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二十二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定弘法师所有开示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二十二集


 下载DOC文档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13/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2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八十叁页第二行:

  【叁尸者。即人身中之魂魄也。】

  这是讲到经文:

  【又有叁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叁尸神』,是人身中的魂魄,魂魄在道家裡面讲就是神灵。人有叁魂七魄,这裡先介绍叁魂。

  【人有叁魂。一曰爽灵。二曰胎光。叁曰幽精。常人唿念其名。则魂安身宁。】

  这都是道家给我们说明的,人身上的叁魂的名字,一个叫爽灵,一个叫胎光,一个叫幽精,只要你唿他的名字,这个魂就能够安在身中。

  【又道德经註云。】

  这是《道德经》的註解。

  【魂者。气之神。有清有浊。口鼻之所以唿吸者。唿为阳伸。吸为阴屈也。】

  魂就是一个人「气」的元神,『气之神』,神有清的、有浊的。一个人如果是心裡比较清净,他的元神、气就比较清;一个人内心比较污染,他的气也就污浊。口鼻能够唿吸的,叫气。唿出来叫『阳伸』,阴阳,阳就是舒展;吸进去叫『阴屈』,这个阴是把它屈起来了。这是魂。

  【魄者。精之神。】

  魂是气之神,魄是『精之神』,合起来就是精气神。

  【有虚有实。】

  就是有虚实,精有虚的精、有实的精。

  【耳目之所以视听者。视为阳明。听为阴灵也。】

  魄是作用在耳目上,耳能听、目能视,能视就是能看,是『阳明』的作用,能听是『阴灵』的作用,这都是道家讲究的。

  【阳神日魂。阴神月魄。】

  『阳神』称为『日魂』,『阴神』称为是『月魄』。

  【故至人以魂运魄。众人以魄摄魂。】

  『至人』就是指圣人,圣人已经超凡脱俗了,他是『以魂运魄』,就是日魂运转阴魄,也就是阳神运转阴神。一个人正气十足,就是阳气壮,所以是「魂运魄」。『众人』就是指凡夫、一般普通人,是『以魄摄魂』,魄是阴的,魂是阳的,他是阴魄摄取阳魂,是反过来的。

  【魂昼寓目。魄夜藏肝。】

  『魂』在白天寄居在眼目裡头,所以眼睛往外看,魂就被牵动,如果眼睛看到那些令人诱惑的颜色、形象,魂就会动盪起来了。所以有个说法,说那些好色之徒,看到美色魂都丢了,丢了魂似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魂寄居在眼睛裡。『魄夜藏肝』,魄是在晚上藏在肝裡头。当然眼睛和肝是相通的,肝开窍于目,那么魂和魄也是相连的,一个属阳,一个属阴,阳在外,阴藏内。

  【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动而神在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四者无漏。则精水。神火。魂木。魄金。皆聚于意土之中。谓之和合四家。】

  这种说法就跟中医连在一起了。《黄帝内经》,儒道学者都会学习,其实《黄帝内经》不光是医书,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这裡讲阴阳五行跟五臟六腑、五官相对应,是非常有道理的,人体是一个和合的统一体,各个部位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这裡讲,我们的眼睛如果能够闭起来,不向外看,魂就会在肝而不散,所以养目就是养肝,也就是定魂。所以你看看,当我们很劳累的时候,把眼睛闭起来,那就是养肝气,把我们的眼根收摄,也就把我们的魂定下来,心也就定了。换句话说,如果眼睛总往外看,被外色所牵引,魂在动,肝气也就外洩了。『耳不听』,精就在肾,就得到了固藏。肾开窍于耳,如果耳朵能够收摄起来,就养我们的精,精是在肾。反过来,如果我们的耳朵在听外面的这些靡靡之音,丝竹乱耳,也就会导致精被搅动,肾气也就不得以稳固,所以养肾要能够收我们的耳根。念佛的人闭目,用十念法,认真专心听自己念佛,往内听,不往外听,不要听外面的声音,听自己自性的佛号,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这就是养我们的肾气,固我们的精,护我们的耳。肾气足,一个人精神头就好,头脑就能够灵活,因为肾开窍于脑。

  下面讲,『舌不动而神在心』,舌头一动,神也就会跳动,心也就跟着动。养生最重要是养心,心最重要是要平稳,不能够随便乱动。怎么做?舌头别乱动,少说话,慎言,那就养神、就养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刚才讲的,舌对应心,心神要稳、要平,讲话多了,人会容易得心方面的病,譬如说血液循环系统这些方面的病。鼻,鼻根往外去攀缘味尘、香尘,魄也就会浮动起来,肺就容易招致毛病,肺开窍于鼻。所以鼻根收回来了,魄在肺而不宣。『四者无漏』,也就是眼耳鼻舌不往外跑,我们的肝肾心肺自然就不受损,我们的精、神、魂、魄就能得到平稳,这是养生妙法。『四者无漏,则精水、神火』,精属水,五行中属水;神,五行中属火;『魂木』,魂属木;魄属金。对应五臟,精是由肾来主管的,肾属水;神由心主管,心属火;魂是肝主管,属木;魄由肺主管,属金。『皆聚于意土之中』,意是属脾,脾胃的脾,脾是土来主管的,脾属土。所以五行对应五臟,又分别对应精、神、魂、魄、意。这五行、五臟都能够和合,人身体当然就健康。下面我们再看:

  【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大不动。使金木水火土。俱会于中宫。谓之攒簇五行。】

  道家讲养生的学问非常值得我们借鑑。这裡教我们眼光要含而不漏,眼、目光不要往外奔驰,神就会跟着外走,这是奔驰了;含进来的时候,神就收摄了。所以一个人清净,很少看电视,很少看歌舞这些东西,神就足。『耳韵』,韵就是它感应的能力,要凝聚,聚而不散。鼻的唿吸要去调,调得均匀。舌的气,我们的舌头要『缄』,缄是收闭,不要常常去动舌气,讲话多,舌气就动,就外洩了。『四大』就是眼耳鼻舌,能够不动,就使『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俱会在『中宫』。中宫并不一定是指身体哪个部位,意思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都非常的调匀了。『谓之攒簇五行』,攒簇意思就是聚合,五行能和合,这样就不会出现毛病。

  【盖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五者运行不已。】

  这裡是给我们讲,为什么要和合五行?因为『魄有精』。刚才讲的,魄是在肺裡头居住,肺属金,五行中金生水。魄有精,精是属水,所以魄有精是讲它相生的意思。金生水,也就是肺能养肾,精在肾中。所以,说话说多了,不仅伤肺气,还会伤肾气,因为能生的肺金少了,所生的肾水也就会乾枯,这五行五臟全都是相连的。『因精有魂』,精属水,魂属木,在肝,水生木,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精就能养魂。『因魂有神』,魂在肝中,肝属木,神在心裡,心属火,木要生火。所以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就是着火了。着火,直接就伤肝木,木最怕火,木生起的火就让一个人生气。我们讲肝火很旺,就是把肝木给烧光了,肝就受损,此时魂也就在动盪不安,它不能平稳,心神也会躁动。所以老生气的人伤肝、伤心。『因神有意』,神在肝中,它能够生意土,神火生意土。意是脾,脾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所以能养神,意就不浮动,脾胃自然就能好。『因意有魄』,意在脾中藏着。常常动意念、常常思惟,脾就安静不下来,所以中医上讲「多思伤脾」,就是这个道理。伤了脾,也会伤肺金,魄在肺裡头,因为土生金。所以从这裡看,五行对应五臟,对应于精神魂魄意,『五者运行不已』,互相之间相生相克。这裡头的塬则就是要能够五行调和,最好的方法就是收摄六根,就不影响精神魂魄意,也就能够调和我们的五臟,一切的病都是五臟不调所产生的。

  【所以我之伪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是以圣人。于万物之来。不对之以心。而对之以性。】

  这五行运行不已,我用妄心,就在天地间流转,这个妄心没有灭,『几亿万岁』都没有穷尽。这是讲人为什么在流转轮迴,就是这个妄心不灭,所以五臟五行都在运行不已,没有停止。因此圣人对万物,来到面前的时候,不对之以心念,就是念头不动,『而对之以性』,性就是不动的本性。这跟佛家讲的是一个道理,要用六根中的根性,不要用妄识,根性是本不动摇的,妄识在不断的动,一动就全部都动起来了。道家讲阴阳五行,说五臟六腑全都在动。圣人就是能够安住于不动的本性,无论任何境界现前,他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这裡讲:

  【性者。心未萌也。】

  什么叫性?就是本性。你的妄心没有萌动之前,那个状态就是本性。如果一切都不动,阴阳五行就休止了,乃至宇宙万物、天地造化,一时陨灭了。所以这裡讲:

  【无心则无意。无意则无魂。庶不受生死。轮迴息矣。】

  我们的心不动,意就不动,心是主宰,这个心是妄心。妄心一动,首先带起来的是意,意动,没有意就没有魂的动,因为意是牵动魂的。前面讲的,因意有魄,土生金,没有土就没有金。底下它省略了,没有金就没有水,金生水,水是属金;没有魄就没有精,因魄有精;没有精就没有魂,就是没有水就没有木;没有魂就没有神;没有神也没有意。这生死轮迴、五行运转全都停止了。『庶不受生死』,庶就是差不多,差不多可以说不受生死了,轮迴就停止了。轮迴怎么来的?道家讲得也很清楚,全都是因为心动,跟佛家讲的是同一道理。只是佛家讲,心动的时候叫一念无明,「无明不觉生叁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心一动,带动境界动,境界动又带着你妄念在动,愈来愈粗。道家是讲带着阴阳五行动起来,塬理是一致的。可见得养身、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动,不动,一切六根就收摄了。再看下面:

  【栖巖许真人曰。】

  《汇编》引『栖巖许真人』的话。栖巖许真人是道家的一位成就者,得道成仙了,他是唐朝人,也称为许栖巖。栖巖,栖就是栖栖,巖就是在巖洞裡头。这位真人是唐朝的进士,很有学问。有次到蜀地,要準备入蜀,就是四川,就想买一匹马。买了一匹马,这个马很消瘦,价钱也不高,就把牠买下来了。这个马气力不足,许真人就怀疑这个马是不是没有办法走这么远的路途。正好遇到一个人会算卦,给牠占了一卦,结果一占,竟然得了乾卦九五,最好的卦,叫「飞龙在天,立见大人」,所以这个算卦的人说这匹马是龙马。他也就不得不相信,没办法,既然是龙马,就骑着走。结果走到蜀道,这是蜀地,就是四川,道路很难走,古人有诗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马走着走着,忽然马失前蹄,就坠到悬崖底下去了,连人带马都掉下去。幸好掉到半空中有些树叶,长在山崖旁边,像我们这背景的画,你看那崖上面有树。他就掉到那树叶上,幸好没有伤着。可是挂在那崖壁上,四处都是绝路,怎么办?只好慢慢往下去探寻,结果竟然发现有一个洞穴。于是就爬进去了,竟然见到裡头有人,有一个道士,和两位玉女,在侍奉这位道长。

  这个道长叫太乙君,也是一个得道的仙人,居住在这个山洞裡面,见到许真人来了,大吃一惊,就问,「你怎么会来?」他就一五一十把自己的来龙去脉讲了。然后这道长就说,「你身上有仙骨,可以得道成仙的」,于是就留他。然后跟他讲,「你所骑的这匹马其实就是龙马,是我这洞裡头的龙。因为有一次牠伤了庄稼,所以被责罚到人间作马,去偿还,还完之后,牠还是回来作龙」,真的是龙马。于是许真人就在这洞裡面居住了半个月,就想要回家了。太乙真君就跟他讲,「你在这裡喝了石髓,石的骨髓,能够有一千岁的寿命。只要不荒YIN洩欲,你还能够再回来」。于是这个许真人就离开了,离开的时候还是要骑这个马。这真人就告诉他说,「这个马出去以后,你可以放回人间,到渭水旁边可以把牠放回,牠是龙马,就可以重新入水了」。许真人回到家裡,竟然看见他故居已经不在了,才离开半个月。但问问乡里的人,塬来已经隔了六十年,他自己感觉也就半个月,在人间已经六十年了。这是一段真人真事,也证明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于是许真人后来在唐玄宗在位的时候,他又入太白山求仙去了。这裡他讲了一段话:

  【常行内观。遣去叁尸。驱除六贼。纳气于丹田。定心于觉海。心定则神宁气住。精气神合。叁家相行。结成圣胎。】

  许真人讲,『常行内观』,我们的眼要往内收,往自己自性中去观,眼神不要外洩,不要追逐外面的色尘。当然,眼如此,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要如此。这个内观不光是指眼,耳也要收回来,要反闻闻自性;鼻也要收回来,反嗅嗅自性;舌也要收回来,反嚐嚐自性;身也要收回来;意更要收回来,念头不动。这就遣去叁尸神,把叁尸神赶跑了,为什么?你都不动,叁尸神就拿你没办法了。前面我们讲了,叁尸神居住在人身体当中,分上尸、中尸、下尸,各有所主,对人体产生不好的作用,就是希望人造恶。恶贯满盈,人死了,她就能够出来当鬼神,可以享受血食供养,所以她就希望人早死。人只要身心不动、不作恶,叁尸神自然就閒着了,甚至她可能也就不想在你身上待,得不到任何好处。『驱除六贼』,六贼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本来六尘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之后,会起心动念、会分别执着、会造恶业,这就等于将善法劫夺了,所以称为六贼。把六贼驱赶出去,叁尸神也不让她留。『纳气于丹田』,把气沉下丹田。『定心于觉海』,把心定在觉悟上,就是念念觉醒。『心定则神宁气住』,神就安宁,气就能够平稳了。『精气神合』,这是精、气、神,人非常重要的叁方面,要和合,不能够互相起衝突,只要有一样东西遭到了损害,叁者都会遭损害。

  所以说『叁家相行』,它们是合在一起的,一动,叁个都动,所以叫相行。譬如说,如果多欲,就伤精,精一伤,气也伤、神也伤;或者是多言,舌头老动,就伤气,伤气,精也伤、神也伤;或者是多思,多思伤神,神伤了,精、气也伤。叁家是合在一起的,叁者是一起饱满、一起亏损,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这裡可以看到,实际上五臟六腑都如此,金木水火土都是如此,都要好好的保养,其祕诀就是不动,就是能够收摄六根,就能养精气神。叁家合在一起,『结成圣胎』,圣胎就是得道成仙。你现前的身体可以说是圣胎了,这是道家讲成仙。其实佛家讲成佛,塬理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有禅定,从禅定作基础,然后才能够得到智慧。底下是:

  【清静经曰。】

  这是道家的一部经,这个清静的静,是安静的静,不是洁净的净。佛家也有个《清净经》,那个净就是乾净的净,道家的是安静的静。《清静经》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叁毒消灭。】

  道家《清静经》讲,人,『夫』就是一个语气助词,在一句的开始。人的元神喜欢清,我们讲神清气爽,神要清。『而心扰之』,如果我们的妄心太多,就会干扰神。意思说,你心老在动,心老动就会伤神,神就不清了。『人心好静』,心静,这是养心第一妙法,不要动念头。而往往动念头是『欲牵之』,因为有欲望,所以把你的心就鼓动起来了。所以当人离欲的时候,自然心就很安静,《大学》裡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常能遣其欲』,遣就是排除、放下。放下欲望,心自然就静了;能够澄清杂乱之心,神自然就清了。自然而然『六欲不生』,六欲就是六种欲念。『叁毒消灭』,叁毒是指贪瞋痴,贪瞋痴都被消灭掉了。佛家,

  【至于佛经。】

  也这么说:

  【则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以智慧刀。裂烦恼网。以智慧火。烧烦恼薪。】

  佛经开我们的智慧,强调要用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世间的知识,世间知识多,不一定指智慧多。知识是帮助你认识问题,这可以。但是智慧帮助你解决问题,怎么解决?往往问题本来没有,是愈搞愈麻烦。问题就像捆在一起的线,你愈想要拉开它,它就愈乱,那怎么办?用剪刀一剪,就断开了。『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智慧像剑一样,能断烦恼,烦恼是贼。佛家讲,烦恼有叁种,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把烦恼概括尽了。以智慧刀,破烦恼网,烦恼像网那样密密的,铰不断、理还乱,现在用智慧的刀就把它裂开了。『以智慧火,烧烦恼薪』,也是这个意思,这两句是出自于《无量寿经》,智慧如勐火,把烦恼这柴火给烧尽了。

  【谛观四大本空。烦恼何处着脚。转叁毒为叁解脱。回烦恼为菩提。如此则叁业清净。万德周圆。有何过恶之可言耶。】

  『谛观』,这个谛是真实,就是你真实心中去看,认认真真的看,看什么?这个观比看又不同,观是不用思想,直接是直心来看。『四大』就是我们的人身,地水火风,本自空寂,本来没有。这是讲我们物质上的身体,身体由细胞、器官各方面组成,细胞又是由分子、塬子组成,分子、塬子又由更基本的微粒组成。现在量子科学家发现,最基本的微粒,小至微中子,是电子的百万分之一,再往下看,就没有了。弦理论认为,这是像琴弦一样的振动而已,只是一种波动,所以它是空的。一切物质都是这样,那身体也是这样。既然物质都没有了,你还为什么烦恼?这身体都是空的,你还执着自己身体做什么?烦恼就没有落脚处了。之所以有烦恼,正是因为没有智慧去看破,你错把这个人身体当真了,错把眼前一切境界当真了。所以心为之所动,神为之所扰,心神都不定,五臟六腑跟着翻腾,身心都为之憔悴了。『转叁毒为叁解脱』,智慧一开,你能看破,一看破,叁毒烦恼就转了,贪瞋痴就没有了。转成什么?转成叁解脱门,这也是佛家的术语。《无量寿经》裡面有讲,「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这就是叁解脱门,第一个是空门,第二个无相门,第叁个是无愿门,也叫无作门,这叫叁解脱。

  刚才讲的,你『谛观四大本空』,地水火风,不仅身体,一切物质都是本空,都没有自性,因缘假合,根本就没有,它是由「动」产生的。你能够观空,哪来的相?相就没有了,无相。不仅物质(我们塬来认为有这样的相)实际上是空,即使你把一切相破了,变成空了,空也是个相。着了空相,实际上还是没破。所以把空的相也破了,这真正是无相了。不仅不着有,也不着空,无相了,那还有什么作为?这个作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都没必要,全都停了。无作也是无愿,有愿还是作,真的离一切相,就究竟解脱了。此时就『回烦恼为菩提』,回就是转,转烦恼为菩提。所以烦恼也不是坏事,有烦恼就会有菩提,没烦恼也没有菩提,烦恼和菩提是一不是二。当你能够觉悟,就能够转,你能转,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所以往往一个人遇到很多烦恼考验的时候,就是他智慧迸发的时候,把智慧的火花给迸出来了,只要他能转就行。『如此则叁业清净』,烦恼都转了,只有智慧,那你的叁业,身口意自然清净。『万德周圆』,一切功德都圆满了,还有什么过恶可言?既然没有任何过恶了,那叁尸神也不可能上诣天曹,而言其罪过。那这个人就不在六道裡头,身在叁界外,不在五行中,得解脱了。这是圣贤所希求的境界,实际上不难,因为这是求自己,不是求别人。只要肯真干,你持戒、修定,你就自然能够达到开智慧。《感应篇》就帮助我们持戒,尤其是心地上的戒。下面一句经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此一节。言人之一家。动静居处。皆有鬼神鑑察也。】

  前面讲人之一身,这个身体有鬼神监察,人之一心也有鬼神监察。这裡讲『人之一家』也有鬼神监察,真是从裡到外,你根本就没有瞒人的。灶神是在一个人家裡,一个人在家中,『动静居处』,你的一切活动,睡眠作息、起居饮食等等,都有鬼神在监察你。

  【月晦。月尽也。】

  『月晦之日』,这个月晦是『月尽也』,就是一个月最后一天。这是农历的,譬如说叁十,这就是月晦。

  【灶神。号曰司命。】

  他的名号叫司命,就是主管人的命,命运。不仅主管人的命运,一家的命运都由他主管。

  【以其司人一家良贱之命也。】

  一家人命运的好坏由灶神爷来主理。

  【于人朝夕罪恶。无微不察。月终奏闻阴阳二景。记之黑簿。】

  灶神是干什么的?一个人从早到晚干的这些罪恶,他都能够监察,很细緻,『无微不察』,没有逃过他的眼睛,把这些过恶都记录下来。到了一月之终,最后一天,『奏闻阴阳二景』,阴是阴恶,阳是阳恶。什么叫阴恶?干了坏事人家不知道,能够瞒过人,这叫阴恶。阳恶是大家都知道了,这叫阳恶。阴恶,上天报应得就更重。这阴阳二景,就是阴恶、阳恶两种情景,全都『记之黑簿』,这是专门记罪恶的档案簿。记录下来,到月末要上天去禀奏,禀奏给上帝,由相关的神明来给这个人夺去他的福报和寿命。

  【呜唿。灶神明察如是。职主奏告又如是。世人行事。但知取快一时。岂復问家有灶神。记其过犯。每到月尽。大小皆奏天曹乎。恐惧修省。一刻不敢懈矣。】

  这裡作者感嘆,『呜唿』,这是悲嘆。灶神明察秋毫,这个人、这一家的人从早到晚,一个月下来所干的所有罪恶,无论大小,无微不察、无微不记。他的职权就是主管向上天奏告,报告上天,这个人一个月来犯的恶行。『世人』,世间人,『行事』,就是举动,只知道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忿,哪裡会去问家裡有个灶神?他记录我们的过犯、我们的过错,所犯的罪恶,每到月终,大小事情都向天曹禀报。谁去问这个问题?能够问这个问题,他自然就不敢作恶了。『恐惧修省,一刻不敢懈怠』,恐惧修省出自《易经》裡面的话,讲君子慎独,恐惧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很谨慎小心,能够不断的修省,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过错,一刻都不敢懈怠。下面讲了一个案例:

  【淮郡一士。】

  在『淮郡』这个地方,有一个读书人。

  【酒醉。戏家中一婢。】

  喝酒喝醉了,有一次在家裡戏弄、非礼一个婢女。

  【婢颇知耻。固拒得脱。】

  这个婢女是很有节操的,她知道羞耻,不肯就犯,所以就奋力抗拒,才得以脱免。

  【时正月晦。睡至四更。妻忽叫醒。云。适见一星。冠皂服神。乘马奔行。随带有文簿。向我指画而去。不知何说。神威赫赫。不觉惊醒。】

  这天刚好是一个月的月末,月晦之日。这个士人、这个读书人因为酒醉,就非礼婢女,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结果就睡了。睡到四更天,就是第二天清晨,他的妻子忽然在梦中惊醒,就跟他讲,『适』,适就是刚刚、刚才,刚才见到一个星神,戴着帽子,穿着黑色的服装。『皂服』就是黑色的服装,这是灶神爷一般穿的服装,后面我们看到,《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的灶神示现,他也是穿黑色服装,就是一个道人模样的一个打扮。乘着马在奔行,还带着文簿,是档案。对这个妻子,向她指指画画,没听到说的什么话,他就走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因为在梦中,只是记得这个神,『神威赫赫』,很威风,正气凛然的样子,他的气场很盛大、很有威严,不觉惊醒了。他妻子就把这个梦告诉丈夫,妻子不知道她丈夫干了坏事。结果

  【士人毛骨悚然。不敢明言。但云。定是灶神无疑矣。】

  这读书人心裡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他『毛骨悚然』,害怕,干了亏心事,灶神爷都知道了,通过他妻子的梦来做示现。这个读书人也不敢明说,不好意思对他太太讲,就只是说,「这一定是灶神爷」。因为读书人都知道,灶神是主一家的善恶,而且正是月末,他要上天去禀奏。

  【后将此婢配人。因向妇言曰。】

  这个读书人还算是有良心,知道自己错了,对不起人。虽然没跟他太太讲,赶紧先将家裡这个婢女许配他人,把她嫁了,也算是将功赎罪。然后再向他的太太说:

  【汝昔梦灶神。向汝指示者。由我昔曾戏此婢。力拒得免。不意夜间。即有此警。想事虽未行。此心已欺。故为司命所录耳。】

  这个读书人很老实,向他太太一五一十的忏悔。跟她讲,「妳那天晚上梦到的是灶神,他向妳指示,就正说明我那天晚上喝醉了酒,戏弄、非礼那个婢女,婢女奋力抗拒,就得以脱免。就没想到」,『不意』就是没想到,「那天晚上灶神爷就出现在梦中,来警示我,给我警告了。想想这事情虽然没有,这个坏事没有干成,但是心已经自欺,就是欺心,已经心上犯了罪。所以司命之神,就是灶神,把我的这个罪就记录下来了」。

  【向不言者。恐汝见疑。难为此婢。今明言者。一以表此婢之操。一以彰我之过也。】

  这个读书之人真是明理,难得,向妻子忏悔说,「过去我没有跟妳说,就怕妳知道之后,会疑心我跟这个婢女会私通,所以会难为这个婢女。现在赶紧把她嫁了,才跟妳讲,一方面是表这个婢女的节操值得人尊敬,另外一方面是彰显我的罪过」。这读书人能够发心忏悔,我相信灶神爷也就会把他那条罪恶的档案勾销了。人只要忏悔,后不再造了,神明也就会塬谅我们。从这个例子看到,确实是有灶神,这是在梦中示现的。

  底下一个故事就是我们都很熟知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示现就不是梦中,是真人了,确有其事,把它记录下来的。而且这段文字把心造的恶会得什么果报,给我们都讲得很清楚。所以不可忽略起心动念,不要以为起心动念神明不知,他们都很清楚。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我们在过去二OO七年,我记得我刚刚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学讲叁个根的相关教材,我第一篇讲的就是《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我记得是大年初一开讲,因为俞净意公也是年叁十遇到灶神,年初一发心改过。这篇文章可以跟《了凡四训》合在一起来学习,都是通过改过自新来改造命运。了凡先生改造命运从事上改,用的时间长,俞净意公改造命运从心上改,更快速、更彻底。对净土学人来讲,尤其是知识分子,这篇文章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我们来学习。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

  这篇文章不是俞净意本人写的,是他同乡的人听他讲述自己的改过经歷,把它记录下来的,所以用的人称是第叁人称。明朝嘉靖年间,这个时期跟了凡先生所在的时期是同一个时代。俞净意比了凡先生好像只是大十几岁,同一时代的人,估计彼此都相识也有可能,因为他们俩都是进士。在江西这个地方,『俞公』,就是俞先生,公就是对他的尊称。『讳都』,这个讳就是忌讳,因为对他尊敬,所以称他的名字,前面加个讳字,他叫俞都,这个「都」是名,前面加个讳,这是很尊敬。因为古人一般对于人不称名,而称字或者称号,对人的尊敬。称名只有两种人可以称,一种是父母,一种是老师。其他的人,连皇帝都不能称人的名,如果称人的名,是这个人犯死罪了,这就可以称他的名,判决的时候写他的名字。所以这裡介绍他,名前面加个讳。他的字是『字良臣』,字是他成年以后,二十岁行冠礼,成人了,同学、朋友送他一个字,所以是俞良臣先生。

  【多才博学。】

  很有才华,学问也非常的好,博文强记。

  【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他十八就考了秀才,『诸生』就是做生员,秀才还不算功名,还属于学生,等考了举人才能够属于功名。他每次考试,秀才至少得考叁次试,他考得都是名次很高,因为他很有才华。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YIN。杀。口过。行之有年。】

  十八岁考上秀才,于是一年一年,他也不断的成长。到了壮年,壮年也就是叁十岁,家裡愈来愈贫穷,他再没考上去了,只好去为别人做家教,给人做教书的,『授徒』是教学生。另外,跟同县的,『同庠生』,庠生就是都考上秀才的这些生员,十几个人,都是同乡的,结了一个文昌社,这个学社专门是学《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学因果的。古代读书人没有一个不用《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做自己修身的标準,特别是明朝,这个风气非常盛,《感应篇》、《阴骘文》,那个时候很兴旺,人人必读。按照《阴骘文》的教诲,『惜字』,珍惜字纸,『放生』,这是爱护生命。戒YIN、戒杀、戒口过(口过包括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等等),也就是修十善业,十善业裡头身叁、口四,七种业。『行之有年』,就在文昌社,大家一起修学有好几年了。就这样,每年

  【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

  每年都去考,希望能考举人,考了七次(一般一年就考一次),都没中上。可能他未必是年年考,反正总是考了七次,都没考上。

  【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叁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

  这是叙说俞公的不幸,除了考不上功名以外,家裡也是很大的不幸。生了五个儿子,本来这是很大福报,多子,结果四个儿子病死了。他的第叁个儿子本来是很聪明、很秀美,一表人才。这个孩子『左足底』,脚底有两颗痣,天生的。这个交待了,后面就会用得上,因为这个孩子后来失踪,又找回来了,就靠这脚底的双痣认出来的。这裡先做一个铺垫,好文章。夫妇两个人对这个仅存的第叁子视若珍宝。结果八岁的时候,在乡里中玩,就丢了,『遂失去』,失踪了,不知道他上哪裡,『不知所之』,这个之就是去的意思,不知道他的去向。除了五个儿子(一个都没剩下),还生了四个女儿,结果也死了叁个,『仅存其一』,就剩一个女儿了。你看,前后生了九个孩子,这很不容易,结果死的死,失踪的失踪,最后只剩一个女儿。他的妻子因为悲伤、哭儿女的缘故,两个眼睛都盲了。

  【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位俞先生是终年潦倒,真的很不顺利,怎么考都考不上举人,而且是『贫窘』日甚,愈来愈贫穷和窘迫。自己反思,一生也没干过什么大的过恶,怎么这么悲惨,受到天罚?这个『膺』是受的意思,『惨膺天罚』,就是惨遭天罚。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这个人对灶神爷能够笃信,所以一直到四十岁开外了,年年都能够这样做。每年的腊月最后一天,就是腊月叁十,自己必是书写一个黄疏,用黄纸写一个疏文,就像我们现在牌位用的黄纸,这是可以化掉给鬼神的。用这种疏文把自己这一年做的这些善事、功德也都记录一下。然后向灶神祈祷,希望灶神爷能够上到天庭禀奏,跟上帝说一说,求个情,降一点福报。民间有一句话说,灶神爷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他就求灶神爷了。可是就这样,好多年过去,一点消息都没有,并无报应,也没个回音,也没有个回应。

  【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弔。】

  于是年復一年,到了四十七岁。你看,从十八岁就考上秀才,紧接着愈来愈贫困潦倒,到四十七岁,叁十年了,真不容易。结果这年的除夕,腊月叁十,俞公与『瞽妻』,瞽就是眼睛盲了的人,因为妻子哭瞎了眼。跟这个盲妻,还有仅剩的一个女儿对坐。因为家裡穷,家具可能也没多少,空荡荡的,叫『举室萧然』,萧然就形容这个屋子空寂萧条,很悲凉。『凄凉相弔』,夫妻俩抱着女儿,愈想愈凄凉,互相慰问。人家腊月叁十都在欢庆新年,这一家人愈想愈觉得凄凉,甚至在那裡流泪,相弔就是互相的慰问,来安慰。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苍。长揖就座。】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间就听到有人叩门,这是令人很奇怪的事情。本来腊月叁十晚上,家家都团圆,都吃团年饭,这个时候很少人出来,更不会有人去给他拜早年,去拜访他。因为他在这乡间也是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是没有福报、没有功名,一个穷书生,谁来讨好他?所以他听到叩门声,他就很奇怪,马上拿着烛(蜡烛)去开门。开门一看,见到是一个『角巾皂服之士』,头上扎着角巾,是个道士的模样,身上穿着黑色的服装,就是个道士的打扮。『鬚髮半苍』,鬍子和两鬓,和头上的髮,都已经一半苍白了,也是个上了年纪的长者。于是俞公就给他行礼,对方也行礼,彼此作揖,『长揖』就是一个大礼,读书人抱拳,互相作揖行礼。于是俞公就请这位道人进屋就坐。

  【口称姓张。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这个人说自己姓张,从远路归来,路过这家,听到这家裡头愁嘆的声音。可能夫妻之间愈想愈悲凉,痛哭流涕,被外面这位张先生听到了,所以特别敲门来安慰他,这是好心人。

  【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

  俞公,就是俞良臣,心裡就觉得这个人很奇异,「从来没见过有这样的人,也从来没有在大年叁十的晚上遇到有人敲门,来安慰我的」。所以对他礼节上就很恭敬,再加上这是一位「鬚髮半苍」的长者。两个人坐在一起就开始聊起来。

  【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歷焚灶疏。为张诵之。】

  俞净意公跟人聊,大概就是聊他自己这种苦酸的事情。所以谈着谈着,就把自己生平读书、积德,跟这些同乡的秀才们建文昌社,一起在推动因果教育,说这些好听的话了。但是,到今天还是『功名不遂』,考不上举人,家裡这么多的不幸,九个儿女就剩一个女儿了,妻子还瞎了眼睛,贫穷得衣食都不能相继。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把自己肚子裡的苦水全都倒出来了。说着说着,还要在屋裡把他自己歷年来所写的,给灶神爷的疏文都拿出来。大概他自己也有备份,一式两份,有一份烧了、化了,给灶神的,一份留给自己的。这几十年也是厚厚一沓,拿出来给这位张先生读诵出来。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也没想到,这张先生竟然一下子就说出这样的话,说「我知道你家的事很久了」。然后直截了当就说出来,说『君』,君就是对俞净意公的尊称。说您『意恶太重』,而且『专务虚名』,所做的这些善事都是为了虚名,没有一样是从真实心中作。还要把自己这些怨气全写在疏文裡头,要化掉呈给灶神爷,让他上报给上帝,这就是亵渎上帝。『渎陈』,这个陈是陈述,给上帝陈述,这就是亵渎,为什么?你不是真的,你就是发牢骚而已。恐怕你要受的惩罚还不止你现在受到的,你现在受到的只是这裡讲的,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而已,虽然也是很严重了,但是后来的惩罚会更严重。

  【公大惊曰。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这俞先生还有点不服气,听了张先生这番话,很惊讶,就说,「我听闻在冥冥之中,有鬼神监察我们的行为,而且对我们所有的善行,哪怕很微细的(这叫『纤善』),都必定记录下来。我发誓在文昌社裡带大家行善事,譬如说前面讲的,戒YIN、杀、口过,惜字、放生等等。我在这个文昌社裡头,规条(每个人都得遵守的规矩)我都很恭敬的奉行」,『恪奉』就是恭敬的奉行。时间也很长了,从他壮年开始,就算叁十岁,结文昌社,到现在四十七岁,十几、二十年了。「那我所做的一切这些善事,岂能说是『尽属虚名乎』?」全是虚名,没一个真实吗?俞先生不服气,感觉很委屈。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煳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张先生也不客气,打开天窗说亮话了,直接用他文昌社的规条来讲。『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你提倡大家惜字,珍惜字纸。为什么要惜字?因为文字是老祖宗流传下来智慧的符号,所谓文以载道,道德仁义都是文字所流传,特别是古时候,都是印圣贤书,所以字纸一定要珍惜,这是对老祖宗、圣贤的恭敬。当然我们现在也讲要珍惜纸张、资源,纸张都是木材做的,我们为了维护环境,也需要珍惜字纸。张先生这裡讲,「您」,对俞先生讲,「您的『生徒』」。你的学生和你的知交朋友,都大多用书文旧册,这些字纸来『煳窗裹物』。古时候的窗没有玻璃,通常拿些纸煳起来,他就用字纸煳着,甚至拿那些字纸去包物品,像食品等等,这就是不尊重字纸。甚至还用这些字纸来抹桌子,然后就藉口说,「不要弄污染了这些字纸」,就把它焚烧了。实际上你已经对字纸不敬了,所说的都是虚头的话。你学生、知交朋友都这么讲、都这么做,你天天亲眼看到,也不去告诫和训斥他们,一句都不说。只是你自己假装在途间,走到路上见到有字纸,拾起来,回来就烧了,就说这是珍惜字纸了,『有何益哉?』这样的举动有什么功德?再来,规条裡面讲放生的: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傥诸人不举。君亦浮沉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

  文昌社裡每月做放生活动,可是你从来没有主动去组织过,只是『随班奔逐』。别人提倡、别人来做,你就说,「随缘,我来随缘」,跟随着大家做,并没有发自真心去努力的把这放生活动挑起来。『因人成事』,藉着别人来做这个好事,倘若别人不去做,不举行放生,你也就『浮沉而已』。你做为文昌社的一个主要骨干,你从来没有把这个活动坚持下去,人家不做,你也就浮沉,就是你也就不做了,随波逐流、轻忽懈怠。所以你这心中其实慈悲的念头并没有发出来。下面又说了第叁条,是戒杀的问题。

  【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生命耶。】

  这直接又检举出俞先生平常的一个过恶,说「你家裡还吃虾蟹这些水产品,虾蟹在你的厨房裡都能看到」。这灶神是最知道的,因为灶就在厨房。「那些虾蟹就不是生命吗?你那边放生,这边还杀生,你有没有真正动慈悲的念头?」放生的目的是让人增长慈悲心,不忍杀生,把牠放了、救牠。「你这是纯粹搞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发起慈悲心」。第四条又拣出他规条裡面的口过一节:

  【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怒触鬼神。阴恶之註。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这批评是愈来愈严重,说他的口过。文昌社也提倡戒口过,要慎言。俞先生『语言敏妙』,张先生说,「你语言很敏捷,很会说话」。因为他很有文采,秀才,博学多闻,当然就很会说话。「你所谈论的,听的人都『倾倒于君』」。倾倒就是被你折服了,甚至对你很崇拜。『君彼时出口』,说「你那时候讲出来的话,实际上往往都是批评人的话、讥笑人的话。你在讲的时候还有点良心,就感觉说出的话有伤厚道。但是你说这种批评话语的时候还博得别人的喝彩、别人的倾倒」。一般文人在一起讲的这些话很刻薄。「你虽然当时还有点良心,感觉不妥当,但是又不能忍住」。『但于朋谈惯熟中』,就在你跟朋友交谈中,讲得习惯了、讲得很熟了。『随风讪笑』,讪笑就是讥笑,讲别人的时候,愈讲愈起劲,讥笑别人、讽刺别人、毁谤别人,甚至尖酸刻薄、难以入耳的话都会说得出来,『不能禁止』。『舌锋所及』,那言语出来,舌锋这个锋比喻舌头像钢刀那么利,出语就伤人,不仅伤人,还令鬼神都生气、都触怒了。所以把你的口过,这些过恶全都记录下来了,这叫阴恶。可能你讲这些话,外人不觉察,还觉得你很会讲话,言语很敏妙,但是鬼神都记录这种口过,不知道有多少了。『凡几』的「凡」是总共,总共有几多?不知道,太多了。而你又甚至『以简厚自居』。简是简朴,厚是淳厚。还自己觉得自己简朴淳厚、心地厚道,其实你是一天一天的刻薄了。『吾谁欺?』我欺谁?我欺天。这是讲他,「你不可以自欺欺人,欺骗了天地鬼神,那会遭天谴」。下面又讲了一条文昌社裡的规条,戒邪YIN。

  【邪YIN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

  这条是讲戒邪YIN,戒男女之欲。邪YIN属于夫妻之外,男女不正常的关係。你还没有『实迹』,就是你没有真的造过。可是你见到别人家的美貌女子,必定是『熟视之』,眼睛就直勾勾的盯着,心裡『摇摇不能遣』,神魂都颠倒了,这种欲念久久不能够排除。『但无邪缘相凑耳』,但就是只,只是因为你没有邪缘,就是没有这种缘分让你得逞。你自己反省反省,若『身当其境』,如果这时候美色当前,你又在暗室之中,别人还不知道,你能不能像『鲁男子』那样坐怀不乱?

  这个鲁男子有好几个传说,一个是讲鲁国的柳下惠,能够坐怀不乱。有一天出去外面,看到一个女孩子,冻得很凄凉。他就立刻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她穿上,然后把她抱回家来,给她医治,而心裡一点欲念都不生。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也是鲁国,孔子就是鲁国人,非常讲究礼义。还有一位这样的男子,有一天下雨,邻居家裡的女孩子独居在家,因为下雨,屋子漏雨,晚上就来敲门,想要借宿。这个男子就不开门,他一个人在家,不开门,说「男女有别,晚上妳不能进家门」。这个女孩子说,「那你就不能够学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吗?」结果男子回答说,「柳下惠能坐怀不乱,我就能不开门」。这个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讲他们不动欲念,因为能够守身,比做那点好事要强。假若他开门了,万一名节不保,或者是对这个女子将来的名誉有损,那好事就变成坏事了。所以灶神,就是这位张先生,其实就是灶神爷,就问他,「你自己想想,你在这种情境裡头,你能不动心吗?然后你就说自己『终身无邪色』」。说一点都不会有YIN念,没有一点好色的意思,可以对天地鬼神,你好意思吗?你这是大妄语!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

  你看这文昌社裡头的规条,你们是发誓要去行持的,尚且你都这么犯,每一条你都犯,更何况其余?其余过恶就更多了。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可记。】

  他说,「你每年焚化黄疏给灶神爷,其实灶神都向上天禀报了」,因为对面的就是灶神爷。上帝于是就派『日游使者』下来,专门调查你家,『察君善恶』,看看你的善恶如何,结果好几年都找不到你一个真实的善行,没办法记录。所以你的善全是伪善,没有一条是真实的善。

  【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YIN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復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註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这是张先生对俞先生直指人心的嗬斥,告诉他,「你的意恶太重了!你不仅得不到福报,你要逃祸都逃不及」。这一段也是很深刻的。

  时间到了,我们就留做下一次跟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定弘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定弘法师讲地藏经     

定弘法师讲梵网经     

定弘法师讲公案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信愿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