会反省自己:「是不是失职了?」

  【有善则归之於民。】

  有好的善行、好的功业了,归功於臣民百姓,让功於众。

  【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

  有过失了就反省自己,愈来愈戒慎恐惧的改正自己的过失。

  【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

  有善行功业了,就归功於人民百姓,老百姓也会很欢喜。

  【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把功劳让给老百姓,百姓欣喜;把过失都来要求自己,就会戒慎恐惧的来修身,这样的态度,就是贤明君王用来治理百姓的为政之道了。

  「有善而归之於民,有过则反之於身。」身为单位的领导者,也都会真心去这样做。因为很有责任感,下属有什么不对,自己应该承担、教导他。主管要能承担责任,下属就会觉得有安全感,会觉得惭愧,反省自己,团队的向心力就会愈来愈强。圣贤、明王立身处世,不只有德行,还符合人情事理。

  可见,《群书治要》翻译成英文重要,宣讲很重要。必须我们去力行,把这些感悟告诉他们,甚至政治人物做出榜样。中国的政治人物做出榜样,全世界都得利益,这是「万国咸宁」。

  举贤

  一个人在团体、单位当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人才、推荐人才。「人存政举」,有了人才,才能把事情相续做下去。

  古人为官者戴的是「进贤帽」。帽子高低两层,前面一层低,后面一层高。这代表我所推荐的人都比我更好,我不嫉妒他们,让他们都超过我。一定要全心全意发掘人才、栽培人才。

  新疆郝董事长领导企业,员工百分之三十有先天残障,可是业绩却是每年有百分之一百的成长。他的主要干部在公司开办「幸福人生讲座」,高阶主管亲自给社会大众服务,做义工。真不简单!连党校的干部,都到他们单位去上好几天的课。这是帮国家培养人才,是「选贤举能」。

  他说:「这百分之三十的员工,比一般人还要尽忠、还要尽力。」君仁臣忠,如此体恤、爱护他们,他们哪有不报恩的道理?这是真正以天下为己任。以这样的大义来经营企业、带团队,真是太好了!

  所以,要用道义,用大义来经营、领导一个团体。什么是大义?我们的企业要给全天下做好榜样,在我们的企业落实伦理道德,落实「礼运大同」;您看这个企业多么令人振奋!人生这样过,多么有价值!

  「义」还包括要栽培后进,手把手把团体里面的人才带出来。凛然的正义可以传给自己团体的人,精神长存在这个单位当中。人看事要看得深远,事情虽然眼前没有做成,精神传下去了,日后一定会发扬光大。

  臣忠

  为人臣的劝谏,是很柔软、很有耐心来劝领导者。劝,有三个时机、方法。第一「防」,坏事还没有发生就防范。第二「救」,事情刚发生,赶紧亡羊补牢。第三「戒」,引以为戒。

  如何达到在团体当中能防微杜渐?你得长智慧、长见识,所以每天《群书治要》最少要看三页。

  《群书治要》卷三十三「晏子」有云:

  【言而见用。终身无难】

  晏子说:忠臣所给予的谏言国君能采纳,往往危难就得以避免。忠臣有智慧,在灾祸还没形成的时候就可以防止;甚至稍微有迹象时,赶紧把它化解,当然「终身无难」。

  现在很多的人,往往在遇到人生很多问题的时候,都觉得很难解决,这是因为没有防微杜渐。身为领导者,他著眼的地方应该是理智、智慧,他能看得深远、洞察机先,才能防微杜渐。

  【忠臣也者。】

  忠臣在哪里体现出来呢?

  【能纳善於君。】

  能够向君王进谏善言,能够早一点引导君王看到问题的根本、问题的迹象,然后去化解。

  君臣互相体恤

  我父亲从事银行业,他说当企业发生经济危机时,老板每天要为财路打算,可能所有的员工在睡大头觉的时候,老板还在思索、还在烦恼。所以,员工这二、三十年能够有稳定的家庭生活,有一分功劳是绝对要记在老板身上。

  我曾经在新闻中看到,韩国人在十多年前发生了金融风暴,很多职员拿著自己家里的钱跑去找老板说:「老板,你不能倒,你倒了,几百个家庭都出现状况,我们的钱你先拿去周转,公司一定要营运下去!」这是同舟共济的态度。韩国人这种对上司的态度,是向中国的圣贤学来的。

  二、落实圣教

  最近很多报导说,人们功利主义挂帅,仁慈心荡然无存;人生都是享乐纵欲,灵性不断下降。

  冷静思考,如何解决现在所有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国际问题?唯有用教育改变人心、去掉自私自利、为对方著想,冲突才有可能解决。

  所以,人祸也好,天灾也好,根本问题在人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国家重视德,这是抓到了根本。

  《朱子治家格言》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读经书开不了慧眼,连方向都颠倒了,结果「欲令智迷」。「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真的是没有比教育、承传文化更重要的事情了!

  要全面提升我们中国人对於自己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重要。文化要自觉,要珍惜自己的文化、弘扬自己的文化;文化要自强,要让文化承传下来,发扬光大。

  教人先正己

  【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君子治理政务、办理政治是以端正自己的言行、思想,让自己有德行,这是摆在第一位的。「教禁为次」,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推行教育,但是自己不做到,就不会有太好的效果,甚至会有反效果。

  我们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所有教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都是因为他先做到了,身教做到了。儒家孔子、佛教的释迦牟尼佛都是先做到,所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要从根本来下功夫。

  老祖宗在创「教」字的时候,给我们高度的提醒。「」,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小孩,上行下效,这是身教。右边一个树枝,一只手拿著树枝,不厌其烦,耳提面命,这是耐性。要有身教,要有足够的耐性。

  教育带来转变

  唐朝因为愿意听老祖宗的教诲,在国家经历了四百年动乱之后,只用了五年左右的岁月就实现了天下大治。

  国家可以五年实现大治,公司也一样,个人也一样。胡小林董事长因为遇到师长、经典的指引,本来患忧郁症,有自杀倾向,现在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这是理得心安,心安在道上,没有烦恼,当然身心就愈来愈健康。

  胡小林董事长不只改变个人的命运,他的企业也发生了转变,他的经验启发教育了国内多少企业!个人的转变,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苏州的吴念博董事长亲自带班教学,自己不断提升,他的员工也就效法他的爱心,真的是「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他的员工在当地贡献很大,环保义工,包含当地的养老院、孤儿院,甚至於是先天智障、残障的儿童,他们都很用心去照顾。

  有一个脑瘫的孩子不会讲话,他们的员工常常去关爱,结果这个孩子见到那位员工就叫她「妈妈」。她是流著眼泪上台分享这件事的。让我感觉他们的员工都很有爱心。

  吴董的目标就是希望所有的员工都变成圣贤,人生都是幸福的。他的办班教学,员工转变非常大。

  一位二十多岁的男孩,从来不叫父亲;参加了吴董的学习班,感到很惭愧,回去叫父亲,懂得尽孝。「人不学不知道」,孩子多年都不叫父亲,那位父亲有多痛苦!

  所以,吴董成为了员工一生的贵人。转恶为善的力量很大,员工确实在整体氛围的感染下,成长得都很快。这是企业家是圣贤。

  母亲、太太也要成为圣贤。女性结婚、当母亲,就是为了当圣母、当圣人,恢复明德,再把孩子教成圣贤,成为国家栋梁,利益天下,这就是「亲民」。「止於至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人生意义所在。

  当领导有君道,为君就是契入圣贤境界。当臣子,员工,也可以当圣人。为臣者如范仲淹、林则徐,都是圣贤人,因为他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都有一分本分道义要去利益对方(即「亲民」),在利益对方的当下又不断提起自己的道义,最后能够无私无我,恢复明德。

  「我们这个民族是伦理道德起家」,这句话意味深长。只要明理,乞丐都是圣人。清朝有一个乞丐叫武训,自己没读书,看到别人没书读,感同身受,就把乞讨得到的钱办义学,栽培了不少人。所以,上到国君,下到各行各业,甚至乞丐,只要有承传传统文化的精神,都可以契入圣贤的境界。

  教学首在正念、格物

  真正接受圣贤教育就懂得遵循性德,遵循性德就是修道。自己真的接受教育,肯放下分别执著,就觉悟了。自觉才能觉他,自度才能度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父母觉悟了,把家教摆在第一位;团体企业觉悟了,把教育好员工的德行摆在第一位;国家领导人觉悟了,把教育老百姓摆在第一位;真正觉悟了,这一生把自觉觉他摆在第一位。

  所以,我们依著古圣先贤这些教诲来修正自己的错误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一言一行、念头都要修正,这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须臾」是很短的时间,都要有警觉性。一念不正就造孽,一念不正就妄念相续不断,止都止不住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太上感应篇》也告诉我们,「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一发觉不对,赶紧转正念,让心保持在纯净纯善。

  接著是格物,对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母亲真正想教育好孩子,会期许自己每天都有大的提升:「我不赶快提升德行,每天给孩子坏的榜样不行!」

  我们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提醒我们,提醒弟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修行是为了天下苍生,这是君子儒,心量要大。心量愈大,至诚恭敬,对圣贤智慧的领受力就愈强。

  结语

  综上所述,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对圣贤教诲有信心。我们有五千年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和成效,用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代代都出圣贤。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就是要教学。教,首先是上行下效,我们自己带头在家庭、在团体当中做好本分。从我们自身开始,我们个人是为人子的榜样,是为人君的榜样,是为人父、为人母、是每一个本分的榜样,就可以带动大众生起信心。

  我们从历史、从现代奉行经教的人们来看,都证实了真理是可以在每个朝代、每个团体、每个家庭、每个人身上得到印证。中国崛起可以带领全世界深入中华文化,人人都有孝悌仁爱的精神;可以带动全世界信任伦理道德,深入伦理道德教育。

  一九七O年代汤恩比教授提出:「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中国的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中华文化之《群书治要》重现於世,实有其神圣使命。这部宝书能够重现,是祖宗的威德,我们这些子孙要进一步认真学习,然后做出来,给社会好的影响,带动社会良好的风气,让老祖宗的教诲给世界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

  老法师:诸位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蔡老师的演讲集里头这一段,「君仁臣忠,教学化民」,他讲得很好,确实是我们现前社会迫切需要的。那么社会现象,我们大家都看到的,我常教人,很冷静的一切放下细心观察这十年社会的风气,特别是人心,包括言语行为。一年一年的比较,你会发现,发现到是一年不如一年,这让我们感到很恐惧。往后十年,从今年起往后十年,能不能改进?如果不能改进,还是一年不如一年,那很可能西方科学家的预言就兑现了。科学家告诉我们什么?人类不断的在退化,大概五十年之后,这地球上就不适合人居住。五十年很快就到了,不是很长,现在许许多多人都能看到,这是大问题,不是小问题。

  为什么我们深深感到这个社会不会回头,只是加速度在退化,原因是什么?原因在教育。看看,咱们讲从过去十年当中,谁在主导教育?谁在推动教育?受教育的是哪些人?受教育是全世界男女老幼,统统包括在其中,主持教育的是媒体,电视、广播、网路,还有许许多多我都不知道的,因为我不关心这些东西。有多少?这里面教的内容是什么?都是杀盗YIN妄;换句话说,把人从小孩到老全教坏了。这个问题严重!

  提到这个问题,就让我想到,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的时候,在那个时候,中国大陆是在推动文化大革命,台湾这边是在推行复兴传统文化。非常可惜,台湾提倡复兴传统文化有名无实,没起作用。我记得有一天,这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在方老师家里,台湾政府教育部有三位官员向方老先生请教,推动传统文化要从哪里下手?老师很严肃的告诉他们,他说第一,台湾有三家电视台,在那个时候有台湾电视台、一个华视、一个中视,三家,这三家电视台关闭;那个时候有十几个,整个台湾有十几个无线电广播电台,听收音机的,这个也要关闭;报纸、杂志停刊。老师后面的话还没有说,这三个官员就说:老师,这做不到!老师就告诉他,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有它们存在,你从哪里复兴起?你做不到。这是个老人的开示,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他老人家已经往生了,如果活到今天,他看到今天的现象会有什么想法,我们能理解。

  我跟他学哲学,课是在他家里上的,不在学校。每个星期一堂课两个小时,星期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学生就我一个。这是我无法想像的,我原本只想抽出一点时间到台大去旁听他的课程。他告诉我,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六十多年前,六十五年前。他说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那个时候讲这些话,我都不懂。先生不像先生,先生为什么还要到学校上课?那是他的职业,那是他的饭碗,他要不干这一行他就生活不下去,那怎么办?敷衍。学生不像学生,学生上了大学,跟中学态度不一样,中学好好念书,考大学,到大学了等到拿文凭,拿到学位,到社会上找一份好工作,目的在此地。所以不认真学习了,表现得心浮气躁,对於学业不尊重,对老师不恭敬。所以学生在混日子,老师也在混日子,苦不堪言!不是老师愿意这样做,学生听不进去。你说多痛苦!我们真的想学一点东西,我都没有想到,为我一个人在家里开班。

  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把我引到佛门来了。那个时候年轻,总以为宗教都是迷信,所以我在没有学习方老师这堂课之前,我们对宗教很陌生,而且很大的误会,认为宗教是迷信,甚至於感到宗教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想到老师教给我,「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学哲学,哲学家,「大乘经典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单元主要的就讲这三桩事情,这是内容的总纲领。我们完全明白了,闻所未闻,从来没听人说过。佛教是教育,佛教是哲学,没听说过,这终於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就欢喜接受。

  真的是大学问,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学佛这六十五年,在这种时代我很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佛法,大乘佛法说,学佛的人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真的,一点没错。社会虽然是严重的染污,我们可以不接受。我五十多年没看电视、没听广播,没有看报纸、没有看杂志。它有权去播放,我有权回避不听,所以心就比较清净,就能够定下来。古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原先在当局,现在跳出来,我们做旁观的,旁观头脑就比较清楚,就能看得出问题在哪里。

  读佛经典之后,才知道佛陀教育的伟大,方老师他的赞叹没有过分,是实实在在的,让我们对於大乘坚定了信心,这是一门大学问。学了有什么好处?对个人来讲,跟儒家讲圣贤教育,佛陀的教育是教你成佛、成菩萨,实际上佛就是圣人,菩萨就是贤人,跟中国圣贤教育没有两样。但是它说得更深,说得更清楚、更明白,把整个宇宙万事万物,乃至於宇宙的源起,从哪里来的,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宇宙源起里面,我们有多少年都怀疑,那时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可是最近几年量子力学家他们研究的报告,我们看了,对这个问题明白了。佛怎么说,宇宙从哪里来?从心想生。遍法界虚空界怎么来的?是我们的念头来的。相由心生,相是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就包括全宇宙,这相哪里来?相由心生,心就是念头。想不通。最近量子力学家把这个问题揭穿了,头一个把物质揭穿了,物质从哪里来?物质从念头生的。你看,佛在三千年前就说过了,说得比他们的报告还清楚。

  念头从哪里来的?现在书摊子里面你们大家去看,研究念力的报告很多,总有几十种,我也看过几种。年轻的科学家都集中力量来研究这个问题,我有理由相信,再有二、三十年,这个谜底会揭穿。佛经上有,念头,念头就是转相。阿赖耶的转相,从哪来的?从业相来的。你看佛经上有,现在科学家还没办法理解。那个业相从哪来的?业相没有来源。业是什么?业是动,浅显一点说,就是波动现象,宇宙这个波动。波动是没有理由的、没有缘由的,就是佛家讲「一念不觉」。自己的真心本来是觉的,一念不觉就被叫无明,这是缘起。缘起之后都有因缘果,唯独最初这个一念没有原因。所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不觉就叫无明,不觉就是迷了。

  佛陀的教育,宗旨、目标在哪里?教我们回归自性,教学就圆满了,回归自性就叫成佛。佛法里最高的学位叫佛陀,翻成中国意思是觉者,真正觉悟的人。所以佛、菩萨不是神、不是仙,菩萨觉而不迷,还没有圆满,佛,觉圆满了,圆满的觉悟叫佛,他不是神仙,他不是迷信。他说,这个觉性每个人都有的,只是你迷了。什么叫迷?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叫迷。你能把这个统统放下,觉性就会出现,就回归了。所以,求觉并不难,难在你不肯放下,放下就不难,放下就是。跟儒家所讲的相同,儒家讲,蔡老师这里提到「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放下。物是什么?欲望,物欲,包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些都包括在物欲里头,统统放下,就明白了、就清楚了。

  所以这篇东西,将来要收在今年清明祭祖的特刊里头,非常有价值。古圣先贤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是年轻一代的老师,也是不断的在提醒自己、提醒大家,要重视圣贤教育,圣贤教育里头要重视大乘教育。所以汤恩比说得很好,「拯救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他看到了,看得很清楚,我们同意他的看法、赞成他的看法。好,我们再看底下这一篇。

  学生:汉学专业学生当读无标点本经书

  师父上人尊鉴:

  惭愧弟子郭帅华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汉学专业学生当读无标点本经书」

  甲一、序言

  当今之世,道德乖舛、人伦违逆,崇利失义,身心不宁,究其因,乃传统文化不兴於世所致。当今之时,圣教衰微,绝学如缕,欲传乏人,欲学无门,传统文化面临失传之危,千年广厦将颠,百代圣业或危,德志之士,莫不思拯也。窃以为,拯溺之要,在於恢复传统教育而培养汉学师资人才也。师资得以成就,则圣学得以推行;圣学得以推行,民众方能受教;民众得以受教,则迷可渐转为悟、恶可渐转为善、祸可渐转为福也。故培养师资人才乃推行圣教、复兴文化、振兴中华、和谐世界、泽被万世之至重至要至紧至切之务也。

  窃以为,培养师资人才,当循古人教导之法,方能有成。以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发大心、立大志、具大行的圣贤教育师资人才为目标,凡读书、教材、次第、方法,一皆遵行古人之教,继承道统,明晰学统,注重传承性,注重实用性,注重普及性。以蒙学、小学筑基,以经学、史学立干,以诸子百家融通。德行与学问并重,小学与经学并重。通诸经,专一经,博而专,精而通,以成己成人为用,如此则圣贤教育之能事毕矣。

  窃以为,若以一生之修学而论,则十年筑基,十年大成,共二十年培养济世人才。前十年,深扎小学之根基,贯通文字音韵训诂,具足解经的能力,同时背诵四书、古文等基础经典,至少达到二十万字。在背诵和小学的基础上,五、六年就具备了初步解经的能力,自己就能够读古书了。十年左右做到通四书、文言文,能够读懂古书,注解经典。后十年,则在前面通诸经之基础上,专攻一经。如此,则自己既有诸经之博,又有一经之专,学者览其一经,则可通过一经而知群经也。学无止境,二十年后,自己穷其一生精力专攻於所学经典,则必能利及当代、功泽后世也。

  关於年龄方面,儿童内心清净,染污少而记忆力好,则十五岁之前侧重於背诵,辅助以理解;十五岁后则背诵、理解并重。如此,非但学问可具,戒定亦在其中矣。无论任何年龄段修学,若无基础,皆要从头开始,所谓「学不躐等」也。培养人才,首先在於方向正确,若方向不明,纵然努力亦是枉然。譬若航海而迷所向,纵风顺水从,亦难至目的。必以志在圣贤为追求,以成己成人为目的,以德才兼备为资粮,如此则方向明矣。其次在於方法明晰,若方向正确,而不明方法,亦不能成才。譬如渡者欲往彼岸,不习水性,无有舟船,则难至彼岸也。

  古人教导之方法有多方面,需要兼备,方有实效,如鼎之立需以三足,仅有一足、二足则倾矣,倾者非足之错,乃不足三故也。德行固要,然仅守德行则难成;读经固要,然仅是读经则弗行。以经典文本而论,今之所用经典教材,多为近现代人整理过之版本,皆以加标点符号并且划分段落,能使读者更清晰明了的理解古书。诚然,据刘玉琛言,标点符号具有容易了解、不致误会、节省时间、增加兴趣等四项功用。读整理过之古书,固然可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然若对此产生依赖,则习惯而无法摆脱,会给我们读无标点本古书带来严重障碍。今天,还有大量古籍和未经整理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若《四库全书》、《四库荟要》等皆是无标点本。窃以为,若汉学专业人士不培养读无标点书的能力,那么将来面对古书,则难以读懂,就更不用说研究整理了。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需要自己断句,故断句是读书的前提,是一项基本功,故汉学专业学生所用书籍当以无标点本教材为主。

  甲二、古籍无标点符号

  最初记录文献之材料是甲骨,即用小刀刻字於龟板腹甲和兽骨上,因其记录多为占卜内容,故称「甲骨卜辞」,因其出土之地为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故又称「殷墟卜辞」,因文字刻於甲骨,故称「甲骨文」。青铜礼器以钟鼎最大,多刻有文字,故刻、铸於青铜礼器上之文字,称为「钟鼎文」,铜为赤金,乃金之一种,故又称「金文」。因铸文字於铜器较刻文字於石头艰难,故秦朝已降,多用石刻代替金刻。南宋郑樵《通志.金石略》谓「三代而上,惟勒鼎彝。自秦迄今,惟用石刻」。金文石刻能够长久保存,不易朽缺,於考古价值巨大,故后人以「金石」并称。

  甲骨、金石文字皆是记录事件,不成篇章,故不能称书。最早之书籍,乃写於竹、木之文字记录。古人写书之长竹片,称「简」。《说文》:「简,牒也。」段玉裁注:「按简,竹为之。」亦称「策」,《仪礼》郑玄注:「策,简也。」《集韵》:「册,通作策。」古人用以写字之木板称「方」,又称「牍」。《中庸》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方策」指木板、竹简,犹今所谓书籍也。版牍乃长方形木板,主要用为通信及书写短文,大多为一尺长,故又称「尺牍」。版牍与竹简所记文字数量不同,《仪礼.聘礼》曰:「百名以上书於策,不及百名书於方。」「名」即是字,言不到一百字内容写於木板,超过一百字则写於竹简。

  竹简狭长,一篇竹简所记字数有限,故一部书需要许多竹简。书写完成,按照文字次序排列,以绳子将竹简上下串连,即成册。编简所用之绳,以丝制成,称「丝编」,以牛皮制成则称「韦编」。以竹木为材料写书,则不便於阅读、搬运,且占地方,故以竹木书写之时既有帛书传世。书字於丝帛,依篇幅裁剪折叠,称为「幡纸」,书写完成,通常卷为一束,称为一卷。因丝帛昂贵,不便普及,故后世经过改造,以树皮等材料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云:「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於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人工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皆以简牍、缣帛写书。在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之前,书籍皆由手写,之后多用刻板印刷书籍。宋、金、元三朝,雕版印刷全面推行,中央、地方、私人,多有从事雕版印刷者,官刻、坊刻、家刻书籍并出,多有精品。

  自有书契以至清末,古书多无标点,纯是文字,名曰「白文」。读书破句由其师承或家学承传,因为多注重理解文义,不重视符号表现形式,故仅用圈号「。」或点号「、」隔断文字,古人把这种对文章的点读分段称为「章句之学」。其少量有标点者亦并非为读者阅读而用,而真正刻书加句读,为使读者便於理解文义者则始於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於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虽然我国古有标点符号,且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然并未得到统一规范与推广,故现存古籍十之八九没有标点。

  乙一、标点符号由来

  「标点」一词首见於《宋史.何基传》:「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我国书面语言发生根本性变化。《湘江评论》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四日的创刊号中,就用了黑点做逗号,小圆圈做句号,还用了黑点做著重号,如「各.国.的.罢.工.风.潮」。据凌远征《标点符号推行小史》,言标点一词及用法者为高元,其后,马裕藻、周作人、钱玄同、朱希祖、刘复、胡适等六人,於国语统一筹备会首次大会上,向教育部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其中规定,句号圆圈「。」和圆点「.」两种并用;逗号「、」和「,」两种并用。一九二O年二月二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五十三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制定的新中国第一套「标点符号用法」,其中点有顿点和圆点两种,分别表示顿号和著重号。后来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中仍保留了顿点「、」和小圆点「.」,前者用於顿号,后者用於间隔号,表示人名的音界或书名与篇名的间隔。一九九O年四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做了新的规定和说明。目前我国所用的这套标点符号,曾经历过继承我国传统标点的用法,吸收了西式标点的长处,通过多次改革、修订,才最终得以完善。虽古书有标点符号,然并未得到规范及统一推广,添加标点亦并非为读者方便而设,盖书写者行文习惯也。

  古书何以无标点?窃以为其因略言有三:一、汉字表义功能强大,无须标点已表明作者之义及思想情态。如凡有「哉」者,皆感叹之句也,如《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於天。」《说文》:「哉,言之闲也。」言「哉」乃言语之间隔也。段注曰:「句中哉字皆可断句。」哉既为感叹虚词,若於其后加感叹号,则无异於头上安头矣。「何」多用为疑问代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何能及君也。」「何」既为疑问代词,则於其后加问号,则无异於画蛇添足矣。古籍中类此者甚多,不必一一例举。二、古人皆自幼按照传统方法学习,所读诵者皆是无标点教材,句读之学皆受老师传授,故读无标点书如掌中观物矣。三、因向来古书多无标点,久之成为古书范式之正统,故而后代沿袭至今也。

  乙二、句读之学

  我国的古籍虽多无标点符号,然却有句读之学。所谓句读(dòu逗),指语意已完的地方,称之为句;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称之为读dòu。过去「句」与「读」均用「、」做为标志。句读符号最早见於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丶部》:「丶(读作主),有所绝止,丶而识之也。」段注曰:「此於六书为指事。凡物有分别,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识其处者皆是。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丶即主的古字,其含义包括「读书止、辄乙其处」,即「有所绝止,丶而识之」。《说文.レ部》:「レ(读作决),钩识也。」段注曰:「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褚先生补滑稽传。东方朔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乃正レ字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

   「句」与「读」是以「、」所在的位置不同而加以区别的。具体的说,就是须要「读」的地方,「、」标在前后两字之间,须要「句」的地方,则标在末一字之旁。后来则以「、」表示「读」,以「。」表示句。古人对句读的训练十分重视。据管锡华先生《古代标点符号理论初谈》一文,言唐人在前人基础上又进而给句读下了定义。天台沙门湛然《法华文句记》卷一:「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这是见到的最早的从语气、语义角度给「句」「读」下的定义。

  唐人对标点符号的几点认识,也是前此所未见的。第一,读书须从句读始。韩愈《师说》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皇甫湜《与李生书》说得更为明确:「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此时之大病所当嫉者也。」第二,离经辨句为注述的基础。孔颖达於《春秋左传.昭公十六年》「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下正义:「服虔断『字小之难』以下为义,解云:『字,养也。言事大国易,养小国难。』然则郑人岂忧养小国乎?尚未能离经辨句,复何须注述大典?」最早的明确论述了句读与训诂的关系。第三,点书是难事。李匡乂《资暇集》卷上:「稷下有谚曰:『学识何如观点书。』书之难不唯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

  乙三、句读为读书入门之学

  句读之学自古被公认为是读书之基本方法及入门之学,欲通古书,舍此莫由耳。因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之起点,若断句无误,则可知对古书有了初步了解。高诱《淮南子.叙》曰:「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无论童叟初学,还是儒林解经,都把句读训练当作首要内容。如同给儿童加了几根拐杖走路,一旦脱离拐杖,就无法走路了。

  《礼记.学记》谓:「一年视离经辨志。」言每年入太学之人,每隔一年需考试,首次所考乃「离经辨志」,「离经」指句读文章的能力,「辨志」为辨识文章经典义理。没有离经的能力,则无从辨志,正确的辨志则必具备离经能力,故古人尤为重视句读也。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向也。」孔颖达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郑玄之释仅为句读,孔疏则进而申其义,涉及至篇章矣。陈浩注曰:「离经,离绝经书之句读也;辨志,辨别趋向之邪正也。」清儒黄以周在《离经辨志说》中曰:「离经,专以析句言;辨志,乃指断章言。志与识通。辨志者辨其章旨而标识之也。」又於《儆季杂著.群经说三》中曰:「古离经有二法,一曰句断,一曰句绝。句断,今谓之句逗,古亦谓之句投。断与逗、投皆音近字。句断者,其辞於此中断而意不绝。句绝,则辞意俱绝也。郑注离训断绝,兼两法言。」马一浮先生《复性书院讲录》曰:「是离经为章句之学,以了解文义为初学入门之事。」可见,句读之学与读通读懂一书具有紧密的关系。

  「习句读」也是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韩愈《师说》谓:「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宋代以后,文人学者多以句读之学做为治学的入门。苏洵《送石昌言使北行》云:「吾后稍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欧阳修《读书》诗中亦曰:「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清代教育家崔学古更把句读做为初学者的奠基工作,其於《幼训》中曰:「书有数字一句者,有一字一句者,又有文虽数句而语气作一句读者,须逐字逐句点读明白。」句读之学之所以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乃因句读正确与否,关乎是否正确理解经义。

  句读之学不唯是入门之学,亦是检验功夫之学,乃至古之大儒亦有不明需求教於人者。《后汉书.班昭传》云:「汉书始出,多未能读者,马融伏於阁下,从昭受读。」鲁迅於《花边文学.点句的难》曰:「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清.金埴《不下带编》曰:「古人读书,以识字分句读为第一义。按唐人资暇录云:『学识何如观点书。』点书之难,不惟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若某字以朱发平声,即为某字,发上声,变为某字,去、入又变为某字,知合发不合发为难,不可枚举之。…古辞『小麦青青、大麦枯。谁与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如此诵之,则其每句中含问答之意始出。谁谓读书分句读可忽耶!」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曰:「句读人多视以为浅近,故清儒刻书恒不施句读,惟高邮王氏自刻之书,如《广雅疏证》、《经传释词》等皆自加句读。」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曰:「学者喜读古书,惟当细心点读,读一书而得一书之用,则善矣。…不达用点之法,且有失解之患,句读既明,而义理亦不难得矣,盖用点为分,於上下文不致误为牵连,则书之义理,必能了然也。」元刘因《静修集.叙学》亦曰:「句读训诂不可不通。」

  综上述,是知句读之学不可缺失,仕隐君先生於《无标点国学教材的现实意义》中,引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语曰:「现代的书籍报刊,都分段落,加标点,从著者方面说,在表达的明确上很有帮助;从读者方面说,阅读起来,可以便捷不少。可是,练习精读,这样的本子,反而把学者的注意力减轻了。既已分了段落,加了标点,就随便看下去了,不再问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点,这是人之常情。在这种常情里,恰恰错过了最重要的练习机会。若要不放过这个机会,惟有令学生用一种只有文字的本子去预习,在怎样分段,怎样标点上用一番心思。预习的成绩,当然不免有错误,然而不足为病。除了错误以外,凡是不错误的地方,都是细心咀嚼过来的,这将是终身的受用。」

  乙四、历代古籍多无句读

  历代无标点古籍举例

  (以下是三十八张图片)

  甲三、结论

  如上所说,今天大量之古籍为无标点本,如果阅读则需自己点读断句,而点读古书是古代学子入门之学,亦是检验学问水平之重要方法。是故汉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点读古书的能力,如此才能了解经典。倘若修学若干年,能够点读大部头之经史典籍,其水平则不待问而自然体现矣。若汉学专业学生不从开始读无标点经本,扎好「离经辨志」之基础,则泛读而不能专精,从人而不能自学,依赖而不能脱离,则日后难以研读大量之古书矣。对於汉学专业学生而言,无论是阅读古书或将来整理古籍,皆离不开对古书的点读。故今日对於普通大众而言,读整理好、加过标点符号分过段落之古书,对於理解书籍内容是有帮助的。然而目前经过整理之古书,皆是老一辈专家学者深厚学识的体现,而尚有大量古籍没有整理,需要不断整理,源源不断提供给大众阅读,那就需要不断有专业人才培养出来,需要学生皆具备点读整理古书的能力才可。故对於汉学专业学生而言,无论自利利人,皆须从开始读诵无标点经本开始,此为古今历代延行之法,虽百世而不可易也。

  鉴於此,惭愧弟子不揣庸愚,辑《蒙学选要》、《四书》等经典白文教材,遵奉师父上人教诲,回复古版制式,采用端严方正之康熙字典体,每页十列,每列二十字,每页二百字,俾传统文化专业学生恢复阅读白文教材,从句读之学学习,以期皆成传统文化济世人才也。

  以上为惭愧弟子恭敬汇报内容,恭请师父上人、诸位大德老师批评指正。惭愧弟子帅华顶礼敬呈。

  老法师:郭帅华老师这一篇的建议很有价值。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老祖宗、古圣先贤留给全人类的瑰宝就是这些典籍,这里面记载著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德行,以及他们的知识,足以帮助我们解决一切困难。对个人来讲,如何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幸福美满,我相信这是每个人,不仅是中国人,全世界的人,都是心中所向往的。能不能做得到?能,中国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圆满的达成。帮助你家和万事兴,帮助你事业顺利,帮助你社会和谐安稳,帮助国家长治久安,帮助世界永续的和谐,盛世出现。如果说是推行中国传统教育,汉学的教育,我相信这个地球上会出现千年盛世。如果世世代代都能遵守而不违背,那就是万年盛世,不是千年。所以欧洲这批汉学家,对中国文化非常重视,表现在他们的尊重、爱护以及发心承传。

  汉学怎么学法?从根本上来说,帅华这篇文章里面都说到了。这篇文章不难懂,提出一个从哪里下手。在学习过程当中,古书是教材,《四库》、《荟要》,这是经过前清乾隆时代全国的精英专家学者大家在一起整理出来的,精华的东西、超越时空的东西都入了《四库》。《四库》这个本子现在存在,《四库》里头依照古人传统的方法,没有标点,标点是读书人自己去点。古时候都是这样的,我们把它丢失,总是乾隆以后,这两百多年。

  好是真好,确确实实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学出来的。今天没老师了,今天的人没有从小扎根,根都没有了,不但根没有,本也没有,没有本,只有枝,杈枝了,这是个大问题。所以我希望帅华这些人,现在的年轻人,对於传统文化有认识也爱好,希望他们一生专攻这一门功课。这门功课,古人称之为小学,一生在这门功课上下功夫。真正有好的学生,这个学生可遇不可求,这个学生都是再来人,来干什么的?来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承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是凡人。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够复兴,复兴不在我们这一代,所以我常讲,我们的用心用意完全寄托在下一代。

  该读的东西、该背的东西,一定在十五岁以前把根扎下去。所以我常常有个想法,小孩要扎两个根,一个是伦理道德的根,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从小要把它养成习惯,一生不会丢失,这是大根大本,这是圣贤的根基。有这个根柢,再来就学问,学问就是读古书,把古圣先贤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理念、方法、经验,都在这些典籍里头,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传给后世。完全到兴旺,像中国汉唐一样的兴旺,大概要三代以后,这快的;慢一点,五代之后才会出现。这是我们想的,我们的一个愿望,我们希望全心全力来做这桩事情。

  我明白这个事情,知道这个事情重要,自己能不能教?不能了,为什么?没学过。为什么没有学过?没有机缘,这一生居无定所,一生都在流浪。在流浪感到的是苦,想到古圣先贤这个教训好,读了非常感动人,所以我们是劝学,劝导大家真正有发大菩提心,我全心全力做护法,护持大家。弘护是一体,能弘,没有护持的人,不能成功;能护,没有护好能行的人,也不能成功,这个缘要能配合。护持的人大公无私,没有自己,只知道把别人护好,让他有大成就,对社会、对世人,这不仅是对国家,做出最伟大的贡献,我们就心满意足了。看到学有成的人,心里欢喜,我会替他宣传、会到处替他推荐,让他有机会,有这个缘分将他自己所知所学发扬光大。拯救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拯救全世界一切众生在地球上的生存,这个事多重要!我活一天我护持你们一天,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今天时间到了。后面还有一个短篇的,是网路同学提供的,我们把它念一念好了。

  学生: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法师:阿弥陀佛!

  惭愧弟子无比感恩!念佛愈念愈欢喜,念不够,虽然还有梦境,但是不理会它,梦境能帮我开悟。弟子常常从梦境中有所领悟。其实,梦境就是佛菩萨,就是叫我们回头的。这句阿弥陀佛怎么念都念不够,得整个虚空法界一起念才够,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弟子的全部,全部生命。弟子决定不拒绝一切境界,一切顺其自然,念著一句阿弥陀佛原来就是根本智、后得智一起修,打破一切界限。不像其他法门,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是一层一层提升的,这个念佛法门是直升的,一句阿弥陀佛直接打破所有障碍界限。念时念到相应直接进入一真法界,不念时念烦恼又落回六道轮回,真可谓直升直降,不可思议法门。所有一切境界确确实实都是佛菩萨示现,都是佛的清净法身,都是来帮助弟子看破放下,转烦恼成菩提的。一旦境界能够通过,这个境界产生的烦恼也就没有了,要么境界完全忽略了,要么生智慧。只要境界一次没通过,就还会再起,直到我们学会为止,确实是无一不慈悲,大慈大悲度我这个烦恼众生啊!

  阿弥陀佛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真妄的总名号。阿弥陀佛真的是简单到极处,天真到极处。现在佛叫阿弥陀佛,将来叫妙音,其实都在当下,只是每个念念生灭的当下所起的名号不同而已。所讲的真心、真相都是一桩事,只是度化众生的德号看似不同,而实质、悲智、大愿无有差别。

  念佛真好,真欢喜,天天有悟处,时时有悟处。未得明心见性,所悟未必绝对真实,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虽极乐胜景未现,然当下确确实实是极乐世界,纵到极乐世界,也是一一随众生意,只缘弟子意不清净,外面种种染污是阿弥陀佛慈悲示现,教令弟子一一看破、一一放下的。实在是慈悲到了极点。阿弥陀佛念佛法门实在是不可思议,直饮如来果海之智,直享阿弥陀佛果觉之受用,直接、真实到了极处。从始至终无需舍,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往生,念到妙觉,还以一句阿弥陀佛教化一切众生,常寂光本身就是阿弥陀佛,妙不可言,赞不可尽。一一众生念佛即是一一未来佛赞叹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感恩不尽!弟子真诚希望老法师慈悲指正,弟子定当依教奉行,改正过错,老实念佛!阿弥陀佛!

  祝老法师法喜充满,法体安康,久住世间,慈悲教导我等众生,令我等众,同生极乐,同证妙觉。阿弥陀佛!不老实惭愧弟子一一顶礼遍叩。

  老法师:这个不老实的同修说得很好。如果人人都像不老实同修这样的知见,这样的认知,这样的功夫,个个都能成就,到极乐世界就老实了。好,谢谢大家。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