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念佛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大安法师所有开示



 大安法师:念佛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下载DOC文档  



  

  明了阿弥陀佛名号的缘起与德用后,我们宜义无返顾地持名念佛了。一句名号三岁小孩都能念,然将弥陀名号尽形寿不间断地恒常执持,却是八十岁老翁亦难为。是故净业行人宜明了念佛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兹略标有三:

  一、自念自听,反闻自性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因顺众生的根机,随缘施设教化。或有佛刹,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刹,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或有佛刹,但以众香作佛事;乃至或以园林台观、虚空等作佛事。娑婆众生耳根偏利,与眼鼻舌身意五根相比,耳根功德最全,是故释尊以音声作佛事,讲经说法,不疲不厌。《楞严经》中文殊菩萨选根偈云: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在首楞严会二十五圆通中,观音的耳根圆通与势至的根大圆通超出常格地置于末后,表明观世音菩萨法门被明选,势至法门被暗选。观音的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破六结,证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势至的都摄六根,系念佛号,如子忆母,从事持达理执,却是利钝全收的胜异方便。在称念佛名的行持中,将耳根圆通与根大圆通善巧整合而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胜法益。

  势至念佛圆通从根大修证,唯摄一精明,不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由是六识不起,六根自然而摄。在念佛行持中,以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明明白白,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绝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端肃,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不缘五欲六尘,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能引发八识田中的佛种子,由之显现佛界胜境,临终任运往生净土。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真实不虚。

  观音耳根圆通从耳根闻性入手,旋转往昔驰骛声尘的颠倒闻机,回光反闻能闻之性,不循声出流而入本闻妙性之流,次第解结,使证真性,契入圆通。在念佛行持中,闻佛名号,称念佛名,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朗然现前,可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耳根圆通即波究水,就路还家,反闻闻自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契机妙法,顿超直入,诚可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称念佛名,自念自听,即是观音、势至二种圆通方法的奇妙融合。由心启音,耳根收音,回复内心,如是循环不已,朋从往来一句佛号。佛是本觉,念是始觉,以念启闻,以闻修念,有念必闻。心光音声,融成一片,启动彰显圆通常之闻性。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渐次转换,由秽而净,从凡臻圣。神丹妙诀,潜移默运。净业行人宜将观音、势至的悲智涵泳于胸,以都摄六根的方法修反闻自性的功夫。取法于上,精进勇猛,当生或可契证圆通。守住底线,仗佛慈力,亦可带业往生,华开见佛,悟证圆通。阿弥陀佛二大胁士引导吾辈净业行人的修持,可谓周详缜密,婆心切切。

  二、竭诚尽敬,一门深入

  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精湛超群,名传古今,无不从竭诚尽敬、专心致志而得。弈秋诲二人弈,唯专心致志者胜;佝偻者承蜩(用竹竿粘蝉),以用志不分而得。至于求师学道,尤以诚敬方得实益。佛法是出生三世诸佛之母,是无明长夜中的慧炬,是济度苦难众生的慈航,是故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尤其念佛出世大法,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究竟成佛,殊恩厚德,昊天罔极,吾人尤应毕生竭诚尽敬,如教奉行。《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为法忘躯,信乐奉行,即是诚敬圣教的表现。

  侧重佛力救度的念佛法门,有否诚敬心直接关系着修法的成败。阿弥陀佛弘愿接引众生,是佛的至诚;吾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我的至诚。生佛二诚相感,如磁吸针,任运往生。是故印祖临往生前最后垂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诚的外显即是敬,毋不敬。视佛像一如活佛,读诵经典一如佛现前为我说法,不敢稍萌怠忽。以恭敬心对待三宝,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敬畏心持佛名号。常恒如是,即能业障日消,慧光日显。

  在法门的选择与行持中,诚敬表现为一门深入、专精不二。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大智度论》将修一法、常一心集诸善法作为阿鞞跋致菩萨的根本行持。是故念佛行门贵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最忌夹杂。一心念佛即是一心集诸善法,即是入正定聚。我国上古《阴符经》云:“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意谓盲人失去了视力,所以听觉加倍地灵敏;聋子失去了听觉,所以视力超常地锐利。以此类推,苟能杜绝一切利欲的诱惑,全身心专注于一个目标,就能获得以一当十的效益;如果昼夜专之又专,即能获得万倍的效益。念佛法门亦复如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昭示如能不间断、不夹杂地直尔念去,心力势能便会呈几何级增大。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由此念佛三昧,成为得大势菩萨摩诃萨。大势至菩萨的名号内涵,惠予我们的启迪良深。

  念佛贵在专精。净业祖师大德对此多有开示。觉明妙行菩萨云:“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成功,方不错却。”

  觉明妙行菩萨对娑婆众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对症下药,实为一剂难得的妙方。有见于一门深入的殊胜效用,善导大师首倡专修念佛法门,提出专修五正行:一、读诵正行,一心专读诵《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二、观想正行,一心专注观察忆念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三、礼拜正行,一心专礼阿弥陀佛。四、称名正行,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五、赞供正行,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五正行中又分正定业与助业二种。称名是正定业,读诵、观想、礼拜、赞供四行名为助业 (助成称名正行)。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净业修持能否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善导大师殷切开示:专称佛名,念念相继,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此段法语将专修之殊胜与杂修之险难,揭示无遗。印祖赞许善导大师所示专杂二修:“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祖师所见,冥契佛心,吾辈净业行人宜应奉为净业修持指南。

  祖师们殷勤劝勉净业专修,不唯言传,更重身教。善导大师三十余年专精笃行念佛法门,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念佛入室长跪唱佛,直念到汗湿衣衫方止。从不与人聚谈俗事,恐怕耽误净业。说法唯说净土法门。道绰大师每日念佛七万声,为众讲《观无量寿佛经》将二百遍,聚众念佛,散席之后,念佛的音声回响于林谷间,长久不息。临终往生瑞相昭然。莲池大师自述: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终生念佛,守志不二。

  亢旱年,村民恳请大师祈雨,大师循田埂敲木鱼念佛,所经之处,雨下如注。莲池大师对持名念佛具足六度万行的验证,激发后人信心良深。印祖于初出家晒经次,得读《龙舒净土文》残本,对念佛法门产生信心,六十余年称念佛名,自励不懈,终于超凡入圣,位列净宗十三祖之尊。证知一门深入,专精不移,便能获致殊胜法益。能将一句佛名尽形寿执持者,堪称人中芬陀利华。

  专精办道,首须遮除杂缘。莲池大师曾略开七事,作为自警之约:

  一、不得蓄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德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三、不得于好色好味好言等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起瞋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恶口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瞋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诗作文,书写真草,题帖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闲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

  六、不得贪着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捍劳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精常进,一心正念。

  莲池大师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专精念佛的楷模。

  三、念佛音声格调

  音声是自然界与人类行为的神妙现象之一,于净宗念佛法门关联尤密。站在净宗角度来体认音声,将会获得更宏阔的视野(音声通法界),更精微的把握(音声即实相),更亲切的悟解(娑婆众生的耳根最利)。

  吾辈净业行人应以何种音质格调来持念佛号呢?《无量寿经》中描述西方极乐世界以音声作佛事(就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风吹宝树铃铎声、天乐自鸣声、水扬波浪声、珍鸟和谐声等,均在演畅妙法,令往生者任运破惑显慧。西方极乐世界音声之美,德用之殊胜,十方世界最尊第一。西方净土诸种音声皆具八种特质,即为: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兹分述如下:

  (1)清,清净。自心性德一尘不染,梵音清越,如清水珠,能令闻者透体清凉,澄清浊染心。

  (2)畅,畅通不涩。自性是直心,不委屈弯曲,真谛俗谛一以贯之,和融无碍,能令闻者消融心地之渣滓,通达诸法实相。

  (3)哀,悲哀。悲愍众生舍父流浪,备受轮回之苦痛。佛视众生本来成佛,故哀而不伤。佛以愿力加持众生,浪子终将回归慈母之怀,故哀而不怨。哀音能令闻者识取自性深层之美质,引发大悲心。

  (4)亮,明亮。自性光明湛然,音声明亮透彻。如金玉振响,荡涤心地邪秽,能令闻者显发智慧光明。念佛往生即得成佛,故而念佛音声充溢乐观凯旋之亮色。

  (5)微,微密。音声具渗透力,沁人心腑,直探性海,开显秘藏,于介尔一念中,显如来无量性德,能令闻者返本归源,回味无穷。

  (6)妙,美妙。自性功德妙不可言,音声能宣妙法,能令闻者心开意解,暗合道妙。净业行人念佛成佛,即名妙音如来。

  (7)和,和谐。五音(宫商角徵羽)交畅,韵律克谐,恢宏如海潮音,能令闻者六根虚静,躁心冰释,折伏烦恼,性情安详。

  (8)雅,雅正。自性功德正大谨严,无有邪靡低俗。雅正之乐,高贵肃庄,能令闻者欲心自平,远离庸俗,自然而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上述八种音声特质,乃是自性功德在声尘层面上的显露。西方净土一一音声均彰显此八德之美,阿弥陀名号亦内具此八种美质。所以净业行人应着力赋予六字洪名以清畅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质。如是念佛,容易与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吾人的声声佛号,汇入西方净土的大交响乐中,同时,西方净土的种种妙音,亦应和着吾人的声声佛号,相即相入。心光音声,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难思。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声格调应以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为基准,以期达到与西方净土音声同构共振之效应。当念佛时,不求世间福报,唯冀一超直入极乐国,即为清;当念佛时,万缘放下,虚空无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为畅;当念佛时,生大惭愧,怖地狱苦,临渊兢惕,落水呼救,心心痛切,求佛援手,即为哀;当念佛时,生庆慰心,幸遇净宗,得脱苦海,手舞足蹈,欢快踊跃,即为亮;当念佛时,念念觉照,声声踏实,洗濯尘垢,心悦体健,慧光渐显,即为微;当念佛时,梵音入心,阵阵清凉,触境会心,香光庄严,即为妙;当念佛时,声和韵稳,字正音圆,心平气缓,外境协谐,即为和;当念佛时,沉着安闲,不欣世语,端正身心,唯佛是念,即为雅。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实为念佛之轨范,吾辈净业行人当如教奉行。

  四、念佛方法

  初具信愿,当修念佛正行。至于念佛方法,净宗经典与历代祖师大德提供了诸多繁简浅深的行仪。现代净业行人可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择一相宜方法修持。

  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遣除妄想杂念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为六贼,贼众则难以一网就擒。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应在制服耳根与意根上下功夫。先用耳根听佛声,以意根或记数或作观想。摄住耳根与意根,其它诸根自然臣服,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古往今来诸多净宗祖师大德在精修净业中积累了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轨范,兹拟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众生依之获益的十种方法,略作介绍。

  1.简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事务忙碌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古崑法师亦虔持此法。此法能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2.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高声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声声快足,乃至高亢入云,别具一番境界。声之振厉,拔茅连茹,长谢无忧。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涤荡五阴之尘垢。观音入心,则心易专而杂念少。《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又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高声念佛一法,愿常行之。

  4.金刚念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动于舌,舌动而后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绵绵密密,历历分明,口耳相传,自他不隔,是为心念心听。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鼻不妄嗅,身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将出来。

  5.随息念佛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吸气时念南无,呼气时念阿弥陀佛),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得大受用。

  6.系缘念

  行往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系念佛号。虽事务忙碌,内心亦不忘于佛及忆念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系缘念佛不妨碍世间法,例如,耕田、经商、造饭、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种种行业,悉皆可以随着工作,或默持佛号,或出声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纯熟,制心一处,相得益彰,事无不办。如黄打铁念佛往生,葛济之夫人织布念佛见佛等,足资佐证。系缘念佛即尘劳而道场,在家人尤宜着力。

  7.观字念

  当徐徐称念佛号时,随每字音声,内观字形,或观中文字形南无阿弥陀佛,或观梵文字形NamoAmitabha,或观梵书——(即阿字),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意根观照字形清清楚楚,声与字相应不乱,耳根与意根并摄。摄心显著,净念易成。

  8.持名与观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卧时,则一心执持名号;凡于蒲团上跏趺静坐时,则心心观想佛像与净土庄严。经行疲乏则趺坐以观佛,坐久则经行以称名。如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是循环善巧修行,久之自得大利。

  持名方法有上述诸种可资采用,趺坐观想之方,略举数端:

  (1)自坐莲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我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莲华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悉与十二部经相合。

  (2)白毫观

  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趺坐胜宝莲台,端正无比。两眉之间,有白毫一根,长丈五尺,周围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转,中则虚空,放净光明,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住念,坚固勿移。心内忆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观经》云:“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3)阿弥陀佛观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另外亦可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若德风华雨,若妙香天乐,若泉池楼阁,若林树宝网,一一忆念,一境一幕,神游净域。先送心归极乐,临终定得莲华化生。

  9.存想摄心法

  有一云水僧书壁念佛摄心偈,开示念念存想莲华,即西方胜境而安心,摄六根而念净。昔德森法师将此呈似印光大师,印祖亦赞妙善。其偈云:

  若问念佛法,摄心自有方。每念一声佛,口作莲华香。

  因我清净心,所以有此香。华从口中出,朵朵向西方。

  一佛华一朵,有色复有光。念到一声佛,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声佛,黄色放黄光;念到三声佛,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声佛,白色放白光。如是轮转想,念念不可忘。

  不必记其数,但想色香光。果能心不乱,决见大愿王。

  10.临睡观念法

  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发愿已,正念而寝,不得杂语,不得杂想。或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梦中得见。

  此法系善导大师所立。莲池大师云:“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务必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此临睡观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获致身心健康。弥陀名号亦是世间疗效极佳的安眠药。

  上述十种念佛方法,只是以对末法众生契机实用的标准作采撷。众生根机各异,方法亦众多,诸如画格记数法、追顶念法等,不一而足。净业行人可寻阅相关资料,兹不繁引。

  五、净业修持仪轨

  初学佛者,功课繁简,可依闲忙酌定,并无一定之规。兹拟通行早晚功课仪式,列举简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参考。

  1.朝暮简课念法

  每天早晨及黄昏,须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无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诚焚香,顶礼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

  《阿弥陀经》一卷(或《无量寿经》),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

  南无阿弥陀佛(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闲忙而定)。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称)。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念三皈依,礼拜而退。课毕。

  2.专修仪规

  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对象。庭中亦宜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

  晨起,即诵《阿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发愿文,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诵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此为每日常课。其余功夫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此法为觉明妙行菩萨所立)

  3.克期取证

  末法众生,修诸功德,信愿不坚,废弛恒易,尤应克期,精进办道,用以成就净业。对克期念佛的日期,净宗诸经开示或一昼夜念佛,或七日、十日、二十一日、四十九日乃至百日之全封闭念佛,或十万、三十万往生咒持念等。净业行人可视自己境况,选择而行。诸经所示期限与方法虽有不同,然冀克期求证(或证往生,或证三昧)的用意则同,兹节录古德精进佛七规式,以便遵循,而期现证。

  (1)共修佛七规制

  凡参与佛七共修者,均分为两班,一班经行唱念佛号,另一班皆静坐随闻随默念,以半小时为限,循环往复。佛声不断,则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唤,不昏不散,动静一如,自他不二。七日或四十九日,唯一句佛号是念。早起到念佛堂,念赞佛偈后,即开始念佛。晚上结束时,作一简单回向即可。日日如是。结七时作大回向。经行念佛时,佛号与步子要配合。一句佛号走四步:南无一步,阿弥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如是步子与佛号统一,加上以低沉缓慢哀亮的音声持念佛号,能澄清心地,法喜充满。

  (2)十日百万佛号闭关

  经云: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发勇猛精进心,一人一间寮房,不看书,禁语,斋戒清净,过午不食,每日不少于十万声佛号,计入功课册。这一修行方法,断绝外缘,面对自我。透过六字洪名能明察自己的念头,接纳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令人油生惭愧心与感恩心,刻骨铭心。

  (3)般舟行法

  依照《佛说般舟三昧经》所示行法,常行不坐不卧,或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乃至三月,至诚信托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超越我等凡夫的昏沉、掉举、疼痛等障碍。由佛的功德力、三昧力与自性功德力的整合,获得不可思议的法益。般舟行法现已为诸多净业同修已修今修,成效颇佳,有机缘可发心行之。

  闭关念佛可随自意制订章程,亦可仿照净宗祖师大德的懿范而行。截流大师《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印祖所订《灵岩念诵仪规》、律航法师《百日闭关念佛方法》等文献,均可作为有益的参考资料。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大安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安法师讲大悲咒     

大安法师讲地藏经     

大安法师讲二河白道喻     

大安法师讲法华经     

大安法师讲公案     

大安法师讲观经     

大安法师讲华严经     

大安法师讲普贤行愿     

大安法师讲往生咒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信愿行     

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