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09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二二○页: 疏【独举千二百五十人者,以常随故。】 佛经里面列听众大多数都是列举一千二百五十人,只有很少的经例外。为什么都举『千二百五十人』?大师告诉我们,这些人是佛的常随众。 钞【常随者,谓佛出世间,所度罗汉比丘,甚多无量,何独举此。】 佛在世的时候,度的人确实很多。为什么常常举这个数字? 钞【以此千二百五十人者,最先归佛。】 是佛早期度的。度了以后,这些人常常不离开佛,就是佛到哪里他们都跟到哪里。 钞【又常不离佛,直至佛灭,故独举也。】 一直到佛示现般涅盘以后,他们才离开,所以经中常常举他们这些人。这些人都不是普通的人,佛门里头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如果佛到处讲经都没有人听,这个弘法的效果就失掉了。我去年在新加坡,演培法师告诉我:美国不能去。为什么不能去?他说:我们是个讲经的法师,到那里去没有听众,我们搞什么?没得搞头了。这话说得是很有道理。在美国听众能有一百人,那就很多了,法缘就殊胜希有了,是这么一个情形,但是那是偶尔的。像我们一年、两年去一次,他们那里登报纸、发通知,作一个法会,这个法会要三天、五天,行,也可能到二、三百人,很少有这个现象。如果要长期讲经,像我们这个地方天天讲经,恐怕没有人来听,能来二个、三个就不算少了,这是美国的情形。所以那个地方,佛法还没有传到那边去。新加坡那边讲经,一般听众总是五百人以上,一千人左右是很常见、很普通的现象,所以那边听经比我们这边殊胜。 佛出现在世间不能没有听众,这千二百五十人里面有很多是古佛再来的,不是古佛差不多都是大菩萨,都是明心见性登地的菩萨,圆教地上菩萨。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他没听众,他们来当听众。当听众当然不能用佛菩萨的身分,不能这样子,跟著佛一道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一个外道、示现一个普通的人,全都是示现的。不但听众是示现的,连那些护法都是示现的,好像唱戏一样,整个班底都是佛带来的。波斯匿王,佛在经上讲,四地菩萨来示现的护法。凡夫他怎么懂得佛法的好处?不懂得!这时候佛菩萨降临,当然也有佛菩萨同时下降示现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护持佛法,这佛法才兴隆!可见得因缘殊胜不可思议。 千二百五十人,佛最初在鹿野苑转法轮度五比丘,憍陈如尊者第一个得度的。那五个人跟释迦牟尼佛都有亲属的关系,原来释迦牟尼佛离家出走了,他的爸爸很担心,就怕他出家,所以派这五个人去找他,目的是把他找回来,不让他出家;没想到佛神通广大,把这五个人统统度走了,这鹿野苑的一段故事。以后碰到三迦叶,迦叶尊者修外道的,他们有徒众;大迦叶有五百弟子,所以这个团体相当之大,另外两个是他兄弟,每个人有二百五十人。三迦叶师徒合起来一千人,遇到佛,这也得度了,就变成一千零五个人。以后遇到目犍连、舍利弗,这两个也是外道的头目,每个人有徒众一百人,结果舍利弗、目犍连跟佛出家了,他那些徒众也统统跟佛出家,所以一千二百零五个人。另外还有五十个童子也得度了,合起来这个僧团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因为那五个人是零头就不说了,就是千二百五十人,说一个整数,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这些人都是佛菩萨大权示现,帮助佛弘扬佛法的。佛在世间,我们凡夫遇到佛一句话也问不出来,我们也不晓得佛的高明。他们跟佛这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愈听愈有道理,这个恭敬心才生起来,所以他们都是再来人。最先示现修行修外道,修了多少年一无所成,他们修行是真精进,但是没有成就;一遇到佛,佛给他讲几句话,他就证果了。你们想想看,普通人哪能做得到?几句话就证果了。所以对佛的恩德念念不忘,感恩戴德,一生不离开佛。他们都是为后人做一个榜样。知道后人,凡夫学佛没有耐性,学到三个月、半年,他就跑掉了,这怎么能成就?人家亲近老师一辈子不离开老师,所以才有成就!这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的,教我们应该如何来亲近善知识,如何来亲近老师,做个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学习,我们才会成就。 所以在从前,古时候这一般人亲近一个老师,我们看《高僧传》、看每一个宗的《语录》,跟老师十年是很平常的事情,不算多;亲近老师二十年、三十年都时有所闻,常常看得见的。还有像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样子,一生不离开老师,什么样的人呢?他真正是明心见性证了果的人。我们不说别的,你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他这个会下真正得度的一共是四十二个人,这四十二个人里面就有很多是一生不离开六祖,六祖圆寂以后他们才离开,各人去教化一方。这都是学佛的,真正在这个地方学到了。因为当年六祖这个僧团规模也相当大,他这个道场有几千人,一个人也教化不了,所以得道的这些徒弟们,不离开老师,帮助老师教学,成就大众,正如同此地这些常随弟子一样。所以听众当中特别举这些人,不举别人。 钞【其他散在四方,虽千里面谈,而据迹成文,常法应尔。】 这段话是说其他的这些弟子们,没有跟佛的、不常常在佛身边的,他们散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在那个地方弘法利生,将佛教普遍的宣扬,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这样子做,对他自己,好像自己修行岂不是耽误了吗?实在说,所谓教学相长,都有进步。虽然在外面教学,也不能离开老师,所以这个地方举的是『千里面谈』。 「千里面谈」是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是唐朝的事,唐太宗。唐太宗的确是很了不起,那个时候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都各据一方,独自称王,这个国家变成四分五裂的一个局面。他的父亲占据一块土地也称王,他自己常常领兵到外面去打仗,那时他只十六岁;他起义的时候十六岁,统领大军平定了天下,所以这的确是了不起。他有一个好助手,这助手当中有一位房玄龄,以后他做皇帝之后,房玄龄作宰相;常常就派遣房玄龄去见他父亲,报告军中一些情形,房玄龄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高祖就很赞叹,说房玄龄到这里来报告,就像太宗面对面谈话一样,这就是「千里面谈」。 举这个意思,实在就是说,佛的那些弟子在每一个地方教化众生,常常派人来向佛请教、向佛请示,举的这个例子。可见得这个联系始终是保持著的,并没有离开。何况每年还有三个月的夏安居。结夏安居是什么意思?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再教育、进修教育。每年九个月你在外面教化众生,三个月再回来接受佛的再教育,这个制度非常好。像我们现在学校里的老师,放寒假、暑假了,他就不再进修了,所以这个老师他永远没进步。他教一年级,年年都是教的一年级课本,他也不要准备,他用一个笔记本就可以教一辈子。 佛法不是如此,佛法这个老师他所教的东西,他年年有进步、年年都有新的东西。所以夏安居是老师的进修教育,这个制度非常的完美。一直到近代,这个社会才懂得再教育的重要,为什么?现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如果不再接受教育,你就落伍,就没办法赶上。所以外国许多公司,他的职员每年至少有一次派他去受训,接受新的科技教育,他才能赶上别人。佛陀在三千年前已经开始做了,做得这样的完美,这个是佛法。 『遽迹成文,常法应尔』,这两句话是什么?「迹」是迹象,因为不能讲根本,根本是古佛再来的、大菩萨再来的,不能说,我们只讲迹象。迹象,他们那些人是外道,跟佛出家了,尊师重道,报答老师之恩永远不离开,应该是如此的。这就是师资之道。 钞【如仲尼之门,贤达之士,盖三千焉。】 『仲尼』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在东方,出现在我们中国,他也从事於教育,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可以说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都是著重於一生创办教育事业。但是孔老夫子是平民的教育,释迦牟尼佛虽然是贵族,他也降下来去当平民,可以说两个人都是提倡平民教育。从这个地方我们得认识清楚,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要把它的本质认清楚。但是佛是舍弃了人间的富贵功名,出家修道教化众生。孔老夫子不然,你们读《论语》,孔老夫子念念想做官,想展示他的政治上的抱负。他的确是个好人,他是如理如法的希望达到他从政的目的,所以他到处去游说。可是当时这些诸侯、国王对他都敬而远之,不敢用他,为什么不敢用他?实在讲很有道理,因为他太能干,用了他之后,怕他发动政变把政权夺去了。因为孔老夫子底下的贤人很多,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实在讲,他那个时候要搞一个政变是很容易,人才济济。可是他不用这个手段,他要用正当的手段,不用非常的手段。他要给后世人做一个榜样,不用暴力、不用非法的手段来取得政权。既然每一个国家国主都不用他,他就没有办法,所以他回到自己的老家,在世上开始办学,搞教育工作。所以平民教育孔老夫子提倡的。他那时候学生有三千人,三千人都是人才。 钞【而独举七十子者。】 三千人不常说,常常提到孔老夫子学生七十二人,七十二贤,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弟子当中一提起来就提千二百五十人。这些人: 钞【久在泗滨,相依陈蔡,亦常随故。】 孔老夫子这七十二个人也是他的常随众。泗滨是孔子讲学的地方,都在山东。陈蔡两国,那是孔子受了灾难,他们与老师同甘苦共患难,都不离开。孔老夫子在陈绝粮,没得吃!圣人还有这个难,我们凡夫业障深重吃一点苦头,自己要觉悟,不应该怀疑。 ◎【二表位德】 经【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疏【上句表位,下句表德。大者,拣余小声闻故。】 上面这一句是『表位』,下面这一句是『表德』。这些人是什么人?都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与普通阿罗汉不相同,『大』是对小说的,那是大乘的阿罗汉,不是小乘阿罗汉。小乘阿罗汉只要断见思烦恼就行了,大乘阿罗汉差不多是无明都快断尽了。我们先解释罗汉: 疏【梵语阿罗汉,此有三义:一应供,二杀贼,三无生。】 『梵语阿罗汉』,里面含著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应供』,「应」是应该,应该接受大众的供养,他应该接受,为什么应该接受?因为他在大众当中,他是老师的身分,学生应当供养老师,老师也应当接受学生的供养。因为老师从事於教育工作,他没有从事於生产,没有从事於营利的工作,那么他的生活如何来维持?就要依靠别人供养。这个供养都不是很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印度也好、中国也好,读书人都是清贫!因为他没有营利的事业。出家人称贫僧,因为他清贫,他的心就在道上;他要是富有,心就不在道上,心就在五欲六尘享受上去了。世间念书人也是如此,他要一富有,他学问一定退转;清贫,他的学问道德一定清高。清贫浊富,很有道理的。应供,应该接受大众的供养,使他的生活不至於有缺乏。 第二个意思『杀贼』,杀贼是什么意思?「贼」是指烦恼。有些人看到这个字样,阿罗汉还开杀戒?佛家讲不杀生,阿罗汉开杀戒,这是错误了。因为烦恼能破坏我们的自性功德,像贼一样,断烦恼就是杀贼的意思。第三个意思『无生』,无生就是真正证得不生不灭。我们常讲了生死出三界,他真正做到了。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此地没有的,叫「无学」。「无学」就是毕业,他所学的东西都学完,没得再学了,毕业了。像阿罗汉,阿罗汉叫无学,他有大乘、有小乘。小乘通常我们讲四果罗汉,大乘就是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他也学完了,再上去就等觉,就跟佛差不多,后补佛了。所以大乘十地菩萨称为大阿罗汉。在此地他们的迹象是小乘阿罗汉,实际上都是大菩萨再来的,都是大乘阿罗汉!换句话说,这就是暗示我们都是十地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 疏【即前乞士怖魔破恶果也。】 阿罗汉是『果』,比丘是因。比丘在因地,因地里面叫乞士,果上叫应供;因地上破恶,果地上就是无生;因地上怖魔,果地上就杀贼。这是从因与果上来看。 疏【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一云见形为知,见心为识;一云知即是识,亦可众中知识,为众导故。】 这是说明什么叫做众所知识。 钞【拣余者。】 拣是拣别。 钞【初果至四果。】 这讲小乘。 钞【皆声闻位。】 声闻是小乘。 钞【今曰大阿罗汉者,表是四果声闻也。】 这个说法完全从相上讲的,从迹象上讲的。因为初果也称为罗汉,二果、三果、四果都称罗汉。小乘里面称大阿罗汉就是只称『四果』,三果以下的都不能称大阿罗汉。拣别这个大,前头讲『大者,拣余小声闻故』,如果是大者拣余小故,就纯粹是大乘。所以他这个说法,这个意思是从本上说还是从迹上说,一看就明了。 钞【应供者,凡夫无德。】 不敢称应供。 钞【前三果有德而未大。】 初果到三果有德,德还不够,也不敢称应供。 钞【今梵行已立,超出三界,应受人天供养故。】 到四果罗汉,的确他超越三界了,这个时候他的德行够了,有资格接受人天的供养。 钞【俱舍云。】 《俱舍论》上讲。 钞【供养阿罗汉,得现在福报,是人天植福之良田。】 『供养阿罗汉』,得现在的福报,这个福从哪里得来的?为什么我们供养他就得福报?供养别人我们就得不到福报?这个道理我们总得要明了。我们供养阿罗汉,阿罗汉就要住我们这个地方,他就不能走了。他住在这个地方,他当然就要教化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地方人都得到他的福报,我们供养的人也得到福报。阿罗汉教化这个地方的功德,我们也沾了光,等於我们教化是一样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中国孔老夫子是圣人。除了孔老夫子还有圣人,谁呢?武训是圣人。武训是个要饭的,大圣人!他那个功德跟孔老夫子没两样。孔老夫子一生教化众生,武训自己失学没念过书,自己晓得教育的重要,到处去要饭,把那个钱节省下来去请好的老师办学。那些学生受教化,建功立业,谁教他的?武训教的,这是个了不起的人。 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在这个地方没人供养,他的生活成问题了,他只好到别的地方去,哪个地方有人供养他,他就在哪个地方教化众生,这是一定的道理,随缘而不攀缘。因此,你供养一个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教化众生的功德就等於是你自己做的一样,没有两样。像现在很多私立学校,办学校的人并没有去上课,董事会的董事、董事长没上课,他聘请校长、教员,这个教育的功德是谁的?那个董事会的,他们办的,他们在教化众生。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当年这么大的一个僧团,每到一个地方接待的工作就不得了,一千多人!吃饭是托钵,托钵也要宣传,他们出来托钵,我们要供养他,不要人家不知道他们出来托钵了,大家不知道供养,那他这个地方也不能住。住的地方还得要那么大,可以容纳一千多人,所以佛与这些弟子们,他住得安,在那个地方他才有时间讲经说法。那个地方讲经说法,那个地方就有福报。这是为什么供养阿罗汉得现在福报,阿罗汉是人天福田。 钞【受施无惭,故曰应供。】 接受的时候,他心安理得,这是应该接受的。这是应供的意思。 钞【始焉持钵,期福众生,今已证道,理应受供,云乞士果也。】 最初他出家的时候天天沿门托钵,目的是希望众生得福,现在自己已经修行证果了,理上讲应该要接受大众的供养。这种供养也只限於四事,这是要注意到的。「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有病的时候接受医药的供养。应供也是应该接受这四种供养,而决不是过分的奢侈享受,那是错误的,那是不可以的。当然在近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准是一天一天的提高,对善知识的供养也使他接近这个水准就可以,决定不能超过,超过那就不如法。这是说乞士之果。 钞【然佛亦名应供。】 佛的十号里面,有一个号叫『应供』。 钞【罗汉局於人天。】 阿罗汉的应供只讲『人天』,应该接受人天的供养。 钞【佛,则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所应供也。】 『佛』应该接受大众的供养,范围就大了。声闻、缘觉供养他,佛应该接受;等觉菩萨供养佛,佛也应该接受,这个范围大了。 钞【杀贼者。】 什么贼?烦恼贼。 钞【烦恼劫功德财,伤智慧命。】 所以把它比喻作贼。烦恼一身,我们的功德就没有了。什么是烦恼?贪、瞋、痴、慢、疑,见思烦恼,错误的见解、思想,总的来说,就是佛常讲的分别执著妄想,这是烦恼。『功德』是我们本性里头本来有的、本来具足。我们真如本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依正庄严一样都不缺少。六祖当年证得自性的时候,这自性就是真心,真心现前起作用的时候就叫做明心见性,真心起作用。我们现在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为什么?真心里面没有念头,我们有念头,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这不是真心。所以真心里头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 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佛没两样!所以众生与佛是平等的,可是佛的智慧德相都起作用,众生虽有,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佛说得很明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看,一语道破,我们可怜!这个障碍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你自己来的,你自作自受,谁叫你打妄想?谁叫你分别执著?你分别执著打妄想,所以你本性里面的智慧功德不能现前。妄想执著就是烦恼,所以它『劫功德』,把你本性里的功德好像抢劫去了;『伤智慧命』,你无量的智慧不能现前,我们过失在此地。 说个实实在在的话,学佛学什么?破执著而已。人我执破掉,就证小乘阿罗汉,法我执破掉,就证大乘阿罗汉,破执著。佛法自始至终就是破执著,一切执著妄想都尽了,这就明心见性,恢复到自性。六祖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自性就是我们真心,没想到真心,真心本来是清净,从来也没染污过;「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一样也不少,智慧福报样样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娑婆世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极乐世界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我们对於这个理不明了,我们就没法子修,不管怎么修,决定不得力;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修行功夫就得力了。 功夫在哪里?破执著而已,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这个境界里头法法皆真,就是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讲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在哪里?就在眼前,你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眼前就是的。一有分别执著妄想,把实报庄严土就变成了凡圣同居土。我们一念之间起了个妄念就变了,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过失在自己。所以佛与大菩萨他们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起心动念的人住十法界。 极乐净土之妙、之殊胜,殊胜在哪里?它是叫我们分别妄想没有断的凡夫也住一真法界,这个不可思议!这是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的,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地方有,这是它殊胜之处。这桩事情留到我们以后在《无量寿经》里头详细的来讨论,这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十方诸佛劝修,道理就在此,我们不可以不知。 钞【前三果见惑虽断,思惑尚存,今断思惑七十二品俱尽,如乱流悉殄,天下太平,故曰杀贼。始焉以恶为敌,今恶已灭,云破恶果也。】 这是把杀贼的意思给我们说明白了。『七十二品』,三界九地总共有八十一品思惑;二果断欲界前六品,三果断欲界后三品,因此就剩下七十二品。证得三果以后,要把这七十二品统统断尽。这七十二品惑是色界跟无色界的,欲界只有九品。所以他欲界断了,证第三果,三果叫「不来」,他不再到欲界来了,欲界的因没有了,他只在色界跟无色界这两界。根利的,他在色界天就是四禅天,他统统断尽了,他就超越了。根性要是钝一点,他还要到四空天,就是到无色界才能断尽、才超越。但是绝对不会再回到欲界来。这是讲思惑七十二品统统断尽。 底下这一句是比喻,『乱流悉殄』,殄是灭,殄灭,统统灭掉了,天下太平。好像有盗贼都被平定、都消灭了,现在天下太平,比喻作杀贼。『始焉以恶为敌』,这是刚刚出家做比丘的时候,我们要破恶,现在恶破尽了,所以杀贼就是破恶之果。 钞【无生者,凡夫生死无量。】 无量劫来在六道轮回生生死死、头出头没,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我们要觉悟,不能等闲视之,只要是在六道的众生,他必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你要是不相信,你好好的想一想,从早到晚,我们那个念头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这就了解。如果恶念多,当然是三恶道的时间长,假如善念多,那就三善道的时间长。从早到晚,从初一到三十,从正月到腊月,你去想想看,我们善念跟恶念做个比较,就相信佛讲的话不错,确确实实我们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 不出轮回,地狱、饿鬼是我们的老家,我们现在到人间、天上来逛一逛,是出来观光游览的,没几天又要回去!这个实实在在可怕。所以要觉悟,觉悟就觉悟这一点。我们今天很幸运到人间来,得这个人身,就是出来观光,时间很短暂,这一观光把外头情形了解,赶快要跑掉,不要再回去!再回去,那是愚痴!不要再回去了。所以有这种机缘就要想办法脱离苦海、脱离轮回。 讲到脱离轮回,说实在话,佛法确确实实能帮得上忙,但是要叫你在这一生当中脱离轮回,除这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做不到,这是你要真正觉悟的。你要以为还有别的法门可以做到,那你在打妄想,你这一生必定又会空过了。这个法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只有这一个办法。这是讲凡夫生死无量,要真正觉悟。 钞【初果七返生死,二果一生欲界,三果不来欲界,犹生色界。】 说到修行,说实在的话,我们今天在座的同修,正如同佛在经上给我们授记一样,我们都是多生多劫亲近无量诸佛,为什么?如果你要不是多生多劫亲近无量诸佛,你在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个因缘,你听不到这个经。这个因缘殊胜,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你都是学佛、都是念佛,你没能去得成功。你要是去成了,你就不来了;你现在又来,可见你没去得了。为什么没去得了?你的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虽然念佛,功夫不得力,这要觉悟。所以修行不是说我每天念念经,我每天念多少佛号,没用!追顶念佛也没用。要改习气,改毛病、改心里,才管用! 我们念佛的目的在哪里?要把自己清净心念出来,念佛目的在此。我们要求的第一步功夫,「功夫成片」,所谓成片就是我没有妄念,念头一起来,「阿弥陀佛」就把它压住了,伏烦恼这叫功夫成片。这个功夫做成,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一天到晚念头还是那么多,并没有减少,换句话说,你那个佛都是白念了,不得力,不能了生死,不能往生,大家要记住!你要想真正有把握往生,你要念到妄念真正压住,没有妄念。妄念要是断掉,没有了,那就得一心不乱,叫事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这地位高了。如果功夫再好,念到智慧开了,俗话说开悟了,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心,真心念出来了。事一心是定,理一心是慧,从定当中开智慧,这个人往生就生实报庄严土。所以我们念佛的目的是在此地。 而不是说我一天念十万声,念二十万声也没用处!不在这个,不在多少,要在句句佛号有力量,能把你烦恼压住,能把你念头换掉,所有的念头都换成阿弥陀佛。你真正做到这一点,天下太平了,没事!那个念头才一起来,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怎么不天下太平呢?这叫做会念佛,念佛是这个念法。这个念法才叫做得力,希望大家要留意。如果再搞错了,我们这一生又空过了,那个很可惜!好不容易得一个人身,更难得是你遇到正法,这个法门难遇,不容易遇到!尤其我们在这个道场,有的是时间详详细细的来讨论,这个真正难得。我们到国外走走,时间都很短暂,一个礼拜、十天,你想想看能讲多少?讲不了多少!那就是那个地方人的福德因缘不足。现在全世界佛教是台湾第一,这大家公认的,老法师们都公认的。我在新加坡跟演培法师见面时候,演培法师承认台湾第一,没有话说。希望我们同学们要记住,认真的努力,使我们句句佛号都能够得力。这样我们这一生就成就了,下一次就不要再来。 『初果七返生死』是讲初果须陀洹,他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他没有了,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他统统断尽了,这才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之后,这就得到保证,为什么?他不退转了,位不退,绝对不会退堕在凡夫。他虽然没有出三界,他在三界里面修,修的时间是有一定的,就是「七返生死」证阿罗汉,他超越了。要修到佛的地位,经上讲三个阿僧只劫。三个阿僧只劫是从小乘初果算起,不是从我们闻法学佛算起;要是从这个地方算起,我们每个人老早都成佛了。我们过去世不止三大阿僧只劫,可以说我们已经经历无量个阿僧只劫,我们今天还是这个样子。三个阿僧只劫是从初果算起的,换句话说,我们生生世世学佛都没有到初果的地位,就是八十八品见惑从来没有断掉。 『二果一生欲界』,二果进一步了,把八十一品思惑前面六品断掉了,还有三品,这个三品是欲界的,欲界再来一次。再来一次,这三品断尽,断尽证三果,三果就不来了,『三果不来欲界,犹生色界』,他在四禅天。四禅天很特别,凡圣同居土。四禅天里头有所谓「五不还天」,不还就是不再到欲界来,在这里面继续努力修行将剩下的七十二品思惑统统断尽,他就超越三界了。 钞【今生缘已尽,不受后有,故曰无生。】 就是在三界受生的缘没有了,不再到三界来了。他如果再来是乘愿再来,那不是缘,那是愿,乘愿再来的。像我们现在是缘,不来也不行,无可奈何,没办法!人家是愿,他爱来就来,不来也可以,那是乘愿再来的。 修行难!天上人间七返生死,你要算算时间都天文数字。我们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尤其到四禅天,那个时间都是论大劫来计算的。这么长的时间才能超越轮回,所以你才晓得净土法门不思议。这个法门我们一生就能成就,而且成就比阿罗汉高得太多了。阿罗汉费这么大的力气,才把三界挣脱,脱了三界之后到哪里去还不晓得,还渺渺茫茫的;我们这个不必费那么大力气,一摆脱三界之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成佛去,作菩萨、作佛去了。 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乘,经上虽然讲里面有人、有天、有声闻、有菩萨,那是随顺我们凡夫来说的,其实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西方极乐世界是纯菩萨法,你除非是不生到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下下品去生的也是菩萨,一到那里去做菩萨,一生决定成佛。所以那个世界不可思议。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空过了,那实在是太可惜了。这个地方讲『今生缘已尽』,『不受后有』,以后再不会到这里来投胎、受生了,『故曰无生』,「无生」是说无三界六道的生缘,就是他不生,不到这个地方来受生。 钞【始焉愿出生死,令魔起怖,今证无生,云怖魔果也。】 刚刚出家、发心出家了,魔王恐怖,魔王吓一跳,他的魔子魔孙又有一个跑出去、跑掉了,他心不安,现在是真的被跑掉了。诸位要知道,我们今天发心出家,出了家怎么样?天天还打妄想,魔不恐怖,魔看到笑一笑,你这个出家是形式上出家,你跑不掉魔掌,还在他魔掌里面,所以他不恐怖。如果你真正发心出离生死,魔就真的恐怖。真正出家修道,我们要把这个经上的道理透彻的明了,明了是什么?看破。要把佛教给我们这些方法做到,做到是放下,我们要认真去做。像这部经里面,它的纲领:真正要相信、真正要发愿、真正要持名。什么叫真正相信?相信我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你相信这个。相信自己这一生可以上品上生,花开见佛,你要有这个信心才行。怎样发愿?我决定舍离娑婆世界,决定求生西方净土,要有这样的愿才行。 你要想舍弃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你就不要再那么认真、再去计较了。你对於这个世间一切人事,还是那么样的分别执著,你去不了!为什么?你的心不清净,分别执著是习气,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哪能断得了?所以习气一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念佛要紧就在这个时候念。妄念一起来,阿弥陀佛,始终保持你这个心的清净平等,保持这个。对人大慈大悲,这叫功夫!信、愿、行,这叫功夫。功夫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声佛号,那个不是的。功夫在你这个佛号确确实实能帮助你从早到晚二六时中心清净平等,这是功夫。念佛念得再多,起心动念还贪瞋痴慢,换句话说,你的前途还是在六道轮回、还是在三恶道,这个佛号念的是不能了生死、不能往生。所以真正想往生的人,要记住这一点。 经上所教给我们的方法要做到,从哪里做起?要从三种净业做起,念《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是讲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的因果。你明白了,我修上品因,我当然得上品果;我修中品因,那往生得中品果,所以这三经要合参。真正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老实话,我们除了三经,顶多五经,其他的经不要念了,为什么?那都不是帮助你往生净土的。如果说是我往生净土真正有把握了,我再念其他的经可以;我现在往生净土没有把握,我其他的经统统放下。你要晓得一切经里面,哪一个经功德最大?《阿弥陀经》,没有比《阿弥陀经》功德更大的,大家不知道!《华严经》都比不上《弥陀经》,《地藏经》、《药师经》那更不必说了,更不如了。第一经摆在面前我们不识货;二流、三流、四流的,认为那个功德很大。不晓得《弥陀经》的功德大,不知道!十方诸佛赞叹,当生成就的佛法。 希望同修要记住、要认清楚、要努力,方法统统在《观经》里头。一开始就教我们打基础,修三种福,第一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真正做到,念没用处的。第二种「受持三皈」,三皈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要真正做到;「具足众戒」,众戒,我们在家,实在讲现在出家也一样,五戒守好就可以了,五戒也是具足戒;「不犯威仪」,威仪是礼节,我们守礼。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总共三种净业十一句。这十一句要统统把它做到,要不能统统做到,你将来往生都有障碍。 如果你条条统统做到,我敢说你必定预知时至,你临走的时候一定没有病苦,为什么?你有福。这三种福是大福报!福报修成了,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不碍事,多住几年干什么?劝进行者,就是为这个理由。不为这个理由,没有在这世间多住一天的必要。多住是想劝大家,多劝几个人、多带几个人走。你有病苦,没福!大家想想,往生的人躺在那里病得那么苦,你只想想这十一句,你就明了了。这十一句他做到哪一句?他一句都没做到,他怎么不害病?怎么不受苦?当然的!没福。 所以佛讲往生的时候,首先教我们修福,我们大家走得自在。真正修净土的人,生老病死这个苦,除了生,生我们已经过了,也忘掉了;没有老苦、没有病苦、没有死苦,为什么?他福报太大了。把这十一句做到,老的时候他不苦,他不会害病,死的时候预知时至,生死自在,想怎么样走就怎么样走,没有苦。你要不认真去做,换句话说,无始劫以来罪业深重,他怎么不苦?当然要苦。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