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喜法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
佛教中国漫谈之六十二 传喜法师:“文以载道”,品读唐诗如对圣贤‖“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佛法,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领会的,就像唐诗一样。 我们小时候背《唐诗三百首》,小孩子怎会理解?纵使写出白话的唐诗,小孩子对其中的意境也是很难领会的,因为诗的意境不可言传,但佛经的含义还是勉强可以讲解的。 今天,我们即便讲解十个小时,也仅占佛的意义的万分之一而已,所以我们是努力去推广,不是说我们推广的就是佛所有的意义之所在。 —— 在佛的面前,在佛法的面前,需要谦虚,谦虚是我们永久的学佛姿态。有人说佛经看不懂,能不能翻译得更白话一点。其实,佛经应该说就是白话的,“白话”这个概念就来自于佛经,标点符号的创始也来自于佛经。 在1700多年前,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现在读来依然琅琅上口,这在当时已是非常白话了,佛经有其永恒性、不随时代而变迁。 佛经自传入中国,就已开始改革我们的中国文化了;有心人会发现在儒家、道家的原版典籍里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佛经,近两千年前翻译家就标注了标点符号。 —— 佛说:佛经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开显出无量义,这就是佛教智慧究竟圆满的地方。 佛经,一打开“如是我闻”,仅这个“如”,本身就是智慧,即是不动、不变异,就是我们当下讲的那个房间 —— “心”,所以叫“如如不动、无来无去,是为如来”。佛的一个名号,就是你“心”的名号,由此可以开演,我们可以坐在这边讲三天三夜。 那“如是”的“是”,是非常坚定的“是”! “是”,在哲学上是离二元的,二元的都不是“是”,“是”指绝对、真实、离分别,不是比拟的。所以,佛经上的一个字,有甚深义,你可用不同的智慧赋予其不同的涵义,这是佛经广大浩瀚的地方。而这里的“广大浩瀚”不是指数量。 —— 开显任何一部经典,都微妙不可思议。这不是我们编撰、杜撰的,佛就赋予其这么深的意义,《维摩诘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讲一句话,但众生随类各得解。就像一场大雨过后,小草、荆棘、树木、花朵都得到滋润,“雨”是没有分别的,每一样植物都得到了滋润。 我们去推广、弘扬,但不要将其狭隘化、庸俗化,不要贬低了佛法本身的价值,这是要防护的,否则佛法会被湮灭掉。就像唐诗,唐诗变白话了,唐诗就消失了,因为诗的意境不在了。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唐诗几乎人人会诵: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你怎么理解? 在一棵树下,看到一个小孩子,问他:你的师父哪里去了?他说:我的师父采药去了。你的师父在哪里采药?我的师父就在这个山里面,但是现在云雾缭绕,我看不到他。 —— 如果真的就这样直白地理解,就糟糕了,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就糟蹋了吗? ——这是一种隐喻! 今天“我”是一个童子,你们来问我:童子,你的师父在哪里?我说我的师父在你那里啦!你说我怎么看不见呢?你烦恼太重啊,但是我那个师父正忙着在你那儿采药呢,在对治你的病,你有很多很多病,有八万四千个病。为什么我找不到他?你烦恼太重啦!云雾缭绕,烦恼遮障 —— 所知障、无知障,不落这边就落那边,总是落在“两边”。 —— 中国的文化对文字是非常尊重的,不轻易用一个字的,岂会拿文字作戏论? 这样一段文,把这么尊贵的文字记在那里,保留了这么多年,值得我们好好去品读。 读任何一首唐诗,都要如对圣贤一样来品读。唐诗如此,宋词、元曲亦复如是。我们中国人,老祖先留下来的“文以载道”,是留给我们子孙最珍贵的文化财富,这个礼物是非常丰厚的!我们这些子孙却不知“道”了,外国人还当个宝;欣逢盛世,随着文化软实力意识的觉醒,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要通过文化向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量,文明和道德的力量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尊重。 不单单佛学,乃至我们的儒家、道家等优良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弘扬和学习,但这个前提是需要谦虚,需要恭敬,需要礼敬的态度。谦虚是学习的状态,恭敬是得到知识的前提。 阿弥陀佛!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